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3. 增进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美术作品图片、画册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兴趣,询问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2. 欣赏与分析:展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3. 实践与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幅作品,分析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 创作与展示: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美术创作,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美术家的创作视角2.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3. 学生的创作展示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取一幅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答案:略2. 请学生尝试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展示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可以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实践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博物馆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美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总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教案教学程序:一、提问:大家同学有没有看过电视、电影、照片,还有美术作品吗?导入主题:平时看到的电视、电影、照片、美术作品其实都是通过导演、摄影家、美术家通过他们的表现手法、他们的实现来给我们看到他们所展示的图像。
(补充,这些图像未必是我们日常所见、未必是现实,只是表现者的看法。
)二、提问:我们平常最直观的感官如何感受的(肢体接触、眼看、耳听、嗅觉、嘴尝。
)引出问题:那么在远方的文化,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我们可以如何理解当地?答:(看电视、照片、网站介绍、别人介绍。
)引出问题:那么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在各人眼里都是一样的感觉吗?答:(不一样,我们总会带着各人主观的想法来感受形容外界的事物,而每个人的感觉各异。
)三、导入分析美术作品的情感投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的艺术家视觉不一样。
欣赏课例——《手与镜面球》埃舍尔(荷兰),让学生尝试分析作者的视线是否与我们一样。
1、图片导入《月华图》+《星空》提问: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场景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者记忆中的夜晚有何不同提问:我们经历这么多个夜晚,为何有一个特殊的夜晚会被我们记住?小结——特定的情绪、情节会影响我们对夜晚的感受。
2、分析对比课例——形式语言的特点(相同点、不同点)小结:艺术家分别处在的环境和生活背景,油画与国画都是传统画种,所以表现语言差异是历史地域差异形成的;分别用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意境。
四、对比同一题材不同表现——相似题材不同表现请学生分析《阿诺芬尼夫妇像》+《高士图》;《草地上的午餐》与《乡间音乐会》;《圣母子》+《小考佩尔圣母》(对于同一题材,即便同一时代只要地域不同,艺术家的着眼点也会不一样,由于艺术家各人特质不同,在表现相似题材时,会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视线在画面中呈现。
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一欣赏课的第三章第一节追寻美术家视线的教材。
本课讲的是三大部分:情感的投射《月华图》和《星夜》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最后的晚餐》同一题材不同画家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相似题材的不同表现《阿诺芬尼夫妇像》和《高士图》反映的是文化、社会方面的差异,也即对婚姻的不同看法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我们在观看的时候其实是在追寻艺术家的视线,而艺术家则透过他的视线向我们展现了他对事物的看法。
世界精彩分呈一旦我们能寻找到艺术家的视线,其实就叩开了欣赏美术作品的大门。
教学目标:
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2、解读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
教学策略:
思路:多角度对比→比较分析鉴赏→分析经典→实践体验→交流理解
方式:直观演示、动手绘画分析研讨、课堂讲解等形式相结合。
教学过程:。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是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美术家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深入理解美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材选取了多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素材。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学生能够了解到美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鉴赏经验,但对于美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观察视角的理解还相对较浅。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在分析和理解复杂的艺术作品时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美术家观察视角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学会分析美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美术家的视线和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对艺术的敏感度。
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和艺术个性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美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方式。
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美术家的角度去思考和欣赏作品。
帮助学生突破自身的思维局限,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家的创作意图。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美术家的视线和表现手法。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湘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课件

课后延伸
●
我写给梵高的一封信。。。
●
我眼中的梵高。。。
我来画一画。。。
●
印 象 梵 高
自主学习
印 象 梵 高
从这一组自画 像中你能读出 这是一个怎样 的人呢?(他 的经历、他的 性格、他的绘 画态度等等)
认 识 梵 高
自主学习
线条 色彩 笔触
小组合作
请根据你对梵高作品的艺术特点的了 解,尝试运用梵高的创作手法,小组 合作临摹一幅梵高的作品。
合作探究一
临摹完作品后请说一说这些独特的艺术 语言(线条、色彩、笔触)对你认识和了 解梵高起着怎样的作用,并请尝试运用美 术语言对本组和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
若没有弟弟提奥· 梵高的支持,文森 特梵高的作品无法流传于世。他们的 兄弟情谊令人叹息。一起来读一读文 森特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吧。从这些 自主学习 信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梵高?
