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初中数学各种公式(完整版)

(完整)初中数学各种公式(完整版)
(完整)初中数学各种公式(完整版)

数学各种公式及性质

1.乘法与因式分解

①(a+b)(a-b)=a2-b2;②(a±b)2=a2±2ab+b2;③(a+b)(a2-ab+b2)=a3+b3;

④(a-b)(a2+ab+b2)=a3-b3;a2+b2=(a+b)2-2ab;(a-b)2=(a+b)2-4ab。2.幂的运算性质

①a m×a n=a m+n;②a m÷a n=a m-n;③(a m)n=a mn;④(ab)n=a n b n;⑤(a

b

)n=

n

n

a

b

⑥a-n=1

n

a

,特别:()-n=()n;⑦a0=1(a≠0)。

3.二次根式

①()2=a(a≥0);②=丨a丨;③=×;④=(a>0,b≥0)。

4.三角不等式

|a|-|b|≤|a±b|≤|a|+|b|(定理);

加强条件:||a|-|b||≤|a±b|≤|a|+|b|也成立,这个不等式也可称为向量的三角不等式(其中a,b分别为向量a和向量b)

|a+b|≤|a|+|b|;|a-b|≤|a|+|b|;|a|≤b<=>-b≤a≤b ;

|a-b|≥|a|-|b|;-|a|≤a≤|a|;

5.某些数列前n项之和

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1*2+2*3+3*4+4*5+5*6+6*7+…+n(n+1)=n(n+1)(n+2)/3;6.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方程:ax2+bx+c=0:

①求根公式是x

24

b b ac

-±-△=b2-4ac叫做根的判别式。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

②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则二次三项式ax2+bx+c可分解为a(x-x1)(x-x2)。

③以a 和b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x 2-(a +b )x +ab =0。 7. 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y =kx +b (k ≠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b 是直线与y 轴的交点的纵坐标,称为截距)。 ①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直线从左向右上升); ②当k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直线从左向右下降);

③特别地:当b =0时,y =kx (k ≠0)又叫做正比例函数(y 与x 成正比例),图象必过原点。 8.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y =(k ≠0)的图象叫做双曲线。

①当k >0时,双曲线在一、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降); ②当k <0时,双曲线在二、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上升)。 9. 二次函数

(1).定义:一般地,如果c b a c bx ax y ,,(2++=是常数,)0≠a ,那么y 叫做x 的二次函数。 (2).抛物线的三要素: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

①a 的符号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当0>a 时,开口向上;当0

a 相等,抛物线的开口大小、形状相同。

②平行于y 轴(或重合)的直线记作h x =.特别地,y 轴记作直线0=x 。 (3).几种特殊的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如下:

函数解析式

开口方向 对称轴 顶点坐标

当0>a 时

开口向上 当0

0=x (y 轴)

(0,0) 0=x (y 轴)

(0, k ) (h ,0) (h ,k )

(a

b a

c a b 4422--,) (4).求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的方法

①公式法:a b ac a b x a c bx ax y 44222

2

-+??? ?

?

+=++=,∴顶点是),(a b ac a b 4422--,对称轴是

直线a

b x 2-

=。 ②配方法:运用配方的方法,将抛物线的解析式化为()k h x a y +-=2

的形式,得到顶点为

(h ,k ),对称轴是直线h x =。

③运用抛物线的对称性:由于抛物线是以对称轴为轴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与抛物线的交点

是顶点。

若已知抛物线上两点12(,)(,)、x y x y (及y 值相同),则对称轴方程可以表示为:12

2

x x x +=

(5).抛物线

c bx ax y ++=2

中,c b a ,,的作用 ①a 决定开口方向及开口大小,这与2ax y =中的a 完全一样。

②b 和a 共同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由于抛物线c bx ax y ++=2的对称轴是直线。

a b x 2-=,故:①0=b 时,对称轴为y 轴;②0>a

b

(即a 、b 同号)时,对称轴在y 轴

左侧;③0

b

(即a 、b 异号)时,对称轴在y 轴右侧。

③c 的大小决定抛物线c bx ax y ++=2与y 轴交点的位置。

当0=x 时,c y =,∴抛物线c bx ax y ++=2与y 轴有且只有一个交点(0,c ): ①0=c ,抛物线经过原点; ②0>c ,与y 轴交于正半轴;③0

