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导》读后感

合集下载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通用15篇)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通用15篇)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通用15篇)傲慢与偏见读后感(通用15篇)《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

小说讲述了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很多人都喜欢这本书书,也火热了很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傲慢与偏见读后感(通用15篇),欢迎阅读!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篇1在重读名著傲慢与偏见前,写下这篇文,记录的,是我记忆中的傲慢与偏见。

毫不怀疑重读后还会有新的惊艳,甚至再写读后感,因为一本好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每读一次都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

简奥斯汀的作品这两年常常见诸于银幕,其生命力可见一斑。

貌似简爱的作者夏洛蒂曾对她嗤之以鼻,总觉得这姑娘写着英国乡村屋檐下发生的琐碎小事,缺乏戏剧性和激情澎湃的赶脚。

是的,如果说简爱像一曲奋进反抗的生命交响曲,傲慢与偏见就是一首悠闲细腻的田园小夜曲,个人有个人的爱,我更爱小夜曲。

平凡人生虽然少了大风大浪的跌宕起伏,却更为平淡隽永,就像简奥斯汀借书中主人公之口表明的心迹,大意是说,城里来的人初到乡下还觉得新鲜,时日稍久就不耐烦了,觉得日子单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总有新的话题,再小的空间也总也新的事物在发生,如果留意这有趣的一切,又怎么会觉得厌烦呢?所以她的文,总带着向上的朝气,让人不由自主地热爱生活,因为生活是多么生机勃勃的事情。

在傲慢与偏见中,开始时女主人公因为他人的诋毁和当事人的矜持高傲对当事人产生了非理性的偏见,直到后来在事态的发展中看清了事实真相,和当事人冰释误会,同时在摒弃前嫌,拿掉了有色眼镜后,发现了当事人可贵的品质和优秀的人格,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日久见人心。

她用了大量细腻的描绘来展现生活中的细节,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他们各自不同的背景,修养和思想,睿智的语言和风趣的调侃在文中随处可见,时时让人忍俊不住,没有说教,却充满生活哲理,让人有获益良多之感,不得不说,简奥斯汀可以说是有大智慧的人,虽然和我们不在同一时代,但她的很多处事信条至今仍然适用。

惩戒读后感心得(精品8篇)

惩戒读后感心得(精品8篇)

惩戒读后感心得(精品8篇)惩戒读后感心得篇1多少年来,教师惩罚不听话的孩子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作为我们八十、九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哪一个不是从小在父母和教师的“棍棒”之下成长起来的?我清楚记得小时候家长会以诚心诚意的口吻请求我的老师:“李老师啊,孩子不听话就辛苦您使劲打,要一直打到听话为止……”老师是真的听取了家长的意见。

但是我很感激我的家长和我的老师,是他们精心的付出才有了今天健康完整的我。

后来,不知是谁提出所谓的“赏识教育”,说什么“好好子都是夸出来的”,孩子在家要父母夸、爷爷奶奶夸、姥姥姥爷夸、七大姑八大姨夸,在学校要老师夸、同学夸……我认为这些言论都是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的,但是很多家长都信以为真了。

您试想,一个孩子整天被夸赞声音包围着,他的心智能健康地发展吗?他们得到真正的快乐吗?他们能独自承担现实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压力吗?他们能成为顶天立地的祖国栋梁之材吗?他们一旦在校遇到挫折或者被老师批评就会抑郁,就会寻死觅活,更有甚者,家长会追到学校问责教师,甚至殴打老师……这样荒唐至极的事情屡见不鲜。

导致广大教师们整日“提心吊胆”,不敢充分自主管理学生,生怕给自己招来“祸患”……这一切都是不良教育风气造成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良的教育风气呢,因为教师的手中没有了“戒尺”,教师说话变得不“硬气”了,教师俨然成了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了。

12月23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则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校及其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对于广大教师朋友来说,真是“教师拥有惩戒权,翻身农奴把歌唱”了。

针对规则的颁布,我表示赞成。

这条规则让广大教师朋友在行使惩戒权时有据可依,有法可依。

而且此规则所称的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

由此可见,规则的制订是以为了“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行为”而制定的,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文明劝导活动感想文库

文明劝导活动感想文库

文明劝导活动感想文库文明劝导活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它可以有效地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这次参与文明劝导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文明的力量,也让我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作为一名大学生,参加文明劝导活动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不文明现象,我们有责任去引导人们将文明的行为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而这次活动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有机会亲身体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己的素质。

