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名词解释(2)

幼儿园课程名词解释(2)
幼儿园课程名词解释(2)

1.1 . “学问”中心课程: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

1.2 ?“经验”中心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

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

1.3 ?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

1.4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1.5 ?活动课程:是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

1.6悬缺课程:是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也就是说,悬缺课程存在于“理想的课程” 和“实际的课程”之间,是二者的差距。

1.7适宜于发展:指的是幼儿园课程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特点。

2.1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它是幼儿园教育的具体化。

2.2.幼儿园课程内容:是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系统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某些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基本材料。

2.3 ?幼儿园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课程的各种要素科学地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

2.4论理组织法: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注重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2.5心理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的方法。

2.6 ?直接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2.7 ?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

2.8 ?课堂文化:主要指的是一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气氛。它是由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幼儿的活动、维持课堂秩序、评价学习结果的方式营造出来的。

2.9专业化教师:即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的判断决策能力。

2.10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

2.11发展需要:指的是“理想发展”与“现实发展”之间的距离,即“应该或能够是怎样的”和

“实

际是怎样的”之间的差距,它是课程的“用武之地”一一有效发挥引导、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地方。

2.12课程内容的范围指的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或基本组成部分。

2.54情感态度指的是对人、对事、对已的一种倾向性,构成行为的动机,影响人的行为。

2.13合目的性:指的是选择的课程内容故人一站式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

2.14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2.15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多音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其操作性定义可以表述为“儿童自己独立完成的智力活动任务和在成人或有能力的伙伴帮助下所能完成的任务之间的差距”。

2.16课程内容的均衡指的是构成课程内容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要适当。

2.17 “优先”课程设计者对某些内容和活动(包括媒介)作价值比较,决定是否纳入课程及其比重和先后次序。

2.18行为目标:指的是一种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幼儿行为来表示的对教育效果的预期。

2.19课程内容的不衔接:指的是“缺少”,出现家庭、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谁都不管”的情况。2.20课程组织:指将构成课程的各种要素科学地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

2.21整合性原则:指加强课程内容之间、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之间、以及学习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帮助儿童把从各领域所学到的知识和先后获得的各种经验加以整合贯通。

2.22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指的是教师专门组织的教学活动和游戏以外的幼儿在园的所有活动。

2.23幼儿园课程组织的主体性:指的是要把课程组织成教师主动引导的、幼儿积极参与的教育教学

过程。

2.24课程实施:是把静态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践的过程,也是教师以课程计划为依据而组织幼儿的活动的过程。

2.25前评价:是在设计单元活动之前进行的幼儿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评估,以所获资料作为设计活动的参考,也可作为活动之后效果比较的依据。

2.26后评价:教学活动实施后进行的效果评价,并与前评价的资料进行比较,以了解幼儿进步的情况,检查教育目标达到的程度。

2.27课程设计:是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设计出各种学程或教育活动方式,并将它们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

2.28过程模式:把课程设计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反对用预先确定的目标,尤其是行为目标来规定课程的进程和结果,主张在设计中详细说明要学的内容、需采用的方法以及活动中固有的价值,然后根据儿童的需要不断调整,以使教育教学产生最大限度的效益,促进儿童最大限度地学习与发展。

3.1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本质看法,它是建构教育理论的基础和进行教育实践的前提。

3.2秩序感:指的是对物体摆放的空间位置或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的适应性。

3.3物质环境:主要是指蒙台梭利教具、各种符合儿童的尺寸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

3.4人文环境: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的文化遗产。

3.5.1. 弹性计划:即教师预先制定出总的教育目标,但并不为每一项目或每一活动事先制定具体目标,而是领先他们对孩子的了解以及以前的经验,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提出种种假设,依赖这些假设,他们形成灵活的、适宜这些孩子需要和兴趣的目标。

3.52档案:指的是对教育过程及师生共同工作结果的系统记录,包括:儿童自己的视觉表征活动作品以及对儿童工作过程中具体实例的记录,如记录儿童在工作进程中的具体实例,正在工作的儿童的照片、教师写的旁注、誉写下来的儿童们的争论短评和对于活动意向的解释以及家长的评议等。

