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考古2.2 长安城
中国城市建筑发展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城市

汉长安的规划成就:
1、长安城的建设突出考虑了城市水源和都城安全 两方面因素。
长安城北有渭水自西向东流过,南部有6条发源 于秦岭的河流,从南向北流入渭河。加上渭河北边 的泾河,形成了“八水绕长安”的地理形势,使汉 长安城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水系是在城 西北引漳河 水,由三台 下流铜雀苑 及宫殿区, 分流一部分 至坊里区, 由东门附近 流出城外。 园林也很多, 除铜雀苑外, 城西有文武 苑,北城外 有芳林苑, 其东有灵芝 苑等。
2.4宫殿建筑群的 布置很严整,正中
宫城部分,入宫 门为一封闭形广 场、经过端门至 大殿前广宽的庭 院,大殿在正中, 举行大典时用, 殿前左右有钟楼 及鼓楼。东部的 宫殿官署区布局 也很严整,进入 司马门,干道两 边为各种官府衙 门,形成重重院 落,后半部为后 宫为曹操居住之 用,是按照“前 朝后寝”的制度 规划的。
的经济文化处于困难时期 ——经济萧条
3. 由于中原的割据与混乱,北方的少数民族和中原纷 纷南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和大融合,在少 数民族地区也学习汉民族在城市建设和宫室建筑的
制度与经验,在一些偏远地区修建了大的城市—— 文化上大融合促进少数民族城市建设。
4世纪南迁移民分布图
4. 由于这一时期汉民族的大量南迁至长江流 域,使原来较为落后的经济得到发展,加 上南方这些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因此
汉 高 祖 在 秦 的 离 宫 —— 兴 乐 宫的基础上开始兴建“长乐宫”, 拉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后历 经汉惠帝、汉武帝历代帝王的修 建,最终形成了以长乐、未央、 桂宫、北宫、明光宫五组宫殿为 主,其间夹杂居民里坊、衙署、 仓库等附属建筑的格局。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魏晋十六国墓葬魏晋十六国时期,一般指曹魏黄初元年篡汉起至北魏攻灭北凉统一北方止(220~439)。
这期间,淮河、秦岭以北的中国北部地区,各政权各民族间相互攻伐,战乱不息,社会经济调敝,反映在埋葬方面,一般表现为简埋薄葬,与秦汉墓比较,已大为逊色。
曹魏西晋的统治者,迫于经济困难,无力营建宏大陵寝,又为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掘,往往“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园邑,不设神道,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考古探觅较难。
十六国时期,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防止坟墓被盗掘,大多沿用本族流行的“潜埋”而不起坟的葬法,所以他们的坟墓也不易被发现。
但是,帝陵以外的一般魏晋十六国墓葬,并不受此限制。
1915 年,英国斯坦因盗掘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从已发表的资料看,至少有六座墓属于十六国时期的墓葬。
本世纪上半叶,日本人鸟居龙藏、驹井和爱等人先后多次在辽阳一带发掘汉魏晋壁画墓。
1944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佛爷庙墓地发掘十多座魏晋墓。
还有,自本世纪初以来,魏晋墓志不断在洛阳出土,其中有晋贾充妻郭槐墓志、武帝贵人左棻墓志、晋中书侍郎荀岳夫妇墓志。
这些墓志为研究这一地区的魏晋墓,特别是西晋帝陵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不断被发现,就北部地区来说,河南的洛阳、偃师、郑州、延津、焦作、安阳、南阳,陕西的西安,河北的石家庄,北京市,山东的苍山、诸城,辽宁的辽阳、北票、锦州、义县、旅顺、朝阳、本溪,甘肃的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永昌、武威、崇信,青海的大通,新疆的吐鲁番,都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墓葬。
在这个时期的大中型墓中,往往有纪年墓砖或其他带有纪年的器物随葬,还有记录墓主姓名身份的碑形墓志、印章和壁画题记,这些都为墓葬断代、器物编年以及墓主身份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是先秦两汉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北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各地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不尽一致。
长安城的历史变化有哪些

长安城的历史变化有哪些概述长安城位于中国的陕西省,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古都之一。
自公元前202年建成以来,长安城经历了数个朝代的兴衰和变迁,成为了中国古代都城的代表。
本文将简要讨论长安城的历史变化,带您了解这个古老城市的沧桑史。
前秦时期长安城最早建立于秦朝时期,当时被称为“雒阳”,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首都。
雒阳城规模庞大,建筑宏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
然而,秦朝统一中国后不久便灭亡了,雒阳城也逐渐陷入衰落。
西汉时期随着秦朝的灭亡,雒阳城变得一片废墟,直到西汉时期才重新兴盛起来。
当时,雒阳城改名为“长安”,成为了西汉的首都。
西汉时期,长安城规模进一步扩大,建筑风格也更加华丽壮观。
长安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
隋唐时期隋朝建立后,长安城再次成为了中国的首都。
隋朝统一了北方和南方,使得长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然而,隋朝只存在了短短几十年,很快就被唐朝取代。
唐朝时期,长安城进一步扩展,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内有宫殿、庙宇、寺庙、市场和居民区,人口超过百万。
唐朝时期,长安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代表,文化繁荣,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就。
