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力学》课程标准

《力学》课程标准

《力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1.《力学》是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必修科目,被视为物理学其他分支研究的基石和起点。

2.本课程是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第一门专业课。

课程中的知识、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以及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等,都是后续各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系统地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能够灵活地应用力学知识去解决物理学及其它学科中有关力学的基本问题,例如运用牛顿力学原理和定律解决质点力学、质点系力学、刚体力学以及振动与波的基本问题。

3.对牛顿力学及其应用有全面深入的认识,理解其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及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培养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5.能够深刻理解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力学问题,并能独立解决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般力学问题,为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此外,课程还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原理。

同时,课程还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力学》课程标准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力学知识,培养其运用力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力学课程标准(PDF)

力学课程标准(PDF)

《力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必修科目。

力学是物理学其他分支研究的基石和起点。

本课程是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第一门专业课,本课程中的知识、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等都是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并能灵活地应用力学知识去解决物理学及其它学科中有关力学的基本问题,对牛顿力学及其应用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运用牛顿力学的原理和定律,用矢量代数和微积分的方法解决质点力学、质点系力学、刚体力学、振动与波的基本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了解物理学及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深刻理解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力学问题,并能独立解决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般力学问题。

第二部分: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一、指定教材梁昆淼,力学(上册)(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二、推荐阅读书籍1、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漆安慎,杜婵英,普通物理学教程——力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永德主编,强元棨,程稼夫编著,物理学大题典1力学(上、下册),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4、费恩曼,莱顿,桑兹著,郑永令,华宏鸣,吴子仪等译,费曼物理学讲义(第1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一、内容概要本课程将主要介绍以下几块内容: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刚体力学、振动与波。

具体将涉及质点运动的描述、质点运动的原因、刚体的运动情况、振动波动的描述及原理等力学所必需的知识结构。

二、基本要求绪论及微积分初步1、了解物理学和力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物理学的单位制和量纲。

3、掌握必要的微积分基本方法和基本结论。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本章主要研究如何描述质点的机械运动现象,而不涉及引起运动和改变运动的原因。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编写人 薛正福薛正福 课程名称 工程力学工程力学课程类型 专业课程专业课程 考核方式 闭卷闭卷 是否核心课程 是适用专业 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 主要授课方式理论理论 开课时间:大一第二学期 第二学期:第二学期:5252学时学时其中讲课:其中讲课: 42 42学时学时习题练习:习题练习:1010学时学时教学总时数:52学时 课程性质《工程力学》是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其有机地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几门传统的专业基础课融合为一体,形成以培养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及几点应用技术为主线的新的专业基础课。

培养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及几点应用技术为主线的新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属于技它是属于技术性、工程性的一门课。

术性、工程性的一门课。

教学目标1、方法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态度;(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职业道德及爱国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职业道德及爱国创业精神;(4)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5)培养学生的目标追求毅力及挫折承受能力。

)培养学生的目标追求毅力及挫折承受能力。

3、专业能力目标、专业能力目标(1)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及掌握力矩的计算)了解力的基本概念及掌握力矩的计算(2)掌握力系的简化及力系的平衡)掌握力系的简化及力系的平衡(3)熟悉金属材料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应力)熟悉金属材料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应力(4)掌握材料刚度与强度的计算)掌握材料刚度与强度的计算(5)掌握材料在不同作用力的作用下的应用)掌握材料在不同作用力的作用下的应用(6)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材料加工问题的能力。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2019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2019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工程力学是一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是机电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工程力学是将力学原理应用于有实际意义的工程系统的科学。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对于工程力学的整体认识,掌握力学的最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现代设计技术原理,了解力学在工程中的作用。

