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
陕西省文化遗产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研究——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6月,第51卷第3期,Jun.,2021,Vol51,No.3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陕西省文化遗产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研究——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例徐卫民,曾丽荣(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要:以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其时空演化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形成年代多属于秦汉、隋唐、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表现出较强的相似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关中地区集聚明显,陕北、陕南地区分布较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空间分布类型均为集聚型,史前至明清时期,呈以西安、渭南、咸阳为核心的主密度圈,以榆林、宝鸡、汉中为核心的次级密度圈。
近代以来,呈以延安为核心的主密度圈和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主密度圈并存的格局。
分析陕西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的形成因素,发现其空间分布与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优越的区域耦合紧密,而其时间分布与都城的出现关联度较高。
关键词:陕西省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空分布;形成因素中图分类号:K901DOI:10.16152/ki.cdxbzr.2021-03-01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r and forming factors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Shaanxi Province:Based on tlie National KeyCultr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XU Weimin,ZENG Lirong(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Abstract:Taking the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in Shaan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is studied by using GIS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It presents that the mgority of Key CuJurai Relics Protection Unhs in Shaanxi Province belongs to three periods,namOy Qin and Han Dynasties;Sui,Tang and Five Dynasties,and Ming and Qiny Dynasties.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w-bution charactemstics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show strong similamta-The spatial distW-bution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across the count—v uneven,with obvious agglomeration in Guanzhony area and less distribution in northern and souther Shaanxi.In diVoot historical pemods, the spatial distridution types of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were all agglomeration.Fwm pwhistoric times to Ming and Qiny Dynasties,the phton appeared to be the main density circles with Xi'an,收稿日期:2020-04-11基金项目個家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14ZDB031)&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2019WYYCY-09)第一作者:徐卫民,男,陕西华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从事秦汉史研究、历史地理研究, E-mail:79721252@0第3期徐卫民等:陕西省文化遗产时空分布格局及形成因素研究・439・Weinan and Xianyany as the com,and the seconda—density circles with Yu/n#Baopi and Hanzhony as the core.Since modem hmes,the main density circle with Yan'an as the co—and the main density circle with XX an-Xianyany as the core coexist.It i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highly coincident with the regions woth supeeooenatueaoand human geogeaphocaoeneoeonments,and otstomedosteobutoon hasahogh co e eoatoon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capital.Key words:cultural heWtaya of Shaanal Province;National Keg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fowniny factors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见证,对其研究有助于从宏观上了解文明的进程和文化的发展面貌,对于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大有裨益。
