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

合集下载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精选全文完整版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纳博科夫文学讲稿三种纳博科夫是一位杰出的俄罗斯作家,几乎每代俄罗斯读者都会定期阅读纳博科夫的作品。

他的作品以精彩的叙事、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思维模式而闻名,被世人公认为巴洛克时代俄罗斯文学中的杰出代表。

纳博科夫写出的文学作品讲述了他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他对人类行为观点的独到见解,并且充满了洞察力和洞见。

因此,纳博科夫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及文学启示。

纳博科夫撰写的文学讲稿有三类:一是纪实文学,将他的真实生活经历以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细致地勾勒出他所见到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二是叙事文学,把他对生活的理解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较多使用叙事手法,以揭示其心理活动;三是说明文学,以个性特点和宏观视角分析人性,勾勒出一些哲学概念,展示其对人类行为的思考与分析。

纳博科夫的纪实文学,以其细腻的的描述带给读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他善于把不同的人物分辨出来,而且都能很好地展现出来,让人们深刻的了解了他的作品里的人物的心理活动。

他的叙事文学,以他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生活中真实的社会状况,强调了文学表达的多变性,把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情况准确而完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对世界有所了解。

他的说明文学,以其详尽而深刻的考察,把社会和人性的本质描绘出来,以此表现出他对于人性的独到见解。

纳博科夫的文学研究也为世人所熟知,他深刻而又敏锐的眼光,把他的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哲学概念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并在其中展示出一种发人深思的关怀和深刻的考察。

他的文学讲稿,以其丰富的情感和文学品味,把读者带入这种社会现实与人性哲学概念的世界,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视角里有关生活的哲学思考。

综上所述,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拥有精美的语言、浪漫的叙事、精彩的描写和极大的情感,还揭示了俄罗斯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他的文学作品虽然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但却仍然让人们深受启发,带给人们更多的思维洞见与生活启示。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对语言的精湛运用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

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方式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纳博科夫对文学的看法包括对小说结构和叙述技巧的独特见解,对语言和意象的重视,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

一、对小说结构和叙述技巧的独特见解纳博科夫对小说结构和叙述技巧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小说应该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其结构应该是精密而有机的,叙述技巧应该是巧妙而富有创意的。

他认为小说应该是一个艺术家完全掌控的作品,而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神秘灵感的产物。

他在其作品中不断尝试新的叙述方式和结构形式,力求在小说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

他倡导使用多重叙述者和时空交织的叙事方式,以丰富小说的层次和深度,给读者带来更加丰富和立体的阅读体验。

二、对语言和意象的重视纳博科夫对语言和意象的重视是他文学观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语言是文学创作的本质和灵魂,只有精湛的语言技巧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他对词语和句子的使用非常讲究,追求写作的精准和精致。

他注重意象的运用,善于通过意象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及通过意象来营造作品的氛围和情感色彩。

他通过对语言和意象的精心雕琢和运用,创造出了一系列深具个性和魅力的文学作品,成为20世纪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三、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纳博科夫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创作方法。

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严谨的艺术实践,需要作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修养,以及对文学形式和语言的敏锐感知力。

他主张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对细节的精心把握,来表现作品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他倡导创作者要用心去体验和观察生活,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融入文学作品之中,创造出具有深度和意义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作方法,凭借其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创作出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超现实意志的纳博科夫——现实与艺术的激撞

超现实意志的纳博科夫——现实与艺术的激撞

超现实意志的纳博科夫——现实与艺术的激撞【摘要】纳博科夫是一位具有超现实意志的作家,他通过独特的方式解读现实,并将艺术与现实进行巧妙碰撞。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现实元素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融合,展现出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纳博科夫的作品不仅具有超现实的特点,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体现了现实与艺术共生关系的美妙之处。

他的创作价值在于超越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角和体验。

纳博科夫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其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现实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其独特的创作手法。

超现实意志的表达,为我们展示了现实与超现实主义相互融合的魅力,为文学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关键词】关键词:纳博科夫、超现实意志、现实、艺术、碰撞、现实元素、超现实主义手法、融合、创作价值、艺术成就、共生关系1. 引言1.1 纳博科夫的超现实意志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超现实意志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闻名于世。

