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试题-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卷(含答案)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试题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教科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学校 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亲爱的同学:当你拿到试卷后,请不要紧张,这是展示你对《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学习理解的好机会。
只要你把自己对每个问题的探究、理解、了解或体会真实地表达出来,就是一份好答卷。
祝你成功!一、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0分)()1.做种子发芽实验时,每个盒子应放两粒以上的种子,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2.发芽后的绿豆种子如果得不到阳光,是无法正常生长、开花、结果的。
()3.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4.凤仙花的种子落在大自然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发芽。
()5.母鸡能下蛋,所以它是生产者。
()6.非生物在群落里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7.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8.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存,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9.环境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但是植物的生长不会影响周围的环境。
()10.沙尘暴的形成与草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有着直接联系。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B.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C.光照、水分、温度和空气2.把两组生长良好的绿豆芽放在同一个温室里,同时加适量的水,让其中一组接受光照,另一组用不透明的东西罩住。
这个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A.温度B.水C.光3.植物的根会朝着()的方向生长。
A.有水B.没有水4.生物之间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的食物关系,叫做()。
A.食物链B.食物网C.生态群落5.农田、苗圃里的植物,株与株之间,行与行之间,都留有一定的距离,这主要是为了获得合适的()。
A.温度B.水分C.光照6.使自然界生态系统造成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人为因素B.自然因素C.动物过多繁殖7.鱼必须在水里生活,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就会死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卷面分:3分。
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一、填空题。
(每个词只能用一次,选错或者使用别的词不能得分,每空2分,共20分)1.太阳是我们地球最重要的o2.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传播的。
3.将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斜射入水中,光会发生____________ 现象。
4.白天我们能看到美丽的风景,是因为物体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5.可以把太阳光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6.制作潜望镜时,需要两面,且镜子的反射面是的。
7.词语反映了光的直线传播,词语反映了光的反射,词语反映了光的折射。
二、判断题。
(每题2分,共20分)1.将一支铅笔斜放入水中,会看到铅笔“折断”的现象。
()2.“蓝眼泪”是美丽的自然景观,它是海洋里的荧光生物所发出的蓝色光芒,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蓝眼泪”。
发出蓝色光芒的荧光生物是光源。
()3.光和声都不能在月球上传播。
()4.夜晚汽车车灯射出笔直的光,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5.在黑暗的房间待一段时间后,眼睛适应了黑暗环境,就能看到苹果。
()6.站横队“向右看齐”时,如果左边一位同学只能看到右边一位同学的侧脸,说明队伍排直了,这主要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7.太阳光能全部穿过人的手向前传播。
()8 .光经过镜子反射后,不再沿直线传播。
( ) 9 .太阳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 ) 10 .只有镜子能反射光,其他物体如黑板不能反射光。
() 三、选择题。
(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物体中( )是光源。
A .月亮2 .光在水中的传播形式是(A.直线B.曲线 3 .手电筒发出的光不能穿过(A.玻璃B.一张薄纸4 .快速旋转彩色轮时,红、绿、蓝三种颜色混合,可以得到()0 A.黑色B.白色C.紫色 5 .照明灯上安装灯罩的主要作用是()。
A.改变灯光的颜色 B.反射灯光 C.扩大照射范围6 .2023年,全球范围内观测到的日食有两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知识点梳理及实验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卷班级: 姓名:一、填空题1.在研究种子发芽的实验中,只能改变我们选择的那个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这样的实验方法叫做( )。
2.将一组蚯蚓放在一半明亮一半黑暗的交界处,一段时间后蚯蚓聚集在黑暗处,说明蚯蚓喜欢生活在的( )环境中。
3.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 )。
二、判断题4.种子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它落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都能发芽。
( )5.在探究蚯蚓喜欢生活在干燥还是潮湿的环境的实验中,应重复多次实验。
( )6.草原上成群的羊和茂盛的小草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因此羊和草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 ) 三、选择题今年,学校增设了劳动教育这一门新课程,并给每个班划分了一片植物园。