感 悟 梵 高
● 在多数人的眼里,我算不得什么(一个毫无价值的人、一个怪物或者一 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甚至永远也不会有地位。不会 有地位的人,一句话,比毫无价值的人还不如的人。就算一切都确实如此 吧,可我仍然要通过我的作品表现出一个怪物、一个毫无价值的人心中的 骄傲。 ● 经常发生这样的事:当人们对我抱着第一地时候,我就感到闷闷不乐,完全 失掉勇气.然后我又重新振作起来,捡起我的工作,对这件事置之一笑.因此我 及时地工作,不让一天虚度过去.我相信我在将来一定是有希望的,虽然我感 觉不到它.因为我跟你说过,我的头脑里没有给思考将来,或者给烦恼与自我 安慰留下余地.紧紧地抓住现在,不要让它得不到一点利益而晃过去,我以为 这就是我的责任.你是不是也关心我抓住现在?让我们尽我们所能,坚持下去, 一天比一天更坚决.
美术鉴赏追寻美术家视线PPT课件

背景调查法
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 和作者生平等信息,有助于更深
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02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美术家的观察方式
01
02
03
整体观察
美术家注重从整体出发, 观察对象的整体形态、比 例和结构关系。
介绍了美术鉴赏的定义、目的和意义,以及美术鉴赏与美 术创作、美术史等领域的关系。
美术家的视线
详细阐述了美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观察方式、思考角度和 表现手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美术家视线的独特性和创 造性。
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
介绍了美术作品的形式分析、内容解读、风格比较等鉴赏 方法,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运用这些方法鉴赏不同类型的 美术作品。
推动国际交流与 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间 的艺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未来美术鉴赏将更加注重 国际视野,推动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美术交流与对话,促 进世界艺术的多样性与共融 。
关注当代艺术现 象
当代艺术现象反映了社会的 最新动态和人们的审美变化 。未来美术鉴赏将更加关注 当代艺术现象,及时捕捉和 分析新的艺术趋势和潮流, 为观众提供更加前沿和多元 的美术鉴赏体验。
美术鉴赏追寻美术家 视线ppt课件
目录
• 美术鉴赏概述 •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 美术作品的鉴赏与解读 • 不同流派的美术鉴赏 • 美术鉴赏的实践与应用 • 总结与展望
01
美术鉴赏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 观察、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旨在 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主题、技 巧和历史背景。
美术馆与博物馆的选择
根据兴趣、时间和地点选择合适的美术馆或博物馆进行参观。
高中美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PPT课件

男子举起右手(8)镜子中有许多人像(5)蜡烛(7)小狗(1) 镜子、水晶、项链、妇人衣袖和内裙的蓝色(3)橘子和苹果(4) 孕妇装(2)新娘和新郎均未穿鞋(6) 1. 忠诚 2. 纯洁 3. 财富与地位 4. 伊甸园的纯情 5. 有证婚人在场 6. 地板是神圣的地方 7. 耶稣基督出席了婚礼 8. 承诺
13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4
的场景有什么不同? 文化背景及其自己的心情差异
6
形式上分析这两幅画:
相同点: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 情感。
不同点:
材质
水墨
构图
空虚
笔触
轻松
色彩
单纯
意境
孤寂
油画 饱满 运动感 丰富 狂躁不安
7
《
阿
诺
《
芬
高
尼
士
夫
图
妇
》
像
中
》
国
油
绢
画
本
尼
五
德
代
兰 卫
扬
贤
··
凡
爱 克
8
三、完成“思考交流”
9
阿诺芬尼是当时有名的卢卡商人兼银
行家,也是意大利美第奇家族在布鲁日的 代理人。画面以写实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了 阿尔诺芬尼与妻子的真挚爱情:他的左手 温柔的托起了妻子的右手,他的右手正在 作祈祷姿势,好象是在向上帝感恩并发誓 对爱情忠贞不渝;妻子把左手轻轻的抚在 自己鼓起的肚子上,微微低下了头,好象 在屏息凝神默默的发誓——要尽忠尽责作 个贤妻良母。妻子白色的头巾象征纯洁无 瑕;绿色的长袍和鼓起的肚子象征着旺盛 的生命力和生育后代的责任;地板上的小 狗大概象征着忠诚;拖鞋和背景的床铺象 征着世俗生活;豪华的吊灯象征着上帝之 光永远照耀;墙上,反照着室内全景的镜 子象征一切一切都将永久不变……非常明 显:作品在光影、体积、空间、质感的塑 造上,在色彩的饱和度、鲜艳度、刻画的 精确度、真实程度和深入程度上都超越了 同时代的意大利,这种超越有艺术观念上 的不同,有技法上的差异,但最主要的是 绘画材料学意义上的划时代的突破。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引领学生通过对作品表现方式的独特性探究,追寻美术家不同的视线,以及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对美术家主观因素的影响。