以上三点中,当结论和条件互换时,仍成立.如抛物线的对称轴在y 轴右侧,则 0

b

(6).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①一般式:c bx ax y ++=2.已知图像上三点或三对x 、y 的值,通常选择一般式. ②顶点式:()k h x a y +-=2

.已知图像的顶点或对称轴,通常选择顶点式。

③交点式:已知图像与x 轴的交点坐标1x 、2x ,通常选用交点式:()()21x x x x a y --=。 (7).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

①y 轴与抛物线c bx ax y ++=2得交点为(0, c )。 ②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

二次函数c bx ax y ++=2的图像与x 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1x 、2x ,是对应一元二次方程

02=++c bx ax 的两个实数根.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情况可以由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

式判定:

a 有两个交点?(0>?)?抛物线与x 轴相交;

b 有一个交点(顶点在x 轴上)?(0=?)?抛物线与x 轴相切;

c 没有交点?(0

同②一样可能有0个交点、1个交点、2个交点.当有2个交点时,两交点的纵坐标相等,

设纵坐标为k ,则横坐标是k c bx ax =++2的两个实数根。

④一次函数()0≠+=k n kx y 的图像l 与二次函数()02≠++=a c bx ax y 的图像G 的交点,由

方程组

c

bx ax y n kx y ++=+=2

的解的数目来确定:

a 方程组有两组不同的解时?l 与G 有两个交点;

b 方程组只有一组解时?l 与G 只有一个交点;

c 方程组无解时?l 与G 没有交点。

⑤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若抛物线c bx ax y ++=2与x 轴两交点为

()()0021,,,x B x A ,则12AB x x =-

10. 统计初步

(1)概念:①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份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②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有时不止一个),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③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最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公式:设有n 个数x 1,x 2,…,x n ,那么: ①平均数为:12......n

x x x x n

+++=

②极差:用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

得到的差称为极差,即: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③方差:数据1x 、2x ……, n x 的方差为2s ,

则2s =

()()()

22

2

1

21.....n x x x x x x n 轾

-+-++

-犏臌

④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数据1x 、2x ……, n x 的标准差s ,

则s =

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11. 频率与概率

(1)频率

频率=总数

频数,各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总数,各小组的频率之和等于1,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

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为各组频率。 (2)概率

①如果用P 表示一个事件A 发生的概率,则0≤P (A )≤1; P (必然事件)=1;P (不可能事件)=0;

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运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③大量的重复实验时频率可视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 12. 锐角三角形

①设∠A 是△ABC 的任一锐角,则∠A 的正弦:sin A =,∠A 的余弦:cos A =

∠A 的正切:tan A =

.并且sin 2A +cos 2A =1。

0<sin A <1,0<cos A <1,tan A >0.∠A 越大,∠A 的正弦和正切值越大,余弦值反而越小。 ②余角公式:sin(90o -A )=cos A ,cos(90o -A )=sin A 。 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sin30o =cos60o =,sin45o =cos45o =

,sin60o =cos30o =,

tan30o =

,tan45o =1,tan60o =

④斜坡的坡度:i =

铅垂高度

水平宽度

=.设坡角为α,则i =tanα=。

13. 正(余)弦定理

(1)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1) a=2RsinA, b=2RsinB, c=2RsinC ;(2) sinA : sinB : sinC = a : b : c (2)余弦定理 b 2=a 2+c 2-2accosB ;a 2=b 2+c 2-2bccosA ;c 2=a 2+b 2-2abcosC ;

注:∠C 所对的边为c ,∠B 所对的边为b ,∠A 所对的边为a

14. 三角函数公式 (1)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l

α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2)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3)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4)和差化积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5)积化和差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15.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有关知识

(1)对称性:若直角坐标系内一点P(a,b),则P关于x轴对称的点为P1(a,-b),P关于y轴对称的点为P2(-a,b),关于原点对称的点为P3(-a,-b)。

(2)坐标平移:若直角坐标系内一点P(a,b)向左平移h个单位,坐标变为P(a-h,b),向右平移h个单位,坐标变为P(a+h,b);向上平移h个单位,坐标变为P(a,b+h),向下平移h个单位,坐标变为P(a,b-h).如:点A(2,-1)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5个单位,则坐标变为A(7,1)。

