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效课堂:传统文化4 谨行慎独
高一自律、慎独、自强主题班会ppt课件

自律能够促使个体更加高效地学习和 工作,减少拖延和浪费时间的现象, 提高生活和工作的质量。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自律能够锻炼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使人能够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保持清 醒的头脑,避免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如何培养自律习惯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坚持执行计划并反思总结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是培养自律习惯的 第一步,这有助于个体更好地掌控自己的 时间和行动方向。
意义
自律、慎独、自强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品质,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培养这些品质,能够更好地 适应高中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未来的期望与目标
期望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自律、慎独、自强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始终保持积 极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关注社会、关爱 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要保持清醒和坚定,不轻 易动摇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ABCD
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
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 德标准,并时刻保持自我约束。
学习榜样和优秀人物
通过学习和借鉴榜样和优秀人物的品质和行为, 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03
CHAPTER
自强
什么是自强
勇于面对困难
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 ,要勇于挑战自己,从中学习
和成长。
培养自我控制力
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不 被外界因素所左右,保持内心
的平静和坚定。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不因一时的挫折而气馁,相信 自己的能力,不断努力进步。
慎独名词解释

慎独名词解释
这里所说的“慎”是指谨慎,“独”则意味着没有任何外界监督。
由于人不可能不做坏事而完全不受到外部的诱惑和约束,因此,只要你活在社会上一天,就必须随时随地提高警惕,防止别人或自己去做坏事。
当然,这种“慎独”并非刻意回避社会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任何问题。
它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之中,严格遵守纪律规定,加强修养,克制私欲,战胜自己,经受住考验。
所谓“谨”就是要自觉地、主动地用道德律己,严以律已,做到防微杜渐,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所谓“慎”就是对待自己的一言一
行都十分认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谨小慎微,即使是在个人独处、独立工作时也不例外。
古代儒家认为:修身是根本,处世是末节。
《礼记》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个体精神层面的价值,把善良作为人性美好的最高境界,将人心向善归结为人的本质。
孔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反映了儒家思想从内省开始进入慎独的观念过程。
儒家还有一些训诫,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虽未标榜独立之见,但其核心也是修养的道理,贯穿于各方面的言行之中。
在古代修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慎独修养,它把自我修养与严于责己联系起来,讲究慎独、慎初、慎微。
《大学》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和“所
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
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即
不仅自己应该严于责己,而且每一个官员、百姓乃至所有的臣民都应
该首先严于责己。
传统文化—君子慎独

交流感悟说经典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天子, 下至平民都推崇孝文化,表彰人们 的君子行为。学习之后,你是怎样 理解“慎独”的? 请用下列句式说话: 读——(句子),我认为“慎独” 就是——
余韵悠长背经典
有感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背诵经典片段。 要求: 大声读书;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力求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走进传统经典 传承文化基因 弘扬中华血脉
君子慎独
学习目标
1.朗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知 文化的魅力。 2.讨论交流“慎独”文化的内涵, 提高自身的修养。
字正腔圆读经典
有感情地朗读2—4页的经典篇章。 要求: 大声读书;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力求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教你一招
1.有感情地朗读20—25页内 容,了解其文意。重要的词 语要知其意,如:诚其意、 勿自欺、恶恶臭、好好色、 自谦、慎独、厌然、掩其不 善、著其善、诚于中、形于 外。
慎独