史前考古学-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史前考古学》一、课程名称:史前考古学二、课程类型:考古专业核心课程三、适用对象:考古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每周4学时,共72学时五、学分:3分六、任课教师:朱之勇、刘斌七、课程简介:史前考古学的内容包括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两大部分,是考古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要求:本课分为上编(旧石器时代考古)和下编(新石器时代考古),共十章内容,分别是史前考古学方法论、史前环境、史前人类、旧石器及旧石器文化研究、史前考古的综合理论问题、史前农业起源与发展、史前房屋建筑与聚落考古、史前墓葬与埋葬制度、史前社会结构的演进、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史前考古(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了解当前史前考古的研究成果与动态,使学生初步基本具备从事史前考古研究的能力。
课程以老师讲授为主,同时会组织学生进行3~4次的专题讨论。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上编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一章史前考古学方法论(8学时)第一节史前考古学及研究对象一、“史前”与史前考古学二、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一)遗物(二)遗迹(三)遗址第二节史前考古年代学一、第四纪地层学(一)第四纪地质学与史前考古的关系(二)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及地质年代(三)第四纪地层堆积二、生物地层学(一)古生物化石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二)我国常见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三)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演化与地层年代的判定三、考古地层学(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二)文化层形成的原理(三)文化层的划分与地层关系四、现代科学技术的测定年代方法第三节史前考古埋藏学一、何谓埋藏学二、影响埋藏的因素三、埋藏类型及判别(一)原地埋藏类型(二)搬运埋藏类型(三)特殊埋藏类型四、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一)史前人类对居住地选择的条件(二)史前文化遗存的埋藏规律第四节史前考古学分期与分区一、中国史前考古的分期(一)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二、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研究(一)文化与文化区(二)史前文化区系研究历程(三)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思考题:1.解释“史前时期”与“史前考古”。
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附任教学校)

一.先秦史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梁思永,夏鼐(考古,北大),吕振羽(吉林大学),吕思勉,许倬云(台湾中央研究院),费孝通(考古,社科院),张光直(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尹达(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苏秉琦(北大),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徐中舒(史前和三王,四川大学),翦伯赞(先秦和秦汉,北大),齐思和(先秦史、世界中古史和中国近代史,北大),马非百(中国历史博物馆),赵光贤(西周史和孔子研究,北师大),束世徵(华东师范大学),王玉哲(南开大学),唐兰(北大),李亚农(上海历史研究所),杨宽(复旦大学),童书业(山东大学),黄子通(北大)金景芳(吉林大学),田昌五(山东大学),吴荣曾(北大),徐修鸿(复旦大学),赵锡元(吉林大学),杜水生(北师大),张广智(青海师范大学),李学勤(清华),詹子庆(东北师范大学),晁福林(北师大),刘泽华(南开大学),王震中(社科院),江林昌(烟台大学),朱凤瀚(南开大学),罗新慧(北师大),韩巍(北大),陈伟(先秦及秦汉考古,武汉大学)二.秦汉史钱穆(秦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北大),林剑鸣(西北大学),顾颉刚田余庆(秦汉及魏晋史,北大),邢义田(台湾中央研究院),余英时(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林甘泉(人大),田人隆(社科院),李祖德(社科院),安作璋(山东大学),朱绍侯(秦汉和魏晋史,河南大学),陈苏镇(秦汉和魏晋史,北大),王子今(秦汉和魏晋史,北师大),李开元(北大),刘庆柱(秦汉考古,社科院)三.魏晋南北朝史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北大),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武汉大学),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厦门大学),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山东大学),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北大),贺昌群(魏晋南北朝和汉唐史,社科院),尚钺(魏晋史、先秦史、中国古代通史,人大)何兹全(北师大),齐涛(山东大学),朱大渭(社科院),陈爽(社科院),阎步克(北大),罗新(魏晋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西域史,北大),赵克尧(魏晋史和汉唐史)四.隋唐五代史(不计前面重复的)胡如雷(河北大学),陶懋炳(五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吴宗国(北大),荣新江(北大),薄小莹(北大),王小甫(唐宋史,北大),郑学檬(唐史、古代经济史等,厦门大学),陈明光(汉唐史,厦门大学)五.宋辽夏金元史邓广铭(宋史,北大),漆侠(宋辽夏金史,河北大学),黄现蟠(宋元史及民族史,广西大学),韩儒林(西夏史和元史,北师大),吴天墀(西夏史,四川大学),陈述(辽史,社科院),张博泉(辽金史,吉林大学)舒焚(辽史,湖北大学),陈振(宋史,南京师范大学),周宝珠(宋史,华中师范大学),杨树森(辽宋金史,吉林大学),汝企和(宋史,北师大),邓小南(宋史、唐宋妇女史,北大),张希清(辽宋夏金史,北大),张帆(宋史,北大),刘浦江(辽金史,北大),李锡厚(辽金史,社科院)六.明清史吴晗(明史,清华),郑天挺(南开大学),谢国桢(南开大学),韦庆远(人大),邓之诚(北大),戴裔煊(明史、民族史、澳门史,中山大学),王毓铨(明史,社科院),梁方仲(明代社会经济史,中山大学),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厦门大学),赵俪生(明清思想史,兰州大学)南炳文(南开大学),王思治(清史,人大),戴逸(清史,人大),夏明方(清史,人大),张研(清史,人大),杨念群(清史,人大),赵世瑜(明清以来的民俗史,北师大),王天有(北大),杨国桢(明清史和社会史,厦门大学)七.其他1通史大家:白寿彝(北师大)2.宗教、哲学、思想史:任继愈,侯外庐(北师大),杨向奎(山东大学),汤用彤(北大),陈垣(北师大)熊铁基(华中师范大学),何兆武(清华),姜守诚(社科院),夏甄陶(社科院),祝瑞开(上海大学)3.经济史:吴大琨(人大),傅筑夫,曹大为(北师大),李伯重(清华),李文治(社科院)世界上古史研究国内当代部分知名学者:1. 史前史学:宋兆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毛昭晰(浙江大学)、吴新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已故)、杨堃(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詹天祥(浙江大学)、孔陈焱(浙江大学)2.