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思维现象有多种表现: (1)顺从性思维。 (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3)盲目乐观情绪。 (4)相信群体无所不能。 (5)首创精神的假象。 所有的群体都容易受群体思维之害吗?事实证明,不是 这样。研究者的注意力放在3个中介变量上: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领导者的行为 (3)与外部人员的隔离 小集团意识的形成模式如图5所示。
多 人际群体
维 护 角 色
团队群体
无序群体
任务群体

任务角色

图1 以任务和维护角色为维度的群体类型


二、规范 (一)规范的含义 规范是由群体成员制定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群体规范有两种形式:一是成文的,群体正式规定的规 范。二是不成文的,没有通过群体加以系统的规定和确 认,只是群体成员的一种默契和约定俗成。这种规范在 非正式群体中更多,是一种道德和舆论的约束。 (二)群体规范的一般类型 第一类,大多与群体绩效方面的活动有关。 第二类,是群体成员的形象方面的。 第三类,为非正式的社交约定。来自于非正式群体。 第四类,与资源的分配有关。员工报酬、困难问题的分 配、新型工具设备的分发等
凝聚力

高生产率

生产率 水平中等
绩 效 规 范

低生产率
生产率水平 低到中等

图2 群体凝聚力、绩效规范与生产率的关系
( 1 )当群体的绩效规范、目标和组织的规范、目标相 一致时,群体凝聚力强,劳动生产率就高,二者成正比; ( 2 )当群体的绩效规范、目标与组织的规范目标不一 致时,群体凝聚力越强,劳动生产率就越低,二者成反 比。 ( 3 )如果群体凝聚力低,但绩效规范高,群体生产率 水平中等。 ( 4 )如果凝聚力和绩效规范都低,群体生产率肯定低 于一般水平。 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等人,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做过 关于群体凝聚力和对群体成员诱导对于生产率的影响的 实验。实验以群体凝聚力和诱导为自变量,以生产率为 因变量,将被试对象分成一个对照组和四个实验组。将 四个实验组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条件下实验。(见图3)
三、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这两种现象可能潜在地影响着群体客观地评价各种方案 和达成高质量决策的能力。 (一)群体思维(groupthink)或称小集团思想 美国心理学家杰尼斯详细研究了这个问题。 所谓“小集团思维”,用杰尼斯的话来说,是“参与一 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 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重 要”。 群体思维与群体规范有关。它是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 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到客 观的评价。 群体思维似乎与阿希的比较线段实验的结论完全一致。
从众 Conformity
vvv Studies by Solomon Asch vvv
X
A
B
C
一般来讲,从众行为有表面反应和内心反应之分,具体 分为四种情况: (l)表面从众,内心也从众,即所谓“心服口服”。 (2)表面从众,内心拒绝,即所谓“口服心不服”。 (3)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即所谓“口不服心服”。 (4)表面不从众,内心亦拒绝。即所谓心口一致。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对群体压力和顺从现象提 出了不同的看法。”集体主义自决“。 管理中对群体压力的运用 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莱维特提出了对持异议者施加压力的 四种方式: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开除政策。 管理启示: 1.管理者对于群体成员不良行为应给予适当的压力。 2.应避免采取群体压力的方式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精神。
绩效规范
形象规范
规范
资源分配规范 社交约定规范
(三)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行为 群体压力不是指物质上的压力,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压力。 所谓群体压力是指当群体成员在意识到个人观点、行为 与群体规范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而产生 的心理紧张。群体规范对个体思维和行动的影响主要是 通过群体压力实现的。 群体压力具有两重性:1.群体压力的积极作用表现为有利 于群体目标的实现。2.群体压力的消极作用表现为阻碍个 性的发展。 所谓从众行为是指群体成员为避免群体压力的攻击,适 应群体的要求,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而采取与多数人 一致的行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在1951年曾做过从众行为的实验, 结果表明,群体压力可以使一些人产生从众行为。
图3 沙赫特实验有关凝聚力与生产率关系的结果
生 产 率
Ⅰ组 Ⅱ组 对照组 Ⅳ组
Ⅲ组 时间
Ⅰ组——高凝聚力积极诱导组、 Ⅱ组——低凝聚力积极诱导组 Ⅳ组——低凝聚力消极诱导组、 Ⅲ组——高凝聚力消极诱导组
实验结果表明:四种不同条件对生产率影响不同。无 论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率,而且高凝 聚力组的生产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产 率,高凝聚力组的生产率下降更明显。 这说明诱导对高凝聚力组的影响更大。 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加强对群体的教育和诱导是提高 生产率的关键。
第二节 群体的特征
一、角色 (一)群体角色的种类 1.自我中心角色:(1)阻碍者(2)寻求认可者(3) 支配者(4)逃避者。这些角色对群体绩效带来消极作 用,造成绩效下降。 2.任务角色:(1)建议者(2)信息加工者(3)总结 者(4)评价者。 3.维护角色:(1)鼓励者(2)协调者(3)折衷者(4) 监督者。 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都起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在任务角 色、维护角色和群体绩效之间有正比关系。 (二)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模型 以任务和维护角色为纬度,可以把群体分为以下四种类 型
第三节 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概念 群体决策是领导班子集体协商或组织成员共同参与,依靠 集体力量、集思广益议定方案的决策方式。
表1 群体决策的利与弊 利 信息来源广 弊 浪费时间
信息多样性
决策结果易被接受 决策过程更为合法
群体从众压力大
少数人控制局面 责任不清
准确性
创造性
二、群体决策的效果
三、地位 1.正式地位:群体正式给予的,就是说,组织给予个体 某种头衔而获得某种正式地位。 2.非正式地位:通过教育、年龄、性别、能力、经验等 特征而非正式地获得。 地位公平与群体的绩效有密切的关系。 四、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 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亲和力。 (一)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外部影响因素 (1)外部联系。 (2)外部竞争。
wk.baidu.com
5.每一个成员都明确了解和理解群体目标,而且实现这 一目标是各成员的共同意愿和决心。 6.群体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 7.群体成员承认群体生存的价值,并有维护群体继续存 在和发展的共同倾向。 (三)群体士气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戴维斯于1962年研究了群体士气与工作效率关系。他认 为群体士气与工作效率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如图4所示。 (四)影响群体士气的因素 1.成员对组织目标的态度 2.报酬的获得 3.成员对群体的满足感 4.意见沟通 5.群体内的人际关系 6.领导者的工作作风 7.成员的工作环境
决策群体与 外部隔离
障碍
反馈
群体凝聚力
小集团 意识
错误 决议
群体领导对倾 向方案的推动
图5 小集团意识的形成模式
杰尼斯在其论述小集团意识的文章中,回顾美国历史, 总结了美国历史上的几件重大政治事件,认为凡在小集 团意识支配下做出的政治决策都铸成大错。 他列举了四个例子。第一个是罗斯福执政时发生的珍珠 港被偷袭事件;第二个是肯尼迪政府的猪湾入侵事件, 即派遣雇佣军入侵古巴的事件,第三个是杜鲁门政府的 侵朝战争;第四个是约翰逊政府的在越南战场上逐步升 级的侵略战争。这四个事件均铸成大错,造成很大损失。 他在文章中用大量事实说明,在这四个事件的决策中都 有大量的小集团意识存在。例如肯尼迪政府组织雇佣军 入侵古巴。当时肯尼迪对古巴错误估计,而对内阁成员 表示忠诚于肯尼迪,在决策会议上没有展开讨论,结果 表面上一致通过。
图4 士气与生产性的关系