16.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o(n≥3,n是正整数),外角和等于360o 17.平行线段成比例定理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a∥b∥c,直线l1与l2分别与直线a、b、c相交与点A、B、C和D、E、F,

则有

,,AB DE AB DE BC EF

BC EF AC DF AC DF

===

。 (2)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ABC 中,DE ∥BC ,DE 与AB 、AC 相交与点D 、E ,则有:

,,AD AE AD AE DE DB EC

DB EC AB AC BC AB AC

====

18. 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

直角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如图:Rt △ABC 中,∠ACB =90o ,CD ⊥AB

则有:(1)2CD AD BD =?(2)2AC AD AB =?(3)2BC BD AB =? 19. 圆的有关性质

(1)垂径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具备以下五个性质中的任意两个性质:①经过圆心;②垂直弦;

③平分弦;④平分弦所对的劣弧;⑤平分弦所对的优弧,那么这条直线就具有另外三个性质.注:具备①,③时,弦不能是直径。 (2)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3)圆心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

(4)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5)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6)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7)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相等。

(8)90o 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反之,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90o ,直径是最长的弦。、 (9)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20. 三角形的内心与外心

(1)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的内心就是三内角角平分线的交点。 (2)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的外心就是三边中垂线的交点. 常见结论:①Rt △ABC 的三条边分别为:a 、b 、c (c 为斜边),则它的内切圆的半径2

a b c

r +-=

②△ABC 的周长为l ,面积为S ,其内切圆的半径为r ,则

12S lr

= 21. 弦切角定理及其推论

(1)弦切角:顶点在圆上,并且一边和圆相交,另一边和圆相切的角叫做弦切角。如图:∠P AC 为弦切角。

(2)弦切角定理:弦切角度数等于它所夹的弧的度数的一半。

如果AC 是⊙O 的弦,P A 是⊙O 的切线,A 为切点,则?11

22PAC AC AOC ∠==∠

推论:弦切角等于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作用证明角相等)

如果AC 是⊙O 的弦,P A 是⊙O 的切线,A 为切点,则PAC ABC ∠=∠ 22. 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和切割线定理

(1)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弦相交,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如图①,即:P A·PB = PC·PD

(2)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点到每条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如图②,即:P A·PB = PC·PD

(3)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

的比例中项。如图③,即:PC 2 = P A·PB

① ② ③

23. 面积公式①S 正△=

×(边长)2.

②S 平行四边形=底×高.

③S 菱形=底×高=×

(对角线的积), ④1

()2

S =+?=?梯形上底下底高中位线高

⑤S 圆=πR 2. ⑥l 圆周长=2πR . ⑦弧长L =

⑧213602

n r S lr π==扇形

⑨S 圆柱侧=底面周长×高=2πrh , S 全面积=S 侧+S 底=2πrh +2πr 2 ⑩S 圆锥侧=×底面周长×母线=πrb , S 全面积=S 侧+S 底=πrb +πr 2

O

B

C

A

初中数学所有的公式

初中三年的所有的公式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最全的的初中数学公式大全

最全的的初中数学公式大全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 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ASA)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初中数学必背重要公式

初中数学必背重要公式 一、有理数 (1) 二、整式的加减 (3) 三、一元一次方程 (3) 四、几何图形初步 (3) 五、相交线与平行线 (4) 六、实数 (4) 七、平面直角坐标系 (4) 八、二元一次方程组 (5) 九、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5) 十、三角形 (6) 十一、全等三角形 (6) 十二、轴对称 (6) 十三、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7) 十四、分式 (7) 十五、二次根式 (8) 十六、勾股定理 (8) 十七、平行四边形 (8) 十八、一次函数 (9) 十九、数据的分析 (9) 二十、一元二次方程 (10) 二十—、二次函数 (10) 一、有理数 1、相反数与绝对值 (1)数a 的相反数是-a。若a、b 互为相反数,则 a+b=0;反之,若 a+b=0,则 a、b 互为相反数. a(a>0), (2)绝对值计算∣a∣= 0(a=0), -a(a<0), a(a≧0),a(a>0), 或∣a∣= 或∣a∣= -a(a<0), ------------------ a(a≦0) 2、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大于 0,负数小于 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3、有理数的运算 4、有理数运算律

