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合集下载

深圳福田红树林概况

深圳福田红树林概况

深圳福田红树林概况: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是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是全国唯一位于城市内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创建于1984年4月,1988年5月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茂密的红树林东起新州河口,西至深圳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曲线长约9km,红树林北面是基围鱼塘,芦丛水洼,南面是广阔的海岸滩涂,三者共同构成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约368公顷,是我国重要的湿地之一。

福田红树林被称为深圳的“绿色瑰宝”。

福田红树林的动植物:福田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共有鸟类189种,其中卷羽鹈鹕、黑脸琵鹭、小青脚鹬、黑嘴鸥、白肩雕、褐翅鸦鹃等23种为珍稀濒危物种,每年有10万只以上的侯鸟在此歇脚“加油”或过冬;福田红树林湿地有高等植物67种,其中红树植物13科22种,主要是秋茄、木榄、桐花树、白骨壤、海桑等。

红树林种类主要有两种真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桐花树、秋茄、木榄、海漆、白骨壤;半红树植物:银叶树、老鼠勒。

有相当丰富的底栖生物,如鱼、虾、蟹、贝、螺、沙蚕等;此外还有种类繁多的藻类、昆虫、两栖及爬行类和其它动植物资源。

福田红树林生态面临的问题:我国的红树林遭受如此严重的围垦砍伐破坏,而且还在继续遭受破坏,除了少数破坏红树林事件是由于管理不严,被群众的围垦养殖等活动破坏外,大量的还是当地政府的行为。

这就不能简单地用环保意识差、对红树林生态系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或法制观念不强等原因来解释。

而是有更深刻的原因急功近利,经济利益的驱动。

红树林保护对策:目前,我国已建立7个省级以上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保护红树林约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一半,并成立了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红树林保护、科研与管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禁止砍伐红树林和在红树林分布区毁林挖塘、围堤、采砂`取土及其他毁坏红树林的行为;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利用各级媒体广泛宣传保护红树林湿地的重要性,使公众了解红树林的价值和效益,提高自觉保护意识;加大对红树林的科研投入,积极开展红树林湿地研究;加强对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的治理;在保护好现有红树林资源的基础上,加速乔木型红树林的推广造林;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更好地促进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

深圳红树林公园简介

深圳红树林公园简介
福田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深圳湾新洲路与福荣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叉口旁
深圳市 福田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位于深圳湾北东岸深圳河口的福田红树林自 然保护区1984年正式创建,1988年定为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
深圳红树林是我国面积最小的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深圳湾畔,是以红树科植物 为主组成的海洋木本植物群落, 因树干呈淡红色而得名。
这里也是深圳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年 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在未来的发展中,深圳市将继续加大对深圳 红树林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为市民和游客提 供一个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
谢谢大家 观看
深圳红树林拥有广阔的湿地,包括红树林、 滩涂、浅海等多种生态系统。
红树林是一种独特的植被类型,生长在沿海 滩涂上,具有防风固沙、净化海水的作用。 这里的红树林生长茂盛,形成了壮丽的景观。
在深圳红树林,你还可以看到丰富的动物资 源。这里有各种鸟类、鱼类、贝类等水生生 物。
以及各种昆虫、爬行动物等陆生生物。这些 生物在红树林的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形成 了一个和谐的自然生态圈。

红树林 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技术指南

红树林 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技术指南

红树林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技术指南红树林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它们分布在潮间带和河口等特定的环境中,对维护海岸线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压力,主要包括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套完善的红树林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技术指南至关重要。

一、红树林生态系统概述红树林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河口、潮间带和海岸线。

其独特性在于能够耐受盐分的环境,树木通常以海水为主要的滋养来源。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维持水体生态平衡、提供食物链的关键环节、保护海岸线不受侵蚀、提供鱼类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等。

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压力与挑战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气候变化的加剧,红树林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主要的压力包括:1. 抢占开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红树林地区被大规模开发和抢占,导致红树林生境的破坏和减少。

