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语言运用新题型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初中语文中考语言运用新题型

部编版语文初中语文中考语言运用新题型

部编版语文初中语文中考语言运用新题型一、对联题[题型解说]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之精华。

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的“对对子”在中考中越来越受到青睐,不少地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对联题。

对联题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

在中考命题中,出现了不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好题型,形成了中考语文的一道亮丽风景。

[命题角度]对联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对联相关简单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又考查了学生诗文名句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而且命题者还常常将对联题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各地人文自然景观等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国家大事。

从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对联题主要的命题形式是“应对撰写型”,即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对联的某一联(上联或者是下联),对出另外一联(下联或者上联),这一形式的考题比较灵活,内容上多和考题当地的人文自然结合起来。

[方法点拨]解答对联题,首先要紧扣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联,极讲究对偶,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上下联对应位置),形式整齐,节奏和谐。

在词性相对、事类相通、句式相同的情况下,上下联的意义一定要有变化,或相关相联,或相辅相成。

总之,意义要防止重复单调,要力求变化多样,引人入胜。

但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学生能做到宽对、活对就行了。

至于平仄方面一般都不作要求。

其次,要加强文化知识积累,提升文化品位。

语文学习非一日之功,功夫在平时。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可以学习语文。

要想加强文化积淀,增强应对能力,就必须努力做到广泛阅读、仔细品味、强化记忆、灵活运用。

特别是平时注重多背记一些古典诗词,多积累一些楹联。

[非常题例]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兰花被誉为“国香”、“香祖”、“天下第一香”,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

我国爱兰人士多倾心于淡雅类的兰花,寻求内外统一,内涵与外在俱佳的赏心悦目的感受。

青海省西宁市沈那中学中考语文 语言运用新题型复习4 新人教版 (2)

青海省西宁市沈那中学中考语文 语言运用新题型复习4 新人教版 (2)

语言积累与运用中考新题型(四)1.扩展下面的句子(不少于20字)我想飞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下面的一句话扩写成一个语段。

沐着春风,迎着太阳,望着云,心情立刻轻松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将“羊群阳光沙滩乐章”连成一段,要求语句流畅,意思明确。

注意避免简单地连词成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充分运用想象将曹操的《观沧海》中“水河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扩写成一段景物描写。

(5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青海省西宁市沈那中学中考语文 语言运用新题型复习2 新人教版 (2)

青海省西宁市沈那中学中考语文 语言运用新题型复习2 新人教版 (2)

语言积累与运用中考新题型(二)1.有一则寓言说,文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哲学家聚会。

有人提议:每个人用一句话来描述和赞美世界。

请根据他们的各自不同的职业,进行合理想象,补写出他们要说的那一句话。

(每句话20字以内)文学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企业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名介绍作品中的一个人物(20字左右)介绍书中的一个中心事件或一个主要情节(30字左右)读后感(30字左右)作者3.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练习。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改《学会合作》一文,完成4—8题。

①加拉帕戈斯群岛中有一个品左恩的岛屿,岛上生存着一群莺鸟它们以仙人掌的花粉、果实和种子为食,故名食掌莺。

②仙人掌开花的季节,有些食掌莺把公共区域那些尚未开放的花瓣用爪子撕开,然后用嘴扯开柱头,这样就可以吃到藏在花蕊里的花粉了。

中考语文课堂:中考语言运用新题型“补写类”解析及演练(附:技法指导及真题例析)

中考语文课堂:中考语言运用新题型“补写类”解析及演练(附:技法指导及真题例析)

中考语文课堂:中考语言运用新题型“补写类”解析及演练(附:技法指导及真题例析)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补写题”是体现新课程标准这一要求的最佳题型之一。

相对于往年纯文字、单一仿写型补写题,2021年这类题型稳中求新,试题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开放,备考时大家应引起高度重视。

