古代诗歌李贺《竹》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新《竹》阅读答案

最新《竹》阅读答案最新《竹》阅读答案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竹》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雨过后,竹林里,尖尖的竹笋纷纷破土而出。
一夜之间,新竹遍地。
竹子是怎样长成的呢?它是一年成材的植物。
冬天,竹根在土壤里吸饱了养分,气候开始萌发。
春季,是竹子生长的(初期旺期中期)。
可这时,常常因为土壤比较(干旱干燥),水分不够,笋芽都藏在土里。
等到一场春雨下来,土壤里水分多了,春笋吸足了水分,就破土而出,一日能长一、二尺,有时还能长高一米。
春笋成竹,不到一年时间,就能长成竹林。
竹子能做成笙、笛、箩筐,能制成扁担、竹杠、脚手架,为人民盖房作梁,它都默默无言,甘心情愿。
它的.枝丫,扎成扫帚,也能除污去尘;甚至它的落叶,也要和大地拥抱在一起,腐烂成肥料。
它,从根到梢,从竿到叶,把一切都献给了人类。
(1)从下面选出合适的题目。
(只填序号)①竹②竹笋③竹林④竹器(2)把短文中两处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划去。
(3)给“日”字只添一画写出不同的常用字,至少写出4个。
这些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藏”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部,再查____画。
(5)第二自然段的第一个句子是一个()。
A、疑问句B、设问句C、反问句(6)通读全文后,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入下面的括号内。
①竹林②新竹③春笋()一夜之间能长一、二尺,()不到一年能长成()。
(7)选字填空:梢竿叶这篇短文介绍竹的用途的顺序是()→()→()(8)本文主要写了竹(),赞扬了竹()。
A。
成材迅速B。
无私奉献C。
用途广泛D。
默默无闻参考答案:(1)①(2)旺期中期干旱(3)申由甲目(4)Z 艹 14(5)B(6)③ ② ①(7)竿梢叶(8)B D。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巽上人①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节选)(唐)柳宗元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②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③,还源荡昏邪。
【注】①柳宗元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至永州,此诗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柳宗元被贬时暂寓水州龙兴寺,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下文“雪山客”亦即重巽上人,②圆方:圆的方的,这里指盛茶的器具。
③真照:本性。
(1)诗歌首句中“________”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________,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二字。
(2)新茶是作者被贬期间第一位友人亲手采摘相赠的,饱含股切情谊,使困境中的诗人倍感欣慰,倍觉新茶珍贵,诗歌后六句是如何表现新茶珍贵的?【答案】(1)湘竹;生长环境(地点)(2)①运用比喻。
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②形色味相结合。
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③衬托。
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④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
【解析】【分析】(1)诗歌首句“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芳丛翳湘竹”),又照应到诗题“竹间”二字。
(2)①“圭璧无纤瑕”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
这里也写出了新茶的色泽纯美。
②“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
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
“延”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
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
最新《竹》阅读答案

《竹》阅读答案最新《竹》阅读答案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竹》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雨过后,竹林里,尖尖的竹笋纷纷破土而出。
一夜之间,新竹遍地。
竹子是怎样长成的呢?它是一年成材的植物。
冬天,竹根在土壤里吸饱了养分,气候开始萌发。
春季,是竹子生长的(初期旺期中期)。
可这时,常常因为土壤比较(干旱干燥),水分不够,笋芽都藏在土里。
等到一场春雨下来,土壤里水分多了,春笋吸足了水分,就破土而出,一日能长一、二尺,有时还能长高一米。
春笋成竹,不到一年时间,就能长成竹林。
竹子能做成笙、笛、箩筐,能制成扁担、竹杠、脚手架,为人民盖房作梁,它都默默无言,甘心情愿。
它的.枝丫,扎成扫帚,也能除污去尘;甚至它的落叶,也要和大地拥抱在一起,腐烂成肥料。
它,从根到梢,从竿到叶,把一切都献给了人类。
(1)从下面选出合适的题目。
(只填序号)①竹②竹笋③竹林④竹器(2)把短文中两处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划去。
(3)给“日”字只添一画写出不同的常用字,至少写出4个。
这些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藏”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部,再查____画。
(5)第二自然段的第一个句子是一个()。
A、疑问句B、设问句C、反问句(6)通读全文后,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入下面的括号内。
①竹林②新竹③春笋()一夜之间能长一、二尺,()不到一年能长成()。
(7)选字填空:梢竿叶这篇短文介绍竹的用途的顺序是()→()→()(8)本文主要写了竹(),赞扬了竹()。
A。
成材迅速B。
无私奉献C。
用途广泛D。
默默无闻参考答案:(1)①(2)旺期中期干旱(3)申由甲目(4)Z 艹 14(5)B(6)③ ② ①(7)竿梢叶(8)B D。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附赏析的总结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附赏析的总结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附赏析的总结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阅读练习一:(1)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2)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3)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