元明清时期唐朝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太久,进入宋朝时期,长安城再次萎靡不振。
直到元朝建立后,长安城重新兴盛起来,成为元朝西北部的行都。
然而,元朝的统治并不稳定,长安城的繁荣也只是短暂的。
明朝建立后,长安城逐渐失去了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地位,开始渐渐沦为地方性的城市。
清朝统治下,长安城进一步衰落,城墙被拆除,许多古建筑也被破坏。
现代时期20世纪初,长安城开始重现生机。
随着陕西省城市规划的重点发展,长安城重新崛起为陕西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如今,长安城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拥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商业区和旅游景点。
结论长安城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都城,历经数个朝代的兴衰和变迁。
从秦朝的雒阳到隋唐的长安,再到现代的陕西省城,长安城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

魏晋隋唐城市里坊制度——考古学的印证齐东方里坊是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单位,是一种聚居方式、生活方式,它像巨大躯体中的一个个细胞组合起来,运转着城市的生命活力。
里坊作为一种制度,曾经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几百年不变的稳定格局,它在世界古代城市中是独创而且几乎独有。
因此,研究中古时期城市的里坊问题备受关注,诸多学者发表了精辟地见解,也有不同意见和未涉及的问题1。
里坊格局下所产生的人类生活和社会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群体面貌,甚至长久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传统。
因此,里坊制度的出现、内部结构特征、时代变化、衰落的过程及其原因,以及在古代城市设计上的影响仍值得作系统性的探讨。
一、“里”与“坊”的异同“里”和“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大量的研究论著中常常被连用为“里坊”。
或以为隋代以前多称“里”,其后多称“坊”。
“里”为正规名称,“坊”为俚俗之称。
“里坊”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在讨论城市布局时无关紧要,如果深入考察城市内部规划,探讨里、坊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时,两者的异同必须加以分辩。
“里”作为居住形态,汉代以前就已经出现,当时还称之为邑、闾。
《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毛传曰:“里,居也。
”《尔雅》卷二《释言》:“里,邑也。
”《礼记》郑注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
”《周礼》卷二二《地官》闾胥云:“闾胥各掌其闾之征令”,郑玄注引郑司农曰:“二十五家为闾。
”2《管子》还有周详并涉及到内部管理的记载: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横通,闾闬不可以毋阙,宫垣闭不可以不修。
……里域横通,则攘夺窃盗者不止;闾闬无阖,外内交通,则男女无别;宫垣不备,关闭不固,虽有良货,不能守也。
……明君者,闭其门,塞其途,弇其迹,使民毋由接于淫非之地。
是以民之道正行善也若性然。
故罪罚寡而民以治矣3。
“里域”是人们居住的区块,内部的居所之间有墙和门相隔。
周代城乡有国、野之分,城的中心由国君和卿大夫占据,一般平民居住城郊,郊外是从事农耕的人。
长安城的历史演变

长安城的历史演变长安城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它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现在是今天的西安市,是中国陕西省的省会。
长安城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代,它见证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历史背景长安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长安最初是一个小镇,但随着西周王朝的兴起,长安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随后,秦国崛起并统一中国,将长安建设成为秦朝的首都,标志着长安作为中国帝国的政治中心的地位的确立。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长安城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和改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决定将首都迁至长安,并开始了一系列的建设工程。
秦朝期间的长安城规划严谨,宫殿、城墙、街道等建筑和设施都得到了精心设计和建造。
长安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成为东亚一流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随着秦朝的衰亡和汉朝的崛起,长安继续保持其地位。
汉朝统治者进一步扩大了长安城的规模,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项目。
长安成为了长达四百多年的汉朝的都城,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隋唐时期隋朝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长安城的又一个转折点。
隋朝的统一,长安成为了隋朝的都城。
受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长安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
但隋朝的统治不稳定,很快被唐朝接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被誉为”大唐盛世”。
在唐朝的统治下,长安再次成为了繁华和繁荣的象征。
唐朝的长安规模更大,城市规划更加宏伟,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商品,成为东亚最大的都市之一。
