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彩虹实验报告单
画彩虹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2. 掌握通过实验模拟彩虹形成的过程。
3. 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原理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光通过空气中的水滴发生折射、反射和再次折射,最终分解成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光带。
本实验通过模拟这一过程,利用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从而模拟出彩虹。
三、实验器材1. 三棱镜:一块长约10cm的三棱镜。
2. 白纸:一张白纸。
3. 太阳光或白炽灯:提供光源。
4. 透明玻璃杯:用于装水。
5. 透明胶带:用于固定三棱镜。
四、实验步骤1. 将三棱镜立放在透明玻璃杯中,确保三棱镜底部与玻璃杯底部接触,且三棱镜的侧面垂直于玻璃杯的侧面。
2. 用透明胶带将三棱镜固定在玻璃杯中,确保三棱镜稳定不动。
3. 在三棱镜的侧面斜射入太阳光或白炽灯光源,调整光源角度,使光线垂直照射到三棱镜上。
4. 在三棱镜的对面放置一张白纸,调整白纸的位置,使光线通过三棱镜后照射到白纸上。
5. 观察白纸上的光带,记录下七种颜色的顺序。
五、实验现象当光线通过三棱镜后,白纸上的光带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类似于彩虹的颜色。
六、实验结论1. 实验证明,白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后,可以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带,这与彩虹的形成原理相同。
2. 实验过程中,光线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导致折射角度不同,从而形成彩色光带。
3.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光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光线照射角度的调整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光线垂直照射到三棱镜上,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过程中,三棱镜的稳定性对实验结果也有一定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应确保三棱镜稳定不动,以避免实验结果的误差。
3. 实验过程中,观察者与白纸的距离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观察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七种颜色的光带。
制造彩虹实验报告单doc

制造彩虹实验报告单篇一:七色光实验记录单实验记录单一、小组合作制造彩虹:一、材料:水槽、手电筒、平面镜、白纸。
二、要求: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认真观看,填写好实验记录。
3、实验进程:(1)、将小镜子倾斜着放入水槽,并设法将其固定。
(2)、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份的镜面上。
(3)、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电筒位置,直到看清彩虹。
4、谈实验现象。
咱们看到的现象是:。
二、小组合作完成色光合成实验:一、材料:圆形硬纸片、彩笔、线。
二、要求: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认真观看,填写好实验记录。
3、实验进程:(1)、将圆形硬纸片上的格子别离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2)、用两手拉动线,让圆形硬纸片转动起来。
4、谈实验现象。
咱们看到的现象是:。
课外实践: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壶)朝空中喷水,你也能在水雾中看见彩虹。
篇二:实验报告单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全册)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南流小学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篇三: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苏教版2.实际实验模拟日夜转变的实验答:实验名称:模拟日夜转变的实验。
实验预备:地球仪、手电筒等实验进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觉察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显现。
设计实验研究凸面镜和凹面镜的作用实验名称:研究凸面镜和凹面镜的作用。
实验预备:凸面镜、凹面镜、白纸等实验进程:(1)别离用凸面镜和凹面镜观看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面镜,观看聚焦情形。
人工造彩虹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人工实验模拟彩虹的形成过程,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并验证彩虹为何呈现七种颜色。
二、实验原理彩虹的形成原理是光的色散现象。
当太阳光进入雨滴等水滴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因此在折射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从而分解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形成彩虹。
三、实验器材1. 深盘一个2. 平面镜一面3. 白色墙壁或白纸一张4. 水适量5. 调光器(可选)四、实验步骤1. 将深盘清洗干净,并在其中盛入适量的水。
2. 将平面镜斜放在深盘边缘,调整角度,使太阳光能够照射到平面镜上。
3. 通过调节平面镜的倾斜角度,使反射光照射到白色墙壁或白纸上。
4. 观察墙壁或白纸上的光斑,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至出现彩虹效果。
5. 可选:使用调光器调整光线强度,观察不同光线强度下彩虹效果的变化。
五、实验现象在调整平面镜的角度后,白色墙壁或白纸上出现了一条彩虹,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六、实验分析1. 实验过程中,调整平面镜的角度可以改变光的入射角度,从而改变折射角度,使不同颜色的光在墙壁或白纸上形成彩虹。
2. 实验结果与彩虹的形成原理相符,验证了光的色散现象。
3. 调整光线强度对彩虹效果有一定影响,光线强度较小时,彩虹颜色较浅;光线强度较大时,彩虹颜色较深。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模拟了彩虹的形成过程,验证了光的色散现象。
2. 彩虹呈现七种颜色,是由于太阳光在进入水滴等介质时,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折射和反射。
3. 调整光线强度和入射角度可以影响彩虹效果。
