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谍报史
中国古代的情报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的情报发展趋势中国古代的情报发展趋势是一个多元且不断演变的过程,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以下是我对中国古代情报发展趋势的详细阐述:1.政治情报在中国古代,政治情报对于统治者来说非常重要。
统治者需要了解自己的国家状况、国内政局以及周边国家的动态。
为了收集情报,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手段,如设立情报机构、聘请情报人员、设立秘密通信网络等。
例如,东汉时期的宦官就扮演了重要的情报传递者的角色。
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特权,密切关注朝廷内外的动态,并将情报传递给皇帝。
2.军事情报在古代中国,军事情报对于战争的胜败是至关重要的。
古代军队会派遣特工等情报人员潜伏到敌军中,收集敌军的军情、作战计划、军力分布等。
他们通过多种手段,如伪装、传递密码、使用替身等来传递情报。
孙武《孙子兵法》中也提到了如何获取和利用情报的方法,这被认为是古代战争情报的重要参考资料。
3.经济情报经济情报在古代中国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统治者需要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以及市场上的物价变动。
为了收集情报,统治者会派遣特工、商人等收集相关信息。
此外,也会利用外交渠道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获取商业情报。
4.文化情报古代中国的文化情报主要指的是对于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和收集。
统治者和学者有时会派遣特工或安插间谍在各地搜集各方面文化信息,以加深对社会风貌、思想意识等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
总体而言,古代中国的情报发展经历了从个体收集到专业化机构的转变。
最早是统治者亲自派遣特工等个体从事情报搜集工作,后来发展成为专业机构,如宦官、特工机构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报传递手段也不断升级,例如发展出使用信鸽的情报传递方式,以及后来的纸笔秘便符、密码书等等。
与此同时,情报收集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不仅仅是军事情报,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另外,随着统治者对情报价值认识的提高,加上情报技术的不断发展,情报的保密性和专业性也越来越重视。
中国古代战争中的情报和情报思维

中国古代战争中的情报和情报思维【内容摘要】情报战争历史悠久,其中最具代表性、概括性、时间跨度最长,甚至可以说是情报战争起源的,便是中国古代情报战争。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囊括了情报战争的起源,发展,改革,间谍组织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古代情报战争一、情报战争的起源我国的战争始于黄帝,但最早使用间谍已晚至夏代了。
最早使用间谍的人就是史称“少康中兴”的夏王少康,他用的间谍就是他的臣女(音ru)艾。
夏代由禹传子启而开家天下之先,而启传子太康时就被善射的东夷首领后羿取而代之了,即史书所谓“因夏民以代夏政”。
后来后羿又被手下另一位夷人寒浞杀掉并代之。
寒浞娶了羿的妻子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名浇,一个名豷。
恃其力量强大,使浇灭了斟灌、斟寻二国。
把浇封于过,把豷封于戈。
少康是帝相之子,当初其母怀孕逃回母家有仍氏生少康,长大后当了有仍氏的牧正,管畜牧。
寒浞子浇又使人去抓少康,少康逃奔到有虞氏,当了庖正。
少康很有才干,布德于民,深受群众爱戴。
他收集夏民抚其官职,使其臣女艾用间谍计灭了浇,使季杼用引诱的办法灭了豷,终于重建了夏朝。
《左传.哀元年》云:“少康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
