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课堂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爱好1、介绍背景,创设气氛。
师: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公元208年,建安13年,曹操率军,水陆并进,欲扫平江南,孙刘联盟,决计破曹。
且看:用奇谋孔明借箭。
2.观看借箭经过影像,初步感知。
评:精妙的导语给同学以古典文学语言的熏陶,恢宏的背景、生动的影像,激发了同学的爱好,拓宽了同学感悟历史、人物的空间。
二、紧扣主题,探究性学习1.初读,同学质疑。
师:扫瞄课文,请用文中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诸葛亮在借箭中所表现出的才能。
生:神机妙算。
师:"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生:"神机妙算'就是惊人的机灵、奇妙的谋划,形容计谋高超。
师:很好,结合课文,围绕这个词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生:我想问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神机妙算?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师:大家提的问题信任都可以通过读书求得解决,现在我们集中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点出中心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专心读课文,可以和同学争论,呆会儿选择一处体会最深的讲析给大家听。
2.同学全面读书,从字词句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沟通评价。
生: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生: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生:他还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预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生:他让船一字儿排开,借箭时,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边受满箭后,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说明他对事情做了周密的支配。
生:书中说船队回来时,顺风顺水,可以看出他算到风向。
评:让同学在媒体制作出的两军对垒军事简图上边演示边说,既敏捷地检验了同学融会贯穿理解课文的力量,又调动同学参加的乐观性,教学效果好。
生:诸葛亮对鲁肃说:"要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

《草船借箭》教学案例《草船借箭》教学案例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
2、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背景,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妒忌心理。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突破方法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朗读,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然后引导出诸葛亮的所作所为,领悟课文发展经过。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了和他的创新。
突破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学法:自学讨论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小帆船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导语:同学们今天有领导、老师到我们班来听课指导,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师生鼓掌)你们紧张吗?老师我也紧张,让我们听一首歌曲放松一下。
听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又重新把我们带进了三国时代,那风起云涌、斗智斗勇、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探究学习的课文,就是选自于《三国演义》的一段故事《草船借箭》。
板书:11、草船借箭一、回味课文,把握探究主题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即一⑦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佚名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出示投影1:课文先写了________接着写了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浏览课文回忆。
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
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吗?二、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才能深入。
默读课文,用心想,这篇课文哪个问题最有研究价值?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3、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1)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2)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3)某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某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
某难怪周瑜长叹一声出示投影2: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某诸葛亮几次说话,会是()说?能想象出来吗?真好,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某找三人分角色读。
某去掉提示语,2人组练读,小组展示。
早有安排,早有谋划,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
这就是超人的智慧,惊人的才干,这就是神机妙算。