八、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彩虹的形成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光的色散现象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应用。
同时,本次实验也让我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趣味性,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九、实验拓展1.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形状的水滴(如球形、椭圆形)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形状水滴对彩虹效果的影响。
2. 可以研究不同颜色光的波长对折射角度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光的色散现象。
制造彩虹实验报告单

制造彩虹实验报告单篇一:七色光实验记录单实验记录单一、小组合作制造彩虹:1、材料:水槽、手电筒、平面镜、白纸。
2、要求: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仔细观察,填写好实验记录。
3、实验过程:(1)、将小镜子倾斜着放入水槽,并设法将其固定。
(2)、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3)、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电筒位置,直到看清彩虹。
4、谈实验现象。
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二、小组合作完成色光合成实验:1、材料:圆形硬纸片、彩笔、线。
2、要求: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仔细观察,填写好实验记录。
3、实验过程:(1)、将圆形硬纸片上的格子分别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2)、用两手拉动线,让圆形硬纸片转动起来。
4、谈实验现象。
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课外实践: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壶)朝空中喷水,你也能在水雾中看见彩虹。
篇二:实验报告单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全册)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南流小学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篇三: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苏教版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设计制造彩虹实验报告

设计制造彩虹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设计制造彩虹实验,探究光的折射原理和彩虹的形成机制,加深对光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器材与材料- 一块透明的玻璃板- 一支直尺- 一块白纸- 一支笔- 一盆水- 一束光源(例如手电筒)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 确定实验区域为一个光线暗的室内空间。
- 将水倒入盆中,使其水平面平整。
2. 绘制光线示意图- 在白纸上使用直尺和笔绘制一条直线,作为入射光线。
- 从入射光线上一点向下作垂直线段,表示玻璃板的垂直边界。
- 在垂直线段下方一点处作垂直线段,表示出射光线。
3. 完成实验装置- 将透明玻璃板竖直地插入水中,使其底部与水平面接触。
- 使用手电筒将光源照射在玻璃板的一侧。
4. 观察现象- 在白纸上观察光线折射后的现象。
- 当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板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度取决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 当折射角度适当时,观察到由光的分散效应形成的彩虹现象。
实验结果通过搭建实验装置,观察到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板中后发生折射现象。
当折射后的光线角度适当时,观察到玻璃板上产生了彩虹现象。
结论与分析实验结果证实了光的折射原理和彩虹的形成机制。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个折射率不同的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角度受两种介质的折射率决定。
在实验中,透明的玻璃板作为第二种介质,光线从空气中进入玻璃板,发生了折射现象。
彩虹的形成机制是光线经过雨滴后发生多次折射和反射,形成不同角度的分散光,最终形成了彩虹。
实验中的玻璃板模拟了雨滴的作用,使光线发生折射和分散,从而形成彩虹现象。
彩虹是由分散光的颜色组成,从内部到外部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符合光的分光色散特性。
实验中观察到的彩虹现象验证了光的分光色散理论。
实验改进与展望虽然本实验能够有效地模拟彩虹的形成机制,但仍存在改进的空间。
下面是一些建议:1. 提高实验装置的稳定性,确保玻璃板和水平面的接触光滑,避免光线漏射。
2. 使用更精确的光源,以便更清晰地观察到彩虹现象。
制造彩虹实验报告册(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
2. 学习通过实验制造彩虹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彩虹是由阳光通过雨滴折射、反射和色散而形成的一种光学现象。
阳光进入雨滴时,会发生折射,不同颜色的光折射角度不同,从而形成彩虹。
本实验通过模拟这一过程,使学生们能够亲眼看到彩虹的形成。
三、实验材料1. 白色塑料薄膜或透明塑料瓶2. 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料3. 水彩笔或毛笔4. 玻璃杯或透明容器5. 洗衣粉6. 茶匙四、实验步骤1. 在白色塑料薄膜或透明塑料瓶上,用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料分别画出一条颜色渐变的条带。
颜色由深到浅,模拟彩虹的色阶。
2. 在玻璃杯或透明容器中加入适量水,然后加入少量洗衣粉,搅拌均匀。
3. 将画有颜色条带的塑料薄膜或透明塑料瓶放入水中,使颜色条带与水面平行。
4. 将茶匙轻轻地在颜色条带上滑动,模拟阳光照射。
5. 观察颜色条带在水中的变化,注意颜色是如何从深到浅、从下到上逐渐形成的。
五、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当茶匙在颜色条带上滑动时,可以看到颜色条带在水中的变化。
颜色从深到浅、从下到上逐渐形成,仿佛一条美丽的彩虹出现在水面上。
六、实验分析1. 颜色条带在水中形成的原因是:颜料分子在水中扩散,导致颜色条带在水中的颜色逐渐变化。
2. 茶匙滑动模拟阳光照射,使颜色条带在水中形成彩虹,是因为光线在通过颜色条带时发生折射和色散,形成了彩虹。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们成功地制造出了彩虹。
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彩虹的形成原理,还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本次实验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不要将颜料直接倒入水中,以免污染水质。
