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学基础课程考试要点

合集下载

美学考试知识点

美学考试知识点

1.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3.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

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各种活动中的感性显现。

他是人的本质力量最直接的体现,是美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

社会美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大方面。

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P524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应,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5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市美主体与审美客休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是和谐。

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从市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P1276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大学美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大学美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大学美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的学科,是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交叉领域,对于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大学美学考试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

下面将从美学的基本概念、审美理论、艺术哲学、美学史以及当代美学等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1.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审美情感和审美经验的学科,它试图解释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中所呈现出的美的特质,探讨审美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2.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人的审美行为等,审美活动则是人类对这些对象进行审美欣赏和鉴赏的行为。

3.美的特质和美的标准美学探讨了美的特质,如对称、和谐、色彩、形式等,以及美的标准,包括客观标准和主观标准。

4.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美学对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审美情感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审美意识的形成和作用机制。

二、审美理论1.感性美与理性美审美理论根据美的体验方式将美分为感性美和理性美,感性美是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的美的体验,理性美是通过思维和理性思考获得的美的体验。

2.客观美与主观美审美理论将美分为客观美和主观美,客观美是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的美的存在,主观美是个体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情感。

3.美的理论审美理论中涉及了众多的美的理论,如形而上美学、形而下美学、形而中美学、形而外美学等,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了美的本质和特征。

审美理论研究了审美价值的产生和评价标准,探讨了美的价值在文化和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三、艺术哲学1.艺术的定义艺术哲学对艺术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艺术定义和解释,如模仿理论、表现理论、情感理论、形式理论等。

2.艺术与现实艺术哲学研究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包括艺术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艺术对现实的塑造和创造。

3.艺术创作的目的和价值艺术哲学探讨了艺术创作的目的和价值,包括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艺术对人类生活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美学考试复习整理

美学考试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1.荒诞:荒诞是对理性和规律否定后的产物,荒诞表现的是与人的趋美本能和美好理想完全相反的宇宙人生的荒诞性,荒诞的对象是与人敌对的东西,它是看不到可怖的可怖。

荒诞意味着理性的失败。

2.滑稽:从感性形式讲,是事物、事件、言行不伦不类的组合。

从内容上讲,是被历史否定了的东西,它偏离或低于正常的历史尺度。

3.原型:原型,即原初的一,主要指在人类诞生以后,作为人的原初的一。

4.移情:移情,就是指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舍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

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和事物发生共鸣,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

(1)移情是以内模仿为基础的。

它从内模仿的完结处开始,虽然表现为一种主体的主动性,但主体把什么样的情感移入对象,是受对象的形象制约的。

(2)移在客体上面的情感的性质总与客体自身的性质或性质的某方面有同质之处。

(3)移情讲的是由主体移向客体,突出的是主体的作用。

有了主体的向外移情,主体就感受到了美感;有了情感的移入于客体,客体就成了美的客体。

(4)移情是主客体的浑然合一。

5.美在形式6.意境: 意境或境界,往往简称为“境”境是主客观的合一。

境是客观之景因主观的观照而产生出的而且只与主体相接而生。

@647.悲剧:是对不能把握的强大的敌对物的一种抗争,抗争的结果的失败,通过失败而产生一种思想升华。

8.悲态: 悲态是由人生失意的沉痛升华为宇宙人生本体询问的感伤情怀。

悲态基于对宇宙规律的信仰,源于对宇宙规律正常性的偏离,悲态在偏离中询问的,不是对宇宙规律何以要设置偏离的询问,而是对“为什么是我碰上了偏离”的询问。

12.对称: 对称即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两侧相等。

这“相等”包括内在质量与外在形式两方面。

对称是世界中最常见的现象:人体是对称的,动物是对称的,很多植物是对称的,不少建筑对称,书本翻开,构成对称。

中国文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法则,就是对偶。

美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美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导言: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科,它涉及了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原因、美的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

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哲学、艺术、文学、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它在探讨美的本质、美的价值、美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因此,美学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审美教育、文化产业等领域,对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美学必考知识点展开详细的总结。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是研究美、审美与艺术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原因、美的价值以及美的表现形式等问题。

美学主要包括哲学美学和艺术美学两个方面。

哲学美学主要研究美的本质、美的价值、美的理论基础等问题,而艺术美学则主要研究各种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审美规律、艺术表现形式等问题。

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美的本质、美的特征、美的价值、艺术的本质等方面,这些都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美的本质有多种理论观点。

从古希腊以来,就有人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

柏拉图认为美是真、善和美的统一,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完善的形式,康德认为美是纯粹感性的表现,黑格尔认为美是精神的自我表现等。

这些理论观点反映了不同文化、时代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为我们把握美的本质提供了多种思路。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形式美、精神美、情感美等多种方面。

