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这些经验对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发展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 新。
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
经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总结词: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
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 律和趋势。
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引言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的和任务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原则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点和亮点 • 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证研究 • 实地调查和案例选择 • 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 案例分析和解读 • 第四部分:对比分析和评价 •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实践对比 •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对比 • 与西方国家的实践对比 • 第五部分:结论和建议
2000年代中期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强调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小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小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标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姓名徐啟馨专业食品科学21班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老师茆诗珍2014年11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仅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但是,人们往往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研究,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内涵探索。
其结果必然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指在实践中产生又通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s not only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However, people often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arxism study, ignore the connotation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The result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o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connotation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on the premise that marxist theory with the marxist thought.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refers to the innovation of the marxist theory.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practice and proved to be correct through practice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new form.Key words: marxism;Chinese style;Age;The popularization一.发展的哲学涵义发展是一个富有丰富内涵的哲学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摘要自2010年12月以来,发端于突尼斯的动荡席卷了整个西亚北非地区,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内战引来了英美等国家的军事打击,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叙利亚等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西亚北非地区陷入了30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时期,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本文将简要阐述西亚北非动荡局势产生的原因,并分析这种动荡局势将会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以及给中国今后发展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西亚北非社会动荡原因影响启示一、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一)西方势力的干涉是引起动荡的深层原因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推广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主义价值观。
美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是实施“大中东计划”的主要载体。
为了让美国的民主改造计划顺利实现,奥巴马政府极为重视现代网络技术,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在西亚北非地区煽风点火。
2008 年,美国军方智库兰德公司在向国防部递交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应该帮助变革者获取和使用信息技术,即提供一些措施鼓励美国公司投资这一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领域。
”很容易看出,美国政府以“互联网自由”为幌子,在西亚北非地区借助社交网络这种新型的外交工具,大肆推行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大力煽动该地区民众的不满情绪,并使这种情绪迅速在该地区延伸,从而导致本来限于少数国家局部地区的政治抗议活动得以迅速蔓延。
(二)动荡的内在原因表面看来此次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并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内在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方面,该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悬殊,国内失业率高等问题早已为该地区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政治方面,各国普遍缺乏民主政策,政府腐败问题严重,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文化方面,这些国家的思想文化本身存在畸形发展的趋势,加之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1. 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旨在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起、发展、实践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和影响。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治理,形成的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它旨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汇集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了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观点。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只有党领导,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和持续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倡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既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只有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动体现。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和总结,可以发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注重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它打开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和交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科学发展观。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可获得大量的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相关信息,有利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以资源为基础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化,并进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还有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首先分别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再针对性地对我们可持续发展提出几个发展思路。
特别是要看到它对我国环境保护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环境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环境的积极影响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外国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对我国环境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其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效低耗技术和清洁技术在我国大量使用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我国是跨国公司子公司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多家最大跨国公司中有200多家在我国投资。
跨国公司注意树立国际形象,对环境保护较为重视,并通过投资引入了不少先进技术工艺,减少了环境污染。
1.2 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庞大的人口基数使资源紧张成为我国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战争威胁,我国资源发展实行的是立足于国内资源的内向型战略。
实行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后,注重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这不但使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得到缓解,而且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解决我国生态和环境问题。
显然,这既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合理配置资源、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3 洁净能源比重提高我国能源的人均消费量仅为发达国家的 5~10%,按我国GDP增长速度,能源需求将在 20 年内增长一倍。
