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都城遗址考古

合集下载

关于三国的古迹景点

关于三国的古迹景点

关于三国的古迹景点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安徽省乃至全国保存较好、极具史学价值和军事研究价值的三国文化遗产,包括考古出土的大量铁兵器、用于守城防御的礌石、城内练兵指挥台、专门铸造兵器的作坊和魏军将士的住宅等。

许昌曹丞相府:曹操处理军国大事的地方,奠定曹魏霸业的屯田令和求贤令都在这里诞生。

位于许昌市区魏武帝广场东侧,占地18亩,是目前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也是许昌市重点旅游项目。

汉魏洛阳城遗址: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的东侧,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的东起点。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约15公里。

西周初在此筑城,称成周。

因在洛水之北,称洛阳。

逍遥津景区:合肥市老十景之一,是以三国军事文化为特色的主题公园。

钟繇墓:位于长葛市长兴路办事处田庄村,目前已经开辟为钟繇文化园。

钟繇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臣,曹操官渡之战时钟繇支援战马2000匹,曹魏时期位居三公。

钟繇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古人称其为楷书鼻祖,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考古魏晋十六国墓葬魏晋十六国时期,一般指曹魏黄初元年篡汉起至北魏攻灭北凉统一北方止(220~439)。

这期间,淮河、秦岭以北的中国北部地区,各政权各民族间相互攻伐,战乱不息,社会经济调敝,反映在埋葬方面,一般表现为简埋薄葬,与秦汉墓比较,已大为逊色。

曹魏西晋的统治者,迫于经济困难,无力营建宏大陵寝,又为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掘,往往“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园邑,不设神道,地面上不留任何痕迹,考古探觅较难。

十六国时期,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防止坟墓被盗掘,大多沿用本族流行的“潜埋”而不起坟的葬法,所以他们的坟墓也不易被发现。

但是,帝陵以外的一般魏晋十六国墓葬,并不受此限制。

1915 年,英国斯坦因盗掘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从已发表的资料看,至少有六座墓属于十六国时期的墓葬。

本世纪上半叶,日本人鸟居龙藏、驹井和爱等人先后多次在辽阳一带发掘汉魏晋壁画墓。

1944 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敦煌佛爷庙墓地发掘十多座魏晋墓。

还有,自本世纪初以来,魏晋墓志不断在洛阳出土,其中有晋贾充妻郭槐墓志、武帝贵人左棻墓志、晋中书侍郎荀岳夫妇墓志。

这些墓志为研究这一地区的魏晋墓,特别是西晋帝陵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的魏晋十六国墓葬不断被发现,就北部地区来说,河南的洛阳、偃师、郑州、延津、焦作、安阳、南阳,陕西的西安,河北的石家庄,北京市,山东的苍山、诸城,辽宁的辽阳、北票、锦州、义县、旅顺、朝阳、本溪,甘肃的敦煌、酒泉、嘉峪关、张掖、永昌、武威、崇信,青海的大通,新疆的吐鲁番,都发现了这个时期的墓葬。

在这个时期的大中型墓中,往往有纪年墓砖或其他带有纪年的器物随葬,还有记录墓主姓名身份的碑形墓志、印章和壁画题记,这些都为墓葬断代、器物编年以及墓主身份的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是先秦两汉时期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北部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各地墓葬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不尽一致。

三国时期的文化遗产与遗址

三国时期的文化遗产与遗址

三国时期的文化遗产与遗址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传奇和英雄壮举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曹操、刘备、孙权等各路英雄相继登场,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段历史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和遗址,它们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更成为了后世研究和传承的重要依据。

一、文化遗产1.魏文化遗址魏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洛阳龙门石窟。

这座石窟群始建于五世纪,几经修缮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石窟内壁雕刻着大量的佛像和壁画,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信仰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2.蜀文化遗址蜀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巴蜀地区,最有名的当属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是为了纪念刘备的丞相诸葛亮而修建的,也是中国文化历史上一座重要的宫殿建筑。

