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的源流与承袭

合集下载

西北大学历史述略

西北大学历史述略

1997年第4期第27卷(总第97期)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RN A L OF NO RT HWEST U NI VER SIT Y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41997Serial N o.97V ol.27 西北大学历史述略刘舜康(西北大学常务副校长)【编者按】在历史悠久的西北大学行将欢庆建校85周年的日子里,《西北大学学人谱》历经几个春秋,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常务副校长刘舜康专为此书作序,概述了西北大学的历史沿革,序和书中的一篇篇人物小传,相互映衬,勾勒出了西北大学85年来骨干教师队伍的概貌,展现了西大几代学人为振兴中华,推进科学文化发展,殚精竭虑从事教学、科研的精神风貌,展现了我校艰难曲折的创业与发展历程。

现将这篇序全文刊载于此,以飨关心西北大学今昔命运的广大读者。

这部学人谱凝结着不少同志数年的心血,总算与读者见面了。

它以个人小传形式,展示了西北大学85年来教师骨干队伍的全貌,也折射出我校兴衰沉浮的曲折历程,是校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抚今追昔,西大学人们艰苦创业之情景历历在目,令人感慨,催人奋进。

为此,有必要追述西北大学创建、演变的简要沿革,以便对全书有更为系统连贯的认识。

85年以前,正值辛亥革命之后。

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张凤岁羽,鉴于辛亥革命后西北人才缺乏,提出创立西北大学。

1912年3月,成立了以张凤岁羽为会长的西北大学创设会,并推原陕西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为校长,积极筹建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最初定名为“关中大学”,1912年10月改今名。

其前身为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关中大学堂,以及陕西法政学堂、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三秦公学等校。

其中关中大学堂(1905年改为陕西高等学校)位于咸阳、长安两县考院旧址(今西安市东厅门),是为今天西北大学的历史源头;陕西法政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成立,位于今西安市老关庙什字万寿宫),是由陕西巡抚曹鸿勋在原课吏馆的基础上,根据北洋法政学堂成规创办的,为民国前培养官吏及法、商人才的专门学校,它以后直接成为西北大学早期校舍所在地及专业设置和师资构成的根基;而农业学堂的校址则成为今天西北大学校舍的永久基础。

西北大学(NorthwesternUniversity)介绍

西北大学(NorthwesternUniversity)介绍

名校档案学校名称: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所在城市: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IL,Illinois,Evanston)学校排名:U.S.News 2013——TOP 12办学性质:私立优势专业:工程学,经济学,新闻学,历史学,政治学,戏剧学,音乐学男女比例:50:50本科学生总数:9559人亚裔学生比例:16.6%国际学生比例:5%学校网址:招生处信息:电话(847)491-7271录取要求::学校简介1851年,约翰·伊万斯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伊万斯顿(Evanston,现属芝加哥),和他的卫理宗教友创办了西北大学。

1855年埃文斯顿校园只有一座临时性的建筑。

第一座正式的和持久性的建筑是1869年建造的大学大厦(University Hall)。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该校已成为一所顶尖的私立研究大学,校园占地250公顷,学生人数超过1万5千人。

西北大学海外留学生分别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新加坡、日本、加拿大和英国。

西北大学的创办证书保障大学永远不必交财产税,因此西北大学与埃文斯顿市政府之间的关系往往困难。

由于建筑、司法和政策等问题经常发生紧张。

近年来埃文斯顿政府内的组织试图把西北大学的校园分成几个不相连的部分来削弱学生的投票力量。

西北大学校徽上的座右铭是Quaecumque sunt vera,这是拉丁文,源于《新约·腓立比书》,意为“凡是真实的”。

另外校徽上一本翻开的书上还有一句希腊语:ho logos pleres charitos kai aletheias,意思是“充满荣光和真理的道”。

它来自《约翰福音》:“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

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这两句格言反映出了西北大学创立者的价值观,体现出了其卫理宗的遗产。

