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红树林保护和发展规划 正式

深圳市红树林保护和发展规划 正式
深圳市红树林保护和发展规划 正式

深圳市红树林保护和发展规划

深圳市农林渔业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5年7月6日

前言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沿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陆域位置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总面积为平方公里,深圳经济特区面积为平方公里。

深圳全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为低丘陵地,间以平缓的台地。西部为滨海平原。境内最高山峰梧桐山,海拔最高点943.7米。

深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为23.7℃,最高气温为36.6℃,最低气温为1.4℃,无霜期为355天。年日照时数个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每年5至9月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为1608.1毫米。夏秋两季偶有台风。

深圳海岸线长257.96公里,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东部从沙头角、大鹏湾到大亚湾约160公里,中部从深圳河口沿深圳湾至蛇口约15公里,再往西沿珠江口约80公里的海岸线形态以海湾为主。目前为止,港口、机场、城市发展及工业项目、渔业养殖已用去部分海岸线。

深圳南亚热带的气候、绵延的海湾、海岸地貌及土壤等自然条件都比较适合红树林的生长。目前仍然保存着多公顷的红树林植被,其中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86公顷的红树林湿地在生态保护、发展、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显着成绩,在城市海岸防护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去年以来,印度洋海啸后突显的滨海生态问题日益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可减少海啸和暴风雨破坏的沿海绿色带(红树林和沿海森林)的生态恢复、保护和发展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沿海森林(包括红树林、海岸森林等)在保护沿海社区、帮助人类恢复生态中所起的作用日渐被人们所认识,充分维护和提高红树林抵御海洋灾害的生态功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本次规划根据《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

修编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按照《省级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修订指导意见》的要求,制定了深圳市红树林保护和发展规划。

第一章红树林资源及保护管理现状

一、红树林资源现状

(一)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我市的红树林林地面积为169.7公顷,其中成熟的天然林地面积为66.7公顷,成熟的人工造林林地面积100公顷,人工幼林为3公顷。人工造林中以本地种源造林面积为90公顷,以外来种源,如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无瓣海桑(S·apetala)、红海榄(Rhizophera stylosa)等树种造林面积约10公顷,其中主要用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无瓣海桑(S·apetala)作为人工种植的种源种植在宝安沙井镇、西乡镇、福田三个地方,现已经发展成明显高于本地红树林群落的成熟林。其它外来种源仅作为引种试验,一般仅为几株或几百株成活,并没有形成群落景观。全市红树林宜林地或准宜林地面积为150公顷。

现有红树林主要集中在东部龙岗区的葵涌镇、南澳镇,中部的福田区、南山区,西部的宝安区的西乡镇、沙井镇及福永镇。

(二)红树林种类和群落结构

在深圳自然分布的真红树植物有4科5属5种,半红树植物有3科3种,分别是木榄(Bruguiera gynnorrhiza)、秋茄(Kandelia candel)、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niallatum)、老鼠簕(Acanths ilicifolius)、银叶树(Hetiera litorali)、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卤蕨(Acrostichum aureum)等。从海南等地引种真红树植物2科4属8种,半红树植物1科1属1种,它们分别是海桑科的海桑(Sonntratia caseolaris)、无瓣海桑,红树科的海莲、尖瓣海莲(B. var. rhynchopetala )、小花木榄、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红海榄、水椰(Nypa frutlcans)、玉蕊(Barringtonla racemasa)等。

在深圳,红树林群落类型较为贫乏,天然群落主要是由乡土树种秋茄、桐花树、白骨壤、银叶树为优势的4个群落,分别是(1)白骨壤+秋茄+桐花

树群落:分布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龙岗区东冲河口,群落发育成熟,树龄较老,人为干扰少,白骨壤位于群落上层,树高4-5米,胸径可达18厘米以上,覆盖度大于50%,秋茄的数量不多,但生长较好,高可达4米,与白骨壤同居群落上层,桐花树位本群落的第二层,树高多在2-3米,丛生,覆盖度约为30%。(2)秋茄+桐花树+老鼠簕群落:主要分布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宝安西乡镇、沙井镇等地的高潮线内,成为密灌丛,群落上层为秋茄,下层为桐花树,并有大量的老鼠簕均匀散布其中,少数植株有鱼藤攀援其上,覆盖度达90%。(3)桐花树群落:分布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龙岗区东冲河口、宝安西乡镇,零星分布于海滩前缘,桐花树密度较大,生长较好,基本为纯林。(4)银叶树群落:位于龙岗区葵涌坝光村,面积约为1.5公顷,是目前我国大陆发现的林龄最大的银叶树群,超过500年林龄的银叶树有一株,100岁以上的银叶树有27株,整个银叶树林林相完整,树冠浓密整齐,植株高大,一般12-19米,最高可达20米,树杆挺直,胸径一般都有80厘米以上,最大的有130厘米,板根特别发达,最大的板根高及2米,银叶树林内还有其它红树植物如秋茄、白骨壤、桐花树、海漆、木榄等数千株,另有几十株金叶树、石斑木、海檬果、黄桐、香果树、银柴等高大乔木。

深圳的人工林群落主要在两个类型,一是秋茄+桐花树群落:主要分布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宝安西乡镇,是1994年以来先后种植,树高3-4米,上层主要是秋茄,下层为桐花树。二是无瓣海桑+海桑林群落:位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宝安西乡镇、沙井镇,最大的树龄为15年,多在7-9年龄树,群落分化为两层乔木层,第一层乔木层高度为15米以上,以海桑和无瓣海桑占优势,第二层高度为4-6米,主要是秋茄,伴有少量的桐花树,下层有灌木层和幼苗层。

(三)红树林和宜林滩涂地的分布面积

我市红树林及滩涂的分布面积见下表。

表1 深圳市红树林及其宜林地分布面积

二、红树林保护管理及建设现状

(一)现有红树林类型湿地保护区情况

深圳市现有红树林类型湿地自然保护区一个,即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部分,面积为368公顷,2004年已经国务院批准其十年发展总体规划。

1.环境及资源状况

广东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建于1984年,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由内伶仃岛猕猴自然保护区和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两部分组成,总面积921.64公顷。

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位于深圳湾东北岸,面积368公顷,由深圳市政府出资征用湿地,交由保护区保护和管理,区内有高等植物170多种,其中,红树林植物13科22种,鸟类192种,其中黑脸琵鹭、黑嘴鸥等23种为珍稀濒危物种。广阔的福田红树林滩涂湿地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构成了完整的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是候鸟南迁北徙的“歇脚地”和“加油站”。

2.机构编制及人员状况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科研室,下设内伶仃岛管理站、福田管理站、生态公园管理站和苗圃场6个部门,编制人数为20人(另有临时工27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人员为5人,科研人员3人,巡护人员8人(另有临时工10人)。经费由省、市财政给予解决。

近几年来,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和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建设工作,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管理路子,各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3.管理情况

近年来保护区主要在建立规章和加强巡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制定了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伶仃岛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出入保护区人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特别是对进入自然保护区人员及上岛人员实施了严格控制和管理。通过增加管护人员,加强岛上的24小时管护巡查,基本杜绝了上岛猎取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象,也基本上没有发生过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物种及其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着成效。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现为正处级事业单位,20个国家拨款编制,每年经费由深圳市和广东省财政负责,经费充足。

(二)红树林资源建设情况

我市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红树林人工造林和沿海防林体系的建设,1993年开始在天然林的前缘滩涂用从海南引种的海桑和无瓣海桑造林,取得了显着成效,通过引来的优良树种作为前缘先锋树种,后面配置本地乡土树种,取了红树林造的成功经验,现在在深圳的宝安西乡、沙井、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等地营造海桑类人工林10公顷,营造秋茄、桐花树、木榄等红树林80公顷。

(三)红树林管理现状

我市红树林管理由深圳市农林渔业局主管,由于深圳市海洋局与深圳市农林渔业局是同一机构、两块牌子,管理体制比较顺畅。具体管理由深圳市农林渔业局及其各区政府的农林渔职能部门负责。

管理上按照国家、广东省的有关湿地、红树林、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的有关规定执行。

