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一)播期的确定:抽穗―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积累力决定了水稻的产量,必须把抽穗成熟期安排在最佳的气候条件下,称最佳抽穗结实期。
水稻在最佳抽穗结实期开花结束可获得最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江苏的观测表明,粳稻抽穗期日均温25℃左右时的结实率最高。
灌浆―成熟期的日均温21℃左右时千粒重最高(籼稻2个温度一般比粳稻高2℃)。
可以把这两个温度指标常年出现的日期定为当地的最佳抽穗结实期。
然后根据品种播种至最佳抽穗期的天数确定适宜播期。
播期确定后,秧龄决定了移栽期。
比如说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手工栽插的适宜秧龄以控制在6叶(5叶1心)以内为好。
必须延长秧龄(7叶1心)的,应用稀播培育多蘖壮秧和大苗移栽的密肥技术。
(二)合理基本苗的确定:合理基本苗是合理群体的起点,既要提高茎蘖成穗率达80-90%,又要实现足穗,必须以确定合理基本苗开始。
合理基本苗的计算公式是:X(合理基本苗(万)) = y(亩适宜穗数(万)) ; ES(单株可靠成穗数) 随着施肥水平的提高,过小的行距使水稻在拔节期后即封行,严重影响群体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光合生产力,制约了产量的提高。
扩大行距,控制高峰苗数和封行时期(孕穗期),便成为夺取高产的关键措施。
高产栽培的实践证明,在保证足穗的基础上攻取大穗,一个重要措施是缩减基蘖肥,增加穗肥的施用量。
扩大行距才能为增加氮素穗肥用量创造必要的条件。
增强稻株对氮素穗肥的同化能力,平衡糖氮代谢,带来一系列的好处:提高茎蘖成穗率、增进颖花分化的发育能力,形成大穗;抑制茎、叶伸长,增加茎秆强度和抗倒能力;减轻病害;促进中后期根的生长(尤其是上层根),延缓结实期中、下部叶片的衰老,提高结实期光合生产积累能力,对增加结实率、粒重和改善米质和食味等显著作用;扩大行距,还可以提高分蘖期的水温,促进寒地水稻的分蘖。
(三)施肥的精确定量:施肥的精确定量首先要解决N、P、K合理施用比例和氮肥精确定量两个问题。
N、P、K合理施用比例可通过测土配方试验加以明确。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一、技术概述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水稻生产的稻农妇女化、老龄化,稻作方式趋于多元化,技术轻简化、粗放化,栽培技术调控缺乏系统定量,不仅肥、水、药的投入普遍过度,而且优良品种至少有1/3产量潜力在大面积上未得到表达,严重制约水稻增产增收,同时造成环境污染。
通过水稻生长发育诊断指标、高产群体形成指标、适龄壮秧培育、合理基本苗、肥水管理等关键技术精确定量研究,集成创立了能使水稻生育全过程各项调控技术指标精确化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
在生产中用适宜的最少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实施最少投入成本,对水稻生长发育进行有序的精准调控,使水稻栽培管理“生育依模式,诊断看指标,调控按规范,措施能定量”,利于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总体研究成果达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该技术理论与实践基础扎实,先进可靠,具有广泛适应性与普遍指导性。
二、技术要点1.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高产优质形成的生育量化指标及其诊断技术,特别是调控群体质量的关键叶龄期及其形态生理指标与诊断方法。
根据水稻出叶和各部器官生长之间的同步、同伸规则,以叶龄模式对水稻品种各部器官(根、叶、蘖、茎、穗)的建成和产量因素形成在时间上作精确定量诊断。
重点是在掌握水稻品种主茎总叶片数(N)、伸长节间数(n)基础上,明确与应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拔节叶龄期(N-n+3)、穗分化叶龄期(叶龄余数3.5-0)等生育关键时期共性生育指标与精确量化诊断方法,将众多的品种归类,实现栽培技术模式化、规范化。
其中共性诊断指标与方法是:高产群体茎蘖动态的变化应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或稍前达到目标产量预期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叶龄期,为预期穗数的1.3-1.4倍(单季稻)与1.4-1.5倍(双季稻),抽穗期群体茎蘖数实现预期穗数;群体叶色的变化应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显黑(顶4叶大于顶3叶,下同),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显黄(顶4叶小于顶3叶,下同),倒3叶至孕穗(叶枕距为0,剑叶完全抽出时)显黑,抽穗扬花期显略黄,扬花后叶色逐渐上升,至成熟前20天叶色显黑,尔后逐渐转色下降。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主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由于水稻的生长特性较为复杂,科技人员需要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其中,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指在栽培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水稻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进行量化和监测,并结合适宜的管理措施,使水稻获得最佳生长状态,达到最大的产量和最优的品质要求的技术。
