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合集下载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一、课题: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推动作用。

2. 过程与方法:认识学习和研究化学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化学学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增强学习化学的责任感。

三、重点和难点:1. 重点:对学生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2. 难点: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

四、教具准备:碳酸氢铵、细铁丝、浓食盐水、红墨水、水、蒸发皿、酒精灯、三角架、锥形瓶、导管、烧杯、坩埚钳、火柴等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设计:七、板书设计:一、课题: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性质以及变化、用途与制法的自然科学。

2、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4、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以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2、了解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原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1. 重点:1、了解化学的研究范围;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过程;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 难点:正确理解化学的概念;正确明白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四、教具准备:蜡烛、煤油、浓盐酸、浓氨水、碘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红磷、葡萄糖、砂糖、面粉、酒精灯、橡皮塞、集气瓶、导管、止水夹、燃烧匙、烧杯、火柴等五、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题: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会使用化学符号。

2. 过程与方法:能进行药品的使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沪教版2024)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沪教版2024)

滴水成冰、水果榨汁、汽油挥发、 蜡烛受热熔化、碘升华等
①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 化学变化;②在化学变化中,一定 伴随物理
变化(如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
考点02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
考点梳理
类型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性质确定
物质 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 就表现出 来的性质
(2)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
__不__聚___成__水__滴___,也___不__成__股__流__下___。洗净的玻璃
仪器应放在指定的地方。
考点05 化学实验
举一反三
【演练04】下列关于金刚石的性质、组成和用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A.璀璨夺目的天然钻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B.金刚石中混有杂质就呈现不同颜色 C.金刚石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D.鉴别钻石制品真伪的方法是用其刻划玻璃
3
怎样学习化学
考点05 化学实验 一、常用化学仪器
考点梳理
反应容器
(要垫陶土网)
考点03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一、物质的组成 2. 组成物质的元素
考点梳理
氧元素
碳元素 氧元素
碳元素
氮元素 氢元素 碳元素 氧元素
考点03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二、物质的结构
考点梳理
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的不同导致了物质性质的差异。
它们同根(都由碳元素组成)不同命?
【典例02-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
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馆中展有陶瓷、青铜器和书画等。下列有关性
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B

1.1 开启化学之门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共20张PPT)

1.1 开启化学之门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共20张PPT)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万物不同---物质怎样构成 为啥不同? 为什么物质的性质不同? 我们怎样认识和利用物质?
讨论:?
氮气
空气中的氮气很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因此,在包装 袋中充人氮气,可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期限。科学家通过研究还发现,在一 定 条件下,可用氮气和氢气作原料制得氨气。氨气可用于生产氨肥,从 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危机作出重大贡献。氮气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更 广泛的应用(图1-4)
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商代冶铁

•火药

•元代瓷器烧制
闻 名
•造纸
练习
• 2、下列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煤燃烧产生的气体 B、汽车排放的尾气 C、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D、动植物呼吸产生的气体
• 3、下面①一④项的建议中,你认为与我市的环境保护不相符的是( ) ①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②生活污水直接排人大运河③将生活垃圾倒入护城河内或就地焚烧 理后循环使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
。下列橡胶制品中硫化
程度最高的是( )
A、橡皮筋 B、汽车外胎 C、普通气球 D、医用乳胶手套
填空题
• l、我国古代举世闻名的化学工艺有




等。
• 2、
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被称为全球性的三大环境危机。
• 3、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例如食盐有咸味、无毒,常用作食品调味剂。请仿照上述示例, 请你再举出两例。
要各种有特殊性能的材料。如用陶瓷 航天飞机防热瓦;用硅晶体 制造计算机芯片;用
制造
光导纤维等。

九上化学第一章

九上化学第一章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1、我国的化学工艺成就:青铜器的制造、冶铁、炼钢、的发明、的烧制都是举世闻名的。

2、结构的发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

化学与生活科学相结合,促进了基因工程的发展,产生了生物克隆技术。

3、物理变化(如:水的三态变化):;化学变化(如:植物的光合作用)。

4、物理性质:如:等。

化学性质:如:等。

5、化学反应及现象:(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现象:。

结论:(文字表达式:)(2)铁生锈(图1-9)现象:。

(3)火柴中硫燃烧(图1-13)现象:硫燃烧产生的气体能使褪色。

结论:(文字表达式:)(4)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现象:色,试管壁有水雾,有使的气体产生。

结论:(文字表达式:)碱式碳酸铜中加入稀盐酸:现象:绿色固体逐渐,溶液变成色,有使的气体产生。

(5)镁带燃烧::现象:发出耀眼的,放热,生成,产生少量白烟。

结论:(文字表达式:)镁带与醋酸反应:现象:。

6、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取用药品应注意节约:没有规定用量的应取,液体,固体。