在红树林相关立法上,深圳市政府针对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城市中心区受到周边社区影响较大的实际,于2002年2月9日颁布了《深圳市内伶仃岛——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定》,以加强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的管理办度。

三、国际重要湿地及《湿地公约》履行情况

我市目前没有分布在红树林区域的国际重要湿地。本来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是符合条件申请拉姆萨尔《湿地公约》重要湿地的,但目前仍没申请。

四、红树林科学研究、资源调查与监测

包括:在红树林分布区开展的红树林有关科学研究、资源调查、监测、红树林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水鸟调查等。

我市红树林方面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进行,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行本底资源调查。1993-1994年对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系统的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全面调查,出版专着《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因1997年国务院重新调整了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的红线范围,加之福田保护区周边环境的变化较大,2000-2001年重新对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全面性、比较性、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对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状况、生物动态变化的情况做到了详尽了解,并于2002年又出版了专着《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

二是开展环境监测。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主要从植物、底栖生物、鸟类及水质方面进行生态监测,目前鸟类监测已经进行了15年,植物和底栖生物的监测进行了6年,今年又开始了对水质的监测,多年的监测数据为保护区管理局的决策、深圳市的城市规划、保护区周边开发项目的环境评价提供丰富的资料和科学决策的证据。

三是专题研究。根据福田保护区的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解决之需要,有针对性进行一些专题研究。近5年来,先后从国家林业局、广东省林业局、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技局和深圳市福田区科技局争取到专题研究课题20多个,代表性有:国家“九五”红树林攻关课题“沿海红树林恢复与发展技术(96-007-03-0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桑种群生态场的研究”、深圳市科技局项目“深圳湾红树林持续发挥技术研究”等等。

以上各项目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广东省科技

进步三等奖一项、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获得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的水平较高论文10多篇。

五、红树林利用现状(红树林开发利用方式及效益分析)

我市红树林主要用于海岸防护的生态功能和用作科普和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之用,没有开展开发经营方面的利用。因此,我市红树林的效益主要为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深圳市的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因其拥有美丽的红树林景观、优美的海岸风貌、成千上万的候鸟,每年吸引了300-400万人次的市民来观看红树林、观看鸟类,间接开展了生态旅游增加了海滨生态公园的旅游价值和增加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每年增加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

六、取得的经验和主要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红树林保护、造林、合理利用及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经验是:(1)加强宣传教育,以引起政府各部门高度重视是搞好保护工作的根本,除了对广大市民的生态环境宣传外,对主管领导,特别是国土规划、建设、财政部门的领导的宣传尤其重要;(2)重视科学研究,特别是把红树林保护区作为科学研究的基地,将各个大学、科研机构引入到保护区开展科学研究,可以提高保护区工作人员素质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并解决保护区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3)处理好获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滨海养殖业与海岸防护林建设的矛盾,解决好长期利益与短期收益的关系。

我市红树林造林和保护与管理方面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下列问题:

(1).红树林受围垦养殖的影响,面积越来越小,种类越来越少,急需保护管理和种植,进行生态恢复。

(2).红树林的周边生境因污染、占用而受到威胁,使红树林周边环境恶化,其周边有发展码头的,有乱搭乱建的,有非法人员居住等,红树林时时面临被毁灭的可能,必须进行红树林恢复,借扩植红树林的机会加大保护力度,显得非常必要。

(3).红树林结构单一。由于长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市红树林的群落结构简单,群落组成单一,群落的稳定性极差,需要种植多种红树林树

种类以及多层结构,以增加群落的稳定性和复杂性。

(4).现有适合种植红树林的宜林滩涂多被列入填海造陆规划之中或被围填造塘,大建工厂、道路从大面积减少了宜林地。

(5).红树林随时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海上石油污染及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破坏。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布局、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圳市是我国红树林天然分布的较北缘区域,红树林种类较少,结构较为简单,一般植株呈小乔或灌木状、生物量和生产力较小等特征,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的意义具有全国其它地方红树林的不可替代性,加之,深圳毗邻港澳,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新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城市,保护和发展红树林可以提高城市的环保形象,树立我国保护红树林的示范窗口,同时又提高了深圳市的城市品味和现代文明的水平,体现了深圳作为国际化城市的规划水平和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由于深圳市的特别重要地理位置和红树林类型具有特别的代表性,因此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友人的高度关注,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在认真贯彻“全面加强建设和保护海岸生态环境,改善和优化滨海生态景观,维护海滨生态安全,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总方针的基础上,科学处理好养殖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与生态安全建设的关系,尽快实施以红树林为主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加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高度重视湿地资源保护,充分利用我市沿海滩涂开展红树林人工种植,红树林的发展和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全面实行保护第一、管理科学、生态和谐的方针,最终构筑一个完整的沿海红树林防护林体系,充分发挥红树林抗灾、减灾、保护国土安全等生态功能。

二、规划原则

(1)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优先的原则;

(2)维护生态安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

(3)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生态安全维护与渔民利益相协调的原则;

(4)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的原则;

(5)以乡土地带性红树植物物种为主,防止引种外来红树植物的原则。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年9月20日;

(2)《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国家环保局,1994年,北京;

(3)《关于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82年3月,伊朗——拉姆萨尔;

(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0月9日;

(5)《深圳市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1994年7月6日;

(6)《关于开展全国红树林资源调查的通知》[2001]181,国家林业局;(7)深圳市政府[2002]55号文件精神;

(8)《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2);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10)《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林业发展的决定》(深发[2004]10号)。

四、总体布局

我市的红树林保护和发展的总体布局为:突出中部的重点,实施东部和西部两翼齐飞。具体说就是:以中部的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其附近的南山区滨海大道为重点,在保护好现有红树林的基础上,营造滨海大道南侧的红树林城市景观林;东部保护好葵涌镇的银叶树林的基础上,发展秋茄等红树林,新建东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西部在沙井镇和西乡镇大力发展红树林。

五、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包括:本省红树林面积、恢复面积、宜林地造林面积,红树林受保护状况、国家和国际红树林湿地受保护状况、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能力建设等指标。)

在未来10年,我市重新恢复性营造红树林1320公顷,其中新建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约为2000公顷,扩大种植红树林1000hm2使全市红树林面积达到1489.1公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达到2个,把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在科普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红树保护与管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处于全国领先的水平。

(二)分期目标(指总体目标分期完成情况)

第一阶段2006-2009年营造红树林670公顷,建立市级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对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调整和优化,监测外来红树植物物种的安全性;

第二阶段2010-2012年营造红树林500公顷,重点对外来红树林的生态安全进行分析研究,建立珠江口红树林湿地监测站,全面监测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第三阶段2013-2015年营造红树林150公顷,初步构建深圳市完善的红树林海防林的体系。

第三章红树林保护发展规划

一、建设范围

按深圳沿海湿地具体情况,适宜红树林生长的潮间带泥沼泽滩涂和河口区主要有中部的福田、南山;西部的西乡、福永和沙井;东部的葵冲、坝光、南澳东冲等地。在加强现有红树林的保护管理之外,应大力加强宜林地的造林恢复工作。

二、红树林保护管理和恢复

(一)红树林保护区建设

在加强现有红树福田国家级保护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拟在深圳市龙岗区葵涌和南澳两镇跨镇建立东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1.现有深圳福田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按照国务院对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批复,实施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未来10年的保护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保护措施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保护措施软件建设主要有(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2)健全管理机构,完善保护管理体系,(3)建立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创新机制;保护措施硬件建设主要有(1)建立宣教中心:博物馆、展览馆、标本馆,(2)建设培训中心:培训大楼、红树观赏园、鸟类乐园、植物长廊;(3)加强基层保护站和护林哨卡设施建设:福田管理站、红树公园管理站;(4)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监测站:实验室、仪器设备、交通船只、电脑软硬件设备等等;

