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贵州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区域特色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
贵州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样。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包括暴雨
洪涝、冰雹、干旱和低温冻害等。
下面将针对这些灾害进行分析。
暴雨洪涝是贵州省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贵州省地势高低起伏大,地形复杂多山,地
势高差大,河流众多。
受西南气流的影响,贵州省降雨量多,尤其是夏季和短时强降雨频繁。
这种降雨模式容易引发山洪、地质灾害和城市内涝等问题。
暴雨洪涝的主要特征是降
雨强度大、范围广、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贵州省还受冰雹的影响。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冰雹频繁出现。
当温暖湿润气流与冷
空气相遇时,就容易形成冰雹。
冰雹的主要特征是降雹量大、冰雹直径大、伴随强对流天气,容易造成大面积的冰雹灾害,对农作物和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
贵州省也存在干旱的天气现象。
贵州省南部干旱程度相对较轻,而北部干旱程度相对
较重。
贵州省干旱的特征是降雨不足、蒸发大、土壤湿度低,温度高,容易造成土地退化、农作物减产等问题。
贵州省的冬季气温较低,低温冻害也是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
贵州省一般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是气温最低的时期。
贵州省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天气较常见。
低温冻害的
特征是气温偏低,冻害范围广,对各类农作物、植物和人畜造成损害,有时还会影响交通
运输和能源供应。
贵州省干旱特性规律研究

贵州省干旱特性规律研究干旱灾害是全球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贵州省是我国的干旱高发地区之一。
文章基于贵州省各站点近20年的逐月降雨资料,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 作为干旱识别指标,采用基于Copula的干旱频率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各站点近20年进行了干旱识别及干旱频率分析;计算了其干旱频率、干旱历时、干旱历时最大值、干旱烈度、干旱烈度最大值和干旱始末等干旱变量。
研究结果揭示了贵州省干旱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变化及分布规律、各季节旱的分布特征规律等,其对贵州省抗旱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标签:干旱频率;干旱烈度;时空规律;贵州省1 基础数据和研究方法1.1 研究区基本情况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腹,是一个高起于四川盆地、广西丘陵和湘西丘陵之间的岩溶山区,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
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143.6mm,但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同时贵州省具有复杂的喀斯特地貌,这使得贵州省成为我国的干旱高发区。
所用基础数据贵州省境内19个气象站点1993-2012年的逐月降水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站和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数据准确可靠且具有代表性,可真实反映贵州省相对应时段内的实际情况。
贵州省境内19个气象站点分布情况见图1。
1.2 研究方法1.2.1 干旱频率分析方法干旱发生频率及重现期研究主要采用基于Copula的干旱特征变量分析方法。
干旱特征变量分布中,干旱烈度S及干旱历时D大致复合Gamma分布和指数分布。
且可以用适线法去调试进而确定其分布函数的相关参数,以解决因为干旱特征变量数据的有限性及局限性而引起的计算差异及与事实不符的问题。
而当要运用两个特征变量来表示某一干旱情况、分析其频率等时,那么就需要衡量两干旱特征变量间的关联,也就是处理两特征变量间的联合概率分布函数。
研究表明,Copula理论是解决这一问题直接、便捷的一种方法,而其中的Archimedean Copula 函数因其形式简洁、计算方便被大量运用,这其中最常用的Archimedean copula函数有Gumbel-Hougaard(GH)、Clayton和Frank Copula。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灾情特征分析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势复杂,山地和丘陵地带占其总面积的90%以上。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贵州省在气象灾害方面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对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的灾情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预防气象灾害。
