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父母之爱”学习指导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的方式,表达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悟。
教材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父母,同时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对父母之爱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
但他们还存在着表达方式单一、表达内容不够深入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和表达,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无私,学会通过口语交际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倾听、理解和尊重父母的做法,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增强家庭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口语交际的方式,表达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悟。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运用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准确地传达自己对父母之爱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父母之爱的小故事,引出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和感悟父母之爱。
3.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互动环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与父母的口语交际场景,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行为等方面总结父母之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
《父母的爱》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指导课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指导课《父母的爱》【学习目标】1、让学生敞开心扉,在口语交际与彼此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2、围绕作文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素材。
作文中能写出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理解父母的爱,增进与父母的沟通。
【学习重点】通过作文,进一步体会父母的爱,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学会感恩。
【课前准备】回忆父母在自己成长之路中的生活点滴。
【指导过程】一、认真审题,明确要求这一单元我们感受了伟大的父爱和母爱。
同学们一定跃跃欲试,也想畅谈一下自己父母的伟大,或者想和父母在一起,倾诉成长的烦恼和欢乐,增进与父母的沟通。
这节作文课就给同学们这样的机会。
1、谁来给大家读读习作要求。
2、这次习作,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来写?二、习作指导(一)、拓宽思路,畅谈父母真情。
回忆生活片段,留心生活细节,拓宽选材思路,体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爱,流露出真情实感。
A、生活上,父母给了我们怎样的关心?举例谈谈。
B、学习上,父母给了我们怎样的帮助?举例谈谈。
C、快乐时,父母怎样为我们开心?举例谈谈。
D、困难上,父母怎样帮我们克服?举例谈谈。
……父母为我们付出的爱实在太多,而我最想举得例子是:(二)、片段描述,抒写父母真情。
围绕选定例子,抓住最感人细节,描述片段,流露自己真情实感。
(注意,除了要交待事情的经过外,还要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来描写。
)(三)、交流精彩,感悟父母真情。
1、小组评议。
把自己描写的作文片段在小组同学中展示出来,在倾听、评议的过程中提升对父母的感情。
2、集体评议。
小组选代表集体展示,再次享受成功的体验,享受伟大的父母之爱,享受自豪之情。
(四)、学会感恩,回报父母真情。
教师要善于总结,画龙点睛,把伟大的父母之爱转化为学生感恩的动力,学会回报父母恩情。
并让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出来。
我准备这样回报父母: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四、誊抄作文。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父母的爱

结尾妙招
1、结果交代法: 眼泪涌出,心中的歉意像海水般澎湃起来:“爸,妈,我错怪你们 了……” 2、首尾呼应法 父亲的爱就像一杯咖啡,第一口是苦的,但是越品越甜;父亲的爱就 像一块夹心糖,外表是硬的,心却是软的;父亲的爱就像一本书,封面虽 然平淡无奇,里面却装满了知识。 爸爸,我想告诉您:我懂得您对我的爱,我也爱您,等着吧,将来我 一定要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 3、感叹法: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妈妈的爱是甜甜的吻;爸爸的爱是滴落 的汗,爸爸的爱是遮雨的伞。在我生病的时候,妈妈默默地关心我;在我 哭泣的时候,爸爸轻轻地安慰我。俗话说得好:“母爱是撑天的伞,父爱 是明路的灯。”让我们好好地珍惜这无私的母爱,伟大的父爱吧!
• 成绩没考好,爸爸陪我一起分析原因……
• 我的作文发表了,爸妈为我庆祝…… • 我得奖了,父母比我还高兴…… • 我要当值日班长了,妈妈高兴地陪我一起找资料、练习朗 读…… • 妈妈非常关心我的学习,总是耐心地给我辅导功课……
由不理解到理解
• 妈妈总是催我练琴、读书、做作业,以前我觉得很烦,现 在我明白了那是妈妈爱我,希望我成才…… • 成绩不好,爸爸经常训斥我,一天我玩滑板摔破了手,他 却那么关心我…… • 考试没考好,妈妈严厉地批评了我,第二天,妈妈做了我 最喜欢吃的红烧肉(这是妈妈第一次做)
父母的爱 父母给予了我生命,也给予了我爱,父母对我的爱是那样的无私,那样的博大。是父 母的爱让我幸福、快乐,是父母的爱让我健康成长。
记得在四年级上学期即将开学的那几天,我突然得了胃炎,吃什么吐什么,同时,我
的脸上还长出许多小红点儿,这可把爸爸、妈妈急坏了。妈妈带我去看医生,经医生诊断, 我不仅得了胃炎,还染上了“皮下出血”,医生要我马上住院治疗。 在住院期间,我特别想同学、想老师、想看我的新书,但是由于我生病了,就只能成 天躺在病床上望着窗外发呆。妈妈知道我的心思后,便找来故事书念给我听,给我说笑话, 教我唱歌,跟我做游戏……想尽一切办法把寂寞从我身边赶走。爸爸则忙着去给我交学费, 帮我领新书;下班后马上回家做可口的饭菜送到医院给我和妈妈吃。看着爸爸、妈妈为了 我而这样操劳辛苦,我的心难受极了。 一个星期后,我出院了,可爸爸、妈妈却消瘦了许多。在妈妈弯下腰给我穿鞋时,我
五上语文第六单元教学建议

五上语文第六单元教学建议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教学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深入理解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是“父母之爱”,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主题,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深沉。
2. 强化阅读理解: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关于父母之爱的故事,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注重语言表达: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都是关于“父母之爱”的,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4. 结合生活实际:本单元的课文和口语交际都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深沉,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5. 拓展阅读材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材料,如与父母之爱相关的诗歌、散文、小说等,通过这些材料的阅读,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父母之爱的内涵和意义。
6.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感恩父母”主题班会、制作感恩卡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母之爱,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的教学建议应该注重深入理解单元主题、强化阅读理解、注重语言表达、结合生活实际、拓展阅读材料和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方面。
通过这些方面的实施,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父母的爱

写给爸爸、妈妈的话——第六单元习作指导一、写作方法方法一:抓住外貌描写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突出父母之爱。
1.描写人物外貌要准确、形象。
2.要善于抓住人物外貌与众不同的特征集中笔墨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课内实例:他满脸....。
....,到处都是血迹..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课外实例:在风雪中,我接过爸爸递给我的面包和牛奶,惊异的发现爸爸变了一副摸样:通红的脸上,紫得发黑的嘴唇裂了好几道缝,还滴着血,像枯老的树干。
方法二:抓住动作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突出父母之爱。
1.动作描写又叫行动描写,就要描写人物的动作行为。
2.要用准确的语言具体地描写那些最能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和情感的动作。