佩佩和同学们在一个多月前播下的种子现如今已长成了一棵棵成熟的植物。
看着生命力旺盛的植物园,佩佩产生了很多新问题。
7.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可能不止一个,于是佩佩还设计了下表的实验方案,她想要研究的是( )因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A.光B.温度C.水分8.佩佩还想研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她应该选择( )进行实验对比。
A.甲和乙B.甲和丙C.乙和丙9.阳光下和黑暗处的两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这个实验说明绿豆种子发芽( )。
A.需要阳光B.不需要阳光 C 不需要空气10.为了让绿豆芽生长得更好,佩佩将绿豆芽移到植物园里种植。
在土壤中,佩佩惊喜地发现了蚯蚓。
蚯蚓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中。
A黑暗、干燥 B.明亮、潮湿 C黑暗、潮湿11.现如今已是草长莺飞的夏天,佩佩最有可能会看到植物园的青蛙出现的行为是( )。
A.挖洞B.冬眠C.捕食12.佩佩注意到植物园里的绿豆苗的叶子出现了小小的虫口,仔细一看叶子上爬满了蚜虫。
这片植物园最不可能出现的食物关系是( )。
A.绿豆苗→蚜虫→瓢虫一→蜘蛛→小鸟B绿豆苗→羊一→狮子C.小草→蚜虫→瓢虫→小鸟在科技社团活动课上,佩佩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了一个生态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检测试卷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A. 让里面的植物见光B. 便于观察C. 既让植物见光又便于观察7.“小草→蚜虫→瓢虫→小鸟”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 )。
题号 评分一二三四五总分A. 小草8.种子发芽的过程中最先出现的现象是( A. 长出嫩芽B. 种皮破裂9.植物的根具有( )生长的特性。
A. 向水B. 向光二、判断题(共 9 题;共 18 分) 10.只要吸足水分,绿豆种子就会发芽。
()B. 蚜虫C. 瓢虫)。
一、单选题(共 9 题;共 36 分)1.采用拟态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动物是( )。
A. 枯叶蝶B. 变色龙C. 种子膨大C. 背地C. 负鼠2.在做探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的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选用两颗一样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一样的容器里 B. 一个容器里不加水,另一个容器里保持适量的水分 C. 一个容器放在阳光下,另一个容器放在冰箱里3.下列属于食物链的是( )。
11.香蕉树、松树、仙人掌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12.做一个生态瓶,首先要装水,然后把田螺、小鱼、小虾、泥鳅等放进去就行了。
( )13.蛇冬眠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A. 落叶→蚯蚓B. 草→山羊→狼C. 毛虫→小鸟→鹰14.为了增加牛奶产量,牧场应在草原上无限制地增加奶牛。
( )15.不同的动物对环境需求是相同的。
()4.某生态系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增多的方法是( )。
A. 蛇多、鹿多、草少 B. 鹿少、蛇多、鼠少 D. 蛇少、草多、鹿少16.在生态瓶中,植物可以给动物提供氧气,所以植物放得越多越好。
( )17.池塘生态群落包含水生动物和水生植物两大类。
( )18.植物在任何条件下都会发芽。
( )C. 兔少、草少、鼠少5.制作生态瓶时,小鱼的数量( )。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单元测试卷3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卷3一、判断题。
1、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
()2、当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植物生长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在研究光照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时,需要保证光照和水分这两个条件不变。
()4、在一定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生物,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群落。
()5、小明画了一条食物链:老鹰→蛇→青蛙→蝴蝶→花。
()6、在做生态瓶时,水生植物的数量要与水生动物的数量保持平衡。
()7、在自然保护区里,不准狩猎和采伐,但可以栽种一些新品种的植物。
()8、拟斑马、袋狼、卡罗莱纳鹦哥鸟都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9、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但动物的数量变化不会影响环境。
()10、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所有生物的结构特征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继续生存下去,不会被淘汰。
()11、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2、生态瓶中的植物放得越多越好。
()13、生态系统中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二、选择题。
14、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
A. 制造者B. 生产者C. 消费者15、()不能自行制造养料,而需要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的养料。
A. 利用者B. 生产者C. 消费者16、各种生物之间在食物关系上形成的复杂的网状结构,称为()。
A. 食物链B. 食物网C. 生态系统17、各种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一起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称为()。
A. 食物链B. 食物网C. 生态系统1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以写出的食物链是()。
A. 螳螂→蝉→黄雀B. 蝉→螳螂→黄雀C. 树叶→蝉→螳螂→黄雀19、下列属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是()。
A. 青蛙捕食昆虫B. 黄鼠狼吃鸡C. 长颈鹿吃树叶20、大量捕食青蛙带来的后果是()。
A.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B. 粮食增产C. 害虫增多21、一些珍稀的动物正面临灭绝,保护它们的最好办法是()。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练习题集-生物与环境- 教科版(含答案)