”便是对此事的记载,女艾就成了我国第一个间谍。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侦察间谍活动。
二、情报战争的发展——不同朝代的情报战争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我国侦察、间谍活动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前面已经提到少康首开以臣民女艾为间之端,随后,中国古代间谍活动就不断发展。
而与此同时,专门负责间谍活动的职官也应运而生。
现存史料记载的最早负责间谍活动的官员要属《周礼·秋官》中的“士师”记载道:“……掌士之八成,一日邦洵,三日邦谍。
”郑玄注:“国洵者,斟酌盗取国家密事。
”“邦”就是国家,而“邦谍”也就是国谍,从他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实际上,士师掌管的“邦沟”的职掌是负责派出间谍到别的国家进行收集情报的工作,可以说就是后代的派遣间谍机构的职掌而掌管的“邦谍”这项职掌,就是负责侦破敌方派遣来的间谍。
浅谈中国古代谍报史

几个方面。这表明隋朝已能组织、控制范围十分广泛 地围绕一个战役目标而进行的谍报活动。回顾这个 时代,虽然看不到太多的深谋远虑,但不乏五花八门
的欺骗手段。
5.盛世谍影——唐、五代的间谍活动。存这一 历史时期,战术侦察、战场上间谍活动又有了新发展, 以李世民为代表,把战术侦察活动与部队的整个作战 行动的展开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战争中部队行动中的 组成部分⑨。这种小部队进行的侦察活动实质上是 介于谍报活动与正规作战行动之间的一种特种作战 活动。唐末五代时的军阀们别出心裁地想出了各种 伪装部队、间谍的方法,如扮成形形色色的商人、手工 业者形象等,成了间谍们用以伪装自己的外衣。唐末 藩镇对付中央政权的谍报手段,表明地方势力在与中
亡惨重⑦。
汉代诸侯王间的间谍活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
力之间的谍报斗争。这一历史阶段中的间谍活动虽
不如春秋、战国之际的谍报活动那么备受关注,但在 漫长的中国谍报史中,也颇具代表性。 4.大分裂时代——两晋南北朝隋代的间谍活 动。这一时期的谍报活动大多是战役、战术性谍报活 动,比之前朝有了新发展。首先是假情报的制造、散 布方式多样化;其次是在实施战术性谍报活动时,方 式多样化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这固然得益于历史 经验的积累,但也与这一时期的军官出身或起义于草 原朔漠或军旅下层有关。如淝水之战中,混入前秦军 队中的朱序在苻坚军中大肆造谣,促使了前秦军队最 终的覆亡⑧。隋朝在渡江战役(渡江征南陈)前开展 了大规模的战役性谍报活动,包括破坏敌人经济实
力,以假情报欺骗敌人,对敌人布防情况进行侦察等
古代谍报史上第二个谍报战高潮。一方面游士一类 人物或带有游士色彩的人群在谍报活动中仍起着重
要作用;另一方面以部分政治集团核心人物为中心形
古时候的谍报传递

古时候的谍报传递作者:银瓶盛雪来源:《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2010年第08期在谍战剧《潜伏》的结尾部分,余则成在妻子所坐的车前昂起头,向后张开双臂,口中学着母鸡“咯咯咯”地叫唤,意在告诉妻子:家中鸡窝里有情报。
妻子心领神会,及时从鸡窝里取出了情报,交给了党组织。
余则成只是在看见妻子的霎那间临时起意,却准确传递了情报的位置所在,令人叫绝。
间谍情报的传递必须绝对保密,稍有差池,便有可能泄密,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而在中国古代,谍报是如何传递的呢?提起烽火戏诸侯,大家都知道周幽王是拿军情当儿戏。
他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利用烽燧来传递情报的人。
秦汉时期建立了大量的烽火台,“烽火台,每隔五里、十里一座,设戍卒望”。
夜间遇有敌情,烽火台上的士兵就把扎成一把把的柴草点燃,用辘轳升到三五丈的高杆上,远在二三十里的地方都可以看到。
另一个烽火台看到后,马上点燃自己的烽火,向下一个烽火台报警。
这种报警办法可以日传千里,从敦煌到长安四千多里,约两三天就可以到达,这在古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西汉政府在陕西淳化县甘泉宫修建了全国军事指挥部,负责接收由各地传来的烽燧信息。