武侯祠内设有诸葛亮神像和相关文物,是研究三国时期蜀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3.吴文化遗址吴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最著名的当属苏州虎丘和吴文化博物馆。

虎丘是吴越国兴起之初孙武的陵墓,也是江南地区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

吴文化博物馆则收藏了大量的吴国历史文物,包括文物、器物、书籍等,对于研究吴国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二、遗址探索1.赤壁遗址赤壁遗址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咸宁市,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地点。

赤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略战役,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决战”。

赤壁遗址如今已成为游客和研究人员探索的热点,遗址内设有纪念碑、博物馆等,让人们感受到那个战役的壮丽场面和历史意义。

2.庐江三顾茅庐遗址庐江三顾茅庐遗址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是蜀国刘备三顾茅庐的地点。

这个故事被后世广为传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遗址内设有纪念碑和相关文物,让人们了解到刘备择人才的智慧和坚持。

3.荆州曹操庙遗址荆州曹操庙遗址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是为了纪念曹操而修建的庙宇。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战略闻名于世。

曹操庙内设有主殿、神龛和相关文物,是研究曹操生平和三国时期政治文化的重要场所。

高二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1.(2023春·湖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魏晋以前高门世族是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却是“高门子弟,耻非其伦”。

魏晋以前是公卿士大夫靡不“穷经”,而魏晋时却是“公卿士大夫罕通经业”。

这反映了()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B.公卿好恶左右主流思想C.儒学地位趋向动摇D.时代变化影响价值取向【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表明,经学在魏晋南北朝备受冷落,儒学面临危机,说明价值取向深受时代变化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社会阶层流动情况,再结合所学魏晋时期社会阶层流动性不强,排除A项;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社会主流思想地位,不能说公卿好恶左右主流思想,排除B 项;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社会主流思想地位,不能说儒学地位趋向动摇,排除C 项。

故选D项。

2.(2023春·江西南昌·高二统考期中)葛洪在记录东吴时期江东世族经济时说:“势利倾於邦君,储积富乎公室。

……僮仆成军,闭门为市。

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金玉满堂,伎妾溢房。

商船千艘,腐谷万庾。

……梁肉余於犬马,积珍陷於帑藏。

”这说明当时()A.中央集权体制受到严重威胁B.南方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C.小农经济模式逐渐走向破产D.门阀士族等级观念的强化【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吴时期(中国)。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东吴之时,在孙氏政权庇护之下,江东土著的世族地主和衣冠南渡的流亡豪强,共同开发江南,使南方地主庄园经济得到发展,才有材料描述的奢糜生活,B项正确;地方势力的膨胀会威胁到中央集权,但材料中没有关于“中央集权体制受到严重威胁”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而材料则是“江东世族经济”,即庄园经济的发展盛况,排除C项;庄园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导致门阀士族势力的壮大,材料中没有关于“等级观念”的表述,排除D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在304年 因为成汉与刘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刘曜(yao, 四音)后,司马睿南迁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东晋最后于420年被刘裕篡夺,建立南 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 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 南朝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与南朝陈。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因为南朝战略 运用错误与北朝军事强盛,以及皇室与宗室内斗,使国力由盛变衰。南朝梁国力复盛, 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朝陈,南朝陈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北朝历经北魏、东 魏、西魏、北齐与北周。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但被北方柔然牵制, 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 镇鲜卑贵族与洛阳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民变。分裂成高欢拥护 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并之后分别自立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张胡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政权也逐渐掌握在杨坚手上。581年杨坚篡 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陈,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 隋朝皇位传至杨广,即隋炀帝。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炀帝兴建许多大型建设,又东征 西讨,隋朝在炀帝前期发展到极盛。然而隋炀帝过度夸耀国力,严重耗费隋朝国力,其 中又以三次东征高句丽耗费最剧。最后引发了隋末民变,616年隋炀帝离开东都,前往江 都(即今江苏扬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发动兵变,弑逆炀帝,同年隋恭帝禅让李渊, 李渊建立唐朝;而王世充拥立的隋哀帝也在隔年被废,隋亡。而隋末群雄割据的局面, 最后也由唐朝所终结。