慎独书法慎独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
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强调的“道” “不可须臾离”之意,是“慎独”得以成立的理论根据。
综观其文,“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刘少奇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
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平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平稳,莫显平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在当今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人们都喜用慎独作为座右铭,其内涵已广为人知,但其内容却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和说明。
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其实,慎独,关键是一个“独”字。
“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郑玄的“闲居”之说;二是朱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之地”;三是《五行》传文“独立性(个性)”,即“舍体”,内心的意志、意念。
慎独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层次对“慎独”的通俗理解是:谨慎独处,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时候,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不做违背道德的事,不做违纪违法的事,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这就叫做慎独。
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不要认为隐藏的和危险的过失,就可以去做,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因此,当独自一人时,同样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住自己。
“慎独”,出自《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最隐蔽的东西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有道德的人在独处时,也不会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对“慎独”的通俗理解便是谨慎独处——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时候,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良心、表里不一、没有素质的事。
一句话,任何时候都绝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品悟起来,慎独,乃是一种君子的人格,一种高度自律的素质,一种良心的光明坦荡,一种高贵的修养,一种人生的境界。
而这,就是高贵。
慎独,是一种君子的人格《中庸》说,君子慎独。
《论语》中也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先做到了再去说,这就是一个君子。
这句话一语道破君子素养的要诀所在——知行合一。
一个可以称为君子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人前人后一个样。
而这些,正是慎独的根本要义。
所以慎独,是一种君子的人格。
而且是基本人格、第一人格。
慎独,是一种良心的坦荡无论春秋时柳下惠的坐怀不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元代时许衡的“梨虽无主,我心有主”,都体现出一种对心中自律的坚守,一种良心的坦荡。
《后汉书》载,东汉安帝时,荆州刺史杨震赴任途中,途径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曾受杨震提携之恩,为表感谢,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杨震却拒绝接受,王密劝道:“暮夜无知者。
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见于《大学》:“此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由此可见,“慎独”影响之深远。
的确,欲修身,必慎独。
慎独在《辞海》中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即在独处时,我们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君子慎独,即是不自欺。
所谓慎独,就是在你一个人的时候,不违背自己的原则,不违背自己的立场。
每个人心中都会端着一个天平,孰是孰非,自会辨明,无须多说。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这样的小人行径无疑是一种自欺,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真正的君子。
君子慎独,即不自轻。
君子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历史上道德彰显的人莫不慎独,那么慎独到底要怎样做呢?静观默察,心如止水,谦虚谨慎,则事易成。
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应当将内心的浮躁慢慢沉淀下来,正视自己,千万不要妄自菲薄。
在独处的静谧中,总会有一盏灯光属于你。
只有谨言慎行,才能让你稳操胜券,对自己有着清楚的认识。
君子慎独,即不自弃。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不要说自己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坐不了,圣人难免有疏漏,百密一疏,而愚人在经过自己独处时深思之后,也会有所收获。
慎独在这一点上,就是要看我们的功力和定力够不够,在学习中也是一样。
做题做到纠结处,不妨远离喧闹,独处静坐一会,自会有一番心境,另一种思维涌现。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我们只有学会谨言慎行,学会在独处中保持一颗清寂的内心,才能修身,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成大器。
不为利,只为情利益这个东西,好坏说不准。
它推动人们不停交际沟通,可是,很多人却把它作为行动的能量动力。
但情不一样,它没有过多的杂质,纯粹自然,简单温暖。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如果一味追求利益,你失去的不仅仅是你原拥有的情谊,还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同学之间请求帮助,总要问一句:有啥好处?虽然只是玩笑话,但是难免会隔阂了原有的亲密。
慎独ppt课件

慎独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缺乏用药安全意识,不遵循用药原则 药物在体内充分发挥疗效,需要正确的给 药途径、剂量、时间、方法等。有的护士 缺乏责任心,不考虑药品的安全有效,往 往影响了药效,甚至引起不良反应。
慎独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如静脉输液抗生素不现用现配;不根据 药物和病情调节滴速,甘露醇30 min 还滴不完,起不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 内压的作用;有的护士机械执行医嘱, 忽视了用药指导,致使有的患者口服铁 剂,不知道用吸管,牙齿被腐蚀。给患 者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
怎样做到慎独?
这都说明了医疗这一职业必须忠诚于 患者利益,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 热爱患者的护士,自我约束,严于律 己,一切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
怎样做到慎独?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调动工作积极性 要使慎独成为自身的一种道德力量, 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 道德修养,以完善自我。
怎样做到慎独?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常独立进行治疗操 作,对危重患者是否做到全力抢救;对 昏迷患者是否尽心尽职;个人操作是否 做到三查七对;这所有的问题无一不与 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人的良知联系在 一起,它反映出个人对自我道德、人格 、尊严、义务的良好认识。
怎样做到慎独?
护士必须树立良好的慎独精神,才能在 工作中诚实坦然,自觉地完成无人审视 时的一切活动。
慎独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慎独与病情观察 慎独与基础护理 慎独与药物使用
慎独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慎独修养在护理工作中有着特殊的伦 理道德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这不仅因为 护理工作繁琐、细微,而且护理人员经常 处于独当一面、单独执行任务的状况,许 多工作从准备到操作,从实施到评价,都 靠自己去把握,没有他人的监督,即使违 反了操作原则与规章制度也不容易被发现。
班会课君子慎独