2. 河流污染: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的水体污染也直接影响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3.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都给红树林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三、红树林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性建立红树林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监测和评估,及时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2. 可持续发展: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对维护当地的渔业、旅游业和生态观光业等行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平衡:红树林生态系统对维护水体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预警监测和评估,可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四、红树林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技术指南根据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一套完善的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技术指南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技术指南应包括以下内容:1. 监测指标和方法: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进行明确定义,并提出相应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文 章编 号 : 0 0— 4 3 2 1 ) 3 0 8 0 10 56 (0 0 0 — 0 6— 6
深圳 福 田红树 林 鸟类 自然保 护 区生态 服 务 功 能价 值 评 估
王 燕 王 艳 , , 李韶 山 , 孙儒泳
(. 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5 03 ; . 16 1 2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 广东广州 5 0 3 ) 1 2 6
港米 埔湿地 隔水 相望 , 中 国惟一 位 于城市 边 缘 的 是 面积最 小的红树林 保 护 区. 南亚 热带 海洋 性季 风 属 气候 , 均温度 2 .℃ , 年平 25 年降水 量 1 2 l1该保 7n . 9 n
护区东起深圳河 口 皇岗, 西至车公庙 , 北达广深高速
公 路 , 到海滩外 5 1k 南 . m处 , 总面积为 3 7 6 m , 6 .4h 2
关键词 : 红树林 湿地 ;生态服务功能 ; 价值评估 ;深圳福 田红树林 鸟类自然保护 区
中 图分 类 号 : 18 Q 4 文献 标 志码 : A
红树林湿地 是热 带 、 亚热 带海 岸 湿地 生态 系统 的重要类型 , 是具有 重要生态 意义 的海岸 生境 , 能直 接 或间接地为人 类 提供 各种 生态 服务 功 能¨ . 9 7 1 9 年 , C S A Z 等人 对 全 球 1 生 态 系统 服 在 O T NA 6种 务功能价值 进行 的评估 中 , 红树林 位列 第 4, 明红 说
作者简介 : 王燕( 95 ) 女, 18一 , 云南昆明人 , 华南师范大学 20 级博士研究生 ,m lm i a ̄a@16 cr; 09 E i : a—w n n 2 .o 李韶山( 97 ) 男 , l n 1 6一 , 安徽芜湖

数学建模A题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模型

数学建模A题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模型

三.问题分析
问题一: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因子众多, 主要包括生物因子(群落的演替, 外来物种影响,虫害等)和非生物因子(水质,大气,噪声等),它们之间的关 系复杂。因此我们利用 BP 神经网络模型对其进行研究,在选取数据评价指标时应 遵循以下原则: a 评价指标要能真实反映该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特征; b 评价指标应是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主要因素;c 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 d 评价指标应符合简单、实用原则。 问题二: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某一个影响因素,经过思考,我们 选择研究水质中重金属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对此进行预测分析。
一.研究背景
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深圳湾北岸,区域范围在北纬 22°30’ 22°32’,东经 113°56’ - 114°3’之间,总面积 3.68 平方公里,是我国面 积最小的红树林保护区,也是我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由红树植物、其它陆地植被、鸟类、两栖爬行动物、昆 虫、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等生物以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大气、海水等环境要素 共同组成,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发挥生态功能。 福田自然保护区现余 3.68 公顷,主要由红树林、基围鱼塘、滩涂、河流、陆 地和海域等类型构成,其中红树林占面积最大。红树林大多呈带状分部,群落外 貌比较简单,为灌木或小乔木林,林冠较为整齐,一般高 4“m。红树植物主要有 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igueragymnnorrhiza)、桐花树似 egicerascorn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marina)、老鼠颔 (Acanthusilicifolius)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主要集中在基围鱼塘,浮游植物 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的藻类占比例较高,浮游动 物主要以原生动物(Protozoa)、轮虫(Rotifera)、枝角类(Cladocera)和桡足类 (Copepoda)为主。底栖动物主要生活在红树林下碎屑和滩涂中,主要为甲壳动物 (Crustacean)、软体动物(Mollusks)和弹涂鱼(Mudskipper)。鸟类中以陆鸟为主, 最常见的陆鸟有 5 目 19 科 55 种。 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 30 多年时间里,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受城市扩张 和环境污染影响较为严重,红树林湿地面积不断缩减,滩涂淤积导致海床升高、 高楼林立阻断鸟类迁飞通道、水环境污染导致鱼虾死亡、外来物种海桑疯狂扩散 已然构成生物入侵、虫害频繁爆发导致红树植物白骨壤不能自然繁殖等生态问题 日益突出,整个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自我调节与更新能力以及对外 部胁迫的恢复能力等方面,均呈现出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征兆。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在众多因素中,我们 选取了对大气,水质,噪声,浮游植物,虫害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判定指标的研究 来构建红树林的生态系统框架。 对大气,水质,噪声,浮游生物,虫害进行分析评价,该评价分两步进行。 首先用 BP 网络分别对大气,水质,噪声,浮游生物,虫害五类环境作一级 B 一 P 评价。 其次将这五类环境分别视作综合环境的 5 个因子,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作 二级 B 一 P 评价。本文城市综合环境质量评价实例的因子监测资料来源于网络, 见表 1-1,按《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及有关参考标准》[1],这些环境因子分级标准 亦如表 1-1 所示。 用于环境质量评价的 B 一 P 网络[2][3],可采用具有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层 扣一个输出层的 3 层网络结构。 各层具有多个节点,每相邻两层节点之间单方向互 连,如图 1-1 所示。 B 一 P 网络包括正向和递向两种学习过程,其步骤如下:在正向学习过程中, ① 分别赋予 B 一 P 网络相邻各层节点之间的连接权值 ji , kj 和隐层、输

