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三国演义》是由明朝小说家罗贯中所写。
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矛盾斗争为主线,最后由晋统一全国,国家重归统一。
小说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军事政治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不乏严密精巧。
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形象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复杂,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连贯。
以蜀汉为中心,以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利益冲突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的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详略得当,一气呵成。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在于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三国演义》小说最善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知道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武力和实力的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
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政治军事活动最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的有张有弛,缓急相间。
例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合作,诸葛亮的借东风、草船借箭,周瑜的内心变化,曹操的试探,周瑜的内心变化。
全书共写了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写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太凄惨。
《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400多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
各类人物各具个性。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某个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基本原则。
三国演义评论赏析

三国演义评论赏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为主题,对其进行评论赏析,探讨其价值所在。
首先,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为背景,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戏剧性。
读者在阅读中不仅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还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这也是三国演义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的写照,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三国演义以丰富的人物形象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在这部小说中,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豪杰和奸诈狡猾的反派角色,其中包括了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等一大批历史上的名人。
这些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有的忠义仁勇,有的阴险奸诈,有的智勇双全,有的仁德之士,有的奸诈小人,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关羽的义气、张飞的勇猛、曹操的权谋、孙权的智慧等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不仅为故事增添了色彩,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使得他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想冲击,增加了阅读的乐趣和吸引力。
再次,三国演义以精彩的情节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演绎和虚构,编织出了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包括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一系列经典情节。
这些情节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还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感染力,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和精神震撼。
其中,赤壁之战的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三国演义》鉴赏

《三国演义》鉴赏综合评价《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
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1.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
全书描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运用夸张、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小说在刻画人物时,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其思想性格。
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语言描写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2.小说擅长描述战争。
全书描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精彩。
