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这些经验对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
发展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与时俱进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 新。
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
经济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总结词: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础。
定量分析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 律和趋势。
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引言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研究目的和任务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原则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点和亮点 • 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证研究 • 实地调查和案例选择 • 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 • 案例分析和解读 • 第四部分:对比分析和评价 • 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实践对比 • 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对比 • 与西方国家的实践对比 • 第五部分:结论和建议
2000年代中期至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强调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小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小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标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姓名徐啟馨专业食品科学21班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老师茆诗珍2014年11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仅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但是,人们往往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研究,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内涵探索。
其结果必然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指在实践中产生又通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s not only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However, people often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arxism study, ignore the connotation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The result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o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connotation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on the premise that marxist theory with the marxist thought.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refers to the innovation of the marxist theory.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practice and proved to be correct through practice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new form.Key words: marxism;Chinese style;Age;The popularization一.发展的哲学涵义发展是一个富有丰富内涵的哲学范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3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摘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来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也是我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从萌芽走向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也越来越明显,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越来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有利于顺利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对于改革开放前一切工作以“阶级斗争为纲”,搞“一大、二公、三纯”的计划经济提出来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过去计划经济的问题,是为了解放人们的思想,实事求是一切按照客观规律办。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并不是普遍贫穷,贫穷就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不是落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是更高一级的社会制度。
正是基于此,为了解决计划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呼之欲出。
在当时提出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来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难题。
计划经济是不是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就是资本主义?邓小平深入的分析了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并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全社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都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的论文参考范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和基础性的实践活动,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潜能并促其由弱而强、由低级到高级和不断完善的实践活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时代特色。
这三个方面的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吸收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的必然表现。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体现出特有的生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不仅解答了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体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这些鲜明的特色,饱含着和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它源于科学社会主义,但主要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由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中获得理论上的突破,实现制度上的创新。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立足于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
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偏离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价值要求;离开了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但不是简单地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改造的设想来进行实践的,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改造社会、发展中国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结课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摘要自2010年12月以来,发端于突尼斯的动荡席卷了整个西亚北非地区,突尼斯、埃及政府相继垮台,利比亚内战引来了英美等国家的军事打击,巴林、约旦、阿尔及利亚、沙特、叙利亚等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西亚北非地区陷入了30多年来罕见的政治动荡时期,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本文将简要阐述西亚北非动荡局势产生的原因,并分析这种动荡局势将会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以及给中国今后发展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西亚北非社会动荡原因影响启示一、西亚北非动荡的原因(一)西方势力的干涉是引起动荡的深层原因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试图推广美国式的民主和自由主义价值观。
美国的一些非政府组织是实施“大中东计划”的主要载体。
为了让美国的民主改造计划顺利实现,奥巴马政府极为重视现代网络技术,宣扬“互联网自由”,利用社交网络在西亚北非地区煽风点火。
2008 年,美国军方智库兰德公司在向国防部递交的报告中指出:“美国应该帮助变革者获取和使用信息技术,即提供一些措施鼓励美国公司投资这一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领域。
”很容易看出,美国政府以“互联网自由”为幌子,在西亚北非地区借助社交网络这种新型的外交工具,大肆推行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大力煽动该地区民众的不满情绪,并使这种情绪迅速在该地区延伸,从而导致本来限于少数国家局部地区的政治抗议活动得以迅速蔓延。
