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合并血小板减低
ACS抗血小板治疗

新型ADP受体拮抗剂
如cangrelor,可在手术过程中快速逆转抗血 小板作用,降低围手术期血栓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的个体化方案研究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危险因素和临床 特征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
研究不同患者对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 反应差异,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治疗 选择。
防止血栓形成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通过抗血小板治疗 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降低心肌梗 死、中风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改善患者预后
及时、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改善ACS患者的临床预 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临床实践中的注意事项与挑战
01 02
出血风险
抗血小板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特别是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严重出血 事件。医生需根据患者情况谨慎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利弊,选择合适的 药物和剂量。
01
02
03
抑制血小板活化
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 小板表面的受体或酶,阻 止血小板活化,从而降低 血栓形成的风险。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 小板之间的聚集反应,防 止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
增加血小板溶解
某些抗血小板药物可以促 进血小板溶解,从而降低 血小板数量和活性,减少 血栓形成的风险。
ACS的分类与临床表现
NSTEMI/UA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相似,冠状动脉存在 不稳定的粥样斑块,但没有完全闭塞,心电图表现为非ST段抬高。临床表现为 阵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
STEMI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心电图表现 为ST段抬高。临床表现为持续剧烈胸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ACS抗血小板治疗新进展

Days from admission 住院后的时间(天) 住院后1年
*Event occurrence based on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GRACE) data.2 1. Fox KAA, et al. Nature Clin Pract Cardiol. 2008;5:580-589. 2. Tang EW, et al. Am Heart J. 2007;153:29-35.
美国、欧洲和日本的ACS预计发病率
预计ACS的发病率将持续增长至2015年
1500 1200
US
600
EU*
300 0
Japan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Datamonitor 2008:A]
7
死亡率 (%)
Overall mortality at 1 year2
第1年 全因死 亡率2
1 year from admission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逐年上升
•2002-2009年城乡地区急性心肌梗死粗率变化趋势比较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
对于ACS患者,需要提高其更长期的预后
Key issues in the treatment of ACS Goals for improving treatments for patients with ACS ACS 管理的关键 Goals for improving treatments for patients with ACS Need for greater reduction in 需要进一步降低CV的 the risk of CV mortality and 1,2 1,2 morbidity 发病和死亡风险 Need for significant early and long需要显著降低早期和长期的C term CV risk reduction without an increased risk of major and/or /或 V风险,但不增加主要和 fatal/life-threatening bleeding1,2 致命性/危及生命的出血风险
艾司西酞普兰致血小板减少一例

艾 司 西 酞 普 兰 致 血 小 板 减 少 一 例
孙振 晓 王 相 立
药 源性 血小 板 减 少症 是 指 药 物 使血 小 板 计 数 低 于 正常 范 围 (<1 0 0×1 0 / L ) … 。常 见 引 起 血 小 板 减 少 的药物 有 : 肝素、 奎宁 、 奎尼丁、 阿昔 单抗 、 金盐 、 利奈 唑胺 、 利福 平 、 磺 胺类 、 卡 马西平 、 丙戊 酸 、 西 咪替 丁 、 对 乙酰氨基 酚 、 氯噻 嗪 、 氯霉 素 、 氟 达 拉滨 、 奥沙 利 铂 、 环 孢素、 利 妥昔单 抗 、 硫 酸鱼 精 蛋 白等 J 。文 献 报 道 , 在 抗 抑郁药 物 中 , 可引 起血小 板减 少症 的药物有 : 三 环类 抗 抑郁药 ( T C A) 、 单 胺 氧 化酶 抑 制剂 ( MA O I ) 、 选 择 性
f un c t i o n i n s c h i z o p h r e ni a: a mi s ma t c h ne g a t i v i t y p o t e n t i a l s
i n C a i r o [ J ] .G e r i a t r G e r o n t o l l n t , 2 0 0 9, 9 ( 1 ) : 5 4—6 1
2 讨 论
艾 司西酞普 兰抑 制 5 一 羟色 胺 回收 , 临床 上 用 于抑 郁症 、 焦虑 障碍 、 冲 动控 制 障 碍 等 疾 病 的 治 疗 j 。艾 司西 酞普 兰说 明书 中常 见 的不 良反应 有 食 欲 降低 、 食 欲增 加 、 失眠、 嗜睡 、 头晕、 感觉 异常 、 震颤 、 腹泻 、 便秘 、 呕吐、 口干、 多汗 、 疲劳 、 射精障碍 、 勃起功能障碍 、 性欲 降低 等 。其 引起血 小 板 减少 罕 见 , 国 内 尚未 见 文 献报 道 。本例 患者 既往 无 血 小板 减 少史 及 药 物 过敏 史 , 应 用艾 司西 酞普 兰 2 3 d后 出现血小 板减 少 , 停药 1 4 d后 恢复 正常 , 提 示 系艾 司西 酞 普 兰所 致 血 小板 减 少 。艾 司西 酞普 兰导致 血小 板 减少 的机制 未 明 , 可 能 与免 疫 机制 有关 J 。在 临床用 药过 程 中应 注意 观察 , 警 惕血 小板 减少 的发生 。
ACS 患者最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是什么?

