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合集下载

云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初报

云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初报

每 亩 3 斤减 至 2 斤 , 云县 2 1 公 公 按 0 0年杂 交水 稻种 市场 平 均价 2 0元 /g计算 , k 亩节 约种 子 成本 2 0元 ,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示范每亩 比常规栽培增产稻谷 19 k , 0 . g按粳稻价 2 元 k 计算 , 8 . 5 g 实施水稻精确定 量示范增加亩产值 24 元 , 7. 5 两项合计 , 示范片每亩 促进农民节本增效 24 元。 9. 5
为 冬 闲 田 , 壤肥 力 中等 。 土
22试验 示 范任 务 、 . 目标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根据水稻 田的基础产量 、 水稻苗 的叶龄 、 节间、 茎蘖动态 、 亩有效穗 、 穗实粒 数、 千粒重设计出 目 标产量 、 总施氮量 , 再通过壮秧、 扩行 、 浅插、 控水 、 调肥措施来实现 目 标产量的栽培 技术。是我国著名栽培专家凌启鸿教授研究筛选出
云县 水 稻 精确 定 量 裁培 技 术 试 验 示 范 初报
云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 中心 罗志英 李 家菊 李子鸿 云县茂 兰镇农业综合 服务 中心 张廖银
1 稻精 确定 量栽 培技 术 的特点 和 引进 动 因 水
1 . 1水稻 精确 定量 栽培技 术 的特 点
云县茶房乡桥街村大田坝组海拔 18m,前作 60
来 的水 稻栽 培新 技术 , 也是 水稻 栽培 最前 沿 的技 术 。
试验面积 2 亩 , . 9 其中楚粳 2 号 1 亩 、 7 . 1 楚恢 7 号 1 亩, . 8 目标产量 7 0 0 公斤 ; 示范面积 20 , 0亩 品 种为楚恢 7 , 号 目标产量 70 0 公斤 。
项 目区群众接受新事物的信心和 自 觉性 。
【 责编
包丽琼 】

水稻高产栽培精确定量技术试验研究与应用

水稻高产栽培精确定量技术试验研究与应用

碎段 棉 秆 不 同配 方 栽 培平 菇经 济 技术 指 标 见表 1 。从 表 1中可 看 出 ,在投 料量 相 同 时 ,含 有 碎 段 棉杆 的配 方 E 1 、E 2的栽培 成 本 比对 照低 很 多 ,菌 丝 也 比对 照 粗壮 、密 集 洁 白、吃料 快 ;对 照 的产 量 最 高 ;E 1 、E 2的纯 收 益和投 入 产 出 比比对照 高 。 由此 可 知 ,碎 段 棉 秆 栽 培平 菇 菌 丝 生长 旺 盛 、 健 壮 , 子实 体 性状 正常 ,采 取 菌块 栽 培 菇 形 圆整 、
方 为磷 酸 二铵 2 % 、磷 酸 二氢 钾 0 . 2 %、三 十烷 醇配
制成 0 . 5 P P M 或尿 素 0 . 5 %、糖 l % 、 磷 酸 二 氢 钾
0 . 2 %、硫 酸 镁 0 . 0 5 %,菌 一 柱补 水 时将配 制 好 的水 直 接 倒入 细沙 中,菌 块用 补 水器 补 水 。采 收 时用 不锈 钢 刀切 割 ,不要 用 手掰 , 以防伤 害更 多 的料 面 。其 它 管理 按常 规 实施 。
目标产龟 实际产量 日标产最 实际产量 目标产量 实际产量
I I 优明 8 6 丰优 香 c l { 宜香 7 2 5 文 香 7号
科技 局 、国 家农业 部 组织 专 家验 收 .平 均亩 产 两 次 超吨 粮 ,大面 积示 范推 广 .增产 增 效十 分显 著 。 关键 诃 :水稻 ;精 确 定量 栽培 ;应 用研 究 ;期
品 种
2 0 0 7 年
2 0 0 8 年
究 通 过 2 0 0 6~2 0 0 8年 三 年 的 高 产攻 关试 验 ,供 试 品种 Ⅱ明 8 6 、丰优香点 、宜香 7 2 5都 获 得 了高 产 ,出现 了历 史性 的 高产 突破 ,亩 产 分别 为 1 0 7 6 、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摘要:水稻精确定量技术是由扬州大学农学院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教授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倡导的,它的核心是根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和环境条件采用高效、生态、安全的栽培措施从而达到高效、优质、高产的生产目标。

