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属性结构表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安排,自2011年底开始,以基于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为基础,通过开展补充调查和更新评价,形成了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更加精准地查清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从气候条件、地形状况、土壤状况、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等方面综合评定耕地质量等别,反映了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结构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总面积为13507.2万公顷(202609万亩)1,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7个省(区、市)采用的是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面积数;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13个省(区、市)采用的是2011年土地变更调查耕地面积数;海南省采用的是2009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耕地面积数。
15等最差。
其中以7-13等耕地为主,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78.5%(见表1)。
采用等别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等别总体偏低。
与平均质量等别相比,高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9等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39.8%,低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0-15等地占60.2%(见表1)。
表1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等别面积比例1 42.5万公顷(637 万亩)0.32 57.9万公顷(869万亩)0.43 113.4万公顷(1702万亩)0.84 171.4万公顷(2571万亩) 1.35 363.8万公顷(5457万亩) 2.76 888.4万公顷(13326万亩) 6.67 1134.5万公顷(17018万亩)8.48 1199.5万公顷(17992万亩)8.99 1410.6万公顷(21159万亩)10.410 1802.9万公顷(27044万亩)13.311 2038.1万公顷(30571万亩)15.112 1897.7万公顷(28465万亩)14.113 1117.4万公顷(16761万亩)8.314 759.6万公顷(11394万亩) 5.615 509.4万公顷(7642万亩) 3.8合计13507.2万公顷(202609万亩)100.0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成果汇交要求》(2017版)

附件3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成果汇交要求(2017版)根据《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标准》),结合各地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原有基本农田数据库成果汇交要求进行修订(调整内容见附录),内容如下:一、数据内容和数据格式以县为基本组织单元的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经省预检后,分批汇交到部,汇交材料应包括纸质的加盖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公章的报送公文1份和汇交资料清单1份、电子成果数据1份。
电子成果数据包括本批汇交的省级数据库建设文档、本批汇交的数据库成果及其数据库说明文档。
(一)省级数据库建设文档。
包括本批汇交的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成果报告(最后一批需对全省情况汇总)、数据库预检报告和汇交资料清单。
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成果报告说明本批汇交的基本农田数据库总体建设情况,包括本批汇交的市县名单、本批各市县数据库建设基本情况等等。
数据库预检报告说明省级对本批汇交的基本农田数据库成果的预检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处理方法等等。
汇交资料清单包含本批汇交的各市县资料文件的汇总列表。
各文件均采用PDF格式,命名为“省级行政区划代码(6位)+第XX(2位数字)批+文档类别.pdf”,其中“文档类别”可取“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成果报告”或“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预检报告”或“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汇交资料清单”。
(二)分县数据库成果及其说明文档。
分县的数据库成果按照《标准》的规定内容,以县为基本组织单元汇交,包括所属各县级基本农田数据库的空间要素、非空间要素和元数据等,具体参见《标准》中的数据库信息分类体系表和相关数据库结构定义。
数据库说明文档包括各县级数据库有关情况说明、数据库质量检查报告、数据库质量检查结果记录等。
1.数据库空间要素。
空间要素包括各县级基本农田矢量数据和栅格图数据。
县级基本农田矢量数据采用VCT格式或Shapefile格式或PGDB格式。
VCT格式文件名称按照《标准》规定的命名规则命名。
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80 80 40
80
80
40
60 60 20
60
60
20
10 10 10 10 10
100
0
0
0
0
0
90 90 90
90
90
95
70 70 60
70
70
80
50 50 40
50
50
60
10 10 10
10
10
100
0
0
0
0
0
90 90 90
90
90
95
70 80 80
80
70
90
50 60 70
60
条件(权重 0.14)、地形坡度(权重 0.09)和灌溉保证率(权重 0.20)。 1.4 确定耕地自然质量分
将各单项指标分值(fi)及其相应的权重值(Wi)相乘,并对所有选入的后评价指标的
计算值求和,计算整理后补充耕地的自然质量指数:
ån Wi ´ fi C = i=1
100