水稻的生长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因素,比如光强、温度、湿度、土质等等,这些因素都需要精确地掌握。
在进行精确定量栽培时,需要设定一定的目标产量和品质,然后按照这些目标来对生长条件进行控制,通过有效的管理策略来实现目标。
1、确定目标产量和品质:确定产量和品质目标是实现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第一步,对于不同品种和不同地区的水稻,相关技术人员需要根据环境和生长条件来设定目标。
2、进行环境监测:利用传感器等科技手段来对生长环境进行监测,记录或接收光强、温度、湿度、土壤水分、CO2浓度等数据,并进行分析,实现量化的数据统计。
3、根据数据分析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按照已采集到的数据分析,确定科学的管理措施,如调整温度、光照、水分等数据,以使水稻生长达到最佳状态。
4、适时施肥:适时进行施肥,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以保证产量、品质。
5、除虫病与防灾: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具体情况,对水稻进行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防治,保证水稻能够稳健生长。
1、提高产量: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和数据分析,保证了水稻的最佳生长状态,从而提高了产量。
2、提高品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还可以保证粮食质量,以此获得市场价值。
3、环境友好:通过精确监测,实现适时、适量的施肥、灌溉、防治等管理,不但可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同时可以避免浪费资源。
4、成本控制:精确定量栽培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费,比如过度用肥、过度用药等等,从而通过节约成本来获取增长。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关于氮肥施用的定量 氮肥的合理运筹用Stanford差值法计算法比较适用。用该公式来计
算施氮总量:
施氮总量(公斤/亩)=
目标产量的需氮量-土壤的供氮量 氮肥的当季利用率
我区的水稻品种主茎总叶片数一般在14~17片(N=14~17),伸 长节间数一般为5~6个(n=5~6)。用主茎总叶片数(N)和伸长节 间数(n)将水稻品种进行分类后得出,同一品种类型同一叶龄期的 生育进程完全相同,并确定了3个关键叶龄期: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有效分蘖叶龄期 ❖ N-n叶龄期为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依此可作为促进有效分蘖和控制
掌握适宜秧龄:机插秧适龄为4叶期(3叶1心),手插秧宜掌握在5—6叶 期(4叶1心至5叶1心),最大不超过7叶期(6叶1心)。如到8叶期(7叶 1心)移栽,很难塑造高产群体。
依品种、移栽叶龄定播种密度。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3、以壮大个体发展适宜群体的原理计算合理基本苗
合理计算基本苗
X(合理基本苗)=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 核心指标:核心指标是结实期群体光合物质积累量,即生产中培育群 体的着眼点在于控制适宜数量,提高质量,提高花后光合生产力(即 后期高光效)上。
• 基础指标:基础指标是抽穗前的适宜叶面积指数,指能最大限度地截 获太阳光能,获得最大的作物生产率和保持基部叶片有高于光补偿点 的受光量的群体叶面积指数。在我区孕穗期群体最适叶面积指数 (LAI)为7.0左右(粳稻)。
适宜于粳稻抽穗(包括以后的结实)的常年时间,苏北在8月25日至 8月底,苏南在8月底至9月上旬。籼稻则分别在8月15日至8月底。不 遵循最佳抽穗结实期原理过早播种移栽的,会造成高温不孕(粳稻) 严重减产,并影响品质;过迟也会严重减产。依此决定适宜播期。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1. 引言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种通过科学管理和控制水稻生长环境,使其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栽培方法。
本文将介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原理、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2. 原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精确控制水稻生长环境中的各项因素,最大限度地满足水稻生长的要求,从而提高产量并保证稻谷品质的稳定。
2.1 光照光照是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光照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可以通过设置光照时长和光照强度来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例如在分蘖期增加光照强度可以促进分蘖,提高产量。
2.2 温度温度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在秧苗期,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养分;在抽穗期,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氮素的转运和积累,提高稻谷品质。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可以通过控制温室或大棚内的温度来调节水稻生长环境。