自2008年引进此项技术至今在我地区广泛推广。

种植户对此项技术深感信赖。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应用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123-11 水稻精确定量解决了几个以下几个问题:1.精确的播种,精确的插秧密度,精准的施肥,精准的水量控制,减少了农民的作业次数,从而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降低了很大的成本。

2.通过最必需、最少的作业次数,从而减轻了作业过程中带来的农业污染等问题,达到优质、高产的合理目的。

3.通过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大大减轻了水稻稻瘟病、水稻二化螟的发病率。

4.通过“前氮后移”技术提高肥效利用率40%~45%,在分蘖临界期使本田群体叶色落“黄”有效的控制无效分蘖,延缓叶片伸长,推迟封行,从而改善了群体的光照条件,为提高产量奠定基础。

2 下面就我们当地几年推广此项技术的实际情况做以验证说明和阐述:品种:吉粳88,生育期143天,主茎总叶片数15个,伸长节间数5个。

设计亩产700公斤,亩颖花量(总粒数)3500万朵以上,亩27万穗(405穗/m2),每平方米18穴,每穴22.5穗,每穗135粒,结实率90%,千粒重22.5克。

示范田用种量:20公斤。

4月12日播种同时播种,示范田播种400盘,5月17日移栽,移栽叶龄4叶,70%带1个蘖。

示范田每平方米18穴,每亩1.2万穴。

示范田氮肥用量的确定:总需氮量=(目标需氮量-基础供氮量)/氮肥利用率目标产量需氮量=目标产量×百公斤籽粒吸氮量/100基础供氮量=基础产量×百公斤籽粒吸氮量/100按照上述公式计算生产700公斤籽粒需氮量为7.0×1.45=10.15公斤。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三川镇的试验研究及应用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三川镇的试验研究及应用
2 . 3 万 亩重 点示 范 。2 0 0 9~2 0 1 1 年 三 年 累 计 推广
水 稻 精确 定 量 栽 培技 术 3 . 9 8万 亩 , 经 1 0 8块 田测
产验 收平 均亩产 6 5 8 . 5 ,比常规 栽 培亩 产 5 0 8 . 7 k g 增4 9 . 8 k g ,增 产 率 2 9 . 4 %。 该 年 全 省 水 稻 高 产 创 建 、 水 稻 精 确 定 量 栽 培 技 术 现 场 观 摩 会 在 永 胜 召 开 ,永 北 作 为 观 摩 点 获 得 了参 会 领 导 、专 家 的好
规 栽 培 平 均 亩 产 6 0 5 . 6 k g .亩 增 1 0 2 . 1 k g . 增 1 6 . 8 %.增 产 增 效 十 分 明 显 。
1 . 1 不 同 目标产 量 的肥料 施用及 田间管理 1 . 1 . 1 肥 料 。各 目标 产量 组均 每亩 施 1 0 0 0k g农 家
的 需 肥 、 需 水 要 求 ,三 川 镇 于 2 0 0 7年 引进 试 验 , 通 过 高产 攻 关试 验 、示 范 ,主 栽 品种 都 实现 了历 史 性 高产 突破 ,最 高亩 产 达 9 5 6 k g 。2 0 0 9~2 0 1 1 年 全
镇 累计 推 广 1 0 . 3 8万 亩 .平 均 亩 产 7 0 7 . 7 k g ,比 常
培技 术 上没 有大 的改进 。近年 来 ,永 胜 县 农业 局 高 度 重 视水 稻 栽培 技 术 的改 进和 提 高 ,与 南京 农 业大
学农 学 院 、云南 省 农科 院粮作 所 协作 ,引进 先 进 的
水稻 精 确定 量栽 培技 术进 行试 验研 究并 示范 推广 。
1 三 川水 稻精 确 定量 栽培 高 产攻 关试 验 结果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田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水稻产量难以提升。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推动水稻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水稻种植技术的提升有所帮助。

一、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概念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对水稻生长过程中的需肥、浇水、灌溉、施药等环节进行量化管理,实现精准施肥、精准浇水、精准灌溉、精准施药的栽培技术。

通过对水稻生长期间各项管理工作的严格控制,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农业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知根知叶,因地制宜。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根据水稻种植地区的土壤状况、气候特点、水资源状况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施肥、浇水、灌溉、施药等管理方案,实施因地制宜的栽培策略。