一、暴雨洪涝贵州省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较为充沛,季风影响显著。
由于地形的崎岖和地势的起伏,贵州省洪涝灾害相对较为突出。
暴雨引发的山洪和地质灾害给贵州省的农业、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在历史上,贵州省曾多次遭受暴雨洪涝的袭击。
例如1993年,在贵州省遭受了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全省受灾人口达到2500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00万亩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82.81亿元人民币。
洪涝灾害还导致了大量房屋倒塌、农田受损和交通中断等问题。
暴雨洪涝灾害的主要特征在于其突发性、破坏性和广泛性。
因为暴雨洪涝灾害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和不可控性,加之地质条件的限制,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贵州省在防范暴雨洪涝灾害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
二、台风暴雨贵州省地处内陆,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受到台风的影响。
由于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往往会对贵州省的气象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间接引发洪涝灾害。
2014年9月,台风“凤凰”登陆广东省后,直接影响了贵州省的气象条件,导致了贵州省遭受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暴雨洪涝灾害。
这一事件充分说明了台风暴雨对贵州省的气象灾害的潜在威胁。
台风暴雨灾害的主要特征是其频发性和影响范围广泛。
虽然贵州省并不是经常性受到台风的直接影响,但是对于防范和减轻台风暴雨灾害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干旱贵州省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充沛,但是由于地形的复杂性,某些地区的气候条件仍然较为干燥。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贵州省多次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灾害。
干旱灾害的主要特征在于其长期性和对农业的影响。
由于干旱导致农田缺水,农作物生长受阻,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干旱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牧草枯萎等问题。
贵阳市近57年气象干旱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贵阳市1961年~2017年的8个观测站逐年、逐月的降水量资料,系统地分析了贵阳市干旱的演变情况。
结果表明:在近57年中,气象干旱在20世纪90年代后有加重的趋势,并且四季季节性的降水存在减少趋势,其中下降趋势明显的是春、秋两季的降水。
造成贵阳气象干旱的主要因素有:大气环流的异常以及西太副高的偏大偏强,并且在中高纬上表现出纬向环流分布的特点,同时在高原东部地区存在着较为稳定的西北气流,这也是贵阳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气象干旱;变化趋势;成因资助项目:贵阳市气象局气象科研基金项目(筑气科合201415号)“近30a 贵阳市气象干旱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P426.616文献标识码:ADOI 编号:10.14025/ki.jlny.2018.23.078周博扬,姚正兰,王君军(贵阳市气象台,贵州贵阳550000)贵阳市位于贵州省的中部,属于云贵高原东部,具有典型的高原山地的地貌特征。
贵阳位于北纬26°11′~27°27′,东经106°07′~107°17′,境内最高海拔1762.5m,最低海拔609m ,相对高差有1153.5m ,总面积8033.9km 2[1]。
干旱是一种水量相对亏缺的自然现象。
干旱指标是研究气候的基础和衡量干旱级别的关键环节,对旱情的综合分析、对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干旱的监测、预测及预警提供了必要条件[2-5]。
通常干旱分为气象干旱指标、水文干旱指标、农业干旱指标和经济干旱指标4类,其中气象干旱指标是其他指标的基础[6,7]。
国内外学者都对于干旱的发生、成因和演变分析,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8-10]。
1研究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利用贵阳市8个气象观测站1961年~2017年的逐年、逐月降水资料,按气象上的季节划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翌年2月为冬季。
