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概括分析题《人论三题》序言附答案
高三现代文阅读模拟题论述类 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高三现代文阅读模拟题〔阐述类〕论儒学的复兴汤一介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
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因此,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根底上,使之更新。
就目前我HY展的实际情况看,在21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开展。
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开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原因,但与“西学〞(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展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亲密的关系。
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得到对自身文化传统有个自我反的时机。
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
因此在长达一百多年中,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根底。
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开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
新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
中国文化必须在传承中更新,这样中国文化才得以真正的“复兴〞,而“重新燃起新的火焰〞。
本世纪初,中国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将对人类社会开展的前景非常重要,它会对人类社会安康合理开展产生深远影响。
“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在我国传统儒学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礼记·礼运的“大国〞思想可以说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
【最新推荐】材料概括分析题《人论三题》序言(附答案)-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材料概括分析题《人论三题》序言(附答案)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人论三题》序言在我所体会的意义上,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家庭的庇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
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而不只是家庭的一分子,当人意识到他的处境同其他“人”没有任何两样,他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为自己争得在社会上立足成人的资格,这时候,他的“人生”就开始了。
四十多年前我十六岁,我年轻气盛而义无反顾地奔向山区,应和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歌声。
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把自己奔向人生的决绝从这种虚假的豪情上剥离开来,而这是很多老知青至今还未能做到的。
回想起来,当时的那种决绝正是一个青年在面对自己人生的前途时极可宝贵而又极为正常的冒险精神,是一种生命力的强烈冲动,它给我带来一种走出家庭扑向社会的自豪感,和一种迎接生活的严峻挑战时的激动。
在农村,我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的底层,但我并不能、也并不心甘情愿地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深深体会到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决不能走他们所走过和必将重走的人生老路。
我唯一能够和他们不同的就是我有思想。
我开始领悟到,真正的人生就是反思的人生,没有对人生的思考,人的一生和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人就白活了一生。
我在很久以后读到苏格拉底的名言:“没有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感到深获我心。
我的独立思考使我有了我的“自我”,正如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
在孤独中,我看书,将偶尔冒出来的思想整理成“思路”,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有了自己思想的脱胎换骨。
我完全是在自我启蒙。
每天晚上的读和写,是把体验变成思想,变成灵魂的营养。
就这样,我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意识,即一个人的精神独立性。
人之成人的标志就在于他有一个人格,是他作为一个人存在的基础。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文以载道”是哪位古代文论家的主张?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愈答案:D2. “诗言志”最早见于哪部古代典籍?A. 《诗经》B. 《尚书》C. 《易经》D. 《春秋》答案:A3. “文心雕龙”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A. 王勃B. 刘勰C. 杜甫D. 韩愈答案:B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哪位诗人的观点?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答案:B5.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哪位文论家的论述?A. 王夫之B. 刘勰C. 陆机D. 王安石答案:C二、填空题1. 古代文论中的“________”是指文章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
答案:文质彬彬2.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答案:意蕴3. 古代文论中“________”是指文学作品的构思和布局。
答案:章法4.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诗歌创作的一种要求,强调诗歌要抒发真情实感。
答案:真情实感5. “________”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作品的一种评价标准,强调作品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答案:文质兼美三、简答题1. 简述“文以载道”的内涵及其在古代文论中的地位。
答案: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当承载和传达道德理念和思想。
这一观点强调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在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被视为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论述“意境”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答案: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诗人通过语言艺术的运用,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富有情感色彩和哲理深度的艺术空间。