课内实例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课外实例开始喝中药了。
妈妈抱.来一床厚棉被堆.在床上,把我扶.起来靠在棉被上,然后端.起药碗,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小勺,先送.到自己的嘴边,轻轻地抿.一口,说.:“嗯,温热的,正好喝。
孩子,药有点苦,但良药苦口利于病,忍着点,啊?”我噙着泪水,轻轻地点点头。
妈妈一边喂药给我喝,一边讲我小时候的趣事。
故事讲完了,药也喝完了,我一点儿也没有感觉到药苦,真的,甚至还有一丝丝甜……方法三:抓住心理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突出父母之爱。
1.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2.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个性特征,使人信服。
3.在描写人物心理时,常与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结合起来。
课内实例儿子摇摇晃晃地走了。
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我就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以后再按图索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案(集体备课)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和深厚。
2.培养学生尊重父母、关爱父母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掌握父母之爱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2.掌握运用正确的语气、节奏和语调进行口语表达。
教学难点1.理解并表达父母之爱的深刻含义。
2.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包括父母之爱的相关图片或文字素材。
2.学生准备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的口头表达。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个温馨感人的故事或者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来引出本节课的话题,激发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思考和感慨。
第二步:学习与理解(15分钟)1.介绍“父母之爱” 这个概念的含义,让学生讨论他们理解的父母之爱是什么。
2.分组讨论,让学生展示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互相交流。
第三步:口语练习(20分钟)1.设计一些口语练习题目,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对父母表达感谢的场景。
第四步:集体讨论(10分钟)1.学生展示他们在口语表达中的收获和体会,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补充。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口语表达的要点和技巧。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感谢父母的短文,并准备下节课一分钟的口头表达稿。
总结反思通过这堂集体备课,学生不仅增进了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也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并能够用心去体会和明白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深刻。
参考资料无以上是本次集体备课的教案内容,希本对父母之爱有更深入的了解,勇于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
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了解父母之爱的重要性
•掌握用恰当语言表达对父母的爱
•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
2. 教学内容
•情感交流:父母之爱
•口语表达:表达对父母的爱
•真情流露:直抒心声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父母之爱的含义,掌握相关表达用语
•难点:用恰当语言表达对父母的感情
4.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互动交流
5.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谈论父母对自己的重要性。
•第二步:学习
–师生共同阅读相关课文,讲解父母之爱的内涵。
•第三步:实践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表达对父母的爱。
•第四步:总结
–听取学生表达的心得体会,引导他们诉说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二、反思
1.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安排得当,学生参与度高;
•需要加强细节处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父母之爱的细节。
2. 教学改进
•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广泛地发表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调整教学方法,探索更适合学生情感表达的方式。
3. 教学展望
•希望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学生能更加懂得父母之爱的珍贵,从而更珍惜家庭关系,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启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母之爱的珍贵。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围绕“父母之爱”这一话题进行有逻辑的口语表达。
2.学生能够倾听他人的发言,理解并尊重不同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具体的例子和感受来丰富自己的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感悟和珍视,培养感恩之心。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寻找并表达父母之爱的具体事例。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并尊重他人对“父母之爱”的不同看法。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母之爱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情境模拟法:模拟家庭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父母之爱。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父母之爱的不同形式。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与“父母之爱”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创设情境。
2.准备小组讨论的记录本和笔,以便学生记录讨论内容。
3.准备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与“父母之爱”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话题情境。
2.提问学生:“你们觉得什么是父母之爱?你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例子吗?”二、小组合作与讨论1.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2.每组讨论并列出3-4个关于“父母之爱”的具体事例,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听到的或看到的。
3.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准备在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三、全班分享与交流1.各组代表轮流上台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在分享结束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看法。
3.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的观点。
四、情境模拟与体验1.教师创设一个家庭场景,如孩子生病时父母的照顾、孩子犯错时父母的教导等。
2.请几名学生上台模拟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并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父母之爱”学习指导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多种方法充分感受和体悟父母之爱。
2、学会运用生活化的具体事情来表现亲情。
二、教学重点:亲情类习作写作方法指导。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
四、课前准备:读几篇感人的文章,初步感受亲情。
亲情文章“链接”:
1. 散文《背影》(朱自清);
2. 一碗馄饨(佚名,《时文选粹》)
3. 散文《孝心无价》(毕淑敏);
4. 散文《血色母爱》(佚名,《时文选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通过第六单元几篇课文和“口语交际”的学习,相信大家对父母的爱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吧!你已经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吗?是慈祥的笑容?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还是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是啊!父母的爱是那样的平凡,是那样的宽广,又是那样的深沉,那样的伟大!