陆上丝绸之路城市重新发展,东南沿海港市兴起
通往西域的陆上国际交通,汉以后曾中断,唐代又恢复,国际贸 易和军事行动,使这一带的城市重新繁பைடு நூலகம்起来。吐鲁番的高昌和 交河故城,都还完整地保留了唐代边疆城市的基本轮廓。

晋朝的历史遗址宫殿寺庙与城池遗迹

晋朝的历史遗址宫殿寺庙与城池遗迹

晋朝的历史遗址宫殿寺庙与城池遗迹晋朝(公元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遗址、宫殿、寺庙和城池遗迹保存至今,成为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这些遗址见证了晋朝的繁荣历史,也是学者和游客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地点。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晋朝历史遗址和其特点。

一、洛阳宫殿遗址洛阳曾是晋朝的都城,也是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晋武帝时期建造的明堂、通事舍人官邸以及太极殿等宫殿,在后来的朝代中多次毁于战乱,但仍留下了一些遗址。

这些遗址中最著名的是东西两宫,也被称为东宫春宫和西宫秋宫。

这两个宫殿位于洛阳城南,占地广阔,建筑豪华。

东宫主要是皇帝的居所,西宫则是皇后和妃子的居所,反映了晋朝时期的宫廷文化和生活。

二、崇山峻岭中的晋朝寺庙在晋朝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兴盛。

为了推广佛教,晋朝皇帝兴建了许多寺庙。

其中最著名的是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山西省洛阳市嵩县,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

传说中,曾有一匹神奇的白马出现在此处,白马上有佛陀的形象,因此寺庙得名为白马寺。

寺庙内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和艺术遗产,还保存着许多精美的佛像和壁画。

三、晋朝城池遗迹晋朝的城池遗迹遍布中国的各个地方,其中最有名的是襄阳城。

襄阳城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是晋朝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塞。

这座城池建造精良,城墙高大坚固,有多重防御体系。

襄阳城曾多次抵抗外敌的入侵,是晋朝士兵英勇抵抗的象征。

如今,虽然城墙已经残破不堪,但仍能看到当年晋朝的辉煌。

四、晋朝遗址的保护与传承晋朝历史遗址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政府和学者们都非常重视这些遗址的保护工作,通过加强监管、进行修复和开展研究,努力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国家也鼓励民众参与其中,通过志愿者活动和旅游开发,让更多人了解晋朝的历史,传承中华文化。

总结:晋朝的历史遗址宫殿、寺庙和城池遗迹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

从洛阳宫殿遗址、崇山峻岭中的寺庙,再到晋朝城池遗迹,这些遗址见证了晋朝的繁荣与辉煌。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试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测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1.考古发现,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鲜卑人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政权的都城,在形制上都继承了夏朝以来天子之都的标配——“三门道”形制。

由此可见()A.魏晋时期民族文化多元融汇B.南北政权长期分裂对峙C.少数民族甘做东晋政权附庸D.慕容政权追求天下一统2.初唐史学家李延寿著成《南史》和《北史》,宋人所修《新唐书》称“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

因“《南史》以王谢分支,《北史》亦以崔卢系派”,清代《四库全书》评说其“惟以姓为类,分卷无法”。

这能印证隋唐以后()A.门阀政治影响日趋衰微B.史书编写依赖私家著述C.社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文献体例标准渐趋严密3.如表为唐朝雇佣契约样文的分类。

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B.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C.私营手工业的规模扩大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4.唐代文学家元稹曾对唐初政治总结道:“房、杜、王、魏之徒,议可否于前;天下四方之人,言得失于外。