【知识梳理】一、句子补写类型1.总起句(语段开头);2.总结句(语段结尾);3.过渡句(语段中间);4.照应句(语段中间);5.仿写句(语段中间)。

二、句子补写作用及方法1.总起句:即能领起或概括整个语段或下文层次的语句。

方法:记叙类语段为叙述的主体(对象);说明文语段为被说明的事物及其主要特征;议论文为语段议论的话题、中心看法。

2.总结句:就是指对整个语段或语段中某一个(两个)层次内容作出总结的句子。

总结句的补写与总起句的补写一样,是对前面内容的归纳、总结,有的则是对前面具体内容的概括与升华。

总结既要准确,又要全面,有时是对上文两至三个层次的内容总结。

补写时不可漏掉要点。

方法:从上文中总结出结论。

注意提示词(如“因此、所以、由此可知……”)。

3.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结前文,启示下文要讲的内容。

方法:抓住上下文语境,补充出语意的跳脱。

4.照应句:前面提出的问题,后文有着落;后面出现的情节,前文有所交代。

前后照应,和谐统一。

方法: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语及照应点。

5.仿写句:与上文或者下文的某个句子句式相同、内容能衔接的句子。

方法:注意观察句式,找到参照句子;注意句式逻辑(并列、对比);注意标点。

6.组词造句:根据找到的提示信息,揣摩上下文遣词造句的规律写出句子。

7.检验:文从字顺,没有语病,语意贯通,逻辑严密,不超字数。

【真题解析】一、图画式补写图画是用讽刺与幽默的方式去表达哲理与反映现实的一门艺术。

命题人将名著图片、仿句、修辞结合起来考查,选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语文初三语文语言运用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语文初三语文语言运用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语文初三语文语言运用题训练含答案解析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

材料一:国内首个“白云爱衣墙”在广州市白云区嘉禾望岗志愿驿站亮相,社区里的贫困人员以及流浪人员等,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免费领取爱衣墙内千净的衣物。

爱衣墙由志愿驿站提供场地,市民捐赠的衣物由“尚丙辉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室”提供清洗、消毒服务。

爱心衣物墙活动起源于国外,是一项二手衣物捐赠的公益活动。

因为门槛低、人人可参与,进入中国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全国许多城市迅速普及开来。

材料二:有人调查了各地“爱衣墙”的运行情况。

具体情况是:有的爱衣墙因设置在地下通道,运行不久就被环卫部门“取缔”;有的爱衣墙很短时间就收到几千件衣服,无处堆放,不便整理;有的捎赠人把爱衣墙当成了处理旧衣物的“垃圾站”,不少衣服太旧不适合使用;有的捐赠衣服被人取走卖旧衣牟利……(1)依据材料一,请你为“爱衣墙”活动创作一条宣传标语。

(2)请你将材料二中反映的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为了使“爱衣墙”活动运作顺畅,请你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有需要,请带走;有闲物,请带来。

(2)爱衣墙活动的运作模式不够完善(或:爱衣墙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有良好的管理与维护制度作为支撑。

)(3)建议:①捐赠来的衣物不可随意乱放,以免给城市管理造成不便。

②对于捐赠的衣物,应安排专人进行清洗与消毒,保证卫生安全。

③组织相关人员管理衣物,保证捐衣有序,取衣方便,杜绝通过卖旧衣牟利的现象。

【解析】【分析】(1)本题要求设计一条宣传标语,答题时注意以下几点:①内容要紧扣材料内容;②语言要通俗、易读、易记、易传播;③最后使用对偶的句式。

只要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2)认真阅读材料二内容,从“有的爱衣墙因设置在地下通道,运行不久就被环卫部门“取缔” ”可知爱衣墙选择位置不合适,从“有的爱衣墙很短时间就收到几千件衣服,无处堆放,不便整理”可知爱衣墙活动选择的地方大小不合适,从“有的捎赠人把爱衣墙当成了处理旧衣物的“垃圾站”可以看出爱衣墙活动的衣服质量控制不好,从“有的捐赠衣服被人取走卖旧衣牟利”可以看出爱衣墙活动的受众没把握好。

(完整版)初中语言运用题型及解题方法

(完整版)初中语言运用题型及解题方法

语言运用题型及解题方法一、口语交际方法指点:审题五要素1、对象(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以及与对方的关系)2、角色(你是什么身份)注意: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3、场合(特定的情境)4、话题(针对什么问题)5、意图(你说话的目的何在)6、常用礼貌用语收集:与人相见说“您好”求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忧”祝人健康说“保重”看望别人说“拜访”赞人见解说“高见”请人接受说“笑纳”很久不见说“久违”初次见面说:“久仰”答题基本格式:称呼+礼貌用语+说话原因+说话目的例题解析:(一)单一角色型1、例如: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洗一次脚,请写出给母亲洗脚前想说的话。

