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9.19世纪中期,中国产茶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福建武夷山开荒栽茶“漫山遍野,愈种愈多”,杭州於潜“仰食于茶者十之七”,湖南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这表明
A. 国内需求扩大使茶叶生产增加
B. 通商口岸附近的农业逐渐破产
C. 出口数量增加扭转了贸易逆差
D. 开埠通商加速农业生产商品化
【答案】D
【解析】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材料中不仅看到了专制政治的影响,还看到了人的因素,故 A 项排除;“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的表述有误,阻碍中国民主化发展的因素是中国的专制政治,故 B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问题,故 C 项排除;梁启超强调我国的最大问题是“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即无公民意识,“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所以面对中国近代沦亡之时,民众不关心此事,可见民族意识缺失,故 D 项正确。
A. 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民主发展方向
B. 政治体制注重完善民主程序
C. 民主政治得到了逐步改进和完善
D. 人民代表大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举手表决的方式渐渐被摒弃,无记名投票和电子表决器开始占据主导性地位,可以更好地保障代表们行使自己的权利,说明我国民主政治得到了逐步改进和完善。故答案为C项。民主发展方向由国家性质决定,技术发展不能影响民主发展方向,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体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大代表与群众的关系,排除D项。
10.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
A. 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 B. 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莆田六中2022-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卷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命题人黄琨审核高三历史备课组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

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

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2、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

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3、“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4、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

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5、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

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

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

“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6、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7、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B. 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C. 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D. 清朝时期实行封建制答案:D2. 以下哪一项不是孔子的思想主张?A. 仁者爱人B. 礼治天下C. 法家思想D. 君子慎独答案:C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军事征服B. 贸易往来C. 宣扬国威D. 寻找宝物答案:C4.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D. 《北京条约》答案:A5. 辛亥革命的主要历史意义是:A. 推翻了清朝统治B.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C. 完成了土地改革D. 实现了民族独立答案:B6.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提倡民主和科学B. 反对封建礼教C. 提倡文言文D. 反对帝国主义答案:C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一次重要胜利是:A. 台儿庄战役B. 平型关大捷C. 百团大战D. 淞沪会战答案:B8. 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A. 1950年土地改革完成B. 1953年三大改造完成C.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答案:C9.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实行的经济政策是:A. 计划经济B. 市场经济C. 混合经济D. 国有经济答案:B10. 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是邓小平提出的B. 适用于香港、澳门和台湾C. 保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D. 允许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答案:B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______制度。

答案:郡县制2. 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有______和______。

答案:进士科、明经科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4.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25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3分,共45分)1.大约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文明自北向南发现了红山、仰韶、大汶口、屈家岭、良渚等几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出现了祭坛、神庙、大墓、殿堂类建筑、大型聚落或城址等。

如图主要展现了A.华夏文明尚未出现贫富分化B.社会结构超越部落形态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D.南北文化系统孤立发展2.阅读以下楚国历史年表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前688年楚文王二年楚文王率楚、巴之师攻申(今南阳),路过邓国(今襄阳)。

因有舅甥关系,邓侯宴请楚文王。

邓人判断楚王必将为害于邓,请杀熊赀,邓侯弗许。

楚师伐申后南返,顺道伐邓。

前684年楚文王六年息侯请楚伐蔡。

楚出兵,败蔡师于莘,俘蔡哀侯。

蔡哀侯向楚文王称誉息妫之美。

文王访问息国(今河南息县),受到息侯接待,遂乘机灭息,以息妫归。

后息妫生熊艰(堵敖)、熊頵(成王)。

约前684~681年楚文王六至九年文王以申俘彭仲爽为令尹,县申、息,朝陈、蔡、疆境到达汝水之滨。

申、息地处边地,楚设置由县公统领的“申、息之师”。

A.楚国称霸中原动摇分封制B.战国时代兼并战争盛行危及民生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D.地方行政体制转变符合时代潮流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祭祀活动有所不同。

秦国人祭祀的是华山,而楚国则祭祀的是冈山,赵国则为霍太山。

据出土的秦朝《律令杂抄》证实,秦始皇统一后,特意颁布了《祠令》和《祀令》,把楚、齐、赵等六国本土的山神、水神、鬼等都纳入了秦朝统一的官方祭祀当中,而秦始皇也远赴泰山封禅。

