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二章
第二章 美学的含义

第四节 学习美学的方法
• 一、结合审美经验学习美学理论,将审美 经验上升为美学理论,达到审美体验与理 性阐释的交汇。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奥古斯丁《忏悔录》
• 人们到外边,欣赏高山、大海、汹涌 的河流和广阔的海洋,以及日月星辰 的运行,这时他们会忘掉自己 。
第二章 美学的含义
第一节 美学的性质
• 第一,把握形象。 • 第二,突出具体。 • 第三,强调体验。
第二节美学的对象源自• 第一,美学研究富于生命活力的形象。 • 第二,美学研究人的丰富与完整特性。 • 第三,美学研究人的整体形象。 • 第四,美学研究具体审美活动。
第三节 美学的定义
• 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 体验方式,从具体审美活动(美、美 感和艺术)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 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
• 二、用美学理论指导审美活动、解释审美 现象,实现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的结合。
东汉说唱俑
马踏飞燕
逆风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 第三,丰富学识,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美 学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汇通。
• 第四,学习美学要学习审美文化,为审美 实践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美学第二章 美是什么

(一)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美学史上的两条路线:主观论和客观 论 西方古典美学的主要观点: 美是比例 美是和谐或多样统一 美是效用或合适
1、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 探索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形 式,和谐即美 事物形式的均衡、对称、比例、 和谐、多样统一。
2、柏拉图关于‚美本身‛的构想 A、美的理念具有永恒性。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 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B、美的理念具有绝对性。它不是在此点美,在另 一点丑;在此时美,在另一时不美;在此方面美, 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随人而异,对某些人美, 对另一些人就丑。 C、美的理念具有先验性和单一性。先于具体事物 存在,存在于彼岸世界;不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 如某一篇文章,某一种学问,或是任何一个别物体; 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与它自身 同一; D、具体事物‚分有‛美的理念。一切美的事物都 以它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
哲学之发展为科学,确切地说是从苏格拉底 的观点进展到科学的观点。哲学之作为科学 史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他 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加来,应该可以叫做人 类的导师。--黑格尔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有,更要以 真理为友。--哈佛大学校训
(3)达•芬奇的‚美 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 之间的神圣的比例关 系上‛的观点。
结论:美是难的。
苏格拉底之死(达维德)
“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
柏拉图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 一般人在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时,只是 列举美的事物,如美的小姐、美的母马、 美的竖琴、美的汤罐之类,而没有涉及 到‚美本身‛。 ‚美本身‛是使这无数的美的事物成为 美的事物的根据,是无数美的事物共有 的本质。即美的理念。
朱立元《美学》第一编:第二章:美学的历史

(2)哲学思想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柏拉图的理式的不同:
绝对精神 最高真实 在现实中 理式 唯一真实 与现实割裂
发展变化
永恒不变
(3)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是理念的感 性显现‛(《美学》第一卷142页) A、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理念 形式:感性形象
强调了美和真的统一。‚美本身必须是真的。‛ 是对康德过分强调纯粹形式的批判。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 八佾)
(二)道家美学 1、哲学基础:道 (1)状态:无形、无 限,超越时空,不 可言说 (2)地位:是世界的 本源 (3)实质:自然 (4)就宇宙万物和个 体生命而言的
老子:‚道可道非常 道‛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法自然‛ 庄子:‚夫道,有情 有信,无为无形;可 传而不可受,可得而 不可见;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 存……”
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在关系‛ 外在于我的美:真实的美(形式美) 关系到我的美:见到的美(主观的)
真实的美:由事物内部关系所决定。 相对的美:从事物和事物比较的相对关系 中产生。
(三)德国古典美学
1、康德( Kant 1729-1804) (1)生平、著述 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 大学广泛学习物理、数学、 哲学、神学等 1746-1755做家庭教师 1770升为教授 1779退休,继续著述 著作:三大批判
2、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美是超功 利性的,美的本质是道。 庄子(前335-前275) (1)美的根源是道。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 初。’……„夫得是,至美至乐也, 得至美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庄子· 田子方)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 子· 知北游)
