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灿东《中医诊断学》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和考研真题详解(绪论)【圣才出品】
李灿东《中医诊断学》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和考研真题详解(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圣才出品】

第八章中医诊断思维与应用8.1 复习笔记说明:本章非考研重点章节内容,了解即可。
一、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1.中医诊断的思维方法包括比较法、类比法、分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反证法、模糊判断法等。
2.中医诊断的思维线索中医诊断思维的线索,一般可从主症开始,且要全面分析各种病情资料,而特征症常是诊断的关键,即重视主症、全面分析、把握特征。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1.四诊信息的采集与分析(1)四诊信息的采集①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需做到察形与察神、察人与察环境的统一。
②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
③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
④确定病情资料的重要性:对症状、体征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找出主要问题,重点解决,把握“急者先治”的原则。
(2)四诊信息的属性分类必要性资料、特征性资料→诊断的主要依据。
偶见性资料→提示辨证的可能性。
一般性资料→作为参考。
否定性资料→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2.辨证的思路与方法(1)辨证诸法的关系①八纲辨证是辨证的基本纲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可以从总体上分别反映证的部位、性质和类别;②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八纲中辨表里病位的具体深化,即以辨别病变现阶段的病位为纲,以辨病性为具体内容。
a.脏腑辨证、经络辨证→从“空间”位置上辨别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b.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从“时间”上区分病情的不同阶段、层次。
③辨病性是八纲中寒热、虚实辨证的具体深化,即以辨别病变现阶段的具体病理性质为主要目的。
(2)证素辨证①证素辨证的概念证素辨证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对证候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的病位和病性证素,并作出证名诊断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即“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组成证名”。
②证素的基本特征:为具体诊断单元,根据中医理论确定,有相应的治法方药。
③规范证名的构成:一个完整、规范的证名必须由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组成。
3.疾病诊断的思路与方法疾病诊断的一般途径:①根据发病特点辨病;②根据病因病史辨病;③根据主症或特征症辨病;④根据特发人群辨病。
中医诊断学笔记(详细)

《中医诊断学》上篇四诊部分笔记绪论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习方法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内经》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3、西汉淳如意创“诊籍”4、东汉张仲景《伤寒论》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5、东汉华佗《中藏经》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9、明朝张景岳《景岳全书》10、明朝李时珍《濒湖脉学》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第二节中医诊断学的范围与原则一、审察内外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辨证求因病证结合,以证为主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证”和“症”和概念“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相同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如:痰热壅肺证肾阴虚证卫分证三、四诊合参四诊并重,不可偏废第三节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闻—听声音、嗅气味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切—诊脉和按诊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二)八纲(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辨证的方法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第四节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望诊注意事项:(1)光线(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3)有步骤、有重点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第一节全身望诊一、望神二、望色三、望形态四、望姿态一、望神(一)望神的含意: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神旺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三)望神的要点•目光(重点)、神情、气色•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得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得神失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失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颧红如妆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假神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患者2、神志异常癫--抑郁型(湿痰蒙闭)狂--兴奋型(痰火扰心)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望神的注意事项•1、重视诊察病人时的第一印象•2、做到神形合参•3、抓住重要症状和体征•4、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二、望面色•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doc