始皇此举意在A.认同中央集权制B.镇压六国反叛C.形成文化向心力D.扩展国家疆域4.《史记》记载,河内郡民风彪悍、豪侠横行,武力强宗势力发达。

但自西汉中后期以降,河内郡社会风气发生了“由武入文”的明显转变,一些累世通经的家族开始出现,并在仕途上取得了成功,《后汉书》中关于河内籍士人的记载颇多。

河内郡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A.庄园经济的发展B.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动C.政治中心的变动D.中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5.魏晋时期,王朝更迭基本都采取“禅让”模式。

2023届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三(上)9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3届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三(上)9月月考历史试卷

2022-2023学年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分)1.据《荀子•王制篇》记载,住在中原地区的人可以享用到东、南、西、北四边的特产;临近水泽的居民有足够的木材用,而山区的居民有足够的鱼吃。

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 战争对边疆经济影响较小B. 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落后C. 地区间产品贩运流转活跃D. 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2.睡虎地秦简记载,父亲控诉亲子“不孝”,可以请求政府将其杀死或断足流放,政府会予以照办。

同时,法律规定父亲私拿亲子财物的行为属于家事领域,会被当作无罪来处理。

这说明,秦朝()A. 注重宗法伦理B. 刑罚制度严苛C. 社会秩序混乱D. 基层管理严密3.如图所示是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双体船,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画舫。

图中画舫有两条并列的船身,船上重楼高阁,装饰华美,船尾有长橹。

由此可知,《洛神赋图》()A. 客观再现了真实的历史情境B. 反映了文人画的创作旨趣C.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趋向D. 具有极高的技术史料价值4.隋、唐两朝初期在地方上都曾设置过行台省。

隋朝始称行台尚书省,为地方最高军政机关。

唐朝承之,(行台省)为中央尚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盖随其所管之道置于外州,以行尚书(省)事”。

隋、唐设置行台省的意图是()A. 提升军事能力B. 加强中央集权C. 规范地方行政D. 完善三省制度5.“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

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

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

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A. 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B. 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C. 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D. 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6.1874年,日本政府借机入侵琉球和台湾,强制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面对危机,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

云南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云南省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5届高三年级9月份联考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20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古史传说中,后人不仅把夷人和羌人的一部分列为黄帝的后裔,而且把各部族劳动人民的许多伟大发明,如衣服、文字、舟车、历法、蚕丝等都归功于黄帝。

这表明()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B.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根基C.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文明中心D.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基本具备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应付大规模而又频繁的战争,既需要一支可以直接调遣的庞大常备军,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国家行政机构,以便有效地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

就此分析各国最有可能()A.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号令天下B.改革税制事实上承认土地私有C.实行军功爵制打破旧贵族特权D.建立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制3.下表为《史记》中关于秦王子婴身份的部分记载。

由此可见()记载出处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高立二世兄子婴《史记·六国年表》高(赵高)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史记·李斯列传》A.《史记》有意混淆子婴的身份B.本纪作为《史记》主体最为可信C.秦朝宗法血缘关系等级森严D.使用史料时要谨慎对待和考证4.《元史·刑法志》载:“米粮军器等,不得私贩下海”。

但当时“广州官民于乡村籴(买)米伯(百)硕(石)、阡(千)硕至万硕者,往往搬运前去(越南)占城诸番出粜(售),营求厚利”。

_河北省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_河北省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高三年级上学期9月份考试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所示文物出土于河北尚义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据此,对该遗址解读正确的是()不同类型的打制石器石磨棒、石磨盘①兼具新旧石器时代特征②人们饮食讲究多种搭配③生产方式呈多元化趋势④以农耕和定居生活为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尊贤使能”,墨子则主张“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而韩非等法家代表则主张量能授官。

任人唯贤、因功赐禄的人才选拔、选官制度,在当时被诸侯国广泛采用。

这反映出当时()A.人本意识逐渐觉醒B.政治制度的演变C.诸子思想的趋同化D.宗法观念的淡化3.秦朝户籍登记地点在乡部,由里典、伍老等乡吏登记和编制户籍;若出现里民“占癃不审”或逃亡等情况,罪在里吏。

西汉在继承秦制“自占乡部”的同时,将流民的户籍登记改为“自占县道”。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三老“非吏得与吏比者”。

