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古墓
青海神秘未解之谜

青海神秘未解之谜答:青海神秘未解之谜有10种,具体如下:1、巴颜喀拉山神秘石碟之谜1938年,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齐某某与其学生在青海附近的巴颜喀拉山脉探索一系列的洞穴时,发现这些洞穴被人凿成了隧道与地下储藏室的系统,他发现这些墙壁是方方正正且被上光的,就如同这座山被以高温凿入一般。
他们找到了许多列的干净墓穴,而这些墓穴里面埋着身高约138厘米左右的骷髅。
墓里没有任何的铭文,但却有着数百个约30厘米宽的石碟,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杜立巴石碟,每个中间都有个2厘米的洞。
据说,当时考古队还在石壁上发现太阳、星星以及其它天体的图画。
上面的神秘文字,据传是来自杜立巴人的外星生命。
外星人难道真的来过?2、昆仑山8.1级地震之谜某年某月某日发生在昆仑山的8.1级地震,是近50年来我国震级最大的地震之一。
这次地震所形成的地表破裂等现象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世界罕见且保存最完整、最壮观、最新的地震遗址,是人类宝贵的自然遗产。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徐某某,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曾说,这次地震最为罕见的现象是在地表形成的地震破裂带。
破裂带位于昆仑山南麓,西端终止于布喀达坂峰以西,东端点距青藏公路以东70公里。
根据中、法联合地震科考队的最新调查,这条地震破裂带总长度约为450公里。
地表严重变形带的宽度从数十米至数千米不等。
地层隆起了一座座高坡,有的高达近5米;地陷部分的大裂缝一望无际,当时就对自然界产生了一种敬畏感,这是多大的自然能量留下来的奇观啊!3、可可西里藏羚羊迁徙之谜可可西里藏羚羊迁徙前行的途中充满了危险和不确定因素,可藏羚羊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去生育它们的后代呢?藏羚羊迁徙之谜是什么?每年的10月下旬,可可西里入冬后,雄藏羚羊和雌藏羚羊在一起传递它们最优秀的基因。
到了第二年的夏天,雌藏羚羊聚集在一起,迁徙几百千米来到卓乃湖和太阳湖畔,产育它们的幼崽,而雄藏羚羊却跑到山里或其他地方去了。
4、藏羚羊迁徙之谜——迁徙是为了更好的繁衍?某年10月,科学家们在卓乃湖实地考察后发现,虽然卓乃湖周围的植被比较茂盛,但是外围大部分地区寸草不生,食物资源并不充足。
青海都兰的吐蕃时期墓葬

明与世界观 、中庸的美学观念以及政治 、宗教 、经济
的历史提供了唯一的机会 。
从 7 世纪到 9 世纪中叶 ,吐蕃王国将其统治范
围扩大到远远超过拉萨河谷的地方 ,其势力所及向
西包括丝绸之路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大部分 ,还延伸
至喀拉昆仑山脉 、吉尔吉特和喜玛拉雅 ;向南则到达 位于今天雅玛的湄公河流域 ;东部差不多到达了唐 代的益州 (今成都) ,最北部直至长江的发源地 (总的 来说 ,从河西走廊到帕米尔高原均曾为其所占据) 。 吐蕃的军队让西藏能够成功地进入和控制大多数亚 洲的主要贸易通道 。当时 ,吐蕃王国以其卓越的冶 金技术名传西方 。吐蕃人用黄金铸造的鹅形大口水 罐 ,高 2 米 ,能装 60 升酒 ,复合型装甲 、马具以及黄 金制造的大型物件 ,都堪称珍奇 、美妙非凡 ,都在当 时的史料中有所描述 。史料中也有吐蕃王国向境外 输出麝香 、土耳其玉和马匹等的记录 (班可斯 Backus 在 1981 年提到从西藏的铁索桥可以看出他们的冶 金术在当时至少比亚洲的其他地区领先 1000 年 , Cf ,backus ,1981 ,172 - 173 ,and AH 撰写了一篇着重 于确认吐蕃王国强盛的文章) 。尽管西藏的贸易进 口情况还难以了解 ,但在礼尚往来方面 ,到 8 世纪中 期 ,史料记载中原曾赠予西藏的礼物是 50000 匹丝 绸 (Richardson ,zhoi rdo ring ,在西藏丝绸 v. Reyrolds 中 提到) ,古代西藏的史书则详细描述了当时统治者使 用的巨大帐篷以及他众多的仆从 ,无论是在青海湖 ( Kokonor) 畔举行的年度会议 ,还是军队战役 ,或季节 性的迁居 (都兰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7”,古藏文对 此名的意义还不能确定 ,但大致地点和 dbyarmo thang 所描述的基本符合 。吐蕃最高统治者和他的参事的 多次夏季会议的位置 ,是在青海湖的东南或西南 ,和
探寻柴达木盆地考古文化

