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说课稿(压强)【全文】

初中物理说课稿(压强)【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八年级物理说课稿: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普定县鸡场中学李树平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和学法;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

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

本节共有三个段标,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作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获取相关的知识。

在探究活动中允许学生另选器材,给学生的探究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教材根据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计算能力,编写了应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的例题,这样简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则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教材以“想想议议”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讨论生活实例、进行归纳,得出结论,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这一节内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⑴认知目标:理解压力的概念,了解静置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与物重的关系,掌握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单位。

⑵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是固体压强概念的建立、应用压强公式或变形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二、说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节课教材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_9.1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9.1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压强学情分析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压力,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是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是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

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

本节内容是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探究,是力和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以后探究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奠定了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在力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具有力的初步知识和受力分析能力。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熟悉科学探究活动的环节,实验探究积极性高。

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但抽象思维不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由于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

而且学生的形象思维不够,对受力面积的理解不到位。

为了不分散本课重点内容的教学,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二课时讲解。

效果分析一、学生的参与状态。

本节课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课堂学习,如师生谈话、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大部分学生很投入地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分组学习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通过设计相关问题,学生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和交流。

二、学生的交流状态。

一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建立了有良好、有效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氛围,不同小组学生之间自愿互相交往,与人合作,懂得尊重别人、取长补短。

三、学生的达成状态。

1、限时作业得分率统计2、限时作业得分率分析通过以上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目标达成度尚可,掌握较好的知识有压强的概念、压强的物理意义。

初中物理_第一节 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一节 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压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压力,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理解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的概念,会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2.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设计理念】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与知识并重。

【教具准备】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小桌、砝码、海绵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球、短铅笔、海绵、细沙、小桌、钩码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躺在钉床上的人为什么不受伤?通过“钉床气功表演”这一神奇的现象引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压强》)板书:压强学生观看图片并引起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设计意图:使用在学生意识中“不太可能”的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并愿意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新课教学(一)压力1.什么是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多媒体课件:播放不同情况下的压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出示问题:图中的压力的方向有什么相同点?什么是压力?压力的作用点在哪个物体上?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回忆力的三要素和作用效果是什么,并与图片结合:得出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设计意图:为后面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作铺垫。

2.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教师演示实验:“压力与重力”(多媒体课件:压力与重力的不同表格)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思考并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初中物理_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1 压强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根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2.能描述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

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2.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压强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体现压力作用效果的重要物理量之一。

压强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的核心概念。

《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内容要求只有四条,压强是其中之一,可见压强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用重要地位。

与速度、密度的定义方法相同,压强的定义采用的是比值方法。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中学生还将学习另一个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在形成速度、密度概念的过程,为本章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样,理解压强概念,反过来有助于速度、密度概念的巩固、深化。

本节内容由“压强”“怎样减小和增大压强”两部分内容组成。

两部分内容彼此关联,只要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理解到位,就能顺利解决减小和增大压强的问题。

压强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解决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并能用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策略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初中物理_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解读课本图13.1—1、13.1—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解读课本图13.1—4、13.1—5、13.1—6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

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

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⒈压力①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各画一图。

同学们作图时,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②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

让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

初中物理_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人教版八年级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教材分析1.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的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

2.本节由“压力”、“压强”和“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三部分内容组成。

3.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4.本节内容集视频体验、实验探究、计算、应用于一体,涉及的知识多、综合性强。

☆教学目标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2.能描述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

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压强概念及应用。

难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公式的应用。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涉及知识多、综合性强,学生缺少压强方面的生活体验。

☆教具和学具1.多媒体课件;2.小桌、海绵、砝码、铅笔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1.播放雪地行走视频。

2.观看图片,请同学们想一想,做一做。

阅读、体验、思考。

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进行新课(一)压力1.什么是压力2.压力与重力的关系1.师生共同分析以下几种情况物体表面受到压力的情形,并画出表面所受压力的示意图。

问:它们所受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压力的作用点和方向)2.总结什么是压力及相关知识:(1)压力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压力作用点:被压物体的表面。

(3)压力方向:垂直于受压物体表面且指向受压物体内部。

(4)压力产生条件:物体之间接触且互相挤压(压力本质是弹力)。

3.请同学们分别画出上面几种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4.讲述并总结压力和重力的关系:聆听、分析、画图、总结。

聆听、总结、记笔记。

学习从实例中总结知识。

学习压力和重力的(二)压强1.压力的作用效果2.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3.压强(三)怎样压力重力区别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产生原因挤压(本质是弹力)地球吸引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指向被压物体竖直向下作用点被压物体表面物体的重心联系固体自由静止在水平面时,压力与重力大小相等。

初中物理_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课《压强》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引入物理概念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气球、水槽、沙子、砝码盒、压力小桌等。