【答案】(1)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写声音的重浊,凤凰叫写声音的清脆,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有形神兼备之妙。
(2)诗人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中,寄托着自己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对乐曲的感受和评判,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阅读练习二:1。
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吴丝蜀桐张高秋张:演奏 B.空山凝云颓不流颓:崩塌C.十二门前融冷光融:沉浸在 D.石破天惊逗秋雨逗:引2。
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
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竞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
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竹》阅读答案

《竹》阅读答案《竹》阅读答案1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 “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 “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 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2)下列诗句与“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一句情感态度最接近的两项是(4分)A.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晋·谢朓《咏竹》)B.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唐·刘禹锡《潇湘神》)C. 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宋·陆游《东湖新竹》)D.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明·朱元璋《雪竹》)E.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清·郑板桥《竹》)《竹》阅读答案2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灌。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①。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②。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注释)①大夫:秦始皇东巡泰山避雨于松树下因树护驾有功遂封为“五大夫”爵位。
②於菟:老虎佛经中有老虎听法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身高节,风骨清癯既写竹子外形,又写其内在美质形神具备。
B.竹尊者虽没像真僧参拜木莲花座上的佛,却日日听法,修炼成高僧。
C.诗的表层是以人拟物,深层意旨却是由物见人,表达清雅高洁的理想。
D.全诗语言平淡诙谐,意境清雅含蓄,而骨子頗硬,可谓深得咏物真谛。
(2)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答案:8.(1)B(2)颔联的意思是竹风骨凛然,作为隐逸君子化身受人喜爱;寒松接受了大夫称号,成为尘俗中的“官宦”而被讥笑;以寒松对比(衬托),进一步整哪样修竹的高节和风骨,也赞美寺中高僧德智兼备。
李贺的诗词《竹》赏析

李贺的诗词《竹》赏析《竹》唐·李贺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赏析】这是一首咏竹诗,前半部分从竹子的外形入手,既有直接描写,又有间接描写;后半部则从竹子的功用着笔,并寄寓感慨。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首二句直接描写竹子的外形。
“入水文光动”描写的是水中竹的倒影:微波荡漾,竹子倒映在水面,竹影摇曳闪烁,十分可爱。
“抽空绿影春”则写的是空中的竹子:它凌空而上,翠绿的竹影充满着无限生机。
这二句一俯一仰,把不同形态的竹子十分细致地刻画出来。
紧接着两句诗是间接写竹,以露、苔衬竹,描写出竹子所处的环境之清幽,以及竹子的青翠可爱之态。
“抽空”,形容竹子劲直挺拔上长的状态;“霜根”,是指竹根上结的白色粉末,有如寒霜。
这四句诗不但写出了竹子的劲直潇洒,也写出了环境的幽雅迷人。
诗的后四句写竹子的功用:“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竹子编织为席,可以承接香汗;斫裁成竹竿,可以用来钓鱼。
这都是竹子最普通的用途,但它最值得夸耀的用途是:“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诗人怀不世之才,常有济世报国之心,但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的,所以诗人说,得知竹子可以用作冠帽中的硬衬,便想砍下一节献给王孙。
寓意很明显,借竹子表达了希望被重用的愿望。
扩展阅读:李贺的作品风格李贺诗歌诗风以空灵甚至诡异见长,在内容上主要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描写幻想中的神鬼世界;描写人民的疾苦;揭露时弊、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昏聩,歌颂边塞将士英勇卫勉等。
其艺术特点为: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幻缤纷,刻意创新。
诗歌意象跳跃,结构不拘常法。
修辞的奇巧和诗歌语言的奇峭。
但有其不足,追求奇峭虚幻而往往流于晦涩险怪,缺少完整的形象和连贯的情思脉络,难于索解。
奇特的语言营造悲冷的氛围是李贺诗歌最为成功的因素之一,也是“长吉体”能在繁花似锦的诗歌苑囿中一枝独俏的关键所在。
典型如李贺的《秋来》诗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解析(1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解析(1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李贺其一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释】①箨(tu)落:笋壳落掉。
②长竿:新竹。
③茂陵:地名。
《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李凭篌引》中“空山凝云颓不流”皆属侧面描写。