(2)实验剩余药品既不能,也不要,更不要,要放入。

(3)取用粉末状的药品一般用,块状药品也可用;液体药品盛放在里,取用时拿下的瓶塞应放在桌上,瓶口要试管口,标签应,防止。

(4)取一定量液体药品要用,读数时,视线要保持水平。

若俯视,则读数偏,实际量得液体偏;若仰视,则读数偏,实际量得液体偏。

(5)托盘天平能称准到,称量时,放左盘,放右盘,易潮解的药品(如烧碱样品,必须放在里称量。

(6)检查气密性,应先把,再两手,观察到现象,则装置不漏气。

(7)应用点燃酒精灯,灯焰分为、、三个部分,温度最高,应用加热。

酒精灯里的酒精不能超过容积的。

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盖灭。

(8)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仪器有、、,需垫加石棉网加热的有、,有些仪器如、、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

(9)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先,再把灯焰固定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也应先,试管里的液体不要超过容积的,加热过程中要。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第1课时)——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预习内容:课本第9—12页 自主学习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观察的内容包括:物质原来的 、 ;变化过程中产生的 (如 等);变化后 等。

2.像石蜡受热熔化、水结冰等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像蜡烛燃烧、铁生锈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 变化,火药爆炸、植物光合作用等属于 变化。

3.物质不需要通过 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 、 、、 、 、 、 和等。

物种在发生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许多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如有些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以 能、 能、 能等形式释放能量,而绿色植物则要 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

4.参照课本第75页表3—4,将下列元素的符号书写在四线格中并背熟(注意字母的大小写):镁 钙 铜 锌 钠课标内容解读课堂学习研讨活动探究蜡烛的燃烧完成课本第9页的“表1—2实验记录”练习与实践1.在点燃蜡烛的实验中,一般我们不能观察到的现象是()A.石蜡一边熔化一边燃烧B.石蜡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C.吹灭蜡烛的瞬间,可以看到“黑烟”D.石蜡燃烧时,火焰轻轻摇曳交流讨论1.石蜡受热熔化时,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石蜡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现象是什么,生成了什么?3.石蜡受热熔化与石蜡在空气中燃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区别?归纳小结:在我们的物质世界里,物质是变化的。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将物质的变化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变化我们初中阶段不研究)。

称为物理变化。

称为化学变化,该变化同时还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交流讨论1.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该变化中是否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何联系?2.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归纳小结1.在点燃蜡烛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B.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C.点燃蜡烛中只有化学变化而没有物理变化D.石蜡油凝固是物理变化2.判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属于化学变化。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汇总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1、我国的古代化学工艺:制造青铜器、炼钢炼铁、发明火药、烧制瓷器等.(注意“化学”两字)2、①铁生锈—氧气、水;②白色污染—难降解塑料;③温室效应—CO2;④酸雨—SO2、NO2;⑤臭氧空洞—氟利昂;⑥污染空气的有害物质—粉尘、CO SO2NO2。

3、蜡烛燃烧:黄色火焰;白瓷板压在火焰上,有黑烟,在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吹灭蜡烛后的瞬间,冒出一屡白烟,该白烟可燃烧,它是石蜡固体小颗粒.检验产物是水的方法:点燃蜡烛,将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若烧杯内壁有水雾,则产物中有水。

检验产物是CO2的方法:点燃蜡烛,将内壁涂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4、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石蜡燃烧是把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干电池放电时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光合作用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熔沸点、凝固点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毒性等。

(在表述化学性质时,一般会有“能”“可以”“具有”“易”等字眼。

)5、碳酸氢铵俗名:碳铵;白色固体,受热易分解;受热现象:固体逐渐减少最后消失,试管内壁有水珠,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保存时注意:密封、低温。

6、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俗称铜绿,绿色粉末;受热现象: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7、镁:银白色固体,能导电,硬度较小;镁燃烧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应用:作照明弹、信号弹、焰火)。

该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坩埚钳、酒精灯、石棉网(石棉网的作用:接受生成物氧化镁,防止氧化镁溅落在实验桌上,烫坏桌面)。

