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县民风民俗文化研究
神秘的景宁一条美丽又动人鹤溪河聆听那一串串古老的廊桥故事

在浙江省丽水市,有全国唯一的一个民族自治县,它就是景宁畲族自治县。
景宁美丽而神秘,民风淳朴,畲族传统文化蕴藏深厚,山水风光秀丽迷人,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之为“神奇畲乡,休闲胜地”。
景宁有一条美丽又动人的母亲河叫鹤溪河,它贯穿整个景宁县城。
县城段三四千米的鹤溪河上,间隔三五百米,便有一座古香古色却又形态各异的桥。
横跨于鹤溪河上的一座座廊桥,亭台楼阁古色古香,飞檐翘角充满畲族风。
每座桥不仅给出行带来方便,也为这个隐匿在青山绿水间的慢调小城增添了几分古典韵味。
凤凰桥,是鹤溪河县城段最北端的一座桥,这是座新建的仿古廊桥,中间是通车辆的公路,两旁是廊屋。
桥上的护栏是楠木浮雕刻板,刻板上雕刻着松竹梅兰奇花异草各式飞禽,栩栩如生。
最中间一块栏板的正反两面,刻着“凤凰桥”三个大字。
栏板和桥廊都以朱红色为主调,喻示畲乡人民对火凤凰的崇拜和敬意。
公路桥旁的廊屋,可以供行人休息观光。
廊桥脚下的鹤溪河,因汉代巡史浮丘伯沐鹤于溪而得名。
民间传说浮丘伯是驾鹤修道的仙人,事实上浮丘伯是汉儒,因政治失意,离开长安,南下游历各名山大川,最后到达景宁鹤溪,见此地多鹤,乃修筑钓台,垂钓饮酒,沿溪沐鹤,陶然自足。
两岸都设置有游步道,有的还有游步廊亭。
沿着青石砖铺成的河堤,去往下一座廊桥,岸上的花草树木,散发出迷人的清香,把鹤溪河两岸装扮得更加美丽。
廊桥,为旅人营造了一片荫凉,也为旅人提供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
因为廊桥,江南山水便更添了几分温柔和雅韵。
鹤溪河呈南北走势,溪流上建有落差的水坝,不仅能防洪排沙,也使鹤溪河清水洌。
沿着溪旁的游步道慢慢行走,沿路欣赏周边的风景,溪边既有现代高楼住宅,又有青翠的绿山相伴,空气清新,是人居好环境。
溪上一座座古朴的廊桥连接着两岸,真的是风景如画。
游人沿着山边的游步道行走。
鹤溪廊桥,远远望去,它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静立于鹤溪河上。
鹤溪廊桥前有小小的水坝形成人工瀑布。
可以说,每座桥,都承载着光荣的历史使命,一座桥,便是一处风景。
景宁畲族服饰纹样中蕴含的文化与审美

・264・摘要:当代,我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极其丰富,随着时代的流逝和社会的进步,不同民族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民族风格和文化价值。
而最能辨别不同民族之间显著人文差异的便是服饰的内涵,这在浙江景宁畲族人民身上被很好地展示了出来。
畲族服饰的色彩、纹样等特点显示出其原始朴素的人文意识和崇尚精神,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浙江景宁畲族服饰纹样的文化背景、信仰崇拜、颜色造型和纹样意义来体现其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畲族服饰纹样;文化内涵;审美价值;颜色造型*本文为:2012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畲族服饰文化的继承与拓展研究—以景宁为例。
课题编号:2012N189;浙江省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景宁畲族服饰图案造型与色彩的发展研究。
课题编号:LB200912从古至今,服饰作为我国民族传统的视觉标志流传至今,它不仅展现了一个民族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状态,同时预示着不同民族发展的文化追求和审美价值。
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信仰审美的不同,使得不同民族逐渐形成自己的装饰特点和服饰纹样,而畲族服饰纹样的内涵来自于其对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根源的认识和感受,深切地表达出畲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畲族服饰纹样的独特价值体现紧紧围绕着畲族人民的自身需求、文化魅力和历史民族感。
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细致地分析浙江景宁畲族服饰纹样的文化背景、信仰崇拜、颜色搭配和纹样造型来展示畲族服饰纹样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一、畲族服饰纹样的文化内涵1.畲族服饰纹样的文化背景畲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一带,人数较少却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长期的迁徙发展进程中,畲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以祖宗崇拜和自然崇拜为主要特征的宗教文化,成为畲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在很大方面上影响着畲族服饰的内容,他们对盘瓠神话以及凤鸟传说的崇拜使其在服饰纹样上有具体表现。
在清末民初时畲族女子身着花边衫、花边裙,系围腰裙,扎花腰带的凤凰装,形成了特色的民族服饰,其纹样都与畲族的文化背景紧紧相连。
景宁畲族讲解

景宁畲族讲解
景宁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
畲族人民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生活在这里,他们善于利用水资源,发展了畲族特有的水利文化。