形式美是指物体的外在形态的美,精神美是指事物内在的精神品质的美,情感美是指人们对事物产生美感的感情体验等。

美的特征反映了美学对美的多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3.美的价值美的价值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它涉及美对人们的生活、情感、思想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美的价值主要包括了审美情趣的培养、社会文化的提升、精神生活的丰富等方面。

美的价值是美学对美的社会意义和作用的理论阐释,它为人们认识美的重要性和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4.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涉及艺术创作、艺术表现、艺术审美等方面。

美学考前知识点总结

美学考前知识点总结

美学考前知识点总结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美学的概念和起源美学是研究美和艺术的理论科学,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巴恩斯泰因的著作中。

美学这一概念在19世纪得到深化,成为独立的哲学学科。

2. 美学的发展历程美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美学、中世纪美学、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启蒙时代的美学、19世纪美学以及20世纪美学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理论成果,为美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美学的基本概念1.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美是对象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质,有人认为美是一种观念或情感,有人认为美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2. 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可以理解为艺术对象、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审美活动的本质。

艺术创造者通过自己的技巧和情感表现出来的内容,以及观众在艺术作品前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的审美感受。

3. 审美的本质审美的本质是指审美经验的本质特征,以及观众在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认知和评价。

审美的本质可以从认知主义、情感主义和价值主义等不同角度来解释。

三、美学相关理论1. 文艺学文艺学是美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文学和艺术的原理和规律,包括文艺创作理论、文艺批评理论、文学美学、艺术美学等内容。

2. 形式美学形式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艺术形式和结构,包括形式美的含义、艺术形式的规律和结构、艺术形式的语言等内容。

3. 实质美学实质美学是美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艺术的内在意义和永恒价值,包括艺术的实质、艺术的人类意义、艺术的社会功能等内容。

四、美学相关人物及其贡献1. 康德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对美学理论有重要影响。

他主张审美判断具有客观性,并提出了美学的本质问题。

2. 黑格尔黑格尔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对美学概念和审美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艺术是精神世界的表现形式,通过艺术来实现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

大学美学期末考试重点

大学美学期末考试重点

《大学美学》讲义第一讲:导论一、美学学科的诞生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形成虽然很早,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是近代的事。

最早使用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名称的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1714—1762,Baumgarten)。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体系有一个缺陷,即缺乏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于是提出以美学这一学科专门研究人类的感性认识。

他于1750年出版了《美学》,阐述了自己的感性认识理论,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二、美学发展的历史1、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1)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到16世纪)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将之视为一切审美现象的根源。

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奴斯、普罗丁、奥古斯汀等。

(2)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称为认识论美学。

包括: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有博克等;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儿、鲍姆嘉登等;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3)语言学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语言论美学思考的焦点是语言或形式。

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存在主义等美学流派。

(4)文化学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论美学,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

包括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

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从历史时期来看,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史可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唐宋、明清五个时期,不同的时期变化又伴随着“情志”、“言意”、“形神”、“生活”、“心性”等主题的变奏,其中,“中和”、“气韵”、“意境”等范畴得到高度重视与发展。

与西方美学思想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与发展的痕迹,且更有伦理化、人生论的特征,更加玄妙、超越。

3、中国现当代美学简况(1)最早介绍和运用西方美学思想的中国学者是王国维。

(2)最有代表性的中国著名美学家有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

最新大学艺术美学复习重点、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最新大学艺术美学复习重点、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艺术美学第一讲何为美学1、美学与美术学• a. 美术学(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 美术史:对历史上各个美术流派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规律作出深层的说明,并对各个美术流派的作品在艺术上的价值作出分析判断。

• 美术理论:美术理论的研究不能脱离美术史,它应当是对美术史的理论总结。

美术理论对什么是美术、美术的本质、规律、特征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以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规律、特征这一问题为前提。

• 美术批评:是将美术理论应用对于现代美术的分析评价,并且要以整个美术史作为它的参照系。

一种有深度、有价值的美术批评既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并包含批评者对作品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又要注意研究现代当代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潮的变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 b.中国古代将包含美术史在内的整个美术学研究提升到了哲学、美学的高度。

2、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 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 美学是用哲学之剑解艺术之谜。

3、美学发展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

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

•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 美学是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在系统化了的理论形态上的集中表现。

4、美学研究对象• 第一: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

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美学考试内容

美学考试内容

美学考题(二)一、解释(每题5分,共10分)1、美学——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研究美、审美和艺术三部分,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2、审美移情说——认为美感是由于人把自己的生命、感情移入到知觉对象中去而发生的。