古埃及学:刘文鹏(东北师范大学,已故)、令狐若明(吉林大学)、颜海英(北京大学)、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金寿福(复旦大学)3. 古西亚学(含两河、亚述、波斯、赫悌、犹太、伊斯兰等文明):吴宇虹(东北师范大学)、李铁匠(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教江西大学、南昌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拱玉书(北京大学东语系)、李政(北京大学东语系)、杨建华(吉林大学考古系)、黄民兴(西北大学)、哈全安(南开大学)4. 古印度学:季羡林(北京大学,已故)、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林承节(北京大学)崔连仲(辽宁大学)、李隆国(北京大学)、刘欣如(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郭良鋆(中国社科院亚太所)、葛维钧(中国社科院亚太所)、5古希腊罗马学:王敦书(南开大学)、李雅书(北京师范大学,已故)、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彭小瑜(北京大学)、朱龙华(北京大学)、朱孝远(北京大学,文艺复兴和古希腊)、王大庆(中国人民大学)、廖学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胡庆钧(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郝际陶(东北师范大学)、张强(东北师范大学)、宫秀华(东北师范大学)、晏邵祥(首都师范大学)、黄洋(复旦大学)、周巩固(东北师范大学)、陈恒(上海师范大学)、黄春高(北京大学)、裔昭印(上海师范大学,古希腊史和世界文化史),周怡天(北京大学,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国内部分知名学者1.西欧基督教文明:马克垚(北京大学,中西封建社会),戚国淦(首都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尤其是都铎史),陈曦文(首都师范大学, 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夏继果(首都师范大学, 西欧中世纪史、近代早期国际关系史、英国史和欧洲教育史的研究),王乃耀(首都师范大学,英国都铎史),王勤榕(首都师范大学,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与经济),刘明翰(湖南师范大学,欧洲中世纪史),赵文洪(社科院,欧洲中世纪史、西欧中古晚期及近代早期财产权利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研究),顾銮斋(山东大学, 英国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西方文化史),杨昌栋(已故,中世纪基督教),庞卓恒(天津师范大学,中西封建社会和史学理论),侯建新(天津师范大学, 英国及西欧经济社会史、中西经济社会史比较、史学理论),郭守田(已故,东北师范大学,欧洲中古史),朱寰(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和西欧封建社会),陈仲丹(南京大学,欧洲古典文明和西方文化史),朱孝远(北京大学,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和古希腊史),彭小瑜(北京大学,基督教会史), 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英国中世纪教会史),蒋孟引(南京大学,已故,英国史),赵立行(复旦大学,世界文明史和欧洲中世纪史),郭方(社科院),黄春高(北京大学, 西欧封建社会),孟广林(人民大学, 西方封建政治史、文化史与中西历史的比较研究), 王素色(中央民族大学,中外古代民族文化交流),王挺之(四川大学,西方城市史、文艺复兴研究),刘景华(武汉大学,西欧中世纪史和英国史),徐松岩(西南师范大学,西欧中世纪史),2. 拜占庭文明:张绪山(清华大学),陈志强(南开大学),徐家玲(东北师范大学)3. 俄罗斯文明:孙成木(社科院,俄国史、苏联史研究),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曹维安(陕西师范大学) ,于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俄国史)4. 伊斯兰—阿拉伯文明:哈全安(南开大学),郭应德(北京大学),纳忠(已故,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明良(西北民族大学)5. 中古日本、朝鲜、印度:王金林(复旦大学,日本史)、刘琳琳(北京大学,日本史)、徐建新(社科院,日本古代史),沈仁安(北京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和日本史),吴廷謬(南开大学,日本史)、禹硕基(辽宁大学,日本史),张玉样(辽宁大学),赵德宇(南开大学)、叶渭渠(社科院,日本史)、王家骅(已故,南开大学,日本史)、刘子敏(延边大学,朝鲜史)、姜龙范(延边大学,朝鲜史),林承节(北京大学,印度史)、刘欣如(社科院,印度史)6. 古代非洲、美洲文明:郑家馨(北京大学,非洲史,南非史,殖民主义史),林被甸(北京大学,拉丁美洲史)7. 其他:钱乘旦(北京大学,英国近代史) 高毅(北京大学,欧美近现代史,法国史),何顺果(北京大学,美国史),李道揆(社科院,美国史),阎照祥(南开大学,英国近代史),陈乐民(社科院,欧洲近现代史), 沈坚(浙江大学,世界近现代史,法国史),陆庭恩(北京大学,非洲近现代史),艾周昌(华东师范大学,世界近代史、亚非史),彭坤元(社科院,非洲近现代史),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徐蓝(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彭树智(西北大学,中东史)、刘北成(清华大学,世界近代史),何芳川(北京大学,亚非拉近代史)、胡德坤(武汉大学,世界近现代史)雷海宗、林志纯、周谷城、周一良、吴于廑、齐世荣、齐思和等等老一辈史学大家,往往是中外历史各个领域皆有所成,而当代许多学者也是多领域贯通的。
东晋南朝画像砖的承继与流变

Inheritance and Rheology of Brick Carvings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and Southern Dynasties 作者: 刘卫鹏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出版物刊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0-147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 东晋南朝 画像砖 墓葬
摘要:画像砖是我国极具特色的墓葬建材和艺术品,它在东晋时期产生了多砖组合的拼幅画像这样的新形式。
这种新式线刻画像在南朝帝陵和王侯贵族墓中突然勃兴,出现了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羽人戏龙、羽人戏虎等这样的宏幅巨作。
南朝晚期画像砖以浮雕为主,由线刻的"密体"发展为丰实的"疏体"。
南朝时期,画像砖分布范围迅速扩大,形成了以都城建康和雍州襄阳为核心的两个中心区域。
画像砖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画像砖形制多样,题材丰富,既有对传统题材的继承,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及佛教题材也大量出现。
佛教对画像砖墓的影响呈现出一种自中间而上下、由周围向中心发展的趋势。
南朝墓葬画像砖也对北朝和隋唐墓葬产生影响。
汉唐陵墓制度