模板-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以上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原则立场的现实处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个担心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我们不能拿空话而是要拿事实来解除他们的这个忧虑,并且回答那些希望我们变成资本主义的人。”为此,就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紧建设植根于民族传统而又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立足于本国实际而又充分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力争在建设强大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也搞好,从而为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性、曲折性认识不足。以为革命胜利后很快就会建成社会主义,不要很久就会取得最后胜利。这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够,往往脱离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把共同贫穷当成社会主义。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条件,“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纵使你宣布已建成了社会主义,也是不能巩固的。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我们进一步领会了邓小平的思想,看清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我国原来经济文化落后,革命成功后必须经过相当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成发达社会主义,乃至实现共产主义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邓小平说:“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相关问题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结课

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相关问题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结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
作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基
本理论依据。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深入研究新时代对中国历史发展的
若干重大历史性变革,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以及
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
学习本课程,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意义,明确了社会主义未来的前景,认识到中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把握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了未来的中国,更好地把握了中国发展趋势,更
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社会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让我们在精神上更趋
向于和谐、共存,从理论上接近真理,从精神上更趋于完整,在社会
实践中更加深入地把握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纲领,更好
地表达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自己的一份
力量。
本课程的结束,我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有了
更深刻的理解,更清晰的目标,更积极的信心。
我们也相信,只要自
身精神力量不衰竭、时代步伐不停歇,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够实现中西
方极端文明的完美统一,创造未来的共同幸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题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学院:通信与信息学院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生姓名:无名学号:1302201005指导教师:题目类型:☑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工程设计☐工程技术研究☐软件开发2014年 05 月 3 日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考(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要]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何加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处理好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时代课题。
我们党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对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认识具有飞跃性的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高唱主旋律,形成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景象。
面对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价值表现的挑战等问题,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机遇与挑战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Fate of Socialism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our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China characteristic theory.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Chines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to deal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reality 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to solve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alism culture, contemporary topic is the great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ur party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hree Represents,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reached a new height of history, has a leap in understanding 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system.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inging the melody, form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osperity of literature and art. Facing the East West cultural exchang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ulti value performance challenge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Key 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construc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引言今天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的竞争,而且更多的是文化的交流与竞争,中国如果不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就无从获得国际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会降低中国的国际拓展力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论文学院:专业: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时间:浅析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加大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民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为了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何控制并逐步缩小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已成为当前的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社会收入差距的现状、差距持续加大的原因、后果及可以采取的对策予以分析和探讨,希望可以为解决中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问题予以帮助。
关键词:中国社会收入差距;加大;现状;原因;后果;对策一、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现状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持续加大不断刺激着国民们日渐敏感的神经。
凤凰网有关报道显示,我国收入最高的20%群体与收入最低的20%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78年的6.3倍上升到当前的22倍。
而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11年给出的结论是,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人均收入已经相差55倍。
与此同时,行业收入差距悬殊的事实更是深受网友热议。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我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兴盛的国家转变为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已经成为深化改革的一大障碍,成为严重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引起了从社会公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地描述收入差距加大的程度,在此引入“基尼系数”这一概念。
“基尼系数”指的是在居民的所有收入中,进行不平等分配的那一部分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在0~100%之间取值。
联合国规定:基尼系数在0.2以下的表示收入十分平均;0.2~0.3为比较平均;0.3~0.4为相对合理;超过0.4为警戒状态;0.4~0.5的表示收入差距相对较大,0.5以上的为差距很大,超过0.6的已经进入危险状态。
我们再来看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尼系数所发生的变化:1978~1984年,改革刚刚起步,到1984年基尼系数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只有0.24;1985~1994年,改革逐步推进,到1994年第一次突破了0.4,到达0.4008;1995~1999年,改革渐渐深入,农业发展大大加快,基尼系数最小时达到0.3706,到1999年增长到0.3892;2000~2005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的速度放慢,2000年刚开始时基尼系数再次超过0.4,变为0.45;200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65;201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50左右。
世界银行数据库的数据显示,收入最高的20%居民的平均收入和收入最低的20%居民的平均收入之比,在中国是10.7,而在美国是8.4倍,俄罗斯是4.5倍,最低的是日本,只有3.4倍。
