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景物描写(实用)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

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高考回望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叙述。( 。(5分 叙述。( 分)
答案: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 答案:答案: 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 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春意盎然的景象 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 幼蚕; 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 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色的牛犊 青草, 牛犊在 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 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树林, 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09高考回望(宁夏卷) 高考回望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 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 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分 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分)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 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 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 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 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题为“代人赋” 实则为己赋, 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 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诗歌中写景时常用修辞及作用: 诗歌中写景时常用修辞及作用:
1、比喻:对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景物 比喻:对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 形象、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形象、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拟人:使景物人格化。描写喜爱的景物,可以 拟人:使景物人格化。描写喜爱的景物, 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备感亲切; 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备感亲切;描写憎恨的 景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 景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的 厌恶感。(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厌恶感。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3、夸张:为了强调和突出,通过对景物形象的渲 夸张:为了强调和突出, 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景物 的特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的特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关于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

关于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

关于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关于写景的诗词鉴赏指导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景诗鉴赏指导【考点阐述】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也是历年高考命题选材的一个热点。

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

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识别与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与品析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的辨析与评价。

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考生的诗歌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知识梳理】一般来说,写景诗涉及以下知识点:传统意象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意境所展示的画面及其凸显的情感氛围和主题思想,情和景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一些表达技巧、写景的方式方法,与主旨相关的炼字、炼句及修辞的辨认分析,诗话材料中对情景关系的评点等等。

鉴赏中常用语主要有:1.思想内容方面,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方面,如借景抒情、白描、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移情于物、浓墨渲染……3.语言特点方面,如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方法点播】写景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意象的特征和寓意,理解诗词的主题。

一般而言,诗人构建意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撷取相似之“象”表意;二是用拟人的手法塑造富有人格性情的意象;三是借助不变之“象”反照“意”。

诗人的主观情感往往通过一组或一两个精心选择的意象来体现。

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作题时能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所描绘的意象进行分析,同时对两首诗中的异同意象进行比较分析。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意境鉴赏可分三步去答:一看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景象、物象;二看用了哪些技巧,展开联想、想象再现画面;三要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指明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赏析之景物描写

诗歌赏析之景物描写

诗歌赏析之景物描写教学目标:掌握诗歌赏析中景物描写相关题型的答题格式:一是画面描绘;二是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画面描绘和一、创景导入1、PPT出示谈论景与情关系的观点:(1)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2)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

”(3)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导入语:由这三位文人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景物在古诗词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诗歌中的写景句也是中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考点。

因此,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的相关内容。

(出示课件、板书:景物描写)。

2、概念明晰:景物描写: 即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要求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加以概括。

3、常见题型: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写景句所展现的画面或诗中写景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一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或请简要赏析某个句子(写景句)。

二、(一)画面描绘之答题技巧1、方法指点:(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画面描绘的答题方式吗?)抓住主要景物+想象与联想(画面成串)+妙用修辞,生动描写+画面总特点概括。

过渡语:我们通过复习所学过的知识点,来体会画面描绘的答题技巧。

2、温习旧知: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问: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

描绘画面注意步骤:(1)找出描写到的主要景物:山、烟、日、城(2)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山(重叠)、烟(长)、日(落)、城(孤)(3)加上修饰语,将这些景物描述出来:山:崇山峻岭。

烟:炊烟袅袅。

日:夕阳西下。

城:一座孤城。

(4)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将这些景物连成画面(概括画面特点):站在险峻的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望洞庭》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歌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洞庭》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全诗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品原文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词句注释1、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2、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

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4、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5、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白银:一作“白云”。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作品译文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

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创作背景《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作品鉴赏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

登鹳雀楼原文、注释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注释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注释及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原文、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原文、注释及赏析 1原文:登鹳雀楼唐代: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译文: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注释:迥(jiǒng)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迥临:高高的在上面。

迥:常作远或独自的样子解释,此处应描写高远。

世尘:尘世。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平野:平坦开阔的原野。

晁错《言兵事书》: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

断山:陡峭的高山。

杜甫《远游》:云长出断山。

赏析:此诗只有二十个字,但诗歌意境非常壮阔,可以说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

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

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

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中条山脉西接华山。

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

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

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

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

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

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多高考资讯,敬请关注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实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实用)

(三)景物描写的常用手法:
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 对偶
主要表达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白描细描、衬托
诗歌中写景的常见方法
1、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Hale Waihona Puke 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
4、白描
5、多种观察角度结合
6、多角度描写
此外:侧面烘托 叠音词的运用
渲染
多种意象组合
方法一:运用修辞
1、先判断采用什么方法;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该方法达到的效果;
3、还应考虑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 什么样的作用。
▪ 例1、(08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 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 么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
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 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一)写景的顺序: 空间角度(远近、高低等)
时间角度
(二)通过不同感官来写景
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 感(触)觉
▪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 赏析。
学生答案展示
1、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水面平的池塘,后两句是 动态描写,东风起,垂杨舞,荷叶万点声,采用 动静结合使荷塘美景赋予了动静变化之美。
2、诗的前两句写雨后池塘水面平静,像新磨的明 镜一样,映照着檐楹,写出了池水平静时的景象; 后两句写忽然刮起了东风,杨柳随风翩翩起舞, 触破了湖面的平静,让湖面泛起万点涟漪,写出 了池水动态的景象。

古诗歌鉴赏经典范例

古诗歌鉴赏经典范例

古诗歌鉴赏经典范例范例1: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赏析】这是一首和诗,诗人因物感兴,即景生情,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

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

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的感受: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开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也已经吐出了新芽。

清新和暖的空气撩逗得黄莺儿婉啭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蘋草映照得变成了绿色。

这四句细腻地写出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蘋等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新春的美丽景色,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尾联,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怀念中原故土,点明思归的主题。

全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之景,历历如画。

范例2:度大庾岭(唐)宋之问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被贬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

起句扣题直叙,诗人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将要辞别故国了,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驿车,驻足远望家乡。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

但在诗人眼中鸟儿是“南翥”的,花儿是“北枝”的,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使他黯然神伤。

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

颈联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刹那间,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

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一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不敢有所怨恨,以直抒胸臆作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