探寻柴达木盆地考古文化作者:刘璐来源:《青海党的生活》 2018年第8期柴达木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属于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小柴达木湖是咸水湖,该地自然条件不适宜人类居住,但是根据地质学家的考察,由于气候的变化,曾经出现过多次咸水与淡水的交替,当气候转暖、湖水淡化时,古人类就有可能由他处迁入此地。
一、诺木洪文化诺木洪文化产生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部的诺木洪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发现的一种古文化遗存,有独特的文化内涵,1959年对诺木洪遗址进行了调查和试掘,并将这一文化命名为诺木洪文化。
诺木洪文化相当于中原地区青铜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约3000余年历史,遗址和出土文物证明古诺木洪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彻底否定了柴达木自古无人烟的说法。
目前已调查发现40处遗址,主要分布在青海西部柴达木盆地一带,较典型的遗址有巴隆的搭里他里哈和香日德的下柴克等。
在诺木洪搭里他里哈遗址中发现土坯围墙建筑9处,房屋有方形和圆形,均为木结构建筑,土坯砌成的窖可能用于贮物,饲养家畜用的围栏内发现羊、牛、马、驼等的粪便堆积。
遗址文化堆积层厚达八九米,且出土了骨耙和石刀还有骨石制的箭头笛哨等。
另外,还发现有炼铜用具的残片和铜渣,铜器有斧、械、刀、链等,纺织品有布、带、绳,另有牛皮鞋等。
诺木洪文化的早期与卡约文化联系紧密,年代上也接近。
据碳十四年代测定,诺木洪文化早期距今2905±140年,属西周时期,下限较晚,可以到汉代以后。
二、吐谷浑城址公元3世纪末,慕容鲜卑的吐谷浑部西迁,公元4世纪就居住在青海。
有学者认为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铁卜加古城是吐谷浑于公元6世纪修建的都城——伏俟城。
该城南依石乃亥北山,北临布哈河,东距青海湖7公里,外郭城呈长方形,郭城内偏东有南北内墙一道,西部有长约200米的方形夯筑内城。
2002年,在都兰县香日德镇以东3公里处的牧草村发掘了4座吐谷浑墓葬,系土坑竖穴形制,带土坯券顶。
其中一座墓中出土了一枚拜占廷狄奥多西斯二世(公元408-540年)时期的金币,这说明吐谷浑统治时期,经柴达木盆地赴西域的青海丝绸之路在当时中西交通线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端的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历史上曾是吐谷浑古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址。
在这片方圆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发现上千座至少有1500年历史的古墓。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对都兰古墓群的发掘、研究,解读了许多历史悬疑,认为这些墓葬是研究我国西北民族史、中西交通史及柴达木盆地环境演变史的宝藏。
“东方金字塔”吐谷浑历史的见证吐谷浑人是辽东鲜卑族的一支,公元四世纪迁移到青海南部草原。
公元329年,吐谷浑人以青海为中心创建了自己的王国,并将都兰作为都城。
公元663年,吐谷浑政权为吐蕃所灭,成为吐蕃王国的一个邦国。
青海省从1982年开始就对都兰古墓群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发掘出的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和350多件珍贵的丝绸物品证明了这个地区曾经的繁荣。
国家文物局曾经把“青海都兰吐蕃墓葬的发掘”列为“中国1996年度十大考古发现”,都兰吐蕃墓葬群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都兰吐蕃古墓的发掘中,血渭一号大墓被考古学家认为是最惊人的发现,它也是所有古墓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墓葬。
墓葬位于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南约10公里的热水乡,属唐代早期吐蕃墓葬。
这座坐北向南,高33米、东西长55米、南北宽37米的大墓,从正面看像一个“金”字,因此有“东方金字塔”之称。
大墓背后的两条山脉分别从东、西绵延过来,如同两条巨龙,大墓则像两条山脉之间的一颗宝珠,构成“二龙戏珠”之势。
墓堆下有用泥石混合夯成的围墙,上面每隔1米左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粗细一般的柏木,整座墓葬共有9层,当地农牧民群众也因此称它为“九层妖楼”。