不三四年而天下大理,岂文皇独运聪明于上哉?盖亦群下各尽其言,以宣扬发畅于天下也。

”与元稹评论相关的政策是()A.劝课农桑,轻徭薄赋B.大兴文治,改革兵制C.勤俭节约,戒奢从简D.各取所长,导之使谏5.给事中在唐朝门下省负责审读奏章、驳封制敕、听讼断狱、考核官员、上书言事等,“具有集谏官、宪官、法官的某些特征于一身”的特点。

据此可知,唐朝给事中的设置()A.旨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有利于规范中央行政C.利于扩大政府选官范围D.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6.唐天宝六年(747年),敦煌郡敦煌县龙勒乡都乡里户主程思楚全家16口,田产登记情况是“合应受田叁项陆拾五亩;柒拾玖亩己受,六十亩永业,一十八亩口分,亩居住园宅。

”这一情况表明当时()A.安史之乱冲击了唐朝统治B.租调制尚能按户征收赋税C.西北地区的耕地数量锐减D.均田制已经无法完整推行7.“允九”乘法表在先秦典籍如《管子》《荀子》与《战国策》中偶有提及,更多的记载频见于两汉文献。

1.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1.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 东晋(317—420)共104年 • 公元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 重建晋王朝,建都于建康,史称东 晋。 • 广大的北方地区则成为入主中原的 不同少数民族首领所建诸政权的逐 鹿舞台,史称五胡十六国。这种状 况直到公元439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 才大体结束。 • 而南方政权在公元420年,被刘裕代 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历史由 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 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
阊阖门遗址
阊阖门复原示意图
汉魏洛阳故城东北墙遗址
铜驼大街
金墉城
金墉城北靠邙山,南依大城, 地势高峻险要。其建设始于 曹魏,系曹丕定都洛阳时, 模仿邺城三台之制,而在宫 城之外构建,以为屏障皇宫 的重要军事堡垒。北魏继承 了这一做法,将金墉城加以 扩建和加固,以拱卫宫城。 金墉城位于洛阳内城,即宫 城的西北角。
邺南城布局特点及其影响
• 全城有明显的中轴线。里坊、市场 完全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 •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龟形城。 • 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 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隋唐 长安城和元明清的北京城,其布局 特点都渊源于邺南城。)
2、曹魏、西晋和北魏洛阳城
• 洛阳是我国著名古都, 先后有东周、东汉、 曹魏、西晋、北魏、 隋、唐、后唐、后晋 等9个王朝在此定都。 • 曹魏、西晋、北魏洛 阳城实际上是沿用了 东汉洛阳城,所以学 界经常称之为“汉魏 洛阳城”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植作《铜雀台 赋》,曹操大为赞赏。 • 曹操持重金从匈奴赎回汉末蔡邕[yōng]之 女蔡文姬,在铜雀台上接见她,让她演唱 “胡笳(jiā)十八拍”。 •
元末时,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 部份。到了明末,铜雀台大半被 漳水冲毁。现存的建筑,除金虎 台遗址保存较完整外,铜雀台、 冰井台和其余建筑均毁于大水和 战火,淤埋于地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都城遗址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都城遗址,经过勘查发掘的有曹魏邺城、魏晋洛阳城、孙吴武昌城和六朝建邺城。

此外有十六国时期的大夏统万城和吐谷浑伏俟城。

曹魏邺城邺城遗址在河北临漳县境内,今漳河横贯其间。

邺城由北南两座相连的城组成,分称为邺北城、邺南城。

东汉建安九年(204)曹操开始营建邺城,后来成为曹魏的五都之一。

十六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皆建都于邺北城。

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建都于邺南城,邺北城仍继续使用。

邺城废于大象二年(580),先后有六个北方王朝在此建都。

1935 年,北平研究院曾对邺城作过实地调查。

1983 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邺城考古队进行全面勘查发掘。

到目前为止,实地勘测邺北城东西长2400 米,南北宽1700 米,比《水经·浊漳水注》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的记载略小。