烽燧信号单调醒目,不可能传递复杂绝密情报,所以其作用局限于边境地较为简单的情报传递。
乘马传递曰驿。
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邮驿制度,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
曹魏时驿传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一些善于快跑的人专程邮递,这些人被称为“健步”,后来称为“急脚子”或“快行子”。
他们往往跑完全程,中途不用换人。
紧急文要“插羽”,即插上羽毛,类似后来的鸡毛信。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都由铺兵担任,为防止铺兵逃跑泄密,就在他们的背、胸、面、臂上刺上青字,从而加以控制。
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
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我国古代军事情报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在 古代 战 争 中 。谁 掌握 更 为先 进 的军 事情 报 技 术 也就 更 能掌 握 战场上 的主动 ,进 而赢 得 战 争 的胜 利 。古 代 两军 对 垒 ,要 想 对敌 方 的整个 阵地 有所 观 察, 没有 望 远镜 是 比较 困难 的 , 唯一 的办法 是 使 自身 观 察 的位置 升高 , 方能 “ 高下 望 ” 早在 春秋 时期 就 登 。 已制造 出了 “ 巢车 ” 。这 是 我 国古代 有记 载 的最早 用 于 情报 搜 集 的军 事情 报技 术 。巢 车是 一种 专 供 观察 敌 情 用 的 嘹望 车 , 车底 部 装 有 轮子 , 以推 动 , 上 可 车 有 一可 升起 的小 木板 屋 。 内可容 纳 2人 , 过将 其 屋 通 升 高数 丈 , 攻城 时可 观察 城 内敌 兵情 况 。 后期 到 了宋 代 又 出现 一种 将 望楼 固定 在 高竿 上 的” 楼 车 ” 望 。这 种 车顶 端 置板 层 。 内容 纳 1 嘹望 敌人 动静 , 人 板层 可 四面旋 转 观察 。 观察视 野 开 阔。 后来 随着 观察 器材 的 不 断改 进 。 展 到置有 固定 的嘹望 塔 , 发 观察 敌 情 。这 种 技术 一 直沿 用 至清 代 。这种 居 高 临下 观察 敌方 情 况 的方 式 对 于 日后 的空 中情报 侦 察平 台的产 生有 着 极 大 的启蒙 作用 。 21 瓮 听与地 听 .. 2
2 1 年 5月 01
情报探索
第 5期( 1 3 ) 总 6期
我 国古代军事情报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高 巍
( 中国人 民武装 警察部 队 学院研 究生二 队
摘 与演变 。 旨在 为做好 当前军事情报工作提供启发 。
河北廊 坊
050 ) 60 0
中国古代的情报传递与保密

中国古代的情报传递与保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的情报传递与保密策略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了解这一领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智慧与战略,同时也能为现代情报工作提供宝贵的启示。
在古代中国,情报传递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维护王朝的利益和安全,情报的及时传递成为了一项关键的战略任务。
古代情报传递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驿站、信鸽、密语等。
其中,驿站是最为主要的方式,其遍布全国的通信网络确保了情报的快速传递。
然而,情报传递并非坦途,面临着诸如通信设施简陋、通信易受干扰等挑战。
保密技术在古代中国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避免情报被敌方获取,古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保密措施,如使用密语、隐写术等。