4.1.1. 单元主题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学活动。

4.2.1 .项目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 (主题或题目)或认识中的问题(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

422 .主题网或概念网:简单地说,就是将通过“脑力激荡”而调动出来的与主题有关的知识经验或概念,经过归纳整理,建立起某种关系和联系,并以“网状”的形式将这种关系和联系直观形象地现出来。

4.4.1. 区域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幼儿园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幼儿园课程试题库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B 4. C 6. C 7. A 9. A 11. A 13. B 14. C 16. B 17. A 18. C 19. C 21. B 22. D 23. A 2 4. C 2 7. D 28. A 31. B 33. C 36. B 38. A 39. C 二.多项选择题 85BCD 三、名词解释 141.课程——课程的本质就是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个人成长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促进学习者有效地学习或实现可期望的身心发展而计划、选择和组织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在各种教育机构中,课程是由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及评价构成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体系。 142.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教育工作者为了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而计划的,

在幼儿园的教育情景中组织和实施的,以幼儿为主体的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的总和。 143. 分科课程——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为课程组织的基础。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的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而形成的课程。 144.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有多种称谓,如“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等等。它与分科课程相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145.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统合课程”和“合成课程”。它是指以特定的方式将若干门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融合、组织在一起进行教学的一种课程。 146.核心课程——是指一种独特的课程类型,即以儿童的某一重要的生活问题,或者是人类社会的某种基本活动为核心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课程。这种核心课程也被称作“问题中心课程”。 147.国家课程——国家课程也称为“国家统一课程”,是指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148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149.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又被称作“正规课程”,是指学校按计划开设的、由专门的教师负责组织实施课程。 150.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又称为“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它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课程,具体来说,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但却实实在在构成了学生在学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内容和结果。 15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学生某种学习活动的具体的行为变化的表现和阶段性、特殊性的学习结果。 15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肯定是在学习者还没有掌握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类的科学和文化之中的,能供儿童学习,而且对儿童的发展有意义、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素材,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153.课程实施——人们一般认为,课程实施就是将静态的课程方案转化为动态的课程实践的过程,即是将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 154.项目活动——项目活动是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的主题,并以该主题为中心加以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概念的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兴奋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即细胞外液。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破坏原先的平衡。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属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而利用膜内、外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或阈值。阈强度低,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兴奋性高;反之,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抑制: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excitability):最早被定义为: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教材中P24: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 绝对不应期: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第二个刺激可引起新的兴奋,但所需的刺激强度必须大于

幼儿园课程试题 历年考题

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幼儿园课程试题 课程代码:0039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属于幼儿园课程主要特点的是( ) A.游戏性 B.非义务性 C.基础性 D.适宜发展性 2.在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中,感官训练最为重要的是( ) A.视觉训练 B.听觉训练 C.触觉训练 D.嗅觉训练 3.强调个体的兴趣和需要,注重让儿童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这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组织形式,也是( ) A.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组织形式 B.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组织形式 C.以学问为中心的课程组织形式 D.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组织形式 4.课程评价本质上应该是( ) A.对人不对事的评价 B.对事不对人的评价 C.既对人也对事的评价 D.既不对人也不对事的评价 5.五指活动课程的创始人是( ) A.蒙台梭利 B.陈鹤琴 C.陶行知 D.皮亚杰 6.瑞吉欧的教育者认为,一切教育得以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 ) A.教师指导 B.家长参与 C.社区支持 D.对儿童的正确理解