已探明邺北城的东、南、北三面城墙,确定中阳门、凤阳门、广阳门、建春门、广德门等门址的位置;探明建春门至金明门之间的东西大道,以及连接东西大道的四条南北干道。

在这条东西大道以北的宫殿区内,探明十座建筑基址。

在西部铜爵园处,探明四座基址。

根据勘探发掘,结合文献记载,基本上判明邺北城的平面布局是以建春门和金明门之间的东西大道将城分为南北两区的。

北区中央是宫殿区,西边是苑囿,东边是戚里。

南区是一般衙署和居民区。

城址中间的中阳门大道,正对宫殿区的主要宫殿,形成中轴线,并与凤阳门大道、广阳门大道于行对称。

这种规制,标志着我国都城发展史的一个新阶段,改变了汉代以来宫殿区分散的布局。

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使都城规划更为对称规整。

这种规制对北魏、东魏、北齐、隋唐的都城建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至今仍保存于邺北城西北隅的铜爵台、金虎台以及己毁没的冰井台,也进行了探寻。

铜爵台夯土基址现仅存东南角,南北长50 米、东西宽43 米、高4~6 米。

南边的金虎台保存较好,现存南北长120 米、东西宽71 米、高12 米。

两台相距83 米。

冰井台在最北边,早被冲积的泥沙所覆盖,探寻无着。

魏晋洛阳城(曹)魏(西)晋洛阳城都是利用东汉旧城改建的。

北魏洛阳城,除继续利用(曹)魏(西)晋洛阳城以外,并在城外四面兴建了外郭城。

曹魏至北魏,洛阳城的城垣,基本上仍沿袭东汉旧制,绝大多数的城门位置,历代相沿不改。

汉魏西晋时洛阳城有十二门,门皆双阙。

北魏建都洛阳后,曾对汉晋的旧门进行修缮和改建,并在西北角金墉城南边新辟承明门,实为十三门。

1985 年发掘北魏建春门遗址。

建春门为东垣北起第一门,汉曰上东门,门址宽30 米,进深约12.5 米,共有三个门洞。

门洞结构皆采用以夯土墩台及排叉为支撑的大过梁式建筑形式。

地层叠压关系表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都相继使用这一门址。

洛阳城西北角的全墉城,始建于曹魏。

勘查得知,金墉城由三座南北毗连的小城组成,平面略呈“目”字形,南北长约1048 米、东西宽约255 米,部分城垣残高6 米左右。

版筑夯墙,土质纯净,结构坚实。

它北靠邙山,南依大城,地势高亢,形同堡垒,实为洛阳城的军事要塞。

其方位与作用,都与邺城铜爵三台相似。

魏晋时,还在洛阳城及金墉城城垣外侧附设城垛(亦称“马面”),洛阳城西北两面城垣共发现城垛七座,间距110~120 米。

城垛均长方形,夯筑,面积大小不一,大的19.5×12.5 米,小的18.3×8.3 米。

金墉城外城垛多已毁,幸存者十一座,形制与大城垛相似。

它们是迄今所见我国内地古城中出现最早的城垛实例。

魏晋洛阳城内至今犹存的建筑遗址,多数属于北魏遗存,有些则是北魏沿用汉魏旧物。

勘查判明,曹魏时,东汉南北宫制已不复存在。

曹魏西晋北魏三朝都在汉北宫故地营建皇宫。

