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作者情感分析。
2.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会的学习氛围。
2. 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作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子,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情感分析:讨论诗歌表现出的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问题。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修辞手法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7.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讨论参与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后练习或者课堂上的诗歌鉴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艺术特色探讨相关历史背景介绍拓展阅读推荐2. 教学资源:杜甫《兵车行》原文相关注释资料历史背景资料诗歌鉴赏指导书籍网络资源(如杜甫诗歌鉴赏视频、音频资料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杜甫及《兵车行》背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有关兵车行教案3篇兵车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清代小说家练史记所著,以南宋年间商河上游王家的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王家和商家之间的恩怨爱恨,以及王重阳的崛起和商家地位的衰落,揭示了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小说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充满商业贸易的草根世界,揭示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商业道德的真实。
读这部小说,可以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商家的地位,对比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探究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了解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2.了解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3.认识封建道德和商业道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了解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2.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体验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导入小组讨论: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之间的关系。
2.讲授(30分钟)讲解商业道德和封建道德的差异,并介绍主人公王家的兴盛和商家的衰落。
3.体验(2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模拟商家和王家之间的商业交易,了解商业文化的实际操作。
4.讨论(30分钟)展开小组讨论,观点碰撞和交流,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商业文化。
5.作业(10分钟)回答关于商业文化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讲解《兵车行》,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商业文化的地位和意义,认识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探究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同时,我们通过小组讨论和体验,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观察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掌握能力和理解深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讲授内容偏少和时间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下一次教学中予以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深入了解了商业文化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商人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
我们也探究了封建道德之所以衰落的原因,并在小组讨论和体验中,增强了学生对商业文化的体验感和认知深度。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爱国诗歌,通过对军事车辆的描绘和赞美,表达对唐朝强盛的崇敬和对家国安宁的祈愿。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授这首诗歌可以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堂导入1. 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唐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2. 播放《兵车行》的朗诵或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3. 提问:你们对唐代的军事力量有什么认识?你们觉得唐诗中的军事题材有什么意义?二、课堂讲解1. 阅读原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2. 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黄金甲、白玉戈、赤帜,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每一个形象的呼应和象征性。
3. 对比较片段,如“羽檄交驰”和“齐鸣鼓吹”,探究其反复出现的特定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三、课堂练习1. 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朗读,练习诗歌韵律和语调。
2.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邀请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文学细节并加以呈现。
3. 提供相关资料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实践活动。
四、课堂总结1. 总结每位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感性体验,记录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评价。
2. 鼓励学生表达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喜爱,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3.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展他们的文学知识面和审美视野。
总之,《兵车行》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之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进入这首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总体来说,《兵车行》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壮丽的诗歌,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军事力量和战争场面。
通过对诗歌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代的军事状况和历史背景,还能够领略古代文学的杰出之作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阅读分析、文本解读、互动朗读、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来理解和欣赏诗歌。
兵车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为初中历史必修二《近代史》第一单元《民主主义思潮与资产阶级革命》,其中包括了兵车行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以及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兵车行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及其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2)掌握近代中国与外国的纷争以及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兵车行的历史背景及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2)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够举一反三,深化对于近代中国的认识。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国家危亡与振兴;(2)体会民主思想的重要性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三、教学过程1.启发导入(1)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兵车行故事背景,了解近代中国与外国的纷争,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好奇心。
(2)合理地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猜测和探究,使他们开始产生思考一切的习惯。
2.知识讲授(1)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掌握兵车行故事的情节和历史背景。
(2)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讲解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
3.讨论交流(1)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由探讨兵车行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2)为了增强学生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讨论时适合运用反问式的提问,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深层含义。
4.知识应用(1)以兵车行故事为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思想,体会民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自由进行扩展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影响因素,梳理出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四、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通过开展讨论、小组口述、个人书面表达、课堂测验、案例分析等方式对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考核和深层次思考的提高认知。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综述《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篇抒发国家富强繁荣和士兵忠诚勇敢的古文。
本篇古文通过描写盛唐大军的威武壮观的场面以及士兵们的英勇善战,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尚。
《兵车行》作为一篇语言优美、篇幅适中、内容丰富的古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兵车行》这篇古文,让学生了解盛唐的繁荣和士兵的英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尚。
2.知识目标:1)了解《兵车行》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2)了解《兵车行》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4)能借助语文知识,掌握如何简洁准确写作,培养自己的语感。
3.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安静倾听、认真阅读的习惯和方法;2)锻炼学生观察、理解和分析古文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旁征博引的方式,引入《兵车行》的主题,让学生了解盛唐的历史背景和国家的繁荣,为学习《兵车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老师可运用视频、图片、小故事等多种方式来带入话题。
2.感性认识让学生就《兵车行》的情感色彩进行情感体验,为学习《兵车行》创造一个情感认识的环节,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音乐来让学生听或赏析。
3.审读文章出示文章,让学生细读《兵车行》,考虑以下问题:1)文章讲述了什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2)表达了什么主题?3)文章选用了哪些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4.重点解析1)背景介绍:介绍唐朝的辉煌历史和《兵车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兵车行》的情感背景。
2)主题探究:通过运用一些阅读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兵车行》主题的寓意、内涵和思想,同时感受到王之涣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爱。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明代杨维桢创作的戏曲,讲述了军阀割据时期宦官权臣的肆意妄为和老百姓的生活疾苦。
作品的情节紧凑,人物刻画鲜明,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一。
《兵车行》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其具体的文学形式和意义,加深对明代文学史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戏曲的特点,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深层意义;2.了解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时代背景,认识《兵车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掌握《兵车行》的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讲述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创作背景,以及《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2.课堂讨论法:在学完每个章节后,引导学生们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阅读指导法: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难点,提供相关阅读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本;4.写作指导法: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写出规范、准确、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内容(一)明代文学概述1.明代文学时期的概括;2.明代文学特点概述;3.明代文学风格特点简析;4.明代小说的兴起。
(二)《兵车行》赏析1.《兵车行》创作背景分析;2.主要人物刻画和情节分析;3.《兵车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知识点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鉴赏其文艺价值;2.掌握《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3.理解《兵车行》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尊重人权,追求民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
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
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
(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
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
(三)分析诗歌第二段
1、指名读,由学生评价。
2、问:“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点行频”何以见得在诗中有没有具体的描述
明确:道旁过者——杜甫
行人——征人
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
”
4、问:“武皇”指何人上述诗句说明了什么
明确: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达了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皇朝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指责。
(四)分析诗歌第三段
1、让学生齐读后说说这一段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怪怕人的!
老师补充:第一段写人哭,这一段就写鬼哭了。
连鬼都哭,你说惨不惨?
2、问:对于这样的惨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确: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师追问:最终有没有“申恨”
明确:有。
不敢申恨可最终还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难和恐惧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3、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
明确:中国老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现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
是什么造成老百姓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呢—
—战争!残酷的而又无休止的战争使老百姓心灰意冷。
老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
(五)扩展学习:
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提示:可从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入手,如果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研究留给学生回去思考。
(六)小结:
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现在让我们听着录音朗读,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
(放录音)
兵车行教学设计篇2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
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今天,我们来读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黯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
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三、诵读
1、教师范读(也可听艺术家朗诵录音)。
2、学生试读、齐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有表情地诵读。
3、诵读点拨
(1)把握基调:
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
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
第一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
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
“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
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
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四、鉴赏
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特点。
落实课后练习二、三的要求。
明确:
1、章法严密。
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
从整体看,节奏整齐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进。
2、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
①重墨铺染。
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
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
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
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
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来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
“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进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
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②巧妙构思。
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
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
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
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
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劳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语。
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