为高等学校工科学生提供必备的现代力学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工程中认识、提出力学问题,并利用力学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二、设计理念加强工程观念,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如何将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运用工程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主线,有目的的选择与工程实际和日常生活有关的例题,在讲解例题时突出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建模等过程。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实际工程构件及其运动状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工程力学》是机械设计的基础,基本思路是:根据本课程对应的工作任务,将工作过程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以及强度校核为训练载体,依据机械设计中所需要的知识归纳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四、课程衔接1前导课程高等数学2 平行课程机械原理与零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3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毕业设计五、课程培养目标学习本课程是为了机械设计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具体描述如下:1.专业能力目标(1)通过理论力学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机械运动中零件的受力进行分析(2)通过对材料力学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的选择机械零件使用的材料(3)为后续课程机械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2.方法能力目标(1)具有较好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2)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查找手册、各类学习资料的能力3.社会能力目标(1)具有较强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2)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3)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设计准备—设计方案—设计制作—设计总结”四个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划分展开教学实施。

《材料力学》课程标准

《材料力学》课程标准

《材料力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材料力学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材料力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础知识:学习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应力、应变、平衡、稳定等问题。

2. 材料性质:掌握金属、非金属和有机高分子等常见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强度、硬度、韧性等。

3. 结构分析:学会分析简单和复杂结构的力学性能,包括梁、轴、壳体等基本构件。

4. 实验方法:掌握各种实验方法,如拉伸、压缩、弯曲、冲击等实验方法,以及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4. 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课程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总评分的30%。

2. 期中考试:检测学生对材料力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总评分的30%。

3.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质量,占总评分的40%。

五、教材与参考书1. 教材:《材料力学》(xx版)。

2. 参考书:《材料力学实验教程》。

此外,还可以参考相关工程材料和结构设计方面的书籍。

六、课程实施建议1. 教学时间安排:建议每周安排4-6学时,共计约60学时/学期。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教学地点:建议在教室或实验室进行授课,以便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师资要求:本课程对教师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丰富的材料力学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

教师应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并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手段。

4. 学生要求:学生应具备高中物理基础和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建议学生提前预习和复习课程内容,做好笔记和作业。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知识归纳整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工程力学标准化课程建设一、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 工程力学(二)建议课时 72 ,学分 4(三)课程定位(课程体系中的角色)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煤矿开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抽象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利用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想法,去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基础、模具设计与创造、金属处理等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想法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开设的根据和内容挑选标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习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机电一体化建设和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建设,本课程针对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岗位,以学生获得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根据机电行业的发展和操作技术人员的岗位要求,采用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宗旨,以实践为导向,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设计思路。

进一步突出了知识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以满足培养机电行业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2.课程内容设计(任务驱动、项目引领、案例教学)经过实践项目和任务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力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尤其是能将力学分析想法与其它相关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能力;具备将来在生产第一线运用力学想法分析解决工程中遇到的简单力学问题的能力。

学习情境设计: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工程结构为载体重构了学习内容,根据岗位的任务、项目、能力、知识举行综合分析,按照职业岗位任务,设计了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和机构。

课程内容的两个模块为:①静力学模块;②材料力学模块。

共有11个学习单元和53个学习任务基于实践导向的原则,设计了7个实践教学模块:①力学实验;②现场考察见习;③学习小组活动(综合性大作业);④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专题研讨(工程结构的受力分析);⑤课外解题训练;⑥力学应用能力竞赛(绘制内力图,知识抢答,模型制作)。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任务1.课程的性质工程力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基础课。

它一方面可以直接解决工程中的受力分析、运动计算、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一系列后继课程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汽车构造等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科学领域的研究都需要工程力学的知识。

所以,工程力学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理论基础。

2.任务和基本要求1)会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和求解工程中的平衡为题;2)理解速度、加速度、角加速度、绝对速度、相对速度、牵连速度的概念;会求定轴转动刚体上的速度和加速度;3)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掌握四种基本变形、应力集中和交变应力、压杆稳定的概念;会进行四种基本边线构件的强度计算。

二、课程教学目标按照五年制高职汽车运用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要求,本课程主要讲授静力学、平面汇交力系、力矩与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摩擦、空间力系、点的运动、刚体的基本运动、点的合成运动、轴向拉伸与压缩、剪切和挤压、圆轴的扭转、直梁弯曲、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动载荷与交变应力等内容。