7.对待各种课程模式的正确态度是( ) A.博采众长 B.全盘照搬 C.全盘抛弃 D.选择一种最好的课程模式为我所用 8.项目活动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主题,也可以是论题。下列属于论题的是( ) A.交通工具 B.医院 C.营养 D.端午节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9.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课程形态可以分为________和隐性课程。 10.一般认为,________、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来源。 11.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的基本特征有准确性、有用性、________和可行性。 12.幼儿园课程设计中的关键是________的问题。 13.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两种组织方法是论理组织法和________。 14.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是在________中实现的。 15.HIGH/SCOPE学前教育方案的最大特点是以________为核心,围绕发展所必需的一系列“关键经验”创设学习环境,引发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从而支持儿童的学习。 16.瑞吉欧的项目活动一般采取________的方式。 17.选择作业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 18.凯米课程的内容包括三部分,即日常生活、传统活动和来自________理论启示的活动。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9.幼儿园课程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各种“课”的集合。( ) 20.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是课程组织的原则而非目的。( ) 21.支架式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 22.课程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是关键因素。( ) 23.过程模式应成为课程设计的基本趋势。( ) 24.在瑞吉欧课程中,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通常毫无计划。( ) 25.就目前情况来看,加强主题单元之间联系的出路似乎不是在主题内容本身,而是在幼儿前后学习经验和能力的衔接性和连贯性上。( ) 26.幼儿园的活动区中应投放高档化、逼真化、成品化的材料。( )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27.隐性课程 28.项目活动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 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稳态。 3、反射Reflex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反射。 4、反馈Feedback 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之分。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6、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7、前馈Feedforward 干扰信号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的输出变量改变的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使输出变量在未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之前得到纠正。这种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称为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生理 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蛋白质。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可兴奋细胞受外来的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电极的快速而短暂的逆转并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3、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活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是存在于细胞两侧的电位差,在大多数细胞中表现为稳定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4、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的过程。 5、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顺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6、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通过耗能,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有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之分。 7、兴奋性Excitability 指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8、可兴奋组织Excitable Tissuse 一般将神经、肌肉和腺体这些兴奋性较高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9、阈强度Threshold Strength 指使细胞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 10、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通常比静息电位绝对值小10~20mV。 11、极化Polarization 指静息电位时膜内负外正的稳定电位差状态。 12、去极化Depolarization

学前教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开端计划:美国自1965年起按照国会通过的一项法律开始实施的,该计划以联邦政府及州政府,为主投入资金,又受过培训的教师对家庭条件不佳的儿童提供免费的学前教育。 2质的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的研究方法。 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及所面临的不同的发展任务。 4发育:是指个体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包括脑儿的发育、生理的发育等。 5社区学前教育:指在我国以学前儿童及其家庭为对象的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优生、优育、优教活动,目的在于尽可能使社区所有的学前儿童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与发展。 6注意转移:是根据观察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中去。 7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 8幼儿园课程:是指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意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幼儿园进行的一切活动。 9手眼协调: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动作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即能抓住看到的东西。 10敏感期:指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形成某种能力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1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2危机期:指发展的某些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 13游戏:主动、自愿、愉快、假象的社会性活动,是学前儿童获得知识最有效地活动。14学前教育学: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科学。 15幼儿体育: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展规律,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生理学名词解释,问答

?名词解释 ?内环境、阈刺激、兴奋、兴奋性、正反馈、负反馈、阈电位、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第二信使、受体、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兴奋-收缩耦联。 ?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稳态,生理意义是什么? 2、易化扩散的特点 3、Na+-K+ATP酶的作用和生理意义 4、第二信使物质包括那些? 5、试述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6、试述神经细胞RP和AP的产生机制,改变细胞膜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RP和AP幅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7、局部电位的特点是什么? 8、试比较动作电位和局部电位 9、试述N-M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10、试述动作电位是如何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11、试述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 ?名词解释 ?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纤维蛋白溶解血型红细胞凝集渗透脆性等渗溶液 ?问答题 1,血浆蛋白的功能和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2,红细胞为何能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 何因素可影响血沉? 3,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那些? 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5,试述血液凝固过程并比较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 6,试述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7,肝素的作用是什么? 8,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9,ABO血型凝集素的特点? 10.血管内的血液为何不凝固? ?名词解释 有效不应期、窦性节律、心动周期、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力储备、中心静脉压、微循环、组织液 ?问答题 1、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是什么? 2*、试述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机制、并进行对比。 3、心肌有效不应期长的生理意义? 4、窦房结P细胞如何控制整个心脏的活动?动作电位在心脏的传导路径? 5、何谓房室廷搁?生理、病理意义? 6*、试述心脏泵血过程及心室和动脉的压力变化。 7、心肌的前负荷如何影响心肌收缩力? 8、何谓心肌收缩能力?试举二例说明何方法改变心肌收缩能力,并说明其机制. 9、心率的变化如何影响心输出量? 10*、试述动脉血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试举二例日常生活中出现血压变化的例子,并说明其