2.3 水分水分是水稻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水稻需要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才能正常生长。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可以通过灌溉、排水等措施,保持土壤水分的稳定,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4 养分适宜的养分供应对水稻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可以通过控制施肥的时间、剂量和方式,满足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养分浪费。
2.5 其他因素除了以上几个主要因素,水稻的生长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质地、pH 值、病虫害等。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开展相应的管理和控制。
3. 方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3.1 管理措施•按照水稻的生长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包括光照、温度、水分、施肥等。
•定期监测和调整水稻生长环境中的各项因素,确保其处于适宜的范围。
•配合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如智能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等,提高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田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水稻产量难以提升。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推动水稻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水稻种植技术的提升有所帮助。
一、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概念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对水稻生长过程中的需肥、浇水、灌溉、施药等环节进行量化管理,实现精准施肥、精准浇水、精准灌溉、精准施药的栽培技术。
通过对水稻生长期间各项管理工作的严格控制,实现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农业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知根知叶,因地制宜。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根据水稻种植地区的土壤状况、气候特点、水资源状况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施肥、浇水、灌溉、施药等管理方案,实施因地制宜的栽培策略。
2. 量化管理,精准施肥。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要情况,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保证水稻的养分供应充足、均衡,避免施肥不足或者施肥过量的情况发生。
3. 节水节肥,科学浇水。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土壤水分状况、水稻生长需水量等因素,合理制定浇水方案,节约用水,减少水肥流失,提高施肥利用率。
4. 精准施药,安全防治。
在水稻生长期间,要根据水稻病虫情况、防治需求等因素,科学制定施药方案,减少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1. 土壤测试,科学施肥。
在水稻种植前期,要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根据测试结果,科学施肥,保证水稻的养分供应合理充足。
2. 生长期分期施肥。
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科学制定分期施肥方案,合理调配氮、磷、钾等养分,保证水稻生长发育所需。
3. 需水量检测,科学浇水。
在水稻生长期间,要定期对土壤水分含量进行检测,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水量,科学浇水,避免过多或者过少的浇水情况发生。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之一。
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技术原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指根据土壤和气象条件,通过精确算法确定水稻种植的密度和肥料用量,以达到最佳的产量和品质。
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了解水稻的生理发育,制定适合不同生育期的栽培措施,使水稻长势健壮、光合作用强、抗病虫害能力强,从而增加水稻产量和品质。
二、技术方法1. 确定种植密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需要根据种植密度和品种选择制定施肥计划。
一般来说,不同的水稻品种适合不同的种植密度。
种植密度过大会造成水稻之间互相竞争,导致产量降低;种植密度过小又会导致,土地遗留率增加、穗粒质量差,同样也会影响产量。
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和生育时期,以及土壤水分和自然条件制定种植密度计划,以达到最优的产量。
2. 制定施肥计划:制定施肥计划需要根据不同生育阶段水稻对养分的需求情况,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等情况制定。