士气
A B C
A线表示:高士气,低工 作效率。 B线表示:高士气,高工 作效率。 C线表示:低士气,高工 作效率。泰勒制是典型的 代表。
生产性 高

六、规模 群体的规模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事实表明,小群体完 成任务的速度比大群体快。但是,如果群体参与解决问 题的过程,则大群体比小群体表现得好。 一个与群体规模有关的重要发现是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 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时更努力。 德国心理学家瑞格尔曼在拉绳实验中,比较了个人绩效 和群体绩效。原来认为群体绩效等于个人绩效的总和。 但是,结果表明:3人群体产生的拉力只是1个人拉力的 2.5倍,8人群体产生的拉力还不到1个人拉力的4倍。 瑞格尔曼重复研究发现,群体规模的增大,与个人绩效 是负相关。原因:1.群体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 的责任。2.群体责任扩散。 启示:1.群体规模应视群体任务的性质而定其上限和下 限。2.确定群体规模的最适当人数,要能保证群体的工 作效率达到最佳程度。
速度
可接受性
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 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孰优孰劣?这取决于衡量决策效果 的标准。 1.就准确性而言,群体决策更准确,群体决策质量更优。 2.就速度而言,个人决策优势更大。 3.就创造性而言,群体决策更有效。 4.最终方案的可接受性还是群体决策好。 群体决策的效率总是劣于个人决策。 “两个人的智慧胜过一人”
又如约翰逊的越南战争升级,据说当时内阁中曾有人表 示不赞成,受到约翰逊的讽刺嘲笑,结果通过了由约翰 逊所推动的决议方案。 反之,杰尼斯也举出了两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没有小集 团意识,可以得到最好的决议。他说:如马歇尔的“第 四点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和肯尼迪政府的 “加勒比海事件”的决策,在决策过程中,都是经过反 复的争议、比较、筛选,最后才作出决定,因此得到了 良好的效果。 启示: 1.在群体活动中应鼓励成员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 2.群体的领导者在作出最后决策之前应持中立态度。 3.群体还可以听取不属于本群体的各种专家的意见。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群体的基本概念 群体的行为特征 群体决策 团队建设
第一节 群体的基本概念
群体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个体是组成群体的细胞,群 体是组织的基本组成单位。 一、群体的定义 群体又称“团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 某种特定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人群结 合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 1.群体成员有共同的行动目标 。 2.群体成员有共同遵守的规范 。 3.群体成员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 二、群体分类 1.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根据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3.根据群体的规模:大群体和小群体

2.内部影响因素 (1)群体目标 (2)群体成员的同质性 (3)信息沟通程度 (4)群体规模 (5)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6) 群体核心人物 (二)凝聚力的作用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比较复杂。(见图2) 凝聚力高既是高生产率的起因,又是其结果。二者的关 系受群体绩效规范的影响。
五、群体士气 (一)群体士气的概念 “士气”一词原为军队用语,是指军队作战时的集体精 神状态。引入到组织行为学中表示群体的斗争意志或工 作精神。 群体士气是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与满意,并愿意为 群体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 (二)士气高昂群体的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克端奇认为,士气高昂的群体一般具备以 下7个特征。 1. 群体的团结来自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而不是来自外部 压力。 2.群体内的成员没有分裂为相互敌对的小群体的倾向。 3. 群体本身具有解决内部冲突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 力。 4. 群体成员之间彼此理解、相互吸引,有强烈的认同感, 成员对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