活动开始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我们深入了解了不文明现象的种种危害,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做了详细的演练和训练。

这些准备工作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我们实际操作时,能够更有条不紊地开展劝导工作。

在活动中,我们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悬挂标语、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等,吸引了很多市民的关注和参与。

我们还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了线上宣传,提高了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我们还在繁华的商业街区进行了现场劝导,促使不文明者改正错误,引导他们去关爱环境,尊重他人。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文明的重要性。

在这个多元化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尊重不同的习俗和文化,要懂得体谅他人,关心社会,爱护环境,传递正能量。

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另外,我也体会到了自身的不足。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沟通能力和谈判技巧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之处。

在与不文明者进行交流时,我感到有些无法掌握节奏,无法有效地进行劝导和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自己在软实力方面还需要不断提升,努力学习更多的沟通技巧和谈判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劝导工作。

总的来说,这次文明劝导活动是一次极具教育意义和锻炼意义的活动。

通过参与活动,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明的重要性,也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未来,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爱的教育》读后感优秀8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优秀8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优秀8篇《爱的教育》读后感篇一这个暑假我看了各种各样的书,但是最令人感触的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了,今天我就分享其中的一篇,义侠的行为:卡隆的为人,我看了今日的事情就明白了。

今�。

一看,有三四个小孩聚在一处,正在戏弄着那赤发的一手有残疾的卖野菜人家的孩子克洛西。

有的用三角板打,有的还将手挂在项颈上来装他的样子给他看。

后来他怒了,涨红了脸,身子颤抖着突然将摆在那里的墨水瓶对准了勿兰谛掷去。

勿兰谛很敏捷地避过,墨水瓶恰巧打着了从门外进来的先生的胸部上。

大家都逃到座位里,怕得不做一声。

先生变了脸色,走到教桌的旁边,用严厉的声音问:谁?一个人都没有回答。

先生又提高了声音说:谁?这时,卡隆好像可怜了克洛西,忽然起立,用了很坚决的态度说:是我!从这时,卡隆好像可怜了克洛西,忽然起立,用了很坚决的态度说:是我!里我知道了卡隆的舍己为人的精神,为了不让克洛西不被惩罚居然挺身而出为他受罚。

《爱的教育》的读后感篇二前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爱的教育》。

这本书写的是:单纯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

形形色色的人或事都像一支笔,画在这张纸上,相互关爱、相互照顾是最浓重的一笔。

朴素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纯洁的看待世界也是它的特色。

在这本书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故事,却深深打动了我。

卖炭人与绅士的故事:绅士,一个对孩子呵护有佳,每天护送孩子的父亲,当他的孩子对劳动者的孩子歧视的时候,毫不客气的教育了孩子,让他的孩子向卖炭者道歉。

这段描写冲激了我小小的心灵。

真正的绅士待人平等,知错能改,不溺爱孩子,这个行为打动了卖炭者。

父亲的先生,一位奉献毕生精力给教育事业的的老者,将其一生化作了一本本孩子们的作业和名单。

父亲相隔几十年后见到了他,先生的严厉批评在他的脑海中还不时浮现。

年迈的先生已不记得父亲的名字,但当父亲提起的时候,先生竟然找出了他当时的作业。

父亲被感动了,书外的我也被打动了。

先生谆谆教导影响了一群孩子,他的奉献精神感染了大家。

劝学读后感(精选25篇)

劝学读后感(精选25篇)

劝学读后感(精选25篇)劝学读后感(精选25篇)劝学读后感篇1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囊萤照读”、“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典故。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

同样是忙碌的一世,结果,有的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

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

前者或如不能一跃十步的骐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则似十驾的驽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

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劝学读后感篇2在《劝学》中我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人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整日思索,不如学习片刻收获更大。

一些人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更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积细流,就不可能形成江海。

人的成功在于永不停止,永不放弃。

有些人很专一,看定了一件事一定要完成。

有些人总是不务正业,没有任何东西,这就是因为他(她)浮躁的缘故。

《劝学》让我体会到要不断的学习,一个题不会,要永不放弃,直到把这个题弄会为止。

有很多同学读完《劝学》后都不断感叹这首文言文。

我觉得同学们在学完这首文言文之后那种“大懒虫”要抓紧赶上那些好同学去,而好同学呢,则要更加努力的学习。

俗话说“学无止境”嘛。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劝学读后感篇3“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显然,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有利于我们提高判辨是非的能力,在不断反省中发现不足,完善自身,养成美德。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人生的必修课,对所有人来说,知识是学无止境的。