西北大学的创办证书保障大学永远不必交财产税,因此西北大学与埃文斯顿市政府之间的关系往往困难。

百年西大

百年西大
百年西大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8月改 称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 北洋工学院等内迁来陕,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 学,1939年8月复称国立西北大学。 建国初期,西北大学为中央教育部直属的综合大学,1958年归属陕西省主管, 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是首批入选“2011计划”、“211,“一省一校”计划重点支持建设大学。 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大学,国家“111计划”即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智 基地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国家首批具有博士、 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2011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良好声誉的文、史、哲、经、 管、法、理、工、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现有太白校区、 桃园校区、长安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 太白校区 长安校区 桃园校区 视频介绍
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校区
西北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首批3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 职业技术学院之一,属西北大学二级学院,与学校教育资源共享。 西北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西北大学雄厚的教育资源,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太白校区
太白校区与六百年历史的明城墙相邻,位于西安市一环的西南城角,北临护 城河和环城南路,太白校区内有唐代实际寺遗址纪念亭、“橘逸势勉学之地”纪 念碑、中华民国时期张学良兴建的大礼堂旧址(今仍在使用)、“国立西北联合 大学”纪念碑、以及古色古香的林荫走廊,校园绿树成荫。
长安校区
长安校区现为西北大学的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文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公共 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数学系 、应用社会科学系 、外国语学院、 城市与 环境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的驻地。 2014年化学与材料学院 搬驻入长 安校区。

西北大学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教育特点

西北大学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教育特点

西北大学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教育特点西北大学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

早在1902年,清政府便设立了陕西大学堂,是华北地区第一所以综合性大学为目的创办的学校。

经过历史的征程,陕西大学堂发展成为现在的西北大学。

本文将从西北大学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教育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这所大学。

一、西北大学的历史演变1902年,清政府在陕西乾县设立了陕西儒学,后迁至西安并更名为陕西大学堂。

1909年,时任民国教育总长的张謇来西安考察,决心将陕西大学堂改为综合性大学,奠定了西北大学的发展基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陕西大学堂改由民主官员担任校董,并更名为西安起义公学。

1923年,国立西北大学在西安成立。

随后,该校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大学校园曾多次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校园和教学设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大学被划归为国立大学,成为全国六所最高学府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北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

改革开放后,西北大学逐步恢复了往日的荣光,并于2000年成功晋升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二、西北大学的现代教育特点西北大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

为适应21世纪的大发展,西北大学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科体系,并利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西北大学注重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拥有一大批科研和学术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学者。

学校设有多个研究院所和科研中心,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与技术、人文艺术等众多领域。

同时,学校鼓励学生深入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加强学科交叉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开展体验式教学西北大学注重学生的体验式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和社会实践机会。

其中,校内科研、实习实训、书院文化、社团文化、志愿者服务等活动都得到了学校的积极支持和鼓励。

这种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策马长安满眼春西北大学的前世今身

策马长安满眼春西北大学的前世今身

西北⼤学,坐落在古都西安城的西北⾓,从安定门下车,贴城墙根⼉⼀直往南⾛,不多时就能⾛到。

每⼀个对国家和历史充满感情的⼈,⾄此都会⼼情凝重,透过朴实⽆华的校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岁⽉的静谧。

前世今⾝ 1902年,在满⽬疮痍的旧中国西部,寄厚望于兴学强国的光绪皇帝御笔亲批,西北地区第⼀所⾼等学府——陕西⼤学堂就此诞⽣了。

这所1912年改名为西北⼤学的⾼等学府,在整整⼀个世纪的时间⾥,传承了四朝古都的盛世⽂明,见证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的苦难与欢欣,承载了中国西部近代⾼等教育的希望,开辟了史地物学科的新体系。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北平⼤学、国⽴北平师范⼤学、国⽴北洋⼯学院等内迁来到陕西,组成国⽴西安临时⼤学,1938年更名为国⽴西北联合⼤学,1939年8⽉复称为国⽴西北⼤学。

1946年夏,复原后的国⽴西北⼤学迁回了西安,同时西安也被定为西北⼤学的永久校址。

建国初期,西北⼤学为中央教育部直属的14所综合性⼤学之⼀,1958年归属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学。

这所⾛过了⼀百多年的风⾬历程的⼤学已经成为了国家“211⼯程”和西部⼤开发的重点建设院校,是⼀所⽂、理、⼯、管、法学科门类齐全,基础与应⽤研究并重,层次完整的现代化⼤学。

现设21个院系,10个博⼠学位授权⼀级学科点、76个博⼠学位授权点、143个硕⼠学位授权点,9个博⼠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才培养基地,3个重点学科,39个省级重点学科。