纳博科夫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解读,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想象力挑战传统文学和现实的边界,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纳博科夫的超现实意志体现在他对现实的独特解读上。

他以非凡的想象力和幽默感觉揭示了日常生活中隐藏的荒诞和荒谬之处,同时透过现实的表象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欲望。

纳博科夫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洞察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哲学性,引领读者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秘密。

纳博科夫的超现实意志也体现在他对艺术与现实的碰撞中。

他通过精湛的文学技巧和夸张的叙事手法将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巧妙融合,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格局和限制,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文学风格和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纳博科夫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和艺术的探索,他以超现实的意志和激情挑战了传统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文学道路,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2. 正文2.1 纳博科夫对现实的独特解读纳博科夫对现实的独特解读体现在他对生活中细微的、常被忽略的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描绘上。

纳博科夫《绝望》中的非自然空间

纳博科夫《绝望》中的非自然空间

纳博科夫《绝望》中的非自然空间《绝望》是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小说,被普遍认为是纳博科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通过主人公柯贝林斯基的叙述,展现了一个扭曲、荒诞和令人绝望的世界。

在小说中,纳博科夫以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描写创造了一系列非自然空间,这些空间用来表达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对现实的反讽。

本文将就《绝望》中的非自然空间进行分析。

在《绝望》中,纳博科夫通过对墙体的描写创造了一种异常的空间感。

在小说的开篇,柯贝林斯基描述了自己的卧室墙壁上的图画是如何破碎和重组的。

这种破碎和重组使得卧室的墙壁成为一个完全扭曲、不可理解的空间。

这个形象化的空间感象呈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崩溃和混乱,并为后面的故事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在《绝望》中,纳博科夫通过对城市的描写创造了一种荒诞的空间感。

小说背景设在某个偏僻的德国小镇,纳博科夫通过细腻而又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这个小镇的景象。

小镇的狭窄街道和随处可见的各种怪异景象构成了一种非常离奇的空间感。

这种空间感使得整个小镇成为一个被遗弃的、荒凉的地方,这与主人公柯贝林斯基的绝望心情相呼应。

在《绝望》中,纳博科夫通过对时间的描写创造了一种不确定和扭曲的空间感。

小说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穿插过去和现在的段落,使得时间的线索变得模糊而混乱。

这种非自然的时间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迷惑和困惑,仿佛置身于一个扭曲的时间空间中。

这种时间感增强了小说的不确定性和绝望感。

在《绝望》中,纳博科夫通过对身体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怪异和非自然的空间感。

主人公柯贝林斯基的身体一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他的身体感知变得扭曲和异化。

柯贝林斯基在小说中自称为“变形怪物”,这种身体的扭曲成为他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

通过对身体的描写,纳博科夫构建了一个异常的空间感,展示了主人公的绝望和荒诞。

纳博科夫小说的影像化叙事

纳博科夫小说的影像化叙事

纳博科夫小说的影像化叙事纳博科夫小说的影像化叙事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闻名于世。

纳博科夫的小说作品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讲述,更是一种精心构建的视觉体验。

在他的小说中,画面化的叙事方式成为了其作品中最独特的特征之一。

纳博科夫的影像化叙事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他以细腻入微的描绘和生动的画面来展现他的故事。

他善于运用色彩、光影、空间等元素,将读者带入一个个真实而立体的场景。

比如,在《洛丝玛丽》(Lolita)中,纳博科夫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在读者的心中勾勒出了洛丝玛丽的形象,她的幼稚、可爱和诱人都在读者大脑中强烈地呈现。

通过这种画面化的叙事手法,纳博科夫成功地为其小说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视觉感受。

其次,纳博科夫的影像化叙事还体现在他对时间的处理上。

他善于运用闪回和倒叙等技巧,将故事的时间线条拉伸或折叠,为读者创造了一种非线性的时间感受。

这种非传统的时间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复杂和引人入胜。

例如,在《巴黎讲堂》(Laughter in the Dark)中,纳博科夫在故事中运用了一系列的闪回,通过这些回忆来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矛盾情感。

这种影像化的时间叙事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的转变。

此外,纳博科夫的小说还以其独特的叙述结构而闻名。

他经常把故事分为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叙事者。

这种多重叙述的结构使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故事,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的细节和复杂性。