考古与文物 2004年第3期“汉唐陵墓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赵化成 焦南峰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汉唐陵墓制度研究”于2001年10月获准立项,这一为期三年的研究课题拟对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陵墓制度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尽管参与本课题的十多位研究人员来自全国多家高校和考古文博单位,但汉唐陵墓制度是一个涉及面很广、内容极其丰富的大题目,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为此召开一次较大型的学术研讨会很有必要。
另一方面,陕西省作为汉唐都城和帝王陵墓的集中所在地,近年来在汉唐陵墓的调查、发掘与研究方面取得若干重大成果,因而也有意向召开这样的学术会议。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定于2003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联合主办“汉唐陵墓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自2003年10月21日至24日为期四天,来自国内各省、市以及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的考古、历史、美术史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共94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10月21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崇文教授主持。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文先生、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致开幕词;著名考古学家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石兴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展岳研究员大会讲话;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汉唐陵墓制度研究”课题组组长赵化成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
在开幕致词、大会讲话和主题发言中,大家一致认为:汉唐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而汉唐陵墓资料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量十分巨大,通过对陵墓制度的研究,可以从新的视角观察汉唐社会的历史,并加深对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认识。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发掘的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墓葬已有十多万座,近年这方面的重大发现更是层出不穷,但我们在综合研究、制度研究方面还很不够,还应当站在更高的起点、更深的层面来思考问题,因而,召开这样的专题学术会议是很有意义的。
考古学概论-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

考古学概论一、课程名称:考古学概论二、课程类型:学科平台课程三、适用对象: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及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年级四、计划课时:40学时五、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钱耀鹏、翟霖林、豆海峰、王振七、课程简介:《考古学概论》是考古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
教学目的主要在于:系统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学科历史、研究内容与基本方法及考古遗产的价值等,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以促进专业教育水平和质量。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2课时)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二、考古学的定义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定义、考古学研究目标第二节考古学的研究对象(2课时)一、实物遗存的基本概念二、实物遗存的基本特征三、实物遗存的认知特点四、实物遗存的分类与命名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存、遗物、遗迹、遗址、考古学文化、考古遗存的基本特征第三节考古学学科体系与性质(2课时)一、考古学的基本结构二、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三、考古学的学科性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分支、中程理论、考古学学科性质第四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课时)一、考古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二、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三、现代科技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与历史学关系、考古学与人类学关系、科技分析鉴定技术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第一节萌芽与形成阶段(2课时)一、古物学的兴起与发展二、近代科学发展三、近代考古学的形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古物学、温克尔曼《古代美术史》、汤姆森三期说第二节编年与文化研究阶段(2课时)一、分类与编年研究二、文化差异与文化谱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第三节思辨与阐释阶段(1课时)一、“新考古学”的思辨与挑战二、当代考古学主要流派三、田野考古工作进展四、考古遗产保护的加强教学形式:讲授要点:新考古学、中程理论、后过程考古学、认知考古学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1课时)一、传统金石学阶段二、理论传入与初步发展三、超前式发展阶段四、成熟与转型阶段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金石学、考古学理论传入、后冈三叠层、区系类型第三章考古资料的获取第一节形成过程与存在形式(2课时)一、考古遗存的类别二、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三、考古遗存的存在环境四、考古遗存的存在形式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存、自然遗存、微遗存、考古遗存的形成过程第二节田野考古调查与勘探(2课时)一、考古调查类别二、考古调查方法三、调查资料的收集四、调查资料的记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