除此之外还有中科院院⼠2⼈,双聘院⼠8⼈,长江学者4⼈。

撷珍采奇 四朝(周秦汉唐)⽂化的滋养,黄天厚⼟的泽育,巴⼭汉⽔的庇护,赐予了西北⼤学累累硕果。

历史学家侯外庐、地质古⽣物学家杨钟健、地质构造学家张伯声和物理学家岳颉恒等担任西北⼤学校长期间,西北⼤学开辟了整个西北地区的中国历史学、地质学和物理学这⼏⼤学科,并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应该说,西北⼤学在历史学、考古学、地质学、物理学、经济学等⽅⾯都有较为突出的学科优势,下⾯择其⼀⼆分述之。

西安各大学改名历程

西安各大学改名历程

西安各大学改名历程1。

西北大学1902年,国立西北大学成立。

为西安最古老的大学。

抗战年间,国立西北大学合并了自北京西迁的原北平大学的一部分,组成了西北联合大学。

解放后改名为西北大学。

2。

西安交通大学前身为交通大学。

1956年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成立西交大。

1959 年正式定名西安交通大学。

2000年西交大合并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等2所学校,名称仍定为西安交通大学。

3。

长安大学前身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前西安公路学院)。

2000年合并西安工程学院(前西安地质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后更名为长安大学。

4。

西安理工大学其前身是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两校于1972年合并成立陕西机械学院。

1994年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

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

1958年迁址西安,1960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西军电),1966年改名西北电讯工程学院,1988年定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6。

西安工程大学其前身是西北纺织工学院。

2001年更名为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后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

7。

西安科技大学其前身是西安矿业学院。

1999 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

2003 年定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其前身是西安建筑工程学院。

1959年、1963年先后易名为西安冶金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1994年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9。

西安工业学院学校始建于1955年,前身为西安第二工业学校(后改为西安仪器制造工业学校)。

196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西安工业学院。

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安工业大学。

1.陕西师范大学创建于1944年,前身为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定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至今。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99年由原西北农业大学(前身为西北农业专科学校)\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

西北大学介绍 (1)

西北大学介绍 (1)

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 缩写NU)1851年创立,是美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十大联盟高校。

这所私人学府位于伊利诺州的埃文斯顿市,临近芝加哥。

西北大学在2014年美国大学排名上位列第12位,2014泰晤士全球大学排行第22位。

该校由John Evans 先生创办于1851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西北大学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小镇埃文斯通。

西北大学的埃文斯顿校园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商业学校,沿密歇根湖南北走向。

校园北部是学生会建筑、亨利·克劳恩体育馆和其它体育设施、技术研究所、天文台和其它与科学有关的建筑物,包括福特汽车公司设计中心。

南部则是人文科学建筑、音乐建筑、艺术建筑和女学生会建筑。

这个区分,加上南部离埃文斯顿市中心比较近,使得校园的南北有两种不同的文化。

1960年代里大学通过向密歇根湖填湖扩大了校园。

这新增的84公顷上今天有图书馆、音乐厅等设施。

这所大学共设有11间图书馆,其中以埃文斯通校区的主图书馆最具规模,总藏书超过460万本,共收藏逾4万本杂志与期刊,学生可以经由电脑化的图书馆设备查知资料的所在处。

全校共设有611台电脑供学生使用,分别设于电脑中心、电脑室、图书馆、学生中心、宿舍及教学大楼。

此外,学生也可在宿舍及校外上国际网络。

大学宿舍除建有 4千多个房间,也成立了250多个学生社团,体育及休闲娱乐设备更是不缺,而且大学也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各种服务,例如法律、医疗、心理辅导,并设有为全体学生提供的"safe ride"夜间交通服务。

西北大学的建校宗旨是建立并加强在学术及专业上的特长。

这包括在大学本科阶段涉及的专业及学术范围的综合性。

而研究生阶段,则主要强调主修学术及专业领域,通过教学及科研服务社会。

西北大学有6个学院,包括文理学院、语言学院、音乐学院、梅迪尔新闻学院、迈科密克工程及应用科学学院、教育及社会政策学院。

其中化学排名全美第7,药学院全美排名19位.。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排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特色专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录取分数线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排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特色专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录取分数线

学院录取分数线  西北大学创建于1902年,其前身陕西大学堂是由清朝光绪皇帝亲自谕批设立的中国最早的几所现代大学之一。

在此基础上,几经沧桑离合发展成早期的西北大学。

抗战年间,西北大学又合并了自北京西迁的原北平大学的一部分,组成了西北联合大学。

其时,与由清华、北大、南开等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齐名。

此后,又相继从西北大学分化并形成了西北地区的农林、政法、医学、师范、民族、工业、财贸、经济、银行、会计等多所专门大学,而西北大学本身仍继续发展,至今已成为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外语等学科门类齐全、教学与科研并重、校本部与二级学院同进的全国“211”工程综合大学。

