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清代小说家练史记所著,以南宋年间商河上游王家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王家和商家之间的恩怨爱恨,以及王重阳的崛起和商家地位的衰落,揭示了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小说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充满商业贸易的草根世界,揭示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商业道德的真实。

读这部小说,可以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商家的地位,对比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探究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了解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2.了解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3.认识封建道德和商业道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了解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2.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体验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导入小组讨论: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之间的关系。

2.讲授(30分钟)讲解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的差异,并介绍主人公王家的兴盛和商家的衰落。

3.体验(2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模拟商家和王家之间的商业交易,了解商业文化的实际操作。

4.讨论(30分钟)展开小组讨论,观点碰撞和交流,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商业文化。

5.作业(10分钟)回答关于商业文化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讲解《兵车行》,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商业文化的地位和意义,认识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探究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同时,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和体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观察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掌握能力和理解深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讲授内容偏少和时间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下一次教学中予以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深入了解了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

我们也探究了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并在小组讨论和体验中,增强了学生对商业文化的体验感和认知深度。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爱国诗歌,通过对军事车辆的描绘和赞美,表达对唐朝强盛的崇敬和对家国安宁的祈愿。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授这首诗歌可以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堂导入1. 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唐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2. 播放《兵车行》的朗诵或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3. 提问:你们对唐代的军事力量有什么认识?你们觉得唐诗中的军事题材有什么意义?二、课堂讲解1. 阅读原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2. 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黄金甲、白玉戈、赤帜,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每一个形象的呼应和象征性。

3. 对比较片段,如“羽檄交驰”和“齐鸣鼓吹”,探究其反复出现的特定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三、课堂练习1. 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朗读,练习诗歌韵律和语调。

2.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邀请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文学细节并加以呈现。

3. 提供相关资料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实践活动。

四、课堂总结1. 总结每位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感性体验,记录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评价。

2. 鼓励学生表达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喜爱,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3.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展他们的文学知识面和审美视野。

总之,《兵车行》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之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进入这首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总体来说,《兵车行》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壮丽的诗歌,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军事力量和战争场面。

通过对诗歌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代的军事状况和历史背景,还能够领略古代文学的杰出之作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阅读分析、文本解读、互动朗读、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来理解和欣赏诗歌。

兵车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为初中历史必修二《近代史》第一单元《民主主义思潮与资产阶级革命》,其中包括了兵车行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以及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兵车行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及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2)掌握近代中国与外国的纷争以及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兵车行的历史背景及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2)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够举一反三,深化对于近代中国的认识。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国家危亡与振兴;(2)体会民主思想的重要性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1.启发导入(1)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兵车行故事背景,了解近代中国与外国的纷争,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好奇心。

(2)合理地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猜测和探究,使他们开始产生思考一切的习惯。

2.知识讲授(1)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掌握兵车行故事的情节和历史背景。

(2)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讲解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

3.讨论交流(1)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由探讨兵车行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2)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讨论时适合运用反问式的提问,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

4.知识应用(1)以兵车行故事为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思想,体会民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自由进行扩展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因素,梳理出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四、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通过开展讨论、小组口述、个人书面表达、课堂测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对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考核和深层次思考的提高认知。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综述《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篇抒发国家富强繁荣和士兵忠诚勇敢的古文。

本篇古文通过描写盛唐大军的威武壮观的场面以及士兵们的英勇善战,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尚。

《兵车行》作为一篇语言优美、篇幅适中、内容丰富的古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兵车行》这篇古文,让学生了解盛唐的繁荣和士兵的英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尚。

2.知识目标:1)了解《兵车行》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2)了解《兵车行》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4)能借助语文知识,掌握如何简洁准确写作,培养自己的语感。

3.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安静倾听、认真阅读的习惯和方法;2)锻炼学生观察、理解和分析古文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旁征博引的方式,引入《兵车行》的主题,让学生了解盛唐的历史背景和国家的繁荣,为学习《兵车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老师可运用视频、图片、小故事等多种方式来带入话题。