《中医诊断学》复习提纲《屮医诊断学》复习提纲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审査内外、辩证求凶、四诊合参2.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知常达变的概念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部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脉诊专箸《脉经》第二章四诊第一节望诊1 •望神的主要内容:忖光(重点)、神志、面色、形态等2.得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面色:面色润泽两Fh活动灵敏、精彩内含、炯炯有神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饮食:正常或稍减临床:止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3.失神的临床表现及意义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面色:晦暗暴露两F1:活动迟钝、冃无精采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应失常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4.假神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面色:突然额红如妆两th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饮食:突然思食、索食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阴不敛阳,虚阳外越5.常色的概念和特点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有神气6.病色的概念、特点及五色的主病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善色一五色光明润泽,虽病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气至”,预后良好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口如豕膏、黑如乌羽恶色一枯槁、晦暗、暴露,气血嗫艺脏腑精神衰败,不能上荣于而,“气不至”,预后较差青如草兹、赤如pei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怡五色主病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②赤色主热证,戴阳证③黄色主虚证、湿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⑤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瘀血7.五官与脏腑病机的主要关系望FI五伦学说:心--- 内外毗的血络--- Jill轮肝——黑睛——风轮肺——白睛——轮脾——眼胞——肉轮肾——蹄仁——水轮8.瘻瘤、瘵病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瘻瘤——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如瘤,逐渐长大,可随吞咽移动。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诊断学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病因辨证)【圣才出品】

第7章病因辨证7.1 考纲要求风淫证候、寒淫证候、暑淫证候、湿淫证候、燥淫证候与火淫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分析。
7.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一、风淫证候的概念、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分析1.概念风淫证是指风邪侵袭人体肤表、经络,卫外机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
2.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表7-1 风淫证的证型、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例1】(A型题)下列各项,不属于风淫证候的是()。
[2012年研]A.恶风汗出B.眩晕欲仆C.皮肤瘙痒D.口眼㖞斜【答案】B【解析】风淫证候是指感受风邪引起的证候,亦称为外风证。
主要表现为恶风,微发热,头痛,汗出,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缓;或肢体麻木,颈项强直,口眼斜,口噤,抽搐,角弓反张,震颤,蠕动等;或皮肤瘙痒,瘾疹;或咳呛,气喘,胸部胀闷。
此外,风邪还可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疼痛、突然面睑浮肿等症状。
B项,眩晕欲仆是肝风内动的表现,不属于风淫证候。
【例2】(A型题)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外风证表现的是()。
[2010年研]A.皮肤瘙痒B.颜面麻木C.头摇不定D.游走性关节疼痛【答案】C【解析】外风证:风邪侵袭人体肌表、经络,导致卫外功能失常,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
风邪袭表: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等。
风邪袭肺,肺失宣肃,出现咳嗽、咽喉痒痛、鼻塞、流清涕或喷嚏。
风客肌肤:出现皮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
风历关节: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
风袭经络:半侧面部麻木及口眼歪斜;重则肌肉僵直、痉挛、抽搐等。
C项,“头摇不定”为内风证的表现。
【例3】(A型题)下列除哪项外,均可见于风淫证候?()[2006年研]A.发热恶风B.皮肤瘙痒C.半身不遂D.四肢抽搐【答案】C【解析】风淫证候是对外感风邪所引起证候的概括,具体可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如风邪袭表,可见恶风微热,汗出,头痛,喷嚏,鼻塞流涕,脉缓等。
风客肌肤,可出现皮肤瘙痒或瘾疹等。
风邪犯肺,可出现咳嗽,气喘等。
风中络脉,损伤筋膜,可导致轻者局部麻木、拘急、口眼斜,重者强直、口噤、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等。
李灿东《中医诊断学》复习笔记及典型题和考研真题详解(八纲辨证)【圣才出品】