(2分)审题:对象:妈妈角色:孩子事件:母亲节、洗脚答案:妈妈,从小到大,您在我的身上付出了很多,今天是母亲节,让我来给您洗一次脚,孝敬孝敬您,好吗?注意:对人用敬辞;对己用谦辞;“您”字挂嘴边;“好吗”作结束。

2、例如:小明的奶奶患了高血压,心里比较紧张,医院给奶奶配了一瓶降血压的药,标签上注有:5mg×100片。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5mg,一日三次,待血压明显下降后改为一日一次。

请你为小明设计一段话,既告诉奶奶如何吃药,又消除奶奶的紧张心理。

答案:奶奶,不要紧张,只要您按时吃药,每次一片,每天三次,血压下降后,一天只须吃一片,您的身体一定会好起来的,您一定会健康长寿的。

实战训练:根据情境说话。

(3分)王平同学到商场买考试用的签字笔,商场售货员是一位40多岁的女同志,王平问道:“?”事后,发现买的签字笔型号不对,回到商场要求更换,他对那个售货员说:“?”答案:示例:阿姨,你这有考试专用的签字笔吗?(注意:有称呼和问话)阿姨,不好意思,我刚才买的的签字笔型号不对,能给换一下吗?(注意:称呼和表歉意,商量的语气)(二)代为转述型方法指点:1、审题,筛选信息2、注意情景中在时间、地点变化上设置的转述障碍3、表述得体,简洁流畅实战训练:请根据下面的语境,写出张琳的转述语。

语文最近几年中考语言运用试题精编及答案

语文最近几年中考语言运用试题精编及答案

语文最近几年中考语言运用试题精编及答案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因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2)根据材料内容,以“皮影戏”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答案】(1)皮影戏种类多样、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入选“非遗”代表名作录。

(2)示例一:皮影戏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丰富多彩的声腔,源远流长的历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示例二:皮影戏用自己独特的魅力讲述着人间的喜怒哀乐。

【解析】【分析】(1)仔细阅读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些关键词句:“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再将这些要点进行加工即可。

(2)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内容”“用上一种修辞方法”来描述皮影戏。

因此,回答时需要先从材料中找到皮影戏的特点,再用修辞将它生动表述出来。

比如皮影戏“浓厚的乡土气息,丰富多彩的声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再如“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

故答案为:⑴皮影戏种类多样、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入选“非遗”代表名作录。

⑵示例一:皮影戏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丰富多彩的声腔,源远流长的历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示例二:皮影戏用自己独特的魅力讲述着人间的喜怒哀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关键语句,组织语言要简洁。

中考语文语言综合运用常见题型

中考语文语言综合运用常见题型

中考语文语言综合运用常见题型资料常见题型1、仿写2、压缩语段3、连贯4、情境题5、名著导读6、扩展语句7、图文转换一、仿写题(1)常见类型1、套用式仿写题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句:小结:本题仿写的重点是:其句式只需例句。

2、修改式仿写题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小结:此题是在原句基础上进行仿写。

3、续写式仿写题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小结:这道题既是又是,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及修辞(、)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

4、造句式仿写题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童年是一个谜,混沌初开,稚嫩好奇;少年是一副画,色彩绚丽,烂漫天真;青年是一首诗,激情澎湃,。

小结:从形式上看,两个例句先为句,后是由词组成的两个并列短语;那么,空格处只要再写一个由词组成的四字并列短语即可。

从内容上看,两个例句都是比喻句,后面的四字短语分别概括了年和年的特点,因此,仿句的空格处填写的四字短语还必须符合年的特点。

(2)解题方法5、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1)如果我是清风,我将。

(2)如果我是春雨,我将。

小结:方法1、仔细揣摩例句,寻找和例句在与上的相同点。

6、例题: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加点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小结:方法2、依据例句的特点,仿抄,改写。

(3)巩固练习7、例题: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横线处填入与加线词语结构相同的两个短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言运用新题型一、对联题[题型解说]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之精华。

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的“对对子”在中考中越来越受到青睐,不少地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对联题。

对联题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

在中考命题中,出现了不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好题型,形成了中考语文的一道亮丽风景。

[命题角度]对联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对联相关简单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又考查了学生诗文名句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而且命题者还常常将对联题和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各地人文自然景观等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国家大事。