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作品的表现方式与美术家主观因素的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本课主要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揭示美术作品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此来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方式。
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情感内涵,并且把这种情感内涵的把握跟形式分析紧密联系起来。
形式分析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而对画面情感内涵的把握却更多地需要依靠知觉。
教师应该把知觉把握放在第一位,逐步引导学生来进行画面的形式分析。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以摄影师拍摄时呈现出的各种各样不同的姿势图片导入。
Q:为什么摄影师在拍摄时会呈现各种姿态?为了追求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表现事物、世界的方式。
不仅摄影师,画家、雕塑家等等美术家都有着自己表现世界的独特的方式。
导入课题: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是一个平常的题材,和其他圣经故事一样,经常被用来装饰教堂和修道院。
《最后的晚餐》取材于新约全书,在逾越节的一个晚上,耶稣预知他的死期将临,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在一起进晚餐。
1、中世纪《最后的晚餐》:基督教成了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
中世纪美术被称作“基督教美术”,充满神性。
2、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文主义,提倡人性的解放。
3、达利《最后的晚餐》:一战结束后,整个欧洲,经济萧条、世态炎凉,人民生活困苦,整个社会弥漫着强烈的厌世、悲观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课题: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教科书:湖南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班级:高一(1)班
课类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上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比较分析鉴赏-—分析经典--交流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
解读美术家观察和表现时间的独特方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笔,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图片《手与秋面镜》,这是画家埃舍尔的铜版画作品。
这是一幅很有特色的作品,同学们,你们说到底是艺术家用手拿着球面镜还是镜中的人在观看艺术家呢
生:艺术家用手拿
师:很显然我们在欣赏着幅作品时,是在追寻着艺术家的视线,而艺术家则透过他的视线向我们展现了他对事物的看法。
但是,他展现出来的跟我们平时看到的又不一样。
正是因为在观察事物时都会带有个人的主观因素在里面,所以同一个物象在不同的眼里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比如我跟张三看李四,我们两个人看李四的眼光又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观赏一幅美术作品,虽说是在追寻艺术家的视线,其实是在探究艺术家的个人主观因素,一旦解读到艺术家的个人主观因素,也就找到了艺术家的视线,叩开了欣赏美术作品的大门。
所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板书课题)
展示图片金农的《月华图》和梵高的《星空》明月总是在晴朗的夜晚照亮了大地,然而在每个人的眼里,感觉并不一样。
这两幅作品分别是清代画家金农和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
现在请同学们尝试下运用我们曾经学过的形式鉴赏和比较式鉴赏的方法来鉴赏下这两幅作品。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而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他们共同的地方都是表象夜晚的景象来抒发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不同的地方