2. 量化管理,精准施肥。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要情况,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保证水稻的养分供应充足、均衡,避免施肥不足或者施肥过量的情况发生。

3. 节水节肥,科学浇水。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土壤水分状况、水稻生长需水量等因素,合理制定浇水方案,节约用水,减少水肥流失,提高施肥利用率。

4. 精准施药,安全防治。

在水稻生长期间,要根据水稻病虫情况、防治需求等因素,科学制定施药方案,减少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1. 土壤测试,科学施肥。

在水稻种植前期,要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根据测试结果,科学施肥,保证水稻的养分供应合理充足。

2. 生长期分期施肥。

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科学制定分期施肥方案,合理调配氮、磷、钾等养分,保证水稻生长发育所需。

3. 需水量检测,科学浇水。

在水稻生长期间,要定期对土壤水分含量进行检测,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水量,科学浇水,避免过多或者过少的浇水情况发生。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原理与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原理与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原理与技术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进步,农业已经成为当下推动我国的经济提升的重要支柱产业,不仅关系着群众的生活质量水平,更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有着密切关联。

本文围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原理与技术展开了探讨,并提出相应措施,具体如下:关键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原理;技术要点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原理分析(一)为根系提供优质的生长空间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不仅需要水肥的支持,更要有足够的生长发育空间,以此来减少水稻之间对养分的争夺,确保每株水稻都能够茁壮成长。

在以往水稻种植过程中,一般会采用增加种植数量的方式来提高产量,该方式并不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提出有效的改善以往水稻培育中的不足,降低根系缺氧、土壤酸化等问题的发生,为根系的茁壮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提高水稻质量、产量的根本目的[1]。

1.从解决水稻分蘖效率问题出发根据以往种植经验来看,水稻分蘖工作一般会在移栽后展开,虽然有足够的水肥支撑,但是实际所产生的效果却与原定计划标准有所差异,而且早期生出分蘖能够抽穗结实,若该阶段的条件未跟上水稻分蘖的需求,会直接降低分蘖的有效性,而且分蘖位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在生长条件恰当的情况下,水稻的成穗量就会有效增加。

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主要针对水稻分蘖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不同的水稻品种其生长发育特点有着个体差异性,该技术手段会根据水稻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需求明确相应的产量及质量目标,然后再根据该目标做好栽培数量、栽培密度等一系列规划工作,并采用相应的插秧及种植技术手段,来降低病虫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切实提升水稻分蘖的有效性[2]。

同时若分蘖数量达到一定的数量后,种植人员应当采取人工干预的方式,做好相应的分蘖数量控制工作,以免出现无效分蘖消耗植物的养分的问题发生。

通过科学技术分析表明,采取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方式在每亩地苗数在25万根的情况下,其产量相比传统栽培方式增加一半左右,从以往的五千公斤左右提高至一万公斤左右,在该形势下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本质上的提升。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之一。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技术原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指根据土壤和气象条件,通过精确算法确定水稻种植的密度和肥料用量,以达到最佳的产量和品质。

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了解水稻的生理发育,制定适合不同生育期的栽培措施,使水稻长势健壮、光合作用强、抗病虫害能力强,从而增加水稻产量和品质。

二、技术方法1. 确定种植密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需要根据种植密度和品种选择制定施肥计划。

一般来说,不同的水稻品种适合不同的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过大会造成水稻之间互相竞争,导致产量降低;种植密度过小又会导致,土地遗留率增加、穗粒质量差,同样也会影响产量。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和生育时期,以及土壤水分和自然条件制定种植密度计划,以达到最优的产量。

2. 制定施肥计划:制定施肥计划需要根据不同生育阶段水稻对养分的需求情况,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等情况制定。

在生育早期,水稻需要大量氮、磷和钾元素,因此需要适量的肥料补充以促进生长发育;而到了生育中后期,水稻需要相对较少的养分,因此不能再大量施肥,否则会导致土地被污染,产量降低。

因此,需要制定适合不同生育阶段的肥料供应计划。

3. 控制光照度:光照度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收成。

因此需要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控制光照度,以保证水稻正常发育。

光照度一般在10至12小时之间最为适宜,同时还需要注意光照度的均匀分布,以避免影响产量和品质。

4. 注重灌溉管理:灌溉管理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控制灌溉的时间和水量,以保证水稻长势正常。

