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_0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清代小说家练史记所著,以南宋年间商河上游王家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王家和商家之间的恩怨爱恨,以及王重阳的崛起和商家地位的衰落,揭示了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小说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充满商业贸易的草根世界,揭示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商业道德的真实。

读这部小说,可以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商家的地位,对比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探究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了解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2.了解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3.认识封建道德和商业道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了解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2.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体验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导入小组讨论: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之间的关系。

2.讲授(30分钟)讲解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的差异,并介绍主人公王家的兴盛和商家的衰落。

3.体验(2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模拟商家和王家之间的商业交易,了解商业文化的实际操作。

4.讨论(30分钟)展开小组讨论,观点碰撞和交流,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商业文化。

5.作业(10分钟)回答关于商业文化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讲解《兵车行》,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商业文化的地位和意义,认识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探究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同时,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和体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观察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掌握能力和理解深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讲授内容偏少和时间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下一次教学中予以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深入了解了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

我们也探究了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并在小组讨论和体验中,增强了学生对商业文化的体验感和认知深度。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爱国诗歌,通过对军事车辆的描绘和赞美,表达对唐朝强盛的崇敬和对家国安宁的祈愿。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授这首诗歌可以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堂导入1. 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唐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2. 播放《兵车行》的朗诵或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3. 提问:你们对唐代的军事力量有什么认识?你们觉得唐诗中的军事题材有什么意义?二、课堂讲解1. 阅读原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2. 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黄金甲、白玉戈、赤帜,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每一个形象的呼应和象征性。

3. 对比较片段,如“羽檄交驰”和“齐鸣鼓吹”,探究其反复出现的特定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三、课堂练习1. 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朗读,练习诗歌韵律和语调。

2.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邀请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文学细节并加以呈现。

3. 提供相关资料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实践活动。

四、课堂总结1. 总结每位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感性体验,记录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评价。

2. 鼓励学生表达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喜爱,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3.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展他们的文学知识面和审美视野。

总之,《兵车行》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之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进入这首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总体来说,《兵车行》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壮丽的诗歌,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军事力量和战争场面。

通过对诗歌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代的军事状况和历史背景,还能够领略古代文学的杰出之作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阅读分析、文本解读、互动朗读、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来理解和欣赏诗歌。

兵车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为初中历史必修二《近代史》第一单元《民主主义思潮与资产阶级革命》,其中包括了兵车行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以及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兵车行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及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2)掌握近代中国与外国的纷争以及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兵车行的历史背景及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2)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够举一反三,深化对于近代中国的认识。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国家危亡与振兴;(2)体会民主思想的重要性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1.启发导入(1)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兵车行故事背景,了解近代中国与外国的纷争,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好奇心。

(2)合理地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猜测和探究,使他们开始产生思考一切的习惯。

2.知识讲授(1)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掌握兵车行故事的情节和历史背景。

(2)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讲解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

3.讨论交流(1)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由探讨兵车行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2)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讨论时适合运用反问式的提问,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

4.知识应用(1)以兵车行故事为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思想,体会民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自由进行扩展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因素,梳理出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四、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通过开展讨论、小组口述、个人书面表达、课堂测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对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考核和深层次思考的提高认知。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对比手法的运用等。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反映战争残酷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战争的关注和思考,然后引入杜甫的《兵车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

(2)讲述《兵车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情感表达。

4、诗歌解读(1)逐句解读诗歌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如出征的士兵、送别的亲人等。

5、主题探究(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

(2)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明确诗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

6、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叙事手法,如开篇的场景描写、人物对话等,让学生体会叙事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2)探讨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通过对比突出了战争对人们生育观念的影响。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特色,如质朴、沉郁等。

7、课堂总结(1)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强调诗歌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8、布置作业(1)背诵《兵车行》。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明代杨维桢创作的戏曲,讲述了军阀割据时期宦官权臣的肆意妄为和老百姓的生活疾苦。

作品的情节紧凑,人物刻画鲜明,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一。

《兵车行》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其具体的文学形式和意义,加深对明代文学史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戏曲的特点,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深层意义;2.了解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时代背景,认识《兵车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掌握《兵车行》的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讲述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创作背景,以及《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2.课堂讨论法:在学完每个章节后,引导学生们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阅读指导法: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难点,提供相关阅读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本;4.写作指导法: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写出规范、准确、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内容(一)明代文学概述1.明代文学时期的概括;2.明代文学特点概述;3.明代文学风格特点简析;4.明代小说的兴起。