北魏时,洛阳城从北到南已逐渐被宫城、衙署、寺院和高官宅第所占据。

宫城位于全城正中而稍偏西,平面整体作长方形,南北长约1398 米,东西宽约660 米,面积约为大城的十分之一。

宫城东南西三面保存尚好,北垣已无痕迹。

宫城共探出四门:南面一门,西面二门,东面一门。

南门即宫城正门阊阖门,门洞缺口宽46 米,是全洛阳城最大的一座城门建筑。

宫城内北为苑区,南为宫殿区。

宫殿区夯土台基密集,主要集中于阊阖门直北的南北线上,目前已发现二、三十处。

北魏洛阳城内的街道共发现东西横道四条,南北纵道四条。

其中的第三条南北纵道,系由宫城直通宣阳门的主干大道。

这条南北中轴线,应即北魏的铜驼街。

在铜驼街两侧,发现有大面积的建筑遗址,应是《洛阳伽蓝记》所描述的司徒府、太尉府等中央衙署和庙社的遗址。

在这里曾清理属于官署的房基一座,出土带刻文和印文的板瓦、筒瓦900 多片,瓦上文字记录了管理官员随主、匠师以及承担轮、削、昆等制作工序的工匠姓名。

为北魏官府手工业及其管理制度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北魏洛阳城内的佛寺遗址也引起考古工作者的关注。

1979~1981 年发掘了当时最大最著名的佛寺永宁寺。

永宁寺位于宫城南门西南约1 公里处。

寺院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05 米、东西宽215 米,四周设版筑围墙,东、南、西三面备有一门。

木塔建在寺院正中,塔北为殿堂。

这种以塔为中心的布置,正是我国早期寺院的典型布局。

永宁寺木塔共九级,是当时闻名国内外的高层建筑。

现存塔基呈方形,高2.2 米,四周青石包砌,每边各设一踏道。

塔基上布置排排木柱,中心部位是一个木柱与土坯混作的方形实心体,残高3.6米。

在中心柱的南、东、西三面壁上,各有五座弧形的佛龛;北壁留出支架木梯的方形住槽一个,知由此处登塔。

根据塔基出土的现状,可以复原这座名塔的基本形状,并由此推知北魏时期的建筑技术水平。

在永宁寺塔基发掘中,发现一批大型的佛教泥塑和彩绘影塑,造型逼真,工艺精湛,堪称北魏最上乘的雕刻珍品,在我国佛教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勘查工作还证实,北魏确实在洛阳城外创建外郭城。

六十年代初,在城北邙山上探出外郭城的北城墙数段,连接总长1000 多米。

1984 年又探出外郭城的西城墙及可能是郭城门的阙口。

外郭城西墙长达4000 余米;阙口三个,东面正对内城城门。

1991 年又探出外郭城的东城墙1000 多米。

这些发现,初步证实《洛阳伽蓝记》所载“京师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真实性。

如加上洛河以南的四夷馆、四夷里,南北亦为二十里,成为我国古代都城中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