调查、区域系统调查、调查资料的记录第三节田野考古发掘(2课时)一、前期准备与发掘规划二、考古发掘过程控制三、资料收集与记录四、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教学形式:讲授要点:发掘规划、探方编号、探方发掘、遗迹发掘、遗物收集与记录第四节考古资料整理与发布(2课时)一、整理目标与要求二、遗物的整理三、遗迹的整理四、考古资料的发布教学形式:讲授要点:遗物的整理、遗迹的整理、考古报告的体例第四章考古资料的分析第一节考古年代学分析(2课时)一、相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二、绝对年代及其断定方法三、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的关系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相对年代、绝对年代、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放射性碳素断代方法第二节人工遗存分析(2课时)一、人工遗物分析二、人工遗迹分析三、共时性组合关系分析四、堆积特点与埋藏过程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工遗物分析、遗迹的营建与使用、堆积特点、堆积埋藏过程、堆积形成原因第三节自然遗存分析(1课时)一、人类遗骸分析二、动物遗存分析三、植物遗存分析四、其他自然遗存分析教学形式:讲授要点:人类遗骸分析、骨骼异常现象、动物遗存分析方法、植物遗存分析方法第四节考古学文化分析(2课时)一、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原则二、考古学文化的基本结构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四、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划分原则、考古学文化的发展演变第五章考古资料的阐释第一节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1课时)一、环境考古学方法二、古代环境的重建三、环境资源的利用四、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教学形式:讲授要点:环境考古、环境资源的利用、人地关系第二节经济技术与生存方式(2课时)一、生存需求与资源开发二、自然经济方式三、生产经济方式四、产品交换与贸易流通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资源开发、自然经济方式、生产经济方式第三节聚落考古与社会形态(2课时)一、聚落考古学方法二、聚落布局及其类型三、聚落及其相互关系四、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聚落、聚落考古学、聚落结构与社会形态第四节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1课时)一、认知考古与意识形态二、认知考古学探索三、埋葬现象与意识形态四、意识形态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认知考古、埋葬方式、灵魂观念、意识形态第六章考古遗产的价值与意义第一节考古遗产的科学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历史价值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三、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人类起源、史前文化与历史发展第二节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1课时)一、考古遗产的社会价值二、遗产保护与价值传承三、价值实现与公共考古学教学形式:讲授要点:考古遗产、价值实现方式、公共考古学建议阅读文献[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

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附任教学校)来源:路遙遙的日志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附任教学校)一.先秦史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梁思永,夏鼐(考古,北大),吕振羽(吉林大学)吕思勉,许倬云(台湾中央研究院),费孝通(考古,社科院),张光直(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尹达(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苏秉琦(北大),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徐中舒(史前和三王,四川大学)翦伯赞(先秦和秦汉,北大)齐思和(先秦史、世界中古史和中国近代史,北大)马非百(中国历史博物馆),赵光贤(西周史和孔子研究,北师大),束世徵(华东师范大学),王玉哲(南开大学),唐兰(北大),李亚农(上海历史研究所),杨宽(复旦大学),童书业(山东大学),黄子通(北大)田昌五(山东大学),吴荣曾(北大),徐修鸿(复旦大学)赵锡元(吉林大学),杜水生(北师大),张广智(青海师范大学)李学勤(清华),詹子庆(东北师范大学)晁福林(北师大),刘泽华(南开大学)王震中(社科院),江林昌(烟台大学),朱凤瀚(南开大学),罗新慧(北师大),韩巍(北大),陈伟(先秦及秦汉考古,武汉大学)二.秦汉史钱穆(秦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北大)林剑鸣(西北大学),顾颉刚田余庆(秦汉及魏晋史,北大)邢义田(台湾中央研究院),余英时(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林甘泉(人大),田人隆(社科院),李祖德(社科院),朱绍侯(秦汉和魏晋史,河南大学),陈苏镇(秦汉和魏晋史,北大),王子今(秦汉和魏晋史,北师大),李开元(北大),刘庆柱(秦汉考古,社科院)三.魏晋南北朝史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北大),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武汉大学),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厦门大学),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山东大学),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北大),贺昌群(魏晋南北朝和汉唐史,社科院),尚钺(魏晋史、先秦史、中国古代通史,人大)何兹全(北师大),齐涛(山东大学),朱大渭(社科院),陈爽(社科院),阎步克(北大),罗新(魏晋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西域史,北大),赵克尧(魏晋史和汉唐史)四.隋唐五代史(不计前面重复的)胡如雷(河北大学),陶懋炳(五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吴宗国(北大),荣新江(北大),薄小莹(北大),王小甫(唐宋史,北大),郑学檬(唐史、古代经济史等,厦门大学),陈明光(汉唐史,厦门大学)五.宋辽夏金元史邓广铭(宋史,北大),漆侠(宋辽夏金史,河北大学),黄现蟠(宋元史及民族史,广西大学),韩儒林(西夏史和元史,北师大),吴天墀(西夏史,四川大学),陈述(辽史,社科院),张博泉(辽金史,吉林大学)舒焚(辽史,湖北大学),陈振(宋史,南京师范大学),周宝珠(宋史,华中师范大学),杨树森(辽宋金史,吉林大学),汝企和(宋史,北师大),邓小南(宋史、唐宋妇女史,北大),张希清(辽宋夏金史,北大),张帆(宋史,北大),刘浦江(辽金史,北大),李锡厚(辽金史,社科院)六.