五、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我们前面刚学习了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现在老师挤压气球时,手对气球有力的作用吗?如果手对气球有力的作用,那么这个力是什么力?力的作用效果如何?引出压力的概念。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先给学生出示一张踩气球的活动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我和同事通过在气球上放木板的方法,让一位同事真正站在气球之上的视频,并提出为什么放上木板后气球没有被全部压爆,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达到激发学生目的探究热情。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作出猜想。

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

实验一:用手掌和指尖压气球。

实验二:用两手的中指去挤压一个铅笔或圆珠笔。

这两个实验学生很容易做,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有了活动体验,可以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明确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_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1节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1节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九章第1节教学设计课题第九章第1节压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3. 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一头削尖的铅笔、四角小桌、海绵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我们先看一个图片。

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是差不多的,但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吗?思考感知让学生亲身感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兴趣。

学习目标进行新课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一、认识压力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常见的力-压力;压就是挤压的意思,生活中有哪些是物体对物体的挤压作用。

列举三个例子画出重力与压力的示意图.并讨论压力的作用点与方向。

引导学生认识重力与压力的关系阅读讨论并举手回答小组合作并讨论聆听并记录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道本节课的要点是什么。

二、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实验提出问题两个手指的受力有什么不同?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观察两个手指的凹陷有什么不同?和这个实验类似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觉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带领学生分析引导上面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关。

板书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参与实验思考回答根据力的平衡,两个手指受力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解读课本图13.1—1、13.1—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解读课本图13.1—4、13.1—5、13.1—6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

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

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⒈压力①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各画一图。

同学们作图时,教师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②学生画完后,讲评学生作图情况,错误的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

让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接触面上,压力的方向跟接触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

③教师归纳总结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④以按图钉为例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让同学们想一想:在相同的压力的情况下,不同的接触面积,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一样呢?为了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接着演示图10-3的压强小桌的实验。

介绍实验器材和步骤。

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再把小桌腿朝上放在泡沫塑料上,再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

比较两次实验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

从而得出:在相同的压力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因此,压力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系,还跟受力面积有关系。

所以,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就需要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由此引出压强。

⒉压强①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②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

并由此引出压强的单位是由力的单位和面积单位共同组成的。

③单位:牛顿/米2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压强单位除了帕斯卡外,还有千帕(KPa)、兆帕(MPa)。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MPa=103KPa=106Pa=106N/m2。

④课堂练习:单位换算⒈ 1.56MPa = = Pa;⒉ 78000 Pa = = KPa⑤介绍压强的物理意义:以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 Pa的含义是:1米2的地面受到的压力约1.5×104牛顿。

⒊例题(题目略)边讲述边板演解题过程,给学生利用压强公式解题的示范。

讲完后,一定要特别交待在解题时面积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平方米,得出的压强单位才是帕斯卡。

课堂练习2:⒋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任何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会被压坏。

举例说明:如砖能承受的压强大约是5×106帕,混凝土是(5—50)×106帕等等。

为了不压坏物体,使物体受到的压强小于物体能承受压强,因此人们就想方设法减小物体受到的压强。

根据压强的公式可知:在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接着让学生读图3-6和3-7,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然后,观看“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的录象,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⒌根据上一课的作业中的“想想议议”制作一小课件,让学生观看来加深对压强的理解。

小结:⒈压力,压力不是重力。

⒉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

⒊减小或增大压强的方法。

板书设计:第一节压强一、压力⒈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⒉方向:垂直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⒊作用点:受力物体表面的接触面的中心。

⒋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二、压强⒈压强是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⒉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⒊公式:⒋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⒌例题(略)三、减小或增大压强⒈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

⒉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在学生本章知识以前,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力的感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二李平衡以及浮力的知识都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些概念都有所接触或使用沟,并不陌生,但是很少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特别对压强。

浮力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显认识不足、理解不深。

在实际教学当中,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注意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教学内容,并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科学同年级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压强、浮力奥秘的兴趣,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效果分析首先,我上课时尽量多做演示实验,让同学们仔细的观察。

并积极的思考总结实验结论。

对错误的结论,并不是马上指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表扬那些善于观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仔细观察过的学生,加以表扬,以鼓励同学们多去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并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如果没有学到过的知识,就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还有问老师来解决。

让同学们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物理的乐趣。

其次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哪些例子。

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将我们所学的知识,再用来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物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压强的实例,同学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压强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同学们既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又会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热爱,对拥有知识的自豪感,也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本章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是在学习了力学,力与运动的知识之后的章节。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用压强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最后概括出规律的方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会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压强的概念;②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③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④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⑤训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压强知识的理解系统化、条理化。