目前,考古人员仅发掘了墓葬一、二层,出土了大量陪葬物品和马、牛、羊等动物遗骸700余具。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唐史专家王小甫认为,吐谷浑王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民族,它的存在不过短短300多年,但其鼎盛时期的疆域东起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至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在吐蕃王朝兴起之前,它与中原唐王朝并足鼎立。
1996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1996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近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文物天地》杂志社等共同主办的199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正式揭晓。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资料,供大家参阅。
1996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1、重庆丰都烟墩堡遗址时代:旧石器时代发掘地点:重庆市丰都县发掘单位:中国科学院三峡考古队简介:烟墩堡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区的重庆市丰都县,出土标本1万余件,其中石制品1341件,以砾石为原料,主要采用锤击法打制而成,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这在中国南方旧石器一直中尚属首次发现。
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在认识南北工业传统间的关系方面具有桥梁作用,对中国南方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发展的研究也提供了可供对比的研究资料,具有一定科学价值和科学意义。
1996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2、河南孟津妯娌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发掘地点: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煤窑乡妯娌村发掘单位:洛阳市文物工作队、郑州大学考古系、孟津县文管会简介:妯娌遗址位于河南省孟津黄河岸边,自仰韶晚期延续到龙山早期,居住区居北,墓葬区居南,窖穴区和制石工场居西。
墓葬多有生土二层台,发现有迄今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墓葬,出土文物丰富多样,有黄河中游最大的石壁及三件形制相同、大小依序的陶铙形器等。
妯娌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挖掘和研究对王湾二期文化石器的聚落形态及社会组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1996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3、四川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时代:新石器时代发掘地点:新津宝墩遗址(四川省成都新津县龙马乡宝墩村)、温江鱼袅村遗址(四川成都温江县万春镇鱼袅村、直隶村和报恩村)、郫县古城遗址(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古城乡古城村和梓路村)、都江堰芒城遗址(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乡芒城村)、崇州双河遗址(四川省崇州市上元乡芒城村)、紫竹遗址(四川省崇州市燎原乡紫竹村)发掘单位: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简介: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指分布于成都市的新津宝墩遗址、温江鱼凫村遗址、郫县古城遗址、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以及紫竹等6 处古城,面积在 11 - 60 万平方米不等。
藏王陵——守陵人与世界珍宝

吐蕃帝国灭亡11个世纪后,西藏琼结河谷。
冬季长达120天的漫长干旱,强烈的西南风吹起漫天尘土,卷过了山脊下琼结河边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土丘。