1.2分析方法利用《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GB/T20481-2006)中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来划分干旱等级(见表1),本文引用参考文献的分析方法来分析近57年贵阳市气象干旱特征和变化趋势[11]。
1981~2017年贵州省盛夏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Plateau and Mountain Meteorology Research第40卷第2期2020年6月Vol.40 No.2June. 2020文章编号:1674 -2184(2020)02 -0059 -041981 -2017年贵州省盛夏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李忠燕▽,张娇艳-王胡彤-王烁-陈早阳-曹蔚|(1.贵州省气候中心,贵阳550002;2贵州省山地气候与资源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摘要:为客观判定贵州省盛夏的旱涝急转事件,本文利用1981 -2017年7 ~8月贵州省78站逐月降水资料,计算并分析了贵州省盛夏旱涝急转指数(I dm )的时空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1981 ~2017年贵州省盛夏旱涝急转指数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 但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
单独用km 来判定旱涝急转典型年并不完全准确,典型旱涝急转年的定义标准为:I dm 绝对值大于 1,其7、8月降水距平百分率绝对值在15%以上,且7、8月百分率之差的绝对值在50%以上。
贵州省涝转旱频次的大值区位于遵义市南部、黔东南州北部,表明该区域易发生涝转旱事件;旱转涝频次的大值区位于遵义市北部、安顺市东部至黔东南州北部一带,表明该区域易发生旱转涝事件。
关键词:旱涝急转;盛夏;指数中图分类号:P467文献标识码:A doi : 10. 3969/j. issn. 1674 - 2184 - 2020.02.010引言干旱和洪涝是我国汛期两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并且二者具有持续时间长、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因此旱 涝异常将会给经济和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我国是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的国家⑷,旱涝异常往往与东亚季风的 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程有关S'〕,造成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季节内降水异常事件时有发生。
近年来,旱 涝急转作为季节内降水异常的典型代表,在夏季我国江南、华南以及西南地区常常发生,其研究也备受关注冏。
明清时期贵州清水江流域农业生产

明清时期贵州清水江流域农业生产摘要:历史时期清水江流域是有名的糯禾区。
改土归流以后,大量的稻物种子随着大量的官兵一起进入苗疆地区,并逐步实现“糯改籼”的历史过程,但是受自然地理因素水旱灾害的影响,农业发展速度相对比较迟缓。
关键词:明清时期;清水江流域;农业中图分类号:k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2明清代贵州的稻谷分为三大产区:一是以遵义为中心的地区;二是以贵阳、安顺为中心的中部各县;三是以都匀、独山为中心的附近诸县。
[1]在明末清初,贵州清水江流域以种植糯稻为主。
其中黎平、下江、永从、古州、雷山、台江、剑河、丹寨、凯里、施秉、黄平种植最为普通,尤以境内中南部各县面积大,是有名的“糯禾区”。
[2]一、明清时期清水江农业分布清水江流域水稻品种历来有粘糯之分,明清两代,境内依其生育期的长短,又有早熟、中熟、晚熟之别。
明清清水江流域各府县志中记载的稻谷品种名类甚多,据统计籼稻有24个,糯稻(含糯禾)有18个。
籼稻(俗称粘谷),主要分布在境内东部的天柱、锦屏,西部的凯里、麻江、西北部和北部的黄平、施秉、镇远、三穗、岑巩等县种植较多,南部的坝区及河谷沿岸地区也有一定种植面积,雷山、台江、丹寨种植面积较少。
分布较广的粘稻品种主要有大麻谷、小麻谷、六十早、银粘、丝苗粘、金麻粘、云南粘、贵阳、齐头黄、洗把粘、旱粘等早、中、晚熟品种。
清水江流域原始地方稻种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大,小麻谷、大,小白谷、百日粘、银顶粘、盖草粘、大,小红梗、贵阳大麻粘、云南粘、安徽谷、洗把粘、金粘、锡利油粘、香根糯、香禾糯、容禾糯、麻壳糯、光头糯、红米糯、红米糯、黑茫糯、黄丝糯、鸡爪糯、隆安糯、虾糯、矮同禾、高脚糯、冰水糯、大壳糯等等百余种。
二、明清时期清水江农业发展清水江流域在明清时期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乾隆《清江志》卷八载:“苗人止耕种水田,所有山土悉皆抛弃”。
康熙《天柱县志》上卷载:“所艺者唯早、中、晚三禾,其余所收无几。
明清时期贵州水旱灾害的历史分析

2018年第8期扫一扫看全文作者简介:张懿(1993.7-),男,汉族,贵州仁怀人,在校大学生,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单位所在地:贵州省六盘水市。