灌溉时间一般在早上和傍晚最为适宜,同时还需要控制每次的灌溉量,以免过量灌溉导致土地流失和水库水位下降。

三、技术注意事项1. 注意选择适宜品种: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可以更好地适应种植环境,增加产量。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如何提高水稻产量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种能够提高水稻产量的栽培方法,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此技术。

一、什么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种在种植水稻过程中保证水稻每亩吨产量的栽培技术,即根据地块的土地和肥力情况,确定合适的种植密度、施肥和管理方法。

该技术能够使农民在耕种过程中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水稻产量。

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优势1、减少资源浪费。

通过精确计算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2、提高产量。

种植水稻时,根据土地和肥力情况,进行精确定量的栽培,能够保证水稻每亩产量的稳定提高。

3、降低成本。

通过合理施肥和种植密度的精确定量栽培,可以减少农民的肥料和种子使用量,从而降低成本。

三、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实施步骤1、测土分析。

首先,需要测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等,以确定种植水稻的土壤环境。

2、确定种植密度,根据地块面积和土壤情况,根据稻种的生长特性、品种特点和栽培经验,确定合适的种植密度。

3、制定施肥方案。

根据测土分析结果、作物生长需要和当地的气候水文特点,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4、进行病虫害预防和治理。

定期对水稻进行病虫害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治理,以避免对产量的影响。

5、科学管理,定期对水稻进行除草和插秧、修整的管理,以确保正常生长。

四、注意事项1、合理施肥。

由于土质不同,施肥方式也应根据土壤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适时施肥。

在关键生长期,要适时施肥,增加产量。

3、注意田间管理。

浇水和灌溉时,要遵循一定规律,防止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减少农民的资源浪费和成本,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但是,在实施这一技术时,也需要注意一些技术细节和注意事项,从而确保其实际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AI 4左右
完成适宜穗数
生物量800公斤左右 生物量900公斤左右 生物量1300公斤左右 生物量1500公斤左右
LAI 7-8左右
有效分蘖期 绿叶
倒2叶期破口期 抽穗期
保存2片
“黑”
渐褪淡
“ 黄”
渐回升 黑

“黑”


茎蘖动态的叶龄模式
群体应在N-n叶龄期之初够苗,以后要及时控制无效分蘖;在拔节叶龄期(Nn+3)达高峰苗期,高峰苗为预期穂数的1.2-1.3倍(粳稻);此后分蘖逐渐
透光条件好,碳素积累充足,为施氮肥攻大穗制造良好的条件。此期群体叶
色若不能正常落黄,必然造成中期旺长,带来中后期生长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促穗期:为了促进颖花分化攻取大穗,从倒2叶龄开始直至抽穗,叶色必须回 升至显“黑”,顶4顶3叶色相等(顶4=顶3),叶片含氮率回升至2.7%(粳 稻)。碳氮代谢协调平衡,有利于壮杆大穗的形成。此期叶色如不能回升, 则穗小、穗少(部分有效分蘖叶龄发生的分蘖,因缺肥而死亡)。此期如叶 色过深(顶4﹥顶3),仍会造成茎叶徒长,结实率低,病虫害严重。
群体的封行期控制在叶龄余数为0的孕穗期。

群体到了孕穗期还封不了行,说明群体过小,不能高产。但如封行过早,亦不能高产。 因为过早封行,会使植株供应根系生长、茎基部节间充实和促进分蘖成穗的有机营养 的中下部叶片过早被荫蔽而死,造成群体根量少,功能弱;茎充实度低;成穗率低等
不良弊端,进而限制了抽穗后群体光合生产力的提高。
下降,至抽穗期完成穂数,此时群体中存活的无效分蘖应在5%左右。

N-n叶龄期不能够苗,即使以后分蘖数猛增,仍不能保证足穗大穗。够苗过 早,无效分蘖过多、封行早,成穗率低、穗小,也不易高产。


群体叶色“黑黄”变化的叶龄模式
有效分蘖期(N-n以前):为促进分蘖,群体叶色必须显“黑”,叶片的含 氮率在3.5%左右(3%-4%),反映在叶片间叶色的深度上是顶4叶深于顶3叶 (顶4﹥顶3)。

主茎伸长节间(n)5个以上、总叶龄(N)14片以上的品种,中小苗
移栽时为N-n叶龄期,大苗移栽(8叶龄以上)时为N-n+1叶龄期。以 17叶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
17-6=11。大苗移栽里为17-6+1=12。