牧羊人赶着羊群和牦牛沿着小路走上土丘极为平坦的宽大顶部,似乎这不过是自然又一个神奇的造物。
如同开罗的帝王谷陵墓收藏着埃及诸王朝的光荣,琼结河谷是吐蕃王朝的最后归隐地。
这里是西藏帝王谷。
守陵人与世界珍宝撰文/杜冬 曲杰【 】藏王陵琼结专辑藏王陵远眺(摄影/金海)吐蕃帝国灭亡11个世纪后,西藏琼结河谷。
冬季长达120天的漫长干旱,加上强烈的西南风吹起漫天尘土,卷过了山脊下琼结河边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土丘。
牧羊人赶着羊群和牦牛沿着小路走上土丘极为平坦的宽大顶部,似乎这不过是自然又一个神奇的造物。
土丘分布在两处,一为木惹山直至琼结河边,另一为其东部的顿卡达河谷(今叫东嘎沟)。
只有从高空才能看出这是一座规模极为宏大的帝王墓葬陵园,其间分布着超过20座大小陵墓。
最大的土丘都位于木惹山下,排成壮观的一列,直至木惹山的山腰。
往往高20米甚至30米。
例如木惹山最高处的6号大墓,长度达到136米,封土高达36米,完全足以和唐帝国的帝王陵封土规模(唐高祖陵的封土底部长度150米)相比拟。
这就是11-13个世纪前,震撼世界的吐蕃王朝赞普(吐蕃帝国皇帝)的陵墓。
如同开罗的帝王谷陵墓收藏着埃及诸王朝的光荣,琼结河谷是吐蕃王朝的最后归隐地。
这里是西藏帝王谷。
赞普们几乎被人遗忘了。
收割的农人,晚归的牧人,游方僧侣,信差和骑马的贵族们脚步匆匆地从土丘身边走过,只有一些关于墓葬的传说还在民间游走。
69岁,干瘦的强巴曲桑和另一位老人一前一后坐在松赞干布陵的土坡上,环抱着膝盖。
他们前方,是一条逶迤在一号墓和二号墓之间的公路,从琼结通向盛产藏獒的措美草原,据说那些措美的贩獒人总会将未能出手的獒犬胡乱放在这里。
再向前,数个庞大的吐蕃陵墓渐次抬升,直至木惹山的半腰,最高的六号陵墓夯土表面,木桩留下的众多整齐洞口清晰可见,仿佛一艘久已搁浅的宇宙飞船的空洞舷窗,让人想起《异形·普罗米修斯》中的场景。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九)

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九)78.青海都兰吐蕃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附近,为新发现的两座吐蕃古墓。
过去发现的吐蕃墓葬多集中在以都兰县为中心的柴达木盆地南部,而这两座墓葬位于柴达木盆地北部距德令哈市30公里的巴音河南岸夏塔图草场山根。
两座墓中均有殉葬牲畜和陪葬品,出土了大量丝织品和木碗、木鞍、木鸟、箭囊等文物。
而最重要的发现是两座墓中三具木棺的四面均有彩绘,线条流畅,色彩富丽,场面壮观,内容丰富。
彩绘主要是以赞普(王)、赞蒙(王后)为中心的迎宾图和职贡图。
具体形象有帐居、射猎、宴饮、迎客、击鼓、起舞、骑士、商侣、动物等。
彩绘中的人物带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缠头,大部分人物赭面,反映出吐蕃人特有的风俗和装饰风格。
但也有身穿圆领窄袖长袍、翻领长袖长袍、带圆帽的中亚人和波斯人的形象,以及着鲜卑装的骑士等。
虽然过去在都兰吐蕃墓葬中也曾发现过少量彩色木板画,但色彩、内容和保存的完整性上都远不如此次发现。
它的发现对于了解唐代居住在柴达木盆地的吐蕃、吐谷浑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艺术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鉴赏价值。
根据出土遗物分析,丝织品中有盛唐时代所流行的卷草宝花、印花、双连珠对龙等纹样,因此,专家认为,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大体在盛唐时期。
此外,出土木结构上书写有墨书古藏文,也证明墓葬属于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邦国贵族的墓葬。
该墓葬以反映吐蕃文化而知名,其中“血渭一号大墓”因结构独特被称作“东方金字塔”;出土的木棺彩绘以及大量丝绸织物、东罗马金币、波斯银币等,不仅反映了吐蕃治下的吐蕃、吐谷浑、羌等民族的独特文明,还证明了此处在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重要地位。
79.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位于宁夏固原县城南郊。
在这座古墓里,出土了金、银、铜、铁、陶、玉等各种质地的随葬品达700多件,特别是镏金银壶、玻璃碗、金戒指、漆棺画、陶俑等最为珍贵。
该墓葬是20世纪宁夏考古大发现之一,也是1984年全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简述都兰吐蕃陵墓群所反映的文化意象

简述都兰吐蕃陵墓群所反映的文化意象摘要:被国务院定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吐蕃陵墓群”有大小墓葬千余座,覆盖柴达木盆地全境。