长安的城市布局、街道规划、宫殿建设以及文化繁荣都成为了当时中国城市发展的标志。
五代十国到现代五代十国时期,长安城经历了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
由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战乱,长安城的地位逐渐下降,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其他地方。
唐朝灭亡后,长安城多次更换统治者和政权,经历了一段较为动荡的历史。
关于长安城的史料简介

关于长安城的史料简介引言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代都城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作为十三朝古都,长安城承载了多个朝代的兴衰荣辱,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
本文将就关于长安城的史料进行简要介绍。
史前时期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长安城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约有6000多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的史料主要是考古发现的遗址、工具和陶器等。
通过对这些史料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住和生产方式。
历史文献记载长安城的正式建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年,当时的西汉皇帝刘邦将其设为都城,称为长安。
往后的几百年里,许多历史文献对长安城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汉书》中有关长安城的记载是最早的,其中包括了长安城的规划、宫殿建筑、城墙布局等。
其他诸多历史文献,如《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隋书》等,也都留下了大量关于长安城的史料。
这些历史文献的记载内容繁多,包括城市规模、人口数量、政治中心的建设、经济繁荣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研究这些史料,我们能够了解到长安城在不同朝代的变迁和发展。
考古发现除了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也是了解长安城的另一重要途径。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长安城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发现之一是秦始皇陵兵马俑。
这些兵马俑被视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不仅形象逼真,还反映了当时的军事制度和生活变化。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考古发现,如城墙遗址、宫殿遗迹、墓葬等。
通过考古发现,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长安城的建筑风格、社会制度、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考古史料与历史文献相辅相成,为我们还原古代长安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结论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都城,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供我们研究。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读和对考古发现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长安城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
这些史料为我们揭示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虽然在这篇文章中不能包含具体的网址和联系方式,但读者可以借助网络和图书馆等资源,深入了解长安城的更多信息。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一、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啊,咱们的老祖宗住的可简单啦。
那时候大多就是穴居或者巢居。
穴居呢,就是在地上挖个坑,然后住在里面,就像小动物的洞穴一样,不过可没那么精致哦。
巢居呢,就是在树上搭个简单的窝棚,跟鸟儿搭窝有点像,这样可以躲避野兽啥的。
这时候的建筑材料啊,基本上就是土啊、树枝啊这些随手可得的东西。
虽然很简陋,但这可是咱们古代建筑的开端呢,就像一个小种子,慢慢会长成大树。
二、奴隶社会时期到了奴隶社会,建筑就开始有点样子啦。
像夏朝,就有了一些比较大的宫殿建筑。
这个时候建筑材料就丰富了一点,开始使用石头和青铜工具来建造了。
商朝的时候呢,建筑就更有规模了,有了城墙,房子也更讲究布局。
而且这个时候的建筑风格开始有了等级之分,就像人分三六九等一样,不同等级的人住的房子那可不一样,贵族的房子又大又豪华,普通奴隶可能就只能住在很破的小房子里。
三、封建社会时期1.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那可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啊。
像阿房宫,那规模可大了去了,虽然最后没建成,但从描述里就能想象有多宏伟。
这个时候的建筑技术进步可大了,斗拱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开始出现了。
汉朝呢,建筑风格更加大气雄浑,建筑规模也很大,而且砖石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啊,佛教传入中国,对建筑的影响可大了。
寺庙建筑开始大量出现,而且融合了很多佛教的元素。
建筑风格也在慢慢变化,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同地区有了自己的特色。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高塔建筑,那高塔可壮观了,就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大地上。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建筑那是相当辉煌。