意境的营造可以使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思考空间,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够产生共鸣和联想,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启迪。
古代文论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文以载道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庄子言和意4、发愤著书5、止乎礼义6、文赋7、滋味8、雅颂9、诗经楚辞10、气盛言宜不平则鸣11、独抒性灵性灵12、一字风流13、境界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D 2.D 3.D 4.A 5.A三、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30分)1、陆机的缘情说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
“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2、刘勰的“风骨论”: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
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风骨”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
3、李贽的“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什么是“童心”呢?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
”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
马工程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属丁其“剩余价值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办即从属丁“经济学—哲学—主观形式”的三联结构式,因而其艺术观念也随之表现为“经济学—哲学—艺术”三联式。
前后两者之三联式是一种理论框架,而人的“主观形式”则是其艺术观念的聚焦点和理论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产生人的“审美/艺术意识”,即“审美/艺术之主观形式”。
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欧洲思想文明的基础,结合了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实际的创作状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体现了其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经济学思想,为当下更好地理解艺术木质及价值、艺术的生产与发展等基木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和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
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有:(1)应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来思考艺术与美的问题。
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本质是在现实性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而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这一理论判断将人的审美艺术活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2)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和法律制度与社会意识形态)。
而艺术与文学、哲学、宗教等是社会意识形态中具有特定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艺术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
(3)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理解艺术作品构成问题的重要范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艺术作品由内容与形式纽成,内容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事物、故事及其传达的思想感情,形式则是内容得以实现的方式、于法与语言符号构造系统。
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
总的来说,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反映了社会生活,形式为内容服务,由内容派生而来,只有符合内容需要、有助于内容表达的形式才是合格的、有意义的。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 __体物_ 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材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材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材论》出自于王安石的散文作品《临川先生文集》,这篇散文论述统治者应如何去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并对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任用人才的方法作了相当精辟的论述。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材论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材论》阅读原文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
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
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
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
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
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
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
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
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
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材料分析方法题库及答案精品文档59页

第一章一、选择题1.用来进行晶体结构分析的X射线学分支是()A.X射线透射学;B.X射线衍射学;C.X射线光谱学;D.其它2. M层电子回迁到K层后,多余的能量放出的特征X射线称()A.Kα;B. Kβ;C. Kγ;D. Lα。
3. 当X射线发生装置是Cu靶,滤波片应选()A.Cu;B. Fe;C. Ni;D. Mo。
4. 当电子把所有能量都转换为X射线时,该X射线波长称()A.短波限λ0;B. 激发限λk;C. 吸收限;D. 特征X射线5.当X射线将某物质原子的K层电子打出去后,L层电子回迁K层,多余能量将另一个L层电子打出核外,这整个过程将产生()(多选题)A.光电子;B. 二次荧光;C. 俄歇电子;D. (A+C)二、正误题1. 随X射线管的电压升高,λ0和λk都随之减小。
()2. 激发限与吸收限是一回事,只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3. 经滤波后的X射线是相对的单色光。