(5)防火巡逻设备:巡逻路道建设、防火用水及设备等。规划扩大种植红树林面积1000hm2。

2.新建深圳市东部市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最有效形式之一。为了发挥和提高红树林防浪、减灾、促淤造陆以抵消全球变化、海平面上升的负面影响和净化环境的生态功能,深圳市拟在东部兴建新的市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面积2000hm2,包括葵冲坝光古银叶树群落;南澳东冲的秋茄,木榄、白骨壤、老鼠簕群落等。

(二)国际重要湿地(包括国家重要红树林湿地建设,及国际重要湿地建设、拟申请的国际重要湿地建设规划。)

争取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按照国际重要湿地要求,在软硬件方面力争达到要求。

三、红树林造林与恢复(包括红树林自然和人工促进等措施恢复工程建

设。)

采取加强科学管理,强化责任到位的措施,保护好我市现有红树林不受破坏,尽量少的受到人为干扰,保障红树林的持续健康发展。采取持续科学监测的方法,对已引进的快速生长的外来红树植物海桑和无瓣海桑进行跟踪监测和科学研究,保障外来红树林植物不造成生态入侵。

1.人工营造红树林

采用人工种植的技术,在我市的宜林滩涂和准宜林滩涂如深圳东部滩涂、滨海大道南、西部西乡、福永、沙井等地种植红树林170公顷。主要是种植本地树种秋茄、白骨壤、桐花树、木榄等树种。

2.在宝安沙井滩涂鱼塘建立红树林种植-养殖系统1000hm2,其中种植红树林150hm2作生态养殖,净化养殖富营养化水体。

3.退化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

对于由于人为干扰严重处于退化的红树林如深圳市各大河口及妈湾、赤湾、内伶仃岛、盐田、东山岛、大亚湾核电站附近海域的零星红树林次生林,应采取封滩育林,改善生态环境或适当引入一些树种,促进这些红树林恢复。

四、红树林可持续利用示范(红树开发利用管理机制、持续利用示范项目

等。)

深圳市对红树林保护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原则上不开发利用,仅作为海岸防护林发挥海岸生态功能,并与深圳市城市景观工程结合,作为生态风景的一部分,用科学宣传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地之用,生态旅游之用,红树林生态养殖示范作用,主要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五、能力建设(红树林科学研究、监测、宣教设施(宣教中心、博物馆等)

和国际合作与交流。)

(一)构建红树林科学研究的基地

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东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立红树林科学研究的基地,与国内的大学和科学研究机构合作建立红树林研究开放实验室,引进大学或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到红树林保护区开展研究工作,与他们合作申请研究课题和建立红树林湿地监测站,合作进行红树林的生态监测,生态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过程的研究,积极开展红树林的研究,特别是红树林生态、栽培种植技术、红树林环境净化问题、红树林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二)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监测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包括红树林生态监测、动物生态监测、微生物及藻类生态监测、土壤监测、水文水质监测、建立数据库等。

(三)建立红树林科普与环境教育基地

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东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级科普与环境教育基地和市级科普与环境教育基地各1个。包括建立宣教中心、博物馆、标本馆、培训中心、地理信息监测开放中心等,与科协、团委、义工联、环保部门等单位合作,培训并建立科普与环境教育的队伍,充分利用红树林保护区自然资源及其研究成果,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将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已经建立的福田——城大红树林研发中心这个开放实验室做大、做好、做强,建立公共的科学研究信息平台,吸引更多的国际红树林方面的研究专家来保护区进行交流和学习,并定期以福田——城大红树林研发中心为平台召开红树林研究、保护与管理方面的学术会议,开展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四章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一、红树林保护优先项目(自然保护区建设、国际重要湿地建设等项目)

深圳市红树林保护优先项目有两个,一是大力建设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包括软件建设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制度建设、运作机制建设,硬件方面的管护、科研、宣传教育方面的设施建设等;二是新建的东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从基本设施建设、红线划定、机构及体制建设等方面进行。

二、造林与恢复优先项目(红树林营造、育苗基地、有害生物防治等)

造林与恢复项目主要有两个,一是南山区滨海大道南侧滩涂种植125公顷红树林的景观工程项目,主要包括该区域的宜林地重造、种植、抚育苗木等工程。二是深圳红树林虫害防治问题,特别是白骨壤虫害已经造成深圳地区的白骨壤10年没有种子产生,严重影响红树林的生长发育。拟研究“生物导弹”技术对其进行生物防治,主要办法是寻找白骨壤虫害的专一病毒,利用寄生蜂携带病毒方法达到防治虫害的目标。

三、红树林持续利用示范工程项目(生态养殖、湿地公园等。)

一是加强福田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的管理,改变现有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的市政休闲的单一功能,发挥其毗邻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的地理优势,将红树林保护区的教育、宣传、环保、科普功能溶入到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的职能中,达到发挥红树林湿地公园的功能的目标。二是深圳西部沙井海上田园滩涂红树林海水种植-水产养殖耦合系统示范工程推广,促进沙井地区滩涂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让消失20多年的沙井蚝重返餐桌,让价格高于阳澄湖大闸蟹几倍的红树林黄油蟹可持续生产;同时可以开展红树林生态旅游。拟建示范塘1000hm2,其中种植红树林150 hm2。

四、能力建设优先工程

(一)科研监测

建立福田红树林生态监测站,该监测站将完成深圳福田及珠江口的水质监测、小气候监测、红树林植被监测、红树林病虫害监测、候鸟类动态监测、底栖生物动态监测、红树林真菌多样性监测等职能,建立与上述任务相配套的实验室、仪器设备GIS技术系统和人力资源等。

(二)宣传教育培训

建立福田红树林宣传教育培训中心,主要包括建设培训楼、布置好红树林陈列馆,建立相应的宣传教育队伍。继续充实、提高深圳西部海上田园旅游区内已有的生态文明展览馆的内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深圳市民进行生态教育和普及,特别是红树林的生态教育与普及。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一、投资估算

(一)经济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计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深圳市绿化委员会提供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深圳市近年来红树林种植工程实际所用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详列下表。

表5-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种植20hm2需经费万元。

(1)苗木费40万元。红海榄、桐花、秋茄等苗木20万株,每株2元,计40万元。

(2)种植及抚育费90万元。其中种植费(桐花树种每株元)为: ×20万=30万元;抚育费(含补种补植费每年每亩500元)4年为: 4×300×500=60万元。

(3)工程可行性咨询费,设计费,监理费,边防管理费及不可预见费等按上述的合计的15%算,则(40+90)×15%=万元。

4.宝安区沙井镇滩涂鱼塘红树林生态养殖,种植红树林150hm2,需要经费万元

(1)苗木费300万元。桐花、秋茄等苗木150万株,每株2元,计300万元。

(2)种植及抚育费675万元,其中种植桐花、秋茄等150万株,每株元,计225万元;抚育费4年为: 500元/亩×150 hm2×15亩×4=450万元。

(3)工程可行性咨询费,设计费,监理费,边防管理费及不可预见费等按上述的合计的15%算,则(300+675)×15%=万元。

5.龙岗区葵涌、南澳红树林种植面积1000hm2,需要经费万元。

(1)苗木费3000万元,其中白骨壤、银叶树、海漆等苗木400万株,每株元,则元×400万株=1800万元;秋茄桐花树苗木600万株,每株2元,则2元×600万株=1200万元。

(2)种植费和抚育费共4900万元,其中白骨壤、银叶树等种植400万株,每株元,则×400万株=1000万元;秋茄桐花树苗木600万株,每株元,则元×600万株=900万元。抚育费1500亩,每亩500元,抚育4年,则500元×1500亩×4年=3000万元。

(3)工程可行性咨询费,设计费,监理费,边防管理费及不可预见费等按上述的合计的15%算,则(3000+4900)×15%=1185万元。

二、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分析

1.防浪护岸,抗击台风,保护海岸线。

红树林的护岸功能通过它的促淤、缓流、消浪3大作用去实现。红树林防浪护岸效果已为国内外许多实例所证明。我国政府把营造红树林列入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计划。

2.扩大红树林面积,为大量不同种类的野生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白鹭等野生动物保护。

红树林及其所在的环境,两者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而红树植物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第一生产者,它进行光合作用,是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物质来源。红树林占据的空间,为生物群落中的各级消费者提供重要的栖息和觅食场所。红树林的层次越复杂,鸟类及各种水生生物的种类则越丰富。

