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修辞手法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7~9年级常用【修辞手法】详解+练习(含答案),基础分必须拿到手

初中语文7~9年级常用【修辞手法】详解+练习(含答案),基础分必须拿到手☞一上|☞二上|☞三上|☞四上|☞五上|☞六上☞一下|☞二下|☞三下|☞四下|☞五下|☞六下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活泼生动。
在阅读和写作中,也都会涉及到对修辞的赏析或应用。
修辞手法是初中语文的重点基础知识之一。
01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将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
常是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为人所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令人生疏的事物。
2.三个要素(1)本体: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4.典型例句(1)云彩好似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2)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3)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02拟人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
2.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感到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典型例句(1)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03排比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2.表达效果(1)用排比来说理,可起到条理分明的效果。
(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初中修辞练习题及答案【中考修辞训练】

初中语文修辞专项训练选择题(总分:100分,每小题2.5分,40道题)班级:姓名:成绩:1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对偶)B.因为岛屿挡住了它的转动,他狠狠地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
(拟人、夸张)C.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终究要到的吗?(反问)D.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比喻)2.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我们要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B.区长的意思,要放长线钓大鱼,设法打进他们的组织里去。
C.小妹妹拉达,是一只雏凤。
D.小胡子把洋刀一挥,队伍又出发了。
3、选出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A.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B.一路上,稻田绿、菜花黄、江水银、绘成一幅幅田园巨画。
C.生命是一条河流,有奔腾也有平缓。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4.从采用修辞方法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 )A.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B.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进的旅人。
C.紧十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
D.塑像塑得精致、细腻,一个个都像活的。
5.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B.秦时明月汉时关C.主人忘归客不发D.烟笼寒水月笼沙6.使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B.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
C.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
D.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7.下列对偶句中,上下句关系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同的是: (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C.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D.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8.对下面一段话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初中中考 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试题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风暖。
一切的生命,都被春风抚得微xūn,人家院墙上,安睡了一冬的枝枝条条,开始醒过来,身上爬满了绿。
是蔷薇。
那些绿,见风长,春风再一吹,全都饱满起来。
用不了多久,就是满墙的绿意婆娑。
路边树上的鸟,啁jiū出一派的明媚。
我看见一只野鹦鹉,站在绿茸茸的枝头,朝着春风,昂着它的小脑袋,一会儿变换一种腔调,唱歌。
自名得意得不行。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xūn jiū________微________啁________野鹦鹉(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绿意婆娑”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答案】(1)醺;啾;yīng(2)自名得意;自鸣得意(3)枝条随风舞动(4)拟人【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字形、字音。
解答此题,要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写出正确的汉字、拼音即可。
注意“醺”字的写法。
(2)本题考查查找并修改错字的能力。
解答此题,一定要认真阅读指定文字,逐字分析,重点关注同音字或形近字,找到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并改正即可。
(3)本题考查对词义的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语段,分析语境,即可作答。
“绿意婆娑”在文中的意思是枝条随风舞动。
(4)本题考查修辞方法。
把“枝枝条条”当成人来写,“身上爬满了绿”生动的描写了初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
【点评】(1)汉字中同音字很多,学习中要注意区分有些字字形相差很大,但读音相同,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加注意。
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字形的掌握。
书写时掌握常用汉字的偏旁部首与笔画笔顺,并熟练掌握书写规则。
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形似字、同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加强记忆。
注音时“鹦”是后鼻音。