美学00037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章节练习题

汉语言文学——美学第二章审美活动论一、单项选择题1.构成审美活动动力机制的要素包括()A.审美需要、审美想象、审美趣味B.审美激情、审美想象、审美趣味C.审美趣味、审美激情、审美需要D.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答案:D解析:构成审美活动动力机制的要素包括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分值:1.02.人的一切活动赖以发生的根据和动力是()A.人的实践B.人的需要C.人的情感D.人的趣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审美需要。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它不但是人的一切活动赖以发生的根据和动力,而且也是显示人的实际发展及其所达到的人化程度的一个根本标志。
分值:1.03.审美活动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A.精神活动B.物质活动C.功利活动D.思想活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活动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不仅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且永远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
所以说,审美活动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分值:1.04.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一命题的是()A.马克思B.黑格尔C.康德D.列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黑格尔把审美活动“看作一种灵魂的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并精辟地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的著名命题。
分值:1.05.审美活动应当排除()A.情感因素B.直接的功利性C.合目的性D.现实意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是一种在自身中排斥直接的功利性,但又在其根底里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血脉相通的特殊活动。
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它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
当主体囿于直接的功利目的时,他不可能成为审美主体,客体也不会作为审美对象向他呈现。
分值:1.06.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和有功利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审美活动又是()A.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B.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C.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D.形式因和内容因的统一答案:A解析: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和有功利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审美活动又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美学】第二章 审美论2(康德:判断力批判)

第二章审美论第二节康德美学对审美的理论提升:《判断力批判》一、康德的理论体系以下引自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1. 主体性原则的确立苏格拉底从当时自然哲学的宇宙本体论,转向研究理性本身,即受特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和阿那柯萨哥拉“心”的原则的启发,从起着主导能动作用的认识与对象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理性及理性原则把握对象的可能性,并且突出强调了实践理性的主导地位,将理念看成是从功能的角度对对象的把握,将善视为理性的运用。
他毕生的使命就是寻求真理,并且以此来将雅典的公民从一种麻木的状态中唤醒,引导他们去思索生活的意义和他们自身最高的善。
……康德曾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指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从主体理性和思维本身的角度去建构哲学体系,确实不是康德的发明,但是,康德的主体性原则并不是直接来自于苏格拉底,也不是他同时代学者的现成的成果,否则他就不会如此自负地将他的方法论上的变动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了。
如果说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只是指研究对象的转换,而且还进一步指理性中的先天法则的话,那么这个法则乃是直接受惠于笛卡尔及受其影响的莱布尼茨等人。
如果说从理性本身出发去建构哲学是源于苏格拉底的话,继起的柏拉图包含着神秘主义的先验思想,尤其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其中也包含着柏拉图的深刻影响)将它割断了,而亚里士多德弘扬理性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展开。
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才再度恢复了对人类理性的重视,将人类理性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教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且研究理性自身的自律性原则,使人类获得重新运用自己理性的勇气与信心。
理性再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乃是启蒙的宗旨。
而笛卡尔正是开辟道路的先锋。
正因如此,笛卡尔才被视为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
艺术美学第2章艺术的基本结构

再次是对大众传媒的有效借助。
第3页/共16页
二、 成为基本元素的根据
1.它们是各个具体艺术子系统的最基 本的最简单的概念,是艺术子系统的 细胞。
2.这些概念内在孕育了各个具体艺术 子系统的一切联系和发展。