=(80*0.12+80*0.08+100*0.14+80*0.15+80*0.08+80*0.14+100*0.09+100*0.20)/100
40
20
壤土
10 10
10 10
90
100
0
0
0
0
粘土
80 80 60
80
90
60
砂土
70 70 60
60
60
70
砾质土
60 50 40
50
40
30
通体壤、壤/砂/壤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报告模板1(单片)

模板1:适用于单地块,且不能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上直接提取等级的项目。
目录1 项目概况 (1)2 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依据 (1)3 评定基础 (1)3.1 项目区分等指标权重 (1)3.2 项目区光温(气候)生产潜力 (1)3.3 二级区产量指数表 (2)3.4 确定补充耕地评定单元 (2)3.5 方法选择 (2)3.6评定步骤 (4)4评定结果 (5)附图1 (6)1 项目概况⑴项目名称为:利川市地方投资柏杨坝镇王海坝低丘岗地改造项目。
⑵项目批复为:恩施州国土资文[2012]187号。
⑶项目区的位置:柏杨坝镇王海坝村。
⑷项目建设规模:39.66公顷;新增耕地地类及面积:旱地38.57公顷。
2 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依据⑴《国土资源部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⑵《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⑶《农用地定级规程》(GB/T 28405-2012);⑷《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技术手册》;3 评定基础3.1 项目区分等指标权重根据利川市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反映,分等因素和权重如下表:表3-1. 利川市新增耕地分等因素体系及其权重3.2 项目区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根据《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附录中可以查到,项目区所在的利川市指定中稻为基准作物,指定作物为早稻、晚稻,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如下表:表3-2. 利川市各指定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最大单产、产量比系数3.3 二级区产量指数表根据《有关的数据以及下发的参照系数,可以查得项目区所在湖北省二级区的两种指定作物的最高产量、产量比系数和最大“产量-成本”指数。
项目区所在二级区利川市指标区指定作物的最高产量、产量比系数和最大“产量-成本”指数,如下表所示:表3-3. 最高产量、产量比系数、最大“产量-成本”指数表3.4 确定补充耕地评定单元根据土地整理项目竣工验收图件和坐标文件,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地类图斑中确定出整治项目范围图斑。
补充耕地质量评定验收工作报告_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报告 精品

江苏省通州区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报告南通市国土资源局通州分局江苏金宁达不动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二〇一二年十二月目录一、工作背景 (1)二、工作依据 (1)三、工作目标与任务 (2)(一)工作目标 (2)(二)工作任务 (2)四、工作思路与原则 (3)(一)工作思路 (3)(二)工作原则 (3)五、工作组织 (4)(一)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 (4)(二)组织项目实施 (4)六、工作程序与过程 (5)(一)工作准备 (5)(二)外业调查资料收集 (7)(三)内业数据处理 (10)(四)征求意见与补充完善阶段 (11)(五)预检与验收 (11)(六)成果整理归档 (11)七、成果说明 (11)(一)报告成果 (11)(二)图件成果 (11)(三)表格成果 (12)(四)数据库成果 (12)(五)其他成果 (12)八、工作经验与体会 (12)(一)严格遵循《规程》和《实施方案》是搞好耕地质量评价的关键 (12)(二)领导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配合是搞好耕地质量评价的保证 (12)(三)建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是搞好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 (13)(四)收集充足、可靠的基础资料是搞好耕地质量评价的前提 (13)(五)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是搞好耕地质量评价工作的重要手段 (13)(六)广泛征询各方面意见是提高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实用性的有效途径 (13)一、工作背景以全国土地二次调查成果为基础,开展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评定与更新,逐步建立耕地质量等级监测体系是《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规划》(国土资发[2011]98号)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此,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部署开展2011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与年度变更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1]1115号),部署开展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与年度变更试点工作,通知要求各省以农用地分等工作成果为基础,通过开展相关补充调查,更新有关资料数据,形成全国31个省(县、市)与最新土地调查成果一致的耕地质量等级成果,今后每6年或10年全面更新一次。