在生育早期,水稻需要大量氮、磷和钾元素,因此需要适量的肥料补充以促进生长发育;而到了生育中后期,水稻需要相对较少的养分,因此不能再大量施肥,否则会导致土地被污染,产量降低。
因此,需要制定适合不同生育阶段的肥料供应计划。
3. 控制光照度:光照度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收成。
因此需要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控制光照度,以保证水稻正常发育。
光照度一般在10至12小时之间最为适宜,同时还需要注意光照度的均匀分布,以避免影响产量和品质。
4. 注重灌溉管理:灌溉管理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控制灌溉的时间和水量,以保证水稻长势正常。
灌溉时间一般在早上和傍晚最为适宜,同时还需要控制每次的灌溉量,以免过量灌溉导致土地流失和水库水位下降。
三、技术注意事项1. 注意选择适宜品种: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可以更好地适应种植环境,增加产量。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如何提高水稻产量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种能够提高水稻产量的栽培方法,下面我将向大家介绍此技术。
一、什么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种在种植水稻过程中保证水稻每亩吨产量的栽培技术,即根据地块的土地和肥力情况,确定合适的种植密度、施肥和管理方法。
该技术能够使农民在耕种过程中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水稻产量。
二、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优势1、减少资源浪费。
通过精确计算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减少浪费,提高效率。
2、提高产量。
种植水稻时,根据土地和肥力情况,进行精确定量的栽培,能够保证水稻每亩产量的稳定提高。
3、降低成本。
通过合理施肥和种植密度的精确定量栽培,可以减少农民的肥料和种子使用量,从而降低成本。
三、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实施步骤1、测土分析。
首先,需要测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等,以确定种植水稻的土壤环境。
2、确定种植密度,根据地块面积和土壤情况,根据稻种的生长特性、品种特点和栽培经验,确定合适的种植密度。
3、制定施肥方案。
根据测土分析结果、作物生长需要和当地的气候水文特点,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
4、进行病虫害预防和治理。
定期对水稻进行病虫害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并治理,以避免对产量的影响。
5、科学管理,定期对水稻进行除草和插秧、修整的管理,以确保正常生长。
四、注意事项1、合理施肥。
由于土质不同,施肥方式也应根据土壤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适时施肥。
在关键生长期,要适时施肥,增加产量。
3、注意田间管理。
浇水和灌溉时,要遵循一定规律,防止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栽培技术,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减少农民的资源浪费和成本,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但是,在实施这一技术时,也需要注意一些技术细节和注意事项,从而确保其实际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水稻栽培技术轻简化
我国水稻栽培有精耕细作的传统。但是,随 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力向第二、第三 产业转移,稻农对高产栽培技术轻简化的要求日 益强烈 。因此,水稻的少免耕技术、套种、直播
技术、旱育稀植技术、抛秧技术、无土栽培技术 、机械化播种、插秧、管理和收割技术等将会进 一步完善、发展和开发利用。栽培技术的操作逐 步向轻简化、模式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2.3 水稻超高产理论与技术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和预测,从1995年 至2025年,水稻单产必须由5t/hm 增加到8t/ hm ,才能基本满足世界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过去的2O多年里,世界水稻单产平均每年以1% 的速度递增。而在未来的20多年里,水稻单产每 年平均递增的速度必须大于2% ,才能达到比现 有产量水平增加60% 的目标 。现有的水稻高产 理论与技术难以完成此重任。
1.10 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灌溉是农业第一用水大户,约占农业用 水的50% 。为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各地研制并 开发了许多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如水稻旱育秧技 术、浅湿灌溉技术、控制灌溉技术、干湿交替灌 溉技术、覆盖旱种技术等 博。这些节水灌溉技 术可以有效节约用水,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但产量因土壤质地、土壤落干程度以及水稻生长 季节降雨量的不同,有的报道增产、有的表现为 减产。
1.5 “稀、少、平”高产栽培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蒋彭炎等 根据浙江