拔节期(第一节间伸长)的叶龄期 N-n+3叶龄期或n-2的倒数叶龄期为生理拔节期,即基部第一节间伸长 期,此期作为控制基部节间伸长的时间(叶龄)依据。 例如17叶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上,拔节期的叶龄为17-6+3=14;用n-2 表示为6-2=4,即倒数第4叶出生期,17叶品种的倒4叶,即14叶。

抽穗后的25天左右期间:叶片仍应维持在2.7%(2.5%)的含氮率,使叶片保持旺盛的 光合功能。以后下部叶片逐步衰老,至成熟期,植株仍能保持1-2片绿叶。 群体叶色黑黄变化叶龄节奏的规律是很严格的,扰乱了这个规律就不能高产。是 精确定量栽培必须掌握的原理和诊断指标。


严格掌握封行的叶龄期
高产水稻籽粒产量的80-90%以上来源于抽穗后的光合产物,这个比例占得越多,籽粒 产量也愈高。说明高产的获得是靠建造抽穗至成熟期的高光效群体。其关键之一是把
一高产途径,成为水稻密、肥、水调控技术定量的最主要的依据。
(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原理
1、水稻叶龄模式
水稻的器官建成、器官生长发育间的存在相关(同步、同伸)关 系,这些关系又可以出叶为中心加以解释。用出叶多少,即水稻的叶
龄来诊断水稻的生育阶段、不同部位器官的生育状态,使得肥水调控
措施的时间和强度可按叶龄模式加以规范化,有效地解决了水稻器官 建成和产量因子形成进程在时间上(叶龄)的科学定量(诊断)的难
题,而且实际应用很方便。
我区的水稻品种主茎总叶片数一般在14~17片(N=14~17),伸 长节间数一般为5~6个(n=5~6)。用主茎总叶片数(N)和伸长节 间数(n)将水稻品种进行分类后得出,同一品种类型同一叶龄期的 生育进程完全相同,并确定了3个关键叶龄期:

有效分蘖叶龄期 N-n叶龄期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依此可作为促进有效分蘖和控制 无效分蘖的诊断依据。
到了N-n叶龄期够苗时,叶色应开始褪淡(顶4=顶3),叶片含氮要下降
为2.7%(粳稻),可使无效分蘖的发生受到遏制。

无效分蘖期至拔节期:即N-n+1叶龄期至N-n+3叶龄期,为了有效控制无效分
蘖和第一节间伸长,群体叶色必须“落黄”,顶4叶要淡于顶3叶(顶4﹤顶 3),叶片含氮率下降至2.5%以下,群体才能被有效控制,高峰苗少,通风


穗分化叶龄期 穗分化叶龄期,开始于叶龄余数3.5左右,完成于破口前)——破 口期,经历了穗分化的5个时期。


叶龄余数3.5-3.0(倒4叶后半期)
叶龄余数3.0-2.1(倒3叶出生)
——苞分化期
——枝梗分化期
叶龄余数2.0-0.8(倒2叶到剑叶露尖)——颖花分化期 叶龄余数0.8-0(剑叶抽出) ——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 分裂期
(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简介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在叶龄模式和群体质量两大栽培理论与技术成 果基础上,以叶龄进程为主线,把水稻生育进程与器官建成诊断定量化, 按高产形成规律把群体质量及其动态指标定量化,以最必需、最少的作
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定量化技术措施管理水稻,
实现水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的栽培理论与技 术。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适宜基本苗基础上,促进有效分蘖,在有效 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够苗,控制无效分蘖,把茎蘖成穗率提高到8090%(粳稻) 。在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基础上,通过适时适量施用穗肥,主 攻大穗,可以协调足穗与大穗以及与提高结实率的矛盾,获得高产。这

群体恰在孕穗期封行,一方面表明有足够的生长量,同时反应了拔节至抽穗期期间群 体的透光度强,上下各期功能正常,各部器官生长协调;到孕穗期全茎上下有与伸长 节间数相等的绿叶数,能保证抽穗以后群体有较高的光合生产力。

叶龄余数0-破口
——花粉充实完成期
亩产700-800公斤群体发展动态的形态生理指标
茎蘖动态
最佳抽穗结实期
SN 移栽期
N-n 有效分蘖临界 叶龄期
N-n+3 高峰苗 拔节叶龄期
倒2 叶期
抽穗期
抽穗后 20天
成熟期
增加生物量500公斤左右
计算确定 基本苗达到Fra bibliotek宜 穗数苗最高苗数为穗 数1.2-1.3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