(2)如果 a=b ,那么 ac=bc ;如果 a=b ,那么 = (c≠0) 5、科学记数法 把一个大于 10 的数记作a×10n 的形式,其中a 大于或等于 1 且小于 10,即 1 ≤| a| <10,n 是正整数. 二、整式的加减 1、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合并同类项时,将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和作为系数,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2、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括号前面是 “-”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3、整式的加减法则 整式的加减实质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若有括号,就要先去掉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直 到结果中没有同类项为止. 三、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的基本性质 (1)如果a=b ,那么 a+c=b+c ,a-c=b-c a b c c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四、几何图形初步 1、直线、线段公理 (1) 直线公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 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角

初中数学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 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 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 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 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 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 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 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 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

初中数学各种公式(完整整理版)

初中数学各种公式及性质完整版 1.乘法与因式分解 ①(a+b)(a-b)=a2-b2;②(a±b)2=a2±2ab+b2;③(a+b)(a2-ab+b2)=a3+b3; ④(a-b)(a2+ab+b2)=a3-b3;a2+b2=(a+b)2-2ab;(a-b)2=(a+b)2-4ab。2.幂的运算性质 ①a m×a n=a m+n;②a m÷a n=a m-n;③(a m)n=a mn;④(ab)n=a n b n;⑤(a b )n= n n a b ; ⑥a-n=1 n a ,特别:()-n=()n;⑦a0=1(a≠0)。 3.二次根式 ①()2=a(a≥0);②=丨a丨;③=×;④=(a>0,b≥0)。 4.三角不等式 |a|-|b|≤|a±b|≤|a|+|b|(定理); 加强条件:||a|-|b||≤|a±b|≤|a|+|b|也成立,这个不等式也可称为向量的三角不等式(其中a,b分别为向量a和向量b) |a+b|≤|a|+|b|;|a-b|≤|a|+|b|;|a|≤b<=>-b≤a≤b ; |a-b|≥|a|-|b|;-|a|≤a≤|a|; 5.某些数列前n项之和 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1*2+2*3+3*4+4*5+5*6+6*7+…+n(n+1)=n(n+1)(n+2)/3;6.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方程:ax2+bx+c=0: ①求根公式是x= 24 2 b b ac a -±-,其中△=b2-4ac叫做根的判别式。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 ②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则二次三项式ax2+bx+c可分解为a(x-x1)(x-x2)。 ③以a和b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x2-(a+b)x+ab=0。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专题完全平方公式的综合应用习题及答案

= 2 ,求 x 2 + , x 4 + 2 = x - ? + 2 x ? ; ③ 将 x - = 2 , x ? = 1 代入求解即可; 1 ? 2 =? x + ? - 2 x 2 ? 的值及 x 2 ? 完全平方公式的综合应用(习题) ? 例题示范 例 1:已知 x - 【思路分析】 1 1 1 x x x 4 的值. ① 观察题目特征(已知两数之差和两数之积 x ? 判断此类题目为“知二求二”问题; 1 x = 1 ,所求为两数的平方和), ② “x ”即为公式中的 a ,“ 1 x ”即为公式中的 b ,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可得: x 2 + 1 ? 1 ?2 1 x 2 ? x ? x 1 1 x x ④ 同理, x 4 + x 4 ? x 2 ? x 2 1 ? 2 1 ,将所求的 x 2 + 1 1 x 2 x 2 = 1 代入 即可求解. 【过程书写】 例 2:若 x 2 - 2 x + y 2 + 6 y + 10 = 0 ,则 x=_______,y=________. 【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首平方,尾平方,二倍乘积放中央”. 观察等式左边, x 2 - 2 x 以及 y 2 +6 y 均符合完全平方式结构,只需补全即可,根 据“由两边定中间,由中间凑两边”可配成完全平方式,得到 ( x - 1)2 + ( y + 3)2 = 0 . 根据平方的非负性可知: ( x - 1)2 = 0 且 ( y + 3)2 = 0 ,从而得到 x = 1 , y = -3 . ? 巩固练习 1. 若 (a - 2b )2 = 5 , ab = 1 ,则 a 2 + 4b 2 = ____, (a + 2b )2 = ____. 2. 已知 x + y = 3 , xy = 2 ,求 x 2 + y 2 , x 4 + y 4 的值.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