畲族人民以宗族为单位居住,他们有着独特的“三姓一族”社会组织形式,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生产方式、祭祀活动和生活习惯。
在畲族文化中,畲族山歌、畲族舞蹈、畲族文学等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反映了畲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中国著名的畲族聚居区之一,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学习畲族文化。
- 1 -。
景宁考察调研报告

景宁考察调研报告景宁是一个美丽的小县城,位于浙江省丽水市境内。
作为一名研究员,我报告的目的是对景宁进行考察调研,以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经济发展状况。
在此报告中,我将详细介绍我在景宁的调研过程和获得的一些重要发现。
首先,我对景宁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考察。
景宁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区域。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景宁的森林覆盖率非常高,山峦连绵起伏,水资源也十分丰富。
这种自然环境为景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给游客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体验。
此外,景宁还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如清凉峡、乌杨竹海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旅行者。
其次,我还对景宁的人文历史进行了调研。
景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有着丰富的人文遗产和传统文化。
我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景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特色的民俗风情和民族传统,为景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此外,景宁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和古迹,如古镇古街、古民居等,这些都是景宁的重要文化资源。
最后,我对景宁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考察。
景宁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茶叶和果树等农作物。
此外,景宁还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业也是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考察过程中,我发现景宁还积极发展旅游业和农业观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这使得景宁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综上所述,景宁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丰富、经济发展迅速的地方。
我通过对景宁的考察调研,深入了解了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蓬勃发展的经济状况。
我相信,景宁将继续发展壮大,并成为一个更加美丽宜居的地方。
非遗背景下畲族文化的发展——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非遗背景下畲族文化的发展——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杨姚欣
【期刊名称】《中国文房四宝》
【年(卷),期】2024()1
【摘要】畲族文化源于畲族人对生命的感悟和情感的宣泄,它包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具有娱乐社交、育人、文化传承等多种作用。
但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畲族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承群体出现了老化、断裂等问题,并面临着现代性转变的挑战。
在畲族非遗保护的大背景下,其继承和发展虽有成就,但也面临许多困难。
在这一背景下,对畲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畲族文化发展的困境和策略办法两个角度出发,论述了畲族非遗如何在保护中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总页数】2页(P0121-0122)
【作者】杨姚欣
【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相关文献】
1.畲族青少年服饰文化认知现状调查——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为例
2.城镇化进程中村落发展与非遗传承方式探讨——以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村落东弄村为例