第五章八纲辨证5.1 复习笔记表5-1 八纲和八纲辨证一、八纲基本证1.表里辨证半表半里证是指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以寒热往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表5-2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注:辨别表证和里证首先应审查寒热。
2.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1)寒证①证候表现:恶寒喜暖,肢冷蜷卧,冷痛喜温,口淡不渴,痰、涕、涎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白,舌质色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②证候分类及表现表5-3 寒证证候分类及表现(2)热证①证候表现: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黄燥,脉数等。
②证候分类及表现表5-4 热证证候分类及表现(3)寒证与热证的鉴别①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a.寒证的临床表现以“冷、白、稀、润、静”等为特点。
b.热证的临床表现以“热、红(黄)、稠、干、动”等为特点。
表5-5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②寒证、热证的真假辨别表5-6 寒证、热证的真假辨别3.虚实辨证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1)虚证虚证临床表现以“不足、松弛、衰退”为主要特征。
其基本病理为正气亏虚、邪气不著。
表5-7 虚证证候分类及表现(2)实证实证临床表现以“有余、亢盛、停聚”为特征。
其基本病理为邪气盛、正气不虚。
表5-8 实证证候分类及表现(3)虚证与实证的鉴别①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表5-9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②虚证、实证的真假辨别表5-10 虚证、实证的真假辨别4.阴阳辨证(1)阴、阳是归类病证类别的两个纲领。
(2)阴阳两纲是八纲中的总纲,可以统率其他六纲。
①表证、热证、实证属阳;②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二、八纲证之间的关系1.证的相兼表5-11 证的相兼2.证的错杂(1)表里同病。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1-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1-1(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最早的病案记录是下列哪本专著(分数:2.00)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诊籍》√D.《周礼》解析:解析: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创《诊籍》,为最早的病案记录。
2.以下哪本论著对痈、疽、疮、疖诊断较为明确(分数:2.00)A.《刘涓子鬼遗方》√B.《诸病源候论》C.《诊籍》D.《周礼》解析:解析: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对痈、疽、疮、疖诊断已较为明确;《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和证候诊断的专著。
3.崔紫虚《崔氏脉决》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了多少种脉(分数:2.00)A.48科B.12科C.24科√D.27种解析:解析:崔紫虚《崔氏脉决》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了24种脉;李时珍《濒湖脉学》汇集诸家脉学,分27种脉。
4.《四诊抉微》,内容全面,四诊互参,其作者是(分数:2.00)A.陈修园B.何梦瑶C.张三锡D.林之翰√解析:解析:清林之翰《四诊抉微》,内容全面,色脉并重,四诊互参。
5.《脉经》载脉多少种(分数:2.00)A.24利√B.12种C.48利D.36种解析:解析:《脉经》载脉24种。
须分清载脉24种,27种,28种的书籍和作者。
6.“金元四大家”在诊断方面,注重辩脉重视四诊合参的医家是(分数:2.00)A.刘河间B.李东垣√C.朱丹溪D.张从正解析:解析:“金元四大家”在诊断方面,刘河间注重病机;李东垣注重辩脉,重视四诊合参;朱丹溪主张从外知内,内外相参;张从正诊病则重视鉴别诊断。
7.论舌第一部专著为(分数:2.00)A.《察病指南》B.《南阳活人书》C.《点点金》√D.《幼幼新书》解析:解析:元朝敖氏《点点金》和《金镜录》论伤寒蛇阵,分十二图——乃论舌第一部专著。
8.将诊脉分为三部九候,寸口和24脉脉法的是(分数:2.00)A.《肘后备急方》B.《幼幼新书》C.《备急千金方》D.《脉经》√解析:解析:晋王叔和《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达成,具体阐明脉理,分述三部九候,寸口和24脉脉法,是我国早期的脉学专著。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1-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绪论)-试卷1-1(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最早的病案记录是下列哪本专著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诊籍》√D.《周礼》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创《诊籍》,为最早的病案记录。
2.以下哪本论著对痈、疽、疮、疖诊断较为明确A.《刘涓子鬼遗方》√B.《诸病源候论》C.《诊籍》D.《周礼》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对痈、疽、疮、疖诊断已较为明确;《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和证候诊断的专著。
3.崔紫虚《崔氏脉决》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了多少种脉A.48科B.12科C.24科√D.27种崔紫虚《崔氏脉决》以浮沉迟数为纲,分类论述了24种脉;李时珍《濒湖脉学》汇集诸家脉学,分27种脉。
4.《四诊抉微》,内容全面,四诊互参,其作者是A.陈修园B.何梦瑶C.张三锡D.林之翰√清林之翰《四诊抉微》,内容全面,色脉并重,四诊互参。
5.《脉经》载脉多少种A.24利√B.12种C.48利D.36种《脉经》载脉24种。
须分清载脉24种,27种,28种的书籍和作者。
6.“金元四大家”在诊断方面,注重辩脉重视四诊合参的医家是A.刘河间B.李东垣√C.朱丹溪D.张从正“金元四大家”在诊断方面,刘河间注重病机;李东垣注重辩脉,重视四诊合参;朱丹溪主张从外知内,内外相参;张从正诊病则重视鉴别诊断。
7.论舌第一部专著为A.《察病指南》B.《南阳活人书》C.《点点金》√D.《幼幼新书》元朝敖氏《点点金》和《金镜录》论伤寒蛇阵,分十二图——乃论舌第一部专著。
8.将诊脉分为三部九候,寸口和24脉脉法的是A.《肘后备急方》B.《幼幼新书》C.《备急千金方》D.《脉经》√晋王叔和《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达成,具体阐明脉理,分述三部九候,寸口和24脉脉法,是我国早期的脉学专著。
