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30年资料整理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梁启超: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小说界革命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就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

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使文学革命内容更加具体化。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指出“鸳鸯蝴蝶派”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文化保守主义,则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1922年,“学衡派”提出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等。

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因此也被称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5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概要

5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概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要略分期文学思潮与运动作家小说通俗小说新诗散文戏剧第一个十年1917-1927十年大革命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个性解放,思想觉醒,高扬人的旗帜,表现个人自我的苦闷,面向西方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2、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鲁迅:《呐喊》《彷徨》阿Q《野草》《朝花夕拾》其他:郭沫若:《女神》《星空》《屈原》——历史剧1、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2、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3、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1、民国旧派小说;2、新文学迫使旧文学向“俗”定位。

1、诞生-五四新诗运动;2、尝试-早期白话诗;3、“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4、新诗“规范”闻一多、徐志摩-前期新月派;5、“纯诗”概念的提出和早期印象派;6、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1、“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2、言志派—周作人;3、文学研究会作家-冰心、朱自清;4、创造社作家-郁达夫;5、语丝派和现代派1、萌芽、诞生-文明新戏;2、“五四”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3、“爱美剧”和“小剧场运动”;4、田汉、丁西林戏剧创作第二个十年1928-1937.6十年内战时期“文学自觉”的时代:新文学走向成熟,开拓各自的创作领域(世界)群体1、2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2、革命文学论证与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3、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与两大文艺辞朝的对立;4、文学创作的潮流和趋向鲁迅:杂文《故事新编》其他: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林语堂:1、“左联”和右翼小说;2、“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小说;3、海派小说1、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2、言情写实小说——张恨水等小说的雅俗融合;3、武侠想象世界的多方拓展;1、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2、后期新月派的创作;3、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1、幽默闲适小说-林语堂;2、右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与风格多样的散文;3、“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4、报告文学和游记。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演变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演变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演变提纲
一、引言
- 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定义和背景
- 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在过去三十年的演变
二、文学主题的变化
- 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在主题选择上的变化趋势
- 探讨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三、创作风格的演进
-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在创作风格上的演进
- 分析不同作家的风格特点和影响
四、文学流派的兴起与消亡
- 系统地介绍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不同流派
- 追溯流派的兴起和消亡的原因和影响
五、文学市场的发展
- 着眼于中国现代文学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发展
- 探讨文学市场对作品创作和艺术性的影响
六、外部因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 分析国际交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作用
七、结论
- 总结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演变过程和趋势
- 展望中国现代文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列出所参考的相关文献和资料
>注意:以上提纲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演变的提纲,不涉及具体内容的概述。

请根据需要进一步完善每一部分的内容,以展开详细的论述和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研究架构图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一)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这样的「文学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小说一」「五四小说。

」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期的《狂人日志》、紧接着第二年,他的《孔乙己》、《药》等名著也相继问世。

「五四小说」从此拉开序幕。

「林译小说」古文家林纾用文言意译的西欧小说。

「周译小说」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为代表,直译日俄与其他弱小民族的小说,影响到了“五四“小说的内容、形式以至风格。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家的主要功绩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形成:1、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2、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刺激。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写的是接受了家庭包办婚姻的青年同时接受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如果追求一己的幸福则必牺牲一个旧式的弱女子,若不离异又必陷入自己一生于不幸。

小说人物最后就这样处于两难境地。

「王统照」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烦忧”。

《沉思》提出作裸体模特儿的女子为何爱人反对、官吏干涉,甚至男性画师也不理解她的动机,使其陷入沉思之中。

担任模特儿的纯洁美丽的女性是作者理想的“爱”与“美”的象征,她向往于用自己的身体通过画面来将“爱”与“美”传诉给人们,但是她的理想破灭了。

《微笑》让一个女犯人“慈祥的微笑”发出奇效,竟然使小偷都得到感化和超度,从此变成了“有些知识的工人”。

王统照擅长运用象征手法,与故事的写实性参杂并存。

《春夜喜雨》常常蒙上一层虚幻的色彩,从空想中设境或安排人物,缺乏现实力度。

《湖畔儿语》加强了社会现实感,从一个有家不得归的儿童视角,侧写贫苦母亲被迫卖淫的困境,以及这种特异的人生环境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严重残害。

《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等短篇以沉实的笔触写底层人民穷苦的生,或惨痛寂寞的死,“爱”与“美”的“问题小说”的玄想,已被真实的图景所代替,艺术上也更加圆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阿Q正传》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伤逝》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

《在酒楼上》《孤独者》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

3、继承、突破与创新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

借鉴西方,吸取传统戏剧美术诗歌小说的艺术经验。

诗化小说(《伤逝》《社戏》)、散文体(《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起死》)二、说不尽的阿Q:阿Q接受史三、《野草》与《朝花夕拾》(一)《朝花夕拾》1、“闲话风”: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对“爱”与“死”的追记与思考。