中国红树林湿地与生态工程的几个问题

中国红树林湿地与生态工程的几个问题

中国红树林湿地与生态工程的几个问题1. 本文概述《中国红树林湿地与生态工程的几个问题》一文聚焦于探讨我国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中面临的若干核心议题。

文章开篇首先阐述了红树林湿地在我国滨海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强调其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岸防护、碳汇功能以及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红树林湿地资源正面临严峻挑战,如退化、丧失、外来种入侵及污染等问题。

文章旨在梳理和分析我国在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保护策略制定、合理利用与可持续管理等方面的现状、难题及解决方案,旨在为今后的红树林湿地生态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本文还将深入讨论红树林湿地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和成功案例,以期推动我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

2. 红树林生态工程概述中国红树林生态工程的推进,源于对全球气候变化、海岸带开发过度、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多重压力下红树林生态系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的认识。

这些工程响应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旨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环保承诺。

其主要目标包括:红树林资源恢复与扩增:通过人工造林、天然更新促进、受损红树林地块修复等方式,增加红树林总面积,恢复并连通破碎化的红树林生境,构建健康稳定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提升:维护红树林作为独特生物栖息地的功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恢复食物链完整性,增强生态系统抵抗力与韧性。

湿地功能恢复与服务强化:改善红树林湿地的水质净化、碳汇、防风消浪、固土护堤、渔业资源养护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沿海地区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红树林生态工程实践中,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并实施了多种有效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模式:生态修复工程:如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重要湿地修复工程、昌江珠碧江河口湿地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等,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疏浚纳潮、岸线清理、土壤改良、植被补植等手段,对退化或受损红树林进行系统性修复,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深圳红树林生态价值研究报告

深圳红树林生态价值研究报告

深圳红树林生态价值研究报告
深圳红树林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
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为了全面了解深圳红树林的生态价值,需要从多个方
面进行研究。

首先,深圳红树林在维护海岸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树林的根系可以抵御海浪的冲击,减缓海岸侵蚀速度,
保护海岸线的稳定。

同时,红树林还可以吸收悬浮物和沉
积物,阻止水体的污染和浑浊,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其次,深圳红树林是许多鸟类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红树
林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安全的栖息环境,吸引了许多
候鸟在迁徙过程中栖息和繁殖。

此外,红树林还是众多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海洋生物的重要繁殖场所,为维
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次,深圳红树林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红树林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对缓解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改善大气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红树林还通过调节海陆风速和温度,影响附近地区的气候变化。

最后,深圳红树林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红树林为当地渔业提供了丰富的捕捞资源,为居民的生计提供了保障。

此外,红树林还可以作为旅游景区,吸引游客观赏其独特的生态景观,创造经济效益。

总之,深圳红树林具有丰富的生态价值,包括维护海岸稳定、提供重要的栖息地、调节气候变化以及创造经济价值等方面。

保护和管理红树林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当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

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

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一、简介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目的是监测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了解其现状和长期变化趋势,并为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1.植物监测:采用样点法,随机选取30个样点,并对每个样点内的植物进行物种鉴定和数量统计。

2.动物监测:采用诱捕法和直接观察法相结合,捕捉和观察保护区内的鸟类、爬行类(蛇、蜥蜴等)、兽类(猴子、水獭等)和昆虫等动物。

3.微生物监测:采用土壤样品和水样进行微生物多样性监测,通过分析土壤和水中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来评估微生物多样性。