3.净化海水污染,美化海岸生态环境。

红树林及其湿地系统对有机废水具有很高承受力,有防治污染、过滤陆源入海污染物、减少海域赤潮发生的作用,并可利用红树植物监测海岸油污

六年级作文:深圳红树林作文600字

深圳红树林 深圳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城市,有姹紫嫣红的鲜花,高大挺拔的景观树,还有那一片片绿油油、软绵绵的小草。但我却独爱那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边的卫士—红树。 来到福田下沙村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远远就看见那郁郁葱葱的红树,它们密密麻麻地连成一片,像一道绿色的“长城”,抗风御浪,守护着海岸线。 我慢慢地走近红树,一片片椭圆形的叶子出现在眼前,它们错落有致地排列着,都围着叶尖生长,看上去就像是一簇簇绿色的大花。这时,一支支挂在树上的绿“铅笔”吸引了我的眼球,陈老师说那就是红树的果实,当果实成熟后会自己掉下来,然后生根、发芽、长出小红树。 红树的高矮各不相同,最高的有三、四米,矮的也有一两米。树干的旁边没有多余的枝叶,顶端的树冠叶子比较密,犹如一把把撑在海里的绿伞。 我用手轻轻地触摸着树干,它不像白桦树、青桐树树皮那样光滑,全是凹凸不平,长着一个又一个的小疙瘩。棕褐色的树皮在日晒雨淋下,留下了一块块灰白色的斑点。红树的树干也不像榕树那么粗壮,最粗的两只手掌就可以握住,细的一只手就能握住。然而就是这么细小而挺直的树干,却顽强地抵挡住了台风。特别是上次超强台风“山竹”,到处都是被风刮倒的粗壮树木,有的甚至被连根拔起。而“战斗”在最前线的红树,却毫不畏惧,它们像钢铁战士一样手拉手、肩

并肩地组成一道坚固的屏障,一次次挡住凶猛的台风,保护着海岸线和其它树木的安全。 台风过后,即使有一两棵红树被狂风刮断,可裸露在外面的树根却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它将用自己的能量再生发新的枝叶。这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啊!红树,你那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永不停息!

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概括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类型1.植被土壤 福田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水热条件好,适合红树林生长。保护区红树林总面积为lll.lha,福田保护区内有真红树植物4科5属5种,半红树植物5科5属5种。保护区内除缺少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 )外,分布有大陆上所有的红树林种类。受半日潮周期淹浸,形成深厚的淤泥,土壤没有结构,表层土壤(0-3 Ocm)含盐量14.5 ,pH值为5.3;中层土壤(3 0-60cm)含盐量18.2,pH值为6.6;底层土壤(60-90cm)含盐量19.3,pH值为7.1。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植物主要组成种类 2.鸟类资源

福田保护区内有陆鸟5目19科55种。其中,数量较多的优势种有16种,占总种数的30.0%;珍稀保护鸟类有8种,占总种数的14.0%;国家I级保护鸟类有1种(白肩雕);II级保护鸟类有7种,分别为赤腹鹰、莺、鹜、白头鸦、游集、红集和褐翅鸦鹃,除了褐翅鸦鹃属杜鹃科外,其余的都属鹰科。从食性方面来看,食鱼兼食虫的鸟类有47种,占总种数的85.0%;食鼠的鸟类有6种,占总种数的11.0%。从觅食和栖息习性方面来看,喜欢空中盘旋和飞翔捕食的鸟类有12种;经常出现在乔灌林地的鸟类有20种;多在基围草灌丛活动的鸟类有12种;适应各种环境的鸟类有11种。从物候方面来看,冬候鸟有21种,夏候鸟有6种,迁徙鸟有4种,留鸟有24种。 3.底栖动物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外泥滩常见底栖动物是羽须鳃沙蚕、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 )、德氏狭口螺(Stenot 彻ra divalis )、尖刺樱虫(Potamilla acuminata )、寡鳃齿吻沙蚕

“水火交融的地质记忆”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建设项目设计

Projects / 046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南澳,地质遗迹保护面积56.3km 2。园内的古火山地质遗迹、海岸地貌景观类型和生态环境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是探索深圳市地质历史演变发展的天然窗口和实验室,是体现深圳生态、旅游、滨海三大特征的主要载体。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建设作为先行启动项目,旨在保护、恢复、完善园内的古火山地质遗迹、海岸地貌景观类型和生态环境,并充分利用大鹏半岛地质遗迹和海岸地 “水火交融的地质记忆”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揭碑开园建设项目设计 A Geo-memory of Water and Fire Landscape Design for Shenzhen Dapeng Peninsular National Geo-Park 图01 总平面图 图02-05 博物馆效果图 图01 貌等多种自然资源,为游人与科研工作者提供认知、探索深圳地质历史演变发展的机会与场所。揭碑开园建设项目的圆满完成将为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奠定坚实的基础,又为深圳这座生态园林城市增添一张新的绿色名片。 1 总体及景园设计 该项目主要包含“地质记忆”——地质博物馆设计、“水与火的印记”——海岸景 观道设计、“火山之旅”——山海径三部分的设计。山、海、石作为贯穿始终的设计元素,力求展现场地“水火共存,山海相依”的美妙自然景观与水火交融的独特地质记忆。设计中延伸地质本貌,诠释地质文明,运用地质语言于景观设计之中,使景观成为地质记忆中的亮点,并恰如其分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1.1 “日涉成趣”——传统山石游赏空间 1 主入口 2 主碑 3 停车场 4 户外展区 5 地质博物馆 6 博物馆主入口 7 综合楼 8 户外条形座凳 9 消防环道10 季节性旱溪11 室外展场12 冷却塔13 垃圾中转站14 卸货场15 新大管理站入口16 户外地质风貌景观17 恐龙雕塑18 登山道

第一章 湿地生态系统概论

湿地生态学 注:PDF中黄色字体用蓝色标出,绿色字体用下划线绿色标出,标题类无色【有误自己改】 第一章湿地生态系统概论 湿地的定义 湿地的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湿地的类型和分布 我国湿地特点与分布 湿地研究的对象及前沿热点 第一节湿地的定义 美国的定义 加拿大的定义 湿地公约的定义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定义(1956) 湿地是被浅水或暂时性积水所覆盖的低地。 一般包括: 草本沼泽(mashes), 森林、灌丛沼泽(swamp), 泥炭沼泽(bogs), 湿草甸(wetmeadow), 泡沼(potholes), 浅水沼泽(sloughs) 滨河泛滥地(bottom land), 也包括生长挺水植物的浅水湖泊或浅水水体,不包括河、溪、水库和深水湖泊等稳定水体。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1979)定义: 湿地是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转换区,通常其地下水位达到或接近地表,或者处于浅水淹覆状态;

湿地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之一以上的特征: (1)地表长期或周期性受到水淹或水浸; (2)适应多水环境的水生植物; (3)基质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为主。 《湿地:特征和边界》一书的湿地定义(1995): 湿地是一个依赖于在基质的表面或附近持续的或周期性的浅层积水或水份饱和的生态系统,并且具有持续的或周期性的浅层积水或饱和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 通常湿地的诊断特征为:水成土壤和水生植被。除非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条件,或人为因素,使得这些特征消失或阻碍它们发育,湿地一般具备上述特征。 加拿大的学者将湿地定义为: “湿地系指水淹或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或水分饱和时间足够长,从而促进湿成和水成过程,并以水成土壤、水生植被和适应潮湿环境的生物活动为标志的土地”。 国际生物学计划及其湿地定义 1. 国际生物学计划 国际生物学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起的全球性研究行动计划,旨在通过区域的标准化研究和国家空间合作,掌握全球各类生态系统的生产国和生物量现状与动态,为生态系统管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基础。该计划在70年代被人与生物圈计划取代,并从80年代中期演变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2. 国际生物学计划中湿地的定义 国际生物学计划中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由于土壤浸泡在水中,所以湿地特征植物得以生长。该定义特指生长有挺水植物的区域。 该湿地定义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将紧密联系的开阔水体和湿地分割开来,对于湿地的管理和保护有所不便。 《湿地公约》及湿地定义 1996年10月,国际湿地公约常委会决定将每年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历界世界湿地日的主题: 年:湿地是生命之源(Wetlands : a Source of Life)

