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8篇

报任安书教案8篇报任安书教案篇1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__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作手法。
4.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重点和难点:1.理解__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一、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作者及作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
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面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它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鲁迅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__选自 ,是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原名,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130篇,分为表,书,本纪,世家,列传。
《报任安书》教案

《报任安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报任安书》。
(2)理解《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3)分析《报任安书》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报任安书》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报任安书》中的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品质。
(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2. 《报任安书》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3. 学生对《报任安书》的深入理解和赏析。
三、教学难点1. 《报任安书》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 《报任安书》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对《报任安书》的写作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意义和文学特点。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和写作,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作者、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报任安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报任安书》的主题和文学特点。
4. 讲解分析:讲解《报任安书》中的古汉语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朗读背诵: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报任安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6. 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报任安书》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报任安书》的重要性和文学价值。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报任安书教案(通用6篇)

•••••••••••••••••报任安书教案报任安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报任安书教案(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报任安书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二、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教学难点:《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设想: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
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五、课时安排:12课时六、教学步骤:报任安书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教学步骤: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
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
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
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报任安书》。
(2)理解《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本内容。
(3)分析《报任安书》的艺术特色,如韵律、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报任安书》。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任安的忠诚与正直,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理,坚持正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报任安书》。
(2)理解《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文本内容。
(3)分析《报任安书》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报任安书》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2)深入理解作者任安的忠诚与正直品质。
1. 导入新课(1)简介《报任安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任安。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报任安书》,感受文本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报任安书》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形式和作者品质等方面,深入解读《报任安书》。
(2)总结文本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欣赏与实践(1)让学生欣赏《报任安书》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2)模仿《报任安书》的写作风格,进行文学创作。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报任安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 过程性评价: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观察学生对《报任安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估学生在欣赏与实践环节中对文本艺术的感知和创作能力的发挥。
报任安书(节选)(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报任安书(节选)(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报任安书(节选)(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龙龙【教学目的】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通过详细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的难度也比拟大。
第一,文章内容涉及作者家世、古代刑法种类、古代王侯将相受辱事例、圣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事例等,学生对这些一般都不太熟悉,难免产生隔膜。
第二,本文在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许多语句都有深刻的内涵,而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尚浅,短时间内恐怕难以透彻理解。
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在启发学生自行领悟,要把基点放在启发学生自行领悟上。
另外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宜多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课文录音。
投影展示课文构造和部分文句。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布置预习:学生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消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答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1、请学生默读由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然后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司马迁。
强调:A、思想(四点);B、文学价值(鲜明的人物个性,强烈的抒情性)C、影响。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报任安书》,使学生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2. 教学内容课文:《报任安书》主要内容:司马迁生平简介、信中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分析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4. 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总结与拓展二、教学详细设计1. 导入(5分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报任安书》,了解信中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风格。
3. 课堂讨论(45分钟)分组讨论: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针对课文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讨论,如信中的主要观点、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总结与拓展(1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报任安书》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司马迁的为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报任安书》,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分析《报任安书》中的主要观点,谈谈你对司马迁为人及其对后世影响的看法。
3. 结合课文,分析《报任安书》的艺术特色,举例说明。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文本材料:《报任安书》原文及其注释、翻译版本。
2. 参考书籍:关于司马迁生平和《报任安书》研究的学术著作。