《种子发芽实验(一)》练习姓名一、填空1.在研究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的实验中,我们采取的实验方法是(对比实验)。
解析:在研究种子发芽实验中,有两个实验组一个是实验组,另一个是对照组,我们通过对比的方法证明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2.研究“温度”这一条件的实验中,可把一个种植盒放在(常温下),另一个放到(冰箱里)。
3.根据植物的种类,越是耐旱的植物需要水的比例(越少)。
解析:植物种类的不同,所需要的水分不同,越是耐旱的植物例如:仙人掌,所需要的水分就越少。
4.种子发芽自身的条件是(完整的)和(活的胚)。
5.在做种子发芽实验中,如果外部条件中的(一个条件)改变了,整个实验就会发生变化。
二、选择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下面不是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是(D)。
A.适宜的温度B.活的完整的胚C.水分D.充足的阳光解析:种子要想萌发必须满足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由此可以看出充足的阳光并不在种子萌发条件之内。
2.设计实验时,把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放在常温下,一组放在冰箱内,改变的条件是(C)。
解析:在做对比实验时,只需要一个需要控制的条件,其余都不需要控制。
这道题中控制的就是温度的变化。
A.水分B.空气C.温度D.光照3. 种子发芽需要的三种环境条件是(A)A.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B.适量的水分、适宜的肥料、足够的空气C.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阳光、足够的空气D.干燥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水分4.不同植物种子萌发都需要一定的(A)。
A.最适温度B.充足的阳光C.养分D.土壤5.储存种子的方法是(A)。
A.干燥低温B.阴暗低湿C.干燥高温D.潮湿高温解析: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种子在储存的时候一定要避免与这些条件接触,所以种子储存的适宜条件是干燥低温。
三、简答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设疑探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阳光吗?我们提出的问题:种子的发芽需要阳光吗?我们的推测:种子发芽需要阳光相同的条件:温度水分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不同的条件:光照实验方法:让一组在阳光的照射下生长,是实验组;另一组放到阴暗的环境下,是对照组。
五年级上册科学试题 期末专项复习卷(一)生物与环境(一)教科版(含解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卷(一)生物与环境(一)一、选择题1.播到土壤中的种子不能萌发的原因是()。
A. 种子不完整B. 土壤太干燥C. 以上都可能2.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A. 阳光B. 温度C. 水D. 空气3.蚯蚓适宜生活在()的环境。
A. 阳光充足B. 高温干燥C. 阴暗潮湿4.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盖住,加少量的水。
这个实验设计()A. 是科学的B. 是不科学的C. 无法判断5.在做探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的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选用两颗一样的绿豆种子,分别放在两个一样的容器里B. 一个容器里不加水,另一个容器里保持适量的水分C. 一个容器放在阳光下,另一个容器放在冰箱里6.菜场上有的绿豆芽发黄,主要原因是()。
A. 缺少空气B. 缺少阳光C. 浇水太多7.“小草→蚜虫→瓢虫→小鸟”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
A. 小草B. 蚜虫C. 瓢虫8.由蛇、蝗虫、高粱、青蛙可以组成一条食物链,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 高粱→蝗虫→青蛙→蛇B. 蝗虫→高粱→青蛙→蛇C. 高粱→青蛙→蝗虫→蛇9.假定在一个由草、鹿、狼组成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的数量将()A. 迅速上升B. 上升后下降C. 保持相对稳定10.农田、苗圃里的植物,株与株之间,行与行之间,都留有一定的距离,这主要是为了获得合适的()。
A. 温度B. 水分C. 光照11.设计并制作的小生态瓶要长期维持稳定,应该注意的是()。
A. 开放、透明B. 生物种类和数量配比合理C. 置于较弱的散射光下12.在生态瓶中放置动物和植物,应()。
A. 先放动物B. 先放植物C. 一起放动物和植物13.制作生态瓶时,小鱼的数量()。
A. 越多越好B. 越少越好C. 适度放养14.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
A.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B. 卧龙自然保护区C.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15.数百年前,我国的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变成荒山,主要原因是()。
小学-科学-教科版-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单元测试卷1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卷1一、填空题。
1、植物的一生是从______开始的。
2、绿豆种子发芽需要______、______、______等条件。
实验告诉我们,______不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
3、蚯蚓喜欢生活在______、______的环境里。
4、食物链通常从______开始,到凶猛的______终止。
5、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片海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______。
6、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______,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______。
7、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______。
二、判断题。
8、在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分的实验中,让一组种子得到水,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这种做法是科学的。
()9、松树适宜生长在阳光充足、水量适中或者稍多的地区。
()10、各种动物的生活都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而动物在长期生活繁衍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适应环境的本领。