深圳市红树林保护和发展规划 正式

深圳市红树林保护和发展规划 深圳市农林渔业局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5年7月6日

前言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沿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陆域位置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总面积为平方公里,深圳经济特区面积为平方公里。 深圳全境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为低丘陵地,间以平缓的台地。西部为滨海平原。境内最高山峰梧桐山,海拔最高点943.7米。 深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为23.7℃,最高气温为36.6℃,最低气温为1.4℃,无霜期为355天。年日照时数个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每年5至9月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为1608.1毫米。夏秋两季偶有台风。 深圳海岸线长257.96公里,由东、中、西三部分组成,东部从沙头角、大鹏湾到大亚湾约160公里,中部从深圳河口沿深圳湾至蛇口约15公里,再往西沿珠江口约80公里的海岸线形态以海湾为主。目前为止,港口、机场、城市发展及工业项目、渔业养殖已用去部分海岸线。 深圳南亚热带的气候、绵延的海湾、海岸地貌及土壤等自然条件都比较适合红树林的生长。目前仍然保存着多公顷的红树林植被,其中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86公顷的红树林湿地在生态保护、发展、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显着成绩,在城市海岸防护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去年以来,印度洋海啸后突显的滨海生态问题日益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可减少海啸和暴风雨破坏的沿海绿色带(红树林和沿海森林)的生态恢复、保护和发展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沿海森林(包括红树林、海岸森林等)在保护沿海社区、帮助人类恢复生态中所起的作用日渐被人们所认识,充分维护和提高红树林抵御海洋灾害的生态功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本次规划根据《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

第1题(单项选择)__年深圳市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 A. 1980 B. 1982 C. 1984 D. 1988 正确答案:C 第2题(单项选择)广东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于__年提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A. 1984年 B. 1988年 C. 1990年 D. 1992年 正确答案:B 第3题(单项选择)红树林是__的特殊森林。 A. 海洋过渡到陆地 B. 陆地过渡到陆地 C. 陆地过渡到海洋 D. 海洋过渡到海洋 正确答案:C 第4题(判断对错)福田红树林东起新洲河口,西至深圳市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曲线长约9公里。 正确答案:对 第5题(判断对错)填海不会对红树林保护区构成影响 正确答案:错 第1题(单项选择)所谓湿地,一般是指不管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__的水域。 A. 8米 B. 10米 C. 6米 D. 4米 正确答案:C 第2题(单项选择)湿地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方,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和__、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是非常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A. 草地 B. 森林 C. 山脉 D. 湿地 正确答案:B 第3题(单项选择)直到20世纪__年代,湿地的重要性及其作用仍未被人类所认识。 A. 50 B. 60 C. 70 D. 80 正确答案:D 第4题(单项选择)在__中,沉淀物常常是主要的水中污染物质,由于湿地通常位于低洼地区,可以充当沉淀物的沉降地点,加上芦苇和水草的生长使水流速度减慢,更有助于增加沉淀物的滞留和沉降。 A. 水库 B. 冰川 C. 湖泊 D. 河流 正确答案:D 第5题(单项选择)湿地提供的莲子、菱角及浅海水域的__、虾、贝、藻类等是富有营养的食品 A. 鱼 B. 鸡 C. 鹅 D. 鸭 正确答案:A 第1题(多项选择)深圳市政府红树林四大修复工程是__ A. 河口水质净化 B. 红树林修复 C. 建筑与园林 D. 巡逻道改造 正确答案:ABCD 第2题(多项选择)红树林保护区两个外来红树是__ A. 海桑 B. 无瓣海桑 C. 秋茄 D. 海漆正确答案:AB 第3题(判断对错)现在红树林保护区滩涂以每年3厘米的速度在沉积 正确答案:对 第4题(单项选择)红树林保护区的原有面积是__ A. 304 B. 404 C. 204 D. 504 正确答案:A 第5题(单项选择)米埔保护区核心区外保留住__生态 A. 树林 B. 草地 C. 农田 D. 鱼塘 正确答案:D 第1题(判断对错)西部通道建设,对缓解现有口岸压力、促进粤港合作,意义非常重大。对 第2题(单项选择)深圳是内地惟一一个与香港连接的陆路交通枢纽城市,深港之间往来的公路运输车辆占全国出入境车辆的__%, A. 50% B. 60% C. 70% D. 80% 正确答案:D

深圳大鹏半岛七娘山红树林植被实地考察报告(精)

深圳大鹏半岛七娘山红树林植被实地考察报告 深圳大鹏半岛七娘山红树林植被实地考察报告 实习时间:201X.7.19实习人员:古伟唐李康铭曲俊樵麦 桂冰姚兰 实习地自然概况: 大鹏半岛位于深圳龙岗区东南部,约114°28′~ 114°37′E,22°26′~22°34′N,总面积约为 106.7km2。该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漫长,长达65km,约占 深圳市海岸线的33%。绵长曲折的海岸为各种滨海植物的 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在200m以上的地区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其中最大的山脉为七娘山脉,主峰海拔为867m。此外,东部的大燕顶海拔800m,抛狗岭海拔429m,花山顶328m。在山丘之间零星分布着一 些小的盆地,如新大盆地,南澳圩镇盆地等。土壤属于赤红壤、红壤。土壤的酸性较大,土质粘重,有机质含量少。这 些地带多生长着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多种灌丛和草本群落。海滨沙滩上的冲积土多生长着红树林群落。气候属于 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及其变性气团的影响,天气干凉。年均气温22.3℃,年均降水量为2000mm,

年均雨日140d,相对湿度达80%,属于我国的高温多雨地区。地带性植被的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主要有榕树(Ficusmicrocarpa)+假苹婆(Sterculialanceolata)+水石梓 (Elaeocarpushaina2nensis)群落、香蒲桃(Syzysiumodoratum)+密花树(Rapaneaneriifolia)+银柴(Aporosachinensis)群落、浙江润楠(Machiluschekiangensis)+荷木(Schimasuperba)+降真香(Acronychiapedunculata)群落、乌榄(Canariumpimela)+金叶树(Chrysophyllumlanceolatum)+五月茶(Antidesmabunius)群落。此外,大鹏半岛的植被类型还包括常绿阔叶林,主要有鸭脚木(Scheffleraoctophylla)+降真香(Acronychiapedunculata)+大头茶 (Gordoniaaxil2laris)群落、川鄂栲(Castanopsisfargesii)+罗浮栲(Castanopsisfabri)+厚壳桂(Cryptocaryachinensis)群落、沟谷雨林,主要有浙江润楠(Machiluschekian2gensis)+粗毛野桐(Mallotushookerianus)+假苹婆(Sterculialanceolata)群落以及红树林。 前言: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应用实例研究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应用实例研究 摘要 以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其生物组成分为红树植物、底栖动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鸟类和碎屑等15个功能组,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软件,构建了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EWE模型,探讨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状态、特征及不同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并评价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当前的健康状况。 福田保护区内有陆鸟5目19科55种。其中,数量较多的优势种有16种,占总种数的30.0%;珍稀保护鸟类有8种,占总种数的14.0%;国家I级保护鸟类有1种(白肩雕);II级保护鸟类有7种,分别为赤腹鹰、莺、鹜、白头鸦、游集、红集和褐翅鸦鹃,除了褐翅鸦鹃属杜鹃科外,其余的都属鹰科。从食性方面来看,食鱼兼食虫的鸟类有47种,占总种数的85.0%;食鼠的鸟类有6种,占总种数的11.0%。从觅食和栖息习性方面来看,喜欢空中盘旋和飞翔捕食的鸟类有12种;经常出现在乔灌林地的鸟类有20种;多在基围草灌丛活动的鸟类有12种;适应各种环境的鸟类有11种。从物候方面来看,冬候鸟有21种,夏候鸟有6种,迁徙鸟有4种,留鸟有24种。3.底栖动物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外泥滩常见底栖动物是羽须鳃沙蚕、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德氏狭口螺(Stenot彻ra divalis)、尖刺樱虫(Potamilla acuminata)、寡鳃齿吻沙蚕