建校百年来,西北大学薪火传承,英才辈出,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包括科学院院士、作家、诗人、评论家、经济学家、技术专家、企业家、英雄模范和政府官员等。

西北大学现已成为中国北方最有影响力、最具声誉的著名大学之一。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是由西北大学申办、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本科院校。

西大现代继承百年名校的光荣历史,以创新模式兴教办学,适应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她既是历史的结晶,也是时代的骄子,是新生代适应新社会的大熔炉和练兵场。

学院坐落于长安滦镇科教园。

校园总占地面积近千亩(为目前陕西独立学院中拥有产权者的最大)。

这里远望终南山,近伴沣河水,在历史上一直是一块风水宝地。

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发生地草堂寺近在咫尺,“终南捷径”的成语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更有要者,据我国文化史专家研究,中华文化的主流源在西周,西周文化的源流则出自沣水,这就是有名的“沣镐文化”。

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李世民,当政后夏季就在这里办公,最后又在这里去世。

古城曾是十三个王朝的建都地,而各个王朝都把这里划为皇家内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年第3期第27卷(总96期)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 F NOR THW EST UN I V ER S IT Y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31997Serial N o.96V o l.27西北大学的源流与承袭姚 远(西北大学学报副编审) 摘 要 通过新发现的文献资料,论证西北大学前身的历史,认为西北大学与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的关中大学堂等五校为一脉相承的关系。

又通过近期所见的期刊资料,对1915年至1922年和1927年至1936年的两个间断期的历史进行弥合性论证,从而得出其历史大致连续的新结论。

关键词 近代高等教育 关中大学堂 留学教育 西北地区 西北大学校史 近日在完成学校布置的《西北大学大事记》任务时,重点对1912年以前西北大学前身的发展和几个中断时期的历史进行了重新审视。

一、西北大学的前身(1)关中大学堂是为源头,并奠定西北大学的校政和教师骨干清光绪廿七年(1901)九月,清廷谕令:“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

为此,于清光绪廿八年(1902),陕西巡抚升允在省城考院及崇化书院旧址(今东厅门)设立关中大学堂。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关中大学堂改为陕西高等学堂,后又改为陕西高等学校。

当年9月18日,高等学堂派出10名官费留学生,其中6人归国后成为西北大学(1912)创设会委员,其中钱鸿钧为西北大学首任校长。

这批留学生还有宏道学堂、师范学堂选送的官、私费生38名。

巡抚曹鸿勋和陕西布政使樊增祥专门在省城湖广会馆举行公宴欢送留日学生,并送至灞桥之上。

其中师范学堂选送的官费生党松年(积龄)留学归国后于1912年任西北大学讲师、创设会委员,1915年任陕西法政专门学校教授,1945年2月再任西北大学教授,经历了西北大学的几个重要时期。

在这批留日学生前后,与西北大学相关的还有张凤岁羽(1904年赴日,后任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寇鸿恩(锡三,1905年赴日,后任西北大学创设会委员)、谭耀唐(字焕章,1905年赴日,后继崔云松任文科学长)、罗仁博(字锦章, 1905年赴日,后在西大教民诉、行政法)、席梧轩(后在西大教国际公法),等等。

另外,关中大学堂的首届毕业生康寄遥亦于1912年先后任陕西财政司次长和西北大学创设会委员和预科学长。

陕西高等学堂是一所充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思潮和充满爱国思想和传统的新式综合性学校。

这所学校除将“四书”、“五经”作为必修课,并每逢初一、十五由教习率领向先师孔子等诸儒行礼外,另设有性理格致、政治时务、地舆、兵事、天文、算学、地质、测量、电化等课程。

陕西高等学堂留日学生郗朝俊、党松年、马凌甫、张荫庭等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日本创办《秦陇》杂志,介绍新知识和指斥陕甘地方政治。

辛亥革命时,陕西起义军定名为“秦陇复汉军”,其中“秦陇”即源于此刊名。

《秦陇》停刊后,陕西高等学堂留日学生谭耀唐、崔云松、郗朝俊等人又创办《关陇》,并“渐有论革命者”。

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西安,陕西高等学堂与师范学堂、陆军学堂全体学生上书巡抚衙门,强烈反对出卖西潼铁路路权。