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A.政府重视改造乡里秩序B.基层自治特征明显C.乡里制度逐步走向成熟D.地方事权趋向分化4.魏晋南北朝政权常在境内设置侨置州郡(统治者按移民原籍郡县地名另设立的州郡县地方政府)。

在相关史书中会看到,江南的会稽郡出现在敦煌,河北的冀州出现在江苏,远在南海边的广州出现在河南桐柏山,山东的兖州在豫皖苏鲁四省反复“迁移”。

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河南省青桐鸣联考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位于浙江省中部浦江县的上山遗址,距今11000—8500年之久。

出土的陶器多为夹炭红衣陶,陶片表面发现了许多稻壳的印痕。

还发现了少量通体磨光的石锛、石斧、石磨盘和石磨棒,以及较完整的木构建筑基址。

这些可以佐证当时A.农业生产中已经出现精耕细作B.原始农耕改善了人类生存条件C.长江流域文明程度居领先地位D.阶级分化与不平等现象已出现2.《韩非子·人主》提出,“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

今大臣得威,左右擅势,是入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国者,千无一人”。

该言论A.加速了王权和族权之间的分离B.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同C.论证了构建君主专制的必要性D.折射出西周礼乐制度开始瓦解3.下表为汉代中原地区与“西域诸国胡客”贸易往来的相关记载。

表格中这些现象的出现得益于A.民族交往推动各民族文化认同B.民族交融扩大了唐朝的疆域C.开明的民族政策利于边疆治理D.朝廷实现了对周边有效治理6.据史书记载,南宋初期,“自缙绅而下,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而后“农贩细民至用道服、背子、紫衫者,其妇女至用背子、霞帔”。

朱熹曾提及:“今衣服无章,上下混淆。

”这一变化折射出A.理学兴起改变了社会生活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C.市民文化冲破了礼制束缚D.百姓生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7.《大明会典》采用“官领其属”“事归于职”的体例,在六部下分司,科,标明种种条注,体例结构规范,便于实际执行。

此外,还通过制定规范性的官员考核标准,为官员考核提供参考。

这些法律规定旨在A.规范政府官员的行政活动B.提升明代基层治理的水平C.确保中央和地方政令畅通D.完善科举选拔人才的机制8.19世纪30、40年代,与英军的船坚炮利相比,清朝水师舰船多为小型船艇,而且大多使用经年,陈旧低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

在每小题给出酌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2.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

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

由此可见孔、孟二人A.宣扬民本思想B.主张重构秩序C.追求仁政德治D.肯定汤武革命3.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更少发生农民起义。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C.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D.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4. 汉代的冀州是燕赵故地,并州为三晋故地,益州为巴蜀故地,荆州为荆楚故地,豫州为中州故地。

这种地方区划有利于A.加强中央政府权威B.延续汉初地方行政制度C.增强区域文化认同D.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5.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

下列观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历史就是一家之言”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历史都是思想史”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6.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

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

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

”据此判断制约光绪不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因素是A.宗法观念B.君主制度C.内忧外患D.优柔寡断7.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D.铁器巳得到全面的推广8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表:中国历代官民比例表朝代西汉东汉唐元明清比例1:79451:74641:29271:26131:22991:911A.国家机构日益膨胀B.阶级矛盾日趋尖锐C.行政效率不断下降D.冗官问题由来已久9.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

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

”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10.唐代初年,统治者在文化上颁布五经定本和新的五礼来垄断儒家经典话语的解释权,推定“三教”次序以提升政治权力在思想界的权威。

该历史现象主要表明A. 三教合流趋势开始出现B. 政治需求影响文化政策C. 儒学主流地位空前强化D. 儒学危机推动儒学复兴11.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从脞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A.遏制了官员腐败现象的膨胀B.协调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关系C.强化了对官员的专业化要求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12.两宋时,凤翔府(今属陕西)、洪州府(今属江西)、温州府(今属浙江)均为产纸重地。

当地纸户常以纸换钱交纳赋税或直接纳纸代赋,温州府纸户还得以用纸代役。

这表明两宋时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货币税取代实物税C.抑商政策略有松弛D.工商业进一步发展13.明清时期,戏曲、小说等文艺图书出现了无书不附图的景象,甚至有的图书版面画图占到了全书的五分之二。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A. 文艺图书的市场竞争激烈B. 商品经济促进市民阶层兴起C. 作家注重文艺创作的革新D. 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日趋成熟14.有研究表明,在l842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