在《巴纳巴斯》(Pale Fire)这部小说中,纳博科夫以一首长诗的形式写下了整个故事,通过主人公的诗行和注释之间的反复穿插,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庞大而复杂的图景。

这种多层次的叙述结构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读者参与感,还为其影像化的叙事添加了一层又一层的魅力。

最后,纳博科夫的小说中充满了丰富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是享誉世界的、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是一位高产作家,共有18部长篇小说、近70部短篇和大量诗歌、戏剧、散文、传记、翻译与文论问世。

他多才多艺,兼小说家、蝶类学家、大学教授、诗人、翻译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于一身,能熟练地用英俄法三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还精通象棋、绘画与网球。

夏皮洛(Gavriel Shapiro)认为,纳博科夫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已知的最后一位最多才多艺的人。

当然,纳博科夫之所以广为人知,主要源于其小说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洛丽塔》、《微暗的火》、《阿达》、《普宁》、《防守》等已成为美国许多大学文学课的必读书目。

数不清的现当代作家,包括厄普代克(John Updike)、品钦(Thomas Pynchon)、巴斯(JohnBarth)、阿尔比(Edward Albee)、怀特(Edmund White)、德里罗(Don DeLillo)、拉什迪(Salman Rushide)等都受其影响。

本文将在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研究纳博科夫小说的空间特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术界经历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这一转向波及文学,便产生了空间叙事理论。

从其发展脉络看,首先“空间”是一种认识论范式转向,与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它强调脱离传统时空观,旨在探索新的凸显空间重要性的文学再现方式。

其次,空间叙事探讨的范围既包括书写等传统上重时间的文本,也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重空间的文本,还包括电影、电视、动画等既重时间又重空间的叙事媒体。

再次,诗学意义上的空间可从故事空间、文本结构与读者心理展开讨论,重心放在作家的空间书写与读者的空间心理建构上。

纳博科夫的小说有鲜明的空间叙事特征。

空间叙事理论奠基人弗兰克指出,纳博科夫“视小说形式本质上是空间的,或换言之是共时而非历时的”。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纳博科夫是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精妙的构思,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而为人称道。

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便是存在主题,他在小说中探讨了存在的本质、意义、困境和追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存在主题。

一、存在的本质纳博科夫认为存在就是感知、经验和自我意识。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对感官世界的细致描绘和对意识流的深入剖析。

比如他的长篇小说《巴黎讣告》通过叙述主人公海因斯的自我意识和内心世界来表达存在的本质。

小说中海因斯以一名作家的身份活在巴黎,他对身处异国的感官刺激、物质享受和人际关系的冷漠都有着深入的感知。

同时,他对人类需要寻找真相、面对死亡和与世界相处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升。

二、存在的意义纳博科夫认为存在的意义在于创造和追求卓越。

他的小说中经常描述一些出色、卓越的人物,这些人物追求卓越的动力源于生命的意义和使命。

比如《洛丽塔》中的亨伯特就是一个为了自我的欲望而背离了生命的意义的人物,而小说中的洛丽塔则是一个被人压迫却甘愿接受惨遭命运的女孩,她对生命的爱和美丽使她的存在具有无限的意义。

三、存在的困境纳博科夫认为存在的困境在于无法逃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他的小说中经常通过死亡、疾病和旅行等情节来表达时间和空间对人类的束缚。

比如《巴黎讣告》中的海因斯最终被时间和疾病的束缚所压垮,而小说中的女主角奎克为了时空的自由而选择了自杀。

这些困境使人类面对现实的存在感到无助和无奈。

总之,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存在主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他通过对感知、意识、追求、意义和困境的描绘,反映了人类对存在的探索和思考,是一种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独特贡献。

布兰顿意义理论关照下的纳博科夫《绝望》的叙事技巧

布兰顿意义理论关照下的纳博科夫《绝望》的叙事技巧

布兰顿意义理论关照下的纳博科夫《绝望》的叙事技巧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著名的俄裔美国作家。

他在小说《绝望》中,同时为读者呈现了两个意义相反的故事,引起了广泛好评。

但在纳氏的所有作品中,《绝望》是被研究相对较少的一部。

本文借助当代语言哲学家罗伯特·布兰顿的意义理论,剖析小说的双层叙事机制,并探讨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文本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纳博科夫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交代了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绝望》研究的现状,并简明阐述了全文论述中所采用的相关语言哲学理论。