是金农的《月华图》是水墨画,构图很空,用色单一。
而梵高的《星空》是一幅油画,构图饱满,色彩丰富。
这两幅作品有着很明显的对比。
师:那从画面上我们能看得出画家当时是怎么样的心情吗
生:孤寂,狂躁不安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是否跟画家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背景有关
生:有,一个生活在中国古代,而一个生活在西方,两个人的生活时代和文化背景有很明显的不同。
师:金农是清代的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他所画的《月华图》月亮中央隐隐约约的像是玉兔在捣药,似乎与中国的古老传说有关,表现了一种孤寂,静谧,清冷的意境,也具有某种自许清高,反抗世俗的意味。
而梵高,后印象派画家之一,他表现的夜空像面包圈形包裹的星星与月亮的周围是一些漩涡在流动似乎是大气在运动。
这幅作品表现了他内心的躁动与不安,我们知道那时梵高的精神有点问题,所以他的作品也表现出了他当时的那种心理状态,绝望的恐怖。
对待天空这样遥不可及的事物只有通过想象和自己的理解来描述,那么对待身边习以为常的婚姻家庭话题,不同是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中的艺术家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下面让我们来欣赏这两幅作品《阿诺芬妮夫妇像》和《高士图》现在请同学们从主题,创作时间,所属国家,材质,色彩等方面去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
生:都是描述婚姻的主题。
《阿诺芬妮夫妇像》是尼德兰画家扬凡爱克在1434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整个画面色彩丰富。
《高士图》则是中国五代的画家卫贤用绢创作的中国画作品。
色调单一。
师: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在《阿诺芬妮夫妇像》里,处处都是象征之物,似乎在见证这一仪式的庄重,仿佛是基督在向你讲述神圣的婚礼。
这幅画究竟用了多少的象征手法,我们可以来看书本58页上面的思考与交流,我们可以尝试来填一填生:
师:我们又来看下在中国五代的画家里,描绘的环境则是高山巍峨,花树葳栎,梁鸿,孟光夫妇“举案齐眉”,展现了儒家“夫唱妇随”的场景。
一个是基督教文化,而一个是中国的儒家思想,正是因为不同的思想文化下的画家对相同的主题而表现不同的形式。
但是,如果是同一题材,又是相同的时代,你说表现的作品会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我们来看下这两幅作品,都是表现圣母与子,相同的主题而不同的表现。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
一,具有一种雍容华贵、圣洁端庄的美。
在他的眼里就如附件乡间的母子,只是头上多了一个光环而已。
而德国画家丢勒,虽然吸收了一些意大利的绘画因素,但主要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
在画家丢勒眼中的圣母微胖而俊朗,圣子手拿着苹果的姿势跟他笔下的夏娃如出一辙。
所以说就算是同一时代,只要地域不同,不同的画家所看的东西就会不同,就算是同一个画家,每次画的同一个
作品也是会有差别的。
因为每个人在看待东西时会随着环境,时间,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又来看看相似的题材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展示图片法国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和意大利提香的《乡间音乐会》
这是两幅相似的题材,但是由于艺术家个人的特质不同,在表现相似题材是会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视线在画面中呈现,让观众产生不同程度的悬念,从而使作品在审美上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面貌。
我们看《草地上的午餐》在马奈的笔下,是裸体女子在观看着马奈呢还是马奈在观看裸体女子还是审美都不是。
而且在不远处的小河里,那看起来既在画中又不在画中洗澡的姑娘,她年轻的身体在葱茏草木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迷人。
我们再来看下书本第59页的这两幅雕塑作品《地中海》和《斜倚的女人体》。
法国雕塑家马约尔特别注重雕塑的体积感和形体的厚重感,造型语言概括简练,注重整体精神。
而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善于把不同的形体汇集在一起,赋予形象新的内涵。
我们认真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看看它们是如何展示艺术家的不同视线生:一个比较瘦美,另一个显得很粗犷。
师:这两件作品的题材都是女人体,但艺术家的“视线”也就是着眼点,或(主观处理方式)却很不相同。
马约尔的作品强调人体的丰满和健壮,而且有一种沉思内省的气质,他是借这样一位女性----母亲的形象来象征地中海,因为地中海也是西方文明的摇篮。
亨利.摩尔的作品更为抽象,基本上就是一种形体的组合,体块很有力度,此外还有一些原始雕塑的因素。
这种比较不一定要得出一致的结论,关键是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