墓群出土文物品类繁多、内涵丰富、形制奇秘;墓群的结构、形制、殡葬仪轨、周边环境、殉葬种类等迹象众多。
其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宗教隐喻,史学信息等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故作一简要论述。
关键词:都兰吐蕃陵墓文化符号吐蕃苯教文化前言1982 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在都兰县热水血渭草场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唐代吐蕃陵墓群,发掘工作持续了 19 年之久。
1985 年,青海省文物局的考古工作队(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曾在热水沟北岸发掘过 2 座吐蕃古墓,其中一座命名为“都兰一号大墓(M1 号)”。
这个发现也被国家文物局学术委员会评选为“1996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1999 年 7 月至 9 月间,在美国企业家罗杰伟先生(Roger E. Covey)创办的唐研究基金会的资助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血渭草场热水沟南岸发掘了4 座唐代的大、中型吐蕃墓葬,既都兰吐蕃一号墓(99DRNM1)吐蕃二号墓(99DRNM2)、吐蕃三号墓(99DRNM3)吐蕃四号墓(99DRNM4)①。
此外未发掘的古墓千余座,这些古墓似乎在向世人解释一种千年的历史文化,每一个角度去探析这些古墓的时候,总是能看得到它所发出的文化信息—吐蕃文化信息,本文通过几个方面论述都兰吐蕃陵墓所体现的文化意象。
一、殡葬文化① 《都兰吐蕃墓》1 页其不可的替代的重要的文化角色的实事。
从殡葬的民俗文化方面考察,认为都兰一号墓的文化系统属于吐蕃苯教。
苯教文化品位绝对占优势。
根据记载一号墓正前方的祭坛中的 27 座圆形祭祀坑和 5 条线形祭祀沟中,殉葬品为牛头、牛蹄者 13 座,殉完整狗 12 只,线形祭沟里殉完整马87 匹、羊 120 只、牛 80 头等。
这些殉葬都证实了都兰一号墓的殡葬文化是吐蕃王国时期的土著宗教—苯教殡葬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兰古墓:吐蕃耶?吐谷浑耶?——评鲍义志两篇论文及其他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有渊源,典籍宝藏、历史文化十分丰富。
而一次次的考古发现,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从1982年开始,青海省考古工作者在青海都兰陆续发现了多个古墓葬群,发掘了其中的八十多座,包括闻名中外的热水血渭一号大墓。
考古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墓葬均属于吐蕃。
近年来,青海省一些民间文史爱好者行文报刊,就古墓葬的年代、墓主人和族属等问题提出异议,认为都兰县乃至海西州的全部古墓都属于吐谷浑。
双方观点相左,真有隔夜巨变之感。
鲍义志先生是持“吐谷浑说”者。
最近,笔者看到他两篇文章,对文中所作定论很是费解,甚至有如鲠在喉之感,不得不吐。
现择其文中要点,不揣浅薄,阐明观点,愿与作者和有意于这个命题者继续研讨。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鲍义志文章的全貌,先把他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录于此。
第一篇题目为《寻踪吐谷浑》,刊登在2011年《中国土族》杂志夏季号。
文中选了八首诗,每首之后均有注释。
其中第七首标题是“血渭一号大墓”,诗曰:“大墓雄踞天地间,凤护龙守叹大观。
木迭石砌九楼高,当年建来颇费难。
从来可恨盗墓贼,考古无果人茫然。
龙脉已断谁人续,恨睹疮痍血渭滩。
”注释是:“血渭一号大墓是确凿无疑的吐谷浑大墓。
考古发掘时挖断了龙脉,而20多年过去,至今不提交考古报告,真是不可思议。
实际上,以考古为名造成的破坏是最让人遗憾的。
”第八首的标题是“观央视10套《树轮定年法》有感,诗曰:“谁家陵墓谁家坟,专家考证有定论。
惊世骇俗棺板画,印迹总留大漠中。
人身攻击实可哀,只恐意欲水搅混。
树轮测年驱阴霾,大墓铁定吐谷浑。
”注释说:“2011年3月24日《青海日报》报道了我调研吐谷浑文化的情况,这次调研活动是‘青海省特色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调研的一个组织部分。
几天后,有人在网上对我进行大肆攻击,说我是搞文化侵略云云,实际是煽动莫名其妙的民族情绪。
都兰血渭一号大墓开挖以来,有一些争议、学术观点,均属正常。