(2)注意分辨形声字、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音形相近字,不写错别字。
新初中中考语文 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给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瞥见深恶痛疾(2)解释词语。
①扬抑顿挫:________②深恶痛疾:________(3)这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反语C.对比D.夸张【答案】(1)piē;wù(2)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
多用以形容悦耳的声音。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3)B【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本题需要注意的读音是:恶wù。
(2)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
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要注意平时对修辞方法的判断练习。
B项正确,从“正人君子”看出运用的是反语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1)piē;wù。
(2)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
多用以形容悦耳的声音。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3)B。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拼读字音的能力。
字音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对于课本上出现的常用字的字音一定要读准,要注意形近字的读音和多音字的读音。
读准字音,标准调号。
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罩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逗)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衬托/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蔬蔬的,在雨里静默着。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薄烟(bó)可别恼B.黄晕(rūn)披着蓑C.静默(mò)像牛牦D.戴着笠(lì)稀稀蔬蔬(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罩着逼衬托B.笼着逼烘托C.罩着逗衬托D.笼着逗烘托(3)这段文字中没有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拟人C.排比D.对比【答案】(1)A(2)B(3)D【解析】【分析】(1)B改为:黄晕(yùn)。
C改为:像牛毛。
D改为:稀稀疏疏。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词语或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
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
如“笼着”搭配“薄烟”;“逼”支配“你的眼”,写出了小草很青很青的状态。
(3)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比喻兼排比。
“他们的草屋,稀稀蔬蔬的,在雨里静默着”为拟人。
【点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把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走在qí岖不平的路上,年轻的眼móu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
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重量。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运用规律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运用规律经典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语文修辞手法包括下列哪几种:( B )A.比喻、夸张、排比B.比喻、夸张、对偶C.用典、夸张、排比D.比喻、反问、对偶2.下列句子属于什么修辞手法: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 A )A.比喻B.夸张C.排比D.反问3.下列句子属于什么修辞手法:长夜漫漫,无边无际。
( B )A.排比B.夸张C.反问D.比喻4.下列句子属于什么修辞手法:五湖四海皆兄弟。
( C )A.对偶B.排比C.用典D.比喻5.下列修辞手法不属于比喻的是( D )A.拟人B.夸张C.借代D.对偶6.下列句子属于什么修辞手法:望断南飞雁,思归北上人。
( A )A.对偶B.排比C.比喻D.夸张7.下列句子属于什么修辞手法:绿肥红瘦。
( D )A.比喻B.夸张C.对偶D.顺口溜8.下列选项有何特别之处:今天天气好,出去春游。
( C )A.用典B.夸张C.顺口溜D.对偶9.假如你写下面的这段话:“爷爷的鬓发已经斑白了,但是他非常的强壮和健康。
这是一个有着非凡人生经历的老人。
”那么其中应该包括哪些三类修辞手法?A.比喻、夸张、反问B.用典、对偶、排比C.拟人、设问、照应D.比喻、拟人、借代10.下列句子属于什么修辞手法:“夜山黑水”( C )A.拟人B.夸张C.用典D.比喻二、简答题1.解释比拟的含义以及典型的比拟句子?答:比拟是通过比较来说明事物性质的修辞方法。
比拟句子常用的结构为“像……一样”,在条理清晰,形象生动的表达手法使文章生动俏皮,易于记忆。
例如:“水晶帘子里进进出出的是乐群”的“像”字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比拟“进进出出”,突出了班级内的热闹与活跃。
2.请举例说明拟人的作用。
答:拟人是一种常见的比喻手法,即把生物的性格、特点、行为或心理等特质移植到生物以外的事物上,以使文化更具生命表现力、感染名堂。
如:“花儿伸展出笑脸儿”,“笑脸儿”即采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花儿友好的微笑。
初中中考语文 修辞手法及运用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阅读《过零丁洋》,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运用了什么抒情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比喻(对偶)。
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中的浮萍,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2)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不畏生死的民族气节。
【解析】【分析】(1)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
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㬎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
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
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
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更加的形象生动。
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
据此可知这两句诗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中的浮萍,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这两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这两句是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据此可知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不畏生死的民族气节。