2024年新沪教版9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第1节 认识化学科学

2024年新沪教版9年级上册化学课件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第1节 认识化学科学
事例
材料特点
全碳气凝胶——“碳海绵”
①世界上最轻的材料;②具有很好的隔热效能,可广泛应用于建筑、航空航天等领域
港珠澳大桥
①新一代防腐涂层钢筋可抗击高温高湿的海洋气候环境对金属的腐蚀;②由特殊的聚乙烯纤维制成的高性能绳索强度高、承重力大
1.化学的发展化学是在人们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认识、探索和应用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人类最初只是用石头、树木等天然材料制造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2)我国古代化学工艺 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新石器时期就能烧制陶器;殷商时期就能冶炼、铸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已能熟练掌握铁的冶炼技术,并用于各种器皿、农具和兵器的制造。②中国古代化学工艺为世界化学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评价道: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从中国传出去的。
实验探究 教材第2页1.现象:产生大量气泡。解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2.现象:产生大量气泡,红豆上下翻滚。解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持续产生的二氧化碳推动红豆在液体中上下翻滚。
交流讨论 教材第3页快速下压活塞时,活塞对筒内气体做功,使筒内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乙醚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时,乙醚燃烧,进而引发棉花燃烧。观察思考 教材第3页手帕上的水蒸发吸收大量的热量,温度达不到手帕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手帕不燃烧,所以没有被烧坏。
特别提醒对微观粒子在不停地运动的理解1.无论物质处于什么状态,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都在不停地运动。2.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越快,如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3.微观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无法看到,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较小固体的运动,如尘土飞扬等不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
谢谢聆听!
3.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化学科学在提取生物药物、研制合成药物、防治传染病、治疗疾病、保持健康和延长寿命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化学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为工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原材料,为农业发展带来了高效的农药和化肥,还为人类战胜疾病带来了重要的药物保障。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每天我们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

从看得见的水摸不着的空气,从静止的建筑到行驶的汽车,从吃的食品到穿的服装,无一不是物质组成的。

------交流与讨论1.世界卫生组织曾多次推荐使用中国的传统厨具------铁锅。

铁锅相对于其他烹饪用具有哪些优势?2.“吸烟有害健康”。

吸烟对人体健康到底存在哪些危害?这些危害又是如何造成的?在学习了化学反应原理后,就可解释为什么补铁可以促进血红蛋白的生成,而一氧化碳会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以地球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为原料,应用化学原理生产新的物质,(例如:将石油提炼出汽油、柴油等)空气中的氮气很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因此,在包装袋中充入氮气,可延长食品的保存期限。

在一定条件下,可用氮气和氢气作原料制得氨气。

氨气可用于氮肥。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活动与探究玻璃是应用广泛的透明材料。

聚酯塑料已经取代玻璃成为制造饮料瓶的主要材料,有机玻璃(塑料)则被广泛用于制造标牌、灯箱和工艺品盒等。

1.收集常见的、用无色透明材料制成的物品碎片,说出名称。

2.进行如下实验,并比较这些样品的一些性质。

①将各样品投入水中,哪些样品能浮在水面上?②试一试哪些样品易碎、易断裂?③用小刀在样品上刻划或切割,它们的硬度有什么不同?④用坩锅钳分别夹持各样品,在洒精灯火焰上灼烧,各产生什么现象?3.依据实验现象对样品进行分类。

在查阅玻璃、有机玻璃、聚酯塑料等材料性质的基础上,确定各样品的名称。

4.你认为是否可用聚酯塑料或有机玻璃取代玻璃作为材料?为什么?许多性能优异的材料都是通过化学反应制成的。

如:用于信息技术的硅晶片和用于通讯技术的光导纤维均通过化学方法制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开启化学之门 1.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蒸发皿上方产生白雾 白色粉末减少至消失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NH 4HCO 3 NH 3 H 2O CO 2 2.结论:碳酸氢铵 氨气+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生 成 物 实验过程: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现象:固体逐渐减少,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碳酸氢铵受热已分解。

碳酸氢铵保存注意事项:应将碳酸氢铵化肥密封保存于阴凉之处,以防受热分解。

化学变化文字表达式:在“ ” 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名称,在其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名称,若物质不止一种,中间可用“+”连接。

在“ ” 上方标注反应条件。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氮气(N 2):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ρ<ρ ;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 质发生反应,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①铁丝表面有红棕色气体产生②导管内液面上升① 钉与水、氧气反映产生铁锈 ②锥形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低,大气压把水压入导管内氮气的利用:1、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

如金属焊接,充入灯泡延长灯丝寿命,充入食品包装袋延长食品保存期限。

3、医疗上可用在液氮冷冻麻醉的条件下做手术。

4、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光导纤维、计算机芯片、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都是应用化学的结果。

1. 现象: △ 现象 原 因空1.2化学研究些什么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物理变化:没有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释放能量 吸收能量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1、变化 5、性质 6、能量变化7蜡烛燃烧:石蜡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水的验证:用无水硫酸铜,现象:无水硫酸铜变蓝 CuSO 4(白色)+ 5H 2O === CuSO 4·5H 2O (蓝色)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⑴ 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⑵ 燃烧时:① 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 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 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其中含有H 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CO 2,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蜡烛中含有C 元素。