【精选】草船借箭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草船借箭教学实录(一):第一课时师:这天我们要学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
哪些同学看过《三国演义》?能够是小说,能够是连环画,能够是电视连续剧。
生:(自由举手应答。
绝大多数学生表示看过。
)师:能说说你对诸葛亮的印象吗?生1: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军师。
生2:诸葛亮是个很讲情义的人,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十分感激,就帮忙刘备打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说得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写尽了诸葛亮的一生。
生3: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学问十分大,被人称为“卧龙先生”。
师:不仅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更知人心。
生4:诸葛亮跟周瑜斗智,最后把周瑜给活活气死了。
周瑜临死前说:“既生亮,何生瑜?”意思是说,既然生了诸葛亮,又何必生我周瑜。
师:哟!你明白得还真多!当然,周瑜之死不能全怪诸葛亮。
等会儿学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你就会明白的。
生5: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能借东风,会八卦阵,我觉得他是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一个人。
师:好!看来大家对诸葛亮都有必须的了解和决定。
这天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大家就多了一份亲切感,因为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诸葛亮。
学《草船借箭》就等于是会会诸葛亮这个老朋友。
是吧?生:(齐答)是!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赶紧去见见诸葛亮这个老朋友。
读完课文以后,老师请你从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行次,你觉得能够怎样排?明白吗?生:(齐答)明白。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师:好!读完课文,对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这四个人就应有了大致的印象,是吧?这四个人,如果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样排?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周瑜排第二,曹操排在第三,鲁肃第四。
师: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
有不同意见吗?生2:我觉得鲁肃就应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前面两个不变。
师:哦!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三。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课堂实录草船借箭》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1、老师请XXX同学给大家讲个故事,仔细听哦,看谁能听出她讲的是什么故事?(学生讲述了“XXX三气XXX”的故事)2、老师询问学生对XXX和XXX的评价,学生用词恰当地评价了两个人物。
3、老师介绍这个故事出自《三国演义》。
4、老师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1、老师要求学生较快地阅读全文,注意准确通顺地读出句子。
2、老师强调“擂鼓”中“擂”的读音和“妒忌”中“忌”字的写法。
3、老师询问学生对“妒忌”的理解,学生准确地解释了这个词的含义。
4、老师让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再来说说对“妒忌”的理解。
5、老师让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并重读了“挺”和“很”两个词,带上对“妒忌”一词的理解齐读这一段。
6、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中的对话。
三、深入分析,理解“草船借箭”的含义:1、老师让学生思考“草船借箭”的含义,学生们积极回答。
2、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智慧和策略。
3、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故事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4、学生们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5、老师总结了学生们的讨论内容,强调了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四、课堂小结:1、老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老师强调了学生要注意课文中的多音字和生字词,并鼓励学生多读多练,提高阅读能力。
3、老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老师祝愿学生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师: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时,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生简明扼要地讲述)三、切入中心,领悟“神妙”:一)抓住中心句,理解体会:1、师:请读出全文的中心句:“XXX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谁能解释一下“长叹”的意思?(生解释并表达自己的理解)2、师:请解释一下“神机妙算”的意思,然后围绕这个词提出问题。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教学案例)

《草船借箭》课堂实录(教学案例)早读1.全班齐读2.请学生起立读(指导读词语内部不能停顿)通过人物角色的演绎调动气氛,如评价学生,像这样一表人才的将军,像这样的巾帼英雄。
起立读全班再读。
3.听写,写句子,今天的句子要注意写标点符号。
(昨天有突击听写今天的词语,是为了让学生引起警觉)、第一课时一、导入(一)读一读单元导语(二)读古典名著的方法:1.古典名著多为章回体小说,阅读目录能帮我们大致了解故事内容。
2.读的时候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词语的意思。