近期,法国研究者 Angoulvant 等人在BMJ 杂志上发表文章,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最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研究提到,2014 年欧洲心脏病指南建议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2 个月,并提出阿司匹林联合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但毫无疑问这两种新型P2Y12 抑制剂均会增加出血风险。
对于普拉格雷,在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老年患者、瘦弱患者和既往有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出血风险更高。
而替格瑞洛增加非CABG 相关出血风险更为明显。
Swiss 研究纳入了2148 例患者,研究ACS 后普拉格雷或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出血的风险。
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出血风险无明显差异,但普拉格雷组心脏病死亡率及缺血事件发生率较氯吡格雷组低。
有趣的是,普拉格雷组1 年的非CABG 相关的TIMI 出血事件与TRITON-TIMI 38 研究中发生率相似。
而氯吡格雷组中非CABG 相关的TIMI 出血事件较TRITON-TIMI38 研究发生率高。
主要原因或许是普拉格雷组中患者管理优于氯吡格雷组。
作者认为两者在评估出血风险时,其效应相似。
但至今仍未有对于普拉格雷与替格瑞洛这两种新型P2Y12 抑制剂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的头对头研究。
这两个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及药代动力学不一样,这可以解释在TRITON-TIMI 38 研究和PLATO 研究中的出血风险不一致。
普拉格雷不可逆抑制P2Y12 受体从而缩短血小板寿命,替格瑞洛可逆抑制P2Y12 受体。
这可以解释在CABG 相关TIMI 出血风险中,普拉格雷与氯吡格雷相比出血风险增加。
而在替格瑞洛中并未观察到该现象。
为预防出血,CABG 术前7 天需停用普拉格雷,氯吡格雷需停用5 天,而替格瑞洛需3 天。
故心脏病专家需仔细评估CABG 手术指征并选用合适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
Swiss 研究中,71%-75% 患者植入药物支架,随之而来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策略

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演变
1988年FDA批准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药物 单用疗效有限,增加剂量会增加出血危险
阿司匹林
第一个噻吩吡啶类
1991年FDA批准 严重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噻氯匹定
氯吡格雷
1998年FDA批准 疗效、安全性被广泛证实
ESC2014 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对PCI术后DAPT治疗,维持剂量及时间的推荐
ESC 2014 《心肌血运重建指南》推荐
择期PCI 术前建议服用氯比格雷600mg或更大剂量的负荷剂量,75mg/日维持剂量 对于支架置入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应给予双
联抗血小板治疗6 个月 接受第二代DES 置入后的高危出血风险患者应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3 个月 而对于存在高缺血和低出血风险的患者,或许可以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6 个
② 发病12h后接受PCI的患者,参照直接PCI用药; ③ 接受溶栓的PCI患者,溶栓后24h内口服300mg负荷剂量,24h后口服300-600mg
负荷剂量,维持剂量75mg/d,至少12个月; ④ 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口服氯吡格雷75mg/d,至少12个月。
新进展:ESC 2014 心肌血运重建指南
血风险)
Ferreiro JL, Sibbing D, Angiolillo DJ.Thromb Haemost. 2010;103:1128-35.