3.乡村振兴视阈下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4.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研究——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考察对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畲族的风俗习惯

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
浙江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709592人。
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无论是在婚嫁丧娶方面还是农耕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风俗习惯。
婚俗文化福建是着名的畲乡,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旧时,畲族男女一般在十一二岁时就可论婚,由父母包办婚姻。
男家托媒往女家求亲,要开生辰“八字”,经算命合婚后,认定上婚或中婚,才决定相亲,定亲,送吉日,迎娶。
媒人初到女家说亲,女家有诚意才进行相亲。
“相亲”,首先女方由姑母或姨母陪同前往男家看“人家”。
男家备酒菜招待,双方互相了解情况,如果男家备上点心、蛋,女方来人肯接受,即表示同意,可留在男家宿夜。
第二天回去前,男家送“收手信”糍粑等。
妇方回家后即由男方父母进行定亲,讲聘礼、定结婚迎亲吉日。
畲族男女青年社交比较开放,双方在劳动中、唱歌中找对象,自许终身。
自由恋爱常以歌当话,经过对歌比“肚才”,求相悦、探情意、察忠贞、挑选意中人。
当双方认定是真正的情人,就暗订终身。
女方私赠男方银质手镯或戒指。
男方递送白色“兜肚”(畲族称“肚稿袋”)或其他珍贵物品给女方。
而男方就主动托媒向女方父母求亲,取得同意后,备些糕饼、枣、线面、猪蹄和聘金若干呈送女家叫做“小定”。
随后男女双方经常来往,男方可主动到未婚妻家助工、犁田、插秧、秋收等。
定婚畲语叫“得定”,即正式“定婚”。
一般选择农历五月端午节或八月中秋节前后的吉日。
男方备好礼物,一般有长寿面二包、红枣、礼饼5公斤、猪蹄一个6公斤、猪肉若干公斤、鱼鲞一合、衣料一套、制“凤凰冠”的“髻栏”一合、银手镯一副、银戒指一只(带响铃)、聘金(银元)若干,托媒人送往女家。
女方将礼物点收后,则商定婚嫁时间。
这时女家用红纸再次写女儿的生辰交给媒人,带回给男家,并给回盘猪肉二刀、黄金或糯米粽40至60粒。
浙江景宁畲乡之窗旅游景区发展策略研究(1)

浙江景宁畲乡之窗旅游景区发展策略研究概述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畲族聚居地之一,畲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习惯与特色民俗鲜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畲族祭祀文化的主要传承地之一。
景宁畲乡之窗旅游景区是浙江省新增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旨在打造中国特色乡村旅游示范区,是景宁县开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开展特色民俗体验、弘扬畲族文化、增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旅游景区。
面临的问题景宁畲乡之窗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客源不足:由于景区位于内陆山区,交通不便,导致游客到达景区的难度大,游客数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导致景区收益低于预期。
2. 缺乏特色品牌:目前,景区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无法赢得游客的青睐,也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缺乏品牌运营的思路与策略。
3. 服务体系不完善:景区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客房、餐饮、交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接待设施单薄、餐厅菜品单一、交通不方便等,无法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
4. 缺乏线上营销:由于缺乏线上营销的推广方式,景区的知名度有限,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无法提高游客数量和收益。
发展策略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景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思考:1. 加强宣传推广:以发扬景宁畲族传统文化为核心,制定多元化的宣传策略,并运用多种营销方式,如加强线上平台的推广、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举办促销活动等,从而增强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 突出特色文化:通过深入挖掘景区的特色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精益求精,提高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质量,打造一系列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建立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增强景区的竞争优势。
