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合集下载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
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它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认识(现象),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特点),有感觉、知觉、表象(印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2)理性认识:①它是在人们感性认识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②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③有概念、判断、推理三种主要形式,④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两者对立和区别是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所以“熟知(感性)不等于真知(真理)”,“感觉到了的东西(感性认识),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等。

其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但它只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如颜色、形状、声音、冷热和气味等)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因此有待于发展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

必须使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事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其关系,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对于世界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是从感觉、知觉中获得的知识,是通过感官和感性直觉来获取的知识。

比如看到红色的苹果,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红色和苹果的存在。

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直观性、主观性和片面性。

直观性是指感性认识是直接从客观世界中获得的,是对事物外在特征的直接感知。

主观性是指感性认识往往受到主观情感、兴趣、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片面性则是指感性认识只能获得事物表面的某些特征,而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性。

相对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更高级别的认识方式,是人类通过思考、推理、归纳、演绎等方式对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可以将不同感性认识进行综合、抽象、概括和反思,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

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补充和扩展,可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

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要进行任何理性思考,都需要先有感性认识的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理性认识可以从感性认识中提炼出规律性和本质,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而感性认识则可以为理性认识提供生动、具体的实例,让理性认识更加贴近实际。

因此,二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

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处理事物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和基础,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深化和扩展,只有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感性认识包括感觉、只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主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

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

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和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对立关系。

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

没有对于事物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

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与外斗争之总和,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得认识用于指导实践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

这就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过程,实践在其在起到的是媒介与验证的意义和作用。

正确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还要注意:1.不能认为“事物的现象等于感性认识,事物的本质等于理性认识”。

把感性认识与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与事物的本质完全等起来是错误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界与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界与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界与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两个基本途径。

感性认识依赖人的感觉和直觉,而理性认识则依据思维、推理、逻辑等抽象能力。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为补充,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分界和联系。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分界感性认识是人通过感官器官而直接获得的知识和体验。

感性认识的主要来源是外界的事物和现象,通过人的五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受到人们所关注的事物,由此获得直观印象和感觉。

感性认识是基于个体的感受、经验和情感的。

与之相对,理性认识是一种比较抽象、概念化的思维方式。

理性认识是人根据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分析等方法,从中发现客观规律,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和把握。

理性认识是基于普遍的规律、原则和逻辑推理的。

感性认识强调直觉、经验和感受,理性认识强调理性分析、推理和思考。

感性认识主要依赖于经验和感官直接感受,从而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理性认识注重通过思想分析将经验转化为更深刻的认识,更容易达成客观共识。

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重点不一样,但是它们有一定的联系。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是由于它们作用的对象来自同一世界,相互维系而确定的。

感性认识打开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大门,理性认识则更进一步的探究世界本质。

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体现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相互联动。

感官的感受可以启发人们的理性思维,即感性认识可作为理性认识的起点,引起自我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火车时,我们可以通过直觉、感受等方式进行感性认识,但这并不能深入了解火车。

如果我们想进一步了解火车的原理、功能、结构等方面,就需要通过理性认识或知识学习。

其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还表现在人的认识层次上。

感性认识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是认识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快速了解新事物。

当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逐渐增加,就可以进一步发展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形成更深刻、更严密的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共有四点:第一点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点是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第三点是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感性认识是由理性认识看到的本质。

第四点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

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

——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是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是对立关系。

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

没有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

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

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的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和外部联系,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各个片面,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

感性:感性,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gǎn xìng,指人情感丰富,多愁善感,能对别人的遭遇感同身受,感受力很强,能体会到任何事物情感的变化。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等。

其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但它只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如颜色、形状、声音、冷热和气味等)和外部联系,尚未达到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因此有待于发展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缺少的阶段,二者互相联系、互相贯通。

必须使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概念: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

事物的现象是感性认识的对象和内容,直接感受性是感性认识的特征。

事物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和各个方面的认识。

直接性是其主要特点,此外还具有生动性、具体性、表面性等特点,其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

理想: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为了获得预期结果,有自信与勇气冷静地面对现状,并快速全面了解现实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再判断出最佳方案且对其有效执行的能力。

理性是基于现有的理论,通过合理的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

反之就是反理性。

理性的本质就是否定与怀疑。

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其特征是: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概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在概念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区分、识别;推理——由一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下一个判断。

理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理性认识靠的是人类的逻辑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

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误区点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其中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

要准确区分、把握这两个阶段需要正确认识以下六大误区:
误区一: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分析:(1)认识必须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但这并不等于说前者是错误的,后者是正确的。

(2)认识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而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现象还是本质。

只要是真实地反映了事物现象的认识就是正确的感性认识;同样,真实地反映了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就是正确的理性认识。

反之,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现象(或本质)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则都是错误的。

误区二: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
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二者都属于认识范畴,属于主观的、第二性的东西。

而现象和本质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
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

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不是事物现象本身;同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不等于本质和规律本身。

误区三: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分析:(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人们通过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就能得到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所以感性认识是源于实践的,脱离了实践就不可能得到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结果。

但不等于说,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

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误区四: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
分析:不管是正确的理性认识还是正确的感性认识,都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误区五: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分析: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所以说感性认识的总和是理性认识是错误的。

误区六: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分析: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可靠必须以其是否正确为前提。

感性认识正确就可靠,理性认识也一样,在两者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