2015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幼儿园课程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5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幼儿园课程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号码:2511; 考试形式及比例:形考(30%、纸考)、终考(70%、纸考);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23日。 一、选择题 1.“ECCE”(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词汇的出现说明了国外(尤其是西方)幼儿园课程(B)的趋势。 A.课程多元文化化 B.保育与教育相整合 C.课程的全纳化 D.课程的共同化 2.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在更大程度上解决幼儿园课程中的(B)问题。 A.为什么教 B.如何教 C.教什么 D.教得怎么样 3.如果课程编制者认为课程内容是儿童的学习经验,那么他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然会(AB)。 A.关注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B.注重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发展特征相符合 C.较多考虑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D.强调教师的事先预设 4.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会(AB)。 A.强调早期儿童人格的培养 B.强调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C.强调教师的直接教学 D.强调儿童的动手能力 5.具有(BCD)特征的幼儿活动通常可以被认定为游戏。 A.真实性 B.源于内在动机 C.过程导向 D.自由选择 二、填空题 6.幼儿园课程最为核心的方面是______。 课程的教育理念 7.游戏和教学可以以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各种方式进行结合。 分离式、插入式、整合式 8.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是______。 心理顺序 9.在幼儿园课程中,常见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有______和______。 以学科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 10.课程的综合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其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是通过______的综合。 主题 11.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______和______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运用的工具。 主题网、课程轮 三、名词解释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 (3)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相对恒定的状态。 3.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相反的方向改变,以减弱或抑制过强的功能活动。 4.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逐渐加强,使某种功能活动不断加强。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6.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7.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8.体液调节( humoral regulation )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钠泵(sodium pump):又称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蛋白质,具有ATP酶的活性。每分解一分子ATP将3个Na+移出胞外,将2个K+移入胞内,保持膜内高钾

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作用: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即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3.极化(polarization):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跨膜电位为内负外正的状态。 4.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5.复极化(repolarization):膜电位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6.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 7.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的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8.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TP):能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形成正反馈性Na+内流,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是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10.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 由少量钠通道激活而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 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

幼儿园课程名词解释(2)

1.1 . “学问”中心课程: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 1.2 ?“经验”中心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 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 1.3 ?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 1.4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1.5 ?活动课程:是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 1.6悬缺课程:是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也就是说,悬缺课程存在于“理想的课程” 和“实际的课程”之间,是二者的差距。 1.7适宜于发展:指的是幼儿园课程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特点。 2.1 .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它是幼儿园教育的具体化。 2.2.幼儿园课程内容:是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系统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某些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基本材料。 2.3 ?幼儿园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课程的各种要素科学地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 2.4论理组织法: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注重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2.5心理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的方法。 2.6 ?直接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2.7 ?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 2.8 ?课堂文化:主要指的是一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气氛。它是由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幼儿的活动、维持课堂秩序、评价学习结果的方式营造出来的。 2.9专业化教师:即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的判断决策能力。 2.10 .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 2.11发展需要:指的是“理想发展”与“现实发展”之间的距离,即“应该或能够是怎样的”和 “实 际是怎样的”之间的差距,它是课程的“用武之地”一一有效发挥引导、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地方。 2.12课程内容的范围指的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或基本组成部分。 2.54情感态度指的是对人、对事、对已的一种倾向性,构成行为的动机,影响人的行为。 2.13合目的性:指的是选择的课程内容故人一站式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 2.14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1.兴奋性: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2.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反过来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4.体液:人体内的液体总称为体液,在成人,体液约占体重的60%,由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组成。 5.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 6.内环境: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7.反馈(feedback):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过程,称为反馈。 1.阈电位: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是用膜本身去极化的临界值来描述动作电位产生条件的一个重要概念。 2.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称为等长收缩。 3.前负荷(preload):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它决定收缩前的初长度。 4.终板电位:(在乙酰胆碱作用下,终板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当ACh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表面时,立即与终板膜上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通道开放,允许Na+、K+等通过,以Na+的内流为主,引起终板膜静息电位减小,向零值靠近,产生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5.去极化(depolarization):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化。(静息电位的减少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repolarization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称为复极化) 7.峰电位(spike potential):在神经纤维上,其主要部分一般在0.5~2.0ms内完成,(因此,动作电位的曲线呈尖峰状)表现为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故)称为峰电位。 8.电化学驱动力: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有两个:浓度差和电位差。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 9.原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10.微终板电位:在静息状态下,接头前膜也会发生约每秒钟1次的乙酰胆碱(ACH)量子的自发释放,并引起终板膜电位的微小变化。这种由一个ACH量子引起的终板膜电位变化称为微终板电位。 11.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最基本的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血浆)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2.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红细胞沉降率是指将血液加抗凝剂混匀,静置于一分血计中,红细胞在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mm),简称血沉。 1.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2.正常起搏点(normal pacemaker):P细胞为窦房结中的起搏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自动节律性,是控制心脏兴奋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幼儿园课程历年真题选择题汇集