从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对联题主要的命题形式是“应对撰写型”,即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对联的某一联(上联或者是下联),对出另外一联(下联或者上联),这一形式的考题比较灵活,内容上多和考题当地的人文自然结合起来。

[方法点拨]解答对联题,首先要紧扣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联,极讲究对偶,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上下联对应位置),形式整齐,节奏和谐。

在词性相对、事类相通、句式相同的情况下,上下联的意义一定要有变化,或相关相联,或相辅相成。

总之,意义要防止重复单调,要力求变化多样,引人入胜。

但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学生能做到宽对、活对就行了。

至于平仄方面一般都不作要求。

其次,要加强文化知识积累,提升文化品位。

语文学习非一日之功,功夫在平时。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时时可以学习语文。

要想加强文化积淀,增强应对能力,就必须努力做到广泛阅读、仔细品味、强化记忆、灵活运用。

特别是平时注重多背记一些古典诗词,多积累一些楹联。

[非常题例]阅读下面几则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兰花被誉为“国香”、“香祖”、“天下第一香”,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

我国爱兰人士多倾心于淡雅类的兰花,寻求内外统一,内涵与外在俱佳的赏心悦目的感受。

爱兰者喜欢采兰、种兰、赏兰、养兰并重,把快乐幸福贯穿赏兰、侍兰全过程。

材料二:一组兰花图。

材料三:一组兰花的诗文。

①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

(魏·王肃《孔子家语》)②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唐·杜牧《兰溪》。

楚国大夫,指屈原)③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张学良《咏兰》)材料四:唐朝慧宗禅师酷爱兰花,手栽数十盆。

禅师要云游,行前嘱众弟子看护好兰花。

某夜,风雨大作,弟子们恰巧未将兰花搬回室内,兰花毁损严重。

禅师归来,弟子们惶恐不安,以为必受重责。

不料,禅师得知实情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当初,我可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呀。

”请运用兰的相关材料对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下联:▲[解题指导]这道题目,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对联题出现的,而是把对联题巧妙地穿插在材料探究题当中。

做这个题目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几则材料,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出兰花的高贵品质。

然后仔细观察所提供的上联,分析其结构、词性等特点。

观(动词)翠竹(名词)仰慕(动词)谦逊品节(名词短语),不难发现,上联用的是两个动词短语,一个是“观翠竹”,一个是“仰慕谦逊品节”,后一个短语概括了翠竹的特点,那么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扣住兰花的有关品质,按照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的要求,即可作出下联。

答案示例:①种幽兰追求淡雅情趣;②赏兰花陶冶君子情操[提升训练]1.下面是教师节某学生献给辛勤的园丁的一副对联,请你拟写下联。

上联:无声润物三春雨下联:2.学校墙壁有上联“一方净土,岂能容忍假恶丑,岂能养肥功利鬼?”请对出下联3.选取《西游记》《水浒传》《童年》《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五部名著中的人物和相关内容,为给出的上联拟写下联。

上联: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下联:4.试联系生活实际对出下联。

上联:昔日范仲淹忧乐关乎天下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用典”是下面这副岳阳楼对联的一大特色,请欣赏后回答其上联与下联的末句各用了什么典故?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上联:下联:6.名胜古迹对联往往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1)黄鹤偶乘沧海月白云常带楚江秋 ( )(2)我其仙乎吞云梦者八九登斯楼也览气象兮万千 ( )(3)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 ( ) 7.有人读了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拟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

内容是“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请你结合《西游记》中的有关情节为其补写出下联。

上联:身残志坚,保尔唱响生命曲下联: 8.面是某餐馆门上贴的对联。

请你运用《悯农》时的有关词句,将上联补充完整。

上联:,弃之可惜;下联: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9.在某班组织的对联交流活动中,有同学根据杜甫的《春夜喜雨》拟了上联“绵绵春雨润万物”,请你运用对仗的知识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_ _______。

10.初中阶段,你和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老师说,请你拟一副对联唱出心中对老师最美的赞歌。

二、仿句题[题型解说]仿句是按照题目的规定要求,依照例句的内容和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语句。

例句从话题、内容、观点、修辞、句式、逻辑等方面影响或规定了仿句。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表达及迁移能力,即从文本意义迁移到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感悟。

