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

【答案】①视听结合的角度。 ②诗的一、二句分 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波浪翻涌,风吹雷鸣。 ③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壮丽气势, 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答题步骤】:
①明确写景特色(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述怎样体现这种特色的 ③分析效果作用(写出景物…特点、 营造…氛围、抒发…感情)
• ②动静结合。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 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
• 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 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 击。
• ④多种描写手法结合,写景清丽如画,表 达了隐逸生活的悠闲。
总结回顾
题型:分析写景特色
【答题步骤】
学习目标:
• 明确写景特色题的设问方式, 思考答题角度,总结答题方法 步骤,能够学以致用。
【提问方式】 :鉴赏写景特色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2)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3)赏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
(4)##联是如何描写景色的?
【思考角度】:
一、写景的角度。 (1)描写角度: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正侧、白描、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 仰等)。 (2)色彩角度:色彩对比、搭配 (3)感官角度: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
• 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的妙处。6
• ①树叶渐落,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分外寒 冷 ,作者描写出一副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并借
景抒情,表达了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
• ②作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描写相结 合的手法,从萧索的秋景入手,点出了题目中的 “早寒”,奠定了凄冷的感情基调。
• ③以起兴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下面写客居思 归之情;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 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 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5分.答 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 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 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 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安徽卷
•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 •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金赵秉文 •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写景特色
三、知识梳理一
• 1、双调·落梅风·春晚 元张可久 • 东风景,西子湖,湿冥冥柳烟花雾. • 黄茑乱啼蝴蝶舞,几秋千打将春去. • 这首元曲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 ①动静结合.湿冥冥柳烟花雾是静景,黄茑乱
啼蝴蝶舞是动景. • ②视觉听觉结合.湿冥冥柳烟花雾蝴蝶舞是
视觉,黄茑乱啼是听觉.
三、知识梳理一
温馨提示提问写景特色一般只考虑描写手法 和修辞手法,不考虑抒情手法.
课堂练习
• 2014天津卷 •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 暮春山间宋黄公度 •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2分 • 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①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内容 ②描写了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江中即将远行的小舟 的景象内容 ③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情感上的作用 ④烘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情情感上的作用 ⑤为下文写离愁做铺垫. 结构上的作用
知识梳理二
• 内容+情景关系+结构+情感
• 1、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 ①以动衬静,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诗歌鉴赏写景特色及作用题





顺序:空间角度(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等)
时间角度
内容:所见、所闻、所感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方法:正侧、虚实、动静、点面、
白描、细节、色彩对比映衬等
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
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引(一)
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引(二)
内容+情景关系+结构
1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作业
完成第二个大小本。
谢谢指导,再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西风萧瑟入船窗,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象,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
借景抒情
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烘托了的思乡之离愁别恨(为下文表达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做铺垫)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提问:请分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写景的特色及作用。
典例导航
答案:
写景特色:色彩搭配,明暗对比.窗前槐树绿叶繁茂,榴花在室外竞放,红艳似火,色泽鲜艳,耀人双眼, “绿”与“红”相映衬、“暗”与“明”相对照,在色彩与光度上构成强烈对比,构筑了浓艳明丽之景. (写景技巧+景物特点)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07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答案:
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的姿态。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技巧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技巧

(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 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 高低结合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 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 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 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 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 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 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诗歌鉴赏 写景的 方法与技巧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 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 “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 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 凉。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 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 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 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 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 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 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 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
(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 与实写 (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 问 设问 互文等 (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 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 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 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何鉴赏古典写景诗的写景特色

如何鉴赏古典写景诗的写景特色

浅析如何鉴赏写景诗的写景特色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陈丽邮编:225400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

而意象和意境的创造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但这物和景又跟我们平常在生活中看到的面貌不完全相同,它是经过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筛选、提炼、浸润而形成的,是经过诗人创作、加工、升华而成的。

这就使咏物诗和写景诗各具特色,尤其是写景诗纷繁多姿、意韵生动。

这类诗歌,“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要全面读懂诗歌的意韵,跟作者站在同一个时空进行心灵的交流,我们就要多角度,全方位审视。

现在在诗歌鉴赏的考题中,常有鉴赏写景特色的题目出现,如“读《落花》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的第(1)题“颔联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的?”考查的就属于这一范畴的题目,那么我们如何更全面地解答这类题目,从这些写景诗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审美感受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一、内容方面(一)绘声绘色绘形。

诗人写景时从哪些方面写景状物的呢?阅读大量的写景诗,我们总会发现诗人会在景物的声音、色彩、形状、味道等方面着意描绘,力求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传达自己的意绪。

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

如: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写了江水、鸥鸟、山峰、鲜花等景物,并着力描写它们的色彩: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

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图:碧绿的江面上,白色的鸥鸟掠过。

在绿水的映衬下,鸟儿的白羽愈加醒目。

青葱的山峰上,火红的鲜花烂漫开放,像燃烧的火把。

前两句描写景物景色清新,色彩明丽,传达出愉快的情感,诗人却以此反衬思归的感伤。

又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不仅写出了景物的色彩,更把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思绪表达出来了。

(二)动景静景的描写相结合。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诗词鉴赏之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词鉴赏之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体现季节特征)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月下雪 一般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得知地点在塞外,时令 是秋天的晚上,这都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从诗句中“沙似雪、月如霜”等景物描写看出这是 一首边塞诗。
4、景情对比,以景衬情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渲染一种“热闹欢快”的环境气氛, 与 友 人失约、 诗 人 独等半夜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诗人的寂 寞无奈之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反衬
5、含蓄蕴藉,意味无穷(以景结情)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寒鸦飞尽水悠悠”
意味无穷
以景作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含蓄动人,
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以景结情,真正做到了含
三、景物在结构上的作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景物体现地域特征)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中的“寒雨连江”既点明了诗人送别辛渐的季 节在秋冬,又交代了天气情况。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景物渲染环境氛围)
二、景物折射人物情感
1、奠定情感基调
泊秦淮
杜牧 (唐)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诗歌鉴赏专题》——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

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景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从描写景物的角度来看,写景诗可能偏重于空间顺序、色彩描绘,或通过人物感觉器官来展现景物。如苏轼的《鹧鸪天》通过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写景,层次分明。其次,表现手法也是写景诗的重要特点,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这些手法使诗歌更加精彩。再者,写景诗的结构特点也值得注意,如起承转合、一句一景等,这些结构使得诗歌严谨而富有特色。此外,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在写景诗中也被广泛运用,能够生动形象地再现景物特征。最后,古人写诗注重字词的锤炼,如“推敲”的故事所示,精准的字词选择能够惟妙惟肖地再现景物特点,表达作者情感。综上所述,欣赏写景诗时需关注其描写角度、表现手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构特点、修辞手法以及字词的锤炼,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写景诗的独特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