第二章着重揭示小说中的主人公兼叙述者赫尔曼叙事的不可靠性。

在与读者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赫尔曼打破了“规范态度”这一规则的要求,他对“艺术”和“犯罪”等词语的定义也与客观的语义规范相违背。

因而,他和读者之间的语言实践并不能顺利进行。

第三章讨论在小说中,隐藏在表层叙事之下的深层叙事如何在文本中同时呈现,并逐渐颠覆表层叙事。

在《绝望》一书中,赫尔曼本人的陈述是表层叙事,而其他人对他的一言一行所作出的反应则是深层叙事。

这两个故事能在文本中并行不悖,是因为语句之间存在着“推论关系”。

当一个人做出断言时,他承诺的并不仅仅是这一个断言,而是也承诺了作为这一断言的推论后果的断言,并停止承诺与这一断言的内容不相容的断言。

同时,读者在语言实践中也扮演着“道义积分者”的角色。

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找到越来越多的证据来支持深层叙事,而不是赫尔曼口中的表层叙事。

表层叙事被不断解构,而深层叙事则最终被接受为故事的“真相”。

第四章分析了《绝望》中的疑问文本。

所谓的“疑问文本”是指文学作品中不合逻辑、自相矛盾的表述,通常很难理解。

在阅读这些疑问文本时,读者通过关注语句整体的意义,发现赫尔曼话语中的隐含信息。

同时,通过解剖说话者的对话目的发现,《绝望》中频繁出现的“谎言对话”实际上是赫尔曼为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洛维奇·纳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1977)是享誉世界的、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是一位高产作家,共有18部长篇小说、近70部短篇和大量诗歌、戏剧、散文、传记、翻译与文论问世。

他多才多艺,兼小说家、蝶类学家、大学教授、诗人、翻译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于一身,能熟练地用英俄法三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还精通象棋、绘画与网球。

夏皮洛(Gavriel Shapiro)认为,纳博科夫不仅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已知的最后一位最多才多艺的人。

当然,纳博科夫之所以广为人知,主要源于其小说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洛丽塔》、《微暗的火》、《阿达》、《普宁》、《防守》等已成为美国许多大学文学课的必读书目。

数不清的现当代作家,包括厄普代克(John Updike)、品钦(Thomas Pynchon)、巴斯(JohnBarth)、阿尔比(Edward Albee)、怀特(Edmund White)、德里罗(Don DeLillo)、拉什迪(Salman Rushide)等都受其影响。

本文将在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研究纳博科夫小说的空间特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学术界经历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这一转向波及文学,便产生了空间叙事理论。

从其发展脉络看,首先“空间”是一种认识论范式转向,与时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它强调脱离传统时空观,旨在探索新的凸显空间重要性的文学再现方式。

其次,空间叙事探讨的范围既包括书写等传统上重时间的文本,也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重空间的文本,还包括电影、电视、动画等既重时间又重空间的叙事媒体。

再次,诗学意义上的空间可从故事空间、文本结构与读者心理展开讨论,重心放在作家的空间书写与读者的空间心理建构上。

纳博科夫的小说有鲜明的空间叙事特征。

空间叙事理论奠基人弗兰克指出,纳博科夫“视小说形式本质上是空间的,或换言之是共时而非历时的”。

首先,纳博科夫是少有的具有强烈时间意识与系统化时间观的作家。

时间是贯穿纳博科夫所有小说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文学巅峰之作《阿达》便是一部述说时间的爱情故事。

作家对时间的认识是空间化的,他用空间暗喻将自己对时间的复杂哲思折射在全部作品中,其中最重要的是记忆的魔毯与空间意象的显形、玻璃小球中的彩色螺旋、无时性与彼岸世界等。

本文的第一章将结合作家的小说系统全面地梳理纳博科夫空间化的时间观,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阿达》中的时间。

其次,纳博科夫是有意识地将文学创作与空间艺术紧密结合的视觉的作家。

视觉艺术,尤其是色彩、绘画与电影,与纳博科夫的小说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作家从小热爱绘画,有着异乎常人的色彩听觉天赋,“天生就是风景画家”。