孙吴武昌城和六朝建邺城曹魏黄初元年(220)孙权始都武昌,吴黄龙元年(229)迁都建邺。

东晋依吴建邺旧城为都,改称建康。

终南朝之世,建邺城址无大变动。

可见武昌城和建邺城对中国南方的都城建筑具有很大影响。

武昌城故址在湖北鄂城县城迤东一带,城址轮郭仍隐约可见。

城垣平面基本上呈长方形,东西长1100 米,南北长500 米,周长约合汉代8 里。

城垣依自然地形构筑,与同期建邺石头城(今南京市)和京口城(今镇江市)的作法一样,体现了长江中下游滨江城他的特点。

具体说,武昌城北垣和东垣北段主要是依靠江湖之险,不设城壕;西垣、南垣和东垣南段的城垣,则构筑较为严实。

夯土筑造,保存最好的南垣一段,基部宽18~28 米,残高4.6米。

城垣四角有夯土基址,似为角楼一类建筑。

在一段保存尚好的南垣外侧,发现一突出土台,似为“马面”遗存。

城垣外侧均挖有宽而深的城壕,其中南城壕至今尚存,长270 米,宽90 多米。

经钻探,城壕一般宽5O~70 米,深5 米。

武昌城有五门,除流(临)津门可确定外,其他四门已无遗迹可寻。

城内北部似有子城,约为武昌宫所在。

城西有郭城遗迹。

西郊外沿西山南麓是当时的墓地。

城南有冶铁遗址。

武昌城北依大江,西屏西山、樊山,南阻南湖,形势险要;又有良港、铁冶。

六朝时期,武昌城一直是控制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

建邺城位于今南京市区。

东晋南迁,在吴旧城的基础上改建都城和宫城,布局仿魏普洛阳城,基础仍依建邺旧制。

历东晋、南朝,城年宫室官署屡有改变,但都城范围、城门名称并无大变动。

关于建邺(建康)都城的范围和富城、城门的位置,《建康实录》和《舆地志》均有记载,朱偰在《金陵古迹图考》曾做过详细查考。

可惜的是,这座六朝都城早在隋朝初年夷为平地,以后各代又屡有扰动破坏,现在已难于验证。

大夏统万城公元407 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窃据朔漠,僭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夏。

413 年因汉奢延城改建统万城为都城,成为北朝十六国都城之一。

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的无定河北岸原上。

分东西两城,两城外围有郭城。

郭城依无定河北岸地形,呈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破坏严重,南垣、北垣情况不明,东垣西垣相跨 5 公里,可知范围相当广阔。

西城是内城,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东南北三垣平直,西垣有一处曲折,周长2470 米。

内城四面各开一门,南北东三门仅存基址,西门瓮城尚存,门道宽 3 米。

城垣四隅有突出城外的墩台。

墩台作长方形或方形,高出城垣。

西南隅墩台最高,达31.62 米。

四隅墩台上建角楼,角楼已毁。

从墩台顶面平坦,中央置一大础石,以及残存的柱槽、板道等遗迹考察,推知角楼围以栏干,其下有层层板道,状若架设于峭壁上的栈道。

每面城垣外侧均建“马面”。

东西北三面各有马面十座,南垣八座,较宽厚,每座长18.8 米、宽16.4 米。

正中有方形竖坑,从出土的高粱米、木材等遗物判断,应为仓储建筑。

这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城内中部偏南处有长方形夯土台基一处,残高 1.2~1.5 米,从出土的花纹方砖及大瓦判断,应是大夏宫殿遗址。

东城后建,略大于西城,周长2566 米。

两城毗连,东城西垣即西城东垣。

亦有城门(北垣无门)、墩台、马面等设施。

保存较差。

郭城和东西城的城垣、墩台和马面,均由三合土夯筑,呈青灰色,质地极为坚硬。

经化验,主要成分是石英、粘土和石灰。

保存在统万城址内的遗物相当丰富,瓦砾成堆,生活日用的陶瓷片俯拾皆是。

遗物的年代比较杂乱,汉晋唐宋都有。

据《魏书·食货志》记载,赫连勃勃营建时,这一带是水碧山青的绿洲。

魏灭夏后,这里成为牧场。

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于是底沙泛起成流沙。

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

具有六百年历史的统万城,从此沦为废墟,湮没在一望无垠的毛乌素沙漠里。

从统万城的变迁,可以看出鄂尔多斯高原自然面貌剧烈变化之一斑。

吸取毁林造成严重恶果的历史教训,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吐谷浑伏俟城西晋末,慕容鲜卑首领吐谷浑率所部西迁,抵今甘肃青海间。

至六世纪,其王夸吕始称可汗,居伏俟城。

据1960 年和1981 年的调查研究,今青海湖西岸铁卜卡古城即吐谷浑伏俟城故址。

伏俟故城由郭城和内城组成。

郭城平面长方形,城垣用砾石垒砌,东西宽1400 米,北垣被切吉河冲毁,长度不明。

郭城内偏东有南北内墙一道。

内城在郭城西部,平面方形,每边长约200 米。

墙上无雉堞,仅东墙正中开门。

城内偏西北处发现大型台基,方形,每边长70 米,似为宫殿遗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