初中数学公式表

实用工具: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公式表达式 乘法与因式分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ctgA+ctgBsin(A+B)/sinAsinB

初中数学完全平方公式教案范文参考

初中数学完全平方公式教案范文参考 完全平方公式则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一种归纳、总结.同时,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是初中数学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完全平方公式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初中数学完全平方公式教案范文一 课题名称:完全平方公式(1)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初中数学各种公式(完整版)

数学各种公式及性质 1. 乘法与因式分解 ①(a +b )(a -b )=a 2-b 2;②(a ±b )2=a 2±2ab +b 2;③(a +b )(a 2-ab +b 2)=a 3+b 3; ④(a -b )(a 2+ab +b 2)=a 3-b 3;a 2+b 2=(a +b )2-2ab ;(a -b )2=(a +b )2-4ab 。 2. 幂的运算性质 ①a m ×a n =a m +n ;②a m ÷ a n =a m -n ;③(a m )n =a mn ;④(ab )n =a n b n ;⑤(a b )n =n n a b ; ⑥a -n = 1n a ,特别:()-n =()n ;⑦a 0 =1(a ≠0)。 3. 二次根式 ①( )2=a (a ≥0);② =丨a 丨;③ = × ;④ = (a >0,b ≥0)。 4. 三角不等式 |a|-|b|≤|a±b|≤|a|+|b|(定理); 加强条件:||a|-|b||≤|a±b|≤|a|+|b|也成立,这个不等式也可称为向量的三角不等式(其中a ,b 分别为向量a 和向量b ) |a+b|≤|a|+|b|;|a-b|≤|a|+|b|;|a|≤b<=>-b≤a≤b ; |a-b|≥|a|-|b|; -|a|≤a≤|a|; 5. 某些数列前n 项之和 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 -1)=n 2 ;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 2=n(n+1)(2n+1)/6; 13+23+33+43+53+63+…n 3=n 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6. 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方程:ax 2 +bx +c =0: ①求根公式是x =2b a -,其中△=b 2-4ac 叫做根的判别式。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

中学数学公式大全(全)

数学公式及性质(完整版) 1.乘法与因式分解 ①(a+b)(a-b)=a2-b2;②(a±b)2=a2±2ab+b2;③(a+b)(a2-ab+b2)=a3+b3; ④(a-b)(a2+ab+b2)=a3-b3;a2+b2=(a+b)2-2ab;(a-b)2=(a+b)2-4ab。2.幂的运算性质 ①a m×a n=a m+n;②a m÷a n=a m-n;③(a m)n=a mn;④(ab)n=a n b n;⑤(a b )n=n n a b ; ⑥a-n=1 n a ,特别:()-n=()n;⑦a0=1(a≠0)。 3.二次根式 ①()2=a(a≥0);②=丨a丨;③=×;④=(a>0,b≥0)。4.三角不等式 |a|-|b|≤|a±b|≤|a|+|b|(定理); 加强条件:||a|-|b||≤|a±b|≤|a|+|b|也成立,这个不等式也可称为向量的三角不等式(其中a,b分别为向量a和向量b) |a+b|≤|a|+|b|;|a-b|≤|a|+|b|;|a|≤b<=>-b≤a≤b ; |a-b|≥|a|-|b|;-|a|≤a≤|a|; 5.某些数列前n项之和 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及定理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及定理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完整版)初中数学公式大全(绝对经典)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 18 推论 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 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 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 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 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 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 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 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 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 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 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 定理 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c 的平方,即a^2+b^2=c^2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自测《二次根式》 1、a2=a=_____________(a≥0) _____________(a<0) 2、a2=__________________ 《幂的运算法则》 3、a m×a n=_______________ 4、a m÷a n=_______________ 5、a m n=___________________ 6、ab n=___________________ 7、a0=______________(a≠0) 8、a?p=____________(a≠0) 《整式的运算》 9、a+b m+n=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式的运算》 10、b a ×d c =__________________ 11、b a ÷d c =__________________ 12、a b +c b =__________________ 13、a b ?c b =__________________ 14、a b +c d =__________________ 15、a b ?c d =__________________ 16、b a n =__________________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求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设aa x≥b?_______________ 19、x≥a x0,b>0,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象限 若k>0,b<0,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象限 若k<0,b>0,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象限 若k<0,b<0,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象限 28、反比例函数y=k x k≠0 若k>0,则函数图象经过________、________象限 若k<0,则函数图象经过________、________象限 《二次函数》 29、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有3种形式: 标准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顶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初中数学各种公式(完整版)