3. 完善服务设施:景区要优化接待设施、提升餐饮品质、增加交通设施,通过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和细致周到的旅游服务,以及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游客的满意度。
4. 建立合理的运营模式:景区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票务政策和产品组合,建立健全的会员制度,以及多渠道、多方式的运营模式,不断增强景区的运营和经营能力。
丽水景宁旅游简介

丽水景宁旅游简介
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县。
景宁旅游资源丰富,享有“江南后花园”的美誉,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景宁县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如天象山、花棚山、卧龙山、天台山等山脉,以及湖泊、瀑布、潭池等自然景观。
其中,天象山是景宁县的标志性山峰,山顶可以远眺山水秀美的景象。
花棚山则以其云海、日出、萤火虫等自然奇观而闻名,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景宁县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如宋代草堂、黄姑娘故居等历史古迹,和畲族村落、客家村落等民俗文化资源。
游客可以在景宁县探寻各种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了解畲族、客家等民族的风土人情。
此外,景宁县的温泉资源也非常丰富,有多个温泉景区,如黄山温泉、平湖温泉、大树湾温泉等,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温泉的放松和舒适。
总之,景宁县是一个值得游玩的地方,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以让您度过一段安静、祥和的旅游时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宁县民风民俗文化研究
摘要:景宁是浙江、江西、安徽等身份畲族最早的迁入地,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境内的畲、汉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着密切联系,长期的交错杂居使得他们的生产水平和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联系越来越紧密。
因此,对景宁县民俗民风的研究其实就是对畲族风俗的研究。
本文选取了饮食、节日、工艺、婚嫁四个富有代表性的角度来探讨景宁独具特色的畲乡风俗。
关键词:畲族,民风,民俗,研究
一、景宁的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吃饭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而饮食也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民俗特色。
景宁畲族人自称“山哈”或“山特”,意思是山里的人。
这个名字极富表现力,它深刻地表现了畲族先祖的生活生产方式。
在岁月冲洗下,畲族传统习俗已难得一见,但至今仍保存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与这传统语言相伴的是简单淳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
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
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
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
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
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
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畲家大都喜食热菜,一般家家都备有火锅,以便边煮边吃。
除常见蔬菜外,豆腐也经常食用,农家招待客人最常见的佳肴是“豆腐娘”,即先把黄豆洗净用水浸涨,再用石磨(现在有的地方用电磨)磨成浆,再用温火烧熟,配以辅料,其味道非常鲜美。
还有用辣椒、萝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特色。
用以做菜的竹笋有雷竹、金竹、乌桂竹、石竹、牡丹竹、蛙竹等十余种之多。
竹笋差不多是畲家四季不断的蔬菜。
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十二月中只有八月无笋,用茭白替代。
竹笋除鲜吃外,还可制作干笋长期保存。
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煮熟,撕成两半,晒干或熏干即可。
在景宁一带的畲家制作干笋时,先将鲜笋切成片,加盐猛火炒熟,再用文火焙干,装入竹筒内,用竹壳封口倒置,民间称这种干笋为“扑笋”。
肉食最多的是猪肉,一般多用来炒菜。
二、景宁的节日
景宁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