三、学习内容及要求1)绪论了解工程力学课程的性质、任务和主要内容;了解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机械部件一主要是杆件;了解工程力学中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和挤压、扭转、弯曲四种基本变形的强度、刚度问题熟悉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二)静力学基础主要内容:1 .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2 .约束的概念、特点、约束反力、工程结构及其简化;3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绘制物体的受力图。

教学目标:1 .了解静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公理;2 .掌握约束及其基本类型的结构和简图并确定约束反力;3 .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并会绘制物体的受力图。

(三)平面汇交力系主要内容:1 .几何法一一力的多变形法;2 .解析法;3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和解析条件。

教学目标:1 .会用力多边形法求合力;2 .会用解析法求合力;3 .能用平衡方程求解工程问题,(四)力矩与平面力偶系主要内容:1 .力矩的概念及计算;2 .力偶、力偶矩;3 .力的平移。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

工程力学课程标准工程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各个工程领域。

为了保证工程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

本文将介绍工程力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目标。

一、工程力学课程标准的内容1.课程简介:介绍工程力学的概念、目标及其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2.课程大纲:包含课程的主题、内容和学习目标。

3.课程要求:说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4.授课方式:指定课堂教学、实验课程、项目工作等教学方式。

5.教材和参考书目:教师可以使用的教材和学生可以阅读的参考书目。

6.评估方法: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工程力学课程标准的目标1.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工程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培养学生发现工程力学理论与实际工程行业的联系。

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5.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

6.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方向和机会。

三、工程力学课程标准的意义1.提高课程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2.规范教学进程,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

3.保持教材和教学方法与当前最新的工程技术发展同步。

4.促进各个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和应对社会的需要。

四、工程力学课程标准的未来发展1.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变,工程力学课程标准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2.需要与其他课程标准相适应,以便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3.需要适应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世界各地的工程力学教育体系相匹配。

4.需要注意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学习内容。

5.需要注重教师的培训和素质提高,以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工程力学课程标准是保证工程力学教育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对于推动工程技术、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趋势,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必修科目。

力学是物理学其他分支研究的基石和起点。

本课程是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第一门专业课,本课程中的知识、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等都是后续各专业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并能灵活地应用力学知识去解决物理学及其它学科中有关力学的基本问题,对牛顿力学及其应用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运用牛顿力学的原理和定律,用矢量代数和微积分的方法解决质点力学、质点系力学、刚体力学、振动与波的基本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了解物理学及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深刻理解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力学问题,并能独立解决今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般力学问题。

第二部分: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一、指定教材
梁昆淼,力学(上册)(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二、推荐阅读书籍
1、赵凯华,罗蔚茵,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漆安慎,杜婵英,普通物理学教程——力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永德主编,强元棨,程稼夫编著,物理学大题典1力学(上、下册),科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4、费恩曼,莱顿,桑兹著,郑永令,华宏鸣,吴子仪等译,费曼物理学讲义(第1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内容概要
本课程将主要介绍以下几块内容: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刚体力学、振动与波。

具体将涉及质点运动的描述、质点运动的原因、刚体的运动情况、振动波动的描述及原理等力学所必需的
知识结构。

二、基本要求
绪论及微积分初步
1、了解物理学和力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物理学的单位制和量纲。

3、掌握必要的微积分基本方法和基本结论。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
本章主要研究如何描述质点的机械运动现象,而不涉及引起运动和改变运动的原因。

1、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运动的描述总是在某个参考系中进行的,知道坐标系是参考系的数学抽象。

2、了解标量与矢量的概念,掌握矢量的解析表示和基本运算。

3、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四个物理量【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在常见的三种坐标系【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自然坐标系】中的表示。

4、掌握利用微积分求解质点运动学问题,进行位移(位矢)、速度、加速度之间的运算。

第二章质点动力学的基本定律
本章主要研究质点在几种常见的力作用下如何运动。

1、了解牛顿运动三定律的内容,知道它们的适用条件。

2、掌握用积分方法计算常见模型中的万有引力。

3、了解干摩擦、湿摩擦、静摩擦、动摩擦的概念,掌握摩擦力方向的判断、静摩擦和动摩擦的判断和验证。

4、知道弹性力的计算。

5、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

6、掌握隔离物体法进行受力分析,求解质点运动力问题。

第三章运动定律与非惯性参考系
本章主要研究在不同参考系中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