莫顿长尾虾(Apseudes mortoni)、沼蚓(Limnodriloides sp.)和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几种大型底栖生物在3种深度的平均栖息密度及其t检验值 注:上一中表示某生物在上层与中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上一下表示某生物在上层与下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中一下表示某生物在中层与下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我们可以将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15个功能组,分别为:桐花树、秋茄(6年)、秋茄(20年)、海榄雌、无瓣海桑、海桑、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弹涂鱼类、多毛类、其他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鸟类和碎屑。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模型基本参数(黑体为模型估算的参数:B.生物量;p生产量;Q.消耗量;EE-生态营养转换效率为简化复杂的食物网关系,用聚合营养级的方法将来自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15个不同功能组的营养流合并为6个整合营养级。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总流量为4158t.km'2.y一,其中总摄食消耗量为160.5t,km-2·Y~,总输出量为3768tokm-20y一,总流入碎屑量为123.6t.km-2.y一,总呼吸量为105.4t.km-2.y~,和不再参与生态循环的矿化沉积物部分。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总能流(t.km-2·y-1)由于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红树植物,但在系统中没有被任何生物摄食,只能以碎屑的形式重新进入循环。所以能量流动中,直接来源于碎屑的占总能流的几乎全部,这说明系统的能流以碎屑食物链为主导。除第一营养级之外,营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红树林知识简介

附件1: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红树林相关知识简介 一、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简介: 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深圳湾北岸,区域范围在北纬22°30’- 22°32’,东经113°56’- 114°3’之间,总面积3.68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红树林保护区,也是我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是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共有鸟类约200种,其中23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如卷羽鹈鹕、黑脸琵鹭、东方白鹳、黑嘴鸥、褐翅鸦鹃等。每年都有数十万只以上长途迁徙的候鸟在深圳湾停歇,是东半球国际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停歇地”和“加油站”。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由红树植物、其它陆地植被、鸟类、两栖爬行动物、昆虫、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等生物以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大气、海水等环境要素共同组成,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发挥生态功能。 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30多年时间里,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受城市扩张和环境污染影响较为严重,红树林湿地面积不断缩减,滩涂淤积导致海床升高、高楼林立阻断鸟类迁飞通道、水环境污染导致鱼虾死亡、外来物种海桑疯狂扩散已然构成生物入侵、虫害频繁爆发导致红树植物白骨壤不能自然繁殖等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整个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自我调节与更新能力以及对外部胁迫的恢复能力等方面,均呈现出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征兆。 二、红树林相关知识简介 (摘自深圳市政协2015年3月第三次“委员议事厅”节目台本)

(一)、红树林的基本概念 红树林(Mangrove)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受海水周期性浸淹的木本生物群落(见图1)。 图1 红树林海岸生长区域 由于涨潮时,红树植物被海水部分或全部淹没,落潮时红树林完全露出水面,所以红树林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海底森林”(图2)。 图2 “海底森林”红树林

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由于课程安排,我们班全体同学于2014年5月27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参观学习。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对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统计,进一步的的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试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1.茅尾海的概述 茅尾海是半封闭性海湾,位于广西钦州湾的顶部。注入茅尾海的主要河流,西有茅岭江、中有钦江、东有大风江3条河流,所依临的内陆多为馒头状的低丘,海拔<40 m,平坦的地势,加上多条河流与海水的共同作用,使得在茅尾海入海口形成泥沙质平滩和潮沟岛屿景观,构成典型的海叉地形,总面积约135km2。茅尾海海区资源丰富,水深较浅,滩涂约占海湾总面积的80%。海区内的环境因子中,水温16.2~31.2℃;盐度1.528~28.161,总体表现为湾内向湾外递增趋势。 2.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概述 红树林湿地是指生长着像红茄这类耐盐性常绿植物, 主要位于热带、亚热带的河口、海湾和含盐沼泽等地带, 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 也是野生动植物, 尤其是鸟类的最重要的栖息地。广西是我国几个有红树林湿地的省区之一, 因此对广西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保护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广西沿海海湾或海河口汇合处的滩涂及其附近地区风力较小, 潮汐缓和, 海潮和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和碎屑等物质大量沉积, 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红树林的生长发育, 从而形成红树林湿地。 茅尾海自治区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钦州市的钦南区和钦州港区,面向北部湾,总面积2784公顷。保护区分为康熙岭片、坚心围片、七十二泾片和大风江片,且4大片之间除康熙岭片、坚心围片连成一体外,七十二泾片和大风江片的分散距离达20 km以上,红树林总面积1892.7公顷,茅尾海的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植物共计11科16种 (含半红树、伴生红树植物),动物444种,其中有33种鸟是中澳、中日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的保护鸟类。其中保护区内的红树植物占我国红树植物的43.2%,占广西区红树植物的69.6%.其中,主要有红树科的木榄、秋茄、红海榄,卤蕨科的卤蕨,使君子科的榄李,紫金牛科的桐花树,马鞭草科的钝叶臭黄荆,锦葵科的黄槿,夹竹桃科的海杧果。红树林伴生植物共有3科4种,主要有马鞭草科的苦朗树、苦槛蓝,草海桐科的海南草海桐,旋花科的二叶红薯。保护区共有珍稀濒危树种3种,其中珍稀红树植物1种,即爵床科的老鼠筋,该树种分布零星,数量较少;濒危树种2种,分别为红树科的木榄]和红海榄,目前这2种红树植物保存数量很少,需要加强保护和恢复。

红树林湿地改造工程

红树林湿地改造和景区土石方工程 5.1红树林湿地改造 5.1.1滩涂改建湿地设计要求 在海堤内侧用于公园建设、道路建设的部分采用填筑土方和吹填土增加高程至6.1左右,经过研究,地面高程填高后,有利于绿化的生长,有利于建设滨海绿化林带。海堤外侧滩涂全部保留用于湿地改造,采用吹填土方增加滩涂高程至3.0至4.5,4.5及以下部分湿地种植红树林,4.5以上部分可以种植多样树种。 方法和措施:重点是研究海滩湿地吹填土方施工方案,选择适合海边生长的耐盐碱植物,例如红树林。 5.1.2红树林生长习性 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沿海沼泽的植物群,于全球南北纬二十五度间的河口及海湾,地区主要由红树目的常绿灌木组成,一般生长在潮汐与海浪比较弱的海湾里,非常适应潮间带缺氧和盐量高的土壤。大部分生长在较少受到风浪冲击的平坦海岸、海湾浅滩,其基质是通气不良、含盐量很大的深厚淤泥,并且是受海水潮涨潮落的规律性浸淹的环境。 5.1.2红树林的生态学意义 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 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