这些保密技术不仅具有很高的隐蔽性,而且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事实上,古代保密技术对现代社会仍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例如密码学的发展以及信息隐藏技术的应用。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情报收集,因为这对于决策者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获取准确的情报,古人想尽一切办法,包括派遣间谍、收买敌方人员等。
这些手段虽然不道德,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情报收集对于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存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样,情报处理在古代中国也是一项关键的工作。
决策者通过处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情报,能够更好地了解敌方的动态和意图,进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战略和战术。
古代情报处理的方法虽然没有现代技术手段的辅助,但古人的智慧和才干仍然使得他们能够从有限的情报中获取丰富的信息。
中国古代的情报传递与保密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在古代战争和国家事务中,情报的传递与保密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取得胜利,古人必须快速、准确地传递和处理情报,同时采取各种保密措施来防止情报泄露。
这些智慧和策略为现代情报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让我们认识到情报传递与保密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在国家安全和维护利益方面的重要性。
在古代,秘书人员伴随着君王和官僚的出现而产生。
强大帝国必有充盈天下的耳目——唐朝朝野谍报系统管窥

强大帝国必有充盈天下的耳目——唐朝朝野谍报系统管窥现代穿越到古代的小说中,总会描述到一种特殊的故事情节,那就是由皇帝亲自布局和掌控的间谍网。
这种间谍网对内掌控臣民动态,对外侦知敌国行动,非常神秘而又有效。
这不能算是小说作者杜撰,其实在古代很多王朝的统治者都拥有庞大的间谍网络。
《庆余年》里的谍报头子郭保坤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幅员辽阔而且治理能力比较强大的朝代。
为了掌控如此庞大的帝国,防范周边敌人的入侵,朝廷必须拥有正常管理秩序以外的情报系统。
在读历史时,我们稍微留一下心,就会发现许多有关谍报方面的蛛丝马迹。
例如:《新唐书·武士逸传》载:“士逸,字逖,有战功,为齐王府户曹参军,六安县公。
从王守太原,为刘武周所执,尝遣间人陈破贼计。
贼平,擢授益州行台左丞,数言当世得失,高祖嘉纳之。
终韶州刺史。
”武士逸,武则天父亲武士彟的三兄,他的事迹历史记载主要就这么一条。
间人就是探子、间谍,潜入敌方,侦察情况,刺探情报,进行颠覆活动的人。
《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特进户部尚书上柱国莒国公唐(俭)君墓志铭》载:“于是独孤怀恩谋以众叛,阴遣间使连结武周、仍伺太宗入城,执以降贼。
”独孤怀恩是北周名臣独孤信的孙子,独孤信是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杨坚、唐世祖李昞(李渊之父)的岳父。
“帝(唐高祖李渊)尝与戏曰:'弟姑子悉有天下,次当尔邪?’怀恩内喜,以为天命。
既而居忽,叱曰:'我家渠独女子富贵也?因谋乱。
’因为心里不平衡,企图谋害秦王李世民,但是李世民就是不上套,于是又打算谋害李渊,事败被诛。
所谓间使就是以外交使节的公开合法身份进行情报刺探的间谍。
《新唐书·王忠嗣传》载:“军中士气盛,日夜思战,忠嗣纵诡间,伺虏隙,时时出奇兵袭敌,所向无不克,故士亦乐为用。
”王忠嗣是唐朝名将,唐玄宗假子(义子),曾大败奚、契丹、突厥叶护部落,反对进攻吐蕃军事重镇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预言安禄山将会作乱。
诡间就是反间,利用间谍或叛臣,颠覆敌国或敌军政权。
中国历朝历代的特务间谍机关你都知道哪些?