抗血小板策略调整需基于缺血与出血风险的平衡
平衡策略
缺血
• 对于心脑血管事件高危患 者,如ACS、近期行PCI 者,建议继续双抗治疗
• 过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者 临床结局更差
小结
合并CKD患者同时增加ACS患者缺血及出血风险 无禁忌征的情况下,CKD患者应该接受与其他患者相同的一线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抗血小板 双联抗血小板 实用总结全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抗血小板双联抗血小板实用总结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脉不稳定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致急性缺血综合征,包括: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NSTEMI与UA合称NSTE-ACS o基本治疗抗血小板、抗缺血。
无论ACS是否血运重建史,接受长期DAPT(双联抗血小板)是获益的。
-:非血运重建ACS者的DAPT(双联抗血小板)建议:(目前尚缺乏ACS患者P2Y12受体抑制剂单独使用临床证据)1 :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者建议DAPT至少12个月。
2 :既往有心梗病史且存在高缺血风险者,若12个月内耐受DAPT 且无出血并发症,可阿司匹林基础上予替格瑞洛60mgbid延长方案,最长36个月。
3 :处于高出血风险(如PREQSE-DAPT>25分或符合ARC-HBR 标准)者至少1个月DAPT o4 :P2Y12受体抑制剂建议用替格瑞洛而非氯毗格雷,除非出血风险大于潜在缺血获益。
因替格瑞洛疗效优于氯叱格雷且不增加主要出血事件。
对于未计划血运重建且无高出血风险可予P2Y12负荷量预治疗。
(注:ACS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DAPT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ARC-HBR为学术研究联合会高出血风险工作组)二:ACS者接受PCI术后DAPT的建议:1:PCI术前均阿司匹林150~300mg负荷剂量联合P2Y12受体抑制剂负荷剂量预治疗:P2Y12受体抑制剂首选替格瑞洛(负荷剂量18Omg,维持剂量90mgbid),当替格瑞洛不可及、无法耐受或有禁忌证时,用氯叱格雷(负荷剂量300〜600mg,维持齐(]量75mgqd)o①替格瑞洛与氯叱格雷相比作用更强、起效更快。
PQ术前服用替格瑞洛后1年的MACE(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氯叱格雷组且主要出血风险无差异。
院前启用替格瑞洛较院内启用降低术后24h和30d 内支架血栓形成发生率。
在排除主动脉夹层/脑出血后,对低危出血风险者尽早予替格瑞洛预治疗。
ACS患者PCI围术期出现血小板减少

ACS患者PCI围术期出现血小板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够很大程度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时间并且提高生活质量。
但PCI术前、术中、术后阶段均为血栓事件的高发时期,在PCI围术期出现血小板减少可增加缺血和出血并发症的风险,从而影响临床结局。
因此,ACS患者应尽早启动抗凝治疗,合理规范应用抗凝药物是保证介入手术疗效和安全的关键环节。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者较基线水平下降大于50%,在ACS患者中,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1%~13%。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包括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药物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栓性微血管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毒物、感染、骨髓抑制、机械性因素、脾功能亢进、实验室因素、特发性因素等。
血小板减少是不良预后(包括死亡、严重出血和威胁生命的促栓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
无论是否为ACS,就诊时或抗栓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症都会显著增加血栓性事件,心肌梗死、严重出血以及住院死亡的风险。
与无血小板减少症相比,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发生以上不良事件的风险比为2~8。
CATCH注册研究将血小板计数125×109/L作为低限,低于此值出血风险则会线性增加。
血小板减少症是使用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禁忌证,对于这类患者抗凝应当首选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而不是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
一. 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相关血小板减少应用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治疗的患者,应当在初始给药的8~12小时检查血小板计数,一旦出现出血并发症,需要在24小时后复查。
如果应用阿昔单抗,建议在初始给药的4小时内检查血小板计数,如果血小板计数下降至小于100000/ml,或者较基线水平下降大于50%,应当停止输注血小板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如果严重血小板减少造成活动性出血,建议输注血小板。
ACS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必要性与特殊情况下抗血小板治疗处理原则

Censored Median Survival (95% CL)
STEMI
1403
22% (313) 78% (1090) NA
(3569 NA)
Non-STEMI+UA