纵览整个世界,从各国的数据看,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已经相对较大,进入了危险状态,基本上与非洲、南美洲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相当。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31次季度报告会上谈到,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中上等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6500美元,但收入差距的情形仍跟南美洲、拉丁美洲国家差不多,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将可能影响到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二、如何看待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和比例逐年减少,但是基尼系数连续多年持续增加,社会贫富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理应引起全社会和政府领导者的高度重视。
那些认为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是正常现象并主张任其发展的说法是极不负责任的。
毋庸置疑,适当的收入差距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适度的收入差距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劳动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诚实劳动、先进知识和创新能力获得的较高收入,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加整个社会的整体福利,应该予以支持和鼓励,国民因此形成的合理收入差距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过高的社会收入差距,尤其是当这种过高的收入差距是因为非合理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情况下,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可能会引起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紊乱和资源配置的失调,造成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首先,它会使社会成员产生很大的的不公平感,成为诱发犯罪的因素,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次,它诱导社会成员进行更多的非生产性努力,政府也将被迫将更多的资源用在平衡社会收入差距方面;再次,财富的过度集中明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有序增长和经济活力的竞相迸发;最后,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会削弱整个社会的购买能力,影响经济消费结构,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内造成社会总体的消费能力不足。
当前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由于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行业与部门差异所造成的收入差距。
政府在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时,不能仅仅着眼于片面的收入差距调整,必须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中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收入差距呈持续加大趋势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到底是什么?如果不能够从根本上发现导致这种社会现况的深层原因,就不可能提出和采取解决该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措施。
现阶段我国社会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地区差距、城乡间差距、行业与企业间差距、高管和普通职工差距。
近年来这四种类型的收入差距都在持续加大,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收入差距突出地表现为地区差距,社会收入差距中的地区差距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种类的收入差距。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可能接近甚至超过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总体收入。
另外,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加大,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可以解释基尼系数增加的很大一部分。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扩大了地区收入差距。
此外,行政垄断成为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另一重要原因,就业机会不均等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
从整个社会的初次分配来看,我国的社会收入差距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并不怎么明显,基尼系数甚至低于部分发达国家。
从初次分配后的社会收入差距来看,目前中国0.47 左右的基尼系数只稍高于日本(0.44)、英国(0.46)、澳大利亚(0.46)和美国(0.46)等国,与法国、捷克、新西兰、比利时等国处于同一水平,甚至大大低于德国(0.51)、波兰(0.57)、葡萄牙(0.54)、意大利(0.56)等国。
虽然在初次分配之后世界各国社会收入差距的程度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差别,但是在经过再分配后,收入差距的状况则大不相同。
经过再分配调整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大大缩小,而我国收入差距状况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甚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而对于我国,由于普遍缺乏调节收入差距的再分配机制,再分配后的收入差距和初次分配后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改变,社会收入差距的变化并不大。
有研究表明,综合考虑住房、地区生活成本、社会保障等因素后,我国的基尼系数有可能在0.48~0.49,社会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社会收入差距之所以不断拉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再分配机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很好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另外,造成中国社会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或者说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的其他影响因素是:在我国的社会经济所有制结构中,私有制企业的比例逐渐加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部分公有制企业,是导致中国整体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经济根源,以政府职能和权力左右收入分配的趋势越发严重的状况是造成社会收入差距持续加大的政治根源。
四、社会收入差距加大能导致什么后果虽然我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是一个经济问题,但是由于差距过大所导致的最严重后果常常体现在社会领域。
一方面,社会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会造成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下降,影响投资需求的形成,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总需求。
同时,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加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国民总体的购买力,导致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因为购买力的缺乏而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因为部分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不足,所以高收入群体的资本无法正常转化为投资,长此以往将有碍于社会需求的增加、影响经济增长潜的发挥力,最终会导致富人越发富裕,穷人更加贫穷,加大贫富差距,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优状态。
另一方面,社会收入差距过大可能引发部分地区的社会冲突,妨碍经济的正常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的学者研究表明,收入差距和社会刑事诉讼率之间存在着强烈的负相关性,同时收入差距状况与地区暴力等级显著相关,收入分配不公平地区的暴力程度远远高于相对公平的地区,可见社会收入差距过大还有可能增加社会动荡方面的因素。
五、如何缓解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中国社会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要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全面治理。
解决中国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不是简简单单哪一项具体措施就可以做到的,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防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举措,同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公平、和谐的城乡关系,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农民收入的增加,逐步缩小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要解决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关键是要调整区域结构,促进中西部经济增长,除了加快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之外,加快推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建设;还要斩断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过密联系,国有企业的改革如果能够做到公正公平,行政部门的权力如果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规范,将有助于减小企业间的收入差距;另外,急需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保障人们能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同时应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解决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问题,保障人们能够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战略要求,统筹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与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进一步缓解和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用发展的观点和办法去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这是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的根本性措施。
同时,政府决策层和职能部门必须正视中国社会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的现状和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的客观事实,并要下定决心、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政策措施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正确认识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间的相互关系,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加大对政府腐败现象尤其是官商勾结现象的打击力度。
结束语改变中国社会现阶段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状,逐步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艰巨、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