幼儿园课程历年真题选择题汇集

【0204】 1.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 ) A.知识体系 B.学习经验 C.行为习惯 D.道德品质 2.活动课程强调知识和智慧真正的源泉是( ) A.游戏 B.生活 C.实践 D.上课 3.活动课程是以( )为中心来组织学习内容的。 A.学科 B.问题 C.儿童 D.概念 4.间接教学经常借助的中介有( ) A.教具和学具 B.提问和启发 C.表情和动作 D.物质材料和人际环境 5.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和核心是( ) A.项目活动 B.作业教学 C.关键经验 D.游戏活动 6.在HIGH/SCOPE课程方案中,学习经验的设计者是( ) A.教师 B.幼儿 C.教师和幼儿 D.教师和家长 7.教师指导幼儿区域活动时,属于自主阶段的指导

方式是( ) A.先介绍,后开放 B.以小组活动方式进行 C.给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 D.观察与评估 8.活动区的活动多为( )的活动。 A.幼儿自选 B.教师指定 C.家长参与 D.师生商定【0207】 1.课程即( ),这种定义力图纠正课程“经验说”的失之过宽,“教材说”的失之过窄,“行动说”的失之浅表。 A.学习科目和教材 B.儿童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 C.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D.教学计划 2.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尤其是它在人一生发展中的奠基地位,事实上与它的( )是密切相关的。 A.基础性 B.游戏性 C.活动性 D.启蒙性 3.( )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A.兴趣性 B.发展适宜性 C.价值性 D.基础性 4.在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中,( )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容易及时补充有价值的内容。 A.论理组织法 B.心理组织法 C.学科组织法 D.问题组织法 5.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中,( )形式最能为幼儿提供与同伴、教师交谈、讨论、合作和分享经验的机会。 A.集体活动 B.小组活动 C.全班活动 D.个别活动 6.( )主要了解儿童学习后的发展状况,发展状况与课程目标的符合程度,产生了哪些非预期的结果,教师的变化和提高等等。 A.课程方案评价 B.实施过程评价 C.课程效果评价 D.课程背景评价 7.科学的课程评价标准的( )特征,要求评价过程应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尊重机构或个人的权益。 A.准确性 B.有用性 C.合法性 D.可行性 8.幼儿园课程评价应该以( )为主,充分发挥其