故答案为:⑴比喻(对偶)。
将个人的命运比作雨中的浮萍,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⑵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作者不畏生死的民族气节。
初二语文修辞手法练习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修辞手法练习题及答案1.与“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荣誉、利益、艰苦、危险、责任、义务等面前,上前一步或退后一步,往往是检验人的思想品格的试金石。
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C.“你教的‘子曰诗云’么?”他惊奇地问。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是(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闭塞眼睛捉麻雀。
(3)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
(4)他的头脑就象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
A.(1)对偶、比喻 (2)比喻 (3)引用、比喻 (4)比喻B.(1)对偶、讽刺 (2)比喻 (3)引用、夸张 (4)比喻C.(1)夸张、比喻 (2)比喻 (3)引用、比喻 (4)夸张D.(1)对偶、夸张 (2)夸张 (3)引用、比喻 (4)象征3.对画线部分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实现四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进军,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
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心里装着大棋盘,一切行动听从党的召唤,当好一兵一卒。
A.明喻,因为句中有比喻词“像”。
B.夸张,因为实际上心里装不下“大棋盘”。
C.借代,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指代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D.借喻,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比喻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4.从下列各句中的“红”来看,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组是(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C.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5.下列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B.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要点梳理修辞手法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初中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反复、借代。
除此之外,语文知识中的修辞手法还有:白描、顶真(又名联珠)、互文、回环、双关、用典、引用、谐音、歇后、通感(又名移觉、移就)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名称定义例句作用比喻明喻:像、如、仿佛等暗喻:是、成为、等于借喻:本体、喻词不出现1.月光如流水一般……2.绿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
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浪花比喻成雪)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比拟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拟物: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1.(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老师在讲课,他竖起耳朵听。
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的修辞手法知识精讲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等加以夸大。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等加以缩小。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反之亦然。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突出特征,启发联想,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而描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1.“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加强真实性,增强表现力,说服力,从而达到言简意明的效果。
排比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
1.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比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把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1.绿肥红瘦。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突出相反或相对的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更为鲜明、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回答紧跟问句后。
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
1.难道我不爱我的祖国?2.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加强语气,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力,更富启发,感情更强烈。
对偶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读来有节奏感。
反语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
多数是表示讽刺嘲弄的。
1.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2.实在标致极了。
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战斗性。
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就是反复。
1.前进!前进!前进!进!(词语)2.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突出思想,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
借代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部分代整体1.朱门酒肉臭(朱门是富贵人家的特征,这里代富人)2.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雷锋是专名,代助人为乐的好人)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并引发读者联想。