本文DOI :10.16675/14-1065/f.2018.08.075明清时期贵州水旱灾害的历史分析□张懿摘要:分析历史典籍可以发现,明清时期贵州地区的水旱灾害呈现出多方面的特点,涵盖发生频率、季节分布、地域差异、地质特点等几个方面。
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可以准确把握明清时期贵州地区水旱灾害的变迁,从而为当前我国的农业开发提供借鉴启示,意义重大。
关键词:明清时期;贵州;水旱灾害;历史分析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8-0102-02中国图书分类号:X43文献标志码:A (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0)1从频率角度看明清时期贵州的水旱灾害状况在明清时期的数百年时间里,贵州地区的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有着较大的变动,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季节发生的次数多寡不一。
1.1总体概况分析相关历史记录表明,就水灾而言,明清时期贵州地区共发生水灾400余次,平均来看,基本上是每年出现1次。
细分的话,明代贵州地区共发生水灾100余次,平均每两年出现1次。
清代贵州地区共发生水灾300次左右,平均每年出现1次,远远高于明代时期。
与水灾发生频率相近,明清时期贵州地区共发生旱灾400次左右,平均每年出现1次。
具体而言,明代时期共发生接近100次,也是平均每两年出现1次。
清代时期共发生300次,平均每年出现1次,发生频率为明代的2倍左右。
分析上述数据不难看出,明清时期贵州水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有着明显的特点:第一,清代时期贵州地区的水旱灾害发生频率明显高于明代时期;第二,明清时期贵州地区的水灾发生频率明显高于旱灾,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水灾发生次数较多,但每次发生波及的面积较小,危害较小;旱灾发生次数相对较少,但每次发生波及的面积相对较大,危害也较大;第三,随着历史的发展,明清时期贵州地区水旱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明清贵州水利的时空分布与区域特征

明清贵州水利的时空分布与区域特征作者:许南海张勇来源:《学理论·下》2017年第08期摘要:对明清贵州水利资料统计分析,发现明清贵州水利时空分布特点是:水利的时空分布明显不均衡,时间上,明清两代的中期水利数量较多,前期、后期水利数量较少;空间上,明代今铜仁市水利发达,水利数量较多,清代遵义市水利兴盛,水利数量大增;黔西南州与六盘水市,明清时期水利数量一直很少,水利发展严重滞后。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影响到明清贵州水利的空间分布,还使得贵州水利区域性特征明显,表现为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井灌方式普遍分布。
关键词:明清;贵州水利;时空分布;区域特征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8-0143-03学界有关贵州水利史的研究非常薄弱,成果不多,目前基本上聚焦于对安顺鲍屯水利的研究,境内其他地方的水利鲜有人涉足,也无人对明清贵州水利展开动态性整体研究,分析其时空分布状况,考察其区域特征。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明清贵州水利展开系统的研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点,探讨自然地理因素与贵州水利呈现独特的区域特征的关联性,为当今贵州水利建设提供些许借鉴。
一、明代贵州水利的时空分布按水利工程的功能和用途,一般可将其分为农田水利、防洪排涝、饮水、航道疏浚等水利类型。
传统社会本质上是农业社会,对各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农业灌溉方面。
因此,在传统社会,农田水利工程是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水利类型。
明清时期的贵州同样如此,境内以农田水利工程居多,其他类型的水利所占比例甚小。
介于此,本文讨论的水利是指为保障农业用水需求而修建的各类农田水利工程。
同时,为对明清贵州水利的时空分布有更客观的把握,不能确定具体时间修建的水利工程也不纳入讨论范围。
1.时间上分布不均衡根据对明代水利情况的梳理,统计出明代各时期水利数量,见下表1。
据上表可以发现,明代贵州水利在时间上的分布均衡不一,前期、中期、后期兴修的水利数量明显不均,悬殊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贵州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区域特征严奇岩摘要:水旱灾害是贵州最主要的农业灾害。
文章以十年为一时段,对明清贵州470年的资料统计分析,可看出明清时期贵州水旱时空分布特点是:总体上水旱灾害越来越频繁,且明末清初(1641-1670年)和清代中后期(1811-1910年)是贵州水旱灾害的多发期;在空间上,水旱灾害主要集中于黔东北的印江、思南、铜仁和遵义等地区,水旱灾害具有交替出现的特点。
尽管与邻省相比较而言,贵州的水旱灾害并不是十分突出的,但由于贵州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对水旱灾害的响应特别敏感,表现更为脆弱,从而使贵州水旱灾害呈现独特的区域特征。