四、监测结果1.植物多样性:经过植物监测,共鉴定出保护区内植物物种250余种,包括红树林、湿地植物和陆地植物等。

其中,红树林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0%以上。

2.动物多样性:经过动物监测,共鉴定出保护区内鸟类90多种,爬行类和兽类20多种,昆虫众多。

其中,有部分为珍稀濒危物种,如白鹭、虎头蛇、香獐等。

3.微生物多样性:经过微生物监测,发现保护区内的土壤和水体中分布着丰富的微生物种类,包括细菌和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对于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五、结论和建议1.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但有部分物种存在濒危和受威胁的情况,需要加强保护措施。

2.保护区的红树林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需要加强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包括防止非法砍伐和破坏,减少土地开发等。

3.鸟类是保护区内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渡鸟对保护区的生态功能有重要影响,需要加强对鸟类的保护和研究。

4.加强保护区的巡护力度,严禁非法捕杀和破坏保护区内的动植物。

5.继续监测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建立长期监测体系,了解其变化趋势,为科学合理地制定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六、总结通过本次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我们了解到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也存在一定的濒危和受威胁物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括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1.植被土壤
福田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水热条件好,适合红树林生长。

保护区红树林总面积为lll.lha,福田保护区内有真红树植物4科5属5种,半红树植物5科5属5种。

保护区内除缺少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 )外,分布有大陆上所有的红树林种类。

受半日潮周期淹浸,形成深厚的淤泥,土壤没有结构,表层土壤(0-3 Ocm)含盐量14.5 ,pH值为5.3;中层土壤(3 0-60cm)含盐量18.2,pH值为6.6;底层土壤(60-90cm)含盐量19.3,pH值为7.1。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植物主要组成种类
2.鸟类资源
福田保护区内有陆鸟5目19科55种。

其中,数量较多的优势种有16种,占总种数的30.0%;珍稀保护鸟类有8种,占总种数的14.0%;国家I级保护鸟类有1种(白肩雕);II级保护鸟类有7种,分别为赤腹鹰、莺、鹜、白头鸦、游集、红集和褐翅鸦鹃,除了褐翅鸦鹃属杜鹃科外,其余的都属鹰科。

从食性方面来看,食鱼兼食虫的鸟类有47种,占总种数的85.0%;食鼠的鸟类有6种,占总种数的11.0%。

从觅食和栖息习性方面来看,喜欢空中盘旋和飞翔捕食的鸟类有12种;经常出现在乔灌林地的鸟类有20种;多在基围草灌丛活动的鸟类有12种;适应各种环境的鸟类有11种。

从物候方面来看,冬候鸟有21种,夏候鸟有6种,迁徙鸟有4种,留鸟有24种。

3.底栖动物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外泥滩常见底栖动物是羽须鳃沙蚕、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 )、德氏狭口螺(Stenot 彻ra divalis )、尖刺樱虫(Potamilla acuminata )、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莫顿长尾虾(Apseudes mortoni )、沼蚓(Limnodriloides sp.)和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

几种大型底栖生物在3种深度的平均栖息密度及其t检验值
注:上一中表示某生物在上层与中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上一下表示某生物在上层与下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中一下表示某生物在中层与下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
我们可以将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15个功能组,分别为:桐花树、秋茄(6年)、秋茄(20年)、海榄雌、无瓣海桑、海桑、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弹涂鱼类、多毛类、其他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鸟类和碎屑。

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模型基本参数(黑体为模型估算的参数)
注:B.生物量;p生产量;Q.消耗量;EE-生态营养转换效率
为简化复杂的食物网关系,用聚合营养级的方法将来自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15个不同功能组的营养流合并为6个整合营养级。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总流量为4158 t.km'2.y 一,其中总摄食消耗量为160.5 t,km-2·Y~,总输出量为3768 tokm-20y一,总流入碎屑量为123.6 t.km-2.y一,总呼吸量为105.4 t.km-2.y~,和不再参与生态循环的矿化沉积物部分。

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总能流(t.km-2·y-1)
由于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红树植物,但在系统中没有被任何生物摄食,只能以碎屑的形式重新进入循环。

所以能
量流动中,直接来源于碎屑的占总能流的几乎全部,这说明系统的能流以碎屑食物链为主导。

除第一营养级之外,营养级II、Ⅲ、Ⅳ、V、Ⅵ的总流量都随营养级的增加而有非常显著的降低,分别为253.5、50.14、2.627、0.0962和O.00329 t.km-2.yq(见表2),转化效率分别为28.8、8.4、5.8、5.5和4.4%,总体转化效率为11.2%。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漉转化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