()4. 产生特征X射线的前提是原子内层电子被打出核外,原子处于激发状态。
()5. 选择滤波片只要根据吸收曲线选择材料,而不需要考虑厚度。
()三、填空题1. 当X射线管电压超过临界电压就可以产生X射线和X射线。
2. 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以产生、、、、3. 经过厚度为H的物质后,X射线的强度为。
4. X射线的本质既是也是,具有性。
5. 短波长的X射线称,常用于;长波长的X射线称,常用于。
习题1.X射线学有几个分支?每个分支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分析下列荧光辐射产生的可能性,为什么?(1)用CuKαX射线激发CuKα荧光辐射;(2)用CuKβX射线激发CuKα荧光辐射;(3)用CuKαX射线激发CuLα荧光辐射。
3.什么叫“相干散射”、“非相干散射”、“荧光辐射”、“吸收限”、“俄歇效应”、“发射谱”、“吸收谱”?4.X射线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可见光、紫外线等电磁波的主要区别何在?用哪些物理量描述它?5.产生X射线需具备什么条件?6.Ⅹ射线具有波粒二象性,其微粒性和波动性分别表现在哪些现象中?7.计算当管电压为50 kv时,电子在与靶碰撞时的速度与动能以及所发射的连续谱的短波限和光子的最大动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概括分析题《人论三题》序言(附答
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人论三题》序言(附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人论三题》序言
在我所体会的意义上,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
家庭的庇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
当人意识到自
己是一个“人”,而不只是家庭的一分子,当人意识到
他的处境同其他“人”没有任何两样,他必须靠自己的
双手和头脑为自己争得在社会上立足成人的资格,这时候,他的“人生”就开始了。
四十多年前我十六岁,我年轻气盛而义无反顾地奔
向山区,应和着“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歌声。
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把自己奔向人生的决绝从
这种虚假的豪情上剥离开来,而这是很多老知青至今还
未能做到的。
回想起来,当时的那种决绝正是一个青年
在面对自己人生的前途时极可宝贵而又极为正常的冒险
精神,是一种生命力的强烈冲动,它给我带来一种走出
家庭扑向社会的自豪感,和一种迎接生活的严峻挑战时
的激动。
在农村,我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的底层,但我并
不能、也并不心甘情愿地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深深体
会到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决不能走
他们所走过和必将重走的人生老路。
我唯一能够和他们
不同的就是我有思想。
我开始领悟到,真正的人生就是
反思的人生,没有对人生的思考,人的一生和动物也就
没有什么区别,人就白活了一生。
我在很久以后读到苏
格拉底的名言:“没有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感到深获我心。
我的独立思考使我有了我的“自我”,正如笛卡尔
所说的:“我思故我在”。
在孤独中,我看书,将偶尔
冒出来的思想整理成“思路”,我开始有了自己的“心
路历程”、有了自己思想的脱胎换骨。
我完全是在自我
启蒙。
每天晚上的读和写,是把体验变成思想,变成灵
魂的营养。
就这样,我形成了自己的“人格”意识,即
一个人的精神独立性。
人之成人的标志就在于他有一个
人格,是他作为一个人存在的基础。
一个有人格意识的
人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分得清什么是违背自己人生信
条的,什么是自己应该万死而不辞的。
缺乏独立的人格
意识的人总是喜欢说我从小就受到谁谁的教育,懂得了
什么什么道理,如今网络“愤青”们正是这样一个群体,因而他们很容易成为某种势力的打手。
中国人自古以来把人性归结为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模
式的等级名分(礼),而把一切违背这一等级模式的行为直呼为“禽兽”。
从此以后,中国人便无法懂得把人与
自然从根本上区别开来的标准和界线究竟是什么,因为血缘关系其实仍然不过是一种自然关系。
中国人只在自然关系内部划分人与兽,因而并不能够真正把人与兽、人性与兽性划分开来。
中国人总是用对待兽的办法来对待人,正如鲁迅所说的,几千年来我们是一个“吃人”的民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在精神上将一切人性化的东西都吞噬无遗、化归乌有。
我们自恃“五千年文明”以便将一切装饰得天衣无缝。
惟有当我们在一百年前初次接触到西方启蒙思想的时候,我们才惊异于一个闻所未闻的崭新的视野,这就是西方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的视野。
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在人的生存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人的思想和精神追求对于人生的决定性的意义,这种人生境界是只有当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人格意识之后,才能够心领神会的。
正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的“人性”的比较中,我开始意识到人类普世价值是不论哪个民族的人性所自然追寻而不可偷换的目标。
(选自邓晓芒《人论三题》,重庆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24.本文围绕着“人”的主题,分了几个层次加以论述,请用关键词的形式概括每层的层旨。
(3分)答:
25.文中说“真正的人生是从一个人脱离家庭的庇
护而走上社会的时候才开始的”,作者为什么这样说?(6分)
答:
26.作者在行文中引用苏格拉底与鲁迅的用意分别是什么?(6分)
答:
参考答案:整理
22.AD(A.“宝玉挨打”情节在第33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而《秋窗风雨夕》相关情节在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写初秋雨夜黛玉因宝钗关心备至来看望她,从而深感往日因多心猜忌而造成了与宝钗、宝玉之间的情感隔阂,懊悔不已,继而又哀伤与宝玉姻缘前途迷茫,加之窗外雨打竹摇凄凉异常,乃悲从心生,作凄苦哀怨的《秋窗风雨夕》。
D.夏瑜和N先生不符合“国民性”批判的主题。
答对一项得2分,两项全对得5分)
23.(1).甲、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统治时期;乙、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
(每点1分,共6分)(2).(1)(4分)参考答案:理由有二。
一是宝钗所送之物全是黛玉家乡之物,一时触物伤情。
(1分)二是东西是宝钗哥哥给的,使她想起自己父母双亡,无
兄无弟的悲惨境遇,(1分)勾起了黛玉寄人篱下、无人疼爱的忧愁。
(1分)表现了黛玉多愁善感、抑郁寡欢的性格特征。
(1分)
24.人生,人格(写“自我”不给分,全文的“人”的主题都是关于“自我”这一命题的,应该细化。
而行文中“就这样”三字具有小结的作用,应该一此句之后的内容为重),人性。
(每词1分)
25.①走出家庭才能使自己意识到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和头脑为自己在社会上争得立足成人的资格;②走出家庭富有冒险精神和自豪感,才能接受生活严峻的挑战;
③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学会反思自身、思考人生。
(每点2分)
26.引用苏格拉底是为了证明“思考”在人生中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与自己的成长经历相吻合(2分);引用鲁迅,第一次是为了阐述自己年轻时生活环境的压抑,由此而引发了作者的相关反思(2分);第二次是为了论证传统文化中压抑人性的不良传统,与下文谈到的西方文化“视野”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