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变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三国演义》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
这可能是受到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
二是想象、夸张有时不合情理。
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种评价是很中肯的。
形象分析司马懿司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绷僦胀泄拢?委以重任。
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曹芳时代,司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子所谓的“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不过司马懿的轻轻一击。
人常说“乱世出英雄”,天下大乱,社会不按常规运转,机会就出乎意料地来了。
司马懿在当时就是乱世中的一位英雄,被名士杨俊誉为“非常之器”。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创作。
作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塑造了大量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复杂而精彩的三国时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赏析: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人物形象刻画的深入以及思想哲理的内涵。
首先,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十分精彩,充满了紧张和激烈的冲突。
从董卓之乱开始,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长坂坡之战等一系列战役,故事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紧张感。
这些战役展现了各方势力的勾心斗角,巧妙地描绘了各个人物的智勇和谋略。
同时,故事中的背叛、权谋、婚姻纠纷等情节也为整个故事增加了许多曲折和引人入胜的元素。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深入骨髓,栩栩如生。
著名的诸葛亮被塑造成了智勇双全、谋略过人的形象,他出生贫寒却能在乱世中为国家尽忠,并以卓越的智慧辅佐刘备,被尊称为“卧龙”。
曹操则是一个集权谋、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于一身的政治家。
关羽、张飞、刘备等人物也各有特色,展现了各自的英雄气概和忠诚信仰。
这些人物形象的精彩刻画,使得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到他们的品质、气质和内心的世界。
最后,三国演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
作者通过描绘纷乱的乱世,以及人物之间的斗争、婚姻等情节,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忠诚与背叛的问题。
例如,在三国演义中,看似英勇无畏的英雄们,也有诸多背叛与欺骗。
同时,通过刻画各个人物的形象和行为,作者也反映了对个人品格、忠诚与义务的思考。
这些思想哲理在整个作品中体现得深入而细腻,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它不仅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精彩有趣,而且在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思想哲理的表达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无论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反思,还是对人性的探讨,三国演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一环。
三国演义赏析(14篇)

三国演义赏析(14篇)三国演义赏析(14篇)三国演义赏析11 关羽原文:操曰:“河北人马,如此雄壮!” 关公曰:“以吾关之如土鸡瓦犬尔。
”操又指曰:“麾盖之下,绣袍金甲,持刀立马者,乃颜良也。
”关公举目一望,谓操曰:“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操曰:“未可轻视。
”关公起身曰:“某虽不才,愿去万军中取其首级,来献丞相。
”评论:这段话描写关羽雄视天下的英雄气概,言语中带有讥讽之色,也带有好强的一面,以及刘备收降马超后关羽之其勇武过人欲何其比试也说明了这一点关羽雄霸天下武艺绝伦原文:公沉吟曰:“汝说我有三罪,欲我如何?”辽曰:“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则必死;徒死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却打听刘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
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
”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
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
”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
愿闻三事。
”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评论:此段描写关羽土山约三事的故事,所谓人无信不立,这段注重表现了关羽忠义之气义薄云天原文: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
”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
”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
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
《三国演义》历史背景介绍及名句赏析

《三国演义》历史背景介绍及名句赏析一、历史背景介绍1. 东汉末年的动荡和分裂在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内乱不断,社会秩序逐渐瓦解。
各地军阀割据成为常态,国家权力中心失去了有效控制能力。
2. 董卓之乱和王室灭亡董卓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军阀,在东汉末期崛起并控制了中央政权。
他专横跋扈、肆意排除异己,引发了广泛的反对声音,并最终导致了王室灭亡。
