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语故事两则教学设计教案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第一课水滴石穿一、教学目的: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
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
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教学目标: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生思索回答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二、研究生字词师:首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些生字词,读一读,记一记。
教师板书生字词,学生跟读、默写)三、详细讲解两则成语故事1、《滥竽充数》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君要在宴会上请乐师演奏竽,但是他并不懂音乐,于是他就让他的大臣们去找乐师。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的音乐知识,于是就找了一些不会演奏竽的人来充数。
后来,XXX来到宴会,国君让他们演奏,结果这些充数的人一点都不会演奏竽,让国君非常尴尬。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滥竽充数,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2、《画蛇添足》师:这则成语故事是讲述一个画家画了一条蛇,但是他觉得画得还不够好,于是他在蛇的脚上画了一双鞋子。
结果,这条蛇就成了“画蛇添足”的典故。
师: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是的,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否则会适得其反,反而破坏了本来就很好的东西。
三、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师:那么,同学们认真听了这两则成语故事,你们都理解了吗?请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师:很好,那么请你们谈谈你们的理解,这两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师:非常好,你们的回答都很到位,说明你们已经理解了这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两则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和《画蛇添足》,通过这两则故事,我们研究到了很多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避免滥竽充数,不要过度追求完美,做事要脚踏实地,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老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关成语的趣闻或者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狗急跳墙”、“画蛇添足”等等。
二、教学内容的讲解(20分钟)1.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黑板来展示本节课要研究的成语及其故事,比如“坐井观天”。
2.老师可以逐一讲解生字的意思,并让学生读出来。
3.老师可以讲解成语故事的背景和寓意,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8 成语故事_教案教学设计

8 成语故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1、抓住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投影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10月8日(总第30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语。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达成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激发兴趣,了解成语1让学生说成语。
2什么样的词语称为成语,说说自己掌握的成语,交流,初步了解成语特征。
读三则成语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读通课文1.布置课内自学,巡视指导2,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正音,疏通句子。
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
分小节读文。
三、再读课文了解三个成语故事引导讲述三个故事什么时候的事?主人翁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根据提示先自己练习,把故事讲具体讲完整。
四、字词学习巩固字词,正确书写1,出示生字表中的字。
2,出示第三题词语。
读字词看清“矛、楚”的字形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
2、写词语。
3、写出三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第二课时10月9日(总第31课时)教学目标:1、精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2、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背诵《画龙点睛》。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1、复习字词巩固字词1,出示词语2,填字成词自相()()画龙()睛()()充数张()结舌惊叹不()读词口答二、精读故事1,《自相矛盾》2,学习《滥竽充数》3,学习《画龙点睛》学习造句三、布置作业引导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成语的意思会用指定词语造句1,书“戳”引导读文: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利用插图认识:矛、盾2,那个人是怎么推销他的矛盾的?结果又怎么样呢?4,引导理解意思5,加深感悟1,板书“竽”帮助区别滥的多和劣意思2,引导质疑并归纳成:谁是滥竽,为什么充数,为什么能充数,充数的结果如何?3,读文自牾在学生交流为什么能充数时引导从南郭先生和齐宣王二方面回答。
《成语故事(二)教学设计与反思》

《成语故事(二)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更多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2.学会运用成语进行表达。
3.培养品德修养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成语。
三、教学方法
故事讲述法、讨论交流法、情境模拟法。
四、教学过程
1.讲述成语故事
讲述一个新的成语故事,引出成语。
2.分析成语含义
讲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讨论拓展
引导学生讨论成语所传达的价值观。
4.情境模拟
设置情境,让学生运用成语进行表达。
5.总结归纳
总结成语的学习要点。
教学反思:
学生对成语故事很感兴趣,但在情境模拟中有些学生不太会运用成语。
下次教学可以多提供一些实际情境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用法。
同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收集更多的成语故事,丰富成语储备。
《成语故事》教案

《成语故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成语,增强学生的词汇量。
2. 通过成语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成语的定义与来源1. 成语的概念与特点2. 成语的来源与演变第二章:成语的分类与用法1. 成语的分类2. 成语的用法与误用第三章:成语故事鉴赏1. 成语故事的特点2. 成语故事的价值与意义第四章:成语故事讲解与解析1. 《成语故事》教材解析2. 成语故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第五章:成语故事活动设计与实践1. 成语故事的教学活动设计2. 成语故事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定义、分类、用法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成语故事的特点、价值与意义。
3. 实践活动法:设计成语故事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成语故事的学习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成语故事学习任务的质量。
3. 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与成果。
4. 课后实践报告:评估学生运用成语故事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教材:提供成语故事的学习内容与参考。
2. 教学PPT:展示成语故事的相关图片、资料等。
3. 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成语故事的学习资料与拓展内容。
4. 教学活动用品:如成语卡片、黑板等。
六、教学环境1. 教室布置:教室内的座位以小组形式排列,方便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2.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等,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进行多媒体教学。
3. 学习材料:准备成语故事的相关书籍、文章、视频等学习材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4. 网络资源:确保学生可以访问互联网,以便查找相关成语故事和学习资源。
七、教学安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安排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四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二则》第2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第2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成语故事二则》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望洋兴叹》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谈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生字卡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1、学生复述成语故事,并说一说成语包含的道理。
2、学生讨论怎样学习成语故事。
二、揭题、解题
板书课题:望洋兴叹
学生自由发言:你能理解课题中哪些词语?师根据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河神望着海洋发出感叹。
三、学习课文
1、学习文中生字词
出示生字卡,学生拼读:聚耻,并给生字组词,分析字形,书写生字。
引导学生结合语句理解词语意思。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自由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4、学生汇报,师引导归纳
5、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话,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四、总结全文
1、学生比较:燕国的少年和河神相比,的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
3、学生说一说:“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试着用它说一句话。
五、课堂小结
学生说说两个成语故事的含义。
《成语故事》教学教案