数学各种公式及性质 1.乘法与因式分解 ①(a+b)(a-b)=a2-b2;②(a±b)2=a2±2ab+b2;③(a+b)(a2-ab+b2)=a3+b3; ④(a-b)(a2+ab+b2)=a3-b3;a2+b2=(a+b)2-2ab;(a-b)2=(a+b)2-4ab。2.幂的运算性质 ①a m×a n=a m+n;②a m÷a n=a m-n;③(a m)n=a mn;④(ab)n=a n b n;⑤(a b )n= n n a b ; ⑥a-n=1 n a ,特别:()-n=()n;⑦a0=1(a≠0)。 3.二次根式 ①()2=a(a≥0);②=丨a丨;③=×;④=(a>0,b≥0)。 4.三角不等式 |a|-|b|≤|a±b|≤|a|+|b|(定理); 加强条件:||a|-|b||≤|a±b|≤|a|+|b|也成立,这个不等式也可称为向量的三角不等式(其中a,b分别为向量a和向量b) |a+b|≤|a|+|b|;|a-b|≤|a|+|b|;|a|≤b<=>-b≤a≤b ; |a-b|≥|a|-|b|;-|a|≤a≤|a|; 5.某些数列前n项之和 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1*2+2*3+3*4+4*5+5*6+6*7+…+n(n+1)=n(n+1)(n+2)/3;6.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方程:ax2+bx+c=0: ①求根公式是x 24 b b ac -±-△=b2-4ac叫做根的判别式。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 ②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则二次三项式ax2+bx+c可分解为a(x-x1)(x-x2)。

初中数学各种应用题公式

初中数学各种应用题公式平均数问题公式:(一个数+另一个数)÷2 反向行程问题公式: 路程÷(大速+小速)=时间 同向行程问题公式:路程÷(大速-小速)=时间 行船问题公式同上 列车过桥问题公式(车长+桥长)÷车速=时间 工程问题公式1÷速度和 盈亏问题公式(盈+亏)÷两次的相差数 利率问题公式总利润÷成本×100% 盈亏:(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流水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浓度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利润与折扣 利润=售出价-成本(进价)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初中数学公式大全35463