明清史吴晗(明史,清华),郑天挺(南开大学),谢国桢(南开大学),韦庆远(人大),邓之诚(北大),戴裔煊(明史、民族史、澳门史,中山大学),王毓铨(明史,社科院),梁方仲(明代社会经济史,中山大学),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厦门大学),赵俪生(明清思想史,兰州大学)南炳文(南开大学),王思治(清史,人大),戴逸(清史,人大),夏明方(清史,人大),张研(清史,人大),杨念群(清史,人大),赵世瑜(明清以来的民俗史,北师大),王天有(北大),杨国桢(明清史和社会史,厦门大学)七.其他1.通史大家:白寿彝(北师大)2.宗教、哲学、思想史:任继愈,侯外庐(北师大),汤用彤(北大),陈垣(北师大)熊铁基(华中师范大学),何兆武(清华),姜守诚(社科院),夏甄陶(社科院),祝瑞开(上海大学)3.经济史:吴大琨(人大),傅筑夫,曹大为(北师大),李伯重(清华),李文治(社科院)世界上古史研究国内当代部分知名学者:1. 史前史学:宋兆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毛昭晰(浙江大学)、吴新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已故)、杨堃(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詹天祥(浙江大学)、孔陈焱(浙江大学)2.古埃及学:刘文鹏(东北师范大学,已故)、令狐若明(吉林大学)、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金寿福(复旦大学)3. 古西亚学(含两河、亚述、波斯、赫悌、犹太、伊斯兰等文明):吴宇虹(东北师范大学)、李铁匠(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教江西大学、南昌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拱玉书(北京大学东语系)、李政(北京大学东语系)、杨建华(吉林大学考古系)、黄民兴(西北大学)、哈全安(南开大学)4. 古印度学:季羡林(北京大学,已故)、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林承节(北京大学)崔连仲(辽宁大学)、李隆国(北京大学)、刘欣如(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郭良鋆(中国社科院亚太所)、葛维钧(中国社科院亚太所)、5古希腊罗马学:王敦书(南开大学)、李雅书(北京师范大学,已故)、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彭小瑜(北京大学)、朱孝远(北京大学,文艺复兴和古希腊)、王大庆(中国人民大学)廖学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胡庆钧(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郝际陶(东北师范大学)、张强(东北师范大学)、宫秀华(东北师范大学)、晏邵祥(首都师范大学)、黄洋(复旦大学)、周巩固(东北师范大学)、陈恒(上海师范大学)、黄春高(北京大学)、裔昭印(上海师范大学,古希腊史和世界文化史),周怡天(北京大学,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国内部分知名学者1. 西欧基督教文明:马克垚(北京大学,中西封建社会),戚国淦(首都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尤其是都铎史),陈曦文(首都师范大学, 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夏继果(首都师范大学, 西欧中世纪史、近代早期国际关系史、英国史和欧洲教育史的研究), 王乃耀(首都师范大学,英国都铎史),王勤榕(首都师范大学,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与经济),刘明翰(湖南师范大学,欧洲中世纪史),赵文洪(社科院,欧洲中世纪史、西欧中古晚期及近代早期财产权利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研究),顾銮斋(山东大学, 英国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西方文化史),杨昌栋(已故,中世纪基督教),庞卓恒(天津师范大学,中西封建社会和史学理论),侯建新(天津师范大学, 英国及西欧经济社会史、中西经济社会史比较、史学理论),郭守田(已故,东北师范大学,欧洲中古史),朱寰(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和西欧封建社会),陈仲丹(南京大学,欧洲古典文明和西方文化史),朱孝远(北京大学,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和古希腊史),彭小瑜(北京大学,基督教会史),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英国中世纪教会史),蒋孟引(南京大学,已故,英国史),赵立行(复旦大学,世界文明史和欧洲中世纪史)郭方(社科院),黄春高(北京大学, 西欧封建社会),孟广林(人民大学, 西方封建政治史、文化史与中西历史的比较研究),王素色(中央民族大学,中外古代民族文化交流),王挺之(四川大学,西方城市史、文艺复兴研究),刘景华(武汉大学,西欧中世纪史和英国史),徐松岩(西南师范大学,西欧中世纪史),2. 拜占庭文明:张绪山(清华大学),陈志强(南开大学),徐家玲(东北师范大学)3. 俄罗斯文明:孙成木(社科院,俄国史、苏联史研究),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曹维安(陕西师范大学) ,于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俄国史)4. 伊斯兰—阿拉伯文明:哈全安(南开大学),郭应德(北京大学),纳忠(已故,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明良(西北民族大学)5. 中古日本、朝鲜、印度:王金林(复旦大学,日本史)、刘琳琳(北京大学,日本史)、徐建新(社科院,日本古代史),沈仁安(北京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和日本史),吴廷謬(南开大学,日本史)、禹硕基(辽宁大学,日本史),张玉样(辽宁大学),赵德宇(南开大学)、叶渭渠(社科院,日本史)、王家骅(已故,南开大学,日本史)、刘子敏(延边大学,朝鲜史)、姜龙范(延边大学,朝鲜史),林承节(北京大学,印度史)、刘欣如(社科院,印度史)6. 古代非洲、美洲文明:郑家馨(北京大学,非洲史,南非史,殖民主义史),林被甸(北京大学,拉丁美洲史)7. 其他:钱乘旦(北京大学,英国近代史)高毅(北京大学,欧美近现代史,法国史),何顺果(北京大学,美国史),李道揆(社科院,美国史),阎照祥(南开大学,英国近代史),陈乐民(社科院,欧洲近现代史),沈坚(浙江大学,世界近现代史,法国史),陆庭恩(北京大学,非洲近现代史),艾周昌(华东师范大学,世界近代史、亚非史),彭坤元(社科院,非洲近现代史),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徐蓝(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彭树智(西北大学,中东史)、刘北成(清华大学,世界近代史),何芳川(北京大学,亚非拉近代史)、胡德坤(武汉大学,世界近现代史)雷海宗、林志纯、周谷城、周一良、吴于廑、齐世荣、齐思和等等老一辈史学大家,往往是中外历史各个领域皆有所成,而当代许多学者也是多领域贯通的。
[精彩]西北大学考古专业考研参考总结
![[精彩]西北大学考古专业考研参考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9f08134fc4ffe473368abc3.png)