3. 高士退隐与英雄崛起在这个动荡时期,许多有志之士纷纷离开政治舞台,选择隐居山林或归隐故国。
然而,也有一些人站出来领导反抗董卓以及其他军阀的斗争,展现出非凡的智谋和领导才能。
二、《三国演义》名句赏析1. "天下大事,当以稳为先" - 诸葛亮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他是刘备的重要谋臣,以智谋和才能闻名于世。
这句名言强调了在乱世中稳定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稳定局势才能实现天下大事。
2.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 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角色之一。
这句名言反映了他坚决维护自己权力和地位的决心,表达了他对夺取胜利不计牺牲的冷酷态度。
3. "忍辱负重,发奋图强" - 关羽关羽是刘备麾下最为忠诚和勇猛的将领之一,在《三国演义》中深受人们喜爱。
这句名言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保持耐心与毅力,并积极寻求机会恢复雄风的精神。
总结《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通过描绘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和各类英雄人物,展现了封建王朝的衰落与新兴势力的崛起。
同时,其中名句所蕴含的智慧和勇气也诠释了中国文化中追求稳定、坚韧、坚持正义等核心价值观。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赏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古典小说
第一部”。
这部小说以三国鼎立时期为背景,描写了诸葛亮、
曹操、孙权三位大将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历史,以及他们的英雄事迹。
《三国演义》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文字描写和丰富的历史内容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小说中描写的诸葛亮、曹操、孙权三位大将,他们的智慧、勇气、忠贞精神令人敬仰。
诸葛亮以其高超的军事智慧和极富战略眼光,带领蜀汉军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他的智慧也被后世所传颂。
曹操以其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能力,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统治,他的政治才能被后世所敬仰。
孙权以其坚毅的政治头脑和坚韧的毅力,维护了汉室的继承,他的忠贞精神也被后世所敬仰。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
它以其丰富的历史内容和精彩的文学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斗争和军事历史,表达了中国古代英雄的忠贞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国演义语言精炼赏析

三国演义语言精炼赏析《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部不可替代的传世巨作。
它独具创意,情节曲折,展现出三国时期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生动形象。
语言精炼无冗赘,贴近人心。
接下来,我们分步骤赏析《三国演义》语言精髓。
首先,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
文中用于形容人物形象的语言精妙绝伦,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就能展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行为举止等方面。
例如,曹操“目光炯炯有神”“面若冠玉,唇若涂脂,不脱冠、不解带”;关羽“白马银铠,手执青龙偃月刀,英姿飒爽”;张飞“面黑须重,阔面阔口,身长八尺”等等。
这些短小而形象的句子,让读者一眼就能认识到人物的外在形象或内在性格。
其次,是表现情节的语言。
《三国演义》涉及众多的历史事件和轶事,而它的语言极富戏剧性和叙事性,让读者如同置身于那个时代,经历着那些波澜壮阔的情节。
比如,“庞统一身穿白绸子弦鞋,戴个彩缨子瓢,徐步慢行,小心谨慎,生怕打翻了那路上的小河堤,真是惶惶如丧家之犬。
”这个句子把庞统在接近危险时的惶恐神态生动地展现出来。
还有一句话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句:“一日曹操,赏罚若神。
”它表现出曹操宽容爱民却又铁面无私的统治风格。
最后,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
《三国演义》中不仅有着热血沸腾的战斗情节,还有咫尺天涯的爱情故事和忠心耿耿的义气兄弟情。
其中的语言也是惊心动魄,让人动容。
比如,卧龙逃离了当时的主公刘备,寄身于周瑜的寨子,周瑜问他为何离开主公,钟会若有所思地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夫何人非有过?”综上所述,《三国演义》是语言精炼而独具特色的一部古典小说。
无论是描写人物形象、叙述情节,还是表达思想感情,作者用了许多简单却生动的语言,把原本繁杂的历史事件和艰深的哲学思想用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让它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是文学群体众多、流派纷呈。明代文人的 结合,改变了过去以围绕或追随某些大家组成一 个圈子的模式,形成以主张相结合的风气,比如 台阁体、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公安派、竟 陵派、吴江派、临川派、复社、几社等等,其中 有诗文流派,也有戏曲流派。
三是许多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作 家队伍有所扩大。正由于大批的下层文人进入文 坛,雅文学(诗词散文)与俗文学(戏曲小说) 出现了空前的融合。
2、人物出场艺术:
“画家三染”法: 在人物正式出场之前,层层烘托,反复渲染,
让人物“千呼万唤始出来”,人物特点在出场前 的烘托渲染中东云现鳞,西云现爪;正式登场后, 作者在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本特 点在虚实相映中得到更鲜明的体现。
3、写法上的 “犯中见避” 所谓“犯”,就是小说后边又写到了与前边
帝业并击败曹操夺得汉中 曹操击败马超稳固后方 孙权夺回荆州同时在夷陵之战大败刘备 ;南征北战 主要是诸葛亮七擒孟获 六出祁山 九伐中原 ▪ 第四部分,116-120 三分归晋 司马氏一统天下
思想倾向: 第一,极力突出拥刘反曹倾向。 第二,强调建立在“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基础上的“义”。 第三,十分崇尚智慧。
关于版本
最早刻本为嘉靖本。