初中数学常用的概念、公式和定理 1. 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 如:-3, ,0.231,0.737373…, , .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如:π,- - ,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 绝对值:a ≥0 丨a 丨=a;a ≤0 丨a 丨=-a. 如:丨- 丨= ;丨3.14-π丨=π-3.14. 3. 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笫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个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 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如:0.05972精确到0.001得0.060,结果有两个有效数字6,0. 4. 把一个数写成±a×10n 的形式(其中1≤a<10,n 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如:-40700=-4.07×105,0.000043=4.3×10- 5. 5. 被开方数的小数点每移动2位,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就向相同方向移动1位;被开方数 的小数点每移动3位,立方根的小数点就向相同方向移动1位. 如:已知 =0.4858,则 =48.58;已知 =1.558,则 =0.1588. 6. 整式的乘除法:①几个单项式相乘除,系数与系数相乘除,同底数的幂结合起来相乘除. ②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每一个项.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用一个多- 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④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将多项式的每一项 分别除以这个单项式. 7. 幂的运算性质:①a m ×a n =a m+n .②a m ÷a n =a m -n .③(a m )n =a mn .④(ab)n =a n b n .⑤( )n =n.⑥a -n =n, 特别:( )-n =( )n .⑦a 0=1(a ≠0). 如:a 3×a 2=a 5,a 6÷a 2=a 4,(a 3)2=a 6,(3a 3)3=27a 9,(-3)-1=- ,5-2= = ,( )-2=( )2= ,(- 3.14)0=1,( - )0=1. 8. 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因式分解的公式):①(a+b )(a -b )=a 2-b 2.②(a±b)2 =a 2±2ab+b 2. ③(a+b )(a 2-ab+b 2)=a 3+b 3.④(a -b )(a 2+ab+b 2)=a 3-b 3;a 2+b 2=(a+b )2-2ab,(a - b )2=(a+b )2-4ab. 9. 选择因式分解方法的原则是:先看能否提公因式.在没有公因式的情况下:二项式用平 方差公式或立方和差公式,三项式用十字相乘法(特殊的用完全平方公式),三项以上用 分组分解法.注意:因式分解要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10. 分式的运算:乘除法要先把分子、分母都分解因式,并颠倒除式,约分后相乘;加减法 应先把分母分解因式,再通分(不能去分母).注意: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11. 二次根式:①( )2=a (a ≥0),② =丨a 丨, 如:①(3 )2=45.② =6.③a<0时, =-a .④ 的平方根=4的平方根=±2. 12. 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方程:ax 2+bx+c=0:①求根公式 (a>0,b ≥0). ,其中=b 2-4ac 叫做根-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归纳整理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归纳整理 很多初中同学想要初中的公式,所以整理了一些,希望大家多多理解并进行记忆,以便考个好的数学成绩。 初中数学必背公式归纳乘法与因式分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S=c*h 斜棱柱侧面积S=c'*h 正棱锥侧面积S=1/2c*h' 正棱台侧面积S=1/2(c+c')h' 圆台侧面积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S=4pi*r2

圆柱侧面积S=c*h=2pi*h 圆锥侧面积S=1/2*c*l=pi*r*l 弧长公式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s=1/2*l*r 锥体体积公式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V=1/3*pi*r2h 斜棱柱体积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 L是侧棱长 柱体体积公式V=s*h 圆柱体V=pi*r2h 常见的初中数学公式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完整版)初中数学常用公式和定理大全

初中数学常用公式定理 1、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环循小数)都是有理数.如:-3,,0.231,0.737373…,,.无限不环循小数叫做无理数.如:π,-,0.1010010001…(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绝对值:a≥0丨a丨=a;a≤0丨a丨=-a.如:丨-丨=;丨3.14-π丨=π-3.14. 3、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笫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最末一个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如:0.05972精确到0.001得0.060,结果有两个有效数字6,0. 4、把一个数写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如:-40700=-4.07×105,0.000043=4.3×10-5. 5、乘法公式(反过来就是因式分解的公式):①(a+b)(a-b)=a2-b2.②(a±b)2=a2±2ab+b2.③(a+ b)(a2-ab+b2)=a3+b3.④(a-b)(a2+ab+b2)=a3-b3;a2+b2=(a+b)2-2ab,(a-b)2=(a+b)2-4ab. 6、幂的运算性质:①a m×a n=a m+n.②a m÷a n=a m-n.③(a m)n=a mn.④(ab)n=a n b n.⑤()n=n. ⑥a-n=1 n a ,特别:()-n=()n.⑦a0=1(a≠0).如:a3×a2=a5,a6÷a2=a4,(a3)2=a6,(3a3)3=27a9, (-3)-1=-,5-2==,()-2=()2=,(-3.14)o=1,(-)0=1. 7、二次根式:①()2=a(a≥0),②=丨a丨,③=×,④=(a>0,b≥0).如: ①(3)2=45.②=6.③a<0时,=-a.④的平方根=4的平方根=±2.(平方根、立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8、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方程:ax2+bx+c=0: ①求根公式是x= 24 b b ac -±- ,其中△=b2-4ac叫做根的判别式.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 ②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并且二次三项式ax2+bx+c可分解为a(x-x1)(x-x2). ③以a和b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x2-(a+b)x+ab=0. 9、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b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即一次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直线从左向右上升);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直线从左向右下降).特别:当b=0时,y=kx(k≠0)又叫做正比例函数(y与x成正比例),图象必过原点. 10、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叫做双曲线.当k>0时,双曲线在一、三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降);当k<0时,双曲线在二、四象限(在每一象限内,从左向右上升).因此,它的增减性与一次函数相反. 11、统计初步:(1)概念:①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