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培训教材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二〇一四年六月目录一、土地整治耕地及其质量特点 (1)(一)土地整治耕地特点 (1)(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变化过程与特点 (1)二、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定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3)(一)理论基础 (3)(二)政策及技术依据 (4)三、工作目标及内容 (5)(一)工作对象 (5)(二)工作目标 (5)(三)工作组织 (5)(四)工作程序 (6)(五)工作费用 (7)四、评定方法 (8)(一)评定原则 (8)(二)评定方法 (9)五、评定步骤 (10)(一)收集资料 (10)(二)评定底图确定 (11)(三)评定单元划分 (11)(四)确定基本参数和评定因素 (12)(五)外业调查 (13)(六)数据获取 (14)(七)等别计算 (14)(八)结果校验 (17)六、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确定 (18)七、成果编制 (19)八、成果应用 (20)(一)信息报备 (20)(二)年度更新 (20)九、其他事项 (20)附件1:X省X县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因素调查表 (22)附件2:补充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报告 (24)附件3:31 个省(区、市)国家级等别指数转换规则 (27)附件4:评定案例 (28)案例一、湖南省醴陵市大障镇新联村补充耕地项目 (28)案例二、浙江省常山县天马镇占家山村段家等低丘缓坡土地开发项目 (34)案例三、浙江省松阳县林村林场大坪垦造耕地项目耕地 (36)案例四、河南省新郑市耕地质量建设区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39)案例五、土地开发复垦项目耕地质量监测评定 (52)一、土地整治耕地及其质量特点(一)土地整治耕地特点1.原有耕地与新增耕地并存,土壤结构均受到人为干扰土地整治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三个方面,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以新增耕地为主,土地整理以原有耕地质量提升为主。
土地整治既包括新增耕地,也有原有耕地的质量提升。
土地整治过程中,项目区的土壤结构均受到人为干扰,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土地整治及项目完成后的一定时期内对农作物和植被生长会造成一定影响。
莱山区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报告

山东省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项目山东省莱山区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工作报告烟台市国土资源局莱山分局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一、分等成果补充完善目的意义 (1)(一)目的 (1)(二)意义 (1)二、任务来源和工作依据 (3)(一)任务来源 (3)(二)工作依据 (3)三、分等成果补充完善工作任务 (5)四、分等成果补充完善工作对象与范围 (6)五、已有工作总结 (7)六、基础数据的来源与年份 (9)七、工作程序与过程 (10)(一)工作准备 (10)(二)资料收集与整理 (11)(三)外业补充调查 (12)(四)数据处理 (13)(五)质量检查 (13)(六)成果整理 (14)八、分等结果摘要 (15)九、提交成果 (16)(一)文字成果 (16)(二)图件成果 (16)(三)数据表格成果 (16)(四)数据库成果 (16)(五)基础资料汇编 (17)十、工作特点 (18)(一)实用性 (18)(二)综合性 (18)十一、与其他相关工作的衔接情况 (19)(一)与上轮成果的衔接 (19)(二)与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衔接 (19)(三)与农业、水利部门的衔接 (19)十二、人员组织方式 (20)(一)组织领导 (20)(二)人员构成 (21)十三、成果应用及建议 (22)(一)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22)(二)为基本农田划定与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22)(三)为产能核算提供技术支撑 (22)(四)是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重要指标 (22)(五)为土地整治提供依据 (22)(六)提高了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 (23)(七)相关建议 (23)十四、工作经验与体会 (24)(一)领导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搞好该项工作的关键 (24)(二)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是顺利实施该任务的基础 (24)(三)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是搞好该项工作的保障 (25)一、分等成果补充完善目的意义(一)目的以原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通过开展基于最新土地调查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工作,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相衔接,形成最新的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并逐步建立耕地质量等级定期调查评价制度、耕地质量等级年度报告制度。
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80 80 40
80
80
40
60 60 20
60
60
20
10 10 10 10 10
100
0
0
0
0
0
90 90 90
90
90
95
70 70 60
70
70
80
50 50 40
50
50
60
10 10 10
10
10
100
0
0
0
0
0
90 90 90
90
90
95
70 80 80
80
70
90
50 60 70
60
å R2 = Rij = R玉米 + R油菜 =2710.33
1.6 确定耕地利用等指数 (1)计算耕地土地利用系数 根据四川省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查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利用系数等值线图(从数据库中
获取,利用等除以自然等),得水田分等单元所在等值区的综合土地利用系数为 0.78。 (2)计算耕地利用等指数 按综合土地利用系数,由下式计算:
经计算,C 值为 0.886。 1.5 确定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各分等单元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为该单元的自然质量分与有灌溉条件下光温生