第12页/共16页
第四节
艺术技巧
一、艺术技巧的涵义
1.艺术技巧:是指艺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专门化的形式操作才 能,是艺术家在创作中选择和处理各种素材、塑造形象所采用的适 合的方法和手段。
2.在艺术活动中,进行艺术创作时,可以运用这些艺术规律,发挥 艺术的主观能动性,去表现一定的思想情感内容,提升艺术表现力。
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 6. 情感在艺术意象和艺术空间的创造作用,主要表现为一种与想
象共在的内在兴奋与冲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情感是艺术意象生产的巨大的内在驱力;包括,情感激发或激
活艺术想象;艺术想象反过来推进情感的强度,使主体在高度的亢 奋状态下进入整体的构思和意象的操作。 2) 情感是意象选择的过滤器。
例如:不同的书法家对笔墨技法的运用,中西绘画视点的不同,以及“思念”母题在不同艺 术门类中的差异性技法的运用,等等。简而言之,两者都集中地表现在“形式”上。
2. 艺术的机构,即艺术活动和艺术品的形式结构、符号结构,是能够体现某一类艺术的 本原的知识系统。在此系统中,包含着艺术的个性和共性特质,体现着艺术形式的差别和艺 术家的独特创造,也在事实上生成了不同文化语境中受众在艺术接受层面的情感共鸣和美感 差异等。
术文化积累、艺术工作者自身的人生经验、天才的资禀等。 4.一般来说,艺术主体在掌握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具备艺术自
美学-第二篇第二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红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体现在 三个基本环节及其气氛运动的状态中:
惊异
>>
体验
>>
澄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
一、惊异:从日常生活中的跃出
1、惊异既是从其他活动的主体向审美主体转化的开端, 也是审美对象开始显现自身的契机。 ❀惊异概念的变迁:
美 学
朱高 立等 元教
育
主 编
出 版 社
1
第二篇 审美活动论
第一章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第二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第三章 审美活动的发生
2
第二章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
第一节 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 第三节 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
3
第一节 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只有在 一定的审美活动中才是有意义的 、现实的、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 具体因素。
马克思推翻了主客二分的思 维传统,而通过主客观统一的实 践即对象化活动来把握主客体及 其相互关系,进而说明美与审美 主体的性质、关系和特点。
4
第一节 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一、马克思从未离开过任何人的活动抽象地谈论作为 对象美的问题,相反,马克思始终是从人的现实生成 的角度来谈论美对人的依存性及美对人的肯定意义。
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一定的自 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的一定 客观条件。
惊异不会随着审美活动的形成而逐渐消失,也 不会总是停留在自身。惊异之为惊异就是一种动力 ,一种永不停息的追寻和叩问。
美学原理第二章

• 二、审美起源的历史描述 • 伴随生产劳动的展开, 伴随生产劳动的展开,与生产劳动密切相 关的人类精神活动逐渐独立起来。 关的人类精神活动逐渐独立起来。审美活动作 为人类重要的精神活动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发 展起来。 展起来。 • 审美的发生从制造工具开始。 审美的发生从制造工具开始。伴随着工具 的广泛使用与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 的广泛使用与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审美 活动开始与以实用价值为目的的物质生产劳动 逐渐分离,而由实用形式感发展到审美形式感, 逐渐分离,而由实用形式感发展到审美形式感, 正是人类审美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正是人类审美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第三节 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
• 一、审美活动及其特征 • 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 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来把 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
• 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审美活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第一,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艺术)的眼光看 第一,审美活动以一种审美(艺术) 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 待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一是在生活与生产 劳动过程中,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 劳动过程中,人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 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二是人类 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生活与生产劳动的静态成果, 生活与生产劳动的静态成果,以其美的外在形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内容, 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内容,感性 地显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 地显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从而使人能够 以愉快的心情对这一成果进行审美观照。 以愉快的心情对这一成果进行审美观照。