(二)不是吗?请听一听:
播放韩红的《天亮了》,同时屏幕显示歌词: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让我想起他们那双无助的眼。
就在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
就是那个秋天,
再也看不到爸爸的脸,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
不要离开,不要伤害。
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风险,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看到太阳出来,妈妈笑了,天亮了。
这是一个夜晚,天上宿星点点,我在梦里看见我的妈妈,一个人在世上要学会坚强。
你不要离开,不要伤害,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我愿为他建造一个美丽的花园。
在音乐声中介绍故事背景:看过2019年3·15晚会的人们可能都还记得,晚会最开始的那首歌——《天亮了》打动了亿万电视观众,可是谁知道这动人的歌声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真实的、催人泪下的故事.……201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一对年轻的夫妇,爸爸潘天奇和妈妈贺燕雯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
结果,儿子潘子灏得救了,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两个人把孩子举起来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这个壮举也许是出于父亲、母亲的一种本能,也许是出于他们对孩子的一种爱,也许……,潘子灏的生还,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
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
同学们,还记得汶川大地震中那位用身躯挡住婴儿、把奶头
塞进婴儿嘴巴、延续婴儿生命的母亲吗?那爱是生命的付出啊!那爱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或许同学们会说我们的生活平淡枯燥,我们的父母亲也没有这些壮举,那么润物无声的难道不是母爱吗?或许,有很多时候,同学们还是会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们,因此产生矛盾,形成隔阂,你们还可能会埋怨、指责父母呢?
请看下面这篇学生习作。
(三)读一读:
一碗馄饨
那天,她跟妈妈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
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
”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没关系,我请你吃。
”
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
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
“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
“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
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样想呢?你想
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去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女孩楞住了。
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
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眼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
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四)说一说:(此环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短文中的人和事使你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吧:快乐的、伤心的、愧疚的、感激的……或许这个人使你念念不忘,或许这件事使你刻骨铭心,讲给大家听听,好吗?
(1)请举手的同学回答。
(2)教师小结:刚才从同学的叙事过程中,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这两个字的含义——感动。
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的感动,曾经使我们感动的那一刻,可能来自于我的母亲、我的父亲,这份感情往往凝系在一个情感的核上,我们把这情感的核叫“动情点”。
同学们写时,也一定要选取最熟悉、最动情的生活画面。
(五)议一议:
如何让作文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学生讨论总结。
1、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
多媒体显示相关名言:
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白居易
②“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
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
” ——冰心
③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生命,感情是文学作品的血肉。
2、抓动情点,由小事见真情,要写具体。
散文《背影》为我们讲了一个动情的故事,这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与他父亲的故事。
在这故事中,作者流了4次泪,为什么?
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的爱还寄托一种形式,因为爱是抽象的东西,往往通过一种形式反映它。
这篇文章父对子的爱的形式是“一袋橘子”、“一封来信”;子对父的爱是抒写“一个背影”。
所以往往一件细小的东西,如“一杯水”、“一个铅笔盒”、“一次微笑”、“一个眼神”、“一根头发”……都能寄托一种感情。
想一想,告诉我,在这些东西中能寄托一种怎样的感情?或者你能举一样东西,他也曾经抨动着你的心弦?
教学主线:
一、父母的爱是什么?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比喻形容。
二、听歌《天亮了》,介绍这首歌蕴含的感人故事。
三、汶川地震两个同样感人的照片故事,听了,看了,你又有什么感受?父母的爱会是什么?
四、大爱无畏、无私、无价,我们身边的小事又会如何?看《一碗混饨》之后,使你想起自己那些经历与事情?(误会与不理解)
五、议一议,习作要求:真实、感人、动情,
六、题目自拟:真爱无价,爱无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