产潜力指数 aij(或无灌溉条件下气候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三者的乘积。 (1)查四川省主要作物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表,确定该耕地分等单元的光温生
产潜力指数水稻为 1227,油菜为 451,玉米为(气候生产潜力)1612。 (2)产量比系数是以国家指定的基准作物为基础,按当地各种作物单位面积实际产量
2800≤N<3000 2600≤N<2800 2400≤N<2600 2200≤N<2400 2000≤N<2200 1800≤N<2000 1600≤N<1800 1400≤N<16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等指数
FDZS
Float
5
0
必填
85
自然质量等别
ZRZLD
Float
2
0
必填
86
利用等别
LYD
Float
2
0
必填
87
等别
DB
Float
2
0
必填
88
国家级自然质量等指数
GJJZRZLZS
Float
5
0
必填
89
国家级利用等指数
GJJLYDZS
Float
5
0
必填
90
国家级分等指数
GJJFDZS
Float
DXPDSX
Char
20
必填
21
地表岩石露头度属性
DBYSSX
Char
20
22
有效土层厚度属性
TCHDSX
Char
20
23
表层土壤质地属性
TRZDSX
Char
20
必填
24
土壤有机质含量属性
YJZSX
Char
20
必填
25
土壤PH值属性
PHSX
Char
20
必填
26
灌溉保证率属性
GGBZSX
Char
20
必填
3级砂土
70
4级砾质土
40
土壤有机质含量
1级≥4%
100
2级4%~3%
90
3级3%~2%
80
4级2%~1%
70
5级1%~%
60
6级<%
50
土壤PH值
TCHD1
Float
3
0
35
表层土壤质地1分值
TRZD1
Float
3
0
必填
36
土壤有机质含量1分值
YJZ1
Float
3
0
必填
37
土壤PH值1分值
PH1
Float
3
0
必填
38
灌溉保证率1分值
GGBZ1
Float
3
0
必填
39
剖面构型1分值
PMGX1
Float
3
0
40
盐渍化程度1分值
YZH1
Float
3
0
3
0
55
灌溉保证率2分值
GGBZ2
Float
3
0
56
剖面构型2分值
PMGX2
Float
3
0
57
盐渍化程度2分值
YZH2
Float
3
0
58
灌溉水源2分值
GGSY2
Float
3
0
59
排水条件2分值
PSTJ2
Float
3
0
60
生产潜力2
SCQL2
Float
5
0
61
产量比系数2
CLBXS2
Float
5
3
62
耕地质量等别评价采用“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记分规则表,使用0~100分的封闭区间体系,最优的条件取值100。项目所在皋兰县“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质量分”记分规则如表3-2所示。
表3-2皋兰县分等因素分级与记分规则
分等因素
级别
小麦分值
地形坡度
1级<2o
100
2级2o~6o
90
3级6o~15o
60
TRZD3
Float
3
0
70
土壤有机质含量3分值
YJZ3
Float
3
0
71
土壤PH值3分值
PH3
Float
3
0
72
灌溉保证率3分值
GGBZ3
Float
3
0
73
剖面构型3分值
PMGX3
Float
3
0
74
盐渍化程度3分值
YZH3
Float
3
0
75
灌溉水源3分值
GGSY3
Float
3
0
76
排水条件3分值
PSTJ3
5
0
必填
91
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
GJJZRZLD
Float
2
0
必填
92
国家级利用等别
GJJLYD
Float
2
0
必填
93
国家级等别
GJJDB
Float
2
0
必填
94
分等单元耕地面积
DYGDMJ
Float
15
2
必填,公顷
注:作物名称按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青稞、棉花、黄豆顺序依次填写
分等因素分级与计分规则
48
作物2名称
ZWMC2
Char
20
49
地形坡度2分值
DXPD2
Float
3
0
50
地表岩石露头度2分值
DBYS2
Float
3
0
51
有效土层厚度2分值
TCHD2
Float
3
0
52
表层土壤质地2分值
TRZD2
Float
3
0
53
土壤有机质含量2分值
YJZ2
Float
3
0
54
土壤PH值2分值
PH2
Float
Float
15
2
平方米
14
零星地物面积
LXDWMJ
Float
15
2
平方米
15
扣除地类面积
TKMJ
Float
15
2
平方米
16
图斑地类面积
TBDLMJ
Float
152必填,平方米源自17座落乡镇名称XZMC
Char
20
必填
18
分等单元编号
FDDYBH
Char
16
必填
19
指标区
名称
ZBQMC
Char
30
20
地形坡度属性
41
灌溉水源1分值
GGSY1
Float
3
0
42
排水条件1分值
PSTJ1
Float
3
0
43
生产潜力1
SCQL1
Float
5
0
必填
44
产量比系数1
CLBXS1
Float
5
3
必填
45
自然质量分1
ZRZLF1
Float
5
3
必填
46
利用系数1
LYXS1
Float
6
4
必填
47
经济系数1
JJXS1
Float
6
4
必填
60
必填
6
座落单位代码
ZLDWDM
Char
19
必填
7
座落单位名称
ZLDWMC
Char
60
必填
8
耕地类型
GDLX
Char
2
9
扣除类型
KCLX
Char
2
10
扣除地类编码
KCDLBM
Char
4
11
扣除地类系数
TKXS
Float
8
5
12
图斑面积
TBMJ
Float
15
2
必填,平方米
13
线状地物面积
XZDWMJ
Float
3
0
77
生产潜力3
SCQL3
Float
5
0
78
产量比系数3
CLBXS3
Float
5
3
79
自然质量分3
ZRZLF3
Float
5
3
80
利用系数3
LYXS3
Float
6
4
81
经济系数3
JJXS3
Float
6
4
82
自然质量等指数
ZRZLZS
Float
5
0
必填
83
利用等指数
LYDZS
Float
5
0
必填
自然质量分2
ZRZLF2
Float
5
3
63
利用系数2
LYXS2
Float
6
4
64
经济系数2
JJXS2
Float
6
4
65
作物3名称
ZWMC3
Char
20
66
地形坡度3分值
DXPD3
Float
3
0
67
地表岩石露头度3分值
DBYS3
Float
3
0
68
有效土层厚度3分值
TCHD3
Float
3
0
69
表层土壤质地3分值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属性结构表
耕地质量等级成果补充完善数据库属性结构表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代码
字段类型
字段长度
小数位数
备注
1
地类编码
DLBM
Char
4
必填
2
地类名称
DLMC
Ch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