2020
26% (521) 74% (1499) NA
(3611 NA)
GRACE研究,即全球急性冠脉事件登记研究,是世界上首个于多个国家进行的针 对所有类型、未经筛选ACS患者的前瞻性观察研究。研究于1999年4月启动,迄今 全球共有30个国家、247家医院参与,入选ACS患者102341例。
ST:支架内血栓;MACE:主要心血管事件
尽管BMS在1个月时可观察到支撑 物周围炎症,但是到3和8个月时, 可见血管完全愈合,并形成新内 膜。而Taxus支架则表现为早期纤 维蛋白沉积在支架周围( ),并持 续8个月,是延迟愈合的标志。相 反,Cypher支架则显示早期(1和3 月)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包括 巨细胞形成( ),而纤维蛋白沉积 在8月时更为明显( )。
GRACE研究5年随访结果证实:UA/NSTEMI与STEMI患者具有同样高的 长期死亡风险(P=0.21)。
1
STEMI
0.8
Non-STEMI + UA
0.6
0.4
0.2
HR (95% CI): 1.026 (0.89, 1.18)
0
0
1000
2000
随访时间(天)
3000
No. of SubjectsEvents
目录
1 非血运重建者双抗治疗必要性
2
PCI患者双抗治疗必要性
3
ACS治疗现状及原因解析
4
患者依从性不佳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减少
• 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抗栓处理:在治疗时,若出现血小板减少到<1000000/L( 或 者较血小板计数基础值相对下降>50% ),立刻停止肝素(普通肝素、 低分子 肝素或者其他肝素类药物)。
体格检查
• 血压108/81mmHg,神清,精神可,呼吸平稳,口唇无发绀,颈 静脉不充盈,两肺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 心率91bpm,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不肿,NS(-)。
• 心电监护提示窦律,心率90bpm左右,未见明显心律失常,血压 正常范围,SPO2100%。
辅助检查
• 临床安全值 口腔科检查:≥10*109/L 拔牙、补牙:≥30*109/L 小手术:≥50*109/L 大手术及剖腹产:≥80*109/L
血小板减少-诊断思路
血小板减少
• 在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中约有6%合并血小板减少(<100*109/L),其出血事件 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 通常认为,平均血小板计数<50 *109/L是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治疗的临 界点,但并不建议以单一的血小板计数判断能否接受抗栓治疗,而应综合判 断患者的临床状况、血栓形成及出血风险等。
辅助Hale Waihona Puke 查-心电图4.24入科诊断
•1.冠心病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心功能Killip I级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肺部感染 4.食管裂孔疝
诊疗措施
• 调脂,口服利尿剂,吸氧、监护等处理; • 请血液科会诊,给予口服药物升血小板; • 患者症状稳定,生命体征平稳。
• 4.25复查cTnI 6.84ng/ml(4.23 7.02ng/ml); NT-proBNP 1909pg/ml(4.23 4361pg/ml)。
• IgG型HIT抗体与PF4-H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IgG-PF4-H,可结合在血小板 表面特异性IgG抗体的受体上,引起血小板持续活化形成微血栓。
• 另一方面,IgG-PF4-H还可刺激单核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凝血途径,使 凝血酶大量生成,最终形成纤维蛋白血栓。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机制
• HIT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的原因包括抗体结合的血小板被网状内皮 系统吞噬,以及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被消耗。
• 除非特别说明,目前文献中、临床上和本共识所指的HIT是 II型。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机制
• 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第4因子(PF4)是天然的肝素灭活剂,PF4与肝素分子结 合形成PF4-肝素复合物(PF4-H)后发生构象改变,可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应 答,释放抗PF4-H抗体(即HIT抗体,主要类型是IgG)。
血小板减少
• 如治疗前血小板减少至(30-40)*109/L,应尽量选择对血小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 PCI术前抗凝可选用磺达肝癸钠,术中抗凝可选择比伐芦定。
• 在抗栓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血小板减少至<100*109/L(或者较血小板计数基础值相 对下降>50%),可酌情全部或依次停用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抗栓药物。
多。女性月经期可减少。 • 去向:血小板平均寿命10天,衰老的血小板主要在脾和肝内被巨
噬细胞吞噬,少部分在循环过程中被破坏,还有一部分在执行功 能时被消化。
血小板减少
• 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一般血小板>50*109/L, 多出现损伤后出血;血小板10-50*109/L,可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 出血;血小板<10*109/L,常有严重出血。
辅助检查-血小板、血红蛋白
小结
• 患者考虑急性心梗,抗栓药物应用及进一步CAG/PCI术指征明确, 但考虑伴有MDS,血小板减低,出血风险大,怎么选择抗栓药物 使用及选择手术时机?