(二)动荡的内在原因表面看来此次动荡是由一个失业大学生的水果小摊被城管没收愤而自焚导致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导火线,并不是真正的原因,究其内在原因,无非是由西亚北非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及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方面,该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悬殊,国内失业率高等问题早已为该地区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政治方面,各国普遍缺乏民主政策,政府腐败问题严重,引发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文化方面,这些国家的思想文化本身存在畸形发展的趋势,加之受到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导致人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混乱。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文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伟大创举, 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逐步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人民, 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进行了四个全面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 中国风更加清新、正气更加昂扬、担当更加有为。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出现的风险挑战,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不断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上对下负责的态度和决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 也是人民的选择十九大报告指出: “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时期。
”这是在新形势下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再出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动员令。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就在于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需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 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继续推动实践取得实实在在成果。
同时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在总结和提炼我们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之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这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根本遵循。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期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1. 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旨在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起、发展、实践和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讨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和影响。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治理,形成的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它旨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汇集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了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观点。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只有党领导,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方向和持续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倡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既包括经济的发展,也包括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只有让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动体现。
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和总结,可以发现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注重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它打开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和交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课论文)

苏联模式的反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班号:学号:姓名:【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摒弃了苏联模式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如今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正确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
苏联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正确看待和反思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
只有搞清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才能更加清醒而有效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决不走封闭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大多数学者认为,所谓封闭僵化的老路就是指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路子,当然也包括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路子。
“不走老路”是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深刻教训的总结。
无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老路”。
眼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经济增长遭遇阻碍,社会矛盾积弊丛生,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整个社会都开始思考中国发展的未来道路选择的问题。
温故而知新,对苏联模式的重新认识能让我们在此历史阶段更加清晰认识眼下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关于苏联模式的评价,长期以来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休,大体有两种意见:一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如戈尔巴乔夫。
早在1984年戈尔巴乔夫在会见瑞士记者时就说,这个制度(指苏联模式)“一切都腐烂了,必须用民主化,公开性的手段促其变革”。
二是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既承认苏联模式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指出其自身存在的严重弊端。
笔者以为,必须对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持辩证分析的态度,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使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蒸蒸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模式的反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班号:学号:姓名:【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摒弃了苏联模式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如今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正确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
苏联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正确看待和反思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
只有搞清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才能更加清醒而有效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决不走封闭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大多数学者认为,所谓封闭僵化的老路就是指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路子,当然也包括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路子。
“不走老路”是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深刻教训的总结。
无论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道路,都是行不通的“老路”。
眼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经济增长遭遇阻碍,社会矛盾积弊丛生,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整个社会都开始思考中国发展的未来道路选择的问题。
温故而知新,对苏联模式的重新认识能让我们在此历史阶段更加清晰认识眼下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关于苏联模式的评价,长期以来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休,大体有两种意见:一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如戈尔巴乔夫。
早在1984年戈尔巴乔夫在会见瑞士记者时就说,这个制度(指苏联模式)“一切都腐烂了,必须用民主化,公开性的手段促其变革”。
二是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既承认苏联模式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指出其自身存在的严重弊端。
笔者以为,必须对苏联7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持辩证分析的态度,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使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蒸蒸日上。
本文将在对苏联模式失败成因的分析基础上,展开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内涵分析,并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一、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一)没有实现从传统的人治模式到现代的民主法治模式的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是苏联改革失败和国家解体的致命原因。
一个封建王朝也许能保障国家政权几百年,而苏联作为一个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却只有不到80年历史就灭亡了。
除了西方世界的敌视与渗透外,从治国理政模式来看,关键在于其没有实现从传统的人治模式到现代的民主法治模式的治国方略的根本转变。
苏联在几十年的历史中,虽然也制定了宪法和大量的法律,但是从根本上说,它并没有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没有树立法律的权威,而只是实用主义地对待宪法和法律,仅仅把它们当作一种工具。