移情中使无生命、无感情的事物有了人的生命、感情,而有限的“自我”进入无限的“非自我”,自我自由伸张,物我同一,从而感到愉快。

3、美是生活——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他针对唯心主义的美论,提出了“必须从社会生活出发去研究美”的原则,即“美是生活”的著名定义。

他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从人类客观社会生活出发探索美的本质,把美的观念从天国拉回人间,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

但他的美学思想是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他对什么才是“美的生活”的理解也是模糊的;定义本身就过于宽泛和不确定。

二、判断(先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再说明理由。

每题5分,共10分)1、凡是真的就是美的。

答:不对。

真是事物的客观规律性。

真本无所谓美与丑,但真是美的基础和前提。

美所包含的生活内容、所体现的对实践的肯定,必须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性。

但真不一定美,美不是真本身,真必须具有肯定性或积极性的生活内容才可能成为美的因素。

2、不美的异化劳动也可以创造美的产品。

答:对。

在异化条件下,劳动者也是按照美的规律在造物。

劳动者对异化劳动的产品,由于是异己力量,敌对力量,所以往往不以之为美。

但劳动产品作为实践结果,一经产生,就独立于主体之外,它凝结着主体的智慧,才能等本质力量,以具体可感的形式肯定人的实践,就不会因为主体对它的感受如何,而改变其美的特质。

