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养生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

……

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代表作,其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着极大影响,同时他的自然观,如“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守静笃”等,对中医养生学说已有过一定的影响。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老子的哲学体系完整地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其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理论的基本框架,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影响和促进了养生学形成[2]。本文试从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认识,谈谈其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1 圣人“病病”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辩证地说明了“不病”和“病病”的关系。他所说的“病病”,乃是一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这一观点,后亦见诸《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论说受老子之言的影响显而易见。由此可知,老子关于圣人“病病”的论说,乃是中医“上工治未病”。2 贵柔老子在他多年实际生活中观察到这样一个规律:新生事物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强调事物可以由柔弱转化为刚强。阴阳、雌雄、牝牡、刚柔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在通常情况下,阳、雄、刚是强者,一般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而在老子看来,则恰恰相反,阴、雌、柔

常居主导地位,成为实际上的强者。因此老子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第78 章),“柔弱胜刚强”( 《老子》第36章),“守柔曰强”( 《老子》第52 章)。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76 章)。为了防止自身衰老乃至灭亡,最好的办法是不使自己过于强大,所以老子又说:“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 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30 章)。这几句是老子贵柔戒刚思想的突出体现。此外,老子还提出保持柔弱状态应当模仿这样几类东西:仿效春天萌生的小草,可以充满生机;模仿低处水;可以处世不争;模仿新生的婴孩,象婴孩一般具有纯正、柔和的心灵,就能时刻保持精神饱满完整和充实的状态,如此就不怕毒虫猛兽的袭击。老子认为,凡属阳的、雄的、刚的、强的,必然会转化成为被削弱、被减损,甚至被消灭的对象。所以为了避免衰亡,就得永远保持一种谦虚、恭谨和柔弱自守的地位,此即“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 章)也。3 检啬《老子·五十九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韩非子·解老篇》亦说:“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可见“啬”有藏精爱神之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广义之精是指构成人体组织和供给人

体能量来源的营养物质,为人身之本,应当固藏,爱之勿泄,用而勿伤。精气充盛,则卫外固密,不易受病。若精耗阴虚,阳气失密而不固,就受外邪侵犯,着而成病。而精又是生命活动的主导,精、气为神存在的前提,故《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积精全神”。反之,如果精亏气虚,就会导致“神去之而病不愈”( 《素问·汤液醪醴论》)的后果。老子认为修身养性必须要谨守自身的精、气、神,勿使其泄漏。在对待外界诱惑因素时,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唯有从俭从啬,方能维护生命。故老子认为养生应当节欲,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第12 章、第44 章)。老子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第67章、第59章)。因此,他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第19章),“去甚,去奢,去泰”( 《老子》第29 章)。他认为追逐荣利,嗜欲过多,都是招灾惹祸,百病丛生的根源。《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老子这一养生观,后世医家亦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如唐代医家孙思邈则极力主张“少欲”,认为“多欲则志昏”“纵情恣欲”“皆损寿命”。因此,《老子·八十章》告诫人们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恬

淡清心,皆知嗜欲。这样才会“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3]。4 虚静原则因为人之有为皆因欲念而起,欲念一起则心动,心动则意动,意动则神动,神动则气动,气动则形动,形气神动则必然神驰于外,气散于中,精耗于内,健康为之受伤。要防止这种局面的发生惟有一法,这就是虚其心,静其神。心虚则欲望不起,神静则念头不生,心清神静,根本坚固,形神相亲,则能长生久视。所以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老子》第16 章)。清静为天下正[4]( 《老子》第45 章)。从养生来说,就是要明达人生的道理,懂得生命活动的根本规律。《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的生命活动在于阴阳这对矛盾相互作用,同时阴阳又只有在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下,人体才能表现机能正常,生命不息,健康长寿。受静就是要懂得这个道理。老子的养生思想是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基础,自古以来,养生方法形形色色,然而在理论方面,尤其从哲学思想上予后人以深刻影响者,许多养生方法或直接来源于《老子》,当以老子之言最为高妙,这实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精髓之所在。因此认真研究老子的养生思想,对丰富中国古代养生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