他对古往今来欧美各国的画家画作烂熟于心,视小说为适合看的空间艺术,像作画般熟练地用文字在纸张的画布上挥洒自己的灵感与才情,完美体现了“诗如画”的传统,被夏皮洛称为文学界前所未有的“文字的画家”。

纳博科夫作品中的人物、主题、结构与风格大量借鉴了电影叙事。

评论家早已注意到,纳博科夫的几乎每部小说都有电影的元素。

本文的第二章将结合空间叙事理论的视觉书写概念,从跨艺术的角度,分析纳博科夫作品中的色彩、绘画与电影元素。

再次,纳博科夫的小说具有典型的空间形式。

自弗兰克提出空间形式的概念以来,尽管对其内涵的解读出现了各种不同理解,也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了形形色色不同版本的空间形式概念,但其核心内容仍然围绕语言、结构与读者心理建构三个发面展开。

纳博科夫的小说在上述三个方面都是空间小说的极佳范例。

在语言上,作家有意消除文本的线性序列与因果关系,强调文本的同在性与文字的上下文反应参照,彰显作品自身的文本属性,突出作家本人的创作过程。

在结构上,他强调图案(pattern)与细节,以及将这些图案与细节整合为有机整体的“宇宙同步”(cosmic synchronization)的综合认知能力。

在章节安排上,纳博科夫通常采用空间化的构架以减缓或弱化叙事时序,突出文本的视觉属性。

在读者层次,他有意识地打破读者自左至右的阅读习惯,消除他们时间流逝的幻觉,强调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透过文本错综复杂的反应参照体系,建构一个意义的整体空间。

作家反复强调,理想的创作与阅读如同绘画,克服了时间的羁绊,不是从左至右的因果序列,而是作家与读者脑海中空间意象的同存与并置以及空间画面的瞬间整体重构。

因此,好的作家在构思小说时便已看到了它的整体,然后将文字的颜料分布在书籍里,为读者设置重重迷宫。

好的读者必须是反复的读者,在反复的阅读中,将散布在书中的片断画面重新组织成清晰的图案。

本文的第三章将从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图案、作家的自我书写、读者的空间阅读展开讨论,重点分析《洛丽塔》中的语言与《微暗的火》中的空间结构与空间阅读。

最后,在小说主题上,纳博科夫强调多重空间,博伊德将其称为“世界中
的世界中的世界”。

这多重空间最核心的内容是作家对艺术与精神的另一个彼岸世界的追求。

隐藏在纳博科夫小说形式后的空间主题,即对彼岸世界的追寻,是90年代以来评论家们的共识,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源头是神秘的诺斯替主义思想。

本文的第四章将讨论纳博科夫小说中的空间主题,梳理纳博科夫作品中的多重世界、他对彼岸世界的追求以及诺斯替主义对其作品的影响,重点分析《斩首之邀》中的诺斯替主义。

上述四个章节的内容,即空间化的时间、视觉书写、空间的形式与主题,构成了纳博科夫小说空间叙事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研究视角新,将在空间叙事理论视阈中对纳博科夫全部长篇小说中的空间叙事特征进行系统梳理。

尽管目前探讨这一主题的论文已有一些,但尚缺从空间叙事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著述。

其次是内容新,覆盖面广。

文章将首次对纳博科夫小说中的视觉书写特征进行系统研究,详细分析纳博科夫作品中的空间化时间、空间意象显形、绘画艺术、电影叙事与诺斯替主义等。

本文的研究对象涵盖纳氏的全部长篇,包括2009年底面世的《劳拉的原型》,并对以前国内较少人论及的作品《阿达》与《斩首之邀》进行详细的个案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首先强调文本细读。

纳博科夫是公认的语言与文体大师,是“释惑者的挚爱,注释家的梦想,作家中的作家,小说家中的小说家”,其作品多精雕细琢,处处皆有文字的陷阱,理解起来颇为艰难。

因此,要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前提便是反反复复的细致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发现新的惊喜。

其次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空间叙事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导作品的分析。

再次,注重总体与个案分析相结合。

在全面考察作家的18部长篇小说的同时,将有侧重地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洛丽塔》、《阿达》、《微暗的火》与《斩首之邀》等进行细致的文本个案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