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言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2)竹是诗歌常见意象,寄托诗人情志。
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分析“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并简要概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唐)张说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一联B.两联C.三联D.四联(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3)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拟咏怀诗十七庾信①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
都护②楼兰返③,将军疏勒④归。
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
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
闻道楼船⑤战,今年不解围。
【注】①庾信:南北朝文学家,梁元帝时出使西魏,梁亡后被强留北方,先后仕于西魏和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
古代诗歌赏析李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15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李贺其一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箨(tuò)落:笋壳落掉。
②长竿:新竹。
③茂陵:地名。
《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看母笋是龙材”和《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皆属侧面描写。
B.“鸟重一枝入酒尊”句,写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C.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13.咏物诗往往通过对物的描摹咏叹来表达人生的志趣和追求,即托物言志。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A.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B.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C.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D.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寒菊》)14.“竹”是诗歌常见的意象,用来寄托诗人情志。
两首诗都使用了“竹”这一意象,诗人寄托的情志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8分)①李煜在《虞美人》中,用“,”两句将景物与人事对比, 写出物是人非之感。
②《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受命以来,夙夜忧叹的原因是“,”。
③《赤壁赋》中作者和友人游赤壁时举酒互动,“,”两句用比喻手法感叹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④和谐社会,人和大自然的植物、动物一起生活在地球村。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这种恬淡祥和的生活。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2.D (“更喜欢"错)(3分)13.A(借景抒情)(3分)14.参考答案:①其一用“箨落长竿削玉开”“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写像碧玉一般的新竹挣脱束缚,一夜之间就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向上成长,直插云霄,寄托了诗人心怀凌云之志,不愿一直埋没,渴望早日实现的情志;②其四用“古竹老梢惹碧云”,写古竹虽老,仍参天挺拔,梢可拂云,何等挺拔坚韧;“风吹千亩迎雨啸”写大风吹来,千亩的竹子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声音,何等雄浑豪迈;“鸟重一枝入酒尊”写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气息枝头,其景可入酒樽之中,何等静谧安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竹
李贺①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②
【注】①李贺是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而且一生郁郁不得志,英年早逝。
②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村,用竹制成。
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
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二句,俯看竹子倒映水中、水波荡漾,仰观竹影凌空而上,一片生机。
B.三、四句写竹林小径所见,笋尖上挂着露珠,竹根快被青苔遮住,环境十分幽雅。
C.诗的前四句写竹子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为后面诗人直抒其志作了充分铺垫。
D.后四句转换笔法,描写竹子的功用,寄寓作者的感慨,抒发了作者的怀抱与希望。
15.有人评价这首诗以一“喜”字贯穿全诗,你同意吗?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14.(3分) C(“直抒其志”错,这首诗是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
)
15.(6分)
(1)同意。
首先,在诗人的眼中,无论是竹子水中倒影的姿态,还是挺拔向上的状态,都充满了生机,可爱的翠竹,幽雅的环境,给诗人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感。
其次,诗人写竹,意在寄兴。
诗人怀不世之才,自信中充满期许,渴望能像竹子一样被重用,济世报国,其情其志,于诗中时时可见,所以“喜”溢于诗中。
(2)不同意。
竹子那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竹子的被重用,虽然令诗人歆羡和感慨,但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于吟物之中寄托自己的失意,所以是明“喜”实“愁”,以乐见衬悲情。
(可以任选观点作答,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