关键词:明清时期;贵州;水旱灾害;时空分布;区域特征;A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of Flood and Drought in Guizhou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Yan Qiyan(School of History & Politic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 Abstract: Flood and drought we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agricultural disasters in Guizhou.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1641-1670)and late Qing Dynasty (1811-1910)were the group occurrence period of flood and drought,Which alternated with each other,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ast of Guizhou,such as Yinjiang,Sinan,Tongren and pared with other provinces,flood and drought were not very prominent in Guizhou,but because of typical karst, flood and drought in Guizhou were so more sensitiv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that they were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Key words:Ming and Qing Dynasties;Guizhou;Flood and Drought; Distributi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农业灾害史是近年学界研究的热点,通史性和区域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但目前有关贵州的历史自然灾害研究非常薄弱,已有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是贵州历史自然灾害的资料整理,①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二是侧重从历史学的角度对明代或清代的贵州水旱灾害进行断代性研究,没有从长时段角度研究水旱灾的相关性和独特的规律性,②三是侧重从灾害学的角度对历史时期贵州自然灾害作了整体研究,但没有突出明清时期贵州水旱灾害发生的区域特色。
③其实,明代贵州建省,贵州进入农业开发的高潮期,而明清又是我国气候的宇宙期,是水旱灾害的多发期。
明清贵州水旱灾害的发生原因,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最为典型,特别是贵州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喀斯特地貌使贵州水旱灾害呈现出独特的区域特征。
因此,有必要结合历史学与灾害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贵州明清时期的水旱灾害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分析其时空分布特点和区域特征,为总结灾害规律及农业防灾减灾对策提供借鉴,也为贵州水利工程的建设投资布局提供参考。
一明清贵州水旱灾害的时间分布1.发生频率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似乎贵州少有旱灾。
其实,历史上贵州旱灾与水灾一样,成为贵州各种自然灾害中发生频次最多、危①代表性的成果有:贵州省图书馆.贵州历代灾害年表[Z],1963;贵州省图书馆.贵州历代自然灾害年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编委员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贵州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②代表性的成果有:陈国生.明代云贵川农业地理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杨伟兵.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③蒋庆丰、游珍.贵州历史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综合区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1.害最重的灾害。
笔者统计,1401-1900年的500年间,贵州的自然灾害中,水灾有330次,旱灾216次,地震155次,雹灾154次,虫灾33次,这说明贵州的自然灾害以水旱灾害为主。
[1]这与全国自然灾害发生情况一致。
如以《清实录》来统计,清代总共发生自然灾害5344次,以水灾次数最多,其次为早灾,水旱灾害约占总灾数的69.4%。
[2]同时,贵州的水旱灾害又以旱灾发生次数多、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更重。
相比之下,水灾虽多有发生,但受灾是局部的,受灾范围小。
表1明清贵州水旱灾害间隔10年发生年次和地次表①①年次指有明确水旱灾害记载的年份数统计,地次是指有明确记载的县一级行政区发生的灾害次数。