1、了解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2、掌握Galileo变换,了解Galileo相对性原理的含义。

3、掌握平动参考系中惯性力的计算,掌握平动参考系中质点运动的动力学方程。

4、掌握转动参考系中角速度矢量的概念,掌握转动参考系中速度和加速度矢量表达式的推导,知道切向惯性力、惯性离心力、Coriolis力的表达式。

第四章质点动力学的运动定理
本章主要研究用运动定理来解决质点的动力学问题。

1、掌握几个基本概念:动量、冲量、力矩、动量矩(角动量)、冲量矩(角冲量)、保守力、功、能。

2、掌握三个运动定理【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的内容、微分形式和积分形式。

3、掌握三个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矩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成立的条件。

4、知道如何判断常见的力是否保守力。

5、掌握质点在几种常见保守力场中势能的计算,会计算已知势能对应的保守力。

6、知道研究有心力问题的基本方程。

第五章质点系动力学的运动定理
本章主要研究用运动定理来解决质点系的动力学问题。

1、了解质点系、两体问题、质心、约化质量、内力、外力、正碰、斜碰、完全弹性碰撞、非完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恢复系数等概念。

2、掌握质点系三个运动定理【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的内容、微分形式和积分形式。

3、掌握质点系三个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矩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成立的条件。

4、了解内力对这几个定理、定律的影响。

5、掌握质点系质心位矢的计算。

6、掌握处理对心碰撞问题、变质量问题的一般方法,了解接触面光滑的斜碰问题的一般处理思路。

7、知道恢复系数的取值范围及不同取值的含义。

第六章刚体力学
本章主要研究用刚体的力学问题。

1、知道刚体是一种特殊的质点系,是一种理想模型,知道刚体的自由度。

2、掌握刚体质心的计算。

3、掌握刚体力系的简化。

4、了解刚体的平衡条件,掌握刚体的平衡方程。

5、掌握常见刚体转动惯量的计算,知道计算刚体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和正交轴定理。

6、掌握刚体定轴转动,了解刚体的平面平行运动和定点运动,了解寻找瞬心的方法。

第七章振动与波
本章主要研究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问题。

1、知道机械振动的概念,了解机械振动的分类。

2、掌握简谐振动的概念及动力学特征(判定方法),会处理简谐振动的运动学及简谐振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转换问题。

3、了解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法。

4、知道波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波的特征量,知道波的能量、能流、能流密度、波强的概念。

5、掌握驻波、波的叠加和干涉及多普勒效应的基本概念,会推导平面简谐波、驻波方程,掌握三种情况下多普勒效应的频率公式。

了解波动方程的推导。

掌握简谐波方程的各种形式和物理意义。

第四部分:学时分配
绪论及微积分初步6学时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8学时
第二章质点动力学的基本定律12学时
第三章运动定律与非惯性参考系4学时
第四章质点动力学的运动定理6学时
第五章质点系动力学的运动定理4学时
第六章刚体力学8学时
第七章振动与波10学时
本课程计划64学时,除以上章节约需58学时外,另含期中考2学时,期中复习2学时,期末复习2学时。

课外另外每两周安排2学时,进行习题讲解和讨论。

如果学期较长,课时充足,拟补充介绍狭义相对论入门简介,约需4学时。

第五部分:教与学方式
一、教学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每两周安排一次习题与讨论课。

二、学习方式
学习预习、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学生复习、学生自学、师生交流讨论等。

第六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
一、课程作业
作业包含课后的习题及每章学生复习之后的总结,每次课后会有一定量的课后习题,每章之后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并提交一份小结报告。

二、考核评价
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10%+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综合考虑平时作业、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交流讨论情况。

期中考试一般安排在第四章之后。

考试形式:闭卷。

试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证明题、计算题,每次考试涉及其中的三至五种题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