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

慈爱柔和中蕴藏着深沉的悲怆。

《阿长和〈山海经〉》《从……》《藤野先生》《范爱农》《无常》《父亲的病》亦有杂文笔法渗透所表现的批判和嘲讽。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2、“漫笔式”写法任心闲谈。

题材漫无边际,行文结构随意性,语言“原生味”。

《狗·猫·鼠》(二)《野草》1、“独语体”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

逼视灵魂深处并进行哲理思考。

2、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1生存困境与选择《死火》《影的告别》《过客》○2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这样的战士》《复仇》其一、其二《求乞者》○3自我命运与形象《颓败线的颤动》《死后》《雪》《秋夜》《腊叶》3、现实性:对绝望刻骨铭心的体验。

《淡淡的血痕中》《一觉》4、艺术特色:紧张焦灼的创作心态,全新的艺术世界。

充满奇峻的变异,华丽而艰涩,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下篇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1、时代的忠实记录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现代中国的“人史”。

富于现代性的报刊文体,及时地反映时代、作出评判,并得到反馈。

2、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个人性、先锋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①“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整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文学流派、代表作品、主题思想等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文学流派1. 朦胧诗:以北岛、舒婷、海子为代表,主张回归自然,反对文学的功利性和现实主义的倾向。

2. “新浪潮”:以余华、苏童、史铁生为代表,倡导现代主义文学,反对传统文学的陈旧和僵化。

3. “后现代”:以李银河、韩少功、王蒙为代表,主张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注重语言和符号的运用,以及对文学形式的创新。

4. “乡土文学”:以阿城、莫言、杨显惠为代表,强调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和挖掘,展现农村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5. “女性文学”:以王安忆、张爱玲、席慕蓉为代表,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世界,反对男权主义和传统的家庭观念。

二、代表作品1. 《北岛诗选》:收录了北岛的代表作品,如《波光粼粼的星空》、《蓝色的窗》等,反映了朦胧诗的主要思想和风格。

2. 《红高粱家族》:莫言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农村家族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命运,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3. 《活着》:余华的代表作品,通过一个农民的生命历程,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苦难和坚韧,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之一。

4. 《白鹿原》:陈忠实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山村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复杂,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部杰作。

5. 《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的代表作品,以自传体式写成,展现了一个女性的情感世界和人生经历,被誉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主题思想1. 对历史的反思和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反思和审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等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苦难和坚韧。

2. 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中国现代文学在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阿城的《牛》、杨显惠的《荒野》等作品,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命运。

中国现代文学演进三十年(框架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演进三十年(框架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演进三十年(框架整理)
引言
- 简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和重要性
- 提出本文档的目的和框架整理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 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在这一时期的演进
- 分析该时期出现的重要文学作品和作家的贡献
- 介绍文学流派的变革和思潮的兴起
第二部分:2000年到2010年
- 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在这一时期的演进和发展方向
- 分析互联网的出现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介绍该时期出现的重要文学作品和作家的创新之处
第三部分:2010年至今
- 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在当前时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 分析新媒体时代对文学产生的影响
- 介绍当前重要的文学作品和作家
结论
- 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的演进历程和重要成果
- 强调中国现代文学的创新和多样性
- 展望中国现代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列举引用的主要文献资料
---
以上是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演进三十年》文档的框架整理,可根据需要补充各部分详细内容。

文档内容应简洁明了,突出中国现代文学的演进历程和重要成果,避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运动纳入新文 化运动最有力的组 成部份。
虽中肯,但有些理 论仍太保守,被批 驳。
? 失败。
一九二五 与「甲寅 章士钊 倡文言文、读经 遭新文学阵线全力 失败。

派」论争
救国。
反击。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 2:文学革命的成果
项目
成果
一 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大杂志使用、教育部国文课教育统一运用。
<茑萝行><青烟>< 春风沉醉的晚上> 等。
抒情派
通俗 小说
新诗
因为小 说在中 国传统 上原本 就是闲 书小 道,新 文化运 动后新 文学迫 使旧派 向俗定 位。
晚清 清末民初 翻译小
说盛行
裘廷梁
口号/名篇 影响
「我手写我口, 突破传统观念与形
古岂能拘牵」 式,适应社会改良
「适用于今,通 与变革要求的尝试
行于俗」
「改良群治」 将小说的政治宣传
「新民」
与思想教化功能提

「新文体」 打破桐城派古文的
藩篱,推广平易畅
达的新文体。
白话文
打破思想封闭状态
结果 失败,因 历史条件 当未成 熟。 同上。
研究架构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06)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三个十年 (1937.07~1949.09)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通 小俗新 说小诗 一说一