明初贵州地区水旱灾害资料缺载,1413年贵州建省后才有记载,本文统计资料从1440年开始。
本文除特别注明外,水旱灾害历史资料均参见:罗宁主编.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贵州卷[M].气象出版社.2006.另本文所论及的贵州以今天贵州的行政区划为准,因而也包括明代不属于贵州的遵义地区等地。
明清贵州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在时间分布上有如下的特点:在灾害发生的地次频率方面,从表1可以发现,明清两代(1440-1910年)470年间贵州各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大小水灾共411次,平均每年约发生0.87次。
其中1440-1640年的明代200年间发生水灾114次,平均每年约发生0.57次;1651-1910年的清代260年间发生水灾292次,年平均发生约1.12次,清代贵州水灾发生地次是明代的1.96倍。
可见,贵州省水灾发生的频率,清代明显高于明代,清末高于清初。
就旱灾而言,明清两代(1440-1910年)470年间贵州各地区共发生旱灾418次,平均每年约发生0.89次。
其中1440-1640年的明代200年间发生95次,平均年发生率约为0.48;1651-1910年的清代260年间发生301次,平均年发生率为1.16,清代贵州旱灾发生地次是明代的2.4倍。
旱灾的发生频率略高于水灾且逐渐增加。
在水旱灾害发生的年次频率方面,也体现逐渐增加的特征。
从表1可以发现,明清两代(1440-1910年)470年间贵州发生水灾198年次,平均每年约发生0.43次,其中1440-1640年的明代200年间发生水灾59次, 平均每年约0.29次;1651-1910年的清代260年间发生水灾136次,年平均发生约0.52次,约是明代的1.8倍。
且1831-1840年中年年有水灾发生,其他较频繁的时段为1881-1890年、1901-1910年、1741-1750年和1531-1540年。
就旱灾而言, 明清两代(1440-1910年)470年间贵州发生旱灾155年次,平均每年约发生0.34次,其中1440-1640年的明代200年间有54次, 平均每年约0.26次;1651-1910年的清代260年间发生旱灾96次,年平均发生约0.37次,清代贵州旱灾的发生年次是明代的1.4倍。
其中1541-1550年、1591-1600年、1741-1750年、1861-1900年的时段内旱灾发生频率最高。
贵州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上有两大特征:一是总的看来,贵州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呈波浪式发展,而水灾发生年次要高于旱灾,而地次规律刚好相反,说明水灾的发生频率高,但受灾范围相对小,而旱灾发生后受灾地区范围广。
二是水旱灾害的频率越来越频繁,且农业灾害的发生次数不断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虽同历史文献的记载有一定关系,但也应当看到,决定这一现象的根本因素是“灾害—农业生产—人类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对抗冲突的性质,即农业开发中对环境破坏的结果。
2.灾害多发期从表1可看出, 1440-1560年、1701-1720年和1751-1760年是贵州水旱灾害最少的时期。
而从表1水旱灾害的地次和年次连续三年出现总数在30次以上的统计看,明末清初(1641-1670年)和清代中后期(1811-1900年)是贵州水旱灾害的多发期。
这基本与我国自然灾害的群发期一致。
公元1600-1700年期间自然灾害十分严重而频繁的现象早为人所关注,被人称为“明清宇宙期”。
即17世纪是我国历史上旱情最严重的时期。
[3]p100竺可桢指出,我国最寒冷期间是在17世纪,特别以公元1650—1700年为最寒冷干旱[4]。
19世纪也是我国自然灾害的频发期,学界称之为“清末自然灾害群发期”或“清末宇宙期”,并与历史上另外三个重大灾害群发期即夏禹宇宙期、两汉宇宙期、明清宇宙期相提并论。
[5]-[6]p295明清时期从1440-1910年的470年间贵州发生全省性的旱灾约13次,平均38年一次;其中1659-1660年、1819-1821年和1895-1896年贵州发生全省性连续二年的大旱,米价大涨,饿殍载道。
光绪26年(1900年)贵州全省大旱灾引发严重饥荒,民间称“庚子大荒”,米价暴涨5倍以上,灾民以白泥、蕨根、草根、树叶充饥,饿死无数。
[7]3.季节分布特点为了明确明清贵州水旱灾害的季节分布情况,笔者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贵州卷》对明清贵州各地有明确记载发生季节的水旱灾害进行统计分类如表2。
表2 明清贵州各地水旱灾害季节分布表从表2可知,明清贵州各季节水灾总计发生366地次,旱灾总计300地次。
夏季发生水灾的265地次,占总水灾的72%,发生旱灾155地次,占总旱灾数的52%。
可见,贵州各地区的水旱灾多发生于夏季,其次是春季,而秋、冬季相对较少。
不过,各地水旱灾害季节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在旱灾方面,春旱主要集中在贵州的西部地区,即六盘水、安顺、黔西南等地区;夏旱主要集中在贵阳、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等贵州的东部地区。
贵州春旱分布有西重东轻、西多东少、由东到西逐渐增强的特点,且主要集中于毕节、黔西、安顺、罗甸一线以西;而夏旱分布正好与春旱的分布相反,呈现东重西轻的特点。
其中6月发生的夏旱,俗称“洗手干”,分布黔东及黔中地区;7月发生的干旱俗称“勒苞干”,主要分布毕节、安顺、罗甸一线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