2. 在滑动茶匙时,力度要适中,以免破坏颜色条带。
3. 实验结束后,请将容器清洗干净,避免污染。
九、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的透明容器进行实验,观察彩虹的变化。
小学自制彩虹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2. 探究光在水滴中的传播路径。
3. 观察并记录彩虹的形成过程。
二、实验器材1. 玻璃杯2. 清水3. 阳光或灯光4. 食盐5. 白纸6. 记号笔三、实验步骤1. 将玻璃杯清洗干净,倒入适量的清水。
2. 在清水中加入少量食盐,搅拌均匀。
3. 将玻璃杯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调整角度,使阳光能够照射到水面上。
4. 观察水面上出现的现象,并用记号笔在白纸上记录彩虹的颜色顺序。
5. 重复实验,观察不同角度和光线强度对彩虹形成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在阳光的照射下,水面上出现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2. 实验分析(1)光的折射:当阳光照射到水滴上时,光线会发生折射,进入水滴内部。
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折射角度也不同,导致彩虹的形成。
(2)光的反射:部分光线在进入水滴内部后,会发生反射,再次折射出水滴,形成彩虹。
(3)食盐的作用:食盐可以增加水的折射率,使彩虹更加明显。
(4)角度和光线强度的影响:调整玻璃杯的角度和阳光的强度,可以观察到彩虹颜色和宽度的变化。
这是因为光线在不同角度和强度下,折射和反射的程度不同。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观察到了彩虹的形成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食盐可以增加水的折射率,使彩虹更加明显。
此外,调整玻璃杯的角度和阳光的强度,可以观察到彩虹颜色和宽度的变化。
六、实验心得1. 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如海市蜃楼、彩虹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现象的原理。
2. 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和记录,以便更好地分析实验结果。
3. 自制彩虹实验简单易行,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七、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不同颜色的光源,观察彩虹颜色的变化。
2. 可以调整食盐的用量,观察彩虹的明暗程度。
做彩虹现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彩虹现象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实验室实验指导教师:XXX实验参与人员:XXX一、实验目的1. 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和条件。
2. 观察和记录彩虹现象,分析其特征。
3. 通过实验验证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现象。
二、实验原理彩虹是由太阳光通过大气中的水滴折射、反射和色散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当太阳光照射到水滴上时,光线会发生折射,进入水滴内部。
在水滴内部,光线会反射多次,并随着水滴的旋转不断改变方向。
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因此在折射和反射过程中会发生色散现象,形成七彩的光带。
三、实验器材1. 水族箱或大口瓶2. 水枪或喷水壶3. 水滴收集器4. 激光笔5. 纸板6. 摄像头7. 记录本8. 笔四、实验步骤1. 将水族箱或大口瓶装满清水,并放置在阳光下。
2. 使用水枪或喷水壶向空中喷水,形成水雾。
3. 观察水雾中是否出现彩虹现象。
4. 使用激光笔照射水雾,观察是否出现彩虹现象。
5. 记录实验现象,并拍摄相关照片或视频。
6.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彩虹形成的原因。
五、实验现象1. 在阳光照射下,向空中喷水形成水雾时,水雾中出现了彩虹现象。
2. 使用激光笔照射水雾时,水雾中出现了类似彩虹的光带。
六、实验结果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在阳光照射下,水滴会发生折射、反射和色散现象,从而形成彩虹。
2. 激光笔照射水雾时,由于激光具有单色性,因此在水雾中形成的光带颜色更为明显,类似于彩虹。
七、实验结论1. 彩虹现象是由太阳光通过大气中的水滴折射、反射和色散而形成的。
2. 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现象是彩虹形成的主要原因。
3. 实验验证了光的色散现象,并揭示了彩虹的形成原理。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水雾中彩虹的形成和变化。
2. 使用激光笔照射水雾时,注意安全,避免激光直射眼睛。
3.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九、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彩虹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彩虹实验报告单
篇一:七色光实验记录单
实验记录单
一、小组合作制造彩虹:
1、材料:水槽、手电筒、平面镜、白纸。
2、
要求: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仔细观察,填写好实验记录。
3、实验过程:
(1)、将小镜子倾斜着放入水槽,并设法将其固定。
(2)、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3)、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电筒位置,直到看清彩虹。
4、谈实验现象。
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二、小组合作完成色光合成实验:
1、材料:圆形硬纸片、彩笔、线。
2、要求: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仔细观察,填写好实验记录。
3、实验过程:
(1)、将圆形硬纸片上的格子分别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2)、用两手拉动线,让圆形硬纸片转动起来。
4、谈实验现象。
我们看到的现象是:。
课外实践:
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壶)朝空中喷水,你也能在水雾中看见彩虹。
篇二:实验报告单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科学操作实验报告(全册)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南流小学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篇三: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苏教版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答: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