2.感性认识让学生就《兵车行》的情感色彩进行情感体验,为学习《兵车行》创造一个情感认识的环节,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音乐来让学生听或赏析。

3.审读文章出示文章,让学生细读《兵车行》,考虑以下问题:1)文章讲述了什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2)表达了什么主题?3)文章选用了哪些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4.重点解析1)背景介绍:介绍唐朝的辉煌历史和《兵车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兵车行》的情感背景。

2)主题探究:通过运用一些阅读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兵车行》主题的寓意、内涵和思想,同时感受到王之涣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爱。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1.1.3 提高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1.2.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3.2 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维护国家安宁。

1.3.3 提高个人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2.1.3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其现实意义。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2.2 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的分析。

2.2.3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现代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杜甫及其作品《兵车行》。

3.1.2 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意。

3.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情感教育3.4.1 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4.2 联系现实生活,讨论杜甫情怀的现代价值。

3.5 课堂小结3.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5.2 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兵车行》,理解诗意。

4.3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认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5.1.1 学生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5.1.2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程度。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篇一:《兵车行》优秀教案《兵车行》优秀教案兵车行》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导入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品味语言】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赏析——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

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

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

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明代杨维桢创作的戏曲,讲述了军阀割据时期宦官权臣的肆意妄为和老百姓的生活疾苦。

作品的情节紧凑,人物刻画鲜明,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一。

《兵车行》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其具体的文学形式和意义,加深对明代文学史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戏曲的特点,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深层意义;2.了解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时代背景,认识《兵车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掌握《兵车行》的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讲述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创作背景,以及《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2.课堂讨论法:在学完每个章节后,引导学生们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阅读指导法: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难点,提供相关阅读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本;4.写作指导法: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写出规范、准确、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内容(一)明代文学概述1.明代文学时期的概括;2.明代文学特点概述;3.明代文学风格特点简析;4.明代小说的兴起。

(二)《兵车行》赏析1.《兵车行》创作背景分析;2.主要人物刻画和情节分析;3.《兵车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知识点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鉴赏其文艺价值;2.掌握《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3.理解《兵车行》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尊重人权,追求民主。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兵车行》教学设计篇一上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兵车行》。

早上要大家预习了,现在提问,哪位同学能简要地介绍一下杜甫?生甲: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和李白齐名。

初中时期我们学了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有〈春望〉。

师:还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石豪吏》,等等。

你能把你说的两首诗中的名句背下来吗?生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背得很好!(鼓掌)哪位同学说说,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生乙:《春望》是五言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古体诗。

师:律诗也叫近体诗,兴起于隋唐时期,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的一半叫“绝句”,“绝”就是断的意思。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都讲求严格的格律,而不仅仅是压韵。

而古体诗则没有句数的限制,一般较长,只求压韵就行了。

生丙:律诗和古体诗,除了形式不同,内容上有没有不同呢?师:这倒是个问题。

我想主要还是形式的不同吧,一个“体”字,就表明了这一点。

至于内容嘛,律诗侧重于写景,古体诗侧重于叙事——这是我的看法。

我们今天学习的《兵车行》,就是一首古体诗,它就是侧重于叙事的。

它叙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生丁:它讲的是唐王朝穷兵黩武,强征士兵上前线的故事。

师: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请你按照我的提示,把你刚才的答案补充一下。

生丁: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

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师:补充得很好,言简意赅。

我再补充一句,就是唐王朝和吐蕃作战是处于劣势的,胜少败多,损失惨重。

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着回来的希望很渺茫,因此就有了咸阳桥边生离死别,哭声震天的凄惨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1.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老师的提问2.提问(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明确:诗歌的第一段(三)分析诗歌第一段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2019-05-05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1.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老师的提问2.提问(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明确:诗歌的第一段(三)分析诗歌第一段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2019-05-05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1.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老师的提问2.提问(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明确:诗歌的第一段(三)分析诗歌第一段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2019-05-05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