中国历朝历代的特务间谍机关你都知道哪些?随着各类谍战片的不断上映,间谍也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在中国,历史上间谍特务活动可谓源远流长,间谍以窃取敌方军事、政治情报或控制臣民为主要任务。
古代的间谍最早可以追溯的夏代,随着历史的发展,间谍机构也开始应运而生,甚至一度成为政府重要部门。
夏代:传说当中的女间谍,搜集情报的始祖女艾是一名女性将领,在夏商时期女性是可以领兵作战成为将领的。
她为了帮助少康夺回王位,乔装打扮来到寒浞的统治中心,打探消息,了解民情,为少康提供了宝贵的情报。
女艾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间谍,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记载的一位女间谍。
西周:邦谍人员,主管军事情报西周设置士师掌管邦谍,据记载《周礼·秋官·士师》“士师之职,……掌士之八成,一曰邦汋,……三曰邦谍……。
”异国欲来侵伐,先遣人往间候,取其委曲,反来说之,其言谍谍然,故谓之邦谍。
这时候的间谍特务还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
东周:设立官职,侦察敌情东周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春秋时期的晋国设有候正一官,是军队中负责谍报侦察的官职。
同书(即《左传》)襄公十九年又有候奄,与司马、司空、舆尉等并列。
《国语》中的“元候”。
战国时期的周王室、赵国、齐国、秦国都设立候这一官职,用于侦查敌情。
汉代:军队以侦查为主,绣衣镇压农民起义军队当中有专门进行侦查活动的“候骑”和“斥候”,并且出现了专门管理侦查活动人员的官吏“候吏。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使光禄大夫范昆及曾任九卿的张德等,衣绣衣,持节及虎符,用军兴之法(依照战时制度),发兵镇压农民起义,因有此号。
非正式官名。
绣衣,表示受君主尊宠。
史书当中并没有将绣衣御史直接划分到特务的等级,只是说这些人深受皇帝的信任与宠爱,执行皇帝的命令,尤其是镇压农民起义。
后来此官职一直存在,在王莽时被称为“绣衣执法”。
亦省称“绣衣”、“绣衣吏”。
此时的绣衣御史并不是完全的间谍,只是负责镇压农民起义,还没有履行监视人民这项职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5
万方数据
谍报史呈现出模糊粗创、茫古难征等特点。 2.游士纵横的时代——春秋、战国的间谍活动。 由春秋时子贡开其绪端①,到战国时蔚然成风的游士 从事间谍活动,是春秋、战国谍报活动的一个特点。 战国时的间谍活动与高级谋略活动紧密相连,有时浑 然一体,而秦国出现了周密计划的间谍战略,并成功 地运用于秦国统一战争。秦国的间谍战略自李斯、尉 缭而始,从秦昭王时已经被统治者奉为国策。“远交 近攻”的外交、军事战略与“勿独攻其地而攻其人”② 的间谍策略相结合,瓦解各国君臣,破坏六国“合纵” 策略,秦赵长平之战,秦国用间骗使赵国换将,堪称用 间之经典③。战国间谍战,称得上是中国古代谍报史 上最重要的篇章。 3.汉室兴衰,谍潮又起——秦、两汉、三国的间 谍活动。秦(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的历史
作者简介:王竹婷(1975一),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公安边防部队乌鲁木齐指挥学校助教。
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众多,除了经人为选择后见诸 于史册可称道的正面记载外,总还有不为世人所晓,
本只有一个,就是“细作”,从战国一直沿用到明清。 而正是由于间谍在赢取战争胜利和巩固王权方面具 有的特殊的作用,故历代王朝都有或明或暗的相关机 构组织的建设,著名的如汉代的“绣衣直指”、唐代武 则天时期的“内卫”、宋代的“皇城司”、明代的“东
①《说苑・权谋》
从公元前2000年起,中国就进入到王朝统治时 期,经历了多次统一与分裂的洗礼,由于不同时期政 治经济人文环境的不同,谍报类型方式层出不穷,具 体表现差异不一。 1.谍报的雏形阶段——夏、商、西周的间谍活 动。随着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王朝内部各 阶级之间的斗争、统治者之问争夺权力的斗争开始激 烈地进行,中国古代间谍活动也应运而生。我们从最 早的夏、商、西周三代扑朔迷离的传说与记载中分辨 出中国历史上最初的一些间谍们风尘仆仆、难辨其貌 的身影,如商朝兴起,有伊尹入夏为间谍,助商伐 夏①;周朝兴起,姜尚曾在殷境内获悉大量内情后,才 有佐周灭商之事。因这一时期距今年代久远,史料残 缺,外交、军事活动未明确区分,故这一时期中国古代