最新版-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教案优秀6篇报任安书教案篇一一、主备人:通课时间:20xx、5.8参加人员:高一语文组全体教师通课地点:高一语文办公室通课内容:《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积累“务、死、鲜、暴、于、以”等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奋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3、体会融议论、记叙、抒情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步骤:一、解题导入1、题解:报: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任安,司马迁的朋友。
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二、默读感知在这封回信中,可不可见到来信的一些内容?把原文找出来。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教导我要待人接物要谨慎,以向朝廷推荐贤能的人才为自己的责任。
)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回这封信的?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坐观成败)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积累文言基础知识1、字音积累:报任安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报任安书》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报任安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报任安书》全文;(2)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报任安书》的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报任安书》;(2)学会如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司马迁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2)理解友情、忠诚、担当等价值观;(3)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报任安书》全文的背诵与理解;2. 司马迁生平和《报任安书》背景的了解;3.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生僻词语、句子的翻译;2. 对《报任安书》深层次含义的解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司马迁和《报任安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报任安书》,理解全文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报任安书》的深层次含义;4. 翻译练习:选取文中的生僻词语、句子进行翻译练习;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品质和价值观;五、作业设计:1. 背诵《报任安书》;3. 完成文言文阅读练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报任安书》的深层含义;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司马迁的生平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报任安书》中的价值观;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司马迁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心得体会:通过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司马迁品质和价值观的理解程度;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学习第一段1、教师范读第一段2、字音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囹圄(wǔ)槛(jiàn)缧绁(léi)3、主要词句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②不能与死节者比③其次不辱理色④及在槛阱之中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⑦恨私心有所不尽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思路分析: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
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
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
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
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
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学习第二段1、教师范读第二段2、学生齐读第二段3、字音愠色(yùn)倜傥(tìtǎng)4、词句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④惟倜傥非常之人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5、思路分析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
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第三课时一、学习第三段1、学生齐读本段2、主要词句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3、思路分析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
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解析]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
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
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
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1、背诵第二段2、完成全文翻译《报任安书(节选)》译文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谨向您再拜致意。
少卿足下:往日承蒙您写信钢士。
情意十分诚恳,似乎是抱怨我没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而附和俗人的看法。
我并非如此。
请允许我谈谈自己固塞而鄙陋的想法。
长时间没有答复你,希望你不要责怪?br我的先人,没有获得丹书、铁券那样的特大功勋,所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记录天象、制定律历的工作,(其职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间,本来就是皇上所戏弄,当成乐师、优伶一样畜养的人,为流俗所轻视。
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跟蝼蚁(之死)有什么不同?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只认为我智力穷尽,罪过极大,不能自己解脱,终于去死而已。
为什么呢?这是自己平素所从事的职务所处的地位促成的。
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
最上一等是不辱没先人,其次是不辱没自己,其次是颜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辞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其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头发、以铁索束颈受辱,其次是毁伤肌肤、断残肢体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极点了!《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
”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
猛虎在深山(的时候),所有的野兽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关进笼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却)摇尾(向人)讨吃的,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结果。
所以,对士人来说,(即使是)在地上画一座牢狱,那情势也叫人不敢进去;(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也不敢跟它对质,必须在遇刑前自杀(以免受辱)。
现在手和脚都被刑具束缚起来,脱掉衣服,接受杖责,关闭在四面墙壁之中。
在这个时候,看见狱吏就以头碰地,看到狱卒就胆战心惊。
为什么呢?这(也)是以威力制约逐步发展的结果啊。
待到已经到了这一步,还说不受辱,不过是所谓“脸皮厚”罢了,哪里说得上尊贵呢?再说,西伯是一方诸侯之长,(却)被囚禁在里;李斯是丞相,备受五刑的处置;淮阴侯韩信是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称孤道寡,(后来)又都被捕入狱;绛侯周勃诛杀吕氏党羽,权力之大超过了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后来被囚禁在特设的监狱“请室”之中;魏其侯窦婴曾任大将,后来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脚、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项羽的大将季布,后来剃光了头,以铁圈束颈当了朱家的奴隶;灌夫曾在拘留室里受到侮辱。
这些人都身居王侯将相的地位,邻近国家都知道他们的名声,一旦有罪受到法律制裁,而不能自杀。
落入微尘一般轻贱的境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决定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个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自杀,因而渐渐志气衰微,待到受杖刑,这才想到要死于名节,离名节不是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对大夫施刑很慎重,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啊。
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不贪生厌死的,(难免要)怀念父母和妻子儿女;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
现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没有亲兄弟,独自一人,至于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少卿是看得出来的吧?况且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而怯懦的人仰慕道义,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
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绳捆索绑的侮辱呢!再说,奴婢侍妾一类人,尚且能自杀(而不受辱),何况我是不得已啊?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不可胜数,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
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
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