(二)《兵车行》赏析1.《兵车行》创作背景分析;2.主要人物刻画和情节分析;3.《兵车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知识点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鉴赏其文艺价值;2.掌握《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3.理解《兵车行》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尊重人权,追求民主。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兵车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诗意和主题。

2. 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的内容、意象分析、表达技巧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兵车行》,提问:“兵车行”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

3. 课堂讲解(20分钟)(1)教师讲解诗的基本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雪山”、“荒漠”、“孤烟”等。

(3)讲解诗中的表达技巧,如夸张、比喻、象征等。

4. 小组讨论(15分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2)引导学生关注李白的其他诗歌,进行拓展学习。

6. 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鉴赏文章。

7. 板书设计《兵车行》意象:雪山、荒漠、孤烟等表达技巧:夸张、比喻、象征等主题:关注社会现实,表达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同情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背诵和默写情况,以及作业中的文章质量,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掌握诗歌的基本阅读技巧,如韵律、节奏、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运用创意表达的方式,展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关心国家民生、忠诚于职守的品质。

培养爱国情怀,提高社会责任感。

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掌握《兵车行》的主题、意象和情感。

2. 诗歌阅读技巧的运用:学会分析韵律、节奏、修辞等。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创意表达展现对诗歌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和文化底蕴的理解: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分析诗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

3. 情感共鸣与价值观的培养: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兵车行》及相关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兵车行》的背景。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提问解答。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韵律、节奏、修辞等手法。

学生示范朗读,体会诗歌的美感。

5. 创意表达学生运用绘画、表演、写作等形式,展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评价创意表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6. 情感共鸣学生分享创意表达的心得,交流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感受。

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价值观。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五册杜甫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杜甫诗意。

能力目标诵读、鉴赏。

情感目标杜甫的品质。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方法鉴赏。

教学课时 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导入新课以杜甫与李白的思想对比而导入新课。

诵读提示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

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1、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

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

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

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

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

下文“边庭”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用“君不闻”领起,是“行人”问“长者”,也是诗人诉诸读者,感情十分强烈,有指控之意。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

3、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

“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话,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

“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

“且如”四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

后半段顺势说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简直令人悲痛欲绝,读至“生女”二句当再作低回之势,声调凄楚。

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

“君不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

“古来”一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强调,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

在范读与学生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整体感知《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但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

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粑”——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通索租税。

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

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

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其一》中他写道:“君己富士境,开边一何多。

”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作业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导入新课考察背诵而导入新课。

名句鉴赏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1、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

如今,一个刚到柬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

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

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

这两句主宾分明:上句是自我宽慰之辞,为“宾”;下句是哀叹之辞,为“主”。

以自我宽慰烘托哀叹,更显出哀叹之深。

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颗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鉴赏要点章法严密先说形式。

这首诗的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

全诗共三段:第一段(即“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下同),一韵到底;第二、三段(即“两脚”)各 14句,并四次换韵。

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桥之则三,合则为一。

再说内容。

其特点有二:一是前后呼应,例如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土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妃”“未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二是层层递进,这在“行人”答话里表现极为鲜明。

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进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

循此继进,先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花遍野;后说本地区人民无以为生而朝廷依旧催索租税,意境又深。

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以半宽慰半哀叹的方式将怨愤之情暂时隐藏起来。

经过如此层层蓄势,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渲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生动的场景描写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

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

“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

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

“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

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

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橡檬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

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作业课后第二题。

第三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导入新课直接导入。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1.“耶娘妻子走相送”(《兵车行》),“却看妻子愁何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为杜甫的诗,同有“妻子”之语,意思是否一样呢?2.第一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3.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4.《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5.《兵车行》一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6.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1、在古汉语中,“妻子”是两个单音节词,指老婆和儿女,“子”读重音;现代汉语中,“妻子”专指配偶,“子”读轻声。

在《兵车行》中,确实可解释为老婆和儿女;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妻子”应理解为偏义复词,即单取“妻”之义,因杜甫的“子”其时年纪尚小,尚不知“愁”。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杜甫五十一岁,可是他的儿子年龄却小。

上元二年(76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的“娇儿恶卧踏里裂”,亦可知他的孩子较小。

2、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

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

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

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

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3、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

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

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

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4、先说一下“行”。

“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