很短促,在随之而来群雄逐鹿的楚汉之争中,出现了
中,在消灭了袁绍集团和刘表集团后,曹操已经完全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全然不顾军队连续作战的劳累, 对南方自然环境不适应的弱点,不顾谋士的反对,向 占有江东的孙权集团出击。东吴主帅周瑜与部将黄 盖使用苦肉计,写信“诈降”曹操。曹操自信骄傲,最 终被来降的黄盖烧毁了战舰,水师全军覆没,曹军伤
争,而在统一天下时则多表现为皇帝以此来督责臣
6.边境风云——宋、辽、金、元的间谍活动。北
宋、南宋与辽、夏、金的对峙中,边境上的间谍战频繁、
下,权臣之间以此来作为党派倾轧的工具。 4.中国古代谍报活动基本上是周期性的。中国 古代谍报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纵观谍报史可 知,每当中国内部陷于动乱之时,也是谍报活动频繁 之际。天下分崩纷乱以后,各种政治势力集团形成以 若干名智谋之士为首的谍报活动指导中心,付诸实施 谍报工作。此时的间谍活动表现为一系列战略谍报
力,以假情报欺骗敌人,对敌人布防情况进行侦察等
古代谍报史上第二个谍报战高潮。一方面 Nhomakorabea士一类 人物或带有游士色彩的人群在谍报活动中仍起着重
要作用;另一方面以部分政治集团核心人物为中心形
成一个智囊团体的专事谍报策划、指挥的方式也已经 形成了。前者以“高阳酒徒”郦食其、萧何为代表,他
们对所服务的君主保持战国游士的风度,在活动时以
2014年8月 第36卷第4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mal of Yanan Univemity(Social Science)
Aug,2014 VoL 36 No.4
浅谈中国古代谍报史
王竹婷
(公安边防部队乌鲁木齐指挥学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摘要:中国古代数千年的政治史是一部纷纭杂陈的各派政治势力争权夺利的斗争史,有效的谍报往往能在政治斗争中 占据先机,各种政治势力都注重谍报搜取工作。中国古代谍报的基本功能是维护皇权和统治阶级利益,进行对内对外战争, 加之长期固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体现了独特的特点,以有计划、有组织、有充分准备的高层次间谍活动,去干扰、影响和破坏 敌方的决策者及决策集团的决策。“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间谍战最高也是最终目标。 关键词:中国;古代;谍报史 中图分类号:K20 收稿日期:2014—0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14)04—0115—03
不断更新观念、更新技术,为维护世界和平主动承担
中国古代谍报的基本功能是维护皇权和统治阶 级利益,进行对内对外战争,加之长期固生的小农经 济的影响,体现了独特的特点。 1.崇尚谋略,重视针对敌国、敌方上层人员的战 略性谍报活动。中国古代谍报战中“离间计”使用频 繁就反映了这一点。战略性谍报活动常常是对付专
种种方式所占比重很大。
7.激烈的角逐——明、清的间谍活动。明、清两 代,封建集权日趋严密,各类特务组织越来越发挥这 种作用,封建帝王驾驭之术也更为纯熟③。但明、清 两代的统治者安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不想也不可能主 动地去适应世界的变化。伴随着中国整体上的不断 落伍,中国对外谍报工作的开展当然无从谈起。1840 年以后,地主阶级中较为勇于接受新思想、头脑较为 清醒的部分官僚和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等人慢慢 开始把收集情报作为治世、改良之用④。尽管仍存在 着较大的局限性,但毕竟开拓了中国人了解世界、了 解自己对手的道路。中国的谍报工作与谍报观念由 内向型向外向型逐渐转变,这对明清两代问谍活动产
高级人物(或集团核心成员)进行的。如赤壁之战
几个方面。这表明隋朝已能组织、控制范围十分广泛 地围绕一个战役目标而进行的谍报活动。回顾这个 时代,虽然看不到太多的深谋远虑,但不乏五花八门
的欺骗手段。
5.盛世谍影——唐、五代的间谍活动。存这一 历史时期,战术侦察、战场上间谍活动又有了新发展, 以李世民为代表,把战术侦察活动与部队的整个作战 行动的展开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战争中部队行动中的 组成部分⑨。这种小部队进行的侦察活动实质上是 介于谍报活动与正规作战行动之间的一种特种作战 活动。唐末五代时的军阀们别出心裁地想出了各种 伪装部队、间谍的方法,如扮成形形色色的商人、手工 业者形象等,成了间谍们用以伪装自己的外衣。唐末 藩镇对付中央政权的谍报手段,表明地方势力在与中