1842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

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城市化水平提高B.经济结构的变动C.农村经济的凋敝D.城乡差距的扩大15.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于保举名额和官职上有严格限制。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在此逐渐形成。

该现象反映出当时A. 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B. 集权体制受到冲击C. 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D. 专制制度名存实亡16.1878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了上海机器织布局。

1893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因失火焚毁后重建,由盛宣怀主持,改名“华盛总厂”。

后经营失当,亏损连年。

1901年以后,盛宣怀通过出售、转租、更改厂名等方式,逐步将其据为己有。

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命运A.揭示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B.体现了洋务派追求自强求富的目标C.是近代洋务企业发展坎坷的一个缩影D.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17.1933年,国民政府在与西方列强谈判后,经立法院审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新的关税修订案,将之前最高50%的进口税率提高到80%,实行5%到80%共14级的累进税率。

这次税制改革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B.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C.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D.扭转了长期的对外贸易逆差18.清末官商合办的电报局,发起时多赖商人踊跃入股。

1908年,政府将其收归官办时,以商人收利已久、应减价报效为由,将股票收购价格从商人提出的每股290元,酌定为150元。

据此可推断A.清末新政成为洋务运动的翻版B.产权意识的滞后制约新政成效C.发展官营企业成为各界的共识D.政府厉行抑商的政策一以贯之19.全面抗战时期,日本把夺取武汉作为其解决中国事件的战略决策,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并夺取武汉。

然而当时的国际舆论在会战结束后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无重大影响。

这反映出A.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B.日本进攻武汉是侵华军事行动上的重大失误C.中国抗战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D.中国通过武汉会战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20.1956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上海的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

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

…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

”这表明毛泽东认为A.要加大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B.要借鉴苏联的经验C.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营经济发展D.保存私营经济,利于形成竞争机制21.以下不同颜色的柱状图反映了1952-1970年间,新中国A.私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比例B.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总量的比例C.农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例D.对美贸易与对苏贸易总值的比例22.新中国60年代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曾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政策,即是对帝国主义要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要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要少一点,此政策在当时被毛泽东认为是修正主义而遭受批判,这说明当时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未得到实践B.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C.党内外交政策开始出现严重分歧D.外交政策受到极左思潮影响23.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A.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24.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

这种“摘帽”现象A.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B.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C.削弱了公有制经济控制力D.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要求25.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刑事诉讼中法庭已发展成为受法律保障的上诉法院,犯罪嫌疑人有多达四次的上诉机会;住宅是市民的保障,逮捕只能在门外执行;在侦査期间须避免置人于狱。

这说明了古罗马法A.重视保护个人权利B.强调维护私有财产C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D.重在保护贵族利益26.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痕迹;被从独占的统治宝座上推翻下来的土地贵族,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

这主要是因为A. 城邦商品经济高度繁荣B. 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C. 民主制符合各阶级利益D. 改革者的道德品质高尚27.下面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白银数量表。

(单位:百万银元)这一表格能够说明年份西属美洲白银产量运抵欧洲数量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1550332~3 160011~1410 4.4165010~138~9617001210~128.5175018~2018~2512.218003023~2518A.西属美洲成为世界主要白银生产地B.西班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C.欧、美、亚三洲间的贸易不断扩大D.新航路开辟亦为中国提供了商机28.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一支训练有素的民兵,对一个自由州的安全实为必要,民众拥有并且佩带枪支的权利不容侵犯。

”这一修正案出现的背景是A.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B.美国为了维护各州的独立权力C.美国训练民兵为了节约国家的经费开支D.为了民众维护自身的基本权利29.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

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

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

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

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A.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B.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C.科学技术的进步D.生活方式和时间观念的变化30.1895年,恩格斯指出:“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

”恩格斯这一观点A.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B.体现了对巴黎公社革命的反思C.认清了工业革命的历史局限性D.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开放扩张性31.前工业化时代,英国儿童常被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资源”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工业革命早期,“工厂儿童”俨然成为儿童的代名词;19世纪80年代,学校被认为是儿童“恰当的去处”,学校儿童亦被视作“在未来诸多方面具有投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