3.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不用反复琢磨,可以跳过。
4.查阅资料,观看影剧可以增加阅读的兴趣。
(三)写读后感的方法1.为什么要读这本书2.简单介绍一下文章和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你印象深刻的部分。
3.联系生活,写出自己的感想。
比如收获是什么,读了有什么用?或者给自己怎样的启发。
(四)《三国演义》其书简介(大概p p t三行内容,不宜过多)师:打开书我们会发现很多章,一起读一读(随便抽一两回),猜一猜会发生什么故事。
师:本课选自第46回,一起读一读“用奇谋孔明……”师:这样的目录前后对称,朗朗上口;并且总结了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默读课文,用笔勾画,批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照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评:想一想昨天学习的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想想谁是主人公。
(昨天学的梅花魂,外祖父是主人公)【P P T“草船借箭”以——为线索,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起因是——。
经过是——,结果是——。
】师评:借助老师的答案修改自己的内容,不要完全抄老师的,要有自己的思考。
师:请同学起立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现在我们已经拿出了关键环节的重要人物。
(边说黑板上边板书了周瑜、鲁肃、诸葛亮)三、分角色朗读,感悟人物形象(一)诸葛亮和周瑜师:现在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聪明,神机妙算师:现在回到第二自然段,角色扮演阅读。
(读完后)师:这个作者写得极差,全篇都在“说、说、说”那我们如何知道诸葛亮当时的状态呢,现在你们已经读了诸葛亮,请你们把提示语补充出来,写出他们说话时候的状态、表情、神色等。
草船借箭》课堂教学实录

草船借箭》课堂教学实录草船借箭》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老师:(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XXX上惯看XXX春风……)引入课题。
介绍作者,生字教学)老师:P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念几遍。
读完以后,老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吗?老师:四个人物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学生:我认为XXX排第一位、XXX排第二、XXX排在第三、XXX第四。
老师多提问几个同学,从不同答案中肯定XXX排第一)老师:从谋略和伶俐的角度,每位同砚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五种答案,但同砚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学生:(齐答)XXX排第一。
老师:对,XXX排第一,XXX是最聪明的,是吧?这是同砚们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获得的共鸣。
课件出示:P非常好,那么这篇课文写XXX很多地方,现在老师请你们再仔仔细细读一遍,你觉得这篇课文当中写XXX的谋略和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读出精彩来,明白吗?学生:我觉得七和八自然段中写XXX的谋略和智慧最精彩。
老师: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
(生读)老师:读得不错。
这两段话如果多去读几遍,那可能对你帮助就更大。
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XXX写得最精彩。
我再叫一个同学读一遍。
课件出示:P这时候候大雾漫天……天亮了就回去。
”师引导学生读,师生范读,抓住“XXX吃惊地说:‘如果XXX出来如何办?’”这句话的“吃惊”以及“XXX笑着说:‘雾这样大,XXX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喝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8篇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8篇《草船借箭》教学实录8篇教学实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通过记录教学过程和细节,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和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教师可以总结和分享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草船借箭》教学实录,希望你喜欢。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精选篇1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3、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胆量和智慧,挑战自我。
【教学重难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具准备】幻灯。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复习1、齐读课题。
2、提问:⑴ 主要人物是谁?跟诸葛亮有关系的几个人物是谁?⑵ 这篇文章讲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样?回来时如何?⑶ 借箭时,船怎样受箭?⑷ 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板书:神机妙算)二、新授1、老师就这些内容(幻灯中提示的课文借箭的因素)让同学们会去思考。
为什么诸葛亮能够神机妙算?你怎样看诸葛亮这个人,老师让同学们感悟诸葛亮其人,准备了吗?2、提出要求:同学们,可以谈上几句,也可以谈上一段,还可以谈上一篇,听到别的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随时补充,发表自己个人见解。
3、浏览课文,整理思路、内容,准备汇报:4、学生汇报,教师适当予以引导,补充,点拨并板书,随即进行朗读训练:⑴ 诸葛亮和鲁肃笑着说的话。
⑵ 周瑜与诸葛亮,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对话。
⑶ 教师引导学生从善知人,知天文,懂地理,巧筹划四方面去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