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谍报活动的特点
对中国古代谍报史进行了简单总结之后,我们可 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以有计划、有组织、有充分准 备的高层次间谍活动,去干扰、影响和破坏敌方的决 策者及决策集团的决策。“不战而屈人之兵”,应该 是间谍战最高也是最终目标。 中国自1840年以来内忧外患不断。今天的世界 形势虽然有所缓和,但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依然猖 獗,不容忽视。当今各大国都心照不宣的在外交中使 用谍报手段,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中国具有丰 厚的谍报文化遗产,我们要正视数千年历史的经验教 训,奋发图强,在当今以高科技手段为主的谍报战中
117
万方数据
浅谈中国古代谍报史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王竹婷 公安边防部队乌鲁木齐指挥学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49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4,36(4)
活动,而且很有计划性。
花样繁多。在边境间谍战中,呈现富于谋略、较为细 腻的风格。如北宋时镇守边关的种世衡用反问计除
去西夏悍将野利旺荣②。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中 崛起,充分发挥了用间的才能。其一是用间活动的着 眼点是敌方首脑人物,其二是用间活动与自己的军事 战略相配合。
5.中国古代谍报活动中,尤其是在高级战略谍 报活动中,以假情报去迷惑敌人,使其误判形势,或派 遣间谍去敌方阵营瓦解、破坏敌人内部的组织,如此
亡惨重⑦。
汉代诸侯王间的间谍活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
力之间的谍报斗争。这一历史阶段中的间谍活动虽
不如春秋、战国之际的谍报活动那么备受关注,但在 漫长的中国谍报史中,也颇具代表性。 4.大分裂时代——两晋南北朝隋代的间谍活 动。这一时期的谍报活动大多是战役、战术性谍报活 动,比之前朝有了新发展。首先是假情报的制造、散 布方式多样化;其次是在实施战术性谍报活动时,方 式多样化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这固然得益于历史 经验的积累,但也与这一时期的军官出身或起义于草 原朔漠或军旅下层有关。如淝水之战中,混入前秦军 队中的朱序在苻坚军中大肆造谣,促使了前秦军队最 终的覆亡⑧。隋朝在渡江战役(渡江征南陈)前开展 了大规模的战役性谍报活动,包括破坏敌人经济实
①事见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载子贡挑起吴、晋、齐战端之事。 ②《战国策》卷五《秦三》。 ③《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④《史记》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 ⑤《史记・留后世家》 ⑥《后汉书》卷一《光武本纪》 ⑦《资治通鉴》卷六五 ⑧《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七》 ⑨《新唐书-太宗本纪》
116
万方数据
央政权斗争中的谍报手段又有了较大的提高。从组 织、心理、经济等几个方面对唐王朝的平藩活动进行 了最大的牵制①。这些间谍活动策划周密、准备充 分,把间谍的大规模破坏活动作为战略手段来开展。 这一时期,人们对间谍的利用、处理方式更加多起来, 开始更加自觉地逆用敌方间谍,使之为我所用。在利 用心腹家臣进行间谍活动活动方面也有了新发展,反 映了当时各割据势力把外交使节当作了解敌方战略
制集权的决策系统的有效武器。封建独裁的文化、心
责任。
参考文献:
[1]赵英.尔虞我诈——谍海风云四千年[M].北京:中国经
济出版社,1991. [2]朱逢甲.间书[M].杨易唯,编译.广西:广西人民出版 社,2007. [责任编辑刘国荣]
理氛围和权力结构等,为“离间计”等针对上层统治
①冯金忠:《唐代河北方镇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②《宋史》卷三三五《种世衡传》 ③详见丁易《明代特务政治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④参见魏源所编《海国图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