以产品本身的性质来说,异化劳动的产品,仍然可以是美的。

3、自然美是人的意识加工的结果。

答:不对。

自然美不是自然本身具有的属性,不是与人无关。

自然具有美的条件,这些条件只有在与人类发生关系,成为人化自然,具有社会内容之后才成为美,即:美存在于人化自然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狄德罗:美在关系
• 对于“关系”他做出了三种解释,每一种关系对应 于不同类型的美:
• 其一,孤立事物的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 称等关系中所产生的美,被称为“真实的美”;
• 其二,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在对比中所产生的 美,被称为“相对的美”;
• 其三,由事物而关系到人,并在我们身上引起美 感的美,狄德罗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 艺术美的本质:艺术美是第二性的观念形态的美
• 艺术是什么 • 所谓艺术,就是人类创造的具有感性美的精神产
品。
• 艺术的起源 • 1、艺术起源于“模仿” • 2、艺术起源于“游戏” • 3、艺术起源于“表现” • 4、艺术起源于“巫术” • 5、艺术起源于“劳动”
• 悲剧的本质
• 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 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代表 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 定。
• 传神:不仅仅指的是传达出人物的精神个性和内 在生命。还牵涉到“形”与“神”的关系。要通过个 体的感性存在去捕捉人生哲理或人生境界。
• 气韵:所谓气韵,就是指人物的精神风貌,这一 概念也是来自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气韵生动就 要求不仅所画的人物的外形要相似,而且还应该 能够充分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风。
• 西方美学史上对悲剧艺术的划分:
• “命运悲剧”:反映了“超人”的社会力量与自然力 量和人的矛盾冲突(古希腊时期)
• “性格悲剧”:由人物性格造成的悲剧(文艺复兴 时期到19世纪)
• “社会悲剧”:描写了社会与个人之间或社会环境 本身的冲突和对抗(19世纪的近代悲剧)
• 喜剧性艺术的特征是“寓庄于谐”
• 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 “美育是情感教育”的思想——梁启超
• 纯艺术教育美育思想——王国维
• “以美育代宗教”的美育思想——蔡元培
• 审美教育的内涵
• 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 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 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 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 性,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方式。
柏拉图
理式世界
最真实
模仿
现实世界
模仿
不真实
艺术世界
和真理隔了三层
• 从总体上看,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带有唯心主义色 彩,而且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们意识 中的概念绝对化、实体化了。
• 康德
• 他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审美与认识与伦 理鲜明地区别开来。美不仅和实际利害无关,不 同于指向生理的功利实践活动,而且和概念无 关,不同于逻辑推理和概念判断,同时也和目的 无关,不同于道德上的善。
美与真、善的统一 (1)真、善是美的基础,是美的本质的内在成
分,没有真、善就没有美。 (2)美是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的统一 (3)真、善本身并不等于美。
• 审美活动的意义 • 1. 只有在接受者的审美活动中,美才能体现出
来,让潜在的美得以显现。
• 2. 审美活动能够创造懂得美,欣赏美的主体。 • 3. 审美活动影响着美的创造。 • 4. 审美活动还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具有人道主义
• 从根本上说,审美是对象的形式(不是存在和内 容)所引起的一种愉快的感觉。这种形式之所以 能引起快感,是由于它适应了人的想象力和知解 力,使这些功能可以自由活动并且和谐合作。审 美的快感就是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感知和肯定。
• 美≠一般快感,美≠善。美的特点在不涉及利 害计较,不涉及欲念和概念。
• 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 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 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 的。
• 审美意识发生的特点 • 总是功利先于审美,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 狭义上的美感:
•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 感受。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 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
• 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 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 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 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 “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所体现的深刻社会内容; “谐”则指主题思想所赖以表现的形式是诙谐可笑 的。
• 在喜剧中“庄”与“谐”是处于辩证统一的状态。
• 形式美的定义 • 美的事物的感性外观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显现
出来的美。
• 形式美的特征 • 1.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性 • 2.形式美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 3.形式美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
功能。
• 审美方式: • 日常式审美、 鉴赏式审美、研究式审美
• 自然美分类:
• 1、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 • 2、经过一般人类劳动加工改造的自然美。 • 3、经过艺术加工的自然美(严格地讲应该是艺术美)
• 自然美的本质: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或社会生活的
产物。
• 自然美的特点: • 自然美的自然性 • 侧重于形式美 • 侧重于形式美
• 社会生活和艺术美的关系:艺术美根源于社会生 活。 艺术创造的物质材料来自社会生活。 艺术创造的素材来自社会生活。 艺术家的创造激情来自生活实践。 艺术技巧的提高离不开社会实践。
• 艺术美出现Biblioteka 必然性:•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深入发展和渐趋独立,社会 生活中的美和自然中的美都已经无法满足人的审 美需求。
课程结构
1.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2.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2课时) 3.美感论 (2课时) 4.自然美 5.社会美 6.艺术美 (3课时) 7.形式美 8.美学基础 9.美育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几种代表观点: 一:苏格拉底:美即是善 二:柏拉图:美是理念论 三:亚里士多德:美在形式 四:普洛丁:美来自神明的理式 五:康德:美是无利害的快感 六: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七:狄德罗:美在关系 八: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
• 想象
• 再造想象:根据现成的语言或其他手段的描绘, 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得新形象的过程。比如,根 据曹雪芹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塑造林黛玉的 形象。这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客观制约与主观 能动之间的互动统一。
• 创造想象:不根据现成的描绘,而是运用记忆中 的表象,独立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最 为常见的文学手法之一。
• 在后两者中,美的事物都过于纷乱,或者侧重于 形式,或者侧重于内容,无法达到内容与形式的 有机统一,而艺术美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一矛 盾。
• 艺术美的特点: • (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 (2)艺术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 (3)艺术美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 (4)艺术美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 (5)艺术美具有创造性
常的审美,两者缺一不可 • 3、想象,想象分为联想和想象 • 4、情感
• 联想:
• 接近联想(时间、空间的接近)
• 相似联想(性质上、形态上的类似)
• 对比联想(事物之间具有相反的特征)。
• 联想的共同点是,都要受到当时感知对象的引 发,是在以直接感知时所产生的表象为基础而展 开的一种想象。但是,高一级的想象,则不易靠 当时的直接感知,而是凭借记忆中所储存的表 象,通过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 广义上的美感:
•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 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 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 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 的审美意识系统。
• 美感的心理活动要素及相互关系 • 1、感知,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 • 2、理解,感性和理性的互相作用,才可能完成正
东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
几种代表观点: 一:儒家:强调社会功利性,尽善尽美,文以载道 二:道家:美是超功利性的,最高境界是自由 三:墨家:非乐 四:唐代张彦远:重在“得意” 五:宋代郭熙:“大意”论 六:清代叶燮:美是客观的、自然的
中国古代主要的美学范畴
几种代表观点: 一:中和: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风骨:情与理的统一 三:传神:捕捉人生哲理或人生境界 四:意境: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
• 美与真、善的关系
•真

•↓

• 知识

•↓

• 理智的愉悦 道德的愉悦
美 ↓ 情 ↓ 审美的愉悦
真: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即客观规 律。
•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是绝对价值 • 其负价值:假
善: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发展需要的社会规范,既
社会功利价值。 • 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 是相对价值。 • 其负价值是:恶
调和境界 五:气韵:充分表现人物的精神面风
• 中和:这是我国古人对美的基本认识,决定着我 国古代美学艺术的基本风貌。这个美学范畴包括 了“中”与“和”两个方面。和,就是多样性的统 一,这种多样性是各种对立因素的表现。和的最 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社会都是和谐 统一的。
• 风骨: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风就是情感 的表现与抒发,这样才能感染人。风还跟气有 关,也就是与情感相呼应得气质、个性,天才 等,当它们表现于中时,也就成为作品的气势和 感染力量。因此风与情、气相联。骨主要指的是 作家的理性和人格联系在一起的。风与骨的统 一,就是情与理的统一。
• 社会美 • 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
些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
• 社会美的特征 • 1、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 • 2、社会美和理想有密切的联系 • 3、社会美重在内容
社会美的本质 • 社会美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的显
现。 • 显现为一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