• 那人笑他迂腐,说“世道这么乱,管他是 谁的梨呢?它已经没有主人了。”许衡说: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送给大家的一句话 以此共勉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 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一个人,想要优秀,你必须要接 受挑战;
一个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你想要尽快优秀,就要 去寻找挑战。
• 从什么时候开始,遵守规则变成了是做给别 人看的一种行为了?
• 君子慎独:
• 要自律,具体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模 范地遵守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人前 人后都是君子。
• 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逃难, 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有棵梨树,行 人都去摘梨止渴,唯有许衡不为所动。
• 有人问:“你为何不摘梨止渴?”
高二(9)班
2012年12月17 日
• 有个人晚上开着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 这时黄灯已转成红灯,他心想反正没车, 于是加速冲了过去,结果不巧被警察拦了 下来,警察问他:“你没看到红灯吗?”
“有啊!”他答。
“那你怎么还闯红灯啊?”警察又问。
他说:“因为我没有看到你啊!”
• 遵守规则,本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而 且它既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其他的人。
了
前路就摆在我们的眼前 关键就看我们怎么去选
明
因为上天给了我们同样的爱怜 赋予了我们同样的才智和期限!
天
青春有限,梦想无痕
关键就是我们
如何去把青春的有限向梦想的无限转变
看,希望在前,梦想不远 成功的故事就看我们怎么去上演 或许,成功就在明天 也或许,离我们遥遥无边 为了明天 心中的英特纳雄耐尔能够得以实现 今天,我们必须收起贪婪 用我们的勤劳和汗水去追逐明天 不管前路有多艰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之前 那样我们就会 前程无界,阔路无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传统文化之四:谨行慎独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原文】《诗》曰,“衣锦尚絅(1)。
”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暗然(2)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3)而日亡。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人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4)!”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5)。
”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6)。
”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7)。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8)。
”是故君于笃恭而天下《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9)”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10)。
”毛犹有(11),“上天之载,无声无臭(12)。
”至矣!【注释】(1)衣锦尚絅:引自《诗经·卫风,硕人》。
衣(yi),此处作动词用,指穿衣。
锦,指色彩鲜艳的衣服。
尚,加。
絅(jiong),同“裟”,用麻布制的罩衣。
(2)暗然:隐藏不露。
(3)的(di)然,鲜明,显著。
(4)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诗经·小雅·正月》。
孔,很。
昭,《诗经》原作“沼”·昭、搁同,意为明显。
(5)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诗经·大雅·抑》。
相,注视。
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小帐的地方。
相传是神明所在,所以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
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起坏念头。
(6)奏假无言,时靡有争:引自。
诗经·商颂·烈祖》。
奏,进奉,假(ge),通“格”,即感通,指诚心能与鬼神或外物互相感应。
靡(mi),没有,(7)鈇(fu)钺(yue):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
(8)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诗经·周颂,烈文》。
不显,“不”通”丕”,不显即大显。
辟(bi),诸侯。
刑,通“型”,示范,效法。
(9)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引自《诗经·大雅·皇矣》。
声,号令。
色,容貌。
以,与。
(10)德輶如毛:引自《诗经·大雅·杰民)。
輶(you),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为轻,(11)伦:比。
(12)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
臭(Xiou),气味。
【译文】《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
”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个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
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
”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
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
”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
肃穆无言,没有争执。
”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百姓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百姓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
”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
”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百姓,是最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
”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
“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
”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读解】这种最高的境界就是空气的境界。
空气无声无色无味,谁也看不见听下到嗅不出,可是谁也离它不开。
德行能到这种境界,当然是种仙至人了。
可谁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就是孔圣人也未必就能达到吧。
所以还有次一等的境界,这就是“轻如毫毛”的境界。
借用诗圣杜甫的诗,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的境界。
这种境界,和风细雨,沁人心脾而入人肺腑,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这大概就是圣人的境界吧。
至于那种声色俱厉的疾风暴雨式的做法,那种强制性的劳动改造的方法,正如孔子所说:“末也!”已谈不上什么境界,不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罢了。
本章是《中庸》全篇的结尾,重在强调德行的实施。
从天理到人道,从知到行,从理沦到实践,从”君子笃恭”到”天下平”,既回到与《大学》相呼应的人生进修阶梯之上,又撮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
各段文字,既有诗为证又引申发挥。
难怪得朱熹要在《中庸章句》的末尾大发感叹:“这样反复叮咛以教人的用意是多么深切啊,后世学者难道可以不用心去钻研体会吗?”杨震暮夜却金原文与译文原文:杨震孤贫好学,明①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②,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邓骘③而辟④之,时震年已五十余,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⑤王密为昌邑令,谒⑥见,至夜怀金十斤遗⑦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⑧?”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资治通鉴》译文:杨震从小没了父亲,生活贫苦但爱好学习,精通欧阳《尚书》,眼光透彻,知识渊博,儒者们为他编了这么句话:“关西孔子杨伯起。
”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允。
人们都说他年纪老了,想出来做官也迟了,而杨震却更安心他的教书生活。
邓骘听说后就召请他做官,那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
屡次升迁,升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
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
”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
后来调任涿郡太守。
为人奉公廉洁,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
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子罕以不贪为宝原文:宋人或(有人)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
纳此以请死也。
”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译文: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宋国国相子罕。
子罕不肯接受。
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把它给玉石加工的匠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才敢献给你。
”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果给我,我们都会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
”献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璧玉,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
”于是,子罕把献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处,请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宝玉,等他富有后让他返回了家乡。
启示:宋国那个献玉的人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献给子罕,而子罕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廉洁。
这叫“人各有其宝”,或叫人各有其志。
这是不同的人生观的反映。
我们要赞扬子罕洁身自好、不贪钱财的品质。
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这样“不贪”的品德,那社会就光明得多了。
道理: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许衡不食梨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
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
卒后,四方学者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
谥文正。
【译文】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路途遥远,天气又热,十分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很多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安然如常,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如果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许衡一定遵照风俗礼仪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
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许衡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
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启示】1、许衡不吃无主梨告诉我们:虽然梨可以无主,但是我们的心是不可以无主的,诚实就是金子,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
2、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为人处事,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抵挡得住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