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 红树林的工业、药用等经济价值也很高。 5.1.3适合本地发展的红树林品种 我国的红树资源相比其他地区来讲是比较丰富的,仅广东、海南就有26种,分属于17个科。主要是红树科的红树林是由一类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组成。 适合本地发展的红树品种主要有红海榄、木榄、尖瓣海莲、角果木、秋茄、白榄、海骨根、海漆、桐花树、老鼠勒、水柳、王蕊、海芒果等。见下图。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 其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森林中的植物以乔木为主, 也有灌木和草本。森林中的动物由于在树上容易找到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因而营树栖攀援生活的种类特别多, 如鼠、貉、眼镜猴、长臂猿、避役、树蛙等。与树栖攀援生活相适应,这些动物在形态结构上具有一系列特征,例如, 松鼠等动物具有弯曲而锐利的钩爪,足掌上有发达的足垫;眼镜猴等动物的指(趾)端具有特殊的吸盘; 避役的趾成对合呈螯伏;卷尾猴等动物具有缠绕性的长尾巴,可以缠绕在树枝上, 将身体悬挂起来。由于森林中障碍物多,肉食性动物往往采用伏击的方式进行捕食, 被捕食的动物往往采用隐蔽躲藏的方式来逃脱敌害。由于森林中地下树根密集,土壤很潮湿,不利于动物挖洞和穴居, 因而森林中挖洞和穴居的动物比较少见。森林中的鸟类大都把巢筑在树杈上或树洞里,这显然要比在地面上筑巢安全得多。 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作用:1 、经济效益:森林生态系统是人类的资源宝库,森林除了能够提供大量木材外,还能生产松香、樟脑、桐油、橡胶等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产品。森林中既有大量的食用植物,如枣、柿、栗、猕猴桃、荔枝等,又有很多油料植物,如油茶、油桐、文冠果等,还有丰富的药材资源。 2 、生态效益:它能调节生物圈中氧气与二氧化碳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绿色水库”之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 草原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 年降雨量较少。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密度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草原上的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也有少量的灌丛。由于降雨稀少,乔木是非常少见的。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那里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草原上啮齿目动物特别多,它们几乎都过着地下穴居的生活。昆虫中也有很多种类有挖洞的习性,如蚂蚁、蝼蛄等。不会挖洞的动物( 如爬行动物、鸟类等), 则常常战用啮齿目动物的洞穴。洞穴对于动物防御和逃避敌害、贮存食物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草原上有很多动物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如瞪羚、黄羊、高鼻羚羊、跳鼠、野兔、狼、狐、豹、狮等。瞪羚的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60km ,猎豹的奔跑速度每小时可达90km 。这与草原上地面的平坦开阔、障碍物少是有关的。由于缺水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常少见。 特点: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动植物种类较少,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种群密度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 作用:1 、经济效应:草原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生态系统生长着许多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强的牧草,为重要的牲畜放牧场。能生产肉、奶、皮、毛,能提供大量的畜产品,有特有的经济功能。2 、生态效应:草原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2000 年10 余次袭击北京的沙尘暴,西部大开发,长江的洪灾等许多重大问题,使我们许多人认识到草地的生态功能其实更为重要、更为突出。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 %。整个地球上的海洋是连成一体的,海水具有流动性,因此可以说地球上的全部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大量的生物,它们与陆地上的生物种类大不相同。海洋中的动物大都能够在水中游动。不具备快速奔跑或飞翔的能力。海洋中的植物能够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它们既不具备高大的树干,也没有发达的根系。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温度、和盐度等,这一点与陆生生物也有区别。海洋中的植物以浮游植物为主,如硅藻等。浮游植物个体小, 但数量极多,是植食性动物的主要饵料。在浅海区还有很多大型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等。海洋中的动物种类很多。在水深不超过200m 的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建设实施规划方案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建设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实施方案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前言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的沿海滩涂上,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278.8公顷,其中红树林7256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广东省红树林面积的82.4%。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遗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是南中国沿海濒危鸟类的一个重要栖息繁衍地,也是往返西伯利亚和澳大利亚候鸟迁徙必经停歇地。2002年1月,保护区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地区和国际湿地生态系统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 2006年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广东省被确定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省。同时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被确定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做好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受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委托, 编制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 编制小组通过详细调查了解,在掌握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全国红树林保护工程规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年-2010年)、《广东建设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实施方案(2006-2015)》等,对自然保护区示范项目进行了全面且科学的分析,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7]275号的要求最终形成了“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保护区建设实施方案”文本。 由于时间紧,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专家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全国示范保护区实施方案项目组 2010.03

国内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及保护

国内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及保护 姓名李强指导教师高勇刚 (吕梁高级实验中学理科1415班山西离石033000) 摘要:红树林是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因此红树林的保护问题受到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红树林的现状研究,比较深入地解 读了国内红树林的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对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红树林;生态要素;生态多样化;生态保护区;立法保护 1.红树林生态系统现状1.1红树林植物特性及其生态效益 1.1.1红树林植物特性 由于海水环境条件特殊,红树林植物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态和生理特征。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的主干一般不无限增长,而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与此同时,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气生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退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故称呼吸根。胎萌是红树林另一适应现象:果实成熟后留在母树上,并迅速长出长达20~30厘米的胚根,然后由母体脱落,插入泥滩里,扎根并长成新个体。在不具胚根的种类则有一种潜在的胎萌现象,如白骨壤和桐花树的胚,在果实成熟后发育成幼苗的雏形,一旦脱离母树,能迅速发芽生根。在生理方面,红树植物的细胞内渗透压很高。这有利于红树植物从海水中吸收水分。细胞内渗透压的大小与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同一种红树植物,细胞内渗透压随生境不同而异。另一生理适应是泌盐现象。某些种类在叶肉内有泌盐细胞,能把叶内的含盐水液排出叶面,干燥后现出白色的盐晶体。泌盐现象常见于薄叶片的种类,如桐花树、白骨壤及老鼠簕等。不泌盐的种类则往往具有肉质的厚叶片作为对盐水的适应。同一种红树植物生长在海潮深处的叶片常较厚;生长于高潮线外陆地上的叶 片常较薄。 图1 红树林 1.1.2红树林生态效益 (1)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徒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 (2)有红树林存在的海域,几乎从未发生过赤潮。据中国林科院专家介绍,红树林每年每公顷能吸收150~250公斤的氮和15~20公斤的磷,对水体起着净化的作用。 (3)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红树林的工业、药用等经济价值也很高。1.2红树林在国内分布状况 中国红树林共有27种,分属20科、25属(另有资料为16科20属31种)。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台湾、海南、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其中以广西自治区红树林资源量最丰富,其红树林面积占中国红树林面积的三分之一。无论是种类和分布范围,在太平洋西岸,中国的红树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状分散分布于地理环境

本区地处雷州半岛,受热带海洋气候的影响,沿海滩涂上分布着较大面积的红树林植被其中红树植物有12科、16属、17种,是除海南岛外我国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此外,保护区内拥有数量和种类众多的鹤类、鹳类、鹭类等水禽及其它湿地动物,据初步统计,仅鸟类就有82种,其中留鸟38种、候鸟44种。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作为我国现存红树林面积最大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在控制海岸侵蚀、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气候环境 湛江保护区位于北热带向南亚热带的过渡区域,南部为北热带季风气候区,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气候和海洋气候影响较大。年平均气温23℃,极端最高气温38.8℃,极端最低气温-1.4℃。年均降水量1534.6mm,干湿季节明显,降雨集中在4 ~9 月份,也是台风暴雨季节,多有雷暴,台风带来暴雨和海浪冲击海岸,其破坏能量巨大。湛江保护区所在的雷州半岛地势比较平坦,海岸线弯曲复杂,近海岛屿众多,除半岛南端海岸较崎岖外,东西两面及邻近海岛的海岸均为坡度很小的海滩。 红树林沼泽起源于天然海岸沼泽湿地。河流有鉴江、九洲河和南渡河。各条河流每年携带大量淡水和陆地上流失的营养物质及泥沙流入大海,河流淡水与潮汐咸水交汇处的水质盐度呈梯度变化,大致在1% ~3% 之间,咸淡程度主要受潮汐周期性变化及降雨季节影响,河口湾处的不同盐度海滩为耐盐能力不同的红树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立地。雷州半岛东、西两岸的潮汐类型不同,东海岸的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西海岸的潮汐为不规则日潮。 红树林沼泽的土壤多为浅海沉积、潮汐及河流搬运的堆积物在红树林生长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盐渍沼泽土。湛江保护区在抗御台风、减缓潮水流速、促淤造陆、保护堤岸、吸收转化污染物、净化海水等方面发挥着极重要的生态作用。 动植物资源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15科25种,主要的伴生植物14科21种,是我国大陆海岸红树林种类最多的地区。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为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秋茄和木榄,主要森林植被群落有白骨壤、桐花树、秋茄、红海榄纯林群落和白骨壤+桐花树、桐花树+秋茄、桐花树+红海榄等群落,林分郁闭度在0.8以上。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建设情况1223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建设情况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位于福田区广深高速公路以南,东临新洲河,南面为深圳湾,西部与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紧密相连,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水相隔,最近距离仅300米,占地面积约为38公顷,是深圳湾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原属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第六支队的边防管制区。 一、项目背景 (一)深圳湾概况 南部紧邻的深圳湾是一个位于香港和深圳之间的浅水湾,东经22°24′18″~22°32′12″,北纬113°53′06″~114°02′30″,西面连接珠江口的内伶仃洋中游,东面连接深圳河,北面连有大沙河,整个湾的面积大约为80平方公里。湾内水深自西向东逐渐变浅,东侧最浅处大约为1米。在深圳河口附近的南北两侧,有著名的香港米埔和福田红树林湿地,是国际候鸟的栖息地。深圳湾地处城市腹地,呈半封闭形状,湾内河海相互作用,咸淡水混合,细物质沉积丰富,两侧均有宽广的淤泥滩,为红树林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地貌和物质环境,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已经成为了深圳的“生态名片”。 (二)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一个位于中心城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岸线长约9公里。它是上天赐予深圳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红树植物9科16种,鸟类194种,其中23种为珍稀濒危物种。每年有10万只以上长途迁徙的候鸟在深圳湾停歇,是东半球国际候鸟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停歇站”和“加油站”,是国际上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对象。 (三)原公园区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环境亟待修复