散戏 小 俗说 小 诗 文 剧 说 小 诗 文 剧
在上海创刊(第 思想启蒙运动浩大
二卷起易名为 展开。
<<新青年>>
陈独秀、 写文章批孔、反 大力倡导民主科学
易白沙、 孔,认其思想易 精神,人人信仰德
李大钊、 演成独夫专制。 先生、赛先生。
吴虞等
陈独秀、 「以欧化为是」 引进西方文化,为
胡适、蔡 「输入学理」 批判封建专制文化
元培等
提供武器。
胡适 陈独秀
一一 二 说 二 二 二 三 说 三 三 三


() () ()
() () () () ()
() () () ()
() ()
()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
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表 1:文学革命进程表 时代背景 事件 人物 维新运动 诗界革 新诗派

维新运动 小说界 小说界 革命
维新运动 文界革 文界 命
一月到一九 一般小说还很粗浅,旧文学的痕迹较为
一九年五四 明显,多为反对文言文才尝试写白话作
名家名作
运动开始 品,为一个准备阶段。
二 五四运动到 思想最开放、创作最活耀的时期。开始 鲁迅、郭沫若
一九二六年 形成创作流派、各类文体也有了较大发 的大部分诗作
三一八惨案 展,新文学站住脚跟。
三 三一八惨案 许多新文学作家投身到南方革命阵营和
二 外国文学思潮涌入 各式各样学说的引入,呈现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和新文学社团群起 思想大解放。
三 文学理论建设
理论先行,后创作实践。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新文学
发展的格局,本身也是新文学传统不可忽视的重要
部份。例如:胡适的「横的移植、纵的继承」「大的
假设、小心的求证」、周作人「平民文学」及对现代
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郭沫若<女神>、鲁迅<野草>等。
四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郭沫若<女神>、冰心和宗白华的小诗等。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各类文学创作(一)
表 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
项目 发展概 重要派 主张
作家
代表作


说 翻译小 林译小 开小说之风气 林纾
意译西欧小说
说为培 说
基,五 问题小 关注思考,为爱 冰心、王统照、 <是爱情还是苦
的书信
文。
刘半农 <我之文学改良 改革韵文、散文, 成功。
观>
使用标点符号。
胡适 <建设的文学革 意在结果文学革命
命论>「国语的 与国语运动,扩大
文学、文学的国 文学革命的影响。
语」
陈独秀、 创办<<每周评 倡白话文、新文学,
李大钊 论>>杂志
影响越来越大。
傅斯年、 创办<<新潮>> 倡白话文、新文学,
到一九二七 北伐战争中,创作一度沉寂。但这一时
年四一二事 期开始发展的「革命文学」对下一时期

无产阶级文学兴起奠定基础。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 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
特点
例子
一 理性精神的显现
鲁迅<吶喊><彷徨>
二 感伤情调的流行
冰心<超人>、许地山<命命鸟>等。
三 个性化的追求
四运动 说
与美的鼓吹者。 许地山等。 痛><花匠><斯人
小说时
独憔悴>等。
取得文 学的正 宗地 位。
人生派 写实小 说 乡土小
冷静客观的叙 述
浓重的乡土气
叶圣陶、王鲁 <<柚子>><<怂 彦、彭家煌等。 恿>>等。
鲁迅
<孔乙己><风波><

息和地方色彩
故乡>等。
创造社 强调小说的主 郁达夫 观性和抒情性
四 创作部份
有引人注目的实绩。如鲁迅的小说、报刊上陆继推
出的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
总 整体
带来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位的大革新,把中国

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 3: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
阶段 时间
特色
一 一九一七年 文学革命初期,新文学创作才刚萌芽,
同上。
同上。 成功。
辛亥革命 后
一九一五 年九月
一九一七 年一月 一九一七 年二月
民生发 展、社会 较安定
新文化 运动始
新文化 运动
新文化 运动
文学革 命 文学革 命
新知识 现代文学市场 中国史上少有的思
者群体 的形成
想统治松动时期,
思想发展迅速,新
文化运动与文学革
命的条件成熟。
<<青年杂志>> 企求中国现代化的
罗家伦 月刊
影响越来越大。
周作人、 <论黑幕><关于 集中力量摧毁当时 成功。
钱玄同、 「小说世界」> 较有影响的旧文学
鲁迅
阵地。
林纾 <论古文白话之 引起更大的攻击。 失败。
一九一九 年
一九二二 年
势力的 反击 五四运 动
与「学衡 派」论辩
消长><致蔡鹤 卿太史书> 陈独秀、 「新思想、新学 李大钊、 术」 胡适、刘 半农、沈 尹默、钱 玄同、周 作人、鲁 迅等 梅光迪、 「昌明国粹、融 胡光骕、 化新知」 吴宓
<文学改良刍 议> <文学革命论>
提出文学改良之八 事。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 目标。
成功。
成功。

冲破传统 禁锢为成 功,但后 来太过。 成功。 成功。
一九一八 年四月
文学革 命 文学革 命 文学革 命
一九一八 年冬
文学革 命 文学革 命 批判黑 幕派
旧文学
钱玄同 致<<新青年>> 斥拟古的骈文和散 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