唐朝的时候啊,长安城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建筑布局非常规整,有中轴线,对称分布。
建筑风格呢,既大气又华丽。
像大雁塔,到现在都是建筑艺术的瑰宝。
这个时候的建筑色彩也很丰富,红墙绿瓦的,看起来特别漂亮。
而且建筑的工艺也更加精湛了,木构架体系更加成熟。
4. 宋元时期宋朝的建筑呢,比较注重建筑的细腻和精致。
1.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 东晋(317—420)共104年 • 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 重建晋王朝,建都于建康,史称东 晋。 • 广大的北方地区则成为入主中原的 不同少数民族首领所建诸政权的逐 鹿舞台,史称五胡十六国。这种状 况直到公元439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 才大体结束。 • 而南方政权在公元420年,被刘裕代 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历史由 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 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阊阖门遗址
阊阖门复原示意图
汉魏洛阳故城东北墙遗址
铜驼大街
金墉城
金墉城北靠邙山,南依大城, 地势高峻险要。其建设始于 曹魏,系曹丕定都洛阳时, 模仿邺城三台之制,而在宫 城之外构建,以为屏障皇宫 的重要军事堡垒。北魏继承 了这一做法,将金墉城加以 扩建和加固,以拱卫宫城。 金墉城位于洛阳内城,即宫 城的西北角。
邺南城布局特点及其影响
• 全城有明显的中轴线。里坊、市场 完全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 •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龟形城。 • 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 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隋唐 长安城和元明清的北京城,其布局 特点都渊源于邺南城。)
2、曹魏、西晋和北魏洛阳城
• 洛阳是我国著名古都, 先后有东周、东汉、 曹魏、西晋、北魏、 隋、唐、后唐、后晋 等9个王朝在此定都。 • 曹魏、西晋、北魏洛 阳城实际上是沿用了 东汉洛阳城,所以学 界经常称之为“汉魏 洛阳城”
•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植作《铜雀台 赋》,曹操大为赞赏。 • 曹操持重金从匈奴赎回汉末蔡邕[yōng]之 女蔡文姬,在铜雀台上接见她,让她演唱 “胡笳(jiā)十八拍”。 •
元末时,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 部份。到了明末,铜雀台大半被 漳水冲毁。现存的建筑,除金虎 台遗址保存较完整外,铜雀台、 冰井台和其余建筑均毁于大水和 战火,淤埋于地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者认为长安城曲折的城墙是效法天象而修建的,但多数学 者则认为城墙的曲折是受到宫城的位置及城外河流的影响。
城墙上设有一共十二座城门 ,每面三座。城墙四面各开 三座城门,南墙中为安门, 东西两侧为覆盎àng门和西 安门;北墙中为厨城门,东 西两侧为洛城门和横门;东 墙中为清明门,南北两侧为 霸城门和宣平门;西墙中为 直城门,南北两侧为章城门 和雍门。
迄今,对长
2) 平面布局与安城的考古 调查与发掘 主要建筑 已经开展了 半个多世纪 汉长安城平面为不规 年。 则方形,周长约 25,000米,总面积约 3,600公顷(36km2)。 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 倍。
据实测,东墙长5916.95 米,西墙长4766.46米, 南墙长7403.03米,北墙 长6878.39米,合计 25014.83米。
秦汉时期的城市
第2节 汉代都城 2.1汉长安城 1)地理位置与选址原因 2 )平面布局与主要建筑 3 )兴建过程与意义
王国 帝国
血缘纽带 地缘政治
中央政权管辖的领域增大,政府职能增多
西汉城市系统
秦王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标志 着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王国时代的结束和以地缘政治为基 础的帝国时代的开始。随着帝国取代王国,中央政权管辖 的领域增大,政府职能增多。因为秦王朝的统治仅仅维系 了十几年,许多制度的实施,思想的转变都不得不留给了 后继的西汉王朝来实现。为了应对社会政治构架的扩大化 与复杂化,西汉王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一套等级化的 城市系统,来推行与稳固它的统治。
2020/12/8
+ 长乐宫:长乐宫在汉长安 城的东南隅,又称东宫, 是在秦都咸阳“渭南”的 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 改建而成的。汉朝初年, 刘邦徙居此宫,受理朝政。 惠帝以后改为太后的居所, 称为“东宫”,西汉末年 毁于兵火。宫殿平面为不 规则的方形,周围筑墙, 周长1万余米,面积6平方 公里左右。宫内主要有前 殿、临华殿、长信宫、长 秋殿、永寿殿、神仙殿、 永昌殿和钟室等14座建筑。 宫墙四面各有一门,东门 和西门外有阙。
汉长安城主要宫殿与其它建筑
+ 长安城的面积远大于其它汉代城市。汉长 安城中至少40%的面积被几座宫城所占据, 包括位于东南角的长乐宫,西南角的未央 宫,未央宫以北的桂宫与北宫。而在城西 墙外,在汉武帝时期曾经修建了奢华的建 章宫。在上述地点都发现有宫城城墙与宫 殿台基的相关遗迹。明光宫是见于文献记 载的另一座重要宫殿,但是有关它的具体 情况还不很清楚。这些宫城是供皇家生活 起居的场所,也是中央政府机构办公的地 点。
2020/12/8
且夫秦地被山帶河,西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 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 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 有也.夫與人鬥,不搤其肮,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
今陛下入關而都,按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肮而拊 其背也.