公园建设前,该区域地块功能混杂,建设凌乱,除南侧红树林外,分为十宗土地使用,同时还聚集了三十多家经营商户,一百多处违法搭建。长期作业的运沙码头,练车场、灯光球场的噪音、夜晚灯光,让滩涂湿地失去了本来面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对两岸保护区内动物的栖息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四)为市民提供红树林湿地科普教育基地 红树林已成为深圳市的第二市树,代表了特区人开拓进取、刚强坚毅、无私忘我的人文精神。因此福田红树林湿地这块“绿色瑰宝”不仅属于福田,更是属于全深圳人民的,亟需广大市民关注红树林、呵护红树林,形成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氛围,从根本上保护好我市的自然生态。因此,为市民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红树林湿地空间和红树林湿地科普教育基地非常必要。 (五)满足市民休闲需求 公园用地北侧临近上下沙、金地、益田等多个生活区及福田保税区,其500米半径腹地范围内居住、就业人口约7万人,目前区域内尚无较大的城市公园,需要切实解决周边人群日常休闲需求。 二、规划设计 (一)项目性质。作为深圳湾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树林生态公园以亚热带海湾红树林湿地为主要风景特征,集“科普教育、海滨文化、自然景观、休闲游览”各种功能为一体的公园。 (二)目标定位。1.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缓冲带;2.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区(环境友好、生态文明典范);3.红树林湿地科普教育基地;4.适度满足市民休闲需求。 (三)设计理念。“生态优先,结合艺术、科普展示、便于管理”。 (四)功能分区。根据场地的特性及设计定位,公园分为8个功能片区:1.入口广场区、2.访客中心区、3.室外科普区、4.红树林探索区、5.原生红树林保护区、6.浅滩红树林区、7.恢复湿地区、8.绿化隔离区。其中原生红树林保护区为生态保护功能区;红树林

深圳红树林公园导游词

深圳红树林公园导游词1 深圳市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坐落在滨海大道西海岸边,与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相邻,为了保护红树林及其鸟类,1999年初在建设滨海大道时,市政府决定把滨海大道向北移200多米,将这块原来准备建滨海大道的约21公顷建设用地进行绿化,改造完成后的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移交给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公园筹建于1999年,2000年12月正式向公众开放,2001年3月成立生态公园管理站。 生态公园东面是有绿色长城之称的红树林,西面是滨海大道秀丽迷人的植物长廊,南面是蔚蓝广阔的深圳湾,北面是平坦宽阔的滨海大道。公园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成为人们直接观赏大海和红树林景色的旅游观光胜地。这里绿草如茵,林荫夹道,四季鲜花不败。大海、草坪、树林、飞鸟、彩蝶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令你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据初步估算,公园日平均客流量可达数千人之多。 生态公园是用植物为题材来突出“以自然为本”之理念的公园,这里植物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其中乔木有100多种,有独树成林之称、四季如春的`桑科树种小叶榕、橡胶榕、黄葛榕、高山榕等;有花繁叶茂的大叶紫薇、凤凰木、羊蹄甲、刺桐等;有婀娜多姿的棕榈科树种海南椰子、鱼尾葵、加拿利海枣、散尾葵等。公园植物配置、造型手法多样,

乔木、灌木、地被高低错落,荫凉幽静的密林、宽阔绿茵的草坪、嫣然怒放的花坛各显其色。 深圳红树林公园导游词2 红树林是为了保护红树林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同时,这里也是个免费的海滨生态公园,由于在深圳西面不太市中心的.地方,红树林平日游人不算多,来这儿休闲散心都很不错。公园里草木茂盛,空气非常好,放眼望去都是绿色。 红树林位于深圳湾北东岸深圳河口,和大梅沙、小梅沙不同的是,红树林虽然也在海滨,但这里并没有沙滩,而是一片滩涂,滩涂上的小鱼蟹吸引了许多的水鸟,别有一番风味。在这里,你可以近距离欣赏到红树植物奇特的生态特征,如“胎生”、“板根”和“气生根”等现象。 公园还有一个挺大的草坪,可以带点食物来这儿野餐,或者晨练。和家人一起踏青,约几个朋友来这儿聊天弹吉他,带孩子来玩游戏……都非常惬意。 沿海有一条观光道,早上和傍晚的时候来这里骑脚踏车,散散步吹吹海风感觉非常舒服。红树林站停车场附近可以租脚踏车,如果是和情侣或者和全家人一起来,还可以租到二人或者三人的脚踏车,和亲密的人在海边骑车,想想都觉得浪漫。但注意不要在正午之类的时候骑车,天热而且紫外线比较强,容易晒伤。 这里和香港隔海相望,天气好的话,可以看到通往香港

深圳湾公园介绍(深圳湾滨海休闲带15公里长廊)

深圳湾公园介绍 (深圳湾滨海休闲带15公里长廊) 深圳湾公园位于深圳市西南部沿海,东起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西至深港跨海大桥西侧,北靠滨海大道,南临深圳湾,隔海遥望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沿海岸线长约9.6公里,总面积约108公顷,是深圳市唯一的密集滨海休闲带。 深圳湾公园分为A、B、C三个区域,12个不同主题的区域公园全部通过完善的步行、自行车系统串联在一起,而且A、B、C三个区域充分融入植物文化的理念,按其主题的不同,组织了榕荫沁爽、葵林倩影、深湾喜雨、紫垣溢彩、凤舞鸢飞、芷草微澜、情海相思、番林簇锦等9个植物景观,设计各具特色。 A区从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西侧至大沙河河口,面积41.62公顷,建有中湾阅海广场、海韵公园、白鹭坡、北湾鹭港和小沙山,其中中湾阅海广场位于深圳湾中部,是远望整个深圳湾景色的最佳位置之一;

B区从大沙河河口至东滨路立交桥北侧,面积10.75公顷,建有追风轮滑公园和流花山; C区从东滨路立交桥北侧至深港西部通道大桥西侧,面积55.70公顷,建有南山内湖溢流坝、弯月山、南山排洪大箱涵蝶状翼墙、日出露天剧场、垂钓栈桥、湿地公园、婚庆公园、海风运动公园和西南口岸广场。

其实深圳湾公园是规划中的深圳湾滨海休闲带(亦称深圳湾15公里滨海长廊)的一部分。 深圳湾滨海休闲带(深圳湾15公里滨海长廊):西起南海酒店,向东经海上世界填海区、南海玫瑰园居住小区、蛇口渔港、南海益田居住区、蛇口山公园、东角头居住区,穿过西部通道跨海大桥,沿口岸区东侧向北,环后海区后向东,经滨海大道南侧延伸至侨城东路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贯穿整个南山区东南端,总长约15公里。 深圳湾滨海休闲带的总体规划,将其分为五个区段。其中,A段为滨海大道南侧,B段为后海填海区东侧,C段为西部通道口岸区东南侧,D段为东角头沿岸,E 段为海上世界片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