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
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最著名的是“三月三”。
“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
在长期的迁徙与山地农业生产、
生活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每逢农历新年和“三月三”等重大节庆,畲乡的山村畲寨便灯火阑珊,酿米酒、打年糕、抢猪节、做麻糍、吃乌饭,板龙灯、盘畲歌、赏菇戏,一年的辛劳在这里释重,久别的亲朋在这一时节相逢。
这个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一般是畲族的家庭或者每个部落组织去野外。
这天,他们要吃乌米饭。
有时又称“乌饭节”。
现在不仅仅是畲族在庆祝,还有许多汉族人与畲族人一同庆祝。
如景宁民族中学也会组织同学庆祝三月三。
如今的三月三已经不是简单的畲族人的节日了,还是全景宁的节日。
每到这个时候,在景宁的一条街上就会展现许多畲族的工艺品。
会邀请来自各个地方的民族歌手前来演唱。
除了三月三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特别的日子。
如正月初一为祭祀的日子,在这天有很多禁忌。
如抬轿,吹喇叭,都是不被允许的。
还有畲族也是和汉族一样过春节的。
他们也要杀鸡宰羊,与汉族不同的是他们还要做糍粑。
糍粑是畲族特有的一种食品。
青年男女之间唱山歌也成为春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这是比较传统的畲族的习俗。
在景宁,最为明显的就是“三月三”其它的一些节日也渐渐被汉族的一些习俗所同化。
三、景宁的工艺
畲族民间手工艺主要是木匠的雕刻和妇女的织带、绣花,其次是竹编、石雕等。
景宁有几位畲族木匠雕刻马腿十分精湛,刻的龙凤、人像、花草生动活泼。
民国时期沙湾镇张庄村雷凤新是全县有名木匠,县内一些庙宇及财主人家房子都请他建造。
现在他的手艺尚有继承人,县城一大款装修请来雕龙刻凤。
织带是畲族农村妇女必学的手艺,小姑娘五、六岁时就跟妈妈学织带。
带子径线放在桌边用三支小竹竿牵成,中间提综,一头扎身上,一头挂壁上或树上,就可坐着织。
纬线为白纱。
径线两边用红、绿、黄、紫等色纱,色线之内为白纱,中间用黑白相间的纱为织图案花纹之处,径线多少由所需宽窄而定,中间径线一般有五双或十三根,宽者有23根、33根、55根等。
提综挑压织出文字花鸟。
径纬线有丝质的也有棉质的。
彩带织得粗细,是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
定亲时,不论男方送什么礼物,姑娘回礼必需有自己织的彩带。
女子送给朋友、情人的礼物也多为彩带。
彩带作裤带、腰带、围裙带等用。
以往农村男青年喜欢把刀鞘壳用火烙成花纹或刻成图像,钉上情人送的彩带,缚在身上两人的手艺就结合在一起了。
故《情歌》中有首《带子歌》:“一条带儿斑了斑,丝线栏沿自己织,送给你郎缚身上,看到带子看到娘(妇女自称)”。
如今,由于时代的发展,编织彩带这项十分有特色的手工艺已经慢慢被遗忘。
现在许多畲族的姑娘都不具备这项技能了。
四、景宁畲族的婚嫁
每个民族的不同和有特色之处很多时候在婚俗上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来。
而畲族的婚俗也是有它自己的特色。
首先畲族一直以来都是实行一夫一妻制的。
而且女性在家庭中地位要高于男性。
畲族除了可以嫁女儿外,还可以娶进来。
畲族过去是不和外族通婚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畲族开始于汉族通婚。
但是畲族还是实行同姓不通婚的原则。
畲族的婚俗是非常有特色的。
每一个民族的不同之处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来,在婚俗中更是能够体现。
畲族的婚嫁特色很多:首先迎亲队伍到村时,女方村上女性拿杉木枝栏路,这就表示晚上要对歌,男方要扫除障碍。
然后到中堂时,女方请四位男子与迎亲队伍中四人相对然后开始“拾田螺”,这是表示欢迎的的意思;午饭由女方请迎亲队伍,媒人就坐中堂席首位,这就叫做“落脚酒”;晚餐由男方请嫁方亲戚朋友,舅公就坐首席,叫请“大酒”。
中午的时候,因为女方不给男方
炊具,所以男方必须在女方家“借锅”。
姑嫂们把能藏的炊具藏起来,由赤郎猜出女方所说的谜语是代表什么炊具。
要是猜不到,姑娘们就不把炊具拿出来。
要重借。
这就是男方在女方家借锅请客的一个特色。
借好之后,赤郎要杀女方家的一只公鸡来“请祖公”。
杀鸡的时候,规定血不许滴到地上,滴一滴就罚一碗酒。
而女方家的姑嫂们总是耍赖,以此为乐。
大家都希望把赤郎灌醉。
之后就由女方起头对歌。
女方唱:“换脯(昨天)听讲赤郎来,姐妹双窝(叫)站门背,姐妹双双去修路,修条大路赤郎来”。
赤郎回:“今脯寮里起身来,收拾南货(礼物)两三回,收拾南货饼搭面,担落娘洞度花栽”。
之后就变吃变唱,一直唱到新娘要起身为止。
唱的有度亲歌、嫁女歌、赤郎歌、采茶歌、结成双、恩爱夫妻等,忌唱不吉利的内容。
到新娘该起行前要唱“催亲歌”,最后当然也要“送歌神”。
畲族婚礼的又一个特点是,新娘夜行嫁,卯时进夫家门。
行嫁时有牛在前头踏路,意为新娘一切都要新的,牛踏过的路为新路。
以往嫁妆有锄头、斗笠、棕衣、线篓、火笼等,体现了畲族妇女热爱劳动。
由于丽水景宁是畲族的聚居地,与外界交流较少。
受畲族的影响很深很广,因此在很多节日,婚嫁,歌曲,手工艺品等方面,汉族与畲族已经融为一体,一同庆祝。
比如三月三,整个景宁县城十分热闹,全县的人都参与其中。
再比如畲族的工艺品,在景宁的大街小巷,我们都可以看到有着畲族特色的编织品。
总的来说,景宁畲族自治县作为一个浙西南小镇有着浙江,有着典型的浙江的一些习俗。
例如编织、唱花鼓。
又因为受到畲族的影响,具有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