因而,宪法和法律没有权威可言,想改就改,想废就废,以致于最终戈尔巴乔夫能够轻而易举地把宪法中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废改掉,从而合法地改变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这在西方法治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设想在西方国家,如果最高领导人想改变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想修改宪法的根本性条款,那在他这样做之际必将被弹劾,因此他的想法绝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法治国家,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具有最高权威的,最高领导人只有捍卫宪法的权利,而决不能违反宪法。
对于宪法中的一般性条款的修改都特别困难,更不用说关于国家根本制度的条款。
事实上,西方法治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可以说是不可更改的。
最高领导人只能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活动,他品质好能量大,可以对国家的发展多做些贡献;他品质好能量小,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就会小一些;他品质差能量再大,也只能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活动,而不可能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一句话,最高领导人只能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或快或慢地推动国家的行进,他可能加速国家的发展,也可能延缓国家的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政治制度和运行方向。
因此,虽然研究戈尔巴乔夫为什么能登上苏联政坛的最顶峰是重要的,但关键不在这,而在于制度有没有制约万一选错人也能保障根本制度不可能被改变的民主制衡原则!(二)经济结构畸形、忽视农业,是导致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基础原因。
苏联改革的受挫,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基础原因是苏联长期以来忽视农业、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合理结构,导致产业结构极度畸形,农业与轻工业消费品的生产严重滞后与短缺,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受到很大限制。
而自1953年3月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苏联的改革进程以来,这一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甚至还越来越严重与恶化了。
统计资料显示,苏联职工工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足30%,不足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重的一半(美国为62%);苏联农、轻、重比例失调,如60年代中期三者的比例为2:2:6,80年代初进一步恶化为1.5:1.2:6。
从工业内部的重工业与轻工业(含食品工业)的比例看,重工业占绝对多数,特别是70年代以后,苏联同美国大搞军备竞赛,结果使消费资料生产的比重进一步下降,轻工业(含食品工业)还不到全部工业生产量的10%(而美国为25-30%),严重影响了轻工业(含食品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妨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投入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社会不满情绪不断滋生与蔓延开来。
这是导致苏联改革失败的一个基础性的根本原因。
(三)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国防建设成为经济建设的沉重包袱。
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下建立起来的。
为了防止与打击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侵略与干涉,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安全,苏联的国防建设一直占用了国家建设的大量资金。
应该说,这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障苏联在二战中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苏联的国防建设仍然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特点明显。
赫鲁晓夫上台进行改革以来,不但没有采取措施解决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问题,而且增加了国防建设投入,致使问题更加严重。
赫鲁晓夫提出要集中全部经济力量发展战略武器,目标是取得对美国的军事优势。
勃列日涅夫,更是宣布国防问题要在“全部工作中占第一位”。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国里根政府抛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苏联跟着投入巨大财力、人力与物力来发展太空技术,以期与美国相抗衡,导致早已失去平衡的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失衡,民用工业与农业进一步停滞与落后,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导致国家综合国力下降。
据统计,从60年代开始,苏联与美国展开了长期的军备竞赛,耗费了巨量的资金与人才用于发展洲际导弹、核武器与太空军事工业。
60年代到80年代成为苏联扩充军备的高峰期,把大约20-25%的国民收入用于军事建设上,机械工业部门的产值有70%是军事工业(同期美国军费开支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
国防建设成为经济建设的沉重包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
(四)经济运行机制未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导致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上不去,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社会主义改革成败的关键性经济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找到科学、合理、高效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转变。
事实证明,只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中转来转去、修修补补,不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框架的束缚,是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最后成功的。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从总体上看,主要是从开始完全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存在,到模拟市场改进经济计划,到逐步承认市场机制的某些积极作用,允许市场机制在一定范围与领域内发挥补充作用,再到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与领域。
除了中国等个别国家后来完全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外,苏联、东欧等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长期以来都只是在如何改进计划、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发挥市场机制的某些补充性的积极作用等框架内转来转去,并且由于政企不分、政府直接经营与干预企业的顽症的影响、经济生活缺乏活力与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导致多次改革成效都不大,国民经济从根本上说始终都没有从粗放经营的外延式发展道路上转变为集约经营的内涵型发展道路上来。
由于国民经济的效益与质量没有根本改善与提高,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最终连增长速度也只能是阶段性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抛弃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全部经济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优胜劣汰的内在机制。
同时,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克服市场机制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缺陷。
总之,只有稳步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的市场机制转变,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社会主义改革才可能取得成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借鉴历史活动中的人需要经验,需要教训,需要积累,需要停下来反思自己走过的路。
在新中国经历了28年长期摸索之后,在经历挫折之后,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之后,邓小平终于发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走出苏联模式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何去何从是邓小平长期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
所幸,邓小平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气魄作出了勇敢的探索。
这些成果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新认识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发展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
这就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盲目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错误观念。
这—伟大探索,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从此,中国走出苏联模式,踏上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道路。
第二,从国情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提出了改革各项方针、政策。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在—个很长时期内需要多种经济形式同时并存,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允许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
这样就打破了人们原有的对现实社会主义成熟程度估计过高、总是急于向更高社会主义过渡的错误观念。
第三,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想。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还提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标准,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附功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严重困扰我们的那些思想理论障碍,为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苏联模式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奋发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