5、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发现和见解?6、小结:诸葛亮靠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在谈笑风生中,轻松获得十万支箭。
又不至于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
【板书设计】草船借箭知天文神机妙算晓地理能力+自信=成功善之人巧筹划【课后作业】1、必作:自述课文或编课本剧。
2、选作:写一写《小议妒忌》。
《草船借箭》教学实录精选篇7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草船借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船借箭》课堂教学实录老师:同学们好。
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多念几遍。
读完以后,老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当中的四个人物排一排名次,你觉得可以怎么排?明白吗?学生:明白。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四个人物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你给他们排排队,你会怎么排?学生1:我认为诸葛亮排第一位。
老师:好,诸葛亮排第一。
学生1:周瑜排第二。
老师:周瑜第二。
学生1:曹操排在第三。
老师:曹操第三。
学生1:鲁肃第四。
老师:鲁肃第四。
诸葛亮最聪明,鲁肃最笨。
有不同意见吗?不一样,有不一样的意见。
好!请你说。
学生2:我觉得鲁肃应该排在第三,曹操排在第四。
老师:前面两个没问题。
学生2:前面两个不变。
老师:不变,诸葛亮排第一,周瑜排第二,曹操变成最笨,鲁肃排第三。
还有不一样的吗?学生3:我觉得诸葛亮应该排第一,曹操排第二,周瑜第三。
老师:噢,周瑜成第三了。
学生3:周瑜排第三,鲁肃排第四。
老师:周瑜第三了,鲁肃还是最笨。
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学生4:我觉得诸葛亮第一。
老师:诸葛亮第一。
学生4:曹操第二。
老师:噢,曹操第二。
学生4:鲁肃第三。
老师:好,鲁肃第三。
噢,周瑜最笨。
哈哈,还有吗?还有不一样吗?学生5:我觉得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老师:诸葛亮第一,鲁肃第二。
学生5:周瑜第三,曹操第四。
老师:周瑜第三,曹操最笨。
请坐下。
噢,非常有意思,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是吧?尽管答案不同,五种答案,但同学们发现没有,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
学生:(齐答)诸葛亮排第一。
老师:对,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是最聪明的,是吧?这是同学们读了一遍课文之后取得的共识。
非常好,那么这篇课文写诸葛亮很多地方,现在王老师请你们再仔仔细细读一遍,你觉得这篇课文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和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然后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读出精彩来,明白吗?学生:(大声读课文,寻找写得精彩之处。
教师做现场巡视。
)老师:咱们现在交流一下,你觉得这篇文章当中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什么地方最精彩?学生1:我觉得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在七和八自然段中写得最精彩。
老师:你先把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咱们注意听。
学生1:(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
)我觉得七和八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写得非常精彩。
老师:体会得不错。
这两段话如果多去读几遍,那可能对你帮助就更大。
谁也觉得这个地方写诸葛亮写得最精彩。
我再叫一个同学读一遍。
学生2:(朗读课文七八自然段。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老师:停!停!鲁肃怎么说?学生:吃惊地说。
老师:再读。
学生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老师:(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学生2: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老师:他吃惊了吗?学生:没有。
老师:你们吃惊了吗?学生:没有。
老师:谁能读出吃惊的味道?学生3: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老师:来,请你继续读“鲁肃吃惊地说”。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老师:(范读)“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再读。
学生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军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老师:停!诸葛亮怎么说?学生:笑着说。
老师:你笑了吗?学生4:没笑。
老师:能笑吗?能笑!来,试一试。
学生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停!停!“曹操下令说”,体会一下,你们自己读一读。
“曹操下令说”,怎么说,自己都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读。
)老师:来,曹操,曹操。
咱们先叫一个女曹操,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学生1: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活脱活现的女曹操。
稍有一点遗憾,就是不要“轻易出动”,而不是“轻举妄动”,不是这样的。
好的,不错。
来,叫一个男曹操,曹操本来就是男的,注意啊,曹操在营寨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学生2: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老师:真好啊!你继续。
学生3:(朗读接下去的课文。
)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个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一万多个弓弩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象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老师:好。