《成语故事》教学教案范文一:成语故事教学教案是我们语文老师教给我们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感觉到学习语文也可以变得有趣。
教学教案中,老师会通过讲解成语的故事来让我们理解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带领我们了解每个成语的来历和使用场景,并通过故事逐步分析其中的意义,让我们理解更加深入。
举个例子,老师曾经讲过“画蛇添足”这个成语,通过一个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过多地添加东西反而会适得其反的道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我们思考成语的文化背景、成语故事的深刻含义,使我们不仅掌握了成语的字面意义,更加理解了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教学教案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帮助我们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在学习新的成语和故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理解和记忆。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记忆力,让我们得益于语文学习。
总之,成语故事教学教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让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理解和体验,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的思考和记忆能力的提升。
写作重点:1.描述教学教案的内容和特点;2.举例说明故事教学的优点;3.详细解释故事教学的作用。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适当,语文词汇运用不失简明流畅,重点词汇“故事教学”和“有助于”明确了文章的论点。
范文二:在学习过程中,成语故事教学教案对于学生的帮助很大。
通过故事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语文知识。
在教学教案中,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每个成语的来源和历史背景,以及它们的词义和用法。
比如老师曾经讲过“披荆斩棘”,通过一则故事,让我们明白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含义,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文化背景和深层含义。
同时,成语故事教学教案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不同文本的时候更容易理解和识别不同的成语。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加深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故事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出示句子: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1)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相机理解“自相矛盾”。
(2)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
3.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这时,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问?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揭示课题(3分钟)
1.学生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湣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张僧繇应游客的一再要求,为龙点上眼睛,结果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6分钟)
2.“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10分钟)
1.学习理解生字。
(1)学生读准词语。
(2)多种形式理解词语意思。
▲戳: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学生做“戳”的动作。
▲说大话。
学生读句子。
▲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哑口无言。
8.是啊!做人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
1.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成语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感受人物的自尊和气节。
3.正确认识11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理解文中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食嗟来之食”的寓意。
2.准确规范地书写15个生字。
教学准备:
收集成语故事。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人,揭示主题。
同学们,能说你知道的皮语故事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关于自尊和骨气的成语故《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食嗟来之食》。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圈画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将生字所在的词语多读几遍,并标出每个成语故事的自然段。
(3)同桌互读两则成语故事,正音。
三、指生接读两则成语故事,其他同学结合文下注释,思考回答:这两则成语故事分别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板书:陶渊明、饿汉) 四、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不为五斗米折腰
(1)生默读全文4个自然段,思考: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在哪里?梳理清楚故事层次。
(2)指生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概括故事的起因:做县令的陶渊明不得不拜见粗俗傲慢的督邮。
读中理解“权势”“说好说
歹”。
(3)指生画出第1自然段中直接描写陶渊明的句子,这句话告诉我们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读一读,体会“蔑视”“趋炎附势”的含义。
(板书: 蔑视权贵)
(4)课件出示第2、3自然段中县吏和陶渊明的对话,思考“文章”在句中的含义。
学生练习读,读中体会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5)故事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4自然段,进一步体会两湖明蔑视权贵的做气和骨气。
(板书:有傲气、有骨气)
不食嗟来之食
(1)生自由读全文,结合导学提示自主学习成语。
①这个放夹共有儿句话可以分为儿层意思?怎公划分。
②在黔放和俄议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饿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学生汇报学习体会,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板书:拒绝施舍、有尊爬了5.总结故事,提升理解。
饿汉不食嗟来之食,拒绝财主侮
学性的施舍,彰显了尊严和骨气。
这两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戏视权贵,是一个有傲气有骨气的人。
五、拓展延伸,积累成语。
(1)同学们,老师还为大家收集了一些表现尊严、气节、骨气的成语,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出示成语,学生读一一读,摘记。
誓死不屈坚贞不屈宁可清贫,不作浊富
铮铮铁骨傲霜凌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2)在我国的成语宝库中,还有许多非四字成语,一起来积累吧。
出示下面的成语,让学生读后摘记。
八九不离十礼轻情意重时势造英雄八竿子打不着
立于不败之地无所不用其极半部论语治天下
冒天下之大不韪挟天子以令诸侯雷声大,雨点小
满招损,谦受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六、板书设计:
8、成语故事两则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蔑视权贵
有傲气、有骨气、有尊严饿汉不食嗟来之食拒绝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