()11、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12、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如果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就会失去平衡。
()13、生态瓶中的水草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14、在蚁穴中生活着几万只蚂蚁,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15、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就是指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三、选择题。
16、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
A. 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土壤B. 光照、水分、温度、空气C. 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17、在一个盒子的一端铺上湿润的泥土,另一端铺上干燥的泥土,然后将蚯蚓放在盒子中间。
这个实验研究的是()。
A. 湿度对蚯蚓的影响B. 温度对蚯蚓的影响C. 光照对蚯蚓的影响18、在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有水吗?”的实验中,把绿豆种子放置在湿润的吸水纸上,是为了()。
A. 使种子保持较高的温度B. 使种子能浸没在水中C. 使种子保持湿润19、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环境》练习卷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判断。
1.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
2.自然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实际上并不是生物。
()
3.凡是生物,都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
4.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
()
5.当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植物生长也会发生相应
的变化。
()
6.在研究光照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时,需要保证光照和水分这两个条件不变。
()
7.在一定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生物,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群落。
()
8.小明画了一条食物链:老鹰→蛇→青蛙→蝴蝶→花。
()
9.在做生态瓶时,水生植物的数量要与水生动物的数量保持平衡。
()
10.当水质受到污染时,一些浮游生物会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
()
11.在自然保护区里,不准狩猎和采伐,但可以栽种一些新品种的植物。
()
12.拟斑马、袋狼、卡罗莱纳鹦哥鸟都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
13.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但动物的数量变化不会影响环境。
()
14.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所有生物的结构特征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继续生存下
去,不会被淘汰。
()
15.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
16.减少丢弃、重新使用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
17.给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能减少垃圾的数量,节约大量的自然资源。
()
18.水污染大多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水需要经过处理才能重新被利用。
()
19.防止空气污染,就是要多扫地、多洒水,防止尘土扬起来。
()
20.人类面临着垃圾和水污染、大气污染、物种加速灭绝等环境问题。
()
二、选择。
1.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
A 制养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2.()不能自行制造养料,而需要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的养料。
A 利用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3.各种生物之间在食物关系上形成的复杂的网状结构,称为()。
A 食物链
B 食物网
C 生态系统
4.各种生物和周围的非生物一起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称为()。
A 食物链
B 食物网
C 生态系统
5.某个区域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形成稳定和谐的平衡状态,称为()。
A 生态平衡
B 生态和谐
C 生态系统
6.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动物的()。
A 栖息地
B 居住地
C 生活区
7.要了解一只小猫在冬季的变化,需要对它进行()观察。
A 追踪
B 跟踪
C 跟随
8.()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
A 使用一次性用品
B 重新使用
C 选择精美包装物品
9.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要包装一下,从环保角度看,()不合适。
A 印花绸布
B 塑料包装纸
C 纸质包装纸
10.处理玻璃、金属、纸和塑料垃圾最科学的手段是()。
A 填埋
B 焚烧
C 回收
三、简答。
1.阅读以下《狼和鹿》故事,回答相应问题。
“上世纪初,在美国西部森林里,许多狼正在捕捉可爱的鹿。
于是,美国总统下令召集猎人打狼。
森林里的狼纷纷丧生在猎人枪口之下。
不久,鹿群的数量飞快地增加,从原来的几万只猛增到十几万只。
但是几年后,森林渐渐变得憔悴,日益枯黄。
更为可怕的是一种怪病在鹿群中蔓延开来,大量的小鹿倒了下去,还有一些则由于饥饿难耐死去。
现在,这片难觅狼的踪迹的森林里的鹿反而锐减到了几千只。
”
(1)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2)请你利用“生态平衡”的知识,解释鹿群的数量最终迅速减少的原因。
答案
√×√√√×√×√√××××√√√√×√BCBCA ABBBC 草→鹿→狼;在人的猎杀下,狼的数量减少,鹿的数量增加,所以鹿需要更多的食物。
森林中的植物生长速度不能满足鹿的增长需要,鹿不能得到相应的食物,从而使鹿的生存环境恶化,导致鹿的数量反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