你未看此花时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能动的反作用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的决定性作用都是以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为前提的它们都以审美活动为共同存在体具体地体现着人的本质力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的特殊本质力量与审美客体的特殊本质相对应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对象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审美中的移情现象由两个基本方面构成: • 一是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和思 想投射到对象上去; • 另一是对象本身是由线段、色调和形状 等所构成,能使审美主体的内在意识向 它转移。
• 美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和所独有的。 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两者缺一 不可。 • 松、竹的苍翠劲直是物理,它们的清风 亮节是人情。 • 朱光潜:“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 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 儿”。
• 3、一定长度的时间和空间会给人们带来诸多 情感期待和审美想象。 • 生活里没有了具有一定时间长度的“盼”,人 生就少有了诗意。
• 4、有些人只看重实际功利的需要,不能 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不能聚精 会神地观赏事物本身的形象,于是这丰 富的世界,除了饮食男女的实用目的外, 便了无生趣。
• 适当的距离能够使人对事物的实用态度 转变为审美态度,从而使实用的人转变 为审美的人。 • 对于人来说,距离意味着“超脱”,即 超脱于对事物的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
关于美的主观说的结论 • 主观说的总体缺陷是把美看成是人的精 神的产物,忽视了美的事物的客观属性。 • 积极意义在于它要把美置于人的精神观 照下来探讨。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来 探讨美的根源
• 美的事物必有其美的属性、美的规定性。
(一)亚里士多德
• 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事物的“秩 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 事物的“体积与安排”。 • 美在事物的形式、比例。
• 1、美是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美是由两个方面的要素组成的,一方面 是内在的思想的要素,一方面是外在的 感性直观的要素。 • 其中,思想是抽象的、无形的、看不见 的,思想的内容只有通过外在的形式表 现出来,人才可以认识到它的内在的本 质。
• 2、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黑格尔认为内容 即理念是主要的,起着主导的作用,是美的本 原、基础和灵魂。 • 理念(思想)本身不能显现自己,理念要显现 自己,就必须与具体的、感性的、个别的事物 联系起来,找到一个最恰当的表现自己的形式。 只有当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成为一个自由的 统一体时,艺术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三)黑格尔
• 黑格尔( 1770——1831),德国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和文艺思想集中体 现在《美学》这部论著中。 • 黑格尔把美学叫做“艺术哲学”、“美的艺术 的哲学”。他关于美的一个著名定义是:“美 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定义是对西方美学 思想发展的一个总结,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自然替艺术定规则” • 艺术的规则不应是一种“定式”,不应是“机 械的模仿”,而是要通过作家的天才的创造能 力自由地表现出来。
• 科学是可以模仿的,而艺术则不能通过模仿去 学习,比如牛顿可以把他的伟大定律传授给别 人,而伟大的诗人荷马却无法教会别人写出他 的《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那样伟大的诗 篇。 • 原因就在于艺术是一种独具个性的创造,艺术 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法则,艺术的法则出自艺术 家的“自然”的创造。所以,“自然替艺术定 规则”。
《冬日吟荒野老柿树》
• 孤身挺立荒野中,暗夜可曾盼天明。 • 铮铮枝干瘦如铁,来年秋日一树红。
• 题记:
• 20011年1月25日送友人回渭北乡下老家,在旷野见得 一棵光秃秃的老柿子树迎风站立,有感树之寂寞、坚 韧。
寒冬于艺术楼湖边观冻鸟 (2011-01-12 11:11) • 厉风凄雨满湖冷,伫立枝头一何静。 • 状似枯叶千百片,苦寒尽在丛林中。
• 1、逝去的东西不会再来。回忆过去总会 有甜蜜的忧伤。
• 2、时间距离可以使人发现美,也可以使 人发现丑。
审美距离小结
• 1、如果没有距离,也就没有空间和时间, 也就没有节奏。而节奏是生活所必需的。
• 2、距离产生的美其本身不一定是真实的, 但它产生的美感却是真实的。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第二章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 本质的探讨
第一节 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 探讨
• 一、从主观上(精神上)探讨 • 二、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讨 • 三、从社会生活探讨
一、从主观(精神)上探美
• • • • • (一)柏拉图 “美是理式”。美根源于“美的理念”。 “理式”与世界本原。 “影子说” “柏拉图式的恋爱”
• 审美判断也不同于逻辑判断,逻辑判断 涉及概念,而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只 涉及对象形式引起的快感。人们在审美 判断时不能涉及概念,“美是那不凭借 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 这是一只小山羊。 • 这只小山羊真可爱。
• 3、在审美判断中,美是“无目的的合目 的性”,“无功利的合功利性”。
如何理解“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二)毕达哥拉斯:
• 美在形式说: •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和谐,形式的 和谐)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
• 毕达哥拉斯既是一位哲学家、美学家, 又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认美是 和谐与比例”,“和谐是杂多的统一, 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 认为美同事物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 对称、比例、和谐、多样统一分不开。 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 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 题记: • 今日寒风凛冽,艺术楼湖对岸的灌木丛中挂满了百余 只灰白色的鸟,一动不动,状似满树枯叶,给人一片 死的寂静。人冷,鸟亦冷。
• 古松、翠竹: “清风亮节” . • 由此推论,美感不过是“我的情趣”和 “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瑞士布洛(1880—1934 )的“距离说” • 这里的距离,指的是事物和人的实际利 害之间的分离。 • 距离是形成审美态度的必要条件。 • 距离有: • 心理距离 • 空间距离 • 时间距离
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 克莱夫· 贝尔《艺术》 • 形式: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组 合起来的关系形式。 • 意味:则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 术家独特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是“意味” 的唯一来源,即形式一旦表现了审美情感,它 就有了意味。
(三)达.芬奇
• 《画论》。美是和谐、比例。
• 1、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 2、认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
• 审美判断是以情感为内容的,它不同于 单纯的快感。单纯的快感等于某种欲念 的满足,涉及利害计较; • 审美快感则是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 快感。人们在审美时,不能涉及到利害 感,有用的不一定是美的。否则,不是 审美判断。
• (六)、狄德罗: • 美在关系。长文《论美》: • “美是存在于事物中的一种品质,这种 品质就是关系。事物因关系而美。” • “美总是随着关系而产生,而增长,而 变化,而衰退,而消失的”。
• 但关系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关系才是美的, 还很模糊。 • 其最大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 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是从自然和社 会生活的各种相互关系中来理解美。 • 关系千差万别,因而美也千差万别。随着关系 和人的思想的变化,美也在发展和变化
• 4 、能给一些人快感的事物,也必然会给另一 些人带来快感。 • 康德认为,只有在上述的主观态度中,人才能 审美,事物才是美的。
康德的“游戏说 ” • 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第一,从艺术的创造过程来看,它是自由的、 不受束缚的,没有世俗功利目的的压迫,没有 强制性,如同游戏一般自由。 • 第二,从艺术欣赏来看,也是自由的,人在欣 赏艺术作品时,被艺术所具有的美的形式所感 染、所陶醉,人全身心沉浸到对象里面,物我 两忘,获得了一种情感的愉悦。
对“美是理式”的评价:
• 其长处在于: • 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 这两个概念。极力要找出美的普遍性、 美的本质。
• 其缺陷在于: • 他的“理式”是不可知的,神秘主义的。
(二)康德(1724—1804)
• 《判断力批判》分析人在什么样的主观 条件下,一件事物对他才是美的。 • 主要有以下内容:
(五)德国立普斯(1851—1914)的“移情说”
• 移情,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 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 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 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 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 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 他从心理学出发研究美学,认为审美对象表现 出的由审美主体所赋予的生命和灵魂,使自身 具有审美价值。 • 他从三个方面界定了审美的移情作用的特征: (1)审美对象是一种受到主体灌注生命的有 力量、能活动的形象; • (2)审美主体是“观照的”自我; • (3)主体和对象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所谓“无目的”,指审美没有客观的实用 目 的,即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 利害无关。例如判断一朵花的美,并不需要 先弄清花的概念,也不需要考虑花的用途。 这就是没有目的性。
所谓合目的
但花的形式却能引起主观的认识功能和和谐 的自由的活动,这又是合目的性。 审美没有其他目的,只是为了通过事物的形 式获得主观情感的满足。
关于美的客观性的结论 • 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 觉,有的人美感强一些,有的人弱一些。 但人们不会对一些毫无审美属性的事物 产生美感。
美的属性是什么
• 美的属性也就是人的属性。
三、从社会生活来探讨美的根源 • 美在生活。
• 5、婚姻中的爱情需要距离。这个距离就 是双方的人格的高尚、典雅清新的一如 往常。没有了美好的一面就没有了距离, 没有了诗性的一面就没有了距离。许多 女性婚后放弃了自己的清雅和追求,变 得粗俗、邋遢、随意,结果降低了自己 的层面,也就少了诗意的一面。
• 6、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要保持距离,这 种距离不能不太近,也不能过远。 • 距离太近,容易和实用的功利相联系。 距离过远,又使人不能欣赏和理解对象。 • 这是一种适当的距离,即不即不离。
有目的而不合目的
• 带着“攫取政绩”的思想去大搞城市建 设。
• 一种淳朴的生活方式,符合了生命的本真,可 得幸福。 • 一种不含尘世功利的艺术追求,符合了艺术的 本真,可取得成就。 • 一种历经千年积淀的小镇或者城市,符合了城 市发展的规律,可得丰厚的文化底蕴。 • 一种兢兢业业、不计名利的工作态度,符合了 生命的本真,可得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