同年8月27日,英国人指使丹麦人呼伦在西安勾结地方官吏,以3000余两银子盗买“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立)并企图运往伦敦。

为此,陕西各界人士开展护碑斗争,陕西当局遂命通晓英语的陕西高等学堂教务长王猷君出面与呼伦交涉,结果盗买条约被废除,是日,原碑由西安西郊移至城内碑林保存。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陕西高等学堂监督周石生(1927年任陕西法政专门学校首任校长)压迫师生,动辄开除学生,是月又开除地理教员张子安(因未参加谒孔圣人礼遭侮辱而提出抗议)。

学生向监督、提学使交涉未果,于是举行全校罢课,并撤离学堂。

全校200多人分住城内的礼泉、咸阳、商州、蓝田各会馆,并仿上海中国公学,制定自治规则,设稽查、调查、会计,书记各职员,处理日常事务。

退学学生以礼泉会馆为总机关,并准备在渭南成立公学。

这次风潮得到全省学界的支援,陕西当局唯恐事态扩大,撤销了庶务员和监学二人,由学务议长和教育总会会长出面调停,答应了学生的要求,罢课遂结束。

1911年10月27日,陕西响应武昌起义,在陕西高等学堂召开大会,由张凤岁羽宣布“秦陇复汉军政府”正式成立,使高等学堂成为陕西辛亥革命的策源地。

在此之前,已有不少高等学堂的留日学生,在日本加入同盟会。

(2)陕西法政学堂奠定西北大学法、政、商学科的根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陕西当局又奉旨设课吏馆。

其旨在“以修明政学为主,讲求吏治为先”,造就“临民息事之才”,即培养提高在职中下级官吏,使之通晓吏治,兼明西学。

其课程包括历代政书、国朝政书和西国政书等。

其中,大清律例、刑案和中外条约等均为必修内容。

课吏馆并附设秦中官报局,创办《秦中官报》,使在学人员明了本省情况和中外时局,以增广见闻,实际上是为陕西政报。

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陕西巡抚曹鸿勋以政治维新、交涉频繁,按北洋法政学堂成规,奉旨将课吏馆改为陕西法政学堂(位于今西安老关庙万寿宫),并附设自治研究所。

《秦中官报》亦改由法政学堂主办。

法政学堂继承课吏馆的办学宗旨,以培养政府官吏及法、商人才为主。

初设谳局裁判和地方自治两科作为预科。

预科毕业可升入正科。

陕西知名人士杨明轩即为1909年考入陕西法政学堂的学生。

1912年3月19日,陕西法政学堂改为关中法政大学,分设政治、法律、经济三系。

原陕西高等学堂留日归国学生钱鸿钧出任校长。

(3)农业学堂和三秦公学奠定西北大学的永久校址清宣统元年(1909),陕西省会农业学堂成立,校址位于今西安城西南隅现西北大学所在地。

陕西高等学堂监督周石生兼监督,西安知府尹昌龄任提调。

初设蚕业、农业两科,以后西北大学农科即以此为基础。

以后的中国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1949年时的西北大学教授郑伯奇、于是年考入农业学堂。

这是一所完全由地方政府控制的学校,政治气氛沉闷,学生对此颇为不满,遂于宣统二年(1910)发生大规模罢课。

学生成立纠察队,推举代表向学校交涉,学校置之不理,加剧了学生的不满情绪,便迁出学校,搬至市内城隍庙后街的财神庙。

西安各校纷纷表示支持,陆军小学堂亦开始罢课,教育会召集大会,声援学生。

陕西当局担心事态扩大,遂答应学生要求,斗争取得胜利。

1912年春,由陕西临时议会中部分议员发起,以陕西农业学堂校舍为基础,创办三秦公学。

校长为田仲玉(蕴如)。

李仪祉、张奚若、李仲特(李仪祉伯父)等陕西知名学人在校任教。

公学设有中学部、高等英文班、高等数学班和留学预备班等,学生300余人。

杨钟健、杨明轩等于是年考入三秦公学中学班学习(次年肄业)。

(4)由高等学校、法政学堂、农业学堂、实业学堂、三秦公学合组而成的西北大学1912年3月,中华民国秦军政分府大都督张凤岁羽鉴于辛亥革命后西北人才缺乏,提出创立西北大学,遂成立“西北大学创设会”。