CRUSADE出血风险评分
血小板
• 来源: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的胞质裂解脱落,形成的小块胞质。 • 正常值:100-300*109/L。妊娠、进食、运动、缺氧时血小板可增
• HIT分为I型和Ⅱ型,两种类型在形成机制、发生时间、临床处理和结局等 方面均显著不同。
• I型为良性过程,发生率为10-20%,通常发生在使用肝素后的1-2 d,血小板 计数可轻度降低,一般不低于100*109/L,不需要停药和特殊处理。
• II型为免疫相关性,其主要特征是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伴/不伴有严重血 栓栓塞风险,其中血栓形成及栓塞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 因,因HIT导致患者截肢及死亡的比例仍高达20-30%。
• 如治疗前有明确的血小板减少至30000-40000/L, 抗凝要选择进一步导致血小板 减少可能性最小的药物, 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应用璜达肝癸钠或比伐芦定。
血小板减少
• 由于比较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的随机对照研究一般会排除血小板减少患者,目前没 有证据指导对这类患者应用优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以实施阿司匹林联合氯 吡格雷为基础的初始治疗。
• 对于PCI术前发生急性HIT或亚急性HIT的患者,建议PCI术中使用比伐芦定 或者阿加曲班,不可使用肝素或者LMWH。由于磺达肝癸钠对接触性血栓 作用不佳,所以不适于PCI术中应用。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介入治疗
• HIT患者PCI术后需要继续抗凝,短期内可以考虑继续使用比伐芦定或阿加 曲班,后续维持可以使用磺达肝癸钠,并逐步过渡到华法林,或从胃肠外 给药(比伐芦定或阿加曲班)直接过渡到华法林,或考虑使用NOAC。
• 疗过程中需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出血倾向,若血小板计数持续减少,需立刻停止肝 素和抗血小板药物。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概念: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是在应用肝素类药物过程中出现的、由 抗体介导的肝素不良反应,临床上以血小板计数降低为主要表现,可引发静、 动脉血栓形成,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 对于既往发生过HIT、HIT抗体检测已经转为阴性的患者,如果拟行冠状动 脉造影和PCI,建议术中使用比伐芦定或者阿加曲班。PCI术后需要继续抗 凝者,应使用非肝素类抗凝药物。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 系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
• 约30-40%的MDS患者会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为此,MDS有 时被称为白血病前期。
辅助检查
• 于4.23入我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cTnI 7.02ng/ml,CK、CK-MB正常范围; NT-proBNP 4361pg/ml,降钙素原正常范围; 血常规:血红蛋白77g/L,血小板68*109/L;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甲状腺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心电图4.23
• 外院: 3.30血常规:白细胞正常,血红蛋白62g/L,血小板4.0*109/L; 3.30心电图提示窦律,考虑前壁心肌缺血; 4.5胸部CT提示两肺感染,食管裂孔疝不排除。 4.8骨髓细胞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不能除外; 4.16肌钙蛋白0.445ng/ml; 4.22冠脉CTA提示:LAD近端狭窄70-99%, LCX近中段狭窄70-99%;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表现
• 血小板减少:常见血小板计数下降至其基线值的50%以上; • 血栓形成:未接受非肝素类药物替代抗凝治疗的HIT患者,血栓形成的风
险很高(17%-55%);
• 急性全身反应:少数患者在静脉注射肝素30 min后出现肌肉僵直、寒战、
发热、大汗、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或血压升高等,严重者可导致心脏、呼 吸骤停。特殊情况下,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全身性过敏反应;
诚信 | 厚德 | 仁爱 | 精业
病例讨论
-心肌梗死合并血小板减低
病情摘要
• 宫**,男性,63岁,入院日期:2020-04-23。 • 主诉:胸痛10余天,加重2天 • 现病史:约三周前因肺部感染入住外院呼吸科,查血常规提示贫血、严重
低血小板,转至血液内科,约10天前血液内科住院期间无明显诱因下出现 胸痛,紧缩样,无明显胸闷、气喘,最长可持续约30分钟,2天前症状加 重,症状反复发作,外院查心电图提示前壁心肌缺血,肌钙蛋白0.445ng/ ml,冠脉CTA提示冠脉狭窄重,予相应治疗症状可好转,后建议患者上级 医院进一步诊疗。病程中患者饮食、二便可,偶咳嗽、咳痰,已好转,无 畏寒、发热。 • 既往史:体健,否认既往心血管疾病史。
• 出血:HIT导致的自发出血少见。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诊断
在4T‘S评分和血小板数量动态监测基础上,联合HIT抗体检测和(或)血小板功能试 验进行排除诊断和确诊; 4T‘S评分:≤3分为低度,4-5分为中度和6-8分为高度临床可能性。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治疗
• 立即停用肝素,并接受非肝素类抗凝药物治疗。 • HIT治疗分为初始治疗阶段和维持治疗阶段。 • 初始抗凝治疗药物主要是胃肠外给药的比伐芦定、阿加曲班和磺达肝癸钠,
LMWH不能用于HIT治疗。 • 维持治疗多以华法林替代,个别情况下(如孕妇)可使用磺达肝癸钠。有多个
小样本研究探讨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作为HIT的初始抗凝治疗和(或) 维持用药。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介入治疗
• 比伐芦定和阿加曲班可以安全和有效地用于PCI术中抗凝,比伐芦定是PCI 围手术期主要推荐的胃肠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