根据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专家们的观点基本趋于一致,认为都兰的古墓群是吐谷浑王国的遗存。
而我只是采用了专家的研究成果而已。
可喜的是4月1日晚央视10频道《中国地理》报道了中国树轮测定法首席科学家邵雪梅的研究成果,认定血渭一号大墓的时间是在公元400年左右,是铁定的吐谷浑大墓。
因为这时吐蕃王朝的军队还没有翻过绵绵唐古拉(那应是200多年后的事了)。
不论是谁,都应相信科学。
”第二篇文章的题目是《吐谷浑文化——历史留给青海的厚重礼物》,刊登在2011年12月6日西宁晚报A02版上。
文章说:“散落在青海大地上的吐谷浑文化遗产如满天星斗一般。
以墓葬而言,除都兰吐谷浑墓群外,整个海西境内遗留的吐谷浑墓群就达2000多座。
这些墓葬的考古发掘收获巨大,有众多国家级的文物。
”“去年4月初,央视10频道《中国地理》报道了中国树轮测定法首席科学家邵雪梅博士的研究成果,她认定规模庞大的热水一号大墓即人们常说的‘九层妖楼’最后封土完工时间是公元600年。
根据这一比碳14还要准确科学方法可以确认,都兰热水一号古墓应是促进吐谷浑走向辉煌顶峰的夸吕可汗(535—591年)的墓葬”。
读青海地方史者都知道,吐谷浑部曾有700户(另说1700户)在公元四世纪初,从辽东慕容鲜卑分离出来后,途经内蒙古阴山,辗转四、五千公里,到达甘青,并于公元313年在青海建立政权。
公元663年为吐蕃所灭,前后存在350年之久。
青海是其活动的区域之一。
350年后,从史书中消失,没留下任何记载。
如果都兰古墓葬的发现、发掘能为吐谷浑统治时期的历史提供物证的话,对研究吐谷浑,弥补史书之不足,无疑是莫大的补益。
但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发掘出足以服人的实物证据,来确认这些古墓葬是属于吐谷浑。
从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考察发现英德尔草场和科肖图吐蕃墓算起,到1982年后省考古所对都兰古墓进行了近20年的发掘,再到1996年7月至9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青海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热水南岸四座古墓进行的发掘。
这些发现和发掘都证明古墓葬属于吐蕃,而非吐谷浑,包括血渭一号大墓在内,年代均在吐谷浑被灭之后。
现将作者两篇文章综合梳理,捋出要点,加以研讨。
一、关于都兰古墓葬乃至血渭一号大墓的年代、族属问题,主要参考国家考古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1、版画人物是吐蕃人。
1) 在德令哈市郭里木乡墓葬出土的棺板画上,有四神、射猎、射牛、商旅、饮宴、野合、妇女、人物服饰与赭面等多种图案。
青海省著名考古专家许新国认为是吐蕃人,描写的是贵族和平民的生活(许新国:《西陲之地与东西方文化》P300-322)。
2) 考古专家通过对从热水南岸第一、二、三座墓葬中出土木板画人物形象的分析,分别认为:“此人物形象很可能就是吐蕃人”,“此人物皆有赭面特征,可推测为吐蕃人形象”,“人物形象似为吐蕃人”(《都兰吐蕃墓》P100-104)。
2、古藏文是重要物证。
在已发掘的多座墓葬中,发现了古藏文木简、木牍和“擦擦”。
其中对热水南岸一号墓的木简,经古藏文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尧释读,认为:“墓主人可能为757年死于任上名叫‘甲贡’的尚论思结桑,若此,这是第一座可以明确断定墓主人的吐蕃墓葬。
”(《都兰吐蕃墓》P44,106,127-128,132-134,图版八、图版十)和(《中国文物地图集——青海分册》P103-104)。
墓葬中的“擦擦”,其内窝中多有在桦树皮上书写的古藏文,并圈成小捆塞在里面。
血渭一号大墓出土的古藏文木牍现存省文物考古所。
古藏文是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时代的吞弥桑布扎创制的,一般认为时在公元617年。
古藏文从创制到使用,再传至青海,那应该是在吐蕃灭吐谷浑以后的事情。
怎么会在公元400年或公元600年前的墓葬中出现公元617年以后的古藏文呢,这怎么解答?作为地方史爱好者的作者应该知道藏文是怎么回事,因为这是常识。
多座古墓中出土那么多古藏文,那是多么珍贵的实物证据,作者怎么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呢?还有,一会儿说是在公元400年,一会儿又改口说是公元600年,对如此重要的改动既不解释,又不说明,作悄悄的私下动作,这不是对媒体的不负责任、对读者和“首席科学家邵雪梅博士”的不恭吗?作者在后一篇文章中,就喇家遗址说到著名考古专家叶茂林,叶说他的观点是“一家之言”。
这“一家之言”真是难评,笔者只能说一句话:尊重别人的才能得到尊重,把恭维当真说明脑子已经失灵,这也是常识。
若不信再问问,听叶先生还说什么。
在作者的两篇短文中,前后矛盾,经不起推敲的地方不止一处、二处。
事理不明,何以为文?3、线粒体DNA研究证明是吐蕃人。