但是仿句只是句式的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写时必须严格按照例句的句型特点去造句,因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而导致答题难度较大。

[命题角度]仿句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同学们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者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仿写句式的常见题型有两种:一是根据例句续写;二是在已提供句子中间嵌入。

仿句作为一种新题型,被全国各地中考命题者广泛采用,近年来在形式上又有所创新,常常与名著阅读、标语广告、对联知识等其他语言运用题融为一体。

[方法点拨]仿写句子,依据的是所给句子的句式特点和题干中的特殊要求,在句子结构、语气、修辞手法、感情色彩、语体风格、关联词语、标点符号等方面与例句保持一致。

内容上与例句并列、相反、连贯,前后呼应。

表达上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字数与例句相等或大致相等。

[非常题例]在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广大青少年纷纷通过网上寄语等方式参加“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活动,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福。

仿照画线句式......续写两个句子,使下面的寄语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3分)道德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灵魂;,;,。

做有道德的人吧!从一点一滴做起,奉献爱心,奉献社会,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解题指导]这道题目从句式上看是陈述句。

在修辞上运用了比喻,然后几个比喻构成一组排比。

这一组比喻的本体都是“道德”,同学们在造句的时候要注意喻体的选择,因为后面的话题要和喻体体相对应,这样才能使比喻运用得体,同时要注意上下文的协调性。

答案示例:①道德是一道彩虹,装点我们的生活;道德是一眼清泉,润泽我们的心灵;②道德是一轮太阳,温暖我们的心房;道德是一面明镜,折射出人性的美丑。

[提升训练]1.仿照例句,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例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____把夏天的门推开了;_____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2.依照例句仿写一句话,要求内容连贳,结构相似。

例句:书像春风,吹开了我智慧的花苞。

仿句:书像,。

3.请仿照例句,写出你对青春的理解与感悟。

示例:青春是一条奔腾的河,是一条充满惊涛骇浪的河。

,。

,。

4.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续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

失败虽然是人人不愿得到的结果,但有时却能激发人们坚韧的意志;,。

因此,我们看问题需要用辩证的观点。

5.仿例造句,要求句式一致,内容连贯。

若要有明亮的眼睛,请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若要有姣好的面容,请多展露真诚的微笑,若要,;若要,。

6.模仿画线句子,在A处补充…—个论据,要与上下文内容一致,语气连贯。

例:我们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不断壮大自己。

A:一个医生只有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才有更大的才能去奉献。

补充句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仿照划线的句子,根据文意,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

中华经典诗文是个广袤、深邃、炫丽多彩的世界。

这里,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娴静空远,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恢宏壮阔。

她如甘霖滋润着荒芜的心田,。

走进这个世界,我们能陶冶高尚的情操,诗化多彩的生活。

同学们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传承华夏文明。

历时两个月的连云港市“中学生中华经典诗文群体朗诵”大赛,把连云港市的振兴阅读活动推向了一个高潮。

8.在下面一句话的横线上,仿照前两个分句,续写一个分句。

例句:如果你能使一朵花儿快乐,不用自己的手随意折毁它,那么鲜花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束醉人的温馨;如果你能使一条小溪快乐,不把生活的污秽抛向它,那么小溪也会使你快乐,在你口干舌燥时为你送来一捧甜蜜的甘露;,,。

9.请你按照示例仿写句子,要求格式和运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

示例: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仿句:10.依照下列句式,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

你是严冬的炭火,,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摸不着的阳光,啊,友情,你在哪里?三、新闻类题[题型解说]新闻类试题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导向作用、多样的考查形式受到了各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分析近年来中考新闻类试题,可以发现各地在继承以往中考试题中拟写新闻标题、分析新闻信息、评说新闻事件、探究新闻内涵等考查形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利用新闻材料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新题型。

[命题角度]分析近年中考新闻类试题,可以发现各地新闻类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拟写新闻标题、分析新闻信息、评说新闻事件、探究新闻内涵等。

另外在上述考查形式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利用新闻材料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新题型,比如将新闻题与口语交际、病句修改、综合性学习灯相结合。

[方法点拨]新闻题主要以本地区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国内外热点问题为素材设置考题,应对这类题型,同学们应该养成积极关注时事的习惯,对国内外近期发生的重大新闻或当地具有区域特色的新闻事件多留意并做适当记录,多看一些新闻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