9.以下哪部著作论述了儿科望指纹的应用A.《三指禅》B.《点点金》C.《幼幼新书》√D.《金镜录》刘肪《幼幼新书》论望指纹在儿科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李灿东《中医诊断学》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章~第七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切诊4.1复习笔记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
一、脉诊1.诊脉的部位表4-1诊脉的部位著作以及诊法(1)遍诊法遍诊法,又称三部九候诊法,是遍诊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的一种诊脉方法。
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三三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诊法。
(2)仲景三部诊法三部诊法,见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即诊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3)寸口诊法寸口诊法: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
①寸口分部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②寸口分候脏腑a.寸口与脏腑相应的几种说法比较表4-2寸口与脏腑相应的几种说法b.《内经》中寸关尺根据“上竟上”“下竟下”来分(目前临床常用)(表4-3)表4-32.诊脉方法和脉象要素(1)诊脉方法①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为佳。
②体位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保证气血畅通无阻,以反映机体的真实脉象。
③定三关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小儿多用“一指(拇指或食指)定关法”。
④布指寸关尺三部位置确定后,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⑤指力a.举,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
用举的指法取脉称“浮取”。
b.按,指医生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
用按的指法取脉称“沉取”。
c.寻,即寻找,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接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
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而取脉,称为“中取”。
⑥指法a.总按:三指用大小相等的指力同时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脉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0.1 复习笔记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宋以前)
表1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宋及其以前朝代)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金元时期)
表2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金元时期)
3.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清时期)
表3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明清时期)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温热病)
表4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温热病)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近百年来)
表5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近百年来)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表6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和因发知受。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和动静统一。
0.2 典型题和考研真题详解
一、A型题
1.下述属于“症状”的是()。
A.耳鸣
B.喉中痰鸣
C.舌苔黄
D.脉细无力
【答案】A
【解析】“症状”是指患者对痛苦或不适的自我感受,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
BCD三项属于体征。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体征范畴的是()。
[统考2008研]
A.喉中痰鸣
B.耳鸣
C.太息
D.肠鸣
【答案】B
【解析】体征是医生检查患者身体时所发现的异常征象。
ACD三项是医生通过闻诊中的听声音所获取的体征。
B项,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妨碍听觉的一种自觉症状,是由患者自己诉说出来的,不属于体征。
3.《察病指南》的作者是()。
A.陈言
B.王叔和
C.施发
D.巢元方
E.李时珍
【答案】C
【解析】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是诊法的专著。
A项,宋朝陈言的主要著作是《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B项,西晋的王叔和,编著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D项,隋朝巢元方,编著了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病候诊断的专著《诸病源候论》。
E项,明朝李时珍的主要著作是《本草纲目》《濒湖脉诀》等。
二、X题型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有()。
[统考2014研]
A.见微知著
B.整体审查
C.司外揣内
D.以常衡变
【答案】ACD
【解析】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B项,整体审查属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三、填空题
1.证名是对疾病当前所现证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答案】病位;病因;病性;病势
2.“证”的形成是______与______两方面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