知识储备越丰富的人,他的见识就越广阔,思维就越深远。

学习要持之以恒,广博的学习能提高个人修养,能拥有强健的精神,在学习中得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得到改正。

2023年《傲慢与偏见》 读后感(15篇)

2023年《傲慢与偏见》 读后感(15篇)

2023年《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5篇)《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傲慢与偏见》读完了,伊丽莎白与达西完美结合了,这是一种完美的结局。

《傲慢与偏见》反映了作者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婚姻,是不幸的。

就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样。

夏洛特本是个聪明的女子,只因家里没有财产,人长得又不漂亮,到了二十七岁还是个“老姑娘”。

她之所以答应嫁给愚笨的柯林斯,只是为了自己能有个“归宿”,有个确保她不挨饿受冻的“保险箱”,婚后尝不到任何天伦之乐,她倒也“无所谓”。

纯粹建立在美貌和情欲的基础上的婚姻也是不幸的。

就像莉迪亚和威克姆那样。

莉迪亚是个轻狂的女子,因为贪婪美貌和感情冲动的缘故,跟着威克姆私奔,后经达西搭救,两人才苟合成亲,但婚后不久即“清淡爱弛”,男的去城里寻欢作乐,女的躲到姐姐家里寻求慰藉。

只有综合考虑经济、相貌、爱情等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建立美满、和谐的婚姻。

就像简与宾利、伊丽莎白与达西一样,他们注重丽质美德,因而结婚以后,尽管在门第上还存在一定差异,却能情谊融洽、恩爱弥笃。

尤其是伊丽莎白,她对达西先拒绝后接受,这充分说明:“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

其次,作者认为,恋爱婚姻既然是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严肃谨慎,切不可让表面现象蒙住眼睛。

伊丽莎白因为受到达西的怠慢,便对他产生了偏见,而当“风度翩翩”的威克姆向她献殷勤时,她便对他萌发了好感,直至听信他的无耻谰言,进一步加深她对达西的偏见的憎恶。

事实证明:“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又比无知更可怕。

另外,作者还向我们表明,恋爱婚姻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

莉迪亚的私奔引起了全家人乃至所有亲友的惊恐,因为大家明白,这件丑事假若酿成丑闻,不但会害的莉迪亚身败名裂,还会连累亲友们,特别是她的几个姐姐,将因此而难找到体面的归宿。

后来,多亏达西搭救,莉迪亚才没有“一失足成千古恨”。

与此相反,伊丽莎白和简圆满出嫁之后,自然给另外两个妹妹带来了希望和机会。

劝导 英文读后感

劝导 英文读后感

劝导英文读后感Title: APersuasive Reflection on a Book: Encouraging the Heart with WordsIntroduction:The art of persuasion lies not only in the words we choose but also in the emotions they evoke.A truly impactful piece of writing has the power to inspire and guide, prompting readers to delve into their inner selves and emerge with renewed determination.This reflective essay explore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a book I recently read, analyzing its persuasive elements and the subsequent impact it had on me.A Persuasive Reflection:Lately, I found myself captivated by a book that went beyond mere entertainment, serving as a guiding light for personal growth.Its title, unfortunately, escapes me now, but its essence remains etched in my heart.The narrative was a masterful blend of storytelling and persuasive techniques, weaving a tapestry of emotions that encouraged self-reflection and positive change.The author"s adept use of pathos, ethos, and logos was particularly striking.By appealing to my emotions, credibility, and logic respectively, the book managed to navigate the intricacies of my mind, leading me to consider perspectives I had previously overlooked.It provided acomforting reminder that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are possible, even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One of the key takeaways from the book was the importance of resilience.Through vivid descriptions of characters overcoming obstacles, the author instilled a sense of determination within me.Each victory, no matter how small, was celebrated, emphasizing the power of persistence and never giving up.This encouraged me to adopt a similar mindset, pushing me to persevere through my own challenges.Moreover, the book delved into the significance of self-belief.It highlighted that our thoughts and self-perception greatly influence our actions and outcomes.By sharing stories of individuals who achieved greatness by believing in themselves, the author inspired me to cultivate a positive self-image and trust in my abilities.This shift in perspective has proven invaluable, allowing me to approach life with renewed confidence and purpose.The narrative also explored the idea of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It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listening to others" stories and seeking different perspectives.This persuasive element encouraged me to be more open-minded and compassionate, fostering better relationships and a deeper connection with those around me.As I turned the final page, a sense of enlightenment enveloped me.The book"s persuasive message resonated with my core, remindingme that change begins within.It was a gentle nudge, encouraging me to embrace my vulnerabilities, pursue my passions, and mak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orld.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is book served as more than just a good read; it was a persuasive guide, leading me towards personal growth and self-discovery.Its ability to intertwine storytelling with persuasive techniques was both captivating and inspiring.As I reflect upon its teachings, I am reminded of the power of words to encourage, guide, and transform.This experience has undoubtedly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my heart, urging me to embrace the art of persuasion in my own life and share its benefits with others.。

