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成为正统-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5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
后来,适应了这一“需要”的理论是()A.“民贵君轻”说B.五德始终说C.“知行合一”论”说民贵君轻”说认为民是基础,民比君更加重要,这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A项错“五德”周而复始循环运转,这个学说一般是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做解释,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论强调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不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C项错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导,天子受命于天,因而能支撑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故D项正确。
2.某学者在点评君主们执政心法时说道:“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
”君主这样做始于()A.东周B.西汉D.南宋“摆起面孔说教,则满口仁义道德;放开手脚行事,则一派杂霸之术”说明并不是纯粹都用儒,而是杂糅其他学派的思想。
东周时,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西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同时杂糅其他一些学派的思想,故B项正确;北魏和南宋都继承了这一点,故C、D两项错误。
3.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认为君主有使百姓生活安定的责;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4.A.社会贫富分化B.法家大行其道D.伦理脱离政治“利、财、富”和公平公正观念“均、平”说明当时社会出现贫富分化,故A项,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项错误;为巩固统治,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利观念盛行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是为政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
高一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一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1.(13分)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都曾发生相应历史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
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一(1)依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7分)(2)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分析朱熹的观点和董仲舒有何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对儒家干预政治提出的具体要求。
(6分)【答案】(1)观点:正君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分)影响:有利于以思想的一统来巩固政治一统(有利于加强皇权);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宋明理学(朱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4分)(2)相同之处:正君心。
(2分)具体要求: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社会政治应符合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4分)【解析】(1)根据材料中“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可知正君心;根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可知大一统;根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有利于以思想的一统来巩固政治一统。
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2)材料二中“故人主之心正,则天下之事无一不出于正;人主之心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一得由于正。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2 儒学成为正统(解析版)

考点2 儒学成正统【考点图解】【名师点拨】一、“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关系(1)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董仲舒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2)“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3)“天人合一”是“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体用关系,“天人合一”是体,“天人感应”是用。
二、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对其评价1.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维护现实统治。
2.评价(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弘扬。
【历年真题】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
【高考四元聚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第2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 新人教必修3

材料四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 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 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 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 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并分析其 主要历史作用。 (3)结合材料三、四,你认为该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思 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B。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根据题干中的“吸 收外来文化,阐释儒家思想”,可以排除①,《春秋 繁露》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代表作,董仲舒继承儒 家“仁政”学说,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合理 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家体 系,并未吸收外来文化。所以答案只能是B或者D。 《四书章句集注》由南宋朱熹编著。在魏晋南北朝时 儒家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而佛教 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隋朝儒学家进一 步提出“三教合一”,②正确。故B符合题意。
(3)“ 君 权 神 授 ” 、 “ 天 人 感 应 ” 、 “ 天 人 合 一 ” 、 “春秋大一统”等观点充满唯心主义色彩,是不可取 的。
(4)“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有利于封建经济的 发展,对今天缓解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有一定的 借鉴意义。
(5)“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 仁、义、礼、智、信,抛开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 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以弘扬。其中的 “信”更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 切需要。
孔子的文化成就:整理出《诗》、《书》、《礼》、 《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高二历史必修3_儒学成为正统史料分析

儒学成为正统史料分析1.汉武帝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材料一〕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解读】这两则资料都显示汉武帝时,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汉武帝即位后,向往用儒学治理国家。
于是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政治。
其中最著名的是董仲舒和公孙弘,而且公孙弘因为治《春秋》而被封相封侯,因此学习儒家学术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肯定,并且数百儒者参与国家政事,说明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得到首肯,从而广泛地流传。
2.汉武帝兴办太学〔材料一〕建元五年①,置五经博士②。
──班固《汉书·武帝纪》〔材料二〕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元朔五年③,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
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与博士子弟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班固《汉书·武帝纪》〔材料四〕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④。
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装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⑤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
二千石谨察可者,常[当]与计⑥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一岁皆辄课⑦,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⑧掌故⑨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⑩。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

高二历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试题1.汉武帝问策贤良,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一《汉书·董仲舒传》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答案】D【解析】董仲舒的解答实质上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学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根据的需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2.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的变化取决于A.儒学思想的自我更新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专采法家思想,推行残暴统治最终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和秦王朝的灭亡,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目的是指为了重新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所以儒学地位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答案选B,A C 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仁者爱仁②存天理,灭人欲③天人感应④民贵君轻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①是孔子的思想主张,②是宋代程朱理学的主张,③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④是战国时代孟子的主张,所以以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①④③②,故答案选B,A C D三项组合时间排序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4.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人教版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儒学成为正统

儒学成为正统1.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A.中央集权的加强B.君主专制的减弱C.儒学地位的提高D.世家大族的出现2.《汉书·循吏传》中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也。
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文翁因家庭身世受重用B.儒学在当时备受重视C.郡县官员都可自行任命D.汉代教育只有官学体系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
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
”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4.命名习惯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价值观念。
从出土材料中可以发现,西汉中后期“忠”、“孝”、“仁”、“贤”、“圣”、“信”、“德”等字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
这种情况表明()A.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B.民间以儒家思想作为命名的唯一参考C.儒家思想日益深入人心D.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
”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6.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
每周一测-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3)

1
1.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
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辩。
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思想统一的局面被打破
2.李贽作为明朝的思想家,一生著述颇丰。
他生前曾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而他的著述先后数次被禁毁。
李贽著述被禁毁的主要原因是其
A .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B .抨击孔子思想体系
C .批判现实社会,倡导功利主义
D .将人性与天理对立
3.黄宗羲指出:“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表明他主张
A .工商皆本
B .反对礼教
C .反对君主专制
D .注重实学 4.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
”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A .民贵君轻
B .重农抑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017—2018学年江苏省仪征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适应性考试)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学校系统,它表明 层级
中央 郡国 县 乡 聚
官学
太常→太学 学 校 庠 序 私学
精舍→书馆
A .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 .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
C .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D .官学垄断教育局面开始打破
【参考答案】A
【解题必备】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政治上: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思想上: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并付诸实施。
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