二、方法点拨(一)提问方式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该段文字。
3.这段文字好在哪里?4.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
(二)答题模式例1:怎样理解下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说“知音的传说”可以“发出细微的声响”,又将其比作飓风,发出“咆哮”,将“知音的传说”物化,具象化,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例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第一段加以赏析。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
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他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模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
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到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等待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答: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指出修辞)。
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写出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表达的感情),为文意的转折做铺垫(从形式上看作用)。
三点剖析考点:修辞手法判断及分析表达效果。
重难点: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
易错点:常考修辞手法辨析不明,结合文章分析表达效果不够准确、全面。
题模精选题模一:单一修辞手法作用例1.1.1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母亲的“戒指”黄健①母亲一辈子都没戴过首饰。
六十大寿那天,我给她买了一枚金戒指。
当我把戒指给母亲戴上的时候才发现,在母亲的手指上,依然还戴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顶针。
在岁月的打磨下,母亲的手越来越粗糙,唯有手指上那枚顶针依旧锃亮。
②看着这枚泛着光泽的顶针,我又想起了一些往事。
从我记事起,母亲的手上就一直戴着这枚顶针,那是姥姥送给母亲的陪嫁品。
那枚顶针是黄铜做的,环圈有两枚戒指那么宽,里圈刻有细小的梅花图案,外圈布满密密匝匝的小窝点。
③顶针是用来做针线活的必备工具。
在村里,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和鞋子,大多是母亲亲手做的。
每当农闲的时候,母亲会把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整理出来,小心地拆成一块块布片,再找一块苇席或者门板,把浆洗过的布块一层层地糊上,等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了做“千层底”的原材料。
④紧接着,母亲翻出一大沓各式各样的鞋样。
按照大大小小的鞋样,将大块的布料剪成同样大小的几块,几层摞起来,再用崭新的白棉布上下盖面、嵌边,最后用纳鞋线密密地缝上,一双结实的鞋垫就做好了。
⑤母亲白天要下地干活,就只能晚上做鞋。
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戴着顶针,引着长长的纳鞋线端坐灯下的身影,成了我童年时代最熟悉的画面。
纳鞋底的时候,母亲先用缝衣针在鞋底找准位置用力扎进去,再用顶针把缝衣针用力顶过鞋底,实在顶不动了,就用钳子往外拔。
为了结实,每穿过一针,母亲都要用手把纳鞋线拽住狠狠勒紧。
一双鞋底纳下来,母亲的手指上全是道道伤痕。
⑥在异乡读书的几年,我经常会收到母亲寄来的衣物,或是厚厚的棉衣,或是几双布鞋。
看着那细密均匀的针脚,我总会想起母亲那双粗糙的手和那枚顶针。
⑦后来我在城市里安了家,母亲每年还要为我们做几双鞋。
我曾劝母亲不要再这么辛苦了,母亲却总是说:“趁着眼睛还勉强能使,再抢给你们做几双鞋,说不定哪天就做不动了。
”⑧“你快来帮帮忙,把妈的顶针取下来。
”妻子的喊话,打断了我的思绪。
妻子试图将顶针从母亲的手上摘下来,但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劳,手指关节已经变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摘下来。
母亲摆摆手,笑着对我们说:“傻孩子,还是把戒指放起来吧,庄稼人戴它干嘛呀?不能吃不能用,干活还要碍手。
还是戴着顶针好,我还想再给你们多做几双鞋呢。
”⑨我猛然领悟到……(摘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句话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使“母亲越来越粗糙的手”与“依旧锃亮的顶针”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长年累月地辛勤劳动,引出下文。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要先找出该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或者使用了哪些较为精彩的词语,再去分析。
该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对比的作用往往是为了突出作者想要强调的人物形象,母亲的手与顶针对比,突出了母亲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从而引出下文写母亲的劳作。
题模二:多种修辞手法综合例1.2.1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一五一十赵春亮①伫立在门外,听着尖厉的寒风狼一般呜呜地啸叫,孩子压抑的哭声断断续续传到耳中,女人心里开始隐隐作痛。
②返回屋内,女人先将刚才打罢孩子丢在地上的布鞋规规矩矩摆放在床脚,才拉过他,柔声问:“儿子,刚才被妈打疼了吧?”孩子眼噙着泪花摇摇头,不说话。
女人又说:“打你是想让你记住,做人就得一五一十,来不得半点虚假。
”孩子点点头:“妈妈,我只是想让你高兴。
”女人一把搂过儿子说:“儿子,你的成绩已经很棒了,你不该自己改分数的。
”③擦干眼泪,女人才想起,日子一晃已经跌进了腊月,年味也开始在山村弥漫。
在男人没回来之前,得把家里拾掇一下,让在建筑工地上受苦了一年的男人能过个舒舒心心的年。
女人眯着眼想:得买几张年画儿,新添几双筷子,还得再买口炖肉的铁锅,顺便再给儿子买点零食……④女人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50元的票子,决定去趟镇里。
⑤前天下了一场小雪,山坡上全白了,山路逶迤在大山半腰,像是一条黑色的腰带。
路有些湿滑,女人索性步行,反正也没事,权当活动活动筋骨,顺便欣赏一下雪景。
行人很少,冷风一吹,女人觉出一些冷意,顺势将围巾裹得更严实了一点。
⑥快到镇上时,女人朝兜里掏了一把,立刻就惊出了一身冷汗。
衣兜竟然漏了一个大窟窿,哪还有钱的影子?该不是装其他衣兜里了吧?女人将全身上下翻了个遍,仍是没有。
今天路上的行人不多,即便丢在路上,也未必就被人捡起,女人心存侥幸扭头便往回走,循着原路回去兴许能找到。
女人再没有了来时的心定气闲,开始有些慌乱,两眼不住地在地面逡巡,幻想着那张绿色的钞票能突然出现在眼前。
⑦男人在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场景浮现在女人眼前,女人一阵心疼,眼泪开始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怎么能这么不小心呢?50元,抵得男人干上小半天了。
儿子平时嘴馋,每次去镇上总是望着商店里花花绿绿的零食流口水,自己狠了几次心都没舍得给他买。
这下可好,新崭崭的50元大钞竟然就这么无声无息消失了。
女人感觉热乎乎的眼泪终于淌了下来,瞬间便被冷风吹得没了一丝温度。
⑧离家越来越近,北风仍是不徐不疾,希望也越来越渺茫。
一张薄薄的钞票丢在地上,风一吹,说不定早飞到哪里去了呢!女人越发懊恼、失望和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