还有同学觉得别的什么地方,写诸葛亮的谋略、写诸葛亮的智慧是最精彩的?学生4: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四自然段。
诸葛亮说:“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这个地方写得最精彩,是吧?可是我觉得,你想象一下,当时诸葛亮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和鲁肃说这番话。
当跟鲁肃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已经把什么东西都想好了,然后他在鲁肃面前会表现出一种什么神态?一种什么表情?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和鲁肃说?再想一想,然后就把自己当作诸葛亮,你来说诸葛亮这段话。
好,我来读鲁肃说的话:“这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能帮你的忙。
”诸葛亮说——学生4:(接读诸葛亮的话)希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兵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你有十万只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老师: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大,这个诸葛亮年龄比较轻,可都是诸葛亮。
有没有同学觉得别的地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是最精彩的,还有吗?学生5:第二自然段写诸葛亮的谋略比较精彩,因为他说:“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只箭。
”老师:等等,老师请你把第二段话都念一遍,好吗?老师6: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老师:注意啊,周瑜说这番话的时候,他实际上——学生6:心怀不轨,他很嫉妒诸葛亮,他想用这个造箭的名义把诸葛亮害死。
因为他死前曾说过“既生瑜,何生亮”,所以看的出来非常恨诸葛亮,想利用造箭的借口害死诸葛亮。
老师:对啊,所以说,周瑜说这话的时候一肚子坏水,你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刚才读得那个周瑜是光明磊落的周瑜,不是心怀鬼胎的周瑜,你得心怀鬼胎呀!试一试,行吗?(老师读开头的话)“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对诸葛亮说——”学生6:“我们现在就要和曹兵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当然是弓箭最好。
”“先生和我想得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辞。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老师:注意!诸葛亮这个时候说,他想到的是什么?学生7:他想到了肯定周瑜是使的鬼计,干脆就将计就计。
老师:想到将计就计,他还想到了什么?学生8:想到周瑜肯定要给他出难题,十天造十万支箭肯定是比登天还难。
老师:比登天还难,他想到了周瑜要害他,是吧?他还想到什么?学生9:我首先和他一样,而且我知道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他曾经想到了大概他已经观象过,也可能预先想到周瑜会用这个箭来威胁他,骗他。
所以他肯定会先观一观天象。
因为一般大雾天,他们不敢出来跟你打,他肯定会用一些箭来射你,所以,他想到再过三天就有一场特别特别大的雾,最后他才想到借箭这回事。
老师:尽管诸葛亮想到周瑜想要害他,尽管诸葛亮想到了三天后这场大雾,将计就计把这十万支箭造好,尽管诸葛亮想了很多,但是我就觉得很奇怪,诸葛亮为什么不推托、不推辞呢?明明知道周瑜要害我,要我的身家性命,我干嘛还要替他借十万支箭呢?学生1:我觉得诸葛亮想,既然你想害我,我就将计就计,我就和你斗智。
老师:他是想跟周瑜斗斗智。
学生2:我想是这样,周瑜就是想专门找一个难题难倒诸葛亮,如果你要是不去借箭的话,正好中了人家圈套,就证明周瑜比诸葛亮强。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诸葛亮是谁的军师?学生:刘备。
老师:周瑜是谁的都督。
学生:孙权。
老师:刘备和孙权可是两家呀,为什么他们现在——学生3:因为魏军当时非常强大,诸葛亮提出要东吴和蜀汉相联盟,来攻打魏军,这样才能获得胜利。
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箭,诸葛亮使计,如果把魏军的箭由我来使的话,魏军的兵力就会大大减弱,而我军的兵力会大大增加,那我们就可以用箭和他们相对抗,这样的就可以使刘备的蜀汉、孙权的东吴取得胜利。
老师:你讲的道理是对的,孙刘两家来联合抗曹,才可能战胜曹操。
但是有一个小小的错误,指出来你不生气吧?那时三国还没有建立,东吴、蜀国、魏国还没有建立,孙权和刘备还是各地的一方霸主。
请你继续读,诸葛亮说——学生3:既然要交战。
老师:既然就要交战。
学生3:“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
”诸葛亮说:“只需三天。
”周瑜说:“军师你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立好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
”老师:甘受惩罚。
学生3: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兵士到江边去取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走了。
老师: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好的,请坐。
我们每一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独特地体会,都有自己独特地理解。
有的同学认为前面写得最精彩,有的同学认为中间写得最精彩,也有的同学认为后面写得最精彩。
其实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我们深入到课文中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这篇课文每一段话、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在传神地写着诸葛亮的谋略、诸葛亮的智慧。
这篇课文老师读了二十五遍了,但是尽管读了二十五遍,我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搞清楚,我想来想去没有明白,我甚至想到我是不是应该去问一下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已经不在了,你们想知道困扰王老师的这个问题吗?学生:(齐答)想!老师:王老师在想啊,诸葛亮说:“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