“墓葬的年代应当在中晚唐时期”。
“关于墓主人的人种参数我们已经进行DNA测定,属于现代藏族人种。
”“这批古人骨的族属当系唐代的吐蕃人。
”“族属无疑是吐蕃,而非吐谷浑。
”(《都兰吐蕃墓》P158-162)4、墓葬的形制结构与西藏的吐蕃墓基本一致。
“发掘的4座墓葬等级较高,属于吐蕃贵族墓葬,封土、墓室都是该地区新见的形制”,有呈长方形的前、后和左、中、右室,多为柏木砖石混筑,也有土坯墙。
也有呈凹形的石室葬(《都兰吐蕃墓》P125)。
“都兰吐蕃墓葬讲究对葬地的选择,一般均‘依山而建’...‘存在着聚族而居的制度’”,“墓室常见长方形、方形、梯形等形式,分单室、双室、多室等几种”,“葬墓均有封堆,分梯形和圆形两种”,“常见用砾石砌壁”,“血渭一号大墓墓上建筑引人注目。
该墓为双复斗式封土,上层封土由黄土、沙土、砾石、巨石等组成,排有七层穿木,并构筑梯形混凝夯土墙和梯形石墙”(许新国:《西陲之地与东西方文化》P137-138)和(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2009年4月12日网络发布)。
5、树轮定年均在公元663年以后,血渭一号大墓无定年。
树轮测定法不仅广泛用于编制某地区历史气候变化表的先进手段,也是确定墓葬中树木砍伐年代的可信办法。
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树芝、中科院邵雪梅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许新国、肖永明等人,采集测定的都兰热水—北岸、南岸血渭7座墓葬和香加乡莫克里一座墓葬的定年结果表明,都是公元663年后的墓葬,均属吐蕃墓。
它们是:热水北岸M21公元685年;M14公元691年;M19:公元713年;M3:公元732年;M23:公元753年;M8:公元784年,还有热水南岸M3:公元784年和香加莫克里M1:公元783年(见《考古》2008年第二期等)。
对都兰古墓葬的年代、族属包括血渭一号大墓,是近年来争论的重点之一。
国家考古专家和研究人持“吐蕃说”,青海省部分非专业、民间文史爱好者持“吐谷浑说”。
从鲍文看出,他是坚定的“吐谷浑说”者,在血渭一号大墓上尤其如此。
现在让我们研究该大墓的族属和主人:1) 从大墓本身的形制构造、出土古藏文木牍和殉葬品等就可以确定该墓是吐蕃墓,主人是吐蕃人,而且是非同一般的吐蕃人。
去年12月16日,央视4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报道了“血渭一号大墓”节目记者就大墓采访了青海省考古专家许新国(他一直从事都兰古墓的发掘考古)。
许新国说,这座墓葬里的丝织品,都是唐朝的。
说明墓主人规格相当高。
部分墓构件上有古藏文。
它有一个动物陪葬坑,有几百个动物的个体。
除有两三个马鹿的头,大量的是牛羊的。
统计的牛和羊的肩胛骨就有170多个。
墓葬里埋葬了活马87匹,这个规模就跟吐蕃的藏王一样。
关于殉生的陪葬品,新唐书、旧唐书里都记载得很清楚,“赞普死,杀马百匹以行粮。
”我们估计它相当于一个赞普的墓葬。
西藏那么多藏王墓,现在一座都没有发掘过,那么出现87匹马的,也就是这座墓。
海西州吐蕃墓研究者三木才也认为,这可能是第三十八代藏王赤松德赞(公元742—797年)之墓。
2) 从大墓周围发掘出的其他墓葬的古藏文木简、“擦擦”、随葬品以及人骨研究和树轮定年来分析,大墓是吐蕃墓,主人也应该是吐蕃人。
打个比方说,在自家坟墓中埋葬他族人,而自家人却葬在他周围,那是不可想象的。
3) 关于大墓的树轮定年。
央视10频道报道和鲍文发表后,引起了网民质疑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今年10月底,省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询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树芝研究员和中科院地理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邵雪梅研究员,二位研究员都说:“没有采集过血渭一号大墓树轮样本,所以没有该墓的具体定年”。
4) 对这座大墓,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国务院、省政府公布的古墓名录、《中国考古地图集——青海分册》和1994年版《青海百科大辞典》等专著中,都将其定为吐蕃墓,且专列词条说明。
1996年,经国家文物局学术委员会评定,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了《1996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其中第九个就被称为“都兰吐蕃墓群”。
同样包含血渭一号大墓。
二、从“龙脉”想到族源。
作者在血渭一号大墓诗的后半阙写到:“从来可恨盗墓贼,考古无果人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