-------------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
宣平门:又叫东都门,后汉称青门。出此门是往东去的交通要道,汉时霸上送迎往 来,都要经过此门,所以史书上记载较多。
清明门:或叫籍田门,因为门外有籍田仓。籍田,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孟春正月, 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以此表示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清明门外 可能有籍田和灵星祠(《郊祀志》云:“高祖五年,制诏御史,其令天下立灵星祠, 牲用太牢。祭祀的是天田星,主稼穑)、先农祠(即神农炎帝)等,皇帝每年要在 开春时从此门往东亲耕籍田或祭祀农神。
一,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水资源充沛(泾、渭、灞、浐、沣 、滈、涝(潦)、潏(yù)八水绕长安),农业发达。特别 是经过商鞅改革以后秦国多年的经营与积累,已经成为当时 天下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
二,关中平原四周山岭环绕,东有函谷关(灵宝境内,老子 著述道德经之地)扼守与山东各地交通的道路,南有武关( 丹凤县境,是秦楚的分界点),西有散关(又称大散关,位 于今宝鸡大散岭上,是古代川陕的分界点),北有萧关(位 于今宁夏固原东南,一直是关中与北方的军事、经济、文化 交往的主要通道),地理形势易守难攻,具有明显的政治与 军事优势。
帝为太子时,……初居桂 宫,上尝急召,太子出龙 楼门,不敢越驰道,西至 直城门,得绝,乃度。还 入作室门。
------汉书 成帝纪
汉长安的排水设施,主要是在城 门的地下埋筑宽大的涵洞。直城 门和西安门下都发现了用砖石砌 的券顶涵洞,宽约1.2-1.6,高约 1.4米左右。此外,在建筑城墙时 ,还预先有计划地将一些断面成 五角形或圆形的陶制水管埋入墙 基,也用以排水。
1) 地理位置与选址原因
西汉王朝建立后,定都何处产生了分歧,主要有 两派:一派是主张建都洛阳,以追随刘邦打天下的 群臣为代表,他们的祖籍均在关东;一派以娄敬为 代表,主张定都关中,张良积极支持,理由是关中 被山带河,四面有山关之固可守,猝然有变,百万 之众可具备,进可功,退可守。刘邦分析了当时的 形势,采纳了定都关中的建议。
+ 城墙为夯土版筑,黄土夯砌而成,横剖面呈上窄下宽的梯 形。底宽约16米,现存残高可达10米。(《三辅黄图》卷 一记载,汉长安的城墙“高三丈五尺”(合今8.23米)), 墙内外向上有收分,倾斜度各为11度。
+ 城外有宽40-50米,深约3米的环壕围绕全城。
2020/12/8
南斗六星是人马座的 一部分恒星,六颗亮 星在南天排列成斗( 或勺)形。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南岸,现西安市故 城的西北。这一地区在秦时属于秦都 咸阳的一部分。 汉高祖刘邦于前202年在汜水之阳即帝 位,当时定都洛阳。第二年定都关中, 选定长安作为都城。由于汉初连年的 战乱,经济力量不足,所以也没有能 力一下子建一个都城,所以长安城的 建设经历了前后约一百年的时间。
2020/12/8
+ 其中霸城门、直城门、宣平门、西安门都经过了 发掘,其他的城门也都做了勘探,找到了遗址。
&四个车轨的距离。城门上建筑有门楼, 城门内侧有守卫人员用房。
+ 张衡《西京赋》所述“方轨十二”、“三涂洞开” 等文献相吻合。
2020/12/8
在长安城中发现有十纵九横的街道,大体符合文献中长 安城“八街九陌”的记载。每条街道也为三道并列,中 间一条为驰道,专为皇帝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