毛 本(毛纶、毛宗岗父子) 清初人,康熙刻本,辨证 史实,增删文字,更换论赞,改单句回目为偶句,定书 名为《三国演义》,删削对曹操赞赏性评价,增补诋毁 性文字。
平话
嘉靖本
毛本
桃园结义 祭天地桃园结义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 英雄首立功
▪ 史书与讲史的结合的成书特点,具体表现在: ▪ 1、接受正史影响,又不废民间传闻,反映了儒
家传统文化和市民江湖文化的碰撞和融汇:既提 倡忠孝节义,又渗透向往平等、追求发迹、强调 江湖义气的市井细民情感。
▪ 2、取材方面,事件框架、人物行状大体与史书 相符,又吸收了一定的民间传说,形成“七实三 虚”的格局。
▪ 3、次要人物据史料呈历史剪影,体现理性的文 学精神;主要人物则渲染虚构,充满浪漫激情, 有些近乎“半神半人”。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明代社会有着与其他朝代不同的特点 : 第一,政治黑暗,强化君主独裁。朱元璋建
立起明王朝后,一人独揽朝政大权,为巩固皇权, 特别设立了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组织,对全国 官吏乃至全国百姓都实行监视,稍有越轨,便遭 严惩,一人犯法,株连九族。对有功大臣也不例 外,实行恐怖统治。
第二,在思想领域里,明代皇帝极力鼓吹程 朱理学,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八股文成为科 举考试的唯一选择,从而钳制人们的思想。
第三,明代的商品经济极为发达,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萌芽破土而出。一个数量庞大的市民 阶层跻身于社会,他们有着特殊的思想意识与价 值观念,务实、重利、开放,较少僵化的思想, 成为不同于士、农的一个新群体。
明代文学有以下特色: 一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不断提高,
各类创作呈现百花争艳、全面繁荣的局面。 A、其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
四是追求文学的独立性和主体性,把情感作 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要求文 学表达真情、肯定自我,以实现对个体意识和欲 望的表达。
一、关于“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第一 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 小说。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 将争战兴废、朝廷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 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 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另外,文言小说的创作较前代也有新的变化。
B、戏曲方面,杂剧、传奇,昆曲和地方戏, 相互争奇斗艳,涌现了大批的著名作家与作品, 在元代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个高潮。 明代戏曲的主流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 明中叶三大传奇,即《宝剑记》、《鸣凤记》和 《浣纱记》的出现,标志着传奇的繁荣时期的到 来。
二、《三国演义》的成书与版本 1、史册与讲史的结合。
A、陈寿《三国志》与裴注为基本史料; B、《后汉书》、《资治通鉴》(编年)影响成 书; C、朱熹《通鉴纲目》改蜀汉编年,“尊刘贬曹” 倾向对《演义》的影响; D、《世说新语》中的三国故事;
2、隋以来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 元代的《三国志平话》 金元以来大量的三国戏
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对中国文学作出了最为 宝贵的贡献:
一方面使宋元出现的长篇小说萌芽发展、壮大、成 熟,另一方面又在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造,所谓“四大 奇书”,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金瓶梅》,都是在明代最后完成的不朽杰作。
由宋元话本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短篇小说, 在明代中后期,也出现了一个鼎盛局面,冯梦龙的“三 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 言》)、凌濛初的“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二 刻拍案惊奇》)成为这方面的代表。
▪ 第四,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三国演义》的语言与《水浒传》等小说是不同 的,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 有不少文言成分。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
刘玄德三顾茅庐
艺术特色 1、虚实关系的恰当处理: 虚实关系,即作者的想象与历史事实的关系。
如果过分拘泥于历史记载,故事就不会生动,人 物形象也不会鲜明;反之,如果不顾历史记载而 胡编乱造,则成了“戏说”,不再是历史演义。
类似的故事,类似的事件;所谓“避”,就是作 者能从类似的故事、事件中写出不同的特点来。
▪ 4、《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 为嘉靖本作序的庸愚子(蒋大器)评:“文 不甚深,言不甚俗”,采用与生活有一定距离的 浅近的半文半白的近文言,具有优美、典雅、精 炼的特点。
▪ 4、语言方面,既继承了史书的简洁明快,隽永 传神,又吸收了民间文学的粗犷泼辣,通俗生动, 从而形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风格。
▪ 结构 ▪ 第一部分,1-33回 群雄逐鹿 写的是东汉末年 群雄
并起 相互割据的局面 一直到官渡结束 ▪ 第二部分,34-50回 赤壁之战 写的是孙刘联军击败
曹操为三分天下奠定基础 ▪ 第三部分,51-115回 三足鼎立 赤壁后刘备入蜀成就
▪ 艺术成就 ▪ 首先,既尊重历史,又不受史实限制的“七三”
实虚比例关系,开创了历史演义的体式范例, 影响了后代所有的同类小说的创作体式。
▪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 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并通过夸张、对 比、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端。
▪ 第三,叙事结构上,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 斗争为主线,精心结构无数的故事,虽事件复杂, 却不琐碎支离,有曲折变化,然脉络分明,构成 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