校园文明劝导活动感想

校园文明劝导活动感想

校园文明劝导活动感想大学生活作为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可能的时期。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不仅有各种学习、实践的机会,也有很多社交活动和文化交流。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尊重他人、规范自己的同时,维护校园的文明环境。

在大学里,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群,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生,也有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这就需要我们在相处中要学会尊重差异,避免冲突,保持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同时,在日常行为上要遵守校规校纪,不随地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影响他人学习,不擅自占用公共资源等等。

这些都是维护校园文明环境所必须做到的。

因此,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文明意识,做一个文明守法的好学生。

而校园文明劝导活动就是为了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文明意识,提高文明素质,促进校园文明建设。

在参与校园文明劝导活动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明劝导的重要性,也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明劝导活动,可以让广大学生了解到文明的重要性,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文明的行列当中。

其次,通过文明劝导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校园文明建设中去。

最后,通过文明劝导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校园治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校园内的文明秩序更加有序和稳定。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次校园文明劝导活动的亲身经历。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一群志愿者同学一起去校园附近的商业街上开展文明劝导活动。

我们站在街头,向行人发放文明宣传资料,主动与他们交流,向他们宣传文明礼仪,劝导他们遵守交通规则和环境卫生等。

通过我们的劝导,引导了许多人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周围的环境卫生,主动去举手投放垃圾。

看到这些变化,我们都感到非常欣慰和骄傲,因为这是我们劝导的成果,也是我们为校园文明做出的贡献。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校园文明劝导的重要性。

首先,校园文明劝导是一个教育学生的过程,通过劝导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怎样做一个文明人,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导》读后感
《劝导》是简奥斯丁的作品之一,它不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艾玛》那样有名,但依然承袭了奥斯丁的一贯风格:平静——如水,如蓝天上淡淡的云,文笔平实流畅,毫不张扬。

细读奥斯丁的《劝导》,我感到她像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向你完整地、平静地讲述一个情故事,没有议论的笔调,没有掺杂丝毫的个人感
情,甚至连景物描写也少得让人无处寻觅。

我同时读的莫泊桑的《漂亮朋友》,给我的感觉不是听故事,而像在看一部电影:有人物衣着相貌的描述,有夸张的人物动作描绘,有描写旷野森林的景色,有表面或暗地里的权力之争。

总之,从头到尾都围绕着金钱和权力,颇不安宁。

英国作家狄更斯写的《孤星血泪》,直接用第一人称行文,让我的心绪也随着匹普的命运和情时起时落。

而奥斯丁的文章与他们不同,她的写作语言更亲切,平实,这是小说作家中极少有的。

正是这一贯平静的风格,使得书中稍有感情波澜的地方,都显得弥足珍贵,让我异常激动。

如男女主人公七年后相见时,再如他们重拾旧梦、倾诉衷肠时的描述。

这种阅读心情就好比在一片草丛中突然发现几朵娇美的野花,抨然心动后又流连忘返。

和那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小说相比,《劝导》这样的书更能带给我突然发现的喜悦。

奥斯丁是位让人好奇的作家,她可以不厌其烦地讲述一次又一次雷同的聚会及参加的人物,一次又一次的散步及谈话。

她的文章,几乎总是由这两种活动构成,但我们读来,却从不感到单调乏味,这是简&am#8226;奥斯丁最神秘、最吸引人之处。

也许这一股英伦气息,对于处在欧亚大陆遥远的另一端的中国读者来说,就如东方文化在西方人眼中一样神秘。

我们好奇、探求、向往,奥斯丁的小说无疑是一座传播英国文化的桥梁,它把那个时代英国上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传达给我们,让我们感受到英伦文化深沉的内涵。

这是《劝导》打动我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