生理学名词解释 (2)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直接接触得环境. 2.稳态:细胞外液得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得状态。 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 1.易化扩散:就是指水溶性得小分子物质,借助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得介导,顺浓度 梯 度与(或)电位梯度进行得被动得跨膜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就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与(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得驱动力,并不 直接来自ATP得分解,而就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得离子浓 度梯度。 3.静息电位:就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电位差,表现为膜内较膜外 负, 呈极化状态。 4.极化:细胞在安静时膜外呈正电位,膜内呈负电位得状态。 5.去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负值向减小方向变化得过程,称为去极化。 6.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先得极化方向恢复得过程,称为复极化。 7.阈电位:细胞去极化达到刚刚引发动作电位得临界跨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细胞受阈下刺激在局部产生得微小电位变化,具有电紧张电位得特点. 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得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得血细胞比容 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得溶液。 3.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得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与大小得溶液称为等张溶液,其实质 就是由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得溶质所构成得等渗溶液. 4.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得大分子胶体物质,主要就是白蛋白等血浆蛋白所形成得渗 透 压。 5.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得小分子晶体物质,主要就是NaCl等无机盐所形成得渗透压。 6.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发生下沉得特性 7.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得相互粘着。 8.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得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 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9.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得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得凝胶状态得过程。其实质就就是血 浆 中得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得纤维蛋白得过程。 10.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来自于血液之外得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得凝血过程,称为外 源性凝血途径。 11.内源型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得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代负电荷得异物表 面接触而启动。

幼儿园课程名词解释

1.1.“学问”中心课程: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 1.2.“经验”中心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 1.3.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在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但却实实在在地构成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中常规、有效部分的教育实践和结果。 1.4.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1.5.活动课程:是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 1.6悬缺课程:是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也就是说,悬缺课程存在于“理想的课程”和“实际的课程”之间,是二者的差距。 1.7适宜于发展:指的是幼儿园课程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特点。 2.1.幼儿园课程目标:是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效果的预期。它是幼儿园教育的具体化。 2.2.幼儿园课程内容:是由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一系列比较系统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某些直接经验组成的、用以构成学校课程的基本材料。 2.3.幼儿园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课程的各种要素科学地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 2.4论理组织法: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注重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2.5心理组织法:根据学习者的经验、能力、兴趣、需要来组织编排课程内容的方法。 2.6.直接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 2.7.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 2.8.课堂文化:主要指的是一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理气氛。它是由教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材料,组织幼儿的活动、维持课堂秩序、评价学习结果的方式营造出来的。 2.9专业化教师:即具有“运用专业知识诊断、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思考各种可能的行动方式,并评估行动及决定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的判断决策能力。 2.10.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考察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和适宜性的过程。 2.11发展需要:指的是“理想发展”与“现实发展”之间的距离,即“应该或能够是怎样的”和“实际是怎样的”之间的差距,它是课程的“用武之地”——有效发挥引导、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地方。 2.12课程内容的范围指的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或基本组成部分。 2.54情感态度指的是对人、对事、对已的一种倾向性,构成行为的动机,影响人的行为。 2.13合目的性:指的是选择的课程内容故人一站式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 2.14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 第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 体液: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 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第二章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Na+-K+依赖性的ATP酶的蛋白质。他所需的能量是由ATP 直接提供的,这种主动转运过程称为原发性的主动转运 复极化: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反极化的状态的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里负电位的静息状态,称为复极化 电化学驱动力:浓度梯度产生的内正外负的电位差 去极化: 在电解质溶液或电极中加入某种去极剂而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 阈强化: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兴奋性: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 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前负荷: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 后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受到的负荷。与之相对的是前负荷 第三章 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 第四章 正常起搏点:P细胞为窦房结中的起搏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自动节律性是控制心脏兴奋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 每分心腧量: 心动周期: 第五章 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的气体,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肺活量: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L,女性约2.5L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正常成人约400~600ml 血氧含量:主要是血红蛋白结合的氧还有极小量溶解的氧。 血氧饱和度:Hb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

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论》试题及答案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幼儿园课程论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空1分.共10分) 1.就价值定位而言,目标模式是基于------哲学思想;在方法论上,目标模式依据的是一--------。 2.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有逻辑顺序与--------,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直线式组织与--------一。 3.结构化程度高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更多地会表现出_----------,---------,以结果为评价标准的课程特征。 4.蒙台梭利课程的教育内容由--------、-------- 、--------和--------这4个方面组成。 二、选择题 1.被称为“行为目标之父”的是( )。 A.博比特 B.泰勒 C.惠勒 D.斯坦豪斯 2.受经验论哲学思想影响的幼儿园课程实践是( )。 A.蒙台梭利课程 B.瑞吉欧教育方案C.方案教案 D.福禄贝尔的恩物教案3.“儿童能够说出其周围环境中东西的颜色、形状、大小和样式。”这个课程目标是( A.行为目标 B.生成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目标 4.以皮亚杰理论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方案有( )。 A.光谱方案 B.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 C.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 D.海伊斯科普课程 5.下列属于综合性课程的长处的有( )。 A.能促进儿童的主动学习 B.能符合儿童的兴趣与需要 C.能促进儿童系统地把握知识、技能 D.已有相当长的运用历史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多元文化课程 2.幼儿园综合性课程 3.目标模式 4.DI直接教案模式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学前教育名词解释1