④ 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是炭黑颗粒,更说明蜡烛中含有C 元素。

⑶ 燃烧后: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

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O 2 CO 2 H 2O点燃实验探究步骤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烛芯棉线、外壳石蜡由石蜡制成⒉点燃前⑴观察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乳白色固态圆柱状颜色:乳白色状态:固态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⒊点燃蜡烛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三层最明亮,内层暗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三层最亮,内层暗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外层温度最高,加热用外层火焰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⒋熄灭蜡烛⑴将蜡烛熄灭观察有白烟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燃烧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白烟燃烧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N2—78%O2—21%稀有气体—0.94%CO2—0.03%其他—0.03%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空气中氧气体积的含量测定红磷的燃烧原理: 红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P O 2 P 2O 5注意:五氧化二磷(P 2O 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产生大量白烟放热结束后,冷却至室温,然后打开止水夹,瓶内进水约占五分之一体积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51,(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误差: 红磷的量不足,会使氧气不完全消耗; 集气瓶为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装置漏气;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止水夹没有夹紧没及时塞上橡皮塞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且不和空气中的其他气体反应。

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有残余氧气。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实验:取少量葡萄糖、砂糖和面粉,分别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完全烧焦。

烧焦后,都得到黑色的物质,主要成分是碳,说明它们都还有碳。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原理利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将瓶内氧气消耗掉,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使空气内压强减少,在大气压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4P + 5O 22P 2O 5装置实验仪器:集气瓶、燃烧匙、导管、烧杯、弹簧夹、橡胶塞 药品:红磷,水点燃现象: 少于51 大于513.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在实际生活中,绝对纯净的物质并不存在,当其中杂质成分含量极少时,即可认为是纯净物。

同素异形体是混合物物质组成相同,结构不同,性质不同。

如白磷和红磷。

(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等SO2、NO2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温室效应:主要是CO2,(CH4也有一定的作用)酸雨:NO2、SO2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空气成分的发现:舍勒和普利斯特利分别制得了氧气,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空气中含有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如金刚石是无视透明的晶体,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用于制造金刚石。

而石墨为黑色质软的固体,用于生产铅笔芯。

石墨还是一种能导电的非金属,常用作电池的电极。

而他们都是碳元素组成的。

【思考1】蜡烛燃烧这个过程是什么变化?答案及解析:既包含物理变化又包含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所以说是化学变化,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变短了,所以也包含物理变化。

【思考2】酒精燃烧、酒精能燃烧哪个是化学变化、哪个是化学性质?答案及解析:酒精燃烧,这是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所以是化学变化;而酒精能燃烧,是酒精这种物质的一种性质、能力,所以是化学性质。

3.描述实验现象:主要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得到实验的现象。

(注意:描实验述现象时不可说出生成物的名称)4. 性质决定用途: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人们利用其创造对人类有意义的物质。

例题精讲:【例题1】下列现象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火药爆炸B.食品变质C.水分蒸发D.酒精燃烧答案:C解析:其余三种都有新物质生成,“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这六种物质变化现象都是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例题2】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A.火上浇油B.百炼成钢C.玉不琢不成器 D死灰复燃答案:C解析:此题易误选B。

“百炼成钢”的过程中除去了过量的碳,这是利用了碳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火上浇油和死灰复燃也都是体现物质的可燃性;玉不琢不成器的含义是玉器需经打磨才能改变其形状,成为人们所喜爱的形状,这是一个物理过程。

【例题3】阅读下列短文,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四个概念填空。

硫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属),把块状的硫研碎(属),取少量放入燃烧匙内,将燃烧匙加热,硫熔化成淡黄色液体(属),继续加热,硫在空气中燃烧(属),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属),说明硫具有可燃性(属)。

答案:物理性质、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例题4】(2010,汕头)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用铝做导线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C.用活性炭作净水剂 D用氮气作食品包装袋的填充气.答案:D解析:ABC三个选项分别利用的是导电性、硬度和吸附性,这些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而D项利用的是氮气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的稳定性,这是化学性质。

【例题5】(2010,烟台)下列四个短语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花香四溢B.海市蜃楼 C .蜡炬成灰 D.木已成舟答案:C解析:蜡烛燃烧,典型的化学变化。

花香四溢是扩散过程,物理变化;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物理变化;木已成舟,是把木头通过一些制作过程变成船,形状改变,是物理变化。

【例题6】根据物质的什么具体性质可鉴别下列各组物质?(1)厨房里的糖和食盐;(2)白酒和食醋;(3)面粉和洗衣粉;(4)铜丝和铁丝。

答案及解析:(1)味道(2)气味(3)溶解性(4)颜色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一.需要进行化学实验1.常用仪器(P137)分类名称图形主要用途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用于少量物质的溶解或收集少量气体或作简易气体发生装置(1)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2)加热时试管内的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反应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