双季早、晚稻的高产形成特点,提出了“ 稀、少、平”的高产栽培模式。其基本要 点是:通过稀播,培育壮秧;通过少本插 ,利用分蘖成穗;通过平稳促进,减少无 效分蘖,形成大穗,增加结实率和粒重。
1.6 水稻品种源库栽培理论与技术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约50% 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 生产国和稻米消费国。依靠科技进步,我国稻谷 产量由50年前的不足2t/hm 增加到目前的6t/hm 以上,单产在世界主要产稻国中名列前茅 。我国 的水稻种植面积平均占谷物播种面积的26.5% , 稻谷总产占粮食总产的43.6% ,在保证人民生活 需要、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水稻育种技术的进步,从矮秆和半矮秆育 种到杂交稻、超级稻育种及其大面积推广应用, 为我国乃至世界水稻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水 稻栽培科技上,中国同样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尤以高产栽培的成就更为突出。
近年来,扬州大学农学院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 高产优质协调形成的需水特点,构建了自移栽返 青后至成熟的全生育期轻干一湿交替灌溉技术, 提出了不同生育期土壤落干后复水的低限土壤水 势指标:分蘖末和拔节初为⋯15 25kPa;灌浆中后 期为一10~ 一15kPa;其余生育期为⋯5 lOkPa;明 确了与土壤水势相对应的土壤外观形态指标。按 此技术进行灌溉,可以实现水稻高产、优质与水 分高效利用的协调发展;且在水稻灌溉技术中引 入了土壤水势的概念及其测试技术,提高了灌溉 的精确性,所得出的土壤水势指标受土壤类型的 局限性小,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4 水稻叶龄模式
பைடு நூலகம்
2O世纪8O年代初,凌启鸿等 在继承前人有关水稻器 官建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数十年的研究,创立了水 稻不同品种类型的生育进程的叶龄模式,简称水稻叶龄模 式。它是将水稻品种按主茎总叶数和伸长节间数进行分类 ,以器官相关生长为生物学依据,叶龄进程为生育诊断指 标,建立高光效群体为中心的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其主 要内容包括:按主茎总叶数和伸长节间数对品种类型进行 划分;叶龄进程与其他各器官的相关生长; 高产群体动态 结构的叶龄模式;叶龄模式与基本苗数的确定;肥水运筹 的叶龄模式等。水稻叶龄模式曾被中央农业领导部门列为 全国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之一,对我国水稻生产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
在作物超高产的技术研究方面,应重点研究: (1)作物超高产的生育诊断指标和关键栽培技术; (2)作物超高产的生物、生理调控技术; (3)作物超高产的抗逆技术; (4)作物超高产的信息技术; (5)作物超高产的周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技 术; (6)作物超高产与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协调统 一的生产技术集成和标准化。
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应用的主要形式和基本 技术要求: 一、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应用的主要形式有软盘 旱育抛栽技术、肥床旱育小苗抛栽技术,该技术 可适用于翻耕整地抛栽也可免耕直接抛栽;水稻 直播技术,包括有翻耕直播和免耕直播两种形式 ;还有旱育抛栽配套再生稻等形式。它们共同的 特点是:节省秧田,减少用工,有利抢季节不误 农时,节省投资;从水稻生长发育特点上看,低 位分蘖多,分蘖发生早,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增 多,千粒重高,而容易获得高产。 二、基本技术要求实行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不 是简单的粗放管理,而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综合应 用技术措施相配套,包括关键技术物资应用等, 才能达到预期的产量目标和效益目标。
2.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展望
2.1 水稻优质高产协调形成机理及其调控技术
近年来,由于品种的改良和栽培水平的提高, 我国水稻的单产已在世界主要产稻国中处于先进 水平。但是,我国的水稻生产一直以量为主,对 稻米品质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米质总的水平较 差,已愈来愈不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 求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研究、建立稻米优 质与高产相协调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已势在必行。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胡孔峰 教授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豫南稻区:籼稻为主,其中信阳市水稻种
植面积近700万亩,小苗移栽。
豫北沿黄稻区:粳稻为主,近200万亩,麦 茬稻长秧龄。
豫中稻区:籼粳稻混种区,100多万亩。
A、干
发生频率为24%~57%。
旱
B、渍
涝