幼儿园课程 1、学科课程:通过伦理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它强调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组织课程内容。 2、活动课程:它与分科课程相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逻辑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也称作“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 3、核心课程:一种独特的课程类型,既以儿童的某一种要的生活问题,或者是人类社会的某种基本活动为核心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课程,这种核心课程称作“问题中心课程” 4、幼儿园课程: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5、目标模式:以对社会又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6、幼儿园课程评价: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成分,分析和判断幼儿园课程的价值的过程,即评估由于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的数量和程度。 7、单元教学:从能引起儿童兴趣的专题或概念发展出单元,设计教育活动时将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或者各个学科综合到单元之中。并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单元组织教育活动的课程形式。 8、幼儿园课程目标: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校效果和身心发展水平或状态的预期。9、普遍性目标取向: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需要而引 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 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 10、行为目标取向:以具体 的、可被视察与操作的行为 来表述的课程目标。指明确 课程实施后儿童身上所发 生的行为变化。 11、生成性目标取向:也称 形成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 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 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 课程目标。 12、表现性目标取向:由美 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 的,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 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 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反应 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13、认知领域:主要包括知 识的掌握、理解、会议、再 认,以及认知能力的形成、 发展等方面。 14、情感领域:主要包括兴 趣、态度、习惯和价值观等 方面的形成、发展的目标。 15、动作技能领域:主要包 括神经肌肉协调的操作技 能、动作技能和行动技能。 16、幼儿园课程总目标:以 内容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幼 儿园课程总目标往往表现 为幼儿园课程领域目标,它 只是概括的罗列几个具体 的内容领域及提纲挚领的 要求。这类目标一般比较宏 观,表述的也得概括、抽象。 17、年龄阶段(学年)目标: 以内容领域为结构框架的 年龄阶段目标,不仅要考虑 课程的几个内容维度,还要 考虑幼儿年龄发展的维度, 从这两个维度确定年龄阶 段目标。 18、单元目标:是年龄阶段 目标的在分解,在以内容领 域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课 程目标中,单元目标可以以 时间为单元,也可以以内容 为单元。当以时间为单元 时,这个层次的目标也就相 当于学期计划、月计划、周 计划了。 19、具体教育活动目标:具 体活动目标是微观层面的 目标,它的操作性强,能够 直接指导幼儿园的具体教 育活动,因此在制定具体教 育活动目标时,切记空而 泛。 20、目的性原则:课程内容 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手段,内 容必须紧紧围绕目标来选 择,否则将会偏离方向,造 成课程的无效。 21、适宜性原则:选择课程 内容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我 们在为谁选择课程。幼儿园 课程是在园幼儿的课程,幼 儿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决 定了其课程内容不同于其 他任何教育阶段。 22、生活化原则:幼儿的学 习特点是以无意注意学习 为主,并且通过看似无意的 生活学到了很多东西,可以 说有生活就有幼儿的学习。 23、兴趣性原则:是基于幼 儿学习成效的一种考虑,在 学习过程中会表现的兴致 勃勃、不知疲倦;相反,则 注意力不集中、没精打采。 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 内容的学习效果,心理学的 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4、基础性原则:幼儿园教 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 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 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 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 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 基础。 25、逻辑性原则:指客观的 规律性和内在的联系。幼儿 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也是存 在相互的联系和规律的。 26、逻辑组织法:根据知识 本身的系统及内在联系来 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对幼儿掌握系统的 知识有益的。 27、心里组织法:根据学习 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