中国考古学通论:考古学中石器时代《金石录》《考古图》手斧仰韶文化三棱大尖状器利簋编钟釦器陶衣夏商周年表铭阿房宫遗址镇墓佣三体石经黄肠题凑失蜡法郑韩故城马王堆汉墓唐三彩清凉寺郫县古城钧窑封泥喇家遗址克孜尔石窟海兽葡萄镜武官村大墓大明宫含元殿朱书解除文简帛文字青铜生铁元大都兴隆洼文化汉代铁官清明上河图吴城文化天井甬道低温釉陶蛋壳陶印纹硬陶越窑虞弘墓熹平石经百炼钢偃师商城号墓为陵朱封大墓盟书瓦当镇墓佣满城汉墓云梦秦简阿房宫遗址铜石并用时代砖室墓城背溪文化规矩镜工官开成石经空首布汉画像石墓考古学文化竖立人北京猿人仰韶文化丁村文化殷墟绳纹妇好墓新莽嘉量陶寺文化长沙窑贝丘遗址干栏房屋饕餮纹金缕玉衣喇家遗址建窑吉州窑瑶山墓地岳石文化石阙模型明器鸡冠壶永乐宫法门寺燕下都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渤海国贞惠公主墓安伽墓磁州窑大足石刻大坌坑遗址牛河梁遗址冯素弗墓炳灵寺石窟郭店楚简纪南城玉蟾岩前蜀王建墓中国考古学综合:三叠层放射性碳定年石片石楔文化层遗址聚落土墩墓瓮棺公墓遗存考古类型学体质人类学 AMS测年地层学考古学遗存石器悬棺葬考古层位学自然遗存聚落考古动物考古学埋藏学聚落形态文化层相对年代中国考古学历史时期论述题:1、简述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现状2、夏文化研究概况;3、商代早期古城址的发现与研究(多次)4、解释人殉、人牲的区别,并用考古发现举例说明。
5、先周文化探讨述评6、简述商周时期的棺椁制度。
(多次)7、商周墓葬制度及等级意义8、举例说明商代晚期手工业发展状况9、郑州商城的时代和布局10、概述东周列国都城类型多样化的现象及原因11、简述秦汉简牍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12、汉代至隋唐都城形式演变。
(多次)13、汉唐宋元都城布局之演变14、汉唐都城遗址平面布局的变化及其意义15、战国秦楚墓葬的主要特点(多次)16、西汉帝陵的布局特点17、举例说明汉代诸侯王墓的主要类型及特点18、黄河流域秦汉中小型墓葬形式演变;(多次)19、砖室墓形制的演变20、汉代画像石墓的分区及特征概说21、魏晋南北朝都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何作用和影响22、概述六朝墓葬的墓壁装饰内容及其演变23、邺城考古发现及意义24、略述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26、简述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
一、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
英文名称:Archaeology of Qin, Ha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二、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考古学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54课时(18周,每周3学时,其中秦汉考古10周课,魏晋南北
朝考古8周课)。
五、学分:3
六、任课教师:任萌、李雨生
七、课程简介: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考古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主要教授从秦统一至隋再度统一中国期间中国境内考古学文化的面貌与发展变化情况,分秦汉和魏晋南北朝两部分,分别由任萌和李雨生讲授。
秦汉部分课程的课程任务是是学生能够总体了解秦汉时期都城、地方性城邑、交通和边防设施、帝王陵墓、中小型墓葬、工商业、农业、出土文献以及边疆地区考古学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和理解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在当时世界文明圈的地位和影响。
修完秦汉考古之后,魏晋南北朝部分呈现出跟大一统时代考古较为不同的面貌,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并掌握汉唐之间考古材料的地区性和过渡性特征。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秦汉考古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的基本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秦汉考古的研究简史,秦汉考古的分期、分区等内容。
掌握秦汉时期时代特征形成的原因,秦汉考古分期、分区的主要观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秦汉考古的分期与分区,难点是如何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与考古学文化的关系,不同分期分区观点的主要依据。
【教学内容】1. 秦汉历史与文化;2. 秦汉考古的分期;3. 秦汉考古的分区。
第二章秦汉都城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咸阳城、长安城、洛阳城等都城和碣石宫、甘泉宫等行宫的建造背景、历史沿革、营建过程、形制特征、考古发现、设计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
掌握秦汉都城的基本结构、发展规律以及设计思想的来源、变化和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秦汉时期的都城的形制特征、考古发现情况和设计思想及其影响,难点是如何理解秦汉时期都城的营建思想与历史、社会背景的关系,以及营建思想的变化性和延续性。
【教学内容】1. 秦咸阳城;2. 西汉长安城;3. 东汉雒阳城。
第三章秦汉城邑与聚落、交通与边防【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地方县邑、边城、村落等中小型居住区的形制特征。
掌握秦汉时期不同地域各级居民点的异同和设置思想。
了解秦汉时期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和长城、烽燧、障塞等边防设施的设置。
掌握秦汉时期交通情况和边防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秦汉时期地方城邑,难点是理解不同区域城邑特征及其出现的原因。
秦直道、秦汉长城、主要鄣塞的分布、特征和考古发现,难点是理解不同交通和边防设施的功能。
【教学内容】1. 秦汉城邑;2. 秦汉聚落3. 秦汉交通;4. 秦汉边防;5. 其他边疆地区。
第四章秦汉帝陵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帝后墓葬的陵园设置、墓葬形制、设计思想、丧葬礼仪和考古发现。
掌握古代陵墓制度从周制到汉制再到晋制转变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秦始皇陵、西汉帝陵、东汉帝陵的形制特征和丧葬制度,难点是理解前后墓葬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1. 秦始皇陵;2. 西汉帝陵;3. 东汉帝陵。
第五章汉代诸侯王、列侯墓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诸侯王、列侯等高等级墓葬的陵园设置、墓葬形制、设计思想、丧葬礼仪和考古发现。
掌握古代陵墓制度从周制
到汉制再到晋制转变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两汉诸侯王及列侯墓的形制特征和丧葬制度,难点是理解前后墓葬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1. 西汉诸侯王墓;2. 西汉列侯墓;3. 东汉诸侯王墓;4. 东汉列侯墓。
第六章秦汉官吏与平民墓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不同地区中小贵族、中下层官吏和平民墓葬的分类、形制演变、随葬品变化和考古发现。