张凤岁羽任会长,委员有钱鸿钧、马凌甫、崔云松、郗朝俊、谭耀唐、党松年、康寄遥、寇锡三、惠甘亭、谢文卿、王芝庭等。

后推原陕西省法政学堂校长钱鸿钧为校长,并决定以陕西法政学堂的教职员和学生为基础,并入陕西高等学校、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三秦公学等5校,筹建西北大学。

校舍初以老关庙什字万寿宫原法政学堂旧址设法、商两科;在举院后院枣刺巷设农科,后移至原农业学堂旧址(即今西北大学院内);预科在东厅门原陕西高等学堂;印刷所设在西五台庙内。

学生除招收一部分学生外,并将三秦公学、陕西农业学堂、陕西实业学堂等校学生并入,在原法政学堂基础上设专门部,另设法、文、商、农各科,学制3年。

1912年春季正式开学。

1912年3月至10月,学校名为“关中大学”,实系“关中大学堂”、“关中法政大学”(原法政学堂)之沿袭。

1912年10月,学校就“本校席旧日法政学堂地址初定名为关中大学,继改为西北大学”呈文大都督。

改名时,校长钱鸿钧曾与旧日高等学校校长、农业学堂校长等“悉心商酌”,并通报新疆都督等。

到11月时,钱鸿钧校长“呈都督府”文中,已表明:“本校现已改为西北大学,所有种种原因已蒙批准转咨在案。

”①1913年7月前,学校致函驻日公使,介绍本校法科专门部法律科第二年学生汪康培入早稻田大学留学。

1913年10月5日,西北大学法商农各科考取的53名留学生(另有自费生10余人)出行。

钱鸿钧、崔云松、马凌甫、谭耀唐、郗朝俊、康秉熏力先后作《送西北大学学生留学东洋序》。

1913年7月16日,西北大学旧法政学堂别科中的乙、丙班学生已届毕业期限,遂经毕业考试后,饬令毕业。

其甲班已在西北大学开办之初满届发给西北大学毕业证书。

1913年7月1日,西北大学主办的《学丛》(又名《西北大学学丛》)创刊,并在北京、天津、上海、汉口、甘肃、西安、新疆等地设发行代办处,发往全国各地及日本。

张凤岁羽、钱鸿钧均为之题辞。

学界名人刘芬、黄福藻先后作序。

其中载于1913年9月出版的《学丛》第二期的黄福藻《学丛・序)中明确指出:“本校沿革始于晚清(即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笔者注),上而官司文电之交驰,下而学课手续之丛杂,几经变折始底于成。

兹特将前后事实辑而录之,使后人借以觇西北教育史进化轨迹之一斑。

”综上所述,西北大学与关中大学堂等5校实为一脉相承,血缘相同的关系。

二、“间断期”历史连续性新证(1)关于“间断期”的历史连续性问题从这几年新见的一些史料来看,不仅早期学堂时代到西北大学的创设具有极平滑的连贯性,而且中断的两个时期(1915~1922年;1927~1936年)也有一些可资证明其具有连续性历史的资料。

1941年9月1日出版的《西北学报》创刊号,作为西北地区大学共同参与的西北学会的机关刊物,在刘志聪所撰的《西北最高学府的风光》一文中指出:“西北大学是大西北的司令台,它的使命很大,民国以来,西北大学之名数见,因政局未能统一,故屡兴屡废,至民十六年以后,遂寂然无闻。

今西北大学再生于抗战建国大时代中……。

”这显然已注意到三个时期的西北大学,强调“数见”和“再生”,表明抗战时期西北地区高校对西大校史的认可。

20年代的西北大学讲师,兼任陕西省长公署秘书,并至陕州接迎鲁迅来校讲学的张辛南(毓桂),在发表于1942年6月22日《中央日报》的“追忆鲁迅先生在西安”一文中括注指出:“当时国立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共有三次,张翔初先生督陕时所办之西北大学为第一次,刘雪雅先生督陕时所办之国立西北大学为第二次,现在之西北大学为第三次)已告成立……。

”这里已通过张辛南的这一特殊身份的人物(既曾是西大人,又是陕西省长公署秘书),在一份当时很重要的报纸上,将三个时期的西北大学连成一体。

以后,抗战时期西北大学黎锦熙教授受命撰成的西北大学校史也从论名、论实角度,溯至民初的西北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