平均发生频率为38%,最高频率40%~80%。受 灾面积、成灾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2.7%和17.3%,均 居全国首位。
1.8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指用较少的作业次数,精 确的作业时间和物化投入量,获得预期的高产、 优质和最佳的经济、生态效益¨ 。它与水稻叶龄 模式和群体总量栽培一起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水稻 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即:器官建成和产量 因素形成在时间上的定量诊断方法一水稻叶龄模 式;水稻高产群体空间结构的形态、生理诊断指 标 一水稻群体质量指标体系;栽培技术精确定量的 原理和方法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于2009年,水 稻精确定量栽培已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推广的 栽培技术。
1.9 水稻实地养分管理
水稻实地养分管理于2 1世纪初从国际水稻所引进,经 过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改进和创新,形成了适合于我国 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养分管理技术 。该技术的要点 包括:根据水稻的目标产量、基础地力产量和氮肥农学利 用率确定总施氮量范围,依据叶色与叶绿素仪(SPAD)测定 值或叶色卡(LCC)读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主要生育期水稻 需氮供氮的叶色卡指标值:粳稻的SPAD值为38~40,对 应的LCC读数为3.5~4.0;籼稻的SPAD值为36~38,对 应的LCC读数为3.0~3.5;结合品种类型,对氮肥的施 用期和施用量进行调节,穗数型品种(每穗颖花数≤130粒) 重施促花肥;大穗型品种(每穗颖花数≥160粒)保花(肥)、粒 (肥)结合;中穗型品种(130粒<每穗颖花数<160粒)促(花肥) 、保(花肥)结合。磷、钾肥采用年度恒量监控技术,中、 微量元素以缺补缺。
2.2 高产水稻的根系建成规律
多年来,人们对高产水稻地上部生长发育特 性以及形态生理指标等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知识, 但对在大田生长条件下根系的形态生理特征了解 不多,特别对高产水稻的根冠信号(水信号、化学 信号和电信号等)传递知之甚少。水稻根系是稻 株养分和水分吸收的最重要器官,根系的形态特 征和代谢活性与地上部植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 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高产水稻根系建成规 律及其生理特征的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
1.2 水稻发育特性理论
水稻的发育特性,是指从营养生长转变到生殖生长所 表现的特性 。一个水稻品种生育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其内 在的3个特性:(1)感光性:品种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 生育期的特性;(2)感温性:品种受温度高低的影响而改变 生育期的特性;(3)短日高温营养生长期(也称基本营养生 长期):在最适的短日、高温条件下需经历的营养生长期 。上述3个特性称为水稻品种的“三性”或“两性一期” 。1962—196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生态室和丁颖等通 过定光、定点和分期播种等试验,研究了全国161个代表 性水稻品种的感光性、感温性和短日高温营养生长期,明 确了我国早、中、晚各熟制水稻品种的“三性”,为水稻 的品种引种、育种、以及确定种植制度、品种搭配和制定 高产栽培等提供了依据。
20世纪80年代末,曹显祖等 运用作物产 量源库理论,依据各品种产量形成的主要 限制因子(内因),将长江中下游现用水稻品 种划分为源限制型(限制产量的主要因子为 光合同化物的不足)、库限制型(限制产量的 主要因子为库容量不足)和源库互作型(库、 源共同制约着产量)3种类型,并提出了相应 的栽培对策,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一套较 为完整的品种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
C、花期阴雨寡照
出现频率为12%~42%。
D、大风倒伏
2009年8月28-29日罕见特大风灾,河南140万 亩水稻倒伏。
河南省大风灾情发生次数
25
大风灾情发生次数
22.7
20 15 10 5 0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近几年 14.5 11.8
2.1
1.1
E、早 衰
生产上“一炮轰”施肥管理方式,全省普遍存 在早衰现象。
1. 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1.1 水稻群体合理动态结构
20世纪50年代末,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殷宏章 等针对“大跃进”时期水稻产量的虚假现象,对 作物群体结构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群体结 构涉及的内容、群体的发展动态、群体与个体的 矛盾、以及合理群体的一些形态生理指标,首先 在国际上提出了水稻群体合理动态结构的概念; 与 此同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陈永康 提出了单季 晚稻全生育期叶色变化的“三黄三黑”的看卣诊 断 技术。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稻栽培科学理论 与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