掌握秦汉墓葬文化的时代特征、区域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秦汉时期中小型墓葬形制特征、葬仪葬俗和随葬品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和装饰墓的主要内容和题材,难点是理解墓葬制度变化与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1. 秦墓的时空分布;2. 汉墓的时空分布。
第七章两汉墓葬画像的种类、墓葬画像的分期【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两汉时期墓葬画像的的种类、分期、演变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两汉时期墓葬画像的类型和主要内容,难点是理解墓葬画像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1. 墓葬画像的种类;2. 墓葬画像的分期。
第八章秦汉工商业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陶瓷器、铜器、铁器、漆器等的主要种类、制作工艺、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方式等,掌握秦汉时期技术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秦汉时期瓦当的类型、瓷器和釉陶的出现与发展、钱币的演变、铜镜的演变、铁器的制作、漆器的制作与演变等,难点是瓷器与釉陶出现的背景、钱币变化与政治经济背景的关系、铜镜所反映的思想价值观念、铁器对秦汉社会演变的促进作用等。
【教学内容】1. 陶瓷器;2. 货币;3. 铜镜;4. 漆器。
第九章秦汉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秦汉时期中国与东北亚、北亚,中亚、西亚和欧洲,东南亚、南亚等文化交流情况,掌握当时文化交流的路线、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以及对外部世界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秦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世界的沟通,难点是了解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改造。
【教学内容】1. 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的世界;2. 秦汉中外文化交流
第十章魏晋南北朝考古导论
【教学目的】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概况,了解从事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的著名学者,了解从事这一时期考古研究所需要的基本史料,并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概况;教学难点是魏晋南北朝的外部历史概况。
【教学内容】1. 魏晋南北朝概况;2. 外部环境与历史演变;3. 基本史料;
4. 研究者与参考书籍。
第十一章魏晋南北朝城市考古
【教学目的】掌握魏晋南北朝都城遗址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古今叠压城市的发掘和研究方法;难点是中古封闭型城市布局的特点与反思。
【教学内容】1. 城市考古研究方法;2. 邺城(邺南城、邺北城);3. 洛阳(曹魏西晋、北魏);4. 北魏平城、5. 十六国长安;6. 六朝建康;7. 中古城市研究概况与反思。
第十二章魏晋南北朝墓葬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从礼仪、习俗、制度、观念等角度综合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古代丧礼的一般知识;难点是魏晋南北朝各段墓葬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1. 古代丧礼概说;2. 魏晋南北朝丧礼;3. 曹魏西晋墓葬;4.十六国墓葬;5. 北朝墓葬;6. 六朝墓葬。
第十三章魏晋南北朝边疆考古
【教学目的】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边疆地区考古遗存的基本面貌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高句丽遗存和早期鲜卑遗存;教学难点是汉唐之间的西域。
【教学内容】1. 高句丽遗迹;2. 早期鲜卑遗迹;3. 大夏统万城;4. 汉唐之间的西域;5. 吐谷浑遗迹。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手工业遗迹
【教学目的】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类手工业遗存的基本面貌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魏晋南北朝制瓷业;教学难点是纺织品和玉器。
【教学内容】1. 制瓷;2. 金属器;3. 漆器;4. 纺织;5. 玉器。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目的】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物质文化中的外来因素及中外交融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入华粟特人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教学难点是魏晋南北朝考古发现的舶来品研究。
【教学内容】1. 丝绸之路与粟特胡人;2. 入华粟特人墓葬发现与研究;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外来物品
附:
1.学时分配
2.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
配合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文献。
(2)参观
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和西安博物院,实地观察跟本课程有关的展陈实物。
3.教材和参考文献
(1)建议使用教材
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
刘庆柱、白云翔:《中国考古学•秦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宿白:《汉唐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下)》,文物出版社2010年。
韦正:《魏晋南北朝考古》,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李梅田:《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魏晋南北朝》,开明出版社,2014年;
冉万里:《汉唐考古学讲稿》,三秦出版社,2008年;
(2)其他参考文献
韩国河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秦汉卷》,开明出版社,2014年;
罗宗真:《六朝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罗宗真:《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出版社,2001年;
罗宗真、王志高:《六朝文物》,南京出版社,2004年;
杨泓:《中国汉唐考古学九讲》,文物出版社,2015年。
丁爱博(Albert E. Dien)著,李梅田译:《六朝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