②通过课堂训练,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受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师生共同理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②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教学重点:压强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的计算压强典型例题例1一块砖,平放、侧放、立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1—4—1),关于砖对地面的压力和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放时压力最大,压强最小B.侧放时压力最小,压强最大C.立放时压力最大,压强也最大D.三种放法压力一样大,立放压强最大例2如图1—4—2所示,烧瓶中的水停止沸腾后,若从烧瓶中往外抽气,会看到水又沸腾起来,这是由于().A.气压升高,水温升高B.气压降低,水温升高C.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D.气压升高,水的沸点降低例5如图1—4—3所示,两长方体A和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受重力10牛,B受重力30牛,已知A对B的压强与B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3∶2,则A与B的底面积之比为________.图1—4—3例10如图1—4—6所示,甲、乙、丙三个容器(容器重忽略不计)底面积都相同、高度也相同,如果三个容器都装有同种液体,求:图1—4—6(1)哪个容器受到液体的压强和压力最大?(2)哪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和压力最大?例12(温州市中考试题)下列四个事例中,用于增大压强的是()A.推土机上安装两条履带B.铁轨铺在枕木上C.用滑雪板滑雪D.把刀刃磨薄例15甲、乙两个等高的柱形容器,它们的底面积之比为2∶1,且都装满了水,若两个容器的水面上分别浮着质量比为1∶3的两个木块,则甲、乙两个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之比为()A.1∶2B.1∶1C.2∶3D.1∶6例16(重庆市中考试题)甲、乙两个长方体,由不同材料制成.其底面积分别为S甲=40cm2,S乙=30cm2,高度之比h甲∶h乙=3∶2,密度之比ρ甲∶ρ乙=3∶1.如图1—4—10所示,把甲放在水平桌面上,乙放在甲上,水平桌面受到的压强为7000Pa.把乙取下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时,桌面对乙的支持力为多少牛?例18(北京市中考试题)如图1—4—12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圆柱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甲乙图1—4—12A.甲的密度大,甲受到的重力小B.甲的密度小,甲受到的重力小C.甲的密度小,甲受到的重力大D.甲的密度大,甲受到的重力大例19(北京市中考试题)甲、乙两个正方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压力之比为9∶4,则甲、乙的密度之比为()A.2∶3B.3∶2C.1∶1D.4∶9例20(北京西城区模拟题)如图1—4—13所示,A和B是用同一种材料制成的正方体,它们的边长分别为L A和L B,且L B=2L A.将物块A放在物块B的上面的中央.物块B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B对地面的压强是9×103Pa,则A对B的压强是()图1—4—13A.1×103 Pa B.1.8×103 Pa C.4.5×103 Pa D.4×103 Pa例21(北京市中考试题)有两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圆柱体A和B,A的高度是B的高度的3倍,将A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B竖直放在A上,如图14-21(a)所示,这时A对地面的压强与B对A的压强之比为3∶1.若将A、B倒置后,仍放在水平面上,如图1-4-21(b)所示,则A对B的压强与B对水平面的压强之比是()A.1∶3B.1∶2C.4∶1D.1∶1例22(北京市中考试题)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质量相等的液体,甲管竖直放置,乙管倾斜放置,两管液面相平,如图1—4—15所示.设液体对两管底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则p甲________ p乙(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例24如图1—4—17所示,M为固定在铁架台上两端开口的梯形管,N为轻质塑料片,被水槽中水托住,并封住下端开口.若向M几慢慢注入1kg的水正好能将N压掉;若不注入水,而是将质量是1kg的金属块轻轻地放在N上,则N将________被压掉.(填“会”或“不会”)图1—4—17例25已知外界大气压为标准大气压,如图1—4—18所示的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中,管内水银上方为真空,则管内A点的压强为________,槽内B点的压强为________..图1—4—18例26如果有一个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它的上端蒙上一层橡皮膜,灌水后,用手堵住开口端倒过来插入水槽中,如图l—4—19所示,放手后,橡皮膜形状是平的?凸起的还是凹进去的?图1—4—19例27(1998年北京)在水平面上竖直立着A、B两具实心圆柱体,它们的底面积之比是2∶3,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 A和p B,且p A∶p B=1∶3.把A叠放在B上后,B对地面的压强为p B′,则p B与p B′之比是().A.11∶9B.9∶11C.2∶9D.9∶2例33(1998年陕西西安)把装满水的量筒,口朝下浸没在水中,如图1—4—23所示,抓住筒底向上提,在筒口离开水面前,量筒露出水面部分().A.充满水B.有水,但不满C.没有水D.依次出现上述过程例35 (1997年北京)如图1—4—25(甲)所示,两个实心的长方体A、B叠放在一起后,放在水平地面上.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ρA∶ρB=2∶1,底面积之比S A∶S B=1∶4,它们的高度之比h A∶h B=2∶3,B对地面